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四部
- ▪ 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部
- ▪ ▪ 守盈第八
- ▪ ▪ 守弱第九
- ▪ ▪ 十三虚无
- ▪ ▪ 七报
- ▪ ▪ 七伤
- ▪ ▪ 九守(凡九篇)
- ▪ ▪ 守和第一
- ▪ ▪ 守神第二
- ▪ ▪ 守气第三
- ▪ ▪ 守仁第四
- ▪ ▪ 守简第五
- ▪ ▪ 守易第六
- ▪ ▪ 守清第七
- ▪ 卷九十二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 ▪ ▪ 众真语录
- ▪ 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 ▪ ▪ 三相论
- ▪ ▪ 真相论
- ▪ ▪ 阴阳五行论
- ▪ ▪ 神仙可学论
- ▪ ▪ 道性论
- ▪ 卷九十四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 ▪ ▪ 坐忘论(并序凡七篇)
- ▪ ▪ 信敬
- ▪ ▪ 收心
- ▪ ▪ 简事
- ▪ ▪ 真观
- ▪ ▪ 泰定
- ▪ ▪ 得道
- ▪ ▪ 断缘
- ▪ 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 ▪ ▪ 道性因缘
- ▪ ▪ 本性淳善
- ▪ ▪ 法性虚妄
- ▪ ▪ 色身烦恼
- ▪ ▪ 筏喻
- ▪ ▪ 病说
- ▪ ▪ 求道二患
- ▪ ▪ 散花喻
- ▪ ▪ 论种子
- ▪ ▪ 真假
- ▪ ▪ 空法
- ▪ ▪ 梦喻虚妄
- ▪ ▪ 有为无为法
- ▪ ▪ 观四大相
- ▪ 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 ▪ ▪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变经颂》三篇
- ▪ ▪ 《灵宝真一自然太上玄一真人颂》一章
- ▪ ▪ 《太上弘道颂》一章
- ▪ ▪ 方诸宫东华上房灵妃歌曲一章
- ▪ ▪ 青童大君常吟咏一章
- ▪ ▪ 太虚真人常吟咏一章
- ▪ ▪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
- ▪ ▪ 吴王夫差书一章(并序)
- ▪ ▪ 辛玄子诗三首(并序)
- ▪ ▪ 西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一章
- ▪ ▪ 王母赠魏夫人歌一章(并序)
- ▪ ▪ 巴谣一章(并序)
- ▪ ▪ 次张诱世作诗一章
- ▪ ▪ 次许玉斧作诗一章
- ▪ ▪ 次丁玮宁作诗一章
- ▪ ▪ 双礼珠弹云穀而答歌一章
- ▪ ▪ 高仙盼游洞灵之曲一章(并序)
- ▪ ▪ 四真人降魏夫人歌共五章(并序)
- ▪ ▪ 小有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郭四朝常乘小船游戏塘中叩船而歌四首
- ▪ ▪ 方诸青童歌一章
- ▪ ▪ 次扶桑神王歌一章
- ▪ ▪ 次清虚真人歌二章
- ▪ ▪ 太微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太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老君本生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佪玄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经赞》一章
- ▪ ▪ 《本愿大戒经颂》一章
- ▪ 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 ▪ ▪ 太微玄清左夫人歌一首(并序)
- ▪ ▪ 灵凤歌一首(并序)
- ▪ ▪ 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并序)
- ▪ ▪ 汉初童谣歌一首(并序)
- ▪ ▪ 萼绿华赠羊权诗三首(并序)
- ▪ ▪ 九华安妃赠杨司命诗二首(并序)
- ▪ ▪ 中候王夫人诗四首(并序)
- ▪ ▪ 方丈台昭灵李夫人诗三首(并序)
- ▪ ▪ 南极王夫人授杨羲诗三首(并序)
- ▪ ▪ 紫微王夫人诗一十七首(并序)
- ▪ 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 ▪ ▪ 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
- ▪ ▪ 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
- ▪ 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 ▪ ▪ 众仙步虚词五首
- ▪ ▪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与许长史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一首
- ▪ ▪ 灵响词五首(并序)
- ▪ ▪ 李公佐仙仆诗一首(并序)
- ▪ ▪ 摅浩然泛虚舟辞遗栾浑之诗二首(并序)
- ▪ ▪ 吴子来写真赞一首诗二首(并序)
- ▪ ▪ 仙人贻白永年诗一首(并序)
- ▪ 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 ▪ ▪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纪叙》
- ▪ ▪ 轩辕本纪
- ▪ 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 ▪ ▪ 五灵玄老君纪
- ▪ ▪ 太上道君纪
- ▪ ▪ 中央黄老君纪
- ▪ ▪ 金门皓灵皇老君纪
- ▪ ▪ 丹灵真老君纪
- ▪ ▪ 元始天王纪
- ▪ ▪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
- ▪ ▪ 三天君列纪
- ▪ ▪ 青灵始老君纪
- ▪ 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 ▪ ▪ 中天玉宝元灵元老君纪
- ▪ ▪ 混元皇帝圣纪
- ▪ ▪ 太微天帝君纪
- ▪ ▪ 青要帝君纪
- ▪ ▪ 总真主录纪
- ▪ ▪ 赤明天帝纪
- ▪ ▪ 南极尊神纪
- ▪ 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 ▪ ▪ 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
- ▪ ▪ 批答
- ▪ ▪ 宋真宗御制《翊圣保德真君传序》
- ▪ ▪ 翊圣保德真君传
- ▪ 卷一百四纪传部·传二
- ▪ ▪ 玄洲上卿苏君传──周季通集
- ▪ ▪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 ▪ ▪ 附:元阳子
- ▪ ▪ 太极真人传
- ▪ ▪ 太清真人传
- ▪ 卷一百五纪传部·传三
- ▪ ▪ 清灵真人裴君传──弟子邓云子撰
- ▪ 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 ▪ ▪ 紫阳真人周君内传
- ▪ ▪ 马明生真人传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三
- ▪ ▪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 ▪ ▪ 阴真君自叙
- ▪ ▪ 吴猛真人传
- ▪ ▪ 许逊真人传
- ▪ ▪ 许迈真人传
- ▪ ▪ 杨羲真人传
- ▪ ▪ 鲍靓真人传
- ▪ 卷一百七纪传部·传五
- ▪ ▪ 陶先生小传──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 ▪ ▪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从子翊字木羽撰
