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 ▪ 梁本纪第一
- ▪ 梁本纪第二
- ▪ 梁本纪第三
- ▪ 唐本纪第四
- ▪ 唐本纪第五
- ▪ 唐本纪第六
- ▪ 唐本纪第七
- ▪ 晋本纪第八
- ▪ 晋本纪第九
- ▪ 汉本纪第十
- ▪ 周本纪第十一
- ▪ 周本纪第十二
- ▪ 梁家人传第一
- ▪ ▪ 子郴王友裕
- ▪ ▪ 子博王友文
- ▪ ▪ 兄朗王存 存子友宁 友伦
- ▪ ▪ 文惠皇后王氏
- ▪ ▪ 元贞皇后张氏
- ▪ ▪ 陈昭仪
- ▪ ▪ 李昭容
- ▪ ▪ 末帝德妃张氏
- ▪ ▪ 次妃郭氏
- ▪ ▪ 太祖兄子
- ▪ ▪ 兄广王全昱 全昱子友谅 友能 友诲
- ▪ ▪ 子庶人友珪
- ▪ ▪ 子康王友孜
- ▪ 唐家人传第二
- ▪ ▪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
- ▪ ▪ 庄宗敬皇后刘氏
- ▪ ▪ 太祖四弟
- ▪ ▪ 太祖七子
- ▪ ▪ 庄宗五子
-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 ▪ 宣宪皇后魏氏
- ▪ ▪ 淑妃王氏
- ▪ ▪ 愍帝哀皇后孔氏
- ▪ ▪ 明宗二子
- ▪ ▪ 明宗四侄
-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 ▪ 废帝皇后刘氏
- ▪ ▪ 废帝二子
- ▪ 晋家人传第五
- ▪ ▪ 从弟敬威
- ▪ ▪ 从兄敬赟
- ▪ ▪ 从弟韩王敬晖
- ▪ ▪ 高祖诸子孙
- ▪ ▪ 子楚王重信
- ▪ ▪ 子寿王重乂
- ▪ ▪ 子重睿
- ▪ ▪ 子重杲
- ▪ ▪ 孙延煦 延宝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太妃安氏
- ▪ ▪ 出帝皇后冯氏
- ▪ ▪ 高祖叔父兄弟
- ▪ 汉家人传第六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高祖弟子侄
- ▪ ▪ 高祖从弟信
- ▪ 周家人传第七
- ▪ ▪ 圣穆皇后柴氏
- ▪ ▪ 淑妃杨氏
- ▪ ▪ 贵妃张氏
- ▪ ▪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 ▪ 周家人传第八
- ▪ ▪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 ▪ ▪ 宣懿皇后符氏
- ▪ ▪ 世宗七子
- ▪ ▪ 柴守礼
- ▪ 杂传第三十九
- ▪ ▪ 硃守殷
- ▪ ▪ 娄继英
- ▪ ▪ 董璋
- ▪ ▪ 范延光
- ▪ ▪ 安重荣
- ▪ ▪ 安从进
- ▪ ▪ 杨光远
- ▪ 杂传第四十
- ▪ ▪ 杜重威
- ▪ ▪ 李守贞
- ▪ ▪ 张彦泽
- ▪ 杂传第四十一
- ▪ ▪ 王景崇
- ▪ ▪ 赵思绾
- ▪ ▪ 慕容彦超
- ▪ 杂传第四十二
- ▪ ▪ 卢导
- ▪ ▪ 司空颋
- ▪ ▪ 冯道
- ▪ ▪ 李琪 兄掞
- ▪ ▪ 郑珏
- ▪ ▪ 李愚
- ▪ 杂传第四十三
- ▪ ▪ 刘昫
- ▪ ▪ 卢文纪
- ▪ ▪ 马胤孙
- ▪ ▪ 姚顗
