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书
- ▪ 帝纪第一 高祖上
- ▪ 帝纪第二 高祖下
- ▪ 帝纪第三 炀帝上
- ▪ 帝纪第四 炀帝下
- ▪ 帝纪第五 恭帝
- ▪ 志第一 礼仪一
- ▪ 志第二 礼仪二
- ▪ 志第三 礼仪三
- ▪ 志第四 礼仪四
- ▪ 志第五 礼仪五
- ▪ 志第六 礼仪六
- ▪ 志第七 礼仪七
- ▪ 志第八 音乐上
- ▪ 志第九 音乐中
- ▪ 志第十 音乐下
- ▪ 志第十一 律历上
- ▪ ▪ 夹钟
- ▪ ▪ 审度
- ▪ ▪ 嘉量
- ▪ ▪ 衡权
- ▪ ▪ 备数
- ▪ ▪ 侯气
- ▪ ▪ 和声
- ▪ ▪ 律管围容黍
- ▪ ▪ 律直日
- ▪ 志第十二 律历中
- ▪ 志第十三 律历下
- ▪ 志第十四 天文上
- ▪ ▪ 浑天象
- ▪ ▪ 天体
- ▪ ▪ 浑天仪
- ▪ ▪ 盖图
- ▪ ▪ 地中
- ▪ ▪ 晷影
- ▪ ▪ 漏刻
- ▪ ▪ 经星中宫
- ▪ 志第十五 天文中
- ▪ ▪ 天占
- ▪ ▪ 七曜
- ▪ ▪ 瑞星
- ▪ ▪ 星杂变
- ▪ ▪ 妖气
- ▪ ▪ 妖星
- ▪ ▪ 杂妖
- ▪ ▪ 客星
- ▪ ▪ 流星
- ▪ ▪ 云气
- ▪ ▪ 瑞气
- ▪ ▪ 二十八舍
-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 ▪ 十煇
- ▪ ▪ 杂气
- ▪ ▪ 五代灾变应
-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 ▪ 金沴木
- ▪ ▪ 毛虫之孽
- ▪ ▪ 犬祸
- ▪ ▪ 白眚白祥
- ▪ ▪ 木沴金
- ▪ ▪ 大雨雹
- ▪ ▪ 服妖
- ▪ ▪ 鸡祸
- ▪ ▪ 龟孽
- ▪ ▪ 青眚青祥
- ▪ ▪ 貌不恭
- ▪ ▪ 常雨水
- ▪ ▪ 大雨雪
- ▪ ▪ 木冰
- ▪ ▪ 言不从
- ▪ ▪ 旱
- ▪ ▪ 诗妖
- ▪ 志第十八 五行下
- ▪ ▪ 常燠
- ▪ ▪ 草妖
- ▪ ▪ 彘祸
- ▪ ▪ 黑眚黑祥
- ▪ ▪ 火沴水
- ▪ ▪ 羽虫之孽
- ▪ ▪ 羊祸
- ▪ ▪ 赤眚赤祥
- ▪ ▪ 寒
- ▪ ▪ 鼓妖
- ▪ ▪ 鱼孽
- ▪ ▪ 虫妖
- ▪ ▪ 常风
- ▪ ▪ 夜妖
- ▪ ▪ 华孽
- ▪ ▪ 牛祸
- ▪ ▪ 心腹之疴
- ▪ ▪ 黄眚黄祥
- ▪ ▪ 裸虫之孽
- ▪ ▪ 木金水火沴土
- ▪ ▪ 云阴
- ▪ ▪ 射妖
- ▪ ▪ 龙蛇之孽
- ▪ ▪ 马祸
- ▪ 志第十九 食货
- ▪ 志第二十 刑法
- ▪ 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 ▪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 ▪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 ▪ 志第二十四 暂缺
- ▪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 ▪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 ▪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 ▪ 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 ▪ 列传第一 后妃
- ▪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
- ▪ ▪ 梁睿
- ▪ 列传第三 刘昉
- ▪ ▪ 郑译
