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四部
- ▪ 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部
- ▪ ▪ 守盈第八
- ▪ ▪ 守弱第九
- ▪ ▪ 守仁第四
- ▪ ▪ 守简第五
- ▪ ▪ 守易第六
- ▪ ▪ 十三虚无
- ▪ ▪ 七报
- ▪ ▪ 七伤
- ▪ ▪ 九守(凡九篇)
- ▪ ▪ 守和第一
- ▪ ▪ 守神第二
- ▪ ▪ 守气第三
- ▪ ▪ 守清第七
- ▪ 卷九十二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 ▪ ▪ 众真语录
- ▪ 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 ▪ ▪ 三相论
- ▪ ▪ 真相论
- ▪ ▪ 阴阳五行论
- ▪ ▪ 神仙可学论
- ▪ ▪ 道性论
- ▪ 卷九十四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 ▪ ▪ 断缘
- ▪ ▪ 坐忘论(并序凡七篇)
- ▪ ▪ 信敬
- ▪ ▪ 收心
- ▪ ▪ 简事
- ▪ ▪ 真观
- ▪ ▪ 泰定
- ▪ ▪ 得道
- ▪ 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 ▪ ▪ 梦喻虚妄
- ▪ ▪ 有为无为法
- ▪ ▪ 观四大相
- ▪ ▪ 道性因缘
- ▪ ▪ 本性淳善
- ▪ ▪ 法性虚妄
- ▪ ▪ 色身烦恼
- ▪ ▪ 筏喻
- ▪ ▪ 病说
- ▪ ▪ 求道二患
- ▪ ▪ 散花喻
- ▪ ▪ 论种子
- ▪ ▪ 真假
- ▪ ▪ 空法
- ▪ 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 ▪ ▪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变经颂》三篇
- ▪ ▪ 《灵宝真一自然太上玄一真人颂》一章
- ▪ ▪ 《太上弘道颂》一章
- ▪ ▪ 方诸宫东华上房灵妃歌曲一章
- ▪ ▪ 吴王夫差书一章(并序)
- ▪ ▪ 辛玄子诗三首(并序)
- ▪ ▪ 青童大君常吟咏一章
- ▪ ▪ 太虚真人常吟咏一章
- ▪ ▪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
- ▪ ▪ 巴谣一章(并序)
- ▪ ▪ 次张诱世作诗一章
- ▪ ▪ 次许玉斧作诗一章
- ▪ ▪ 次丁玮宁作诗一章
- ▪ ▪ 小有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郭四朝常乘小船游戏塘中叩船而歌四首
- ▪ ▪ 太微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太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老君本生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佪玄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经赞》一章
- ▪ ▪ 《本愿大戒经颂》一章
- ▪ ▪ 西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一章
- ▪ ▪ 王母赠魏夫人歌一章(并序)
- ▪ ▪ 双礼珠弹云穀而答歌一章
- ▪ ▪ 高仙盼游洞灵之曲一章(并序)
- ▪ ▪ 四真人降魏夫人歌共五章(并序)
- ▪ ▪ 方诸青童歌一章
- ▪ ▪ 次扶桑神王歌一章
- ▪ ▪ 次清虚真人歌二章
- ▪ 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 ▪ ▪ 太微玄清左夫人歌一首(并序)
- ▪ ▪ 九华安妃赠杨司命诗二首(并序)
- ▪ ▪ 中候王夫人诗四首(并序)
- ▪ ▪ 方丈台昭灵李夫人诗三首(并序)
- ▪ ▪ 灵凤歌一首(并序)
- ▪ ▪ 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并序)
- ▪ ▪ 汉初童谣歌一首(并序)
- ▪ ▪ 萼绿华赠羊权诗三首(并序)
- ▪ ▪ 南极王夫人授杨羲诗三首(并序)
- ▪ ▪ 紫微王夫人诗一十七首(并序)
- ▪ 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 ▪ ▪ 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
- ▪ ▪ 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
- ▪ 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 ▪ ▪ 众仙步虚词五首
- ▪ ▪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与许长史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一首
- ▪ ▪ 李公佐仙仆诗一首(并序)
- ▪ ▪ 摅浩然泛虚舟辞遗栾浑之诗二首(并序)
- ▪ ▪ 吴子来写真赞一首诗二首(并序)
- ▪ ▪ 灵响词五首(并序)
- ▪ ▪ 仙人贻白永年诗一首(并序)
- ▪ 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 ▪ ▪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纪叙》
- ▪ ▪ 轩辕本纪
- ▪ 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 ▪ ▪ 五灵玄老君纪
- ▪ ▪ 太上道君纪
- ▪ ▪ 中央黄老君纪
- ▪ ▪ 金门皓灵皇老君纪
- ▪ ▪ 元始天王纪
- ▪ ▪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
