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书
- ▪ 帝纪第一 高祖上
- ▪ 帝纪第二 高祖下
- ▪ 帝纪第三 炀帝上
- ▪ 帝纪第四 炀帝下
- ▪ 帝纪第五 恭帝
- ▪ 志第一 礼仪一
- ▪ 志第二 礼仪二
- ▪ 志第三 礼仪三
- ▪ 志第四 礼仪四
- ▪ 志第五 礼仪五
- ▪ 志第六 礼仪六
- ▪ 志第七 礼仪七
- ▪ 志第八 音乐上
- ▪ 志第九 音乐中
- ▪ 志第十 音乐下
- ▪ 志第十一 律历上
- ▪ ▪ 夹钟
- ▪ ▪ 审度
- ▪ ▪ 嘉量
- ▪ ▪ 备数
- ▪ ▪ 侯气
- ▪ ▪ 和声
- ▪ ▪ 律管围容黍
- ▪ ▪ 律直日
- ▪ ▪ 衡权
- ▪ 志第十二 律历中
- ▪ 志第十三 律历下
- ▪ 志第十四 天文上
- ▪ ▪ 浑天象
- ▪ ▪ 天体
- ▪ ▪ 浑天仪
- ▪ ▪ 盖图
- ▪ ▪ 地中
- ▪ ▪ 晷影
- ▪ ▪ 漏刻
- ▪ ▪ 经星中宫
- ▪ 志第十五 天文中
- ▪ ▪ 天占
- ▪ ▪ 七曜
- ▪ ▪ 瑞星
- ▪ ▪ 星杂变
- ▪ ▪ 妖气
- ▪ ▪ 妖星
- ▪ ▪ 杂妖
- ▪ ▪ 客星
- ▪ ▪ 流星
- ▪ ▪ 云气
- ▪ ▪ 瑞气
- ▪ ▪ 二十八舍
-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 ▪ 十煇
- ▪ ▪ 杂气
- ▪ ▪ 五代灾变应
-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 ▪ 金沴木
- ▪ ▪ 毛虫之孽
- ▪ ▪ 犬祸
- ▪ ▪ 白眚白祥
- ▪ ▪ 木沴金
- ▪ ▪ 大雨雹
- ▪ ▪ 服妖
- ▪ ▪ 鸡祸
- ▪ ▪ 龟孽
- ▪ ▪ 青眚青祥
- ▪ ▪ 貌不恭
- ▪ ▪ 常雨水
- ▪ ▪ 大雨雪
- ▪ ▪ 木冰
- ▪ ▪ 言不从
- ▪ ▪ 旱
- ▪ ▪ 诗妖
- ▪ 志第十八 五行下
- ▪ ▪ 彘祸
- ▪ ▪ 黑眚黑祥
- ▪ ▪ 火沴水
- ▪ ▪ 羽虫之孽
- ▪ ▪ 羊祸
- ▪ ▪ 赤眚赤祥
- ▪ ▪ 寒
- ▪ ▪ 鼓妖
- ▪ ▪ 鱼孽
- ▪ ▪ 虫妖
- ▪ ▪ 常风
- ▪ ▪ 夜妖
- ▪ ▪ 华孽
- ▪ ▪ 牛祸
- ▪ ▪ 心腹之疴
- ▪ ▪ 黄眚黄祥
- ▪ ▪ 裸虫之孽
- ▪ ▪ 木金水火沴土
- ▪ ▪ 云阴
- ▪ ▪ 射妖
- ▪ ▪ 龙蛇之孽
- ▪ ▪ 马祸
- ▪ ▪ 常燠
- ▪ ▪ 草妖
- ▪ 志第十九 食货
- ▪ 志第二十 刑法
- ▪ 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 ▪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 ▪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 ▪ 志第二十四 暂缺
- ▪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 ▪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 ▪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 ▪ 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 ▪ 列传第一 后妃
- ▪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
- ▪ ▪ 梁睿
- ▪ 列传第三 刘昉
- ▪ ▪ 郑译
- ▪ ▪ 柳裘
- ▪ ▪ 皇甫绩韦纮
- ▪ ▪ 卢贲
-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
- ▪ ▪ 元景山
- ▪ ▪ 源雄
- ▪ ▪ 阴寿子世师 骨仪
- ▪ ▪ 窦荣定
- ▪ ▪ 豆卢勣子毓勣 兄通
- ▪ ▪ 贺若谊
- ▪ 列传第五 梁士彦子刚 梁默
- ▪ ▪ 王谊
- ▪ ▪ 元谐
