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 ▪ 梁本纪第一
- ▪ 梁本纪第二
- ▪ 梁本纪第三
- ▪ 唐本纪第四
- ▪ 唐本纪第五
- ▪ 唐本纪第六
- ▪ 唐本纪第七
- ▪ 晋本纪第八
- ▪ 晋本纪第九
- ▪ 汉本纪第十
- ▪ 周本纪第十一
- ▪ 周本纪第十二
- ▪ 梁家人传第一
- ▪ ▪ 子郴王友裕
- ▪ ▪ 子博王友文
- ▪ ▪ 兄朗王存 存子友宁 友伦
- ▪ ▪ 文惠皇后王氏
- ▪ ▪ 元贞皇后张氏
- ▪ ▪ 陈昭仪
- ▪ ▪ 李昭容
- ▪ ▪ 末帝德妃张氏
- ▪ ▪ 次妃郭氏
- ▪ ▪ 太祖兄子
- ▪ ▪ 兄广王全昱 全昱子友谅 友能 友诲
- ▪ ▪ 子庶人友珪
- ▪ ▪ 子康王友孜
- ▪ 唐家人传第二
- ▪ ▪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
- ▪ ▪ 庄宗敬皇后刘氏
- ▪ ▪ 太祖四弟
- ▪ ▪ 太祖七子
- ▪ ▪ 庄宗五子
-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 ▪ 宣宪皇后魏氏
- ▪ ▪ 淑妃王氏
- ▪ ▪ 愍帝哀皇后孔氏
- ▪ ▪ 明宗二子
- ▪ ▪ 明宗四侄
-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 ▪ 废帝皇后刘氏
- ▪ ▪ 废帝二子
- ▪ 晋家人传第五
- ▪ ▪ 从弟敬威
- ▪ ▪ 从兄敬赟
- ▪ ▪ 从弟韩王敬晖
- ▪ ▪ 高祖诸子孙
- ▪ ▪ 子楚王重信
- ▪ ▪ 子寿王重乂
- ▪ ▪ 子重睿
- ▪ ▪ 子重杲
- ▪ ▪ 孙延煦 延宝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太妃安氏
- ▪ ▪ 出帝皇后冯氏
- ▪ ▪ 高祖叔父兄弟
- ▪ 汉家人传第六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高祖弟子侄
- ▪ ▪ 高祖从弟信
- ▪ 周家人传第七
- ▪ ▪ 圣穆皇后柴氏
- ▪ ▪ 淑妃杨氏
- ▪ ▪ 贵妃张氏
- ▪ ▪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 ▪ 周家人传第八
- ▪ ▪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 ▪ ▪ 宣懿皇后符氏
- ▪ ▪ 世宗七子
- ▪ ▪ 柴守礼
- ▪ 梁臣传第九
- ▪ ▪ 敬翔
- ▪ ▪ 硃珍 李唐宾附
- ▪ ▪ 庞师古
- ▪ ▪ 葛从周
- ▪ ▪ 霍存
- ▪ ▪ 张存敬
- ▪ ▪ 符道昭
- ▪ ▪ 刘捍
- ▪ ▪ 寇彦卿
- ▪ 梁臣传第十
- ▪ ▪ 康怀英
- ▪ ▪ 刘掞
- ▪ ▪ 牛存节
- ▪ ▪ 张归霸 弟归厚 归弁
- ▪ ▪ 王重师
- ▪ ▪ 徐怀玉
- ▪ 梁臣传第十一
- ▪ ▪ 杨师厚
- ▪ ▪ 王景仁
- ▪ ▪ 贺瑰
- ▪ ▪ 王檀
- ▪ ▪ 马嗣勋