- ▪ ▪ 三天君列纪
- ▪ ▪ 青灵始老君纪
- ▪ ▪ 丹灵真老君纪
- ▪ 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 ▪ ▪ 混元皇帝圣纪
- ▪ ▪ 太微天帝君纪
- ▪ ▪ 青要帝君纪
- ▪ ▪ 总真主录纪
- ▪ ▪ 赤明天帝纪
- ▪ ▪ 南极尊神纪
- ▪ ▪ 中天玉宝元灵元老君纪
- ▪ 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 ▪ ▪ 宋真宗御制《翊圣保德真君传序》
- ▪ ▪ 翊圣保德真君传
- ▪ ▪ 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
- ▪ ▪ 批答
- ▪ 卷一百四纪传部·传二
- ▪ ▪ 玄洲上卿苏君传──周季通集
- ▪ ▪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 ▪ ▪ 附:元阳子
- ▪ ▪ 太极真人传
- ▪ ▪ 太清真人传
- ▪ 卷一百五纪传部·传三
- ▪ ▪ 清灵真人裴君传──弟子邓云子撰
- ▪ 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 ▪ ▪ 紫阳真人周君内传
- ▪ ▪ 马明生真人传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三
- ▪ ▪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 ▪ ▪ 阴真君自叙
- ▪ ▪ 吴猛真人传
- ▪ ▪ 许逊真人传
- ▪ ▪ 许迈真人传
- ▪ ▪ 杨羲真人传
- ▪ ▪ 鲍靓真人传
- ▪ 卷一百七纪传部·传五
- ▪ ▪ 陶先生小传──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 ▪ ▪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从子翊字木羽撰
- ▪ ▪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唐李渤撰
- ▪ 卷一百八纪传部·传六
- ▪ ▪ 负局先生
- ▪ ▪ 阮丘
- ▪ ▪ 陵阳子明
- ▪ ▪ 仇生
- ▪ ▪ 邛疏
- ▪ ▪ 马丹
- ▪ ▪ 陆通
- ▪ ▪ 葛由
- ▪ ▪ 琴高
- ▪ ▪ 寇先生
- ▪ ▪ 安期生
- ▪ ▪ 桂父
- ▪ ▪ 主柱
- ▪ ▪ 山图
- ▪ ▪ 谷春
- ▪ ▪ 阴生
- ▪ ▪ 子主
- ▪ ▪ 陶安公
- ▪ ▪ 赤斧
- ▪ ▪ 呼子先
- ▪ ▪ 鹿皮翁
- ▪ ▪ 昌容
- ▪ ▪ 溪父
- ▪ ▪ 篽子
- ▪ ▪ 木羽
- ▪ ▪ 玄俗
- ▪ ▪ 瑕丘仲
- ▪ ▪ 酒客
- ▪ ▪ 任光
- ▪ ▪ 祝鸡翁
- ▪ ▪ 朱仲
- ▪ ▪ 修羊公
- ▪ ▪ 稷丘君
- ▪ ▪ 方回
- ▪ ▪ 涓子
- ▪ ▪ 啸父
- ▪ ▪ 师门
- ▪ ▪ 务光
- ▪ ▪ 崔文子
- ▪ ▪ 赤须子
- ▪ ▪ 犊子
- ▪ ▪ 骑龙鸣
- ▪ ▪ 列仙传
- ▪ ▪ 赤松子
- ▪ ▪ 宁封子
- ▪ ▪ 马师皇
- ▪ ▪ 赤将子舆
- ▪ ▪ 容成公
- ▪ 卷一百九纪传部·传七
- ▪ ▪ 沈羲
- ▪ ▪ 李八百
- ▪ ▪ 神仙传
- ▪ ▪ 广成子
- ▪ ▪ 若士
- ▪ ▪ 沈文泰
- ▪ ▪ 皇初平
- ▪ ▪ 李阿
- ▪ ▪ 王远
- ▪ ▪ 沈建
- ▪ ▪ 华子期
- ▪ ▪ 魏伯阳
- ▪ ▪ 蔡经
- ▪ ▪ 涉正
- ▪ ▪ 孙博
- ▪ ▪ 玉子
- ▪ ▪ 天门子
- ▪ ▪ 南极子
- ▪ ▪ 黄卢子
- ▪ ▪ 张道陵
- ▪ ▪ 栾巴
- ▪ ▪ 淮南王八公
- ▪ 卷一百一十纪传部·传八
- ▪ ▪ 戴孟
- ▪ ▪ 郑思远
- ▪ ▪ 郭志生
- ▪ ▪ 介琰
- ▪ ▪ 徐福
- ▪ ▪ 车子侯
- ▪ ▪ 郭文举
- ▪ ▪ 姚光
- ▪ ▪ 徐弯
- ▪ ▪ 丁令威
- ▪ ▪ 苏耽
- ▪ ▪ 张巨君
- ▪ ▪ 冯伯达
- ▪ ▪ 韩越
- ▪ ▪ 郭璞
- ▪ ▪ 王嘉
- ▪ ▪ 寇谦之
- ▪ ▪ 董幼
- ▪ ▪ 刘丱
- ▪ ▪ 王质
- ▪ ▪ 范豺
- ▪ ▪ 傅先生
- ▪ ▪ 石坦
- ▪ ▪ 敬玄子
- ▪ ▪ 帛举
- ▪ ▪ 徐道季
- ▪ ▪ 赵叔期
- ▪ ▪ 毛伯道
- ▪ ▪ 庄伯微
- ▪ ▪ 刘道伟
- ▪ ▪ 匡俗
- ▪ ▪ 卢耽
- ▪ ▪ 蔡长孺
- ▪ ▪ 延明子高
- ▪ ▪ 崔野子
- ▪ ▪ 灵子真
- ▪ ▪ 宛丘先生
- ▪ ▪ 马荣
- ▪ ▪ 任敦
- ▪ ▪ 九源丈人
- ▪ ▪ 谷希子
- ▪ ▪ 王仲高
- ▪ ▪ 阳生
- ▪ ▪ 西门君惠
- ▪ ▪ 玄都先生
- ▪ ▪ 黄列子
- ▪ ▪ 公孙卿
- ▪ ▪ 洞仙传
- ▪ ▪ 元君
- ▪ ▪ 九元子
- ▪ ▪ 长桑公子
- ▪ ▪ 龚仲阳
- ▪ ▪ 上黄先生
- ▪ ▪ 蒲先生
- ▪ ▪ 茅蒙
- ▪ ▪ 常生子
- ▪ ▪ 长存子
- ▪ ▪ 蔡琼
- ▪ ▪ 张穆子
- ▪ ▪ 童子先生
- ▪ 卷一百一十一纪传部·传九
- ▪ ▪ 青谷先生
- ▪ ▪ 夏馥
- ▪ ▪ 刘讽
- ▪ ▪ 展上公
- ▪ ▪ 周太宾(姜叔茂附)
- ▪ ▪ 于吉
- ▪ ▪ 昌季
- ▪ ▪ 王子乔
- ▪ ▪ 杜契
- ▪ ▪ 范幼冲
- ▪ ▪ 洞仙传
- ▪ ▪ 郭四朝
- ▪ ▪ 张玄宾
- ▪ ▪ 扈谦
- ▪ ▪ 朱库
- ▪ ▪ 姜伯真
- ▪ ▪ 赵威伯
- ▪ ▪ 乐长治
- ▪ ▪ 杜昺
- ▪ 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 ▪ ▪ 叶迁韶
- ▪ ▪ 于满川
- ▪ ▪ 进士王叡
- ▪ ▪ 王从己
- ▪ ▪ 令狐绚
- ▪ ▪ 神仙感遇传
- ▪ ▪ 吉宗老
- ▪ ▪ 裴沈
- ▪ ▪ 李筌
- ▪ ▪ 刘彦广
- ▪ ▪ 宋文才
- ▪ ▪ 刘景
- ▪ ▪ 蓬球
- ▪ ▪ 王可交
- ▪ ▪ 陈简