- ▪ ▪ 王世积
- ▪ ▪ 虞庆则
- ▪ ▪ 元胄
- ▪ ▪ 宇文忻
- ▪ 列传第六 高颎
- ▪ ▪ 苏威子夔
- ▪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
- ▪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
- ▪ ▪ 杨子崇
- ▪ ▪ 杨处纲
- ▪ ▪ 观德王雄弟达
- ▪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
- ▪ ▪ 道悼王静
- ▪ ▪ 卫昭王爽嗣王集
- ▪ ▪ 蔡王智积
- ▪ 列传第十 文四子
- ▪ 列传第十一 赵煚
- ▪ ▪ 杨异
- ▪ ▪ 元军
- ▪ ▪ 韦师
- ▪ ▪ 赵芬
- ▪ ▪ 杨尚希
- ▪ ▪ 长孙平
- ▪ ▪ 苏孝慈兄子沙罗
- ▪ ▪ 李雄
- ▪ ▪ 张煚 刘仁恩 郭均 冯世基 厍狄飐
- ▪ 列传第十二
- ▪ ▪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
- ▪ ▪ 柳机子述 机弟旦 肃 从弟雄亮 从子謇之 族弟昂 昂子调
- ▪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 ▪ 列传第十四
- ▪ ▪ 牛弘
- ▪ 列传第十五
- ▪ ▪ 宇文庆
- ▪ ▪ 李礼成
- ▪ ▪ 元孝矩弟褒
- ▪ ▪ 郭荣
- ▪ ▪ 庞晃
- ▪ ▪ 李安
- ▪ 列传第十六 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 ▪ 列传第十七
- ▪ ▪ 韩擒虎弟僧寿 洪
- ▪ ▪ 贺若P【
- ▪ 列传第十八 达奚长儒
- ▪ ▪ 贺娄子干
- ▪ ▪ 史万岁
- ▪ ▪ 刘方冯昱 王璟 李充 杨武通 陈永贵 房兆
- ▪ 列传第十九 王长述
- ▪ ▪ 李衍
- ▪ ▪ 伊娄谦
- ▪ ▪ 田仁恭
- ▪ ▪ 元亨
- ▪ ▪ 杜整
- ▪ ▪ 李彻
- ▪ ▪ 崔彭
- ▪ 列传第二十
- ▪ ▪ 张威
- ▪ ▪ 和洪
- ▪ ▪ 杜彦
- ▪ ▪ 高劢
- ▪ ▪ 尔硃敞
- ▪ ▪ 周摇
- ▪ ▪ 独孤楷
- ▪ ▪ 乞伏慧
- ▪ ▪ 侯莫陈颖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卢恺
- ▪ ▪ 令狐熙
- ▪ ▪ 薛胄
- ▪ ▪ 宇文弼
- ▪ ▪ 张衡
- ▪ ▪ 杨汪
- ▪ 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
- ▪ ▪ 李孝贞
- ▪ ▪ 薛道衡从弟孺
- ▪ 列传第二十三
- ▪ ▪ 柳{巧言}
- ▪ ▪ 明克让
- ▪ ▪ 魏澹
- ▪ ▪ 陆爽侯白
- ▪ ▪ 杜台卿
- ▪ ▪ 辛德源
- ▪ ▪ 许善心
- ▪ ▪ 李文博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炀三子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崔仲方
- ▪ ▪ 于仲文兄凯 从父弟玺
- ▪ ▪ 段文振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郭衍
- ▪ ▪ 宇文述云定兴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王韶
- ▪ ▪ 元岩
- ▪ ▪ 刘行本
- ▪ ▪ 柳彧
- ▪ ▪ 梁毗
- ▪ ▪ 赵绰
- ▪ ▪ 裴肃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史祥
- ▪ ▪ 樊子盖
- ▪ ▪ 元寿
- ▪ ▪ 杨义臣
- ▪ ▪ 卫玄
- ▪ ▪ 刘权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李圆通
- ▪ ▪ 陈茂
- ▪ ▪ 张定和
- ▪ ▪ 张奫
- ▪ ▪ 麦铁杖
- ▪ ▪ 沈光
- ▪ ▪ 来护兒
- ▪ ▪ 鱼俱罗
