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四部
- ▪ 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部
- ▪ ▪ 守仁第四
- ▪ ▪ 守简第五
- ▪ ▪ 守易第六
- ▪ ▪ 九守(凡九篇)
- ▪ ▪ 守和第一
- ▪ ▪ 守神第二
- ▪ ▪ 守气第三
- ▪ ▪ 守盈第八
- ▪ ▪ 守弱第九
- ▪ ▪ 十三虚无
- ▪ ▪ 七报
- ▪ ▪ 七伤
- ▪ ▪ 守清第七
- ▪ 卷九十二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 ▪ ▪ 众真语录
- ▪ 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 ▪ ▪ 三相论
- ▪ ▪ 真相论
- ▪ ▪ 阴阳五行论
- ▪ ▪ 神仙可学论
- ▪ ▪ 道性论
- ▪ 卷九十四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 ▪ ▪ 断缘
- ▪ ▪ 坐忘论(并序凡七篇)
- ▪ ▪ 信敬
- ▪ ▪ 收心
- ▪ ▪ 简事
- ▪ ▪ 真观
- ▪ ▪ 泰定
- ▪ ▪ 得道
- ▪ 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 ▪ ▪ 梦喻虚妄
- ▪ ▪ 有为无为法
- ▪ ▪ 观四大相
- ▪ ▪ 道性因缘
- ▪ ▪ 本性淳善
- ▪ ▪ 法性虚妄
- ▪ ▪ 色身烦恼
- ▪ ▪ 筏喻
- ▪ ▪ 病说
- ▪ ▪ 求道二患
- ▪ ▪ 散花喻
- ▪ ▪ 论种子
- ▪ ▪ 真假
- ▪ ▪ 空法
- ▪ 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 ▪ ▪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变经颂》三篇
- ▪ ▪ 《灵宝真一自然太上玄一真人颂》一章
- ▪ ▪ 《太上弘道颂》一章
- ▪ ▪ 方诸宫东华上房灵妃歌曲一章
- ▪ ▪ 青童大君常吟咏一章
- ▪ ▪ 太虚真人常吟咏一章
- ▪ ▪ 吴王夫差书一章(并序)
- ▪ ▪ 辛玄子诗三首(并序)
- ▪ ▪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
- ▪ ▪ 巴谣一章(并序)
- ▪ ▪ 次张诱世作诗一章
- ▪ ▪ 西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一章
- ▪ ▪ 王母赠魏夫人歌一章(并序)
- ▪ ▪ 双礼珠弹云穀而答歌一章
- ▪ ▪ 高仙盼游洞灵之曲一章(并序)
- ▪ ▪ 次许玉斧作诗一章
- ▪ ▪ 次丁玮宁作诗一章
- ▪ ▪ 四真人降魏夫人歌共五章(并序)
- ▪ ▪ 方诸青童歌一章
- ▪ ▪ 次扶桑神王歌一章
- ▪ ▪ 次清虚真人歌二章
- ▪ ▪ 小有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郭四朝常乘小船游戏塘中叩船而歌四首
- ▪ ▪ 太微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太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老君本生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佪玄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经赞》一章
- ▪ ▪ 《本愿大戒经颂》一章
- ▪ 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 ▪ ▪ 太微玄清左夫人歌一首(并序)
- ▪ ▪ 灵凤歌一首(并序)
- ▪ ▪ 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并序)
- ▪ ▪ 汉初童谣歌一首(并序)
- ▪ ▪ 萼绿华赠羊权诗三首(并序)
- ▪ ▪ 九华安妃赠杨司命诗二首(并序)
- ▪ ▪ 中候王夫人诗四首(并序)
- ▪ ▪ 方丈台昭灵李夫人诗三首(并序)
- ▪ ▪ 南极王夫人授杨羲诗三首(并序)