- ▪ ▪ 柳裘
- ▪ ▪ 皇甫绩韦纮
- ▪ ▪ 卢贲
-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
- ▪ ▪ 元景山
- ▪ ▪ 源雄
- ▪ ▪ 阴寿子世师 骨仪
- ▪ ▪ 窦荣定
- ▪ ▪ 豆卢勣子毓勣 兄通
- ▪ ▪ 贺若谊
- ▪ 列传第五 梁士彦子刚 梁默
- ▪ ▪ 王谊
- ▪ ▪ 元谐
- ▪ ▪ 王世积
- ▪ ▪ 虞庆则
- ▪ ▪ 元胄
- ▪ ▪ 宇文忻
- ▪ 列传第六 高颎
- ▪ ▪ 苏威子夔
- ▪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
- ▪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
- ▪ ▪ 杨子崇
- ▪ ▪ 杨处纲
- ▪ ▪ 观德王雄弟达
- ▪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
- ▪ ▪ 道悼王静
- ▪ ▪ 卫昭王爽嗣王集
- ▪ ▪ 蔡王智积
- ▪ 列传第十 文四子
- ▪ 列传第十一 赵煚
- ▪ ▪ 杨异
- ▪ ▪ 元军
- ▪ ▪ 韦师
- ▪ ▪ 赵芬
- ▪ ▪ 杨尚希
- ▪ ▪ 长孙平
- ▪ ▪ 苏孝慈兄子沙罗
- ▪ ▪ 李雄
- ▪ ▪ 张煚 刘仁恩 郭均 冯世基 厍狄飐
- ▪ 列传第十二
- ▪ ▪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
- ▪ ▪ 柳机子述 机弟旦 肃 从弟雄亮 从子謇之 族弟昂 昂子调
- ▪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 ▪ 列传第十四
- ▪ ▪ 牛弘
- ▪ 列传第十五
- ▪ ▪ 宇文庆
- ▪ ▪ 李礼成
- ▪ ▪ 元孝矩弟褒
- ▪ ▪ 郭荣
- ▪ ▪ 庞晃
- ▪ ▪ 李安
- ▪ 列传第十六 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 ▪ 列传第十七
- ▪ ▪ 韩擒虎弟僧寿 洪
- ▪ ▪ 贺若P【
- ▪ 列传第十八 达奚长儒
- ▪ ▪ 贺娄子干
- ▪ ▪ 史万岁
- ▪ ▪ 刘方冯昱 王璟 李充 杨武通 陈永贵 房兆
- ▪ 列传第十九 王长述
- ▪ ▪ 李衍
- ▪ ▪ 伊娄谦
- ▪ ▪ 田仁恭
- ▪ ▪ 元亨
- ▪ ▪ 杜整
- ▪ ▪ 李彻
- ▪ ▪ 崔彭
- ▪ 列传第二十
- ▪ ▪ 张威
- ▪ ▪ 和洪
- ▪ ▪ 杜彦
- ▪ ▪ 高劢
- ▪ ▪ 尔硃敞
- ▪ ▪ 周摇
- ▪ ▪ 独孤楷
- ▪ ▪ 乞伏慧
- ▪ ▪ 侯莫陈颖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卢恺
- ▪ ▪ 令狐熙
- ▪ ▪ 薛胄
- ▪ ▪ 宇文弼
- ▪ ▪ 张衡
- ▪ ▪ 杨汪
- ▪ 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
- ▪ ▪ 李孝贞
- ▪ ▪ 薛道衡从弟孺
- ▪ 列传第二十三
- ▪ ▪ 柳{巧言}
- ▪ ▪ 明克让
- ▪ ▪ 魏澹
- ▪ ▪ 陆爽侯白
- ▪ ▪ 杜台卿
- ▪ ▪ 辛德源
- ▪ ▪ 许善心
- ▪ ▪ 李文博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炀三子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崔仲方
- ▪ ▪ 于仲文兄凯 从父弟玺
- ▪ ▪ 段文振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郭衍