- ▪ ▪ 金庭客
- ▪ ▪ 曹桥潘尊师
- ▪ ▪ 卢钧
- ▪ ▪ 王子芝
- ▪ ▪ 郑又玄
- ▪ ▪ 蜀氏
- ▪ ▪ 虬须客
- ▪ ▪ 崔希真
- ▪ ▪ 越僧怀一
- ▪ ▪ 王廓
- ▪ ▪ 杨大夫
- ▪ ▪ 薛逢
- ▪ ▪ 僧悟玄
- ▪ ▪ 费冠卿
- ▪ ▪ 郑南海紫逻任叟
- ▪ ▪ 权同休
- ▪ 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 ▪ ▪ 王水部
- ▪ ▪ 任生
- ▪ ▪ 罗公远
- ▪ ▪ 崔生
- ▪ ▪ 黄尊师
- ▪ ▪ 卢杞
- ▪ ▪ 卢李二生
- ▪ ▪ 李石
- ▪ ▪ 罗方远
- ▪ ▪ 李师稷
- ▪ ▪ 袁滋
- ▪ ▪ 李主簿
- ▪ ▪ 卢常师
- ▪ ▪ 裴令公
- ▪ 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 ▪ ▪ 续仙传
- ▪ ▪ 续仙传序
- ▪ ▪ 玄真子
- ▪ ▪ 许宣平
- ▪ ▪ 刘商
- ▪ ▪ 王老
- ▪ ▪ 侯道华
- ▪ ▪ 蓝采和
- ▪ ▪ 朱孺子
- ▪ ▪ 马自然
- ▪ ▪ 邬通微
- ▪ ▪ 许碏
- ▪ ▪ 金可记
- ▪ ▪ 宋玄白
- ▪ ▪ 贺自真
- ▪ ▪ 酆去奢
- ▪ ▪ 孙思邈
- ▪ ▪ 张果
- ▪ ▪ 司马承贞
- ▪ ▪ 闾丘方远
- ▪ ▪ 殷文祥
- ▪ ▪ 谭峭
- ▪ ▪ 聂师道
- ▪ ▪ 羊愔
- ▪ ▪ 刘替
- ▪ ▪ 罗万象
- ▪ ▪ 杜升
- ▪ 卷一百一十四经传部·传十三
- ▪ ▪ 墉城集仙录叙
- ▪ ▪ 西王母传
- ▪ ▪ 九天玄女传
- ▪ 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
- ▪ ▪ 广陵茶姥
- ▪ ▪ 鲍姑
- ▪ ▪ 孙寒华
- ▪ ▪ 李奚子
- ▪ ▪ 韩西华
- ▪ ▪ 窦琼英
- ▪ ▪ 刘春龙
- ▪ ▪ 梁母
- ▪ ▪ 王法进
- ▪ ▪ 王氏
- ▪ ▪ 花姑
- ▪ ▪ 徐仙姑
- ▪ ▪ 缑仙姑
- ▪ ▪ 赵素台
- ▪ ▪ 傅礼和
- ▪ ▪ 黄景华
- ▪ ▪ 张微子
- ▪ ▪ 丁淑英
- ▪ 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 ▪ ▪ 阳平治
- ▪ ▪ 神姑
- ▪ ▪ 南溟夫人
- ▪ ▪ 边洞玄
- ▪ ▪ 黄观福
- ▪ ▪ 王奉仙
- ▪ ▪ 薛玄同
- ▪ 卷一百一十七灵验部一
- ▪ ▪ 饶州开元观神运殿阁过湖验
- ▪ ▪ 洋州冯行袭毁素灵宫验
- ▪ ▪ 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
- ▪ ▪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 ▪ ▪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 ▪ ▪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 ▪ ▪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 ▪ ▪ 南康王梦二神人告以将富贵验
- ▪ ▪ 果州开元观工匠同梦得材木验
- ▪ ▪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观验
- ▪ ▪ 宫观
- ▪ ▪ 真宗皇帝御制叙
- ▪ ▪ 广成先生序
- ▪ ▪ 文铢台二僧击救苦天尊像验
- ▪ ▪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 ▪ ▪ 周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 ▪ ▪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 ▪ ▪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 ▪ ▪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 ▪ ▪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 ▪ 卷一百一十八灵验部二
- ▪ ▪ 李邵画太一天尊验
- ▪ ▪ 杨师谟修观享寿验
- ▪ ▪ 吕细修观仙人来往验
- ▪ ▪ 尊像见
- ▪ ▪ 木文天尊见像验
- ▪ ▪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 ▪ ▪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 ▪ ▪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 ▪ ▪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 ▪ ▪ 黑髭老君召代宗游十洲三岛验
- ▪ ▪ 玉局化玉像老君应梦验
- ▪ ▪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 ▪ ▪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 ▪ ▪ 贾湘严奉老君验
- ▪ ▪ 沈莹供养老君验
- ▪ ▪ 姚鹄修老君殿验
- ▪ ▪ 杨闹儿奉事老君验
- ▪ 卷一百一十九灵验部三
- ▪ ▪ 僧行端辄改《五厨经》验
- ▪ ▪ 谢贞精意圬墁遇天师授符验
- ▪ ▪ 道士刘方瀛依天师剑法治疾验
- ▪ ▪ 西王母塑像救疾验(三将军附)
- ▪ ▪ 青城丈人同葛璝化灵官示现验
- ▪ ▪ 罗真人降雨助金验
- ▪ ▪ 崔公辅取宝经不还验
- ▪ ▪ 尹言念《阴符经》验
- ▪ ▪ 赵业受《正一箓》验
- ▪ ▪ 归州黄魔神峡水救船验
- ▪ ▪ 嘉州开元观飞天神王像捍贼验
- ▪ ▪ 刘载之诵《天蓬咒》验
- ▪ ▪ 姚生持《黄庭经》验
- ▪ ▪ 楚王赵匡凝北帝祥应