- ▪ ▪ 陈棱
- ▪ ▪ 王辩斛斯万善
- ▪ 列传第三十
- ▪ ▪ 权武
- ▪ ▪ 周罗
- ▪ ▪ 周法尚
- ▪ ▪ 李景
- ▪ ▪ 慕容三藏
- ▪ ▪ 薛世雄
- ▪ ▪ 王仁恭
- ▪ ▪ 吐万绪
- ▪ ▪ 董纯
- ▪ ▪ 赵才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陆知命
- ▪ ▪ 李谔
- ▪ ▪ 鲍宏
- ▪ ▪ 裴政
- ▪ ▪ 柳庄
- ▪ ▪ 源师
- ▪ ▪ 郎茂
- ▪ ▪ 高构
- ▪ ▪ 张虔威
- ▪ ▪ 荣毗 兄建绪
- ▪ ▪ 房彦谦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虞世基
- ▪ ▪ 裴蕴
- ▪ ▪ 裴矩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宇文恺
- ▪ ▪ 阎毗
- ▪ ▪ 何稠 刘龙 黄亘 亘弟衮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王劭
- ▪ ▪ 袁充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 ▪ ▪ 李密 裴仁基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游元
- ▪ ▪ 冯慈明
- ▪ ▪ 诚节
- ▪ ▪ 刘弘
- ▪ ▪ 张须陀
- ▪ ▪ 杨善会
- ▪ ▪ 独孤盛
- ▪ ▪ 元文都
- ▪ ▪ 卢楚
- ▪ ▪ 刘子翊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翟普林
- ▪ ▪ 李德饶
- ▪ ▪ 华秋
- ▪ ▪ 徐孝肃
- ▪ ▪ 郭俊
- ▪ ▪ 田翼
- ▪ ▪ 纽回
- ▪ ▪ 刘士俊
- ▪ ▪ 郎方贵
- ▪ ▪ 王颁
- ▪ ▪ 杨庆
- ▪ ▪ 孝义
- ▪ ▪ 陆彦师
- ▪ ▪ 田德懋
- ▪ ▪ 薛濬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循吏
- ▪ ▪ 公孙景茂
- ▪ ▪ 梁彦光
- ▪ ▪ 樊叔略
- ▪ ▪ 赵轨
- ▪ ▪ 房恭懿
- ▪ ▪ 辛公义
- ▪ ▪ 刘旷
- ▪ ▪ 王伽
- ▪ ▪ 魏德深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酷吏
- ▪ ▪ 厍狄士文
- ▪ ▪ 田式
- ▪ ▪ 燕荣
- ▪ ▪ 赵仲卿
- ▪ ▪ 元弘嗣
- ▪ ▪ 王文同
- ▪ 列传第四十
- ▪ ▪ 房晖远
- ▪ ▪ 马光
- ▪ ▪ 元善
- ▪ ▪ 辛彦之
- ▪ ▪ 刘焯
- ▪ ▪ 刘炫
- ▪ ▪ 褚辉
- ▪ ▪ 顾彪
- ▪ ▪ 鲁世达
- ▪ ▪ 张冲
- ▪ ▪ 王孝籍
- ▪ ▪ 儒林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崔儦
- ▪ ▪ 诸葛颍
- ▪ ▪ 文学
- ▪ ▪ 刘臻
- ▪ ▪ 王頍
- ▪ ▪ 孙万寿
- ▪ ▪ 王贞
- ▪ ▪ 王胄
- ▪ ▪ 潘徽
- ▪ ▪ 常得志
- ▪ ▪ 尹式
- ▪ ▪ 刘善经
- ▪ ▪ 祖君彦
- ▪ ▪ 孔德绍
- ▪ ▪ 庾自直
- ▪ ▪ 刘斌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李士谦
- ▪ ▪ 徐则
- ▪ ▪ 张文诩
- ▪ ▪ 隐逸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艺术
- ▪ ▪ 韦鼎
- ▪ ▪ 来和
- ▪ ▪ 张胄玄
- ▪ ▪ 许智藏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外戚
- ▪ ▪ 高祖外家吕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陆让母
- ▪ ▪ 刘昶女
- ▪ ▪ 列女
- ▪ ▪ 兰陵公主
- ▪ ▪ 襄城王恪妃
- ▪ ▪ 华阳王楷妃
