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四部
- ▪ 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部
- ▪ ▪ 守仁第四
- ▪ ▪ 守简第五
- ▪ ▪ 守易第六
- ▪ ▪ 九守(凡九篇)
- ▪ ▪ 守和第一
- ▪ ▪ 守神第二
- ▪ ▪ 守气第三
- ▪ ▪ 守盈第八
- ▪ ▪ 守弱第九
- ▪ ▪ 十三虚无
- ▪ ▪ 七报
- ▪ ▪ 七伤
- ▪ ▪ 守清第七
- ▪ 卷九十二仙籍语论要记部一
- ▪ ▪ 众真语录
- ▪ 卷九十三 仙籍语论要记部二
- ▪ ▪ 三相论
- ▪ ▪ 真相论
- ▪ ▪ 阴阳五行论
- ▪ ▪ 神仙可学论
- ▪ ▪ 道性论
- ▪ 卷九十四仙籍语论要记部三
- ▪ ▪ 断缘
- ▪ ▪ 坐忘论(并序凡七篇)
- ▪ ▪ 信敬
- ▪ ▪ 收心
- ▪ ▪ 简事
- ▪ ▪ 真观
- ▪ ▪ 泰定
- ▪ ▪ 得道
- ▪ 卷九十五 仙籍语论要记部四
- ▪ ▪ 梦喻虚妄
- ▪ ▪ 有为无为法
- ▪ ▪ 观四大相
- ▪ ▪ 道性因缘
- ▪ ▪ 本性淳善
- ▪ ▪ 法性虚妄
- ▪ ▪ 色身烦恼
- ▪ ▪ 筏喻
- ▪ ▪ 病说
- ▪ ▪ 求道二患
- ▪ ▪ 散花喻
- ▪ ▪ 论种子
- ▪ ▪ 真假
- ▪ ▪ 空法
- ▪ 卷九十六 赞颂部·赞颂歌
- ▪ ▪ 《西王母授紫度炎光神变经颂》三篇
- ▪ ▪ 《灵宝真一自然太上玄一真人颂》一章
- ▪ ▪ 《太上弘道颂》一章
- ▪ ▪ 方诸宫东华上房灵妃歌曲一章
- ▪ ▪ 青童大君常吟咏一章
- ▪ ▪ 太虚真人常吟咏一章
- ▪ ▪ 西城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人间可哀》之曲一章(并序)
- ▪ ▪ 巴谣一章(并序)
- ▪ ▪ 次张诱世作诗一章
- ▪ ▪ 次许玉斧作诗一章
- ▪ ▪ 次丁玮宁作诗一章
- ▪ ▪ 吴王夫差书一章(并序)
- ▪ ▪ 辛玄子诗三首(并序)
- ▪ ▪ 西王母又命侍女田四妃答歌一章
- ▪ ▪ 王母赠魏夫人歌一章(并序)
- ▪ ▪ 双礼珠弹云穀而答歌一章
- ▪ ▪ 高仙盼游洞灵之曲一章(并序)
- ▪ ▪ 四真人降魏夫人歌共五章(并序)
- ▪ ▪ 方诸青童歌一章
- ▪ ▪ 次扶桑神王歌一章
- ▪ ▪ 次清虚真人歌二章
- ▪ ▪ 小有真人王君常吟咏一章
- ▪ ▪ 郭四朝常乘小船游戏塘中叩船而歌四首
- ▪ ▪ 太微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天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太帝君《赞大有妙经颂》一章
- ▪ ▪ 《老君本生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佪玄经颂》一章
- ▪ ▪ 《太上智慧经赞》一章
- ▪ ▪ 《本愿大戒经颂》一章
- ▪ 卷九十七 赞颂部·歌诗
- ▪ ▪ 太微玄清左夫人歌一首(并序)
- ▪ ▪ 灵凤歌一首(并序)
- ▪ ▪ 女仙张丽英石鼓歌一首(并序)
- ▪ ▪ 汉初童谣歌一首(并序)
- ▪ ▪ 萼绿华赠羊权诗三首(并序)
- ▪ ▪ 九华安妃赠杨司命诗二首(并序)
- ▪ ▪ 中候王夫人诗四首(并序)
- ▪ ▪ 方丈台昭灵李夫人诗三首(并序)
- ▪ ▪ 南极王夫人授杨羲诗三首(并序)
- ▪ ▪ 紫微王夫人诗一十七首(并序)
- ▪ 卷九十八 赞颂部·诗赞辞
- ▪ ▪ 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
- ▪ ▪ 太极真人智慧经赞六首
- ▪ 卷九十九 赞颂部·赞诗词
- ▪ ▪ 众仙步虚词五首
- ▪ ▪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与许长史一首
- ▪ ▪ 南岳夫人作一首
- ▪ ▪ 灵响词五首(并序)
- ▪ ▪ 李公佐仙仆诗一首(并序)
- ▪ ▪ 摅浩然泛虚舟辞遗栾浑之诗二首(并序)
- ▪ ▪ 吴子来写真赞一首诗二首(并序)
- ▪ ▪ 仙人贻白永年诗一首(并序)
- ▪ 卷一百 纪传部·纪一
- ▪ ▪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纪叙》
- ▪ ▪ 轩辕本纪
- ▪ 卷一百一 纪传部·纪二
- ▪ ▪ 五灵玄老君纪
- ▪ ▪ 太上道君纪
- ▪ ▪ 中央黄老君纪
- ▪ ▪ 金门皓灵皇老君纪
- ▪ ▪ 丹灵真老君纪
- ▪ ▪ 元始天王纪
- ▪ ▪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纪
- ▪ ▪ 三天君列纪
- ▪ ▪ 青灵始老君纪
- ▪ 卷一百二 纪传部·纪三
- ▪ ▪ 中天玉宝元灵元老君纪
- ▪ ▪ 混元皇帝圣纪
