- 隋书
- ▪ 帝纪第一 高祖上
- ▪ 帝纪第二 高祖下
- ▪ 帝纪第三 炀帝上
- ▪ 帝纪第四 炀帝下
- ▪ 帝纪第五 恭帝
- ▪ 志第一 礼仪一
- ▪ 志第二 礼仪二
- ▪ 志第三 礼仪三
- ▪ 志第四 礼仪四
- ▪ 志第五 礼仪五
- ▪ 志第六 礼仪六
- ▪ 志第七 礼仪七
- ▪ 志第八 音乐上
- ▪ 志第九 音乐中
- ▪ 志第十 音乐下
- ▪ 志第十一 律历上
- ▪ ▪ 备数
- ▪ ▪ 侯气
- ▪ ▪ 和声
- ▪ ▪ 律管围容黍
- ▪ ▪ 律直日
- ▪ ▪ 夹钟
- ▪ ▪ 审度
- ▪ ▪ 嘉量
- ▪ ▪ 衡权
- ▪ 志第十二 律历中
- ▪ 志第十三 律历下
- ▪ 志第十四 天文上
- ▪ ▪ 浑天象
- ▪ ▪ 天体
- ▪ ▪ 浑天仪
- ▪ ▪ 盖图
- ▪ ▪ 地中
- ▪ ▪ 晷影
- ▪ ▪ 漏刻
- ▪ ▪ 经星中宫
- ▪ 志第十五 天文中
- ▪ ▪ 天占
- ▪ ▪ 七曜
- ▪ ▪ 瑞星
- ▪ ▪ 星杂变
- ▪ ▪ 妖气
- ▪ ▪ 妖星
- ▪ ▪ 杂妖
- ▪ ▪ 客星
- ▪ ▪ 流星
- ▪ ▪ 云气
- ▪ ▪ 瑞气
- ▪ ▪ 二十八舍
-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 ▪ 十煇
- ▪ ▪ 杂气
- ▪ ▪ 五代灾变应
-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 ▪ 金沴木
- ▪ ▪ 毛虫之孽
- ▪ ▪ 犬祸
- ▪ ▪ 白眚白祥
- ▪ ▪ 木沴金
- ▪ ▪ 大雨雹
- ▪ ▪ 服妖
- ▪ ▪ 鸡祸
- ▪ ▪ 龟孽
- ▪ ▪ 青眚青祥
- ▪ ▪ 貌不恭
- ▪ ▪ 常雨水
- ▪ ▪ 大雨雪
- ▪ ▪ 木冰
- ▪ ▪ 言不从
- ▪ ▪ 旱
- ▪ ▪ 诗妖
- ▪ 志第十八 五行下
- ▪ ▪ 彘祸
- ▪ ▪ 黑眚黑祥
- ▪ ▪ 火沴水
- ▪ ▪ 羽虫之孽
- ▪ ▪ 羊祸
- ▪ ▪ 赤眚赤祥
- ▪ ▪ 寒
- ▪ ▪ 鼓妖
- ▪ ▪ 鱼孽
- ▪ ▪ 常燠
- ▪ ▪ 草妖
- ▪ ▪ 虫妖
- ▪ ▪ 常风
- ▪ ▪ 夜妖
- ▪ ▪ 华孽
- ▪ ▪ 牛祸
- ▪ ▪ 心腹之疴
- ▪ ▪ 黄眚黄祥
- ▪ ▪ 裸虫之孽
- ▪ ▪ 木金水火沴土
- ▪ ▪ 云阴
- ▪ ▪ 射妖
- ▪ ▪ 龙蛇之孽
- ▪ ▪ 马祸
- ▪ 志第十九 食货
- ▪ 志第二十 刑法
- ▪ 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 ▪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 ▪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 ▪ 志第二十四 暂缺
- ▪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 ▪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 ▪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 ▪ 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 ▪ 列传第一 后妃
- ▪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
- ▪ ▪ 梁睿
- ▪ 列传第三 刘昉
- ▪ ▪ 郑译
- ▪ ▪ 柳裘
- ▪ ▪ 皇甫绩韦纮
- ▪ ▪ 卢贲
-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
- ▪ ▪ 元景山
- ▪ ▪ 源雄
- ▪ ▪ 阴寿子世师 骨仪
- ▪ ▪ 窦荣定
- ▪ ▪ 豆卢勣子毓勣 兄通
- ▪ ▪ 贺若谊
- ▪ 列传第五 梁士彦子刚 梁默
- ▪ ▪ 王谊
- ▪ ▪ 元谐
- ▪ ▪ 王世积
- ▪ ▪ 虞庆则
- ▪ ▪ 元胄
- ▪ ▪ 宇文忻
- ▪ 列传第六 高颎
- ▪ ▪ 苏威子夔
- ▪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
- ▪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
- ▪ ▪ 杨子崇
- ▪ ▪ 杨处纲
- ▪ ▪ 观德王雄弟达
- ▪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
- ▪ ▪ 道悼王静
- ▪ ▪ 卫昭王爽嗣王集
- ▪ ▪ 蔡王智积
- ▪ 列传第十 文四子