- ▪ ▪ 谯国夫人
- ▪ ▪ 郑善果母
- ▪ ▪ 孝女王舜
- ▪ ▪ 韩觊妻
- ▪ ▪ 钟士雄母
- ▪ ▪ 孝妇覃氏
- ▪ ▪ 元务光母
- ▪ ▪ 裴伦妻
- ▪ ▪ 赵元楷妻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高丽
- ▪ ▪ 百济
- ▪ ▪ 靺鞨
- ▪ ▪ 流求国
- ▪ ▪ 新罗
- ▪ ▪ 倭国
- ▪ ▪ 东夷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南蛮
- ▪ ▪ 林邑
- ▪ ▪ 赤土
- ▪ ▪ 真腊
- ▪ ▪ 婆利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于阗
- ▪ ▪ 汗
- ▪ ▪ 挹怛
- ▪ ▪ 米国
- ▪ ▪ 史国
- ▪ ▪ 曹国
- ▪ ▪ 何国
- ▪ ▪ 乌那曷
- ▪ ▪ 穆国
- ▪ ▪ 波斯
- ▪ ▪ 漕国
- ▪ ▪ 吐火罗
- ▪ ▪ 女国
- ▪ ▪ 焉耆
- ▪ ▪ 龟兹
- ▪ ▪ 疏勒
- ▪ ▪ 康国
- ▪ ▪ 安国
- ▪ ▪ 石国
- ▪ ▪ 西域
- ▪ ▪ 吐谷浑
- ▪ ▪ 党项
- ▪ ▪ 高昌
- ▪ ▪ 附国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北狄
- ▪ ▪ 突厥
- ▪ ▪ 西突厥
- ▪ ▪ 铁勒
- ▪ ▪ 奚
- ▪ 列传第五十
- ▪ ▪ 宇文化及弟智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 ▪ ▪ 王世充 段达
- ▪ 宋本原跋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也。父松年,齐通直散骑侍郎。劭少沈默,好读书。弱冠,齐尚书仆射魏收辟参开府军事,累迁太子舍人,待诏文林馆。时祖孝徵、魏收、阳休之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阅不能得,因呼劭问之。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自是大为时人所许,称其博物。后迁中书舍人。齐灭,入周,不得调。高祖受禅,授著作佐郎。以母忧去职,在家著《齐书》。时制禁私撰史,为内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使收其书,览而悦之。于是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劭以古有钻燧改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臣谨案《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在晋时,有以洛阳火渡江者,代代事之,相续不灭,火色变青。昔师旷食饭,云是劳薪所爨。晋平公使视之,果然车辋。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伏愿远遵先圣,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纵使百姓习久,未能顿同,尚食内厨及东宫诸主食厨,不可不依古法。”上从之。劭又言上有龙颜戴干之表,指示群臣。上大悦,赐物数百段。拜著作郎。劭上表言符命曰: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隋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紫叶。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安邑掘地,得古铁版,文曰:“皇始天年,赉杨铁券,王兴。”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龟腹七字,何以著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建德六年,亳州大周村有龙斗,白者胜,黑者死。