- ▪ ▪ 太微天帝君纪
- ▪ ▪ 青要帝君纪
- ▪ ▪ 总真主录纪
- ▪ ▪ 赤明天帝纪
- ▪ ▪ 南极尊神纪
- ▪ 卷一百三 纪传部·传一
- ▪ ▪ 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
- ▪ ▪ 批答
- ▪ ▪ 宋真宗御制《翊圣保德真君传序》
- ▪ ▪ 翊圣保德真君传
- ▪ 卷一百四纪传部·传二
- ▪ ▪ 玄洲上卿苏君传──周季通集
- ▪ ▪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 ▪ ▪ 附:元阳子
- ▪ ▪ 太极真人传
- ▪ ▪ 太清真人传
- ▪ 卷一百五纪传部·传三
- ▪ ▪ 清灵真人裴君传──弟子邓云子撰
- ▪ 卷一百六 纪传部·传四
- ▪ ▪ 紫阳真人周君内传
- ▪ ▪ 马明生真人传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一
- ▪ ▪ 其二
- ▪ ▪ 其三
- ▪ ▪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 ▪ ▪ 阴真君自叙
- ▪ ▪ 吴猛真人传
- ▪ ▪ 许逊真人传
- ▪ ▪ 许迈真人传
- ▪ ▪ 杨羲真人传
- ▪ ▪ 鲍靓真人传
- ▪ 卷一百七纪传部·传五
- ▪ ▪ 陶先生小传──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 ▪ ▪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从子翊字木羽撰
- ▪ ▪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唐李渤撰
- ▪ 卷一百八纪传部·传六
- ▪ ▪ 负局先生
- ▪ ▪ 阮丘
- ▪ ▪ 陵阳子明
- ▪ ▪ 仇生
- ▪ ▪ 邛疏
- ▪ ▪ 马丹
- ▪ ▪ 陆通
- ▪ ▪ 葛由
- ▪ ▪ 琴高
- ▪ ▪ 寇先生
- ▪ ▪ 安期生
- ▪ ▪ 桂父
- ▪ ▪ 主柱
- ▪ ▪ 山图
- ▪ ▪ 谷春
- ▪ ▪ 阴生
- ▪ ▪ 子主
- ▪ ▪ 陶安公
- ▪ ▪ 赤斧
- ▪ ▪ 呼子先
- ▪ ▪ 鹿皮翁
- ▪ ▪ 昌容
- ▪ ▪ 溪父
- ▪ ▪ 篽子
- ▪ ▪ 木羽
- ▪ ▪ 玄俗
- ▪ ▪ 瑕丘仲
- ▪ ▪ 酒客
- ▪ ▪ 任光
- ▪ ▪ 祝鸡翁
- ▪ ▪ 朱仲
- ▪ ▪ 修羊公
- ▪ ▪ 稷丘君
- ▪ ▪ 方回
- ▪ ▪ 涓子
- ▪ ▪ 啸父
- ▪ ▪ 师门
- ▪ ▪ 务光
- ▪ ▪ 崔文子
- ▪ ▪ 赤须子
- ▪ ▪ 犊子
- ▪ ▪ 骑龙鸣
- ▪ ▪ 列仙传
- ▪ ▪ 赤松子
- ▪ ▪ 宁封子
- ▪ ▪ 马师皇
- ▪ ▪ 赤将子舆
- ▪ ▪ 容成公
- ▪ 卷一百九纪传部·传七
- ▪ ▪ 沈羲
- ▪ ▪ 李八百
- ▪ ▪ 神仙传
- ▪ ▪ 广成子
- ▪ ▪ 若士
- ▪ ▪ 沈文泰
- ▪ ▪ 皇初平
- ▪ ▪ 李阿
- ▪ ▪ 王远
- ▪ ▪ 沈建
- ▪ ▪ 华子期
- ▪ ▪ 魏伯阳
- ▪ ▪ 蔡经
- ▪ ▪ 涉正
- ▪ ▪ 孙博
- ▪ ▪ 玉子
- ▪ ▪ 天门子
- ▪ ▪ 南极子
- ▪ ▪ 黄卢子
- ▪ ▪ 张道陵
- ▪ ▪ 栾巴
- ▪ ▪ 淮南王八公
- ▪ 卷一百一十纪传部·传八
- ▪ ▪ 郑思远
- ▪ ▪ 郭志生
- ▪ ▪ 介琰
- ▪ ▪ 徐福
- ▪ ▪ 车子侯
- ▪ ▪ 郭文举
- ▪ ▪ 姚光
- ▪ ▪ 徐弯
- ▪ ▪ 丁令威
- ▪ ▪ 苏耽
- ▪ ▪ 张巨君
- ▪ ▪ 冯伯达
- ▪ ▪ 韩越
- ▪ ▪ 郭璞
- ▪ ▪ 王嘉
- ▪ ▪ 寇谦之
- ▪ ▪ 董幼
- ▪ ▪ 刘丱
- ▪ ▪ 王质
- ▪ ▪ 范豺
- ▪ ▪ 傅先生
- ▪ ▪ 石坦
- ▪ ▪ 敬玄子
- ▪ ▪ 帛举
- ▪ ▪ 徐道季
- ▪ ▪ 赵叔期
- ▪ ▪ 毛伯道
- ▪ ▪ 庄伯微
- ▪ ▪ 刘道伟
- ▪ ▪ 匡俗
- ▪ ▪ 卢耽
- ▪ ▪ 蔡长孺
- ▪ ▪ 延明子高
- ▪ ▪ 崔野子
- ▪ ▪ 灵子真
- ▪ ▪ 宛丘先生
- ▪ ▪ 马荣
- ▪ ▪ 任敦
- ▪ ▪ 九源丈人
- ▪ ▪ 谷希子
- ▪ ▪ 王仲高
- ▪ ▪ 阳生
- ▪ ▪ 西门君惠
- ▪ ▪ 玄都先生
- ▪ ▪ 黄列子
- ▪ ▪ 公孙卿
- ▪ ▪ 洞仙传
- ▪ ▪ 元君
- ▪ ▪ 九元子
- ▪ ▪ 长桑公子
- ▪ ▪ 龚仲阳
- ▪ ▪ 上黄先生
- ▪ ▪ 蒲先生
- ▪ ▪ 茅蒙
- ▪ ▪ 常生子
- ▪ ▪ 长存子
- ▪ ▪ 蔡琼
- ▪ ▪ 张穆子
- ▪ ▪ 童子先生
- ▪ ▪ 戴孟
- ▪ 卷一百一十一纪传部·传九
- ▪ ▪ 青谷先生
- ▪ ▪ 夏馥
- ▪ ▪ 刘讽
- ▪ ▪ 展上公
- ▪ ▪ 周太宾(姜叔茂附)
- ▪ ▪ 于吉