- ▪ ▪ 紫微王夫人诗一十七首(并序)
- ▪ 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 ▪ ▪ 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
- ▪ ▪ 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
- ▪ 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 ▪ ▪ 众仙步虚词五首
- ▪ ▪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与许长史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一首
- ▪ ▪ 灵响词五首(并序)
- ▪ ▪ 李公佐仙仆诗一首(并序)
- ▪ ▪ 摅浩然泛虚舟辞遗栾浑之诗二首(并序)
- ▪ ▪ 吴子来写真赞一首诗二首(并序)
- ▪ ▪ 仙人贻白永年诗一首(并序)
- ▪ 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 ▪ ▪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纪叙》
- ▪ ▪ 轩辕本纪
- ▪ 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 ▪ ▪ 五灵玄老君纪
- ▪ ▪ 太上道君纪
- ▪ ▪ 中央黄老君纪
- ▪ ▪ 金门皓灵皇老君纪
- ▪ ▪ 丹灵真老君纪
- ▪ ▪ 元始天王纪
- ▪ ▪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
- ▪ ▪ 三天君列纪
- ▪ ▪ 青灵始老君纪
- ▪ 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 ▪ ▪ 中天玉宝元灵元老君纪
- ▪ ▪ 混元皇帝圣纪
- ▪ ▪ 太微天帝君纪
- ▪ ▪ 青要帝君纪
- ▪ ▪ 总真主录纪
- ▪ ▪ 赤明天帝纪
- ▪ ▪ 南极尊神纪
- ▪ 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 ▪ ▪ 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
- ▪ ▪ 批答
- ▪ ▪ 宋真宗御制《翊圣保德真君传序》
- ▪ ▪ 翊圣保德真君传
- ▪ 卷一百四纪传部·传二
- ▪ ▪ 玄洲上卿苏君传──周季通集
- ▪ ▪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 ▪ ▪ 附:元阳子
- ▪ ▪ 太极真人传
- ▪ ▪ 太清真人传
- ▪ 卷一百五纪传部·传三
- ▪ ▪ 清灵真人裴君传──弟子邓云子撰
- ▪ 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 ▪ ▪ 紫阳真人周君内传
- ▪ ▪ 马明生真人传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三
- ▪ ▪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 ▪ ▪ 阴真君自叙
- ▪ ▪ 吴猛真人传
- ▪ ▪ 许逊真人传
- ▪ ▪ 许迈真人传
- ▪ ▪ 杨羲真人传
- ▪ ▪ 鲍靓真人传
- ▪ 卷一百七纪传部·传五
- ▪ ▪ 陶先生小传──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 ▪ ▪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从子翊字木羽撰
- ▪ ▪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唐李渤撰
- ▪ 卷一百八纪传部·传六
- ▪ ▪ 负局先生
- ▪ ▪ 阮丘
- ▪ ▪ 陵阳子明
- ▪ ▪ 仇生
- ▪ ▪ 邛疏
- ▪ ▪ 马丹
- ▪ ▪ 陆通
- ▪ ▪ 葛由
- ▪ ▪ 琴高
- ▪ ▪ 寇先生
- ▪ ▪ 安期生
- ▪ ▪ 桂父
- ▪ ▪ 主柱
- ▪ ▪ 山图
- ▪ ▪ 谷春