- ▪ ▪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唐李渤撰
- ▪ 卷一百八纪传部·传六
- ▪ ▪ 负局先生
- ▪ ▪ 阮丘
- ▪ ▪ 陵阳子明
- ▪ ▪ 篽子
- ▪ ▪ 木羽
- ▪ ▪ 玄俗
- ▪ ▪ 仇生
- ▪ ▪ 邛疏
- ▪ ▪ 马丹
- ▪ ▪ 陆通
- ▪ ▪ 葛由
- ▪ ▪ 琴高
- ▪ ▪ 寇先生
- ▪ ▪ 瑕丘仲
- ▪ ▪ 酒客
- ▪ ▪ 任光
- ▪ ▪ 祝鸡翁
- ▪ ▪ 朱仲
- ▪ ▪ 修羊公
- ▪ ▪ 稷丘君
- ▪ ▪ 方回
- ▪ ▪ 涓子
- ▪ ▪ 啸父
- ▪ ▪ 师门
- ▪ ▪ 务光
- ▪ ▪ 安期生
- ▪ ▪ 桂父
- ▪ ▪ 主柱
- ▪ ▪ 山图
- ▪ ▪ 谷春
- ▪ ▪ 阴生
- ▪ ▪ 子主
- ▪ ▪ 陶安公
- ▪ ▪ 赤斧
- ▪ ▪ 呼子先
- ▪ ▪ 鹿皮翁
- ▪ ▪ 昌容
- ▪ ▪ 溪父
- ▪ ▪ 崔文子
- ▪ ▪ 赤须子
- ▪ ▪ 犊子
- ▪ ▪ 骑龙鸣
- ▪ ▪ 列仙传
- ▪ ▪ 赤松子
- ▪ ▪ 宁封子
- ▪ ▪ 马师皇
- ▪ ▪ 赤将子舆
- ▪ ▪ 容成公
- ▪ 卷一百九纪传部·传七
- ▪ ▪ 沈羲
- ▪ ▪ 神仙传
- ▪ ▪ 广成子
- ▪ ▪ 若士
- ▪ ▪ 沈文泰
- ▪ ▪ 皇初平
- ▪ ▪ 李八百
- ▪ ▪ 李阿
- ▪ ▪ 王远
- ▪ ▪ 沈建
- ▪ ▪ 华子期
- ▪ ▪ 魏伯阳
- ▪ ▪ 蔡经
- ▪ ▪ 涉正
- ▪ ▪ 孙博
- ▪ ▪ 玉子
- ▪ ▪ 天门子
- ▪ ▪ 南极子
- ▪ ▪ 黄卢子
- ▪ ▪ 张道陵
- ▪ ▪ 栾巴
- ▪ ▪ 淮南王八公
- ▪ 卷一百一十纪传部·传八
- ▪ ▪ 郑思远
- ▪ ▪ 郭志生
- ▪ ▪ 介琰
- ▪ ▪ 徐福
- ▪ ▪ 车子侯
- ▪ ▪ 郭文举
- ▪ ▪ 姚光
- ▪ ▪ 徐弯
- ▪ ▪ 丁令威
- ▪ ▪ 苏耽
- ▪ ▪ 张巨君
- ▪ ▪ 冯伯达
- ▪ ▪ 韩越
- ▪ ▪ 郭璞
- ▪ ▪ 王嘉
- ▪ ▪ 寇谦之
- ▪ ▪ 董幼
- ▪ ▪ 刘丱
- ▪ ▪ 王质
- ▪ ▪ 范豺
- ▪ ▪ 傅先生
- ▪ ▪ 石坦
- ▪ ▪ 敬玄子
- ▪ ▪ 帛举
- ▪ ▪ 徐道季
- ▪ ▪ 赵叔期
- ▪ ▪ 毛伯道
- ▪ ▪ 庄伯微
- ▪ ▪ 刘道伟
- ▪ ▪ 匡俗
- ▪ ▪ 卢耽
- ▪ ▪ 蔡长孺
- ▪ ▪ 延明子高
- ▪ ▪ 崔野子
- ▪ ▪ 灵子真
- ▪ ▪ 宛丘先生
- ▪ ▪ 马荣
- ▪ ▪ 任敦
- ▪ ▪ 戴孟
- ▪ ▪ 九源丈人
- ▪ ▪ 谷希子
- ▪ ▪ 王仲高
- ▪ ▪ 阳生
- ▪ ▪ 西门君惠
- ▪ ▪ 玄都先生
- ▪ ▪ 黄列子
- ▪ ▪ 公孙卿
- ▪ ▪ 洞仙传
- ▪ ▪ 元君
- ▪ ▪ 九元子
- ▪ ▪ 长桑公子
- ▪ ▪ 龚仲阳
- ▪ ▪ 上黄先生
- ▪ ▪ 蒲先生
- ▪ ▪ 茅蒙
- ▪ ▪ 常生子
- ▪ ▪ 长存子
- ▪ ▪ 蔡琼
- ▪ ▪ 张穆子
- ▪ ▪ 童子先生
- ▪ 卷一百一十一纪传部·传九
- ▪ ▪ 青谷先生
- ▪ ▪ 夏馥
- ▪ ▪ 刘讽
- ▪ ▪ 展上公
- ▪ ▪ 周太宾(姜叔茂附)
- ▪ ▪ 于吉
- ▪ ▪ 昌季
- ▪ ▪ 王子乔
- ▪ ▪ 杜契
- ▪ ▪ 范幼冲
- ▪ ▪ 洞仙传
- ▪ ▪ 郭四朝
- ▪ ▪ 张玄宾
- ▪ ▪ 扈谦
- ▪ ▪ 朱库
- ▪ ▪ 姜伯真
- ▪ ▪ 赵威伯
- ▪ ▪ 乐长治
- ▪ ▪ 杜昺
- ▪ 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 ▪ ▪ 叶迁韶
- ▪ ▪ 于满川
- ▪ ▪ 进士王叡
- ▪ ▪ 王从己
- ▪ ▪ 令狐绚
- ▪ ▪ 权同休
- ▪ ▪ 神仙感遇传
- ▪ ▪ 吉宗老
- ▪ ▪ 裴沈
- ▪ ▪ 李筌
- ▪ ▪ 刘彦广
- ▪ ▪ 宋文才
- ▪ ▪ 刘景
- ▪ ▪ 蓬球
- ▪ ▪ 王可交
- ▪ ▪ 陈简
- ▪ ▪ 金庭客
- ▪ ▪ 曹桥潘尊师
- ▪ ▪ 卢钧
- ▪ ▪ 王子芝
- ▪ ▪ 郑又玄
- ▪ ▪ 蜀氏
- ▪ ▪ 虬须客
- ▪ ▪ 崔希真
- ▪ ▪ 越僧怀一
- ▪ ▪ 王廓
- ▪ ▪ 杨大夫
- ▪ ▪ 薛逢
- ▪ ▪ 僧悟玄
- ▪ ▪ 费冠卿
- ▪ ▪ 郑南海紫逻任叟
- ▪ 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 ▪ ▪ 王水部
- ▪ ▪ 罗方远
- ▪ ▪ 李师稷
- ▪ ▪ 袁滋
- ▪ ▪ 李主簿
- ▪ ▪ 卢常师
- ▪ ▪ 裴令公
- ▪ ▪ 任生
- ▪ ▪ 罗公远
- ▪ ▪ 崔生
- ▪ ▪ 黄尊师
- ▪ ▪ 卢杞
- ▪ ▪ 卢李二生
- ▪ ▪ 李石
- ▪ 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 ▪ ▪ 许宣平
- ▪ ▪ 刘商
- ▪ ▪ 续仙传序
- ▪ ▪ 玄真子
- ▪ ▪ 续仙传
- ▪ ▪ 王老
- ▪ ▪ 侯道华
- ▪ ▪ 蓝采和
- ▪ ▪ 朱孺子
- ▪ ▪ 刘替
- ▪ ▪ 罗万象
- ▪ ▪ 杜升
- ▪ ▪ 马自然
- ▪ ▪ 邬通微
- ▪ ▪ 许碏
- ▪ ▪ 金可记
- ▪ ▪ 宋玄白
- ▪ ▪ 贺自真
- ▪ ▪ 酆去奢
- ▪ ▪ 孙思邈
- ▪ ▪ 张果
- ▪ ▪ 司马承贞
- ▪ ▪ 闾丘方远
- ▪ ▪ 殷文祥
- ▪ ▪ 谭峭
- ▪ ▪ 聂师道
- ▪ ▪ 羊愔
- ▪ 卷一百一十四经传部·传十三
- ▪ ▪ 墉城集仙录叙
- ▪ ▪ 西王母传
- ▪ ▪ 九天玄女传
- ▪ 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
- ▪ ▪ 广陵茶姥
- ▪ ▪ 赵素台
- ▪ ▪ 傅礼和
- ▪ ▪ 黄景华
- ▪ ▪ 张微子
- ▪ ▪ 鲍姑
- ▪ ▪ 孙寒华
- ▪ ▪ 李奚子
- ▪ ▪ 韩西华
- ▪ ▪ 窦琼英
- ▪ ▪ 刘春龙
- ▪ ▪ 梁母
- ▪ ▪ 王法进
- ▪ ▪ 王氏
- ▪ ▪ 花姑
- ▪ ▪ 徐仙姑
- ▪ ▪ 缑仙姑
- ▪ ▪ 丁淑英
- ▪ 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 ▪ ▪ 阳平治
- ▪ ▪ 神姑
- ▪ ▪ 南溟夫人
- ▪ ▪ 边洞玄
- ▪ ▪ 黄观福
- ▪ ▪ 王奉仙
- ▪ ▪ 薛玄同
- ▪ 卷一百一十七灵验部一
- ▪ ▪ 饶州开元观神运殿阁过湖验
- ▪ ▪ 洋州冯行袭毁素灵宫验
- ▪ ▪ 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
- ▪ ▪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 ▪ ▪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 ▪ ▪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 ▪ ▪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 ▪ ▪ 南康王梦二神人告以将富贵验
- ▪ ▪ 果州开元观工匠同梦得材木验
- ▪ ▪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观验
- ▪ ▪ 宫观
- ▪ ▪ 真宗皇帝御制叙
- ▪ ▪ 广成先生序
- ▪ ▪ 文铢台二僧击救苦天尊像验
- ▪ ▪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 ▪ ▪ 周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 ▪ ▪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 ▪ ▪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 ▪ ▪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 ▪ ▪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 ▪ 卷一百一十八灵验部二