- ▪ ▪ 昌季
- ▪ ▪ 王子乔
- ▪ ▪ 杜契
- ▪ ▪ 范幼冲
- ▪ ▪ 洞仙传
- ▪ ▪ 郭四朝
- ▪ ▪ 张玄宾
- ▪ ▪ 扈谦
- ▪ ▪ 朱库
- ▪ ▪ 姜伯真
- ▪ ▪ 赵威伯
- ▪ ▪ 乐长治
- ▪ ▪ 杜昺
- ▪ 卷一百一十二 纪传部·传十
- ▪ ▪ 叶迁韶
- ▪ ▪ 于满川
- ▪ ▪ 进士王叡
- ▪ ▪ 王从己
- ▪ ▪ 令狐绚
- ▪ ▪ 神仙感遇传
- ▪ ▪ 吉宗老
- ▪ ▪ 权同休
- ▪ ▪ 裴沈
- ▪ ▪ 李筌
- ▪ ▪ 刘彦广
- ▪ ▪ 宋文才
- ▪ ▪ 刘景
- ▪ ▪ 蓬球
- ▪ ▪ 王可交
- ▪ ▪ 陈简
- ▪ ▪ 金庭客
- ▪ ▪ 曹桥潘尊师
- ▪ ▪ 卢钧
- ▪ ▪ 王子芝
- ▪ ▪ 郑又玄
- ▪ ▪ 蜀氏
- ▪ ▪ 虬须客
- ▪ ▪ 崔希真
- ▪ ▪ 越僧怀一
- ▪ ▪ 王廓
- ▪ ▪ 杨大夫
- ▪ ▪ 薛逢
- ▪ ▪ 僧悟玄
- ▪ ▪ 费冠卿
- ▪ ▪ 郑南海紫逻任叟
- ▪ 卷一百一十三上 纪传部·传十一
- ▪ ▪ 王水部
- ▪ ▪ 罗方远
- ▪ ▪ 李师稷
- ▪ ▪ 袁滋
- ▪ ▪ 李主簿
- ▪ ▪ 卢常师
- ▪ ▪ 裴令公
- ▪ ▪ 任生
- ▪ ▪ 罗公远
- ▪ ▪ 崔生
- ▪ ▪ 黄尊师
- ▪ ▪ 卢杞
- ▪ ▪ 卢李二生
- ▪ ▪ 李石
- ▪ 卷一百一十三下 纪传部·传十二
- ▪ ▪ 续仙传
- ▪ ▪ 许宣平
- ▪ ▪ 刘商
- ▪ ▪ 续仙传序
- ▪ ▪ 玄真子
- ▪ ▪ 王老
- ▪ ▪ 侯道华
- ▪ ▪ 蓝采和
- ▪ ▪ 朱孺子
- ▪ ▪ 刘替
- ▪ ▪ 罗万象
- ▪ ▪ 杜升
- ▪ ▪ 马自然
- ▪ ▪ 邬通微
- ▪ ▪ 许碏
- ▪ ▪ 金可记
- ▪ ▪ 宋玄白
- ▪ ▪ 贺自真
- ▪ ▪ 酆去奢
- ▪ ▪ 孙思邈
- ▪ ▪ 张果
- ▪ ▪ 司马承贞
- ▪ ▪ 闾丘方远
- ▪ ▪ 殷文祥
- ▪ ▪ 谭峭
- ▪ ▪ 聂师道
- ▪ ▪ 羊愔
- ▪ 卷一百一十四经传部·传十三
- ▪ ▪ 墉城集仙录叙
- ▪ ▪ 西王母传
- ▪ ▪ 九天玄女传
- ▪ 卷一百一十五纪传部·传十四
- ▪ ▪ 广陵茶姥
- ▪ ▪ 赵素台
- ▪ ▪ 傅礼和
- ▪ ▪ 黄景华
- ▪ ▪ 张微子
- ▪ ▪ 鲍姑
- ▪ ▪ 孙寒华
- ▪ ▪ 李奚子
- ▪ ▪ 韩西华
- ▪ ▪ 窦琼英
- ▪ ▪ 刘春龙
- ▪ ▪ 梁母
- ▪ ▪ 王法进
- ▪ ▪ 王氏
- ▪ ▪ 花姑
- ▪ ▪ 徐仙姑
- ▪ ▪ 缑仙姑
- ▪ ▪ 丁淑英
- ▪ 卷一百一十六 纪传部·传十五
- ▪ ▪ 阳平治
- ▪ ▪ 神姑
- ▪ ▪ 南溟夫人
- ▪ ▪ 边洞玄
- ▪ ▪ 黄观福
- ▪ ▪ 王奉仙
- ▪ ▪ 薛玄同
- ▪ 卷一百一十七灵验部一
- ▪ ▪ 饶州开元观神运殿阁过湖验
- ▪ ▪ 洋州冯行袭毁素灵宫验
- ▪ ▪ 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
- ▪ ▪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 ▪ ▪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 ▪ ▪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 ▪ ▪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 ▪ ▪ 南康王梦二神人告以将富贵验
- ▪ ▪ 果州开元观工匠同梦得材木验
- ▪ ▪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观验
- ▪ ▪ 宫观
- ▪ ▪ 真宗皇帝御制叙
- ▪ ▪ 广成先生序
- ▪ ▪ 文铢台二僧击救苦天尊像验
- ▪ ▪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 ▪ ▪ 周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 ▪ ▪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 ▪ ▪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 ▪ ▪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 ▪ ▪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 ▪ 卷一百一十八灵验部二
- ▪ ▪ 李邵画太一天尊验
- ▪ ▪ 杨师谟修观享寿验
- ▪ ▪ 吕细修观仙人来往验
- ▪ ▪ 尊像见
- ▪ ▪ 木文天尊见像验