- ▪ ▪ 李昌遐诵《消灾经》验
- ▪ ▪ 崔昼诵《度人经》验
- ▪ ▪ 姚元崇女精志焚修老君授经验
- ▪ ▪ 王道珂诵《天蓬咒》验
- ▪ ▪ 王清远诵《神咒经》验
- ▪ ▪ 忠州平都山仙都观取《太平经》验
- ▪ ▪ 昭成观壁画天师验(绢画验附)
- ▪ ▪ 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
- ▪ ▪ 天台玉霄宫叶尊师符治狂邪验
- ▪ ▪ 贾琼受《童子箓》验
- ▪ ▪ 李环梦遇天师告授陵州刺史验
- ▪ ▪ 僧法成窃改道经验
- ▪ 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 ▪ ▪ 唐献修黄箓斋母得生天验
- ▪ ▪ 洪州游帷观钟州官强取入寺验
- ▪ ▪ 天师剑愈疾验
- ▪ ▪ 张让黄神印救疾验
- ▪ ▪ 范阳卢蔚醮本命验
- ▪ ▪ 崔图修黄箓斋救母生天验
- ▪ ▪ 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验
- ▪ ▪ 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验
- ▪ ▪ 越州上虞县钟时鸣地中验
- ▪ ▪ 王谦据蜀隋文帝黄箓斋克平验
- ▪ ▪ 青城丈人授黄帝龙鞬并降雨验
- ▪ ▪ 天师叶法善设醮摄魅验
- ▪ ▪ 天台山玉霄宫古钟僧偷而卒验
- ▪ ▪ 开州龙兴观钟雪冤验(云安钟附)
- ▪ ▪ 施州清江郡开元观钟见梦验
- ▪ ▪ 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钟自归验
- ▪ ▪ 青城山宗玄观铜钟不能损验
- ▪ ▪ 温江县太平观铸钟道士得道验
- ▪ ▪ 眉州故彭山市观大钟伤寺匠验
- ▪ ▪ 浴爰赤木古钟水洗疮验(古钟验附)
- ▪ ▪ 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
- ▪ ▪ 吴韬修黄箓斋却兵验
- ▪ ▪ 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
- ▪ ▪ 渝州南平县道昌观古钟奇巧验
- ▪ ▪ 黔南盐井古钟多年无毁蚀验
- ▪ 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
- ▪ ▪ 胡尊师修清斋验
- ▪ ▪ 崔玄亮修黄箓斋验(持经验附)
- ▪ ▪ 武昌人醮水验
- ▪ ▪ 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
- ▪ ▪ 张郃妻陪钱纳天曹库验
- ▪ ▪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修神咒道场验
- ▪ ▪ 相国杜豳公修黄箓斋免阎罗王验
- ▪ ▪ 南康王韦皋修黄箓道场验
- ▪ ▪ 李约妻要黄箓道场验
- ▪ ▪ 卢贲修黄箓道场验
- ▪ ▪ 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
- ▪ ▪ 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
- ▪ ▪ 窦德玄为天符专追求奏章免验
- ▪ ▪ 马敬宣为妻修黄箓道场验
- ▪ ▪ 秦万受斗尺欺人罪修黄箓斋验
- ▪ ▪ 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
- ▪ 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 ▪ ▪ 衢州东华观监斋隐欺常住验
- ▪ ▪ 婺州开元观蒙刺史复常住验
- ▪ ▪ 杭州馀杭上清观道流隐欺常住验
- ▪ ▪ 李赏斫龙州牛心山古观松柏验
- ▪ ▪ 蜀州新津县平盖化被盗毁伐验
- ▪ ▪ 嘉州开元观门扉为马栈验
- ▪ ▪ 成都景云观三将军堂柱础验
- ▪ ▪ 成都卜肆支机石验
- ▪ ▪ 成都玉局化洞门石室验
- ▪ ▪ 汉州金堂县三元观辙迹验
- ▪ ▪ 玉局化九海神龙验
- ▪ ▪ 青城绝顶上清宫天池验(六时水验附)
- ▪ ▪ 葛璝化丁东水验
- ▪ ▪ 金堂县昌利化玄元观九井验
- ▪ ▪ 仙都山阴君洞验
- ▪ ▪ 嘉州东观尹真人石函验
- ▪ ▪ 九嶷山女仙鲁妙典石盆铁臼验
- ▪ ▪ 真宗皇帝御制《天童护命妙经序》
- ▪ ▪ 《太上天童经》灵验录
《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 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 诰,玄图秘箓,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 预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晨, 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极。开皇已往,劫运之前,三洞宝书, 多所详述。洎九皇三古之后,服牛乘马已还,皆辍天府而下拯 生灵,由仙曹而暂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国佐时,儒籍史臣, 备显其事。至有韬光混迹,驾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朔烟霞而 轻举;或身离嚣浊,控鸾鹤以冲虚。或躬赞帝王,或乐居氓俗。 阴功克就,玄德升闻,使鸡犬以俱飞,拔庭除而共举。光于简 册,无世无之。
昔秦大夫阮苍、汉校尉刘向,继有述作,行于世间。次有