- ▪ ▪ 宇文述云定兴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柳彧
- ▪ ▪ 赵绰
- ▪ ▪ 裴肃
- ▪ ▪ 王韶
- ▪ ▪ 元岩
- ▪ ▪ 刘行本
- ▪ ▪ 梁毗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史祥
- ▪ ▪ 樊子盖
- ▪ ▪ 元寿
- ▪ ▪ 杨义臣
- ▪ ▪ 卫玄
- ▪ ▪ 刘权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李圆通
- ▪ ▪ 陈茂
- ▪ ▪ 张定和
- ▪ ▪ 张奫
- ▪ ▪ 麦铁杖
- ▪ ▪ 沈光
- ▪ ▪ 来护兒
- ▪ ▪ 鱼俱罗
- ▪ ▪ 陈棱
- ▪ ▪ 王辩斛斯万善
- ▪ 列传第三十
- ▪ ▪ 周罗
- ▪ ▪ 周法尚
- ▪ ▪ 李景
- ▪ ▪ 慕容三藏
- ▪ ▪ 薛世雄
- ▪ ▪ 王仁恭
- ▪ ▪ 吐万绪
- ▪ ▪ 董纯
- ▪ ▪ 赵才
- ▪ ▪ 权武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陆知命
- ▪ ▪ 李谔
- ▪ ▪ 鲍宏
- ▪ ▪ 裴政
- ▪ ▪ 柳庄
- ▪ ▪ 源师
- ▪ ▪ 郎茂
- ▪ ▪ 高构
- ▪ ▪ 张虔威
- ▪ ▪ 荣毗 兄建绪
- ▪ ▪ 房彦谦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虞世基
- ▪ ▪ 裴蕴
- ▪ ▪ 裴矩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宇文恺
- ▪ ▪ 阎毗
- ▪ ▪ 何稠 刘龙 黄亘 亘弟衮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王劭
- ▪ ▪ 袁充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 ▪ ▪ 李密 裴仁基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游元
- ▪ ▪ 冯慈明
- ▪ ▪ 诚节
- ▪ ▪ 刘弘
- ▪ ▪ 张须陀
- ▪ ▪ 杨善会
- ▪ ▪ 独孤盛
- ▪ ▪ 元文都
- ▪ ▪ 卢楚
- ▪ ▪ 刘子翊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翟普林
- ▪ ▪ 李德饶
- ▪ ▪ 华秋
- ▪ ▪ 徐孝肃
- ▪ ▪ 郭俊
- ▪ ▪ 田翼
- ▪ ▪ 纽回
- ▪ ▪ 刘士俊
- ▪ ▪ 郎方贵
- ▪ ▪ 王颁
- ▪ ▪ 杨庆
- ▪ ▪ 孝义
- ▪ ▪ 陆彦师
- ▪ ▪ 田德懋
- ▪ ▪ 薛濬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循吏
- ▪ ▪ 公孙景茂
- ▪ ▪ 梁彦光
- ▪ ▪ 樊叔略
- ▪ ▪ 赵轨
- ▪ ▪ 房恭懿
- ▪ ▪ 辛公义
- ▪ ▪ 刘旷
- ▪ ▪ 王伽
- ▪ ▪ 魏德深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酷吏
- ▪ ▪ 厍狄士文
- ▪ ▪ 田式
- ▪ ▪ 燕荣
- ▪ ▪ 赵仲卿
- ▪ ▪ 元弘嗣
- ▪ ▪ 王文同
- ▪ 列传第四十
- ▪ ▪ 房晖远
- ▪ ▪ 马光
- ▪ ▪ 元善
- ▪ ▪ 辛彦之
- ▪ ▪ 刘焯
- ▪ ▪ 刘炫
- ▪ ▪ 褚辉
- ▪ ▪ 顾彪
- ▪ ▪ 鲁世达
- ▪ ▪ 张冲
- ▪ ▪ 王孝籍