- ▪ ▪ 阴生
- ▪ ▪ 子主
- ▪ ▪ 陶安公
- ▪ ▪ 赤斧
- ▪ ▪ 呼子先
- ▪ ▪ 鹿皮翁
- ▪ ▪ 昌容
- ▪ ▪ 溪父
- ▪ ▪ 篽子
- ▪ ▪ 木羽
- ▪ ▪ 玄俗
- ▪ ▪ 瑕丘仲
- ▪ ▪ 酒客
- ▪ ▪ 任光
- ▪ ▪ 祝鸡翁
- ▪ ▪ 朱仲
- ▪ ▪ 修羊公
- ▪ ▪ 稷丘君
- ▪ ▪ 方回
- ▪ ▪ 涓子
- ▪ ▪ 啸父
- ▪ ▪ 师门
- ▪ ▪ 务光
- ▪ ▪ 崔文子
- ▪ ▪ 赤须子
- ▪ ▪ 犊子
- ▪ ▪ 骑龙鸣
- ▪ ▪ 列仙传
- ▪ ▪ 赤松子
- ▪ ▪ 宁封子
- ▪ ▪ 马师皇
- ▪ ▪ 赤将子舆
- ▪ ▪ 容成公
- ▪ 卷一百九纪传部·传七
- ▪ ▪ 沈羲
- ▪ ▪ 李八百
- ▪ ▪ 神仙传
- ▪ ▪ 广成子
- ▪ ▪ 若士
- ▪ ▪ 沈文泰
- ▪ ▪ 皇初平
- ▪ ▪ 李阿
- ▪ ▪ 王远
- ▪ ▪ 沈建
- ▪ ▪ 华子期
- ▪ ▪ 魏伯阳
- ▪ ▪ 蔡经
- ▪ ▪ 涉正
- ▪ ▪ 孙博
- ▪ ▪ 玉子
- ▪ ▪ 天门子
- ▪ ▪ 南极子
- ▪ ▪ 黄卢子
- ▪ ▪ 张道陵
- ▪ ▪ 栾巴
- ▪ ▪ 淮南王八公
- ▪ 卷一百一十纪传部·传八
- ▪ ▪ 郑思远
- ▪ ▪ 郭志生
- ▪ ▪ 介琰
- ▪ ▪ 徐福
- ▪ ▪ 车子侯
- ▪ ▪ 郭文举
- ▪ ▪ 姚光
- ▪ ▪ 徐弯
- ▪ ▪ 丁令威
- ▪ ▪ 戴孟
- ▪ ▪ 苏耽
- ▪ ▪ 张巨君
- ▪ ▪ 冯伯达
- ▪ ▪ 韩越
- ▪ ▪ 郭璞
- ▪ ▪ 王嘉
- ▪ ▪ 寇谦之
- ▪ ▪ 董幼
- ▪ ▪ 刘丱
- ▪ ▪ 王质
- ▪ ▪ 范豺
- ▪ ▪ 傅先生
- ▪ ▪ 石坦
- ▪ ▪ 敬玄子
- ▪ ▪ 帛举
- ▪ ▪ 徐道季
- ▪ ▪ 赵叔期
- ▪ ▪ 毛伯道
- ▪ ▪ 庄伯微
- ▪ ▪ 刘道伟
- ▪ ▪ 匡俗
- ▪ ▪ 卢耽
- ▪ ▪ 蔡长孺
- ▪ ▪ 延明子高
- ▪ ▪ 崔野子
- ▪ ▪ 灵子真
- ▪ ▪ 宛丘先生
- ▪ ▪ 马荣
- ▪ ▪ 任敦
- ▪ ▪ 九源丈人
- ▪ ▪ 谷希子
- ▪ ▪ 王仲高
- ▪ ▪ 阳生
- ▪ ▪ 西门君惠
- ▪ ▪ 玄都先生
- ▪ ▪ 黄列子
- ▪ ▪ 公孙卿
- ▪ ▪ 洞仙传
- ▪ ▪ 元君
- ▪ ▪ 九元子
- ▪ ▪ 长桑公子
- ▪ ▪ 龚仲阳
- ▪ ▪ 上黄先生
- ▪ ▪ 蒲先生
- ▪ ▪ 茅蒙
- ▪ ▪ 常生子
- ▪ ▪ 长存子
- ▪ ▪ 蔡琼
- ▪ ▪ 张穆子
- ▪ ▪ 童子先生
- ▪ 卷一百一十一纪传部·传九
- ▪ ▪ 青谷先生
- ▪ ▪ 夏馥
- ▪ ▪ 刘讽
- ▪ ▪ 展上公
- ▪ ▪ 周太宾(姜叔茂附)
- ▪ ▪ 于吉
- ▪ ▪ 昌季
- ▪ ▪ 王子乔
- ▪ ▪ 杜契
- ▪ ▪ 范幼冲
- ▪ ▪ 洞仙传
- ▪ ▪ 郭四朝
- ▪ ▪ 张玄宾
- ▪ ▪ 扈谦
- ▪ ▪ 朱库
- ▪ ▪ 姜伯真
- ▪ ▪ 赵威伯
- ▪ ▪ 乐长治
- ▪ ▪ 杜昺
- ▪ 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 ▪ ▪ 叶迁韶
- ▪ ▪ 于满川
- ▪ ▪ 进士王叡
- ▪ ▪ 王从己
- ▪ ▪ 令狐绚
- ▪ ▪ 神仙感遇传
- ▪ ▪ 吉宗老
- ▪ ▪ 裴沈
- ▪ ▪ 李筌
- ▪ ▪ 刘彦广
- ▪ ▪ 宋文才
- ▪ ▪ 刘景
- ▪ ▪ 蓬球
- ▪ ▪ 王可交
- ▪ ▪ 陈简
- ▪ ▪ 金庭客
- ▪ ▪ 曹桥潘尊师
- ▪ ▪ 卢钧
- ▪ ▪ 王子芝
- ▪ ▪ 郑又玄
- ▪ ▪ 蜀氏
- ▪ ▪ 虬须客
- ▪ ▪ 崔希真
- ▪ ▪ 越僧怀一
- ▪ ▪ 王廓
- ▪ ▪ 杨大夫
- ▪ ▪ 薛逢
- ▪ ▪ 僧悟玄
- ▪ ▪ 费冠卿
- ▪ ▪ 郑南海紫逻任叟
- ▪ ▪ 权同休
- ▪ 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 ▪ ▪ 王水部
- ▪ ▪ 任生
- ▪ ▪ 罗公远
- ▪ ▪ 崔生
- ▪ ▪ 黄尊师
- ▪ ▪ 卢杞
- ▪ ▪ 卢李二生
- ▪ ▪ 李石
- ▪ ▪ 罗方远
- ▪ ▪ 李师稷
- ▪ ▪ 袁滋
- ▪ ▪ 李主簿
- ▪ ▪ 卢常师
- ▪ ▪ 裴令公
- ▪ 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 ▪ ▪ 许宣平