- ▪ ▪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 ▪ ▪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 ▪ ▪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 ▪ ▪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 ▪ ▪ 黑髭老君召代宗游十洲三岛验
- ▪ ▪ 玉局化玉像老君应梦验
- ▪ ▪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 ▪ ▪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 ▪ ▪ 贾湘严奉老君验
- ▪ ▪ 沈莹供养老君验
- ▪ ▪ 姚鹄修老君殿验
- ▪ ▪ 杨闹儿奉事老君验
- ▪ 卷一百一十九灵验部三
- ▪ ▪ 青城丈人同葛璝化灵官示现验
- ▪ ▪ 罗真人降雨助金验
- ▪ ▪ 崔公辅取宝经不还验
- ▪ ▪ 僧行端辄改《五厨经》验
- ▪ ▪ 尹言念《阴符经》验
- ▪ ▪ 赵业受《正一箓》验
- ▪ ▪ 刘载之诵《天蓬咒》验
- ▪ ▪ 姚生持《黄庭经》验
- ▪ ▪ 谢贞精意圬墁遇天师授符验
- ▪ ▪ 道士刘方瀛依天师剑法治疾验
- ▪ ▪ 西王母塑像救疾验(三将军附)
- ▪ ▪ 天台玉霄宫叶尊师符治狂邪验
- ▪ ▪ 贾琼受《童子箓》验
- ▪ ▪ 归州黄魔神峡水救船验
- ▪ ▪ 嘉州开元观飞天神王像捍贼验
- ▪ ▪ 楚王赵匡凝北帝祥应
- ▪ ▪ 李昌遐诵《消灾经》验
- ▪ ▪ 崔昼诵《度人经》验
- ▪ ▪ 姚元崇女精志焚修老君授经验
- ▪ ▪ 王道珂诵《天蓬咒》验
- ▪ ▪ 王清远诵《神咒经》验
- ▪ ▪ 忠州平都山仙都观取《太平经》验
- ▪ ▪ 僧法成窃改道经验
- ▪ ▪ 昭成观壁画天师验(绢画验附)
- ▪ ▪ 陵州天师井填欠数盐课验
- ▪ ▪ 李环梦遇天师告授陵州刺史验
- ▪ 卷一百二十 灵验部四
- ▪ ▪ 唐献修黄箓斋母得生天验
- ▪ ▪ 洪州游帷观钟州官强取入寺验
- ▪ ▪ 天师剑愈疾验
- ▪ ▪ 张让黄神印救疾验
- ▪ ▪ 范阳卢蔚醮本命验
- ▪ ▪ 崔图修黄箓斋救母生天验
- ▪ ▪ 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验
- ▪ ▪ 天台山玉霄宫古钟僧偷而卒验
- ▪ ▪ 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验
- ▪ ▪ 越州上虞县钟时鸣地中验
- ▪ ▪ 王谦据蜀隋文帝黄箓斋克平验
- ▪ ▪ 开州龙兴观钟雪冤验(云安钟附)
- ▪ ▪ 施州清江郡开元观钟见梦验
- ▪ ▪ 处州青田县清溪观古钟自归验
- ▪ ▪ 青城山宗玄观铜钟不能损验
- ▪ ▪ 温江县太平观铸钟道士得道验
- ▪ ▪ 眉州故彭山市观大钟伤寺匠验
- ▪ ▪ 浴爰赤木古钟水洗疮验(古钟验附)
- ▪ ▪ 青城丈人授黄帝龙鞬并降雨验
- ▪ ▪ 天师叶法善设醮摄魅验
- ▪ ▪ 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
- ▪ ▪ 吴韬修黄箓斋却兵验
- ▪ ▪ 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
- ▪ ▪ 渝州南平县道昌观古钟奇巧验
- ▪ ▪ 黔南盐井古钟多年无毁蚀验
- ▪ 卷一百二十一灵验部五
- ▪ ▪ 胡尊师修清斋验
- ▪ ▪ 崔玄亮修黄箓斋验(持经验附)
- ▪ ▪ 武昌人醮水验
- ▪ ▪ 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
- ▪ ▪ 张郃妻陪钱纳天曹库验
- ▪ ▪ 苏州盐铁院招商官修神咒道场验
- ▪ ▪ 相国杜豳公修黄箓斋免阎罗王验
- ▪ ▪ 南康王韦皋修黄箓道场验
- ▪ ▪ 李约妻要黄箓道场验
- ▪ ▪ 卢贲修黄箓道场验
- ▪ ▪ 樊令言修北帝道场诛狐魅验
- ▪ ▪ 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
- ▪ ▪ 窦德玄为天符专追求奏章免验
- ▪ ▪ 马敬宣为妻修黄箓道场验
- ▪ ▪ 秦万受斗尺欺人罪修黄箓斋验
- ▪ ▪ 杜鹏举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验
- ▪ 卷一百二十二 灵验部六
- ▪ ▪ 衢州东华观监斋隐欺常住验
- ▪ ▪ 婺州开元观蒙刺史复常住验
- ▪ ▪ 杭州馀杭上清观道流隐欺常住验
- ▪ ▪ 李赏斫龙州牛心山古观松柏验
- ▪ ▪ 蜀州新津县平盖化被盗毁伐验
- ▪ ▪ 嘉州开元观门扉为马栈验
- ▪ ▪ 成都景云观三将军堂柱础验
- ▪ ▪ 成都卜肆支机石验
- ▪ ▪ 成都玉局化洞门石室验
- ▪ ▪ 汉州金堂县三元观辙迹验