- ▪ ▪ 李邵画太一天尊验
- ▪ ▪ 杨师谟修观享寿验
- ▪ ▪ 吕细修观仙人来往验
- ▪ ▪ 尊像见
- ▪ ▪ 木文天尊见像验
- ▪ ▪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 ▪ ▪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 ▪ ▪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 ▪ ▪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 ▪ ▪ 黑髭老君召代宗游十洲三岛验
- ▪ ▪ 玉局化玉像老君应梦验
- ▪ ▪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 ▪ ▪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 ▪ ▪ 贾湘严奉老君验
- ▪ ▪ 沈莹供养老君验
- ▪ ▪ 姚鹄修老君殿验
- ▪ ▪ 杨闹儿奉事老君验
- ▪ 卷一百一十九灵验部三
- ▪ ▪ 青城丈人同葛璝化灵官示现验
- ▪ ▪ 罗真人降雨助金验
- ▪ ▪ 崔公辅取宝经不还验
- ▪ ▪ 僧行端辄改《五厨经》验
- ▪ ▪ 谢贞精意圬墁遇天师授符验
- ▪ ▪ 道士刘方瀛依天师剑法治疾验
- ▪ ▪ 西王母塑像救疾验(三将军附)
- ▪ ▪ 归州黄魔神峡水救船验
- ▪ ▪ 嘉州开元观飞天神王像捍贼验
- ▪ ▪ 楚王赵匡凝北帝祥应
- ▪ ▪ 李昌遐诵《消灾经》验
- ▪ ▪ 崔昼诵《度人经》验
- ▪ ▪ 姚元崇女精志焚修老君授经验
- ▪ ▪ 王道珂诵《天蓬咒》验
- ▪ ▪ 王清远诵《神咒经》验
- ▪ ▪ 尹言念《阴符经》验
- ▪ ▪ 赵业受《正一箓》验
- ▪ ▪ 忠州平都山仙都观取《太平经》验
- ▪ ▪ 刘载之诵《天蓬咒》验
- ▪ ▪ 姚生持《黄庭经》验
- ▪ ▪ 天台玉霄宫叶尊师符治狂邪验
- ▪ ▪ 贾琼受《童子箓》验
- ▪ ▪ 昭成观壁画天师验(绢画验附)
- ▪ ▪ 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
- ▪ ▪ 僧法成窃改道经验
- ▪ ▪ 李环梦遇天师告授陵州刺史验
- ▪ 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 ▪ ▪ 唐献修黄箓斋母得生天验
- ▪ ▪ 洪州游帷观钟州官强取入寺验
- ▪ ▪ 天台山玉霄宫古钟僧偷而卒验
- ▪ ▪ 天师剑愈疾验
- ▪ ▪ 张让黄神印救疾验
- ▪ ▪ 开州龙兴观钟雪冤验(云安钟附)
- ▪ ▪ 施州清江郡开元观钟见梦验
- ▪ ▪ 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钟自归验
- ▪ ▪ 范阳卢蔚醮本命验
- ▪ ▪ 崔图修黄箓斋救母生天验
- ▪ ▪ 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验
- ▪ ▪ 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验
- ▪ ▪ 越州上虞县钟时鸣地中验
- ▪ ▪ 王谦据蜀隋文帝黄箓斋克平验
- ▪ ▪ 青城山宗玄观铜钟不能损验
- ▪ ▪ 温江县太平观铸钟道士得道验
- ▪ ▪ 眉州故彭山市观大钟伤寺匠验
- ▪ ▪ 浴爰赤木古钟水洗疮验(古钟验附)
- ▪ ▪ 青城丈人授黄帝龙鞬并降雨验
- ▪ ▪ 天师叶法善设醮摄魅验
- ▪ ▪ 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
- ▪ ▪ 吴韬修黄箓斋却兵验
- ▪ ▪ 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
- ▪ ▪ 渝州南平县道昌观古钟奇巧验
- ▪ ▪ 黔南盐井古钟多年无毁蚀验
- ▪ 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
- ▪ ▪ 胡尊师修清斋验
- ▪ ▪ 崔玄亮修黄箓斋验(持经验附)
- ▪ ▪ 武昌人醮水验
- ▪ ▪ 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
- ▪ ▪ 张郃妻陪钱纳天曹库验
- ▪ ▪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修神咒道场验
- ▪ ▪ 相国杜豳公修黄箓斋免阎罗王验
- ▪ ▪ 南康王韦皋修黄箓道场验
- ▪ ▪ 李约妻要黄箓道场验
- ▪ ▪ 卢贲修黄箓道场验
- ▪ ▪ 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
- ▪ ▪ 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
- ▪ ▪ 窦德玄为天符专追求奏章免验
- ▪ ▪ 马敬宣为妻修黄箓道场验
- ▪ ▪ 秦万受斗尺欺人罪修黄箓斋验
- ▪ ▪ 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
- ▪ 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 ▪ ▪ 衢州东华观监斋隐欺常住验
- ▪ ▪ 婺州开元观蒙刺史复常住验
- ▪ ▪ 杭州馀杭上清观道流隐欺常住验
- ▪ ▪ 李赏斫龙州牛心山古观松柏验
- ▪ ▪ 蜀州新津县平盖化被盗毁伐验
- ▪ ▪ 嘉州开元观门扉为马栈验
- ▪ ▪ 成都景云观三将军堂柱础验
- ▪ ▪ 成都卜肆支机石验
- ▪ ▪ 成都玉局化洞门石室验
- ▪ ▪ 汉州金堂县三元观辙迹验
- ▪ ▪ 玉局化九海神龙验
- ▪ ▪ 青城绝顶上清宫天池验(六时水验附)
- ▪ ▪ 葛璝化丁东水验
- ▪ ▪ 金堂县昌利化玄元观九井验
- ▪ ▪ 仙都山阴君洞验
- ▪ ▪ 嘉州东观尹真人石函验
- ▪ ▪ 九嶷山女仙鲁妙典石盆铁臼验
- ▪ ▪ 真宗皇帝御制《天童护命妙经序》
- ▪ ▪ 《太上天童经》灵验录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弟子南岳夫人魏华存撰
华存师清虚真人王君,讳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也,安国侯七世之孙。君以汉元帝建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诞焉。洪基大 业,世籍贵盛。君父讳楷,以德行懿美,比州所称,举茂才, 除议郎,转中垒大夫、上党太守、黄门侍郎、侍中、左将军、 雁门太守。楷正色彤管,坦诚献替,纳言推谟,披衿拔领,率 职莅民,政以礼成,舍刑宽赋,不肃而敬。天子贤之,迁殿上 三老,使宾皇太子,讲《春秋》、《尚书》、《论语》、《礼 》、《易》。恢恢仁长,循循善诱。微言既甄,矰绅乘其范, 大义已陈,百王格其准。迁光禄大夫,谥曰文侯。夫人司马迁 之孙,淑慎沈博,德配母仪。盖以清源高流,圆颖远映,灵根 散条,芳华朗曜。是用忠孝启于上叶,善诱彰于文德,世载英 旄,斯人有焉。
君体六和之妙炁,挺天然之嘉质,含岳秀以植韵,秉灵符而标贵,晖灼焕于三晨,峻逸超于玄风。少读五经,傍看百子, 综算象纬,通探阴阳,及风炁律吕,靡有不览也。父为娉丞相 孔光女,娶妇在室,以和人伦。而君凝形淳观,明德独往,高 期真全,绝不内盼。峨峨焉若望庆云之沓轸,浩浩焉似泛沧溟 之无极。神栖万物之岭,气迈霄汉之津。鸿渐邓林,展翮东园。 将藏凤羽以翳于南风,匿龙华以沉于幽源。是乃夜光潜跃,映 耀于难掩。遂名沸绝圃,声驰京夏,四府交辟。君即闲夜之感, 喟然悲叹曰:人间尘蔼,趣竞得失,利害相攻,有逾鹓刍之 视老燕矣!遂决志辞亲,入华山中。九年,契阔备至,精感昊 穹,神映幽人,体期冥灵,心唱至真尔!