- ▪ ▪ 刘商
- ▪ ▪ 续仙传
- ▪ ▪ 续仙传序
- ▪ ▪ 玄真子
- ▪ ▪ 王老
- ▪ ▪ 侯道华
- ▪ ▪ 蓝采和
- ▪ ▪ 朱孺子
- ▪ ▪ 马自然
- ▪ ▪ 邬通微
- ▪ ▪ 许碏
- ▪ ▪ 金可记
- ▪ ▪ 宋玄白
- ▪ ▪ 贺自真
- ▪ ▪ 酆去奢
- ▪ ▪ 孙思邈
- ▪ ▪ 张果
- ▪ ▪ 司马承贞
- ▪ ▪ 闾丘方远
- ▪ ▪ 殷文祥
- ▪ ▪ 谭峭
- ▪ ▪ 聂师道
- ▪ ▪ 羊愔
- ▪ ▪ 刘替
- ▪ ▪ 罗万象
- ▪ ▪ 杜升
- ▪ 卷一百一十四经传部·传十三
- ▪ ▪ 墉城集仙录叙
- ▪ ▪ 西王母传
- ▪ ▪ 九天玄女传
- ▪ 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
- ▪ ▪ 广陵茶姥
- ▪ ▪ 鲍姑
- ▪ ▪ 孙寒华
- ▪ ▪ 李奚子
- ▪ ▪ 韩西华
- ▪ ▪ 窦琼英
- ▪ ▪ 刘春龙
- ▪ ▪ 梁母
- ▪ ▪ 王法进
- ▪ ▪ 王氏
- ▪ ▪ 花姑
- ▪ ▪ 徐仙姑
- ▪ ▪ 缑仙姑
- ▪ ▪ 丁淑英
- ▪ ▪ 赵素台
- ▪ ▪ 傅礼和
- ▪ ▪ 黄景华
- ▪ ▪ 张微子
- ▪ 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 ▪ ▪ 阳平治
- ▪ ▪ 神姑
- ▪ ▪ 南溟夫人
- ▪ ▪ 边洞玄
- ▪ ▪ 黄观福
- ▪ ▪ 王奉仙
- ▪ ▪ 薛玄同
- ▪ 卷一百一十七灵验部一
- ▪ ▪ 饶州开元观神运殿阁过湖验
- ▪ ▪ 洋州冯行袭毁素灵宫验
- ▪ ▪ 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
- ▪ ▪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 ▪ ▪ 果州开元观工匠同梦得材木验
- ▪ ▪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观验
- ▪ ▪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 ▪ ▪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 ▪ ▪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 ▪ ▪ 南康王梦二神人告以将富贵验
- ▪ ▪ 宫观
- ▪ ▪ 真宗皇帝御制叙
- ▪ ▪ 广成先生序
- ▪ ▪ 文铢台二僧击救苦天尊像验
- ▪ ▪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 ▪ ▪ 周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 ▪ ▪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 ▪ ▪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 ▪ ▪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 ▪ ▪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 ▪ 卷一百一十八灵验部二
- ▪ ▪ 李邵画太一天尊验
- ▪ ▪ 杨师谟修观享寿验
- ▪ ▪ 吕细修观仙人来往验
- ▪ ▪ 尊像见
- ▪ ▪ 木文天尊见像验
- ▪ ▪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 ▪ ▪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 ▪ ▪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 ▪ ▪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 ▪ ▪ 黑髭老君召代宗游十洲三岛验
- ▪ ▪ 玉局化玉像老君应梦验