- ▪ 列传第十一 赵煚
- ▪ ▪ 杨异
- ▪ ▪ 元军
- ▪ ▪ 韦师
- ▪ ▪ 赵芬
- ▪ ▪ 杨尚希
- ▪ ▪ 长孙平
- ▪ ▪ 苏孝慈兄子沙罗
- ▪ ▪ 李雄
- ▪ ▪ 张煚 刘仁恩 郭均 冯世基 厍狄飐
- ▪ 列传第十二
- ▪ ▪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
- ▪ ▪ 柳机子述 机弟旦 肃 从弟雄亮 从子謇之 族弟昂 昂子调
- ▪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 ▪ 列传第十四
- ▪ ▪ 牛弘
- ▪ 列传第十五
- ▪ ▪ 宇文庆
- ▪ ▪ 李礼成
- ▪ ▪ 元孝矩弟褒
- ▪ ▪ 郭荣
- ▪ ▪ 庞晃
- ▪ ▪ 李安
- ▪ 列传第十六 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 ▪ 列传第十七
- ▪ ▪ 韩擒虎弟僧寿 洪
- ▪ ▪ 贺若P【
- ▪ 列传第十八 达奚长儒
- ▪ ▪ 贺娄子干
- ▪ ▪ 史万岁
- ▪ ▪ 刘方冯昱 王璟 李充 杨武通 陈永贵 房兆
- ▪ 列传第十九 王长述
- ▪ ▪ 李衍
- ▪ ▪ 伊娄谦
- ▪ ▪ 田仁恭
- ▪ ▪ 元亨
- ▪ ▪ 杜整
- ▪ ▪ 李彻
- ▪ ▪ 崔彭
- ▪ 列传第二十
- ▪ ▪ 张威
- ▪ ▪ 和洪
- ▪ ▪ 杜彦
- ▪ ▪ 高劢
- ▪ ▪ 尔硃敞
- ▪ ▪ 周摇
- ▪ ▪ 独孤楷
- ▪ ▪ 乞伏慧
- ▪ ▪ 侯莫陈颖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卢恺
- ▪ ▪ 令狐熙
- ▪ ▪ 薛胄
- ▪ ▪ 宇文弼
- ▪ ▪ 张衡
- ▪ ▪ 杨汪
- ▪ 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
- ▪ ▪ 李孝贞
- ▪ ▪ 薛道衡从弟孺
- ▪ 列传第二十三
- ▪ ▪ 柳{巧言}
- ▪ ▪ 明克让
- ▪ ▪ 魏澹
- ▪ ▪ 陆爽侯白
- ▪ ▪ 杜台卿
- ▪ ▪ 辛德源
- ▪ ▪ 许善心
- ▪ ▪ 李文博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炀三子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崔仲方
- ▪ ▪ 于仲文兄凯 从父弟玺
- ▪ ▪ 段文振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郭衍
- ▪ ▪ 宇文述云定兴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柳彧
- ▪ ▪ 赵绰
- ▪ ▪ 裴肃
- ▪ ▪ 王韶
- ▪ ▪ 元岩
- ▪ ▪ 刘行本
- ▪ ▪ 梁毗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史祥
- ▪ ▪ 樊子盖
- ▪ ▪ 元寿
- ▪ ▪ 杨义臣
- ▪ ▪ 卫玄
- ▪ ▪ 刘权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李圆通
- ▪ ▪ 陈茂
- ▪ ▪ 张定和
- ▪ ▪ 张奫
- ▪ ▪ 麦铁杖
- ▪ ▪ 沈光
- ▪ ▪ 来护兒
- ▪ ▪ 鱼俱罗
- ▪ ▪ 陈棱
- ▪ ▪ 王辩斛斯万善
- ▪ 列传第三十
- ▪ ▪ 周罗
- ▪ ▪ 周法尚
- ▪ ▪ 李景
- ▪ ▪ 慕容三藏
- ▪ ▪ 薛世雄
- ▪ ▪ 王仁恭
- ▪ ▪ 吐万绪
- ▪ ▪ 董纯
- ▪ ▪ 赵才
- ▪ ▪ 权武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陆知命
- ▪ ▪ 李谔
- ▪ ▪ 鲍宏
- ▪ ▪ 裴政
- ▪ ▪ 柳庄
- ▪ ▪ 源师
- ▪ ▪ 郎茂
- ▪ ▪ 高构
- ▪ ▪ 张虔威
- ▪ ▪ 荣毗 兄建绪
- ▪ ▪ 房彦谦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虞世基
- ▪ ▪ 裴蕴
- ▪ ▪ 裴矩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宇文恺
- ▪ ▪ 阎毗
- ▪ ▪ 何稠 刘龙 黄亘 亘弟衮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王劭
- ▪ ▪ 袁充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 ▪ ▪ 李密 裴仁基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游元