- ▪ ▪ 王虔裕
- ▪ ▪ 谢彦章
- ▪ 唐臣传第十二
- ▪ ▪ 郭崇韬
- ▪ ▪ 安重诲
- ▪ 唐臣传第十三
- ▪ ▪ 史建瑭 子匡翰
- ▪ ▪ 王建及
- ▪ ▪ 元行钦
- ▪ ▪ 安金全
- ▪ ▪ 袁建丰
- ▪ ▪ 西方鄴
- ▪ ▪ 周德威
- ▪ ▪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 ▪ 唐臣传第十四
- ▪ ▪ 符习
- ▪ ▪ 孔谦
- ▪ ▪ 张延朗
- ▪ ▪ 李严
- ▪ ▪ 李仁矩
- ▪ ▪ 毛璋
- ▪ ▪ 乌震
- ▪ 唐臣传第十五
- ▪ ▪ 硃弘昭 冯附
- ▪ ▪ 刘延朗
- ▪ ▪ 康思立
- ▪ ▪ 康义诚
- ▪ ▪ 药彦稠
- ▪ 唐臣传第十六
- ▪ ▪ 豆卢革
- ▪ ▪ 卢程
- ▪ ▪ 任圜
- ▪ ▪ 赵凤
- ▪ ▪ 李袭吉
- ▪ ▪ 张宪
- ▪ ▪ 萧希甫
- ▪ ▪ 刘赞
- ▪ ▪ 何瓚
- ▪ 杂传第三十九
- ▪ ▪ 硃守殷
- ▪ ▪ 娄继英
- ▪ ▪ 董璋
- ▪ ▪ 范延光
- ▪ ▪ 安重荣
- ▪ ▪ 安从进
- ▪ ▪ 杨光远
- ▪ 杂传第四十
- ▪ ▪ 杜重威
- ▪ ▪ 李守贞
- ▪ ▪ 张彦泽
- ▪ 杂传第四十一
- ▪ ▪ 王景崇
- ▪ ▪ 赵思绾
- ▪ ▪ 慕容彦超
- ▪ 杂传第四十二
- ▪ ▪ 卢导
- ▪ ▪ 司空颋
- ▪ ▪ 冯道
- ▪ ▪ 李琪 兄掞
- ▪ ▪ 郑珏
- ▪ ▪ 李愚
- ▪ 杂传第四十三
- ▪ ▪ 刘昫
- ▪ ▪ 卢文纪
- ▪ ▪ 马胤孙
- ▪ ▪ 姚顗
- ▪ ▪ 刘岳
- ▪ ▪ 马缟
- ▪ ▪ 崔居俭
- ▪ ▪ 崔棁
- ▪ ▪ 李怿
- ▪ 杂传第四十四
- ▪ ▪ 何泽
- ▪ ▪ 王权
- ▪ ▪ 和凝
- ▪ ▪ 赵莹
- ▪ ▪ 冯玉
- ▪ ▪ 卢质
- ▪ ▪ 吕琦
- ▪ ▪ 薛融
- ▪ ▪ 史圭
- ▪ ▪ 龙敏
- ▪ 杂传第四十五
- ▪ ▪ 马重绩
- ▪ ▪ 赵延义
- ▪ ▪ 李崧
- ▪ ▪ 李鏻
- ▪ ▪ 贾纬
- ▪ ▪ 段希尧
- ▪ ▪ 张允
- ▪ ▪ 裴羽
- ▪ ▪ 王延
- ▪ ▪ 王松
- ▪ ▪ 裴皞
- ▪ ▪ 王仁裕
- ▪ 新五代史考
- ▪ ▪ 岳台中晷
- ▪ ▪ 晨昏分
- ▪ ▪ 日出入辰刻
- ▪ ▪ 昼夜刻
- ▪ ▪ 五夜辰刻
- ▪ ▪ 昏晓中星
- ▪ ▪ 赤道内外数
- ▪ ▪ 九服距轨数
- ▪ ▪ 九服中晷
- ▪ ▪ 月离午中入历
- ▪ ▪ 晨昏月度
- ▪ ▪ 晨昏象积
- ▪ ▪ 每日晨昏月度
- ▪ ▪ 月去黄道度
- ▪ ▪ 日月食限
- ▪ ▪ 日月食甚加时定分
- ▪ ▪ 日躔入历
- ▪ ▪ 日躔朓朒
- ▪ ▪ 赤道日度
- ▪ ▪ 九服刻漏
- ▪ ▪ 月离入历
- ▪ ▪ 月离朓朒
- ▪ ▪ 朔弦望定日
- ▪ ▪ 朔望加时日度
- ▪ ▪ 月离入交
- ▪ ▪ 黄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宿次
- ▪ ▪ 九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朔月度