- ▪ ▪ 儒林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崔儦
- ▪ ▪ 诸葛颍
- ▪ ▪ 庾自直
- ▪ ▪ 文学
- ▪ ▪ 刘臻
- ▪ ▪ 王頍
- ▪ ▪ 孙万寿
- ▪ ▪ 王贞
- ▪ ▪ 王胄
- ▪ ▪ 潘徽
- ▪ ▪ 常得志
- ▪ ▪ 尹式
- ▪ ▪ 刘善经
- ▪ ▪ 祖君彦
- ▪ ▪ 孔德绍
- ▪ ▪ 刘斌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李士谦
- ▪ ▪ 徐则
- ▪ ▪ 张文诩
- ▪ ▪ 隐逸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艺术
- ▪ ▪ 韦鼎
- ▪ ▪ 来和
- ▪ ▪ 张胄玄
- ▪ ▪ 许智藏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外戚
- ▪ ▪ 高祖外家吕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陆让母
- ▪ ▪ 刘昶女
- ▪ ▪ 列女
- ▪ ▪ 兰陵公主
- ▪ ▪ 襄城王恪妃
- ▪ ▪ 华阳王楷妃
- ▪ ▪ 谯国夫人
- ▪ ▪ 郑善果母
- ▪ ▪ 孝女王舜
- ▪ ▪ 韩觊妻
- ▪ ▪ 钟士雄母
- ▪ ▪ 孝妇覃氏
- ▪ ▪ 元务光母
- ▪ ▪ 裴伦妻
- ▪ ▪ 赵元楷妻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高丽
- ▪ ▪ 百济
- ▪ ▪ 靺鞨
- ▪ ▪ 流求国
- ▪ ▪ 新罗
- ▪ ▪ 倭国
- ▪ ▪ 东夷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南蛮
- ▪ ▪ 林邑
- ▪ ▪ 赤土
- ▪ ▪ 真腊
- ▪ ▪ 婆利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于阗
- ▪ ▪ 汗
- ▪ ▪ 挹怛
- ▪ ▪ 米国
- ▪ ▪ 史国
- ▪ ▪ 曹国
- ▪ ▪ 何国
- ▪ ▪ 乌那曷
- ▪ ▪ 穆国
- ▪ ▪ 吐火罗
- ▪ ▪ 女国
- ▪ ▪ 焉耆
- ▪ ▪ 龟兹
- ▪ ▪ 疏勒
- ▪ ▪ 康国
- ▪ ▪ 安国
- ▪ ▪ 石国
- ▪ ▪ 波斯
- ▪ ▪ 漕国
- ▪ ▪ 西域
- ▪ ▪ 吐谷浑
- ▪ ▪ 党项
- ▪ ▪ 高昌
- ▪ ▪ 附国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北狄
- ▪ ▪ 突厥
- ▪ ▪ 西突厥
- ▪ ▪ 铁勒
- ▪ ▪ 奚
- ▪ 列传第五十
- ▪ ▪ 宇文化及弟智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 ▪ ▪ 王世充 段达
- ▪ 宋本原跋
六年八月,建康大水,涛上御道七尺。七年五月,建康又大水。是时数兴师旅,以拒魏军。十二年四月,建康大水。是时大发卒筑浮山堰,以遏淮水,劳役连年,百姓悲怨之应也。
中大通五年五月,建康大水,御道通船。京房《易飞候》曰:“大水至国,贱人将贵。”萧栋、侯景僭称尊号之应也。
后齐河清二年十二月,兗、赵、魏三州大水。天统三年,并州汾水溢。曰:“水者纯阴之精,阴气洋溢者,小人专制。”是时和士开、元文遥、赵彦深专任之应也。
武平六年八月,山东诸州大水。京房《易飞候》曰:“小人踊跃,无所畏忌,阴不制于阳,则涌水出。”是时群小用事,邪佞满朝。阉竖嬖幸,伶人封王。此其所以应也。
开皇十八年,河南八州大水。是时独孤皇后干预政事,滥杀宫人,放黜宰相。杨素颇专。水阴气,臣妾盛强之应也。