《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编次纪录, 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说、搜神博物之记、 仙方药品之文,旁引姓名,别书事迹,接于闻见,讵可胜言, 则神仙之事,焕乎无隐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 委谢,魂识成真,而后谓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盖愚瞽未 达之甚也。何者?《真经》云:得道去世,或隐或显,证道虽 一,修习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 也。或为真人之友,或为天帝之宾,倏忽而龙驾来迎,参差而 云骈遐迈者,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书禀 箓,阴景炼形,灵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则五老、上帝、四极 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诚不易,试难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 而得道者,黄观、韦道微、傅君之例是也。况复《大洞》、《 七变》、《八禀》、《三图》、《胎精》、《斑符》、《隐芝 曲素》、《玉精金液》、《黄水秘符》。《赤树青英》、《环 刚绛实》、《白羽皇象》、《九转八琼》,服之而化凤化龙, 饵之而为金为玉。复有《金珰》、《玉珮》之诀,《三皇》、
《八景》之文,华丹素奏之灵,《神虎》、《金真》之要。飞行之羽,超虚蹑空;流金之光,摄神制逆。翱翔则翠羽玄翮, 控御则飞盖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亏毫发;三十七色之所 授,渐备羽仪。至或降九锡以腾凌,践七试而贞介。资师秘诀, 证自我心。历象不能易其坚,雷霆不能骇其听,富贵不能惑其 志,声色不能诱其衷,此则我命在我,长生自致。故古今得者, 讵可殚论。南真云,功满三千,白日升天。弘道无已,自致不 死。此之谓也。
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 为劣。又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 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 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终,魂神受福者,得为 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 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 亦入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 织,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
又一阴一阳,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续。是以天覆地载,清浊同其功;日照月临,昼夜齐其 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 男真女仙之位,所治昭然。观夫诰籍之中,图传所述,混同载 录,未有解张。今按上清七部之经、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 之内、空常飞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阳号阴名而具著,纂 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 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上经》曰:男子 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为主, 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广成先生杜光庭撰。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亦号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 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 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 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 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 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太无,毓神玄奥,于西方眇莽之中, 分大道纯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 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 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所居宫阙,在龟山之春山西那之都、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 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 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塈天,绿台承霄,青琳之 宇、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灵章,左侍 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旗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 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 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神洲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西 王母日下”是矣。