- ▪ ▪ 刘岳
- ▪ ▪ 马缟
- ▪ ▪ 崔居俭
- ▪ ▪ 崔棁
- ▪ ▪ 李怿
- ▪ 杂传第四十四
- ▪ ▪ 何泽
- ▪ ▪ 王权
- ▪ ▪ 和凝
- ▪ ▪ 赵莹
- ▪ ▪ 冯玉
- ▪ ▪ 卢质
- ▪ ▪ 吕琦
- ▪ ▪ 史圭
- ▪ ▪ 龙敏
- ▪ ▪ 薛融
- ▪ 杂传第四十五
- ▪ ▪ 马重绩
- ▪ ▪ 赵延义
- ▪ ▪ 裴羽
- ▪ ▪ 王延
- ▪ ▪ 李崧
- ▪ ▪ 李鏻
- ▪ ▪ 贾纬
- ▪ ▪ 王松
- ▪ ▪ 裴皞
- ▪ ▪ 王仁裕
- ▪ ▪ 段希尧
- ▪ ▪ 张允
- ▪ 新五代史考
- ▪ ▪ 岳台中晷
- ▪ ▪ 晨昏分
- ▪ ▪ 日出入辰刻
- ▪ ▪ 昼夜刻
- ▪ ▪ 五夜辰刻
- ▪ ▪ 昏晓中星
- ▪ ▪ 赤道内外数
- ▪ ▪ 九服距轨数
- ▪ ▪ 九服中晷
- ▪ ▪ 月离午中入历
- ▪ ▪ 晨昏月度
- ▪ ▪ 晨昏象积
- ▪ ▪ 每日晨昏月度
- ▪ ▪ 月去黄道度
- ▪ ▪ 日月食限
- ▪ ▪ 日月食甚加时定分
- ▪ ▪ 日躔入历
- ▪ ▪ 日躔朓朒
- ▪ ▪ 赤道日度
- ▪ ▪ 九服刻漏
- ▪ ▪ 朔望加时日度
- ▪ ▪ 月离入交
- ▪ ▪ 黄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宿次
- ▪ ▪ 九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朔月度
- ▪ ▪ 九道望月度
- ▪ ▪ 日食定准
- ▪ ▪ 日食分
- ▪ ▪ 月食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日月初末加时定分
- ▪ ▪ 亏食所起
- ▪ ▪ 带食出入分
- ▪ ▪ 食入更筹
- ▪ ▪ 岁星
- ▪ ▪ 日食常准
- ▪ ▪ 司天考第一
- ▪ ▪ 赤道宿次
- ▪ ▪ 中节
- ▪ ▪ 朔弦望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中日中星
- ▪ ▪ 入历
- ▪ ▪ 后后定数
- ▪ ▪ 常日定星
- ▪ ▪ 气候图
- ▪ ▪ 爻象图
- ▪ ▪ 盈缩定数
- ▪ ▪ 定日
- ▪ ▪ 入中节
- ▪ ▪ 平行分
- ▪ ▪ 初末行分
- ▪ ▪ 月离入历
- ▪ ▪ 月离朓朒
- ▪ ▪ 朔弦望定日
- ▪ ▪ 黄道宿次
- ▪ ▪ 黄道日度
- ▪ ▪ 午中日躔
- ▪ ▪ 午中日躔入历
- ▪ ▪ 七十二候
- ▪ ▪ 六十四卦
- ▪ ▪ 五行用事
- ▪ ▪ 没日
- ▪ ▪ 灭日
- ▪ ▪ 初行夜半宿次
- ▪ ▪ 每日行分
- ▪ ▪ 先定日昏后夜半宿次
- ▪ 梁臣传第九
- ▪ ▪ 敬翔
- ▪ ▪ 硃珍 李唐宾附
- ▪ ▪ 庞师古
- ▪ ▪ 葛从周
- ▪ ▪ 霍存
- ▪ ▪ 张存敬
- ▪ ▪ 符道昭
- ▪ ▪ 刘捍
- ▪ ▪ 寇彦卿
- ▪ 梁臣传第十
- ▪ ▪ 康怀英
- ▪ ▪ 刘掞
- ▪ ▪ 牛存节
- ▪ ▪ 张归霸 弟归厚 归弁
- ▪ ▪ 王重师
- ▪ ▪ 徐怀玉
- ▪ 梁臣传第十一
- ▪ ▪ 杨师厚
- ▪ ▪ 王景仁
- ▪ ▪ 贺瑰
- ▪ ▪ 王檀
- ▪ ▪ 马嗣勋