一日夜半,忽闻林泽中有人马之声,箫鼓之音,须臾之间,渐近此山,仰而望之,见千骑万乘,浮虚空而至。神人乘三素 云辇,手把虎符,朱钺启途,握节执旄,曲晨倾荫,锦旍蔽虚。 神人暂停驾而言曰:吾太极真人西梁子文也。闻子好道,劬劳 山林,未该真要,诚可愍也!勤企长生,实为至矣!君乃驰诣 轮毂之下,叩头自抟而言曰:褒以肉人,愚顽庸贱,体染风尘, 恣躁乱性。然少好生道,莫知以度?真人曰:夫学道无师,无 缘自解。我太极真人,神仙之司,主试校学者,领举正真尔! 子玄录上清,金书东华,名编清虚,位登小有,必当掌括宝籍, 为天王之任尔。但注心四景,勤慕上业,道自成也。
后隐阳洛山中,感南极夫人、西城真人并降。南极夫人乃指西城曰:君当为王子登之师,子登亦佳弟子也。良久,西城 真人长叹而谓君曰:夫学道者,谅不可以仓卒,期求生者不可 以立尔,综故冥术,栖于玄元,而高偕太妙,凌重霄以累抗矣。 夫道虽无形,其实有焉;妙虽昧昧,其实坦然。子当勤求其无, 然后见其至有。子广延诸妙,然后究其坦大。得有则有生,得 妙则年全也。子求生虽笃,而未见其涯。慕道虽勤,而未启其 门。殆犹汹涌波以索鸟巢,寻长木而访渊鳞尔!是故子心疲于 导引,而朱宫为之丧溃。肺弊于理炁,故神华为之凋落。肝劳 于视盼,而魂精为之辽索。脾竭于守神,而丹田为之阂滞。肾 困于经纬,而津液为之不泽。胆锐于趣竞,故四肢为之乱作。 五脏相攻,六腑颠覆。三焦滞而不泻,八关绝而无续。赖惸饭 以劲汝身,恃丹青以固汝内尔!正可却衰白之凋折,犹不免必 死之期会。徒有万年之寿,岂足贵乎?
西城真人遂以即日授君《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
《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凡三十一卷,依科立盟,结誓而付。乃将,须臾而至。四面大海,悬 涛千丈,洲上宫阙,朱阁楼观,琼室瑶房,不可称记。西城真 人曰:此仙都之府,太上丈人处之。乃将君入紫桂宫,见丈人 著流霞羽袍,冠芙蓉之冠,腰带神光,手把火铃,侍女数百, 龙虎卫阶。太上丈人与西城真人相礼而已,相携共坐,君时侍 侧焉。太上丈人曰:彼所谓王子登乎?学道遭逢良师,将得之 矣。西城真人笑,因命君拜。拜毕,太上丈人使坐北向。丈人 乃设厨膳,呼吸立具,灵肴千种,丹醴湛溢,燔烟震檀,飞节 玄香,陈钧天之大乐,击金璈于七芒,崆峒启音,彻朗天丘。 于是龙腾云崖,飞凤鸣啸,山阜洪鲸,涌波凌涛,云起太虚, 风生广辽,灵歌九真,雅吟空无,玉华作唱,西妃折腰。尔乃 众仙挥袂,万神迁延,羽童拊节,庆云缠绵。于是太上丈人会 二十九真人,皆玄洲之太真公也。其第一真人自称主仙道君, 指君而向西城真人言曰:彼悠悠者,将西城之室客,上宰之宾 友耶!视此子心眸澄邈,神渟形凝,圆晨不焕,六景生华,殆 真人之美者、小有之贤王也。未彼果何人哉?于是西城真人笑 而答曰:道君今何清音之不妙、曲问之陋碎哉?请粗陈其归要 焉。盖夫圣匠剖太混之一朴,分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包, 散为无穷之物。是故立三光,呼天而置晷仪,封区域,呼地而 制五服,制漏刻以分日夜,正四时以财岁月,五位以正方面, 山川以定险阻,城郭以自居焉,兵械以自卫焉,旌旗舆服以自 表,用九谷以自养。凡此之类,象玄乎天,而形存乎地,日月 有幽明之分,寒暑有生杀之气,震雷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 之节,类气浮乎上,而众精流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 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贵贱之位、尊卑之 班、吉凶之征、穷达之期普陈矣。性发乎天,而命成乎人也。 故立之者天,而行之者道,受焉性合神同,混而为一,流通并 行,不可细得分别也。于是主仙道君命侍女范运华、赵峻珠、 王抱台等,发琼笈、披绿蕴,出《上清隐书龙文八灵真经》二 卷授子登,又以云碧阳水晨飞丹腴二升赐君,君拜服之。
真人遂将君还西城,九年道成,给飞飚之车,东行渡启明沧海,登广桑山,入始晖庭,诣太帝君,稽首再拜,太帝授以
《龙景九文紫凤赤书》、《上清神图八道玉箓》。次南行渡渤海、丹海,登长离山,诣南极紫元夫人,一号南极元君,授以
《九道回玄太丹绿书》。又诣赤台童子、华盖上公,授以五云夜光云琅水霜。南极夫人曰:昔日之言,岂负举哉!君稽首谢 恩辞退。次西行,渡庾丘巨海沉羽之津,登丽农山,诣紫盖晨 夫人、景真三皇道君,授以《玉道绿字回曜太真隐书》。次北 游,渡彫柔玄海,济饮龙上河匏瓜津,登广野山,诣高上虚皇 大道玉君。会其出游,驾日月之晨,乘紫始之光,郁蔼黄素之 云,勃蔚八景之曜,飞真万亿,不可称数。君再拜,道侧唱者 曰:闻君乃诣上清玉晨帝君、玄清六微元君,二君授以《宝洞 飞霄绝玄金章》及赐《太极隐书》、龙明珠绛和云芝,君拜而 饮之,即身金色,项映圆光,七曜散华,流焕映形。又退登阆 风之野,玄圃之宫,诣中皇玉帝,受《解形遁变流景玉经》。 乃越郁绝,济弱河,西诣龟台,谒九灵太真上清夫人,退更清 斋三月,受《三华宝曜琼文琅书》、《灵晖上箓》、《七晨素 经》。退又清斋三年,浮浩汗之河,登白空虞山,山周回三万 里游行。翌日,趋诣紫清太素琼阙,即太素三元上道君所治焉。 处丹灵白玉宫,飞映绝曜,紫霞落焕,七光交陈,结于云宇之 上,奇丽玄黄,不可名字。仙童玉女侍右,天尊,盖无数也。 君既至,稽首再拜,诣琼阙之下,久时,太素三元上道君乃使 绣衣命者西林藻授君《金真玉光流金火铃豁落七元八景飞晨》。 又使清真左夫人郭灵盖、右阳玉华仲飞姬,赍神策玉玺授君, 以为太素清虚真人,领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 屋山洞天之中,给玉童玉女各三百人,主领上清玉章、太素宝 玄、太极上品、九天灵文、六合秘籍、山海妙经,悉主之焉。 又总括洞内明景三宝,得乘虎旂龙辇、金盖琼轮、八景飞舆, 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也。后归西城,清斋三月,授 书为太素清虚真人矣。