又云王母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 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元始天王授以《万天元 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 总诸天之羽仪。天尊上圣朝宴之会、考校之所,王母皆临映焉。 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预也。
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寐。王 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 者胜,战则剋矣。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丈。 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 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
《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剪神农之后,诛榆冈于阪泉,而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 鹿。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 图。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又授益地图。遂 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皇献,吹之以和 八风。
《尚书帝验期》曰:王母之国,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受书者, 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时叔申、道陵侍太上道君,乘九盖之 车,控飞虬之轩,越积石之峰,济弱流之津,渡白水,凌黑波, 顾盼倏忽,谒王母于阙下。子登清斋三月,王母授以《琼华宝 曜七辰素经》。茅君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 乞长生之道曰:盈不肖之躯,慕龙凤之年,欲以朝菌之脆,求 积朔之期。王母愍其勤志,告之曰:吾昔师元始天王,及皇天 搏桑帝君,授我以玉珮金珰二景缠练之道,上行太极,下造十 方,溉月咀日,以入天门,名曰《玄真》之经,今以授尔,宜 勤修焉。因敕西城王君,一一解释以授焉。又授宝书《四童散 方》。洎周穆王满命八骏与七萃之士,骅骝赤骥,蹈骊山子之 乘,驾以飞綍之轮,柏夭导车,造父为右,风驰电逝三千里, 越剖闾无凫之乡,犀玉玄池之野。吉日甲子,鼋鼍鱼龟为梁, 以济弱水,而升昆仑玄圃阆风之野,而宾于王母。穆天子持白 珪重锦,以为王母之寿。歌白云之谣,刻石纪迹于弇山之上, 而还中土矣。
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号九天真王;第二次仙,号三天真皇;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 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 凡此品次,不可差越。然其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 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奉元始天尊耳。 故汉初有四五小儿,戏于路中,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 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莫知之,唯张子房知之,乃往拜焉, 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仙人得道升天,当揖金母,而拜木 公也。自非冲虚登真之子,莫知其津矣。
汉孝武皇帝彻,好长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高之岳,筑寻真之台,斋戒精思。四月戊辰,王母使墉城玉女王子登来 语帝曰:闻子欲轻四海之禄,迂万乘之贵,以求长生,真乎勤 哉!七月七日,吾当暂来也。帝问东方朔,审其神应。乃清斋 百日,焚香宫中。夜二唱之后,白云起于西南,郁郁而至,径 趣宫庭。渐近,则云霞九色,箫鼓震空,龙凤人马之众,乘麟 驾鹿之卫,科车天马,霓旗羽幢,千乘万骑,光耀宫阙。大仙 从官,森罗亿众,皆长丈余。既至,从官不知所在。王母乘紫 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 文彩鲜明,金光奕奕,腰分景色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华髻, 戴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奄蔼, 灵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扶侍二女登床,东向而坐。帝拜, 跪问寒温,侍立良久,呼帝使坐,设以天厨。芳华百果,紫芝 萎蕊,纷若真摞,精珍异常,非世所有,帝不能名也。又命 侍女取桃,玉盘盛七枚,大如包 (音保,与敔同)子,四以 与帝,母自食三。