- ▪ ▪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 ▪ ▪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 ▪ ▪ 贾湘严奉老君验
- ▪ ▪ 沈莹供养老君验
- ▪ ▪ 姚鹄修老君殿验
- ▪ ▪ 杨闹儿奉事老君验
- ▪ 卷一百一十九灵验部三
- ▪ ▪ 青城丈人同葛璝化灵官示现验
- ▪ ▪ 罗真人降雨助金验
- ▪ ▪ 僧行端辄改《五厨经》验
- ▪ ▪ 尹言念《阴符经》验
- ▪ ▪ 赵业受《正一箓》验
- ▪ ▪ 刘载之诵《天蓬咒》验
- ▪ ▪ 姚生持《黄庭经》验
- ▪ ▪ 崔公辅取宝经不还验
- ▪ ▪ 谢贞精意圬墁遇天师授符验
- ▪ ▪ 道士刘方瀛依天师剑法治疾验
- ▪ ▪ 西王母塑像救疾验(三将军附)
- ▪ ▪ 归州黄魔神峡水救船验
- ▪ ▪ 嘉州开元观飞天神王像捍贼验
- ▪ ▪ 楚王赵匡凝北帝祥应
- ▪ ▪ 李昌遐诵《消灾经》验
- ▪ ▪ 崔昼诵《度人经》验
- ▪ ▪ 姚元崇女精志焚修老君授经验
- ▪ ▪ 王道珂诵《天蓬咒》验
- ▪ ▪ 王清远诵《神咒经》验
- ▪ ▪ 忠州平都山仙都观取《太平经》验
- ▪ ▪ 天台玉霄宫叶尊师符治狂邪验
- ▪ ▪ 贾琼受《童子箓》验
- ▪ ▪ 昭成观壁画天师验(绢画验附)
- ▪ ▪ 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
- ▪ ▪ 李环梦遇天师告授陵州刺史验
- ▪ ▪ 僧法成窃改道经验
- ▪ 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 ▪ ▪ 天台山玉霄宫古钟僧偷而卒验
- ▪ ▪ 开州龙兴观钟雪冤验(云安钟附)
- ▪ ▪ 施州清江郡开元观钟见梦验
- ▪ ▪ 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钟自归验
- ▪ ▪ 青城山宗玄观铜钟不能损验
- ▪ ▪ 温江县太平观铸钟道士得道验
- ▪ ▪ 眉州故彭山市观大钟伤寺匠验
- ▪ ▪ 浴爰赤木古钟水洗疮验(古钟验附)
- ▪ ▪ 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
- ▪ ▪ 吴韬修黄箓斋却兵验
- ▪ ▪ 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
- ▪ ▪ 唐献修黄箓斋母得生天验
- ▪ ▪ 洪州游帷观钟州官强取入寺验
- ▪ ▪ 天师剑愈疾验
- ▪ ▪ 张让黄神印救疾验
- ▪ ▪ 范阳卢蔚醮本命验
- ▪ ▪ 崔图修黄箓斋救母生天验
- ▪ ▪ 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验
- ▪ ▪ 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验
- ▪ ▪ 越州上虞县钟时鸣地中验
- ▪ ▪ 王谦据蜀隋文帝黄箓斋克平验
- ▪ ▪ 青城丈人授黄帝龙鞬并降雨验
- ▪ ▪ 天师叶法善设醮摄魅验
- ▪ ▪ 渝州南平县道昌观古钟奇巧验
- ▪ ▪ 黔南盐井古钟多年无毁蚀验
- ▪ 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
- ▪ ▪ 胡尊师修清斋验
- ▪ ▪ 崔玄亮修黄箓斋验(持经验附)
- ▪ ▪ 武昌人醮水验
- ▪ ▪ 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
- ▪ ▪ 张郃妻陪钱纳天曹库验
- ▪ ▪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修神咒道场验
- ▪ ▪ 相国杜豳公修黄箓斋免阎罗王验
- ▪ ▪ 南康王韦皋修黄箓道场验
- ▪ ▪ 李约妻要黄箓道场验
- ▪ ▪ 卢贲修黄箓道场验
- ▪ ▪ 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
- ▪ ▪ 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
- ▪ ▪ 窦德玄为天符专追求奏章免验
- ▪ ▪ 马敬宣为妻修黄箓道场验
- ▪ ▪ 秦万受斗尺欺人罪修黄箓斋验
- ▪ ▪ 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