- ▪ ▪ 冯慈明
- ▪ ▪ 诚节
- ▪ ▪ 刘弘
- ▪ ▪ 张须陀
- ▪ ▪ 杨善会
- ▪ ▪ 独孤盛
- ▪ ▪ 元文都
- ▪ ▪ 卢楚
- ▪ ▪ 刘子翊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翟普林
- ▪ ▪ 李德饶
- ▪ ▪ 华秋
- ▪ ▪ 徐孝肃
- ▪ ▪ 郭俊
- ▪ ▪ 田翼
- ▪ ▪ 纽回
- ▪ ▪ 刘士俊
- ▪ ▪ 郎方贵
- ▪ ▪ 王颁
- ▪ ▪ 杨庆
- ▪ ▪ 孝义
- ▪ ▪ 陆彦师
- ▪ ▪ 田德懋
- ▪ ▪ 薛濬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循吏
- ▪ ▪ 公孙景茂
- ▪ ▪ 梁彦光
- ▪ ▪ 樊叔略
- ▪ ▪ 赵轨
- ▪ ▪ 房恭懿
- ▪ ▪ 辛公义
- ▪ ▪ 刘旷
- ▪ ▪ 王伽
- ▪ ▪ 魏德深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酷吏
- ▪ ▪ 厍狄士文
- ▪ ▪ 田式
- ▪ ▪ 燕荣
- ▪ ▪ 赵仲卿
- ▪ ▪ 元弘嗣
- ▪ ▪ 王文同
- ▪ 列传第四十
- ▪ ▪ 房晖远
- ▪ ▪ 马光
- ▪ ▪ 元善
- ▪ ▪ 辛彦之
- ▪ ▪ 刘焯
- ▪ ▪ 刘炫
- ▪ ▪ 褚辉
- ▪ ▪ 顾彪
- ▪ ▪ 鲁世达
- ▪ ▪ 张冲
- ▪ ▪ 王孝籍
- ▪ ▪ 儒林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崔儦
- ▪ ▪ 诸葛颍
- ▪ ▪ 文学
- ▪ ▪ 刘臻
- ▪ ▪ 王頍
- ▪ ▪ 孙万寿
- ▪ ▪ 王贞
- ▪ ▪ 王胄
- ▪ ▪ 潘徽
- ▪ ▪ 常得志
- ▪ ▪ 尹式
- ▪ ▪ 刘善经
- ▪ ▪ 祖君彦
- ▪ ▪ 孔德绍
- ▪ ▪ 庾自直
- ▪ ▪ 刘斌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李士谦
- ▪ ▪ 徐则
- ▪ ▪ 张文诩
- ▪ ▪ 隐逸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艺术
- ▪ ▪ 韦鼎
- ▪ ▪ 来和
- ▪ ▪ 张胄玄
- ▪ ▪ 许智藏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外戚
- ▪ ▪ 高祖外家吕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陆让母
- ▪ ▪ 刘昶女
- ▪ ▪ 列女
- ▪ ▪ 兰陵公主
- ▪ ▪ 襄城王恪妃
- ▪ ▪ 华阳王楷妃
- ▪ ▪ 谯国夫人
- ▪ ▪ 郑善果母
- ▪ ▪ 孝女王舜
- ▪ ▪ 韩觊妻
- ▪ ▪ 钟士雄母
- ▪ ▪ 孝妇覃氏
- ▪ ▪ 元务光母
- ▪ ▪ 裴伦妻
- ▪ ▪ 赵元楷妻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高丽
- ▪ ▪ 百济
- ▪ ▪ 靺鞨
- ▪ ▪ 流求国
- ▪ ▪ 新罗
- ▪ ▪ 倭国
- ▪ ▪ 东夷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南蛮
- ▪ ▪ 林邑
- ▪ ▪ 赤土
- ▪ ▪ 真腊
- ▪ ▪ 婆利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于阗
- ▪ ▪ 汗
- ▪ ▪ 挹怛
- ▪ ▪ 米国
- ▪ ▪ 史国
- ▪ ▪ 曹国
- ▪ ▪ 何国
- ▪ ▪ 乌那曷
- ▪ ▪ 穆国
- ▪ ▪ 波斯
- ▪ ▪ 漕国
- ▪ ▪ 吐火罗
- ▪ ▪ 女国
- ▪ ▪ 焉耆
- ▪ ▪ 龟兹
- ▪ ▪ 疏勒
- ▪ ▪ 康国
- ▪ ▪ 安国
- ▪ ▪ 石国
- ▪ ▪ 西域
- ▪ ▪ 吐谷浑
- ▪ ▪ 党项
- ▪ ▪ 高昌
- ▪ ▪ 附国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北狄
- ▪ ▪ 突厥
- ▪ ▪ 西突厥
- ▪ ▪ 铁勒
- ▪ ▪ 奚
- ▪ 列传第五十
- ▪ ▪ 宇文化及弟智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 ▪ ▪ 王世充 段达
- ▪ 宋本原跋