- ▪ ▪ 九道望月度
- ▪ ▪ 黄道宿次
- ▪ ▪ 黄道日度
- ▪ ▪ 午中日躔
- ▪ ▪ 午中日躔入历
- ▪ ▪ 日食定准
- ▪ ▪ 日食分
- ▪ ▪ 日月初末加时定分
- ▪ ▪ 亏食所起
- ▪ ▪ 带食出入分
- ▪ ▪ 食入更筹
- ▪ ▪ 岁星
- ▪ ▪ 日食常准
- ▪ ▪ 司天考第一
- ▪ ▪ 赤道宿次
- ▪ ▪ 中节
- ▪ ▪ 朔弦望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中日中星
- ▪ ▪ 入历
- ▪ ▪ 后后定数
- ▪ ▪ 常日定星
- ▪ ▪ 气候图
- ▪ ▪ 爻象图
- ▪ ▪ 七十二候
- ▪ ▪ 六十四卦
- ▪ ▪ 五行用事
- ▪ ▪ 没日
- ▪ ▪ 灭日
- ▪ ▪ 月食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盈缩定数
- ▪ ▪ 定日
- ▪ ▪ 入中节
- ▪ ▪ 平行分
- ▪ ▪ 初末行分
- ▪ ▪ 初行夜半宿次
- ▪ ▪ 每日行分
- ▪ ▪ 先定日昏后夜半宿次
- ▪ 晋臣传第十七
- ▪ ▪ 桑维翰
- ▪ ▪ 景延广
- ▪ ▪ 吴峦
- ▪ 汉臣传第十八
- ▪ ▪ 王章
- ▪ ▪ 刘铢
- ▪ ▪ 李业
- ▪ ▪ 聂文进
- ▪ ▪ 后赞
- ▪ ▪ 郭允明
- ▪ ▪ 苏逢吉
- ▪ ▪ 史弘肇
- ▪ ▪ 杨邠
- ▪ 周臣传第十九
- ▪ ▪ 王朴
- ▪ ▪ 郑仁诲
- ▪ ▪ 扈载
- ▪ 死节传第二十
- ▪ ▪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 ▪ 司天考第二
- ▪ 职方考第三
- ▪ 吴世家第一
- ▪ 南唐世家第二
- ▪ 前蜀世家第三
- ▪ 后蜀世家第四
- ▪ 南汉世家第五
- ▪ 楚世家第六
-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 ▪ 王清
- ▪ ▪ 张源德
- ▪ ▪ 夏鲁奇
- ▪ ▪ 姚洪
- ▪ ▪ 王思同
- ▪ ▪ 张敬达
- ▪ ▪ 翟进宗 张万迪附
- ▪ ▪ 沈斌
- ▪ ▪ 史彦超
- ▪ ▪ 孙晟
-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 ▪ 郑遨 张荐明附
- ▪ ▪ 石昂
- ▪ ▪ 程福赟
- ▪ ▪ 李自伦
-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 ▪ 张文蔚
- ▪ ▪ 杨涉
- ▪ ▪ 张策
- ▪ ▪ 赵光逢
- ▪ ▪ 薛贻矩
- ▪ ▪ 苏循 杜晓附
-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 ▪ 存贤
- ▪ ▪ 存孝
- ▪ ▪ 存进
- ▪ ▪ 存璋
- ▪ ▪ 李嗣昭
- ▪ ▪ 嗣本
- ▪ ▪ 嗣恩
- ▪ ▪ 存信
-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 吴越世家第七