帝食桃,辄收其核,母问何为,帝曰:欲种 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实,中国土地薄,种之不生,如何 ?于是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珍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 公子击昆庭之玉,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吾陵之石,范 成君拍洞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法婴歌玄灵之曲。众声 激朗,清音骇空。歌毕,帝下席叩头,以问长生之道,王母曰 :汝能贱荣乐卑,耽虚味道,自复佳耳。然汝性姿体欲,淫乱 过甚,杀伐非法,奢侈姿性。夫侈者,裂身之车也;淫者,破 身之斧也。杀者响对,奢者心烂,积欲则神陨,聚秽则命断。 以子蕞尔之身,而宅残形之贼;盈尺之材,乃攻之者百刃。欲 以解脱三尸,全身永久,不可得也。有似无翅之鷃,愿鼓天池 ;朝生之菌,而乐春秋者哉!若能荡此众乱,拔秽易意,保神 气于绛府,闭淫宫而不开,静奢侈于寂室,爱众生而不危,守 慈务施,炼气惜精,傥有若斯之事,岂无仿佛耶!若不尔者, 譬如抱石,而济长河耳。帝跪受王母之诫,曰:彻不才,沉沦 流俗,承禅先业,遂羁世累,刑政乖谬,罪积丘山,今日之后, 请事斯语矣。
王母曰:夫养性之道、理身之要,汝固知矣,但在勤行不怠也。我师元始天王,昔于严霄之台,授我要言曰:欲长生者, 先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玄谷华体灌沉珍,溉长清精入天 门,金室宛转在中关,青白分明适泥丸,养液闭精具身神,三 宫备卫存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彻通五脏十二纶,吐纳六府 魂魄欣,却此百病辟热寒,保精留命永长存。此所谓呼吸太和、 保守自然,真要道者也。凡人为之,皆必长生,亦可役使鬼神, 游戏五岳,但不得飞空腾虚而已。汝能为之,足可度世也。夫 学仙者,未有不由此而始也。至若太上灵药,上帝奇物,地下 阴生,重云妙草,皆神仙之药也。得上品者,后天而老,乃太 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宝。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后天之逝, 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华虹英, 太清九转,五云之浆,玄霜绛雪,腾跃三黄,东瀛白香,玄洲 飞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胆,东沧青钱,高丘余粮, 积石琼田,太虚还丹,盛以金兰,长光绛草,云童飞千。有得 服之,白日升天,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其下药有松 柏之膏,山姜沉精,菊花泽泻,苟杞茯苓,菖蒲门冬,巨胜黄 精,灵飞赤板,桃胶木英,升麻续断,威蕤黄连。如此下药, 略举其端,草类繁多,名数有千。子得服之,可以延年。虽不 能长享无期,上升青天,亦可以身生光泽,返老童颜,役使群 鬼,得为地仙。求入道者,要先凭此阶,渐而能致远胜也。若 能呼吸御精,保固神气,精不脱则永久,气长存则不死,不用 药石之费,又无营索之劳,取之于身耳。百姓日用,而不知此, 故为上品自然之要也。且夫一人之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 形,道付之以气。气存则生,气去即死,万物草木,亦皆如之。 身以道为本,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形神俱全,上圣 所贵,形灭神逝,岂不痛哉!一失此身,万劫不复,子其宝焉。 我之所言,乃我师元始天王所授之词也。即敕玉女李庆孙书, 出之以付于帝,勖善修之焉。王母命驾将去,帝下席,叩头请 留。王母即命侍女,召上元夫人同降帝宫。良久,上元夫人至, 复坐,设天厨。久之,王母命夫人出《八会》之书,《五岳真 形》、《五帝六甲灵飞》之符,凡十二事,云此书天上四万劫 一传,若在人间,四十年可授有道之士。王母乃命侍女宋灵宾 开云锦之囊,取一策以授帝。王母执书,起立以付帝,王母咒 曰:
天高地卑,五岳镇形。元真激气,太泽玄精。天回九道,六和长平。太上八会,飞天之成。真仙节信,由兹通灵。泄坠 灭腐,宝归长龄。彻其慎之,敢告刘生。祝毕,帝拜授之。王 母曰:夫始学道受符者,宜别祭川岳诸真灵,洁斋而佩之焉。 四十年后,若将传付汝之所有,董仲君、李少君可校之尔。况 为帝王,可勤祭川岳,以安国家,授简真灵,以祐黎庶也。言 讫,与上元夫人命车言去,从官互集,将欲登天。因笑指方朔 曰:此我邻家小儿,性多滑稽,曾三来偷桃矣。昔为太山仙官, 因沉湎于玉酒,失部御之和,谪佐于汝,非流俗之夫也。
其后武帝不能用王母之戒,为酒色所惑,杀伐不休。征辽东,击朝鲜,通西南夷,筑台榭,兴土木,海内愁怨,自此失 道。幸回中临东海三祠,王母不复降焉。所受之书,置于柏梁 台上,为天火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东方朔飞翥不还,巫蛊 事起,帝愈悔恨。元始二年,崩于五柞宫,葬于茂陵。其后茂 陵所藏道书五十余卷,盛以金箱,一旦出于抱犊山中,又玉箱 玉杖出于扶风市。验茂陵宛然如故,而箱杖出于人间,此亦得 托形尸解之验也。