- ▪ 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 ▪ ▪ 衢州东华观监斋隐欺常住验
- ▪ ▪ 婺州开元观蒙刺史复常住验
- ▪ ▪ 杭州馀杭上清观道流隐欺常住验
- ▪ ▪ 李赏斫龙州牛心山古观松柏验
- ▪ ▪ 蜀州新津县平盖化被盗毁伐验
- ▪ ▪ 嘉州开元观门扉为马栈验
- ▪ ▪ 成都景云观三将军堂柱础验
- ▪ ▪ 成都卜肆支机石验
- ▪ ▪ 成都玉局化洞门石室验
- ▪ ▪ 汉州金堂县三元观辙迹验
- ▪ ▪ 玉局化九海神龙验
- ▪ ▪ 青城绝顶上清宫天池验(六时水验附)
- ▪ ▪ 葛璝化丁东水验
- ▪ ▪ 金堂县昌利化玄元观九井验
- ▪ ▪ 仙都山阴君洞验
- ▪ ▪ 嘉州东观尹真人石函验
- ▪ ▪ 九嶷山女仙鲁妙典石盆铁臼验
- ▪ ▪ 真宗皇帝御制《天童护命妙经序》
- ▪ ▪ 《太上天童经》灵验录
轩辕,黄帝。姓公孙(自周制五等诸侯后,乃有公孙姓。轩辕为黄帝,长于姬水,合以姬为姓,不知古史何据也?), 有熊国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农。及黄帝袭 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其母西乔氏女,名附宝,瞑见大电光 绕北斗,枢星照于郊野,附宝感之而有娠,以枢星降,又名曰 天枢。怀之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地名,在鲁东门之外)。 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疾而速也),弱而能言,长而敦敏, 成而聪明。龙颜日角。河目隆颡,苍色大肩,始学于大项,长 于姬水。帝年十五,心虑无所不通,乃受国于有熊,袭封君之 地(在郑州新郑县)。以制作轩冕,乃号轩辕,以土德王,曰 黄帝。得奢龙,辨乎东方(解在下文)。得祝融,辨乎南方,( 心星以火,火在正南,大明也。融,光明也。主火之官号祝融, 南字从南从午。南求也,求正对为明为暗。则南为阳,北为阴 也)。得火封辨乎西方,酉之半也(鸡之鸣旦,则望东而身居 西也。酉,鸡也。以少入时名之,酉半为西也)。得后土,辨 乎北方(北,阴也,背也。故曰北。四方之名也。东者,动也, 日出万物乃动也。东字从日穿木,以日出望之,如穿扶桑之林 木也。日所出在扶桑东数十万里)。
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养正娱命,自取安而顺之,为鸿黄之代, 以一民也。时人未使而自化,未赏而民劝,其心愉而不伪,其 事素而不饰,谓之太清之始也。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 市不预价,市不闭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 大同。
帝里天下十五年之后,忧念黎庶之不理,竭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具修德也。考其功德,而务其法教。时元妃西陵氏 始养蚕为丝(今《礼记》,皇后祭先蚕西陵氏。葛稚川《西京 记》曰:“宫内有先蚕坛。”)。乃有天老,五圣以佐理化。 帝取伏牺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据神农所重六十四卦之义,帝 乃作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重卦之义也。时有臣曹胡 造衣,臣伯余造裳,臣于则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冠者则服之, 又名冕者,则冠中之别名。以其后高前下,有俯仰之形,因曰 冠寇,冕也)。始代毛革之弊,所谓黄帝垂衣裳而天下理也。 帝因以别尊卑,令男女异处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义。帝 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三臣助作舟楫,所谓“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也”。以取诸涣。涣,散也,物大通也,所以济不通 也。帝又观转蓬之象以作车。时有神马出,生泽中,因名泽马。 