大象元年夏,焚阳汴水北有龙斗,初见白气属天,自东方历阳武而来。及至,白龙也,长十许丈。有黑龙乘云而至,两相薄,乍合乍离,自午至申,白龙升天,黑龙坠地。谨案:龙,君象也。前斗于亳州周村者,盖象至尊以龙斗之岁为亳州总管,遂代周有天下。后斗于荧阳者,“荧”字三火,明火德之盛也。白龙从东方来,历阳武者,盖象至尊将登帝位,从东第入自崇阳门也。西北升天者,当乾位天门。《坤灵图》曰:“圣人杀龙。”龙不可得而杀,皆盛气也。又曰:“泰姓商名宫,黄色,长八尺,六十世,河龙以正月辰见,白龙与五黑龙斗,白龙陵,故泰人有命。”谨案:此言皆为大隋而发也。圣人杀龙者,前后龙死是也。姓商者,皇家于五姓为商也。名宫者,武元皇帝讳于五声为宫。黄色者,隋色尚黄。长八尺者,武元皇帝身长八尺。河龙以正月辰见者,泰正月卦,龙见之所,于京师为辰地。白龙与黑龙斗者,亳州荧阳龙斗是也。胜龙所以白者,杨姓纳音为商,至尊又辛酉岁生,位皆在西方,西方色白也。死龙所以黑者,周色黑。所以称五者,周闵、明、武、宣、靖凡五帝。赵、陈、代、越、滕五王,一时伏法,亦当五数。白龙陵者,陵犹胜也。郑玄说:“陵当为除。”凡斗能去敌曰除。臣以泰人有命者,泰之为言通也,大也,明其人道通德大,有天命也。《乾凿度》曰:“泰表戴干。”郑玄注云:“表者,人形体之彰识也。干,盾也。泰人之表戴干。”臣伏见至尊有戴干之表,益知泰人之表不爽毫厘。《坤灵图》所云,字字皆验。《纬书》又称“汉四百年”,终如其言,则知六十世亦必然矣。昔宗周卜世三十,今则倍之。
《稽览图》云:“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也。”谨案:此言盖明至尊者为陈留公世子,亳州总管,遂受天命,海内均同,不偏不党,以成太平之风化也。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是时齐国有《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齐王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其后武元皇帝果将兵入并州。周武帝时,望气者云亳州有天子气,于是杀亳州刺史纥豆陵恭,至尊代为之。又陈留老子祠有枯柏,世传云老子将度世,云待枯柏生东南枝回指,当有圣人出,吾道复行。至齐,枯柏从下生枝,东南上指。夜有三童子相与歌曰:“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状如伞,圣主从此去。”及至尊牧亳州,亲至祠树之下。自是柏枝回抱,其枯枝,渐指西北,道教果行。校考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稽览图》又云:“治道得,则阴物变为阳物。”郑玄注云:“葱变为韭亦是。”谨案:自六年以来,远近山石,多变为玉,石为阴,玉为阳。又左卫园中葱皆变为韭。
上览之大悦,赐物五百段。未几,劭复上书曰:
《易乾凿度》曰:“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随者二月卦,阳德施行,籓决难解,万物随阳而出。故上六欲九五拘系之,维持之,明被阳化而阴随从之也。”《易稽览图》:“坤六月,有子女,任政,一年,传为复。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西北地动星坠,阳卫。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赵地动。北方三十日,千里马数至。”谨案:“凡此《易》纬所言,皆是大隋符命。随者二月之卦,明大隋以二月即皇帝位也。阳德施行者,明杨氏之德教施行于天下也。籓决难解者,明当时籓鄣皆是通决,险难皆解散也。万物随阳而出者,明天地间万物尽随杨氏而出见也。上六欲九五拘系之者,五为王,六为宗庙,明宗庙神灵欲令登九五之位,帝王拘民以礼,系民以义也。“拘民以礼”,系民以义”,此二句亦是《乾凿度》之言。维持之者,明能以纲维持正天下也。被阳化而欲阴随之者,明阴类被服杨氏之风化,莫不随从。阴谓臣下也。王用享于西山者,盖明至尊常以岁二月幸西山仁寿宫也。凡四称随,三称阳,欲美隋杨,丁宁之至也。