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茅盈之室。顷 之,天皇大帝遣绣衣使者泠广子期,赐盈神玺玉策;太微帝君 遣三天左宫御史管脩条,赐盈八龙锦舆、紫羽华衣;太上大道 君遣协晨大夫石叔门,赐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铃;金阙圣君命 太极真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鲍丘等,赐盈以四节燕胎流明 神芝。四使者授讫,使盈食芝佩玺,服衣正冠,带符握铃而立。 四使者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 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为司禄;食长曜双飞者,位为真伯 ;食夜光洞草者,总主左右御史之任。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 位为司命,授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言 毕,使者俱去。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大帝之命, 赐盈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 君太元真人。授事讫,俱去。王母及盈师西城王君,为盈设天 厨,酣宴,歌玄灵之曲。宴罢,王母携王君及盈,省顾盈之二 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衷《太霄隐书》、
《丹景道精》等丛刊宝经。王母执《太霄隐书》,命侍女张灵子执交信之盟,以授于盈、固及衷。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
其后紫虚元君魏华存夫人,清斋于阳洛隐元之台,西王母与金阙圣君降于台中,乘八景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 书》四卷以授华存。是时三元夫人冯双礼、紫阳左仙公石路成、 太极高仙伯延盖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南岳赤松子、 桐柏真人王子乔等三十余真,各歌太极阴歌阳歌之曲,母为之 歌曰:
驾我八景舆,欻然入玉清。龙旌拂霄上,虎旗摄朱兵。逍遥玄津际,万流无暂停。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 景,不死亦不生。体彼自然道,寂观合太冥。南岳挺真幹,玉 映辉颖精。在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绛河曲,相与乐未 央。歌毕,三元夫人答歌亦竟,王母及三元夫人、紫阳左仙公、 太极仙伯、清虚王君,乃携南岳魏华存,同去东南行,俱诣天 台霍山,过句曲之金坛,宴太元茅真人于华阳洞天,留华存于 霍山洞宫玉宇之下,众真皆从王母,升还龟台矣。太真金母, 师匠万品,校领群真,圣位尊高,总录幽显。至若边洞玄躬朝 而受道,谢自然景侍而登仙,故《洞玄》及《自然传》,谓金 母师即王母也。《玄经》所证事迹盖多,此未备录矣。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在昔,为有熊之国君,佐神农之孙,榆冈既衰,诸侯相伐,干戈相寻,各 据方色,自称五行之号。太皞之后,自为青帝;榆冈神农之后, 自号赤帝;共工之后,自号白帝;葛天氏之后,自号黑帝;帝 起有熊之墟,自号黄帝。帝乃恭己下士,侧身修德,在位二十 一年,而蚩尤肆孽。弟兄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啖 砂吞石,不食五谷,作五虎之形,以害黎庶,铸兵于葛炉之山, 不用帝命。帝欲征之,博求贤能,以为己助。得风后于海隅, 得力牧于大泽,以大鸿为佐,天老为师。置三公以象三台,风 后为上台,天老为中台,五圣为下台。始获宝鼎,不爨而熟, 迎日推策。以封胡为将,以夫人费修之子为太子,用张若、隰 朋、力牧、容光、龙行、仓颉、容成、大挠、奢龙、众臣以为 辅翼,战蚩尤于涿鹿。
帝师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风后法斗机作大车,以杓指南,以正四方。帝用忧愤,斋于太山之下。王母遣 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居 数日,大雾,冥冥书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 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 有疑可问也。帝稽首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 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 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符》策使鬼神之书,制袄、通灵五明 之印,五阴、五阳遁甲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 五岳、河图策精之诀,九光、玉节、十绝、灵幡命魔之剑,霞 冠火珮,龙戟霓旗,翠辇绿綍,虬骖虎骑,千花之盖,八鸾之 舆,羽龠、玄竿、虹旌、玉钺神仙之物,五龙之印,九明之珠。 九天之节以为兵信,五色之幡以辨五方。
帝遂复率诸侯再战。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帝。帝尽制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 中冀之乡,冢分其四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反诛之于版泉 之野。北逐獯鬻,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 立九州,置九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无法设教。然 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下迎,帝乘龙升天。皆 由玄女之所授符策图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