- ▪ ▪ 王虔裕
- ▪ ▪ 谢彦章
- ▪ 唐臣传第十二
- ▪ ▪ 郭崇韬
- ▪ ▪ 安重诲
- ▪ 唐臣传第十三
- ▪ ▪ 史建瑭 子匡翰
- ▪ ▪ 王建及
- ▪ ▪ 元行钦
- ▪ ▪ 安金全
- ▪ ▪ 袁建丰
- ▪ ▪ 西方鄴
- ▪ ▪ 周德威
- ▪ ▪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 ▪ 唐臣传第十四
- ▪ ▪ 符习
- ▪ ▪ 孔谦
- ▪ ▪ 张延朗
- ▪ ▪ 李严
- ▪ ▪ 李仁矩
- ▪ ▪ 毛璋
- ▪ ▪ 乌震
- ▪ 唐臣传第十五
- ▪ ▪ 硃弘昭 冯附
- ▪ ▪ 刘延朗
- ▪ ▪ 康思立
- ▪ ▪ 康义诚
- ▪ ▪ 药彦稠
- ▪ 唐臣传第十六
- ▪ ▪ 豆卢革
- ▪ ▪ 卢程
- ▪ ▪ 任圜
- ▪ ▪ 赵凤
- ▪ ▪ 李袭吉
- ▪ ▪ 张宪
- ▪ ▪ 萧希甫
- ▪ ▪ 刘赞
- ▪ ▪ 何瓚
- ▪ 司天考第二
- ▪ 职方考第三
- ▪ 吴世家第一
- ▪ 南唐世家第二
- ▪ 前蜀世家第三
- ▪ 后蜀世家第四
- ▪ 南汉世家第五
- ▪ 楚世家第六
- ▪ 吴越世家第七
- ▪ 闽世家第八
- ▪ 南平世家第九
- ▪ 东汉世家第十
-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 四夷附录第一
- ▪ 四夷附录第二
- ▪ 四夷附录第三
- ▪ 五代史记序
- ▪ 晋臣传第十七
- ▪ ▪ 桑维翰
- ▪ ▪ 景延广
- ▪ ▪ 吴峦
- ▪ 汉臣传第十八
- ▪ ▪ 王章
- ▪ ▪ 刘铢
- ▪ ▪ 李业
- ▪ ▪ 聂文进
- ▪ ▪ 后赞
- ▪ ▪ 郭允明
- ▪ ▪ 苏逢吉
- ▪ ▪ 史弘肇
- ▪ ▪ 杨邠
- ▪ 周臣传第十九
- ▪ ▪ 王朴
- ▪ ▪ 郑仁诲
- ▪ ▪ 扈载
- ▪ 死节传第二十
- ▪ ▪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 ▪ 王清
- ▪ ▪ 张源德
- ▪ ▪ 夏鲁奇
- ▪ ▪ 姚洪
- ▪ ▪ 王思同
- ▪ ▪ 张敬达
- ▪ ▪ 翟进宗 张万迪附
- ▪ ▪ 沈斌
- ▪ ▪ 史彦超
- ▪ ▪ 孙晟
-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 ▪ 郑遨 张荐明附
- ▪ ▪ 石昂
- ▪ ▪ 程福赟
- ▪ ▪ 李自伦
-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 ▪ 张文蔚
- ▪ ▪ 杨涉
- ▪ ▪ 张策
- ▪ ▪ 赵光逢
- ▪ ▪ 薛贻矩
- ▪ ▪ 苏循 杜晓附
-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 ▪ 存贤
- ▪ ▪ 存孝
- ▪ ▪ 存进
- ▪ ▪ 存璋
- ▪ ▪ 李嗣昭
- ▪ ▪ 嗣本
- ▪ ▪ 嗣恩
- ▪ ▪ 存信
-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 ▪ 张承业
- ▪ ▪ 张居翰
- ▪ 杂传第二十七
- ▪ ▪ 王镕
- ▪ ▪ 罗绍威