坤六月者,坤位在未,六月建未,言至尊以六月生也。有子女任政者,言乐平公主是皇帝子女,而为周后,任理内政也。一年传为复者,复是坤之一世卦,阳气初生,言周宣帝崩后一年,传位与杨氏也。五月贫之从东北来立者,“贫之”当为“真人”,字之误也。言周宣帝以五月崩,真人革命,当在此时,至尊谦让而逆天意,故逾年乃立。昔为定州总管,在京师东北,本而言之,故曰真人从东北来立。大起土邑者,大起即大兴,言营大兴城邑也。西北地动星坠者,盖天意去周授隋,故变动也。阳卫者,言杨氏得天卫助。屯十一月神人从中山出者,此卦动而大亨作,故至尊以十一月被授亳州总管,将从中山而出也。赵之时,停留三十日也。千里马者,盖至尊旧所乘狖骝马也。屯卦震下坎上,震于马作足,坎于马为美脊,是故狖骝马脊有肉鞍,行则先作弄四足也。数至者,言历数至也。
《河图帝通纪》曰:“形瑞出,变矩衡。赤应随,叶灵皇。”《河图皇参持》曰:“皇辟出,承元讫。道无为,治率。被遂矩,戏作术。开皇色,握神日。投辅提,象不绝。立皇后,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曲出。叶辅嬉,烂可述。”谨案:凡此《河图》所言,亦是大隋符命。形瑞出、变矩衡者,矩,法也,衡,北斗星名,所谓璇玑玉衡者也。大隋受命,形兆之瑞始出,天象则为之变动。北斗主天之法度,故曰矩衡。《易》纬“伏戏矩衡神”,郑玄注亦以为法玉衡之神。与此《河图》矩衡义同。赤应隋者,言赤帝降精,感应而生隋也。故隋以火德为赤帝天子。叶灵皇者,叶,合也,言大隋德合上灵天皇大帝也。又年号开皇,与《灵宝经》之开皇年相合,故曰叶灵皇。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承元讫者,言承周天元终讫之运也。道无为、治率者,治下脱一字,言大道无为,治定天下率从。被遂矩、戏作术者,矩,法也。昔遂皇握机矩,伏戏作八卦之术,言大隋被服三皇之法术也。遂皇机矩,语见《易》纬。开皇色者,言开皇年易服色也。握神日者,握持群神,明照如日也。又开皇以来日渐长,亦其义。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象不绝者,法象不废绝也。立皇后、翼不格者,格,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帝任政、河曲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叶辅嬉、烂可述者,叶,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所以于《皇参持》、《帝通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
上大悦,以劭为至诚,宠锡日隆。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复言有诸物象而上奏曰:“其大玉有日月星辰,八卦五岳,及二麟双凤,青龙硃雀,驺虞玄武,各当其方位。又有五行、十日、十二辰之名,凡二十七字,又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又有却非及二鸟,其鸟皆人面,则《抱朴子》所谓‘千秋万岁’也。其小玉亦有五岳、却非、虬犀之象。二玉俱有仙人玉女乘云控鹤之象。别有异状诸神,不可尽识,盖是风伯、雨师、山精、海若之类。又有天皇大帝,皇帝及四帝坐,钩陈、北斗、三公、天将军、土司空、老人、天仓、南河、北河、五星、二十八宿,凡四十五宫。诸字本无行伍,然往往偶对。于大玉则有皇帝姓名,并临南面,与日字正鼎足。复有老人星,盖明南面象日而长寿也。皇后二字在西,上有月形,盖明象月也。于次玉则皇帝名与九千字次比,两杨字与万年字次比,隋与吉字正并,盖明长久吉庆也。”劭复回互其字,作诗二百八十篇奏之。上以为诚,赐帛千匹。劭于是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而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经涉旬朔,遍而后罢。上益喜,赏赐优洽。