- ▪ ▪ 玉局化九海神龙验
- ▪ ▪ 青城绝顶上清宫天池验(六时水验附)
- ▪ ▪ 葛璝化丁东水验
- ▪ ▪ 金堂县昌利化玄元观九井验
- ▪ ▪ 仙都山阴君洞验
- ▪ ▪ 嘉州东观尹真人石函验
- ▪ ▪ 九嶷山女仙鲁妙典石盆铁臼验
- ▪ ▪ 真宗皇帝御制《天童护命妙经序》
- ▪ ▪ 《太上天童经》灵验录
《海空智藏经》云:三相者,所谓有相,非有相,非无相。若照此相,则得入于智慧之源。夫观三相,舛越不同。自有众 生,从有相观,入至无相;自有众生,从无相观,入至有相; 自有众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观见有无之相。善男子, 若有众生,作人学人,常运其心,从有观无,而树意,言:我 见万物,今虽现有,必归于无。当知一切,尽是虚无,非有实 事。无湛然慧,无观空慧,无应用慧。当知此人,是为断见, 虽似智慧,而乖其宗。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无观 有而树意,言:即此世中,皆从无生,向本无此,而今有之, 有何缘生,必因于无。是知无中,皆悉有有。以有有故,一切 无无。当知此人,是为狭见。虽以智慧,而失其宗。善男子, 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非有非无中观于有无而树意,言:即 世众生,悉皆非有,亦复非无。所以尔者,若言有者,则终归 无;若言无者,今见则有;若必尔者,则为不定。不定业故, 不得出生。人天果报,当知六道,形有则有,形灭则无。若作 此观,是谓成见,非谓智慧。如此三见,失智慧本。善男子, 若复有人,观于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观一切无,即是寂寞, 不能生物。豁然不动,不能感应。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兴 云生雨,如此等从有出有,决定当知无无不出。又复观于即有 形质。即此形质,是有象有;离此形质,无处名有。又复观于 非有非无。善男子,譬如风声,声响遍彻。如此等例,风质非 无,质不可得。若言实有,又非碍著。响亦如是。应知此例, 非有非无。若有学人作此观者,亦皆失于智慧之本。
善男子,复有人观于三相,作四种意,妙无妙有,粗无粗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见非有非无。何谓妙无?即是道性。以 何因缘,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以渊寂故,以应感故。若以住 于渊寂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无相;若以住于感应之地,观于 诸有,则见有相。善男子,若言道性,命为无有中有应感;若 言道性,令为有者而实寂泊。以是当知道性之有,非世间有; 道性之无,是谓妙无。何等因缘?观于妙有,即是应感。法身 之端,岩茂发起,超绝三有。虽有其质,不同凡有。以是因缘, 谓为妙有。善男子,以何因缘,观于粗无?粗无即无,无感无 应,空处寂漠,豁然而已,谓为粗无。善男子,以何因缘,观 于粗有?若粗有者,即是质碍。以碍著故,谓为粗有。善男子, 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别体相,当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无。 以何因缘,而得知之?即寻道性义理得之。若有学人,习观三 相,了此四意,则为入于智慧宝城,游智慧室,坐智慧床,餐 智慧食,是得智慧机相之本。
曜明真人稽首问天尊曰:不审世间真相,为一相耶?天尊告言:曜明真士,今当问子,子之所见,为法见耶?曜明答曰 :世间真相,有法见耶?有相见耶?天尊答曰:告言真相,世 间本无差别,众生所见,未能通达。但观其相,未能见法,是 故分别。世间真相,其相不同。今以慧眼,观世间相,即相是 真。能了真相,名为见法。以是之故,不坏世间,而得真相。 曜明又曰:不坏世间而得真相,未审世间,何以为相?而言不 坏,即是真相。天尊曰:世间相者,即是无明,贪著爱见,瞋 恚愚痴等诸烦恼,是世间相。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本无贪爱, 无明永静,无法可断。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无相 无断,无得无明,无法,无断,无得,名断烦恼。无断,名得 真相。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如向所说,是有二种 :一者相见,二者法见。法见之人,言得真相;相见之人,言 得烦恼。以是当知,法见之人,常得妙本,故得真相。相见之 人,常观粗迹,故得烦恼。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未曾有法,从 迹观本,名得法见。