紫阳真人姓周,讳义山,字季通,汝阴人也。汉丞相勃七世之孙,以冠族播流,世居贵宦。祖父玄,元凤元年为青州刺 史。父秘,为范阳令,时君始生焉。父后积秩累迁,官至陈留 刺史,君时年十六,随从在郡,始读《孝经》、《论语》、《 周易》。为人沉重,少言笑,喜怒不形于色。好独坐静处,不 结名好。然精思微密,所存必感。常以平旦之后,日出之前, 正东向立,漱口咽液,服气百数,向日再拜。旦旦如此,为之 经年。父怪而问之:所行何等?君长跪对曰:义山中心好日光 长景之晖,是以拜之尔。至月朔旦之日,辄游市及闾阎陋巷之 中,见穷乏饥饿之人,解衣与之。时时上登名山,喟然悲叹, 或入石室中,欢然独笑。时陈留大儒名士,闻君盛德,体性沉 美,咸修诣焉。君辄称疾,不见宾客。汉侍中蔡咸,陈留高士, 亦颇知道。闻君德行,数往诣君,辄解疾,不欲见之。父乃大 怪,怒责之,督切使出见之。既不得已,遂出相见。咸大发清 谈,及论神仙之道,变化之事。君乃凝默内闭,敛神虚静,颔 而和之,一不答也。
是岁大旱,斗米千钱,路多饥莩。君乃倾财竭家,以济其困,阴行之,人亦不知是君之慈施也。对万物如临赤子,斯积 善德仁爱之施矣。后遇陈留黄泰,告君曰:闻君好道,阴德流 行,用思微妙,诚感于我,是以相诣。吾是中岳仙人须林,字 子玄也。本卫人,灵公末年生,少好道德,受学于岑先生,见 授炼身消灾之道术。后又遇仇公,公乃见教以服气之法,还神 守魂之事,吾行之甚验,大得其益。子少知还阳,精髓不泄。 又知导引服气,吞景咽浆,不复须阴丹内术补胎之益也。然犹 三虫未坏,三尸未死,故导引服气不得其理。可先服制虫细丸, 以杀谷虫。虫有三名:一名青古,二名白姑,三名血尸,谓之 三虫。三虫在内,令人心烦满,意志不开,所思不固,失食则 饥,悲愁感动,精志不至,仍以饮食不节断也。虽复断谷,人 体重滞,奄奄淡闷,所梦非真,颠倒翻错,邪俗不除,皆由此 虫在内,摇动五脏故也。杀虫之方如后:
附子(五两)麻子(七升)地黄(六两) 术(七两)
茱萸根(大者七寸)桂(四两) 云芝英(五两)
凡七种,先取菖蒲根,煮浓作酒,使清淳重美,一斗半,以七种药父咀,内器中渍之,亦可用牴咀。三宿乃出,曝之 令燥。又取前酒汁渍之,三宿又出曝之,须酒尽,乃止曝令燥。 内铁臼中捣之,下细筛令成粉。取白蜜和之,令可丸。以平旦 东向,初服二丸如小豆,渐益一丸,乃可至十余丸也。治腹内 弦实上气,心胸结塞,益肌肤,令体轻有光华。尽一剂则虫死, 虫死则三尸枯,三尸枯则自然落矣。亦可数作,不限一剂也。 然后合四镇丸,加曾青、黄精各一两以断谷。毕,若导引服气, 不得其理,可先服食众草药,巨胜、茯苓、术、桂、天门冬、 黄连、地黄、大黄、桃樘及皮任择焉。虽服此药以得其力,不 得九转神丹金液之道,不能飞仙矣。为可延年益寿,亦辟其死 也。
君按次为之,服食术五年,身生光泽,彻视内见五脏,乃就仙人求飞仙要诀。仙人曰:“药有数种,仙有数品。有乘云 驾龙,白日升天,与太极真人为友,拜为仙宫之主,其位可司, 真公定元公、太生公,及中黄大夫、九气丈人、仙都公,此皆 上仙也;或为仙卿大夫,上仙之次也。游行五岳,或造太清, 役使鬼神,中仙也;或受封一山,总领鬼神;或游翔小有,群 集清虚之宫,中仙之次也。若食谷不死,日中无影,下仙也; 或白日尸解,过死太阴,然后乃仙,下仙之次也。我受涓子秘 要,是中仙耳。子名上金书,当为真人,我之道,非子非真人 所学也。今以《守三之一法》、《灵妙小有之书》二百事传子, 石菌朱柯若乾芝与子服之,吾道毕矣。子可远索师也。”
君再拜受教,退而服神芝,五年,目视千里外,日行五百里。遂巡行名山,寻索仙人。闻蒙山栾先生能读《龙晙经》, 遂往寻之。遇衍门子,于是授以《龙晙经》及《三皇内文》。 退登王屋山,遇赵佗子,受《芝图》十六首及《五行秘符》。 又遇黄先生,受《黄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灵飞》 之书四十四诀。退登磻冢山,遇上卫君,受太素传《左乙混洞 东蒙》之录《右庾素文摄杀》之律。退登嵩高山,遇中央黄老 君,合会仙人在其上太室洞门之内,君顿头再拜,乞长生度世。 黄老君曰:子存洞房之内,见白元君耶?君对曰:实存洞房, 尝见白元君。黄老君曰:子道未足矣,未见无英君也。且复游 行,受诸要诀,当以《上真道经》授子矣。见白元君,下仙之 事,可寿三千年,见无英君,乃为真也,可寿一万年矣。
君再拜,受教而退,游行天下名山大泽,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太清上经》。退登峨嵋山,入空洞金府,遇 宁先生,受《太丹阴书》八禀十诀。退登岷山,遇阴先生,受
《九赤班符》。退登岐山,遇臧延甫,受《忧乐曲素诀辞》。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受《天关三图》。乃退登牛首山,遇 张子房,受《太清真经》。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阳,受《李 氏幽经》。乃游登钟山,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 乃登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 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受《黄素传》。乃登陆浑山,潜入伊 水洞室,遇李子耳,受《隐地八术》。乃登戎山,遇赵伯玄, 受《三元素语》。