一曰吉光,又曰吉良,出大封国(亳州东,古国也)。文马缟 身朱鬣,乘之寿千岁,以圣人为政,应而出(今飞龙司有吉良 厩,因此也。薛综曰:“与腾黄一也。”所出之国各别。葛稚 川曰:“腾黄之马,吉光之兽。”则兽马各异。今据吉光即马, 腾黄即兽,稚川之说又别)。又有腾黄神兽,其色黄,状如狐, 背上有两角,龙翼(一本云龙翼而马身,一名乘黄,一名飞黄, 或曰古黄,又曰翠黄,出日本国,寿三千岁,日行万里,乘此 令人寿二千岁)出日本国,寿二千岁(《六典》曰:宋齐梁陈 皆有车府乘黄之官。今太仆寺有乘黄署,即其事)。黄帝得而 乘之,遂周旋六合,所谓乘八翼之龙游天下也。故迁徙往来无 常。帝始教人乘马,有臣胲作服牛以用之。《世本》云:所谓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取诸《随》,得随所宜也。有臣黄雍 父始作舂,所谓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济万人,取诸《小过 》也。小过者,过而通也。帝作灶以著经,始令铸釜造甑,乃 蒸饭而烹粥,以易茹毛饮血之弊。有臣挥始作弓,臣夷牟作矢, 所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也(《史记》云,黄帝为之也)。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取诸《睽》。睽,乖也,制不顺也。帝 始作屋,筑宫室,以避寒暑燥湿,谓之宫室,言处于中也。所 谓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取诸《大壮》。大者,壮也。帝又令 筑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处之弊。又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以取诸《豫》,备不虞也。又易古之衣薪,葬以棺椁,以取诸
《大过》也。
帝服斋于中宫,于洛水上,坐玄扈石室,与容光等观。忽有大鸟衔图置于帝前,帝再拜受之。是鸟状如鹤,而鸡头鸾喙, 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慎德”, 背文曰“信义”,膺文曰“仁智”。天老曰:是鸟麟前鹿后蛇 颈,背有龙文,足履正,尾系武。有九苞,一曰包命,二心合 度,三耳聪达,四舌屈伸,五采色备,六冠钜锐钩,七金目鲜 明,八音激扬,九腹大。一名鸥,其雄曰凤,其雌曰凰,高五 六尺,朝鸣曰登晨,昼鸣曰上祥,夕鸣曰归昌,昏鸣曰固常, 夜鸣曰保长,皆应律吕,见则天下安宁。黄帝曰:是鸟遇乱则 去,居九夷矣!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又出丹穴之山。”有臣沮 颂,苍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先儒论文字之始不 同,或始于三皇,或始于伏羲,或云与天地并兴。今据司马迁、 班固、韦延、宋衷、傅玄等云,苍颉、黄帝臣,今据此载之。 诸家说苍颉,亦无定据)。
黄帝修德义,天下大理。乃召天老谓之曰:吾梦两龙挺白图,出于河,以授予,敢问于子。天老对曰:此《河图》、《 洛书》将出之状,天其授帝乎!试斋戒观之。黄帝乃斋于中宫, 衣黄服,戴黄冕,驾黄龙之乘,载交龙之旗,与天老五圣游于 河洛之间。求梦未得,帝遂沉璧于河,乃大雾三日。又至翠妫 之泉,有大鲈鱼,河中溯流而至。杀三牲以醮之,即甚雨,七 日七夜,有黄龙负图而出于河。黄帝谓天老五圣曰:子见河中 者乎?天老五圣乃前跪受之,其图五色毕具,白图兰叶而朱文, 以授黄帝,乃舒视之,名曰《绿错图》,令侍臣写之,以示天 下。黄帝曰:此谓《河图书》。是岁之秋也,帝既得龙凤之图 书,苍颉之文,即制文章,始代结绳之政,以作书契,盖取诸 夬。夬,决也,诀断万事(自垂衣裳至制文字,凡九事。按皇 甫谧《帝王代记》载,此九事皆黄帝之功。今各以当时事及众 书所载,列之如前以明之。然于《易系》说此九事,则上自黄 帝,下至尧舜。以其先儒说者,或以为不独黄帝。若以皇甫所 载,及今所引众书,则九事皆黄帝始创制之以服用,后代圣人 至尧舜,但继作修饰尔!)。于是黄帝定百物之名,作八卦之 说,谓之《八索》。一号帝鸿氏,一号归藏氏,乃名所制曰《 归藏书》,此《易》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