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 泰,而万化成焉。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 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而和之,而成夫妇。火性炎 蒸,木性劲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故木以发之, 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 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彼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经 云:“五行相克,万物悉可全。”云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 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 淳阳不生,淳阴不成。阴阳更用,昼夜相资。昼日行阳,夜月 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明生焉。阳和气者,发于春, 王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九地之下反有阳,九天之上反有阴。 故十一月卦辞云:《复》见其天地之心乎?阳在下也。阳伏地 内,潜静之时,故见天心。其在人也,肾藏于阳,脑潜于阴。 及其老也,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阳上升,阴下降。故脑热 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故阴 阳不交,万物不成。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以之焦枯。 纯阴滞畜,则霖雨淫渼,水淹以之漂荡。故阴阳相磨,天地相 荡。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 液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 草木,烦气为虫鱼。
《洪范》响用五福,其一曰寿。延命至于期颐,皇天犹以为景福之最,况神仙度世永无穷乎!然则长生大庆,无等伦以 俦拟,当代之人,忽而不尚,何哉?尝试论之,中智已下,逮 于庶民,与飞走蛸翘同。其自生自死,昧识所不及,闻道则相 与笑之。中智已上,为名教所捡,区区于三纲五常不暇,闻道 而若存若亡。能挺然竦身,而不使常情汨没,专以修炼为务者, 千万人中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隐,故举俗罕为其 方。悲夫!昔桑矫问于涓子曰:自古有死,复云有仙,如之何 ?涓子曰:两有耳。夫言两有者,为理无不存。理无不存,则 神仙可学也。嵇公言:神仙,特受异气,禀之自然,若积学所 能致。此未必尽其端矣。有不因修学而致者,禀受异气也;有 必待学而后成者,功业充也;有学而不得者,初勤中惰,诚不 终也。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一贯推之。人生天地之中,殊于 众类,明矣。感则应,激则通。所以耿恭援刀,平陆泉涌;李 广发天,伏石饮羽。精诚在于斯须,击犹土石,应若影响,况 丹恳久著,真君岂不为之潜运乎?潜运则不死之阶立致矣。孰 为真君?则太上也。为神明宗极,独在于窅冥之先,高居紫微 之上,阴骘兆庶。《诗》称上帝临汝,《书》曰,天监孔明, 福善祸淫,不差毫末。而迷悟之子,焉测其源?日用不知,背 本向末。故远于仙道者有七焉,近于仙道亦有七焉。
当世之士,未能窥妙门,洞幽赜。雷同以泯灭为真实,生成为假幻。但所取者性,所为者形。甘之死地,乃为常理。殊 不知乾坤为《易》之韫,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形气者为性 之府,形气败,则性无所存。性无所存,于我何有?远于仙道 一也。
其次,谓仙必有限,竟归沦坠之弊。彼昏于智察,则信诬誷。讵知块然之有,起自寥然之无。积虚而生神,神用而孕气。 气凝而渐著,累著而成形。形立神居,乃为人矣。故任其流遁 则死,反其宗源则仙。所以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 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 岂有穷乎?举世大迷,终于不悟。远于仙道二也。