仁寿中,文献皇后崩,劭复上言曰:“佛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乐来迎之。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盘。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至夜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在永安宫者,象京师之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后升遐后二日,苑内夜有钟声三百余处,此则生天之应显然也。”上览而且悲且喜。
时蜀王秀以罪废,上顾谓劭曰:“嗟乎!吾有五子,三子不才。”劭进曰:“自古圣帝明王,皆不能移不肖之子。黄帝有二十五子,同姓者二,余各异德。尧十子,舜九子,皆不肖。夏有五观,周有三监。”上然其言。其后上梦欲上高山而不能得,崔彭捧脚,李盛扶肘得上,因谓彭曰:“死生当与尔俱。”劭曰:“此梦大吉。上高山者,明高崇大安,永如山也。彭犹彭祖,李犹李老,二人扶侍,实为长寿之徵。”上闻之,喜见容色。其年,上崩。未几,崔彭亦卒。
炀帝嗣位,汉王谅作乱,帝不忍加诛。劭上书曰:“臣闻黄帝灭炎,盖云母弟,周公诛管,信亦天伦。叔向戮叔鱼,仲尼谓之遗直,石碏杀石厚,丘明以为大义。此皆经籍明文,帝王常法。今陛下置此逆贼,度越前圣,含弘宽大,未有以谢天下。谨案贼谅毒被生民者也。是知古者同德则同姓,异德则异姓,故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有四人,唯青阳、夷鼓,与黄帝同为姬姓。谅既自绝,请改其氏。”劭以此求媚,帝依违不从。迁秘书少监,数载,卒官。
劭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不经之语及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辞义繁杂,无足称者,遂使隋代文武名臣列将善恶之迹,堙没无闻。初撰《齐志》为编年体,二十卷,复为《齐书》纪传一百卷,及《平贼记》三卷。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然其采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爰自志学,暨乎暮齿,笃好经史,遗落世事。用思既专,性颇恍忽,每至对食,闭目凝思,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啖。劭弗之觉,唯责肉少,数罚厨人。厨人以情白劭,劭依前闭目,伺而获之,厨人方免笞辱。其专固如此。
袁充,字德符,本陈郡阳夏人也。其后寓居丹阳。祖昂,父君正,俱为梁侍中。充少敬悟,年十余岁,其父党至门,时冬初,充尚衣葛衫。客戏充曰:“袁郎子絺兮霡兮,凄其以风。”充应声答曰:“唯絺与霡,服之无数。”以是大见嗟赏。仕陈,年十七,为秘书郎。历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及陈灭,归国,历蒙、鄜二州司马。充性好道术,颇解占候,由是领太史令。时上将废皇太子,正穷治东宫官属,充见上雅信符应,因希旨进曰:“比观玄象,皇太子当废。”上然之。充复表奏,隋兴已后,日影渐长,曰:“开皇元年,冬至日影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冬至影一丈二尺六寸三分。四年冬至,在洛阳测影,一丈二尺八寸八分。二年,夏至影一尺四寸八分,自尔渐短。至十六年,夏至影一尺四寸五分。《周官》以土圭之法正日影,日至之影尺有五寸。郑玄云:‘冬至之影一丈三尺。’今十六年夏至之影,短于旧影五分,十七年冬至之影,短于旧影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影短而日长,去极远则影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外道则去极远。《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据昴星昏中,则知尧时仲冬,日在须女十度。