- ▪ 闽世家第八
- ▪ 南平世家第九
- ▪ 东汉世家第十
-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 ▪ 张承业
- ▪ ▪ 张居翰
- ▪ 杂传第二十七
- ▪ ▪ 王镕
- ▪ ▪ 罗绍威
- ▪ ▪ 王处直
- ▪ ▪ 刘守光
- ▪ 杂传第二十八
- ▪ ▪ 高万兴
- ▪ ▪ 李仁福
- ▪ ▪ 韩逊
- ▪ ▪ 杨崇本
- ▪ ▪ 李茂贞
- ▪ ▪ 韩建
- ▪ ▪ 温韬
- ▪ 杂传第二十九
- ▪ ▪ 卢光稠谭全播
- ▪ ▪ 雷满
- ▪ ▪ 钟传
- ▪ ▪ 赵匡凝
- ▪ 杂传第三十
- ▪ ▪ 冯行袭
- ▪ ▪ 孟方立
- ▪ ▪ 硃宣弟瑾
- ▪ ▪ 王师范
- ▪ ▪ 李罕之
- ▪ ▪ 王珂
- ▪ ▪ 赵犨
- ▪ 杂传第三十一
- ▪ ▪ 蒋殷
- ▪ ▪ 氏叔琮
- ▪ ▪ 李彦威
- ▪ ▪ 李振
- ▪ ▪ 裴迪
- ▪ ▪ 韦震
- ▪ ▪ 孔循
- ▪ ▪ 孙德昭
- ▪ ▪ 王敬荛
- ▪ 杂传第三十二
- ▪ ▪ 刘知俊
- ▪ ▪ 丁会
- ▪ ▪ 贺德伦
- ▪ ▪ 阎宝
- ▪ ▪ 康延孝
- ▪ 杂传第三十三
- ▪ ▪ 周知裕
- ▪ ▪ 陆思鐸
- ▪ ▪ 张全义
- ▪ ▪ 硃友谦
- ▪ ▪ 袁象先
- ▪ ▪ 硃汉宾
- ▪ ▪ 段凝
- ▪ ▪ 刘
- ▪ 四夷附录第一
- ▪ 四夷附录第二
- ▪ 四夷附录第三
- ▪ 五代史记序
- ▪ 杂传第三十四
- ▪ ▪ 赵在礼
- ▪ ▪ 安重霸
- ▪ ▪ 霍彦威
- ▪ ▪ 房知温
- ▪ ▪ 王晏球
- ▪ ▪ 王建立
- ▪ ▪ 康福
- ▪ ▪ 郭延鲁
- ▪ 杂传第三十五
- ▪ ▪ 相里金
- ▪ ▪ 张廷蕴
- ▪ ▪ 马全节
- ▪ ▪ 皇甫遇
- ▪ ▪ 安彦威
- ▪ ▪ 李琼
- ▪ ▪ 刘景岩
- ▪ ▪ 华温琪
- ▪ ▪ 苌从简
- ▪ ▪ 张筠 弟抃
- ▪ ▪ 杨彦询
- ▪ ▪ 李周
- ▪ ▪ 刘处让
- ▪ ▪ 李承约
- ▪ ▪ 张希崇
- ▪ 杂传第三十六
- ▪ ▪ 卢文进
- ▪ ▪ 李金全
- ▪ ▪ 杨思权
- ▪ ▪ 尹晖
- ▪ ▪ 王弘贽
- ▪ ▪ 刘审交
- ▪ ▪ 王周
- ▪ ▪ 高行周 行珪附
- ▪ ▪ 白再荣
- ▪ ▪ 安叔千
- ▪ 杂传第三十七
- ▪ ▪ 孙方谏
- ▪ ▪ 翟光鄴
- ▪ ▪ 冯晖
- ▪ ▪ 王进
- ▪ ▪ 常思
- ▪ ▪ 唐景思
- ▪ ▪ 皇甫晖
- ▪ 杂传第三十八
- ▪ ▪ 王峻
- ▪ ▪ 王殷
- ▪ ▪ 刘词
- ▪ ▪ 王环
- ▪ ▪ 折从阮
张居翰,字德卿,故唐掖廷令张从玫之养子。昭宗时,为范阳军监军,与节度使刘仁恭相善。天复中,大诛宦者,仁恭匿居翰大安山之北谿以免。其后,梁兵攻仁恭,仁恭遣居翰从晋王攻梁潞州以牵其兵,晋遂取潞州,以居翰为昭义监军。庄宗即位,与郭崇韬并为枢密使。庄宗灭梁而骄,宦官因以用事,郭崇韬又专任政,居翰默默,苟免而已。魏王破蜀,王衍朝京师,行至秦川,而明宗军变于魏。庄宗东征,虑衍有变,遣人驰诏魏王杀之。诏书已印画,而居翰发视之,诏书言“诛衍一行”,居翰以谓杀降不祥,乃以诏傅柱,揩去“行”字,改为一“家”。时蜀降人与衍俱东者千馀人,皆获免。庄宗遇弑,居翰见明宗于至德宫,求归田里。天成三年,卒于长安,年七十一。