乃登阳洛山,遇幼阳君,受《青要紫书》, 三五顺行。乃登霍山,遇司命君,受《经命青图》、《上皇民 籍》。乃登鸟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视图中经》。乃 登曜名山,遇太帝侯夜神童,受金根之经。乃登委羽山,遇司 马季主,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乃登大庭山,遇刘子先,受七 变神法。乃登都广建木,遇谷希子,受黄气之法、太空之术、 阳精三道之要。乃登桐柏山,遇王乔,受《素奏丹符》。乃登 太华山,遇南岳赤松子,受《上元真君书》。乃登太冥山,遇 九老仙都君,受《黄水月华四真法》。乃登合黎山,遇皇人, 受《八素真经》、《太上隐书》。乃登景山,遇黄台万毕先生, 受《九真中经》。乃登玄垄羽山,遇玉童十人、九炁丈人,得 白羽紫盖、服黄水月华法。乃到桑林,登扶广山,遇青真小童 君,受《金书秘字》。乃退南行朱火,登丹陵山,遇龚仲阳, 受《仙忌真记》。
乃西游登空山,见无英君而退洞房中,无英君处其左,白元君处其右,黄老君处其中。无英君服金精朱碧玉绫之袍,光 赤朝霞,流景耀天,要太上灵炁之章,佩九帝祛邪之策,戴翠 上紫灵之冠。盖太玄丹灵上元赤子之祖父也。左连青宫之炁炁 灌万神,乃未有天地,先自虚空而生矣。白元君服丹玉之锦云 罗重袍,白光内朱,流景参天,垂晖映神,玄黄彻虚,要太上 灵精之章,佩玄元摄魔之策,戴招龙皂冠。盖玉房云庭上元赤 子之父,右夹皓青之室,朝运生者也。中夹黄老君是太极四真 王之师老矣。上摄九天,中游昆仑,黄阙来其外,紫户在内, 下与二君入洞房,圆三寸,威仪具焉。夫至思神见,得为真人。 若见白元君,得为下真,寿三千岁;若见无英,得为中真,寿 万岁;若见黄老,与天相倾,上为真人,列名金台。君既诣之, 乃再拜顿首,乞与上真要诀。黄老君曰:可还视子洞房中。君 乃冥目内视,良久,果见洞房中有二神人:无英、白元君也, 被服状如在空山中者。黄老君笑言曰:微乎深哉!子用意思之 精也。此白日升天之道,子还登常山,授子上真之道。
君乃还常山室中,斋戒念道,复积九十余年中,白元君、无英君、黄老君遂使受之《大洞真经》三十九篇。有玉童二十 一人、玉女二十一人,皆侍直烧香,昼夜习之。积十一年,遂 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上诣太微宫,受书为紫阳真人,佩黄旄 之节,八威之策,带流金之铃,服自然之衣,食玉醴之台, 饮金液之浆,治葛衍山金庭铜城,所谓紫阳宫也。紫阳有八真 人,君处其右,一日三登昆仑,一朝太微帝君,以磻冢为紫阳 别宫,所谓洞庭潜宫也。磻冢山有洞穴,潜行通王屋清虚小有 天,亦潜通阆风也。
马明生者,齐国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宝。少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遇太真夫人适东岳,见而悯之。当时殆死,良 久忽见一女子,年可十六七,服奇丽,姿容绝世,行步其傍, 问君宝曰:汝何伤血也?君宝以实对。夫人曰:汝所伤,乃重 刃关于肺,五脏泄漏,血凝绛府,炁激肠外,此将死之急也, 不可复生,如何?君宝知是神人,叩头求哀,乞赐救护。夫人 于肘后筒中出药一丸,大如小豆,即令服之,登时而愈,血绝 疮合,无复惨痛。君宝再拜,跪曰:家财不足以谢,不知何以 奉答恩施?惟当自展驽力,以报所受尔!夫人曰:汝必欲以谢 我,意亦可佳,可见随去否?君宝乃易名姓,自号马明生,随 夫人执役。
夫人入东岳岱宗山峭壁石室之中,上下悬绝,重岩深隐,去地千余丈。石室中有金床玉几,珍物奇玮,乃人迹所不能至 处也。明生初但欲学金疮方,既见其神仙来往,乃知有不死之 道,旦夕供给扫洒,不敢懈倦。夫人亦以鬼怪狼虎眩惑众变试 之,明生神情澄正,终不恐惧。又使明生他行别宿,因以好女 于卧息之间调戏,令接之。明生心坚志静,固无邪念。夫人或 行,去十日五日还,或一月二十日,辄见有仙人宾客,乘龙驾 凤往来,或有拜谒者,真仙弥日盈座。客到,辄令明生出外别 室,或立致精细厨食,肴果非常,香酒奇浆,不觉而至,不可 目名。或呼明生坐,与之同饮食。又闻空中有琴瑟之音,歌声 宛妙。夫人亦时自弹琴瑟,有一弦五音并奏,高玄响激,闻于 数里,众鸟皆为集于岫室之间,徘徊飞翔,驱之不去。盖天人 之乐,自然之妙音也。夫人栖止,常与明生同石室中,而异榻 尔。幽寂之所,都惟二人。或行去,亦不道所往之处,但见常 有一白龙来迎,夫人即著云光绣袍,乘白龙而去。袍上专是明 月珠缀著衣缝,带玉佩,戴金华太玄之冠,亦不见有从者。既 还,即龙自去,不知所在。石室玉床之上,有紫锦被褥,绯罗 之帐,中有服玩之物,瑰金亟英,玄黄罗列,非世所有,不能 一一知其名也。有两卷素书,上题曰《九天太上道经》,明生 亦竟不敢发舒视其文也。惟供给扫洒,守岩室而已。至于玩服, 亦不敢窃窥之,亦不敢有所请问。
如此五年,愈加勤肃,辄不怠惰。夫人叹而谓之曰:汝可谓真可教也,必能得道者也。以子俗人,而不谣不慢,恭仰灵 气,而莫之废,虽欲求死,亦焉可得乎!因以姓字本末告之曰 :我名婉罗,字勃遂,事玄都太真,有子为三天太上府都官司 直,总纠天曹事,官秩比人间卿佐也。年少,数委官游逸,虚 废事任,有司奏劾,降主东岳,退真王之编,司鬼神之师,五 百年一代其职。因来视之,励其后,使修守政事,以补其过。 我久在人间,今奉君王命,又被太上召,不复得停。念汝专谨, 故以相语,欲教汝长生之方、延年之术。而我所受服以太和自 然龙胎之体,适可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学之者,固非汝所 得闻矣。纵或闻之,亦必不能用以持身也。有安期先生,晓金 液丹法,其方秘要,便可立用,是九君太一之道,白日升天者 矣。安期明日来,吾将以汝付嘱之焉,相随稍久,其术必传。 明日安期先生至,乘曌驎,著绯衣,戴远游冠,带玉珮及虎头 鞶囊,视之可年二十许,洁白严整,从六七仙人,皆执节奉卫, 见夫人揖之甚谨,称下官。须臾,设酒果厨膳,饮宴半日许。 夫人语明生曰:吾不复得停,汝随此君去,勿忧念也。我亦时 时当往视汝。因以五言诗二篇赠之,可以相存。明生流涕而辞, 乃随先生受九丹之道。诗曰:
暂舍墉城内,命驾岱山阿。仰瞻太清阙,云楼郁嵯峨。虚中有真人,来往何纷葩!炼形保自然,俯仰食太和。朝朝九天 王,夕馆还西华。流精可飞腾,吐纳养青牙。至药非金石,风 生自然歌。上下凌景霄,羽衣何娑婆。五岳非妾室,玄都是我 家。下看荣竞子,笃似蛙与蟆。顾盼尘浊中,忧患自相罗。苟 未悟妙旨,安事于琢磨?祸凑由道泄,密慎福臻多。
昔生昆陵宫,共讲天年延。金液虽可遐,未若太和仙。仰登冥灵台,虚想咏灵人。忽遇扶桑王,九老仙都真。驾骖紫虬 辇,灵颜一何鲜!启我寻长途,邀我自然津。告以鸿飞术,受 以《玉胎篇》。琼膏凝玄气,素女为我陈。俯挹琳凤腴,仰上 飘三天。云纲立尔步,五岳可暂还。玄都安足远,蓬莱山脚间。 传授相亲爱,结友为天人。替即游刑对,祸必无愚贤。秘则享 无倾,泄则躯身颠。
明生乃随安期先生负笈,西之女几,北到圆丘,南至秦庐,潜及青城九嶷,周游天下。二十年中,勤苦备尝。安期乃曰: 子真有仙骨,何专恭之甚耶!吾所不及也。遂授以太清金液神 丹方,而告之曰:子若未欲升天,但先服半剂。与明生相别而 去。明生乃入华阴山,依方合金丹,饵之半剂得仙,而与俗人 无异,人莫识其非凡。汉灵帝时,惟太傅胡广知其有道,尝访 明生,以国祚大期问之。明生初不对,后亦告焉,无不验者。 后人怪其不老,遂复服金丹半剂,白日升天。临去,著诗三首, 以示将来,汉光和三年也。诗曰:
太和何久长!人命将不永。噏如朝露晞,奄忽睡觉顷。生生世所悟,伤生由莫静。我将寻真人,澄神挹容景。盘桓昆陵 宫,玄都可驰骋。涓子牵我游,太真来见省。朝朝王母前,夕 归钟岳岭。仰采琼瑶葩,俯漱琳琅井。千龄犹一刻,万纪如电 顷。
天地自有常,人命最险毳。年若惊弦发,时犹轻矢逝。虽有灼灼姿,玉为尘土秽。林草无秋耀,绿叶岂终岁?惜此繁茂 摧,哀彼寒霜厉。有存理必亡,有兴故有废。真官戏玄津,与 物无凝滞。神冲紫霄内,形栖山水际。对虚忘有怀,游目记容 裔。风尘将何来?真道故可大。
浊涂谅为叹,世乐岂足预?振褐扫尘遐,飘飘独远举。寥寥岩岳际,萧萧纵万虑。灵真与我游,落景乘鸿御。朝乘云轮 来,夕驾扶摇去。嗷嘈天地中,嚣声安得附?
阴长生者,新野人。汉和帝永元八年三月己丑立皇后阴氏,即长生之曾孙也。少处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潜居隐身,专 务道术。末闻有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以入诸名山求之。到南 阳太和山中,得与相见,乃执奴仆之役,亲运履舄之劳。明生 不教以度世之法,但旦夕与之高谈荣华当世之事,治生园圃之 业。十余年,长生未尝懈怠。同时有共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怨 恚归去,独长生礼敬弥肃,而明生数因言语得失之际屡骂之, 长生乃和颜悦心,奉谢不及。
如此积二十年,后清闲之日,明生问其所欲。长生跽曰:惟乞生尔。今以粪草之身,委质天匠,不敢有所汲汲,惮于迟 速也。明生哀其语,乃告之曰:子真是能得道者也。乃将长生 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歃血。即日,以太清金 液神丹授之,欲别去。长生乃叩头陈谢,暂留仙驾,拜辞曰: 弟子少长豪乐,希执卑逊,克身励己,若临冰谷。不能弘道赞 德,宣畅妙味,徒尸素壁立,而老耄及之。是以心存生契,舍 世寻真,天赐嘉会,有幸遭遇。自执箕帚二十二年,心力莫植, 常惧毁替筋,力弱蒲簿,微效靡骋,恩养不酬,夙夜感慨。告 以更生,顿受灵方。是将灰之质,蒙延续之年;炎林焦草,惠 膏泽之霑。若绝炁以其苏息,瞽暗开其视听,感荷殊戴,非陋 词所谢。昔太岁庚辰,闻先生与南岳真人、洪崖君、云成公、 瀛洲仙女数人共坐,论传授当委绢之誓,教授有交带之盟,应 祭九老仙都、九气丈人诸君。祷祠受之,大药必行;不祭而受, 为之不成。弟子预在曲室,尝侍帷侧,亦具闻诸仙起末得道之 言,说昔受丹节度矣。先生今日见谕,不复陈此,或非先生所 授之不尽,将恐是弟子困穷尔!”马明生慰谕之曰:非有不尽。 汝性耽玄味,专炁而和,灵官幽鉴,以相察矣!不复烦委,为 俗人之信耳。
于是长生入武当山石室中合丹,又服半剂,不即升天,而大作黄金数万斤,以布施天下穷乏,不问识与不识。周行天下, 与妻息相随,举门皆寿。后委之入平都山,白日升天。临去, 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具记而论。但汉兴已来, 高士得仙者四十五人,迨予为六矣。二十人见尸解去,余者白 日升天焉。弟子丹阳葛洪,字稚川,尝闻谚言有云:不夜行, 则不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密 自有学道得仙者耶?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升天,然方以严丽同 声相应,使自与仙人相寻求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之数尔! 而俗人谓为不然。己所不闻,则谓之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 闲士,以隐逸得志,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名声,不修求 友,不营闻达,犹不能识之,又况仙人!亦何急令朝菌之徒, 知其所云为哉!