以历数推之,开皇已来冬至,日在斗十一度,与唐尧之代去极并近。谨案《春秋元命包》云:‘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常,天帝崇灵,圣王祖功。’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世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影短日长,振古未之有也。”上大悦,告天下。将作役功,因加程课,丁匠苦之。仁寿初,充言上本命与阴阳律吕合者六十余条而奏之,因上表曰:“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上大悦,赏赐优崇,侪辈莫之比。
仁寿四年甲子岁,炀帝初即位,充及太史丞高智宝奏言:“去岁冬至,日影逾长,今岁皇帝即位,与尧受命年合。昔唐尧受命四十九年,到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陛下即位,其年即当上元第一纪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正与唐尧同。自放勋以来,凡经八上元,其间绵代,未有仁寿甲子之合。谨案:第一纪甲子,太一在一宫,天目居武德,阴阳历数并得符同。唐尧丙辰生,丙子年受命,止合三五,未若己丑甲子,支干并当六合。允一元三统之期,合五纪九章之会,共帝尧同其数,与皇唐比其踪。信所谓皇哉唐哉,唐哉皇哉者矣。”仍讽齐王暕率百官拜表奉贺。其后荧惑守太微者数旬,于时缮治宫室,征役繁重,充上表称“陛下修德,荧惑退舍”。百僚毕贺。帝大喜,前后赏赐将万计。时军国多务,充候帝意欲有所为,便奏称天文见象,须有改作,以是取媚于上。大业六年,迁内史舍人。从征辽东,拜朝请大夫、秘书少监。其后天下乱,帝初罹雁门之厄,又盗贼益起,帝心不自安。充复假托天文,上表陈嘉瑞,以媚于上曰:
臣闻皇天辅德,皇天福谦,七政斯齐,三辰告应。伏惟陛下握录图而驭黔首,提万善而化八纮,以百姓为心,匪以一人受庆,先天罔违所欲,后天必奉其时。是以初膺宝历,正当上元之纪,乾之初九,又与天命符会。斯则圣人冥契,故能动合天经。谨按去年已来,玄象星瑞,毫厘无爽,谨录尤异,上天降祥、破突厥等状七事:
其一,去八月二十八日夜,大流星如斗,出王良北,正落突厥营,声如崩墙。其二,八月二十九日夜,复有大流星如斗,出羽林,向北流,正当北方。依占,频二夜流星坠贼所,贼必败散。其三,九月四日夜,频有两星大如斗,出北斗魁,向东北流。依占,北斗主杀伐,贼必败。其四,岁星主福德,频行京、都二处分野。依占,国家之福。其五,七月内,荧惑守羽林,九月七日已退舍。依占,不出三日,贼必败散。其六,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夜,有流星赤如火,从东北向西南,落贼帅卢明月营,破其童车。其七,十二月十五日夜,通汉镇北有赤气亘北方,突厥将亡之应也。依勘《城录》,河南洛阳并当甲子,与乾元初九爻及上元甲子符合。此是福地,永无所虑。旋观往政,侧闻前古,彼则异时间出,今则一朝总萃。岂非天赞有道,助歼凶孽,方清九夷于东獩,沉五狄于北溟,告成岱岳,无为汾水。
书奏,帝大悦,超拜秘书令,亲待逾昵。帝每欲征讨,充皆预知之,乃假托星象,奖成帝意,在位者皆切患之。宇文化及杀逆之际,并诛充,时年七十五。
史臣曰:王劭爰自幼童,迄乎白首,好学不倦,究极群书。搢绅洽闻之士,无不推其博物。雅好著述,久在史官,既撰《齐书》,兼修隋典。好诡怪之说,尚委巷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繁杂。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袁充少在江左,初以警悟见称,委质隋朝,更以玄象自命。并要求时幸,干进务入。劭经营符瑞,杂以妖讹,充变动星占,谬增晷影。厚诬天道,乱常侮众,刑兹勿舍,其在斯乎!且劭为河朔清流,充乃江南望族,干没荣利,得不以道,颓其家声,良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