五代文章陋矣,而史官之职废于丧乱,传记小说多失其传,故其事迹,终始不完,而杂以讹缪。至于英豪奋起,战争胜败,国家兴废之际,岂无谋臣之略,辩士之谈?而文字不足以发之,遂使泯然无传于后世。然独张承业事卓卓在人耳目,至今故老犹能道之。其论议可谓杰然欤!殆非宦者之言也。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昭宗信狎宦者,由是有东宫之幽。既出而与崔胤图之,胤为宰相,顾力不足为,乃召兵于梁。梁兵且至,而宦者挟天子走之岐。梁兵围之三年,昭宗既出,而唐亡矣。
初,昭宗之出也,梁王悉诛唐宦者第五可范等七百馀人,其在外者,悉诏天下捕杀之,而宦者多为诸镇所藏匿而不杀。是时,方镇僭拟,悉以宦官给事,而吴越最多。及庄宗立,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者悉送京师,得数百人,宦者遂复用事,以至于亡。此何异求已覆之车,躬驾而履其辙也?可为悲夫!
庄宗未灭梁时,承业已死。其后居翰虽为枢密使,而不用事。有宣徽使马绍宏者,尝赐姓李,颇见信用。然诬杀大臣,黩货赂,专威福,以取怨于天下者,左右狎暱,黄门内养之徒也。是时,明宗自镇州入觐,奉朝请于京师。庄宗颇疑其有异志,阴遣绍宏伺其动静,绍宏反以情告明宗。明宗自魏而反,天下皆知祸起于魏,孰知其启明宗之二心者,自绍宏始也!郭崇韬已破蜀,庄宗信宦者言而疑之。然崇韬之死,庄宗不知,皆宦者为之也。当此之时,举唐之精兵皆在蜀,使崇韬不死,明宗入洛,岂无西顾之患?其能晏然取唐而代之邪?及明宗入立,又诏天下悉捕宦者而杀之。宦者亡窜山谷,多削发为浮图。其亡至太原者七十馀人,悉捕而杀之都亭驿,流血盈庭。
明宗晚而多病,王淑妃专内以干政,宦者孟汉琼因以用事。秦王入视明宗疾已革,既出而闻哭声,以谓帝崩矣,乃谋以兵入宫者,惧不得立也。大臣硃弘昭等方图其事,议未决,汉琼遽入见明宗,言秦王反,即以兵诛之,陷秦王大恶,而明宗以此饮恨而终。后愍帝奔于卫州,汉琼西迎废帝于路,废帝恶而杀之。
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宦、女之祸非一日,必伺人之骄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其馀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其为大害者,略可见矣。独承业之论,伟然可爱,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无所不取,吾于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恶,所谓“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故并述其祸败之所以然者著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