其次,强以存亡为一体,谬以前识为悟真。形骸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乃厌见有之质,惟谋将来之身。安知入 造化之洪炉。任阴阳之鼓铸?游魂迁革,别守他器。神归异族, 识昧先形。犹鸟化为鱼,鱼化为鸟,各从所适,两不相通。形 变尚莫之知,何况死而再造?诚可哀者而人不哀。远于仙道三 也。
其次,以轩冕为得意,功名为不朽,悦色<身除>声,丰衣厚味,自谓封植为长策,贻后昆为远图。焉知盛必衰,高必危, 得必丧,成必亏。守此用为深固,置清虚于度外。肯以恬智交 养中和,率性通真为意乎?远于仙道四也。
其次,强盛之时为情爱所役,斑白之后,有希生之心。虽修学始萌,而伤残未补。靡蠲积习之性,空务皮肤之好。窃慕 道之名,乖契真之实。不除死籍,未载玄录。岁月荏苒,大期 奄至。及将殂谢,而怨咎神明。远于仙道五也。
其次,闻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龄,遂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财屡空于八石,药难效于三关。不知金液待诀于 灵人,芝英必资于道气。莫究其本,务之于末,竟无所就,谓 古人欺我。远于仙道六也。
其次,身栖道流,心溺尘境,动违科禁,静无修习。外招清净之誉,内蓄奸回之谋。人乃可欺,神不可誷。远于仙道七 也。
若乃性躭玄虚,情寡嗜好。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力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邪以自正。体至仁,含至静。超迹 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
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不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不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 毁誉,处林岭,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
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恭和,弘施搏爱。外混嚣浊,内含 澄清。潜行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
其次,萧洒荜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 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
其次,禀明颖之姿,怀秀拔之节。奋忘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载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 真。近于仙道五也。
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轗轲不 能移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情。唯精惟微,积以诚著。近于仙道 六也。
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案《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 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 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
放彼七远,取此七近,谓之拔陷区,出溺涂,碎祸车,登福舆,始可与涉神仙之津矣。于是识元命之所在,知正气之所 由。虚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 补之,使表里兼济,形神俱超。虽未升腾,吾必谓之挥翼于丹 霄之上矣。