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京房《易传》曰:“颛事有智,诛罚绝理,则厥灾水。”亦由帝用刑严急,臣下有小过,帝或亲临斩决,又先是柱国史万岁以忤旨被戮,诛罚绝理之应也。
大业三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帝嗣位已来,未亲郊庙之礼,简宗庙,废祭祀之应也。
《洪范五行传》曰:“土者中央,为内事。宫室台榭,夫妇亲属也。古者自天子至于士,宫室寝居,大小有差,高卑异等,骨肉有恩。故明王贤君,修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加亲戚之思,敬父兄之礼,则中气和。人君肆心纵意,大为宫室,高为台榭,雕文刻镂,以疲人力,淫泆无别,妻妾过度,犯亲戚,侮父兄,中气乱,则稼穑不成。”
齐后主武平四年,山东饥。是时,大兴土木之功于仙都苑。又起宫于邯郸,穷侈极丽。后宫侍御千余人,皆宝衣玉食。逆中气之咎也。
炀帝大业五年,燕、代、齐、鲁诸郡饥。先是建立东都,制度崇侈。又宗室诸王,多远徙边郡。
《洪范五行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则下不敬。阴气胜,故厥咎狂,厥罚常雨,厥极恶。时则有服妖,时则有龟孽,有鸡祸,有下体生上体之疴,有青眚青祥。惟金沴木。”
侯景僭即尊号,升圆丘,行不能正履,有识者知其不免。景寻败。
梁元帝既平侯景,破萧纪,而有骄矜之色。性又沉猜,由是臣下离贰。既位三年而为西魏所陷,帝竟不得其死。
陈后主每祀郊庙,必称疾不行。建宁令章华上奏谏曰:“拜三妃以临轩,祀宗庙而称疾,非祗肃之道。”后主怒而斩之。又引江总、孔范等内宴,无复尊卑之序,号为狎客,专以诗酒为娱,不恤国政。秘书监傅縡上书谏曰:“人君者,恭事上帝,子爱下人,省嗜欲,远邪佞,未明求衣,日旰忘食,是以泽被区宇,庆流子孙。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大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擅权,恶诚直如仇雠,视时人如草芥。后宫曳罗绮,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转尸蔽野。神怒人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后主不听,骄恣日甚。未几而国灭。
陈司空侯安都,自以有安社稷之功,骄矜日甚,每侍宴酒酣,辄箕踞而坐。尝谓文帝曰:“何如作临川王时?”又借华林园水殿,与妻妾宾客置酒于其上,帝甚恶之。后竟诛死。
东魏武定五年,后齐文襄帝时为世子,属神武帝崩,秘不发丧,朝魏帝于鄴。魏帝宴之,文襄起儛。及嗣位,又朝魏帝于鄴,侍宴而惰。有识者知文襄之不免。后果为盗所害。
神武时,司徒高昂尝诣相府,将直入门,门者止之。昂怒,引弓射门者,神武不之罪。寻为西魏所杀。
后齐后主为周师所迫,至鄴集兵。斛律孝卿劝后主亲劳将士,宜流涕慷慨,以感激之,人当自奋。孝卿授之以辞,后主然之。及对众,默无所言,因赧然大笑,左右皆哂。将士怒曰:“身尚如此,吾辈何急!”由是皆无战心,俄为周师所虏。
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当谓朕承藉余绪而有四海耶?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谓当世之贤,皆所不逮。《书》云:“谓人莫己若者亡。”帝自矜己以轻天下,能不亡乎?帝又言习吴音,其后竟终于江都,此亦鲁襄公终于楚宫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