惟汉延光元年,新野山之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 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小道 ;不能永度于世,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 不为有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能知 神丹,久视长存。
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性至孝,小儿时在父母膝下,无骄慢色。后得道,海昏上僚,路有大蛇,时或断道,以炁吸吞 行人,行旅为绝。猛与弟子往除蛇害,蛇乃入藏深穴,猛敕南 昌社公追蛇。蛇头高数丈,猛踏蛇尾,沿背而以足按头,弟子 斫杀之。猛云:此蛇是蜀精,蛇死则杜毅灭矣。果如言。将军 王敦迎猛,道过宫亭,庙神具官僚迎猛。猛曰:汝神王已尽, 不宜久居,非据我不相问也。神乃去。至蜀见敦,时多疫病, 猛标浦水百步,饮者皆愈,日中请水者将千人。敦恶之,于座 收猛,奄然失去,大相检覆。猛恐坐者多,乃徐步于万人之中 还船,天地冥合,乘风迅逝,一宿至家。弟子见两龙负船,眼 如瓮大。猛云:敦践人君之位,命终此稔。其年敦死。后太尉 庾亮迎猛,至武昌便归,自言算尽,未至家五十里亡。殡后疑 化,弟子开棺,不见其尸。
许逊字敬之,南昌人也。少以射猎为业,一旦入山射鹿,鹿胎从弩箭疮中出堕地,鹿母舐其子,未竟而死。逊怆然感悟, 折弩而归。闻豫章有孝道之士吴猛学道,能通灵达圣。叹我缘 薄,未得识之。于是旦夕遥礼拜猛,久而弥勤。已鉴其心,猛 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 汝,汝当重看之,可以真符授也。至时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 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
许迈字叔玄,小名映,丹阳句容人也。世为胄族,冠冕相承。映总角好道,潜志幽契。曾从郭璞筮卦,遇大壮之大有上 六爻发。璞谓映曰:君元吉自天,宜学轻举之道。初师鲍靓, 受中部之法及《三皇天文》。一旦辞家,往而不返。东入临安 县山中,散发去累,改名远游,服术黄精,渐得其益,注心希 微,日夜无间。数年之中,密感玄虚,太元真人、定录茅君, 降授上法,遂善于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一感通,将超越云 汉。后移临海赤山,遇王世龙、赵道玄传《太初》。映因师世 龙,受解束反行之道,服玉液,朝脑精,三年之中,面有童颜。 临应得道,三官都禁遣典柄侯周鲂、主非使者严白虎,出丹简 罪簿,各执一通,诘映诸愆,如其无答,便当执也。赖得龚幼 节、李开林相助,映甚怖惧,强长啸叱咤而答曰:大道无亲, 唯善是与。天地无私,随德乃矜。是以阪泉流血,无违龙髯之 举,三苗丹野,涿鹿绛草,岂妨大圣灵化,高通上达耶!吾七 世祖许子阿者,积仁蕴德,阴加鸟兽,遇凶荒疫疠之年,百遗 一口,子阿散财拯救,自营方药,已死之命,悬于子阿手,得 济者四百八人。德坠我等,应得仙者五人,皆录字青宫,岂是 尔辈所可豫乎?言毕,会司命君遣中候李遵握铃而至,鲂等笑 而走,即得度名东宫,为地仙中品。
映第五弟谥,小名穆,官至护军长史、散骑侍郎,年七十二,舍世寻仙,能通灵降真。先经患满,腹中结寒,小便不利。 遇西王母第二十七女,号曰紫微夫人,谓穆曰:此病冢讼之所 致,家又有怨鬼为害,可服术,自得豁然除去。紫微夫人因作 服术,叙以传。穆依方修合,服十旬都愈,眼明耳聪,容貌日 少。司命君授以飞步之道,告穆曰:渊奇体道,解幽达精。虚 中授物,桑德顺贞。宽慈博采,闻道必行。逍遥飞步,启诚坦 平。策龙上超,浮烟三清。实真仙之师友,乃长里之先生。必 当封牧钟邑,守伯仙京,传佐上德,列书绛名。
穆第二子虎牙,耀颖玄根,列景真图,诸天仙人咸谓为寅兽白齿。定录君所告服药事多隐语,志诸姓名,曰:凤栖乔木, 素衣炳然。履顺思贞,凝心虚玄。五公石腴,彼体所便。急宜 服之,可以少颜。三八合明,次行玄真。解驾偃息,可识洞篇。 琼刃应数,适心高玄。栖隐默沉,正气不衰。木散除疾,是汝 所宜。次服ㄒ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然后登山, 咏洞讲微。寅兽白齿,尔能见机。遂得不死,过度壬辰。偃息 盛木,玩报周书。太极殖简,金书西华。学服可否,自应灵符。 理契同归,神洞相求。
穆第三子玉斧,含真渊嶷,少有徽誉,司徒辟掾不就,隐居茅山。师杨羲,受《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后定录君 授其上道,告玉斧曰:斧欲学道,当如穿井,井形愈深,土愈 难运出。若不坚其心,正其行,岂得见泉源耶?又曰:夫学道 当专注,精无散念。拨奢侈,保冲泊。寂焉如密有所睹,熙焉 若潜有所得。始得道之门也,犹未入道之室也。所谓知道为易, 学道为难者也。若乃幽寂沉味,保和天真,耽正六腑,无视无 听,此乃道之易也。即是不能为之者,所以为难矣。许侯研之 哉!斧子莹之哉!年二十八,超然登仙。
映于东山与穆书曰:吾自寄神炁,收景东林,沐浴明丘,乖我同生。每东瞻沧流,叹逝之迅。西盼云崖,哀兴内发。仿 佛故乡,郁何垒垒!将欲返身归途,但矫足自抑尔!于是静心 一思,逸凭灵虚。登岩崎岖,引领仰玄。真志飞上,游空竦真。 始觉形非我质,遂忘躯逐神矣。浪心飚外,世务永绝。足乐幽 林,外难一塞。建志不倦,精诚无废。遂遇明师,见授奇术。 请讲新妙,玉音洞密。吐纳平颜,炼形保骨。冲炁夷泯,无复 内外也。但恨吾遭良师之太晚,返滞性之不早。吾得道之状, 艰辛情事,定录真君以当说之矣。崇赖成覆,救济之功,天地 不能逾也。闻弟远造上法,偶真重幽。心观灵无,炁陶太素。 登七关之巍峨,味三辰以积迁。虚落霄表,映朗九玄。此道高 妙,非吾徒所闻也。亦由下挺禀浅,未由望也。然高行者常戒 在危殆,得趣者常险乎将失。祸福之萌,于斯而用。道亲于勤, 神归精感。丹心待真,招之须臾。若念虑百端,协以营道,虽 骋百年,亦无冀也。三官急难,吾昔闻之在前。七考之福,既 已播之于后。因运乘易,不亦速耶!几成而败,自己而作,试 校千端,因邪而生矣!尔想善功,苦心劳形,勤立功德,万物 芸芸,亦何益哉?斧子萧萧,其可羡也。各不自悟,当造此事, 斧独何人,享其高乎?师友之结,得失所宗,托景希真,在于 此举也。吾方栖神空岫,荫形深林,采汧谷之幽芝,掇丹草以 成真矣。昔约道成当还,旂信虽未通彻,粗有仿佛,亦欲暂偃 洞野,看望坟茔,不期而往,冀暂见弟。因缘简略,临书增怀。 映报。
杨羲者,不知何许人也。仕晋简文帝为舍人,朝隐唯要,人莫能识。少好道,服食精思,遂能进灵接真,屡降玄人。茅 君、定录、安九华等授其道要,西城王君又教服日月之精,及 思泥九绛宫、炼魂制魄、灭三尸之法。玄清真人谓羲曰:夫为 道当如射箭,箭直往不顾,乃造堋的。操志入山,惟往勿疑, 乃获至真。羲恭受,勤行得仙。简文后师羲得道。
鲍靓字太玄,陈留人也。少有密鉴,洞于幽元,深心冥肆,人莫之知。按《洞天记》云:靓及妹并是先身七世祖李湛、张 虑者,俱杜陵北乡人,同在渭桥为客舍居。积行阴德,好道希 生,故福逮于靓等,使易世变炼,改氏更生,合为天伦。根胄 虽异,德荫并同。靓学明经、术纬侯,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 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
晋太兴元年,靓暂往江东,于蒋山北道见一人,年可十六七许,好颜色。俱行数里,其人徐徐动足,靓奔马不及,已渐 而远。因问曰:相观行步,必有道者。其人曰:吾仙人阴长生 也。太上使到赤城,君有心,故得见我尔。靓即下马,拜问寒 温,未及有所陈。阴君曰:此地复十年,当交兵流血。计至苏 峻乱,足十年也。君慕道久矣,吾相见,当得度尔仙法。考得 仙者,尸解为妙,上尸解用刀,下尸解用竹木,皆以神丹染笔, 书《太上太玄阴生符》于刀刃左右。须臾,便灭所书者,而目 死于床上矣。其真身遁去,勿复还家,家人谓刀是其人也。用 竹木如刀之法。阴君乃传靓此道。又与靓论晋室修短之期,皆 演一为十,广十为百,以表元帝,托云推步所知,不言见阴君 所说,是阴君戒其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