夫道无为无形,有情有性。故曰: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渊哉言乎!世情谓道体玄虚,则贵无而 贱有;人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知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 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故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 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若但以虚极为妙,不应以吐纳元气, 流阴阳,生天地,运日月也。故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是 以覆载长存,真圣不灭。故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宇 宙之广,万物之殷,为吾存也。若烟散灰灭,何异于天倾地沦 ?彼徒昭昭,非我所有。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 荼毒,拂衣绝尘,独与道邻?道岂远乎?将斯至矣!
夫至虚韫妙,待感而灵。犹金石含响,待击而鸣。故豁方寸以契虚,虚则静。凭至静以积感,感则通。通则宇宙泰定, 天光发明。形性相资,未始有极。且人之禀形,模范天地。五 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则有,废之 则无。有则生,无则死。故去其死,取其生。若乃讽《太帝之 金书》,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于绛宫,列三元于紫房, 吸二曜之华景,登七元之灵纲。道备功全,则不必琅玕大还而 高举矣。此皆自凡而为仙,自仙而为真。真与道合,谓之神人。 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机之表,入太漠之乡。无心而 朗鉴,无翼而翱翔。嬉明霞之馆,宴羽景之堂。欢齐浩劫而无 疆,寿同太虚而不可量。此道布在金简,安可轻宣其密奥哉? 好学之士,宜启玉检,以探其秘焉。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爱;仙家所尚,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考,祚流子孙。其三者孰为大?于戏!古初不得而详,羲轩已 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远则载于竹帛, 近则接于见闻。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 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欲海空修习因者,即是道性。道性无生无灭。无生灭故,即是海空。海空之空,无因无果。 无因果故,以破烦恼。以是因缘,名为修习。善才又言:如是 所说,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众生道性,为悉共有各各有之。 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时,一切众生亦应俱入。譬如怨雠, 或千或百。若一人可和千百,则千百亦和一人相怨。道性亦尔, 一人时和。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 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宝,名曰上胜, 人若取之,则成富有。众生道性,亦复如是。善才又言:如所 说上胜宝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则应有尽。山空 宝尽,云何而言,一切众生修持净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若是 多者,云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众生道性亦如是耶?天 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众生,悉于中行, 无障碍故。道性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宝珠,唯有一 门,虽有人多,经游出入,曾无逼怎亦无人能破坏宝珠而赍持 去。道性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桥梁,随诸行人,或 重或轻,以是桥梁,无有增减。众生道性,亦复如是。又譬如 盐味,置于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物不名盐,盐不名物, 乃至水中,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悉 咸味。若有饮水,盐味甚逼,实不见盐于水中。众生道性,亦 复如是。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道性常一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