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祖寿,魏沧州刺史。父威,周洮、河、甘、渭四州刺史。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后武帝攻齐海昌王尉相贵于晋州,其亚将侯子钦、崔景嵩为内应。文振杖槊登城,与崔仲方等数十人先登。文振随景嵩至相贵所,拔佩刀劫之,相贵不敢动,城遂下。帝大喜,赐物千段。进拔文侯、华谷、高壁三城,皆有力焉。及攻并州,陷东门而入,齐安德王延宗惧而出降。录前后勋,将拜高秩,以谗毁获谴,因授上仪同,赐爵襄国县公,邑千户。进平鄴都,又赐绮罗二千匹。后从滕王逌击稽胡,破之。历相州别驾、扬州总管长史。入为天官都上士,从韦孝宽经略淮南。
俄而尉迥作乱,时文振老母妻子俱在鄴城,迥遣人诱之,文振不顾,归于高祖。高祖引为丞相掾,领宿卫骠骑。司马消难之奔陈也,高祖令文振安集淮南,还除卫尉少卿,兼内史侍郎。寻以行军长史从达奚震讨叛蛮,平之,加上开府。岁馀,迁鸿胪卿。卫王爽北征突厥,以文振为长史,坐勋簿不实免官。后为石、河二州刺史,甚有威惠,迁兰州总管,改封龙岗县公。突厥犯塞,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逐北至居延塞而还。九年,大举伐陈,以文振为元帅秦王司马,别领行军总管。及平江南,授扬州总管司马。寻转并州总管司马,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令视事,固辞不许。后数年,拜云州总管,寻为太仆卿。十九年,突厥犯塞,文振以行军总管拒之,遇达头可汗于沃野,击破之。文振先与王世积有旧,初,文振北征,世积遗以驼马。比还,世积以罪被诛,文振坐与交关,功遂不录。明年,率众出灵州道以备胡,无虏而还。越巂蛮叛,文振击平之,赐奴婢二百口。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出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文振性素刚直,无所降下,初,军次益州,谒蜀王秀,貌颇不恭,秀甚衔之,及此,奏文振师徒丧败。右仆射苏威与文振有隙,因而谮之,坐是除名。及秀废黜,文振上表自申理,高祖慰谕之,授大将军。寻拜灵州总管。
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馀里,东接杨义臣,西连张寿,合围浑主于覆袁川。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及大业初,恩泽弥厚。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臣闻古者远不间近,夷不乱华,周宣外攘戎狄,秦帝筑城万里,盖远图良算,弗可忘也。窃见国家容受启民,资其兵食,假以地利。如臣愚计,窃又未安。何则?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臣学非博览,不能远见,且闻晋朝刘曜,梁代侯景,近事之验,众所共知。以臣量之,必为国患。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明设烽候,缘边镇防,务令严重,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并弗纳。
及辽东之役,授左候卫大将军,出南苏道。在道疾笃,上表曰:“臣以庸微,幸逢圣世,滥蒙奖擢,荣冠侪伍。而智能无取,叨窃已多,言念国恩,用忘寝食。常思效其鸣吠,以报万分,而摄养乖方,疾患遂笃。抱此深愧,永归泉壤,不胜馀恨,轻陈管穴。窃见辽东小丑,未服严刑,远降六师,亲劳万乘。但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心怀背叛,诡伏多端,勿得便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又竭,强敌在前,靺轲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后数日,卒于师。帝省表,悲叹久之,赠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北平侯,谥曰襄。赐物一千段,粟麦二千石,威仪鼓吹,送至墓所。有子十人。
长子诠,官至武牙郎将。次纶,少以侠气闻。文振弟文操,大业中,为武贲郎将,性甚刚严。帝令督秘书省学士。时学士颇存儒雅,文操辄鞭挞之,前后或至千数,时议者鄙之。
史臣曰:仲方兼资文武,雅有筹算,伐陈之策,信为深远矣。声绩克举,夫岂徒言哉!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尉迥之乱,遂立功名。自兹厥后,屡当推毂。辽东之役,实丧师徒。斯乃大树将颠,盖亦非战人之罪也。文振少以胆略见重,终怀壮夫之志,时进谠言,频称谅直。其取高位厚秩,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