- ▪ ▪ 王处直
- ▪ ▪ 刘守光
- ▪ 杂传第二十八
- ▪ ▪ 高万兴
- ▪ ▪ 李仁福
- ▪ ▪ 韩逊
- ▪ ▪ 杨崇本
- ▪ ▪ 李茂贞
- ▪ ▪ 韩建
- ▪ ▪ 温韬
- ▪ 杂传第二十九
- ▪ ▪ 卢光稠谭全播
- ▪ ▪ 雷满
- ▪ ▪ 钟传
- ▪ ▪ 赵匡凝
- ▪ 杂传第三十
- ▪ ▪ 冯行袭
- ▪ ▪ 孟方立
- ▪ ▪ 硃宣弟瑾
- ▪ ▪ 王师范
- ▪ ▪ 李罕之
- ▪ ▪ 王珂
- ▪ ▪ 赵犨
- ▪ 杂传第三十一
- ▪ ▪ 蒋殷
- ▪ ▪ 氏叔琮
- ▪ ▪ 李彦威
- ▪ ▪ 李振
- ▪ ▪ 裴迪
- ▪ ▪ 韦震
- ▪ ▪ 孔循
- ▪ ▪ 孙德昭
- ▪ ▪ 王敬荛
- ▪ 杂传第三十二
- ▪ ▪ 刘知俊
- ▪ ▪ 丁会
- ▪ ▪ 贺德伦
- ▪ ▪ 阎宝
- ▪ ▪ 康延孝
- ▪ 杂传第三十三
- ▪ ▪ 周知裕
- ▪ ▪ 陆思鐸
- ▪ ▪ 张全义
- ▪ ▪ 硃友谦
- ▪ ▪ 袁象先
- ▪ ▪ 硃汉宾
- ▪ ▪ 段凝
- ▪ ▪ 刘
- ▪ 杂传第三十四
- ▪ ▪ 赵在礼
- ▪ ▪ 安重霸
- ▪ ▪ 霍彦威
- ▪ ▪ 房知温
- ▪ ▪ 王晏球
- ▪ ▪ 王建立
- ▪ ▪ 康福
- ▪ ▪ 郭延鲁
- ▪ 杂传第三十五
- ▪ ▪ 相里金
- ▪ ▪ 张廷蕴
- ▪ ▪ 马全节
- ▪ ▪ 皇甫遇
- ▪ ▪ 安彦威
- ▪ ▪ 李琼
- ▪ ▪ 刘景岩
- ▪ ▪ 华温琪
- ▪ ▪ 苌从简
- ▪ ▪ 张筠 弟抃
- ▪ ▪ 杨彦询
- ▪ ▪ 李周
- ▪ ▪ 刘处让
- ▪ ▪ 李承约
- ▪ ▪ 张希崇
- ▪ 杂传第三十六
- ▪ ▪ 卢文进
- ▪ ▪ 李金全
- ▪ ▪ 杨思权
- ▪ ▪ 尹晖
- ▪ ▪ 王弘贽
- ▪ ▪ 刘审交
- ▪ ▪ 王周
- ▪ ▪ 高行周 行珪附
- ▪ ▪ 白再荣
- ▪ ▪ 安叔千
- ▪ 杂传第三十七
- ▪ ▪ 孙方谏
- ▪ ▪ 翟光鄴
- ▪ ▪ 冯晖
- ▪ ▪ 王进
- ▪ ▪ 常思
- ▪ ▪ 唐景思
- ▪ ▪ 皇甫晖
- ▪ 杂传第三十八
- ▪ ▪ 王峻
- ▪ ▪ 王殷
- ▪ ▪ 刘词
- ▪ ▪ 王环
- ▪ ▪ 折从阮
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为唐庄宗骑将,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贵为子。高祖六子 ,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贵得立。
重贵少而谨厚,善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高祖为契丹所立,谋以一子留守太原。契丹使尽出诸子自择之,指重贵曰:“此眼大者可也。”遂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原尹、北京留守,知河东节度事。
天福二年九月,召拜左金吾卫上将军。三年冬,为开封尹,封郑王,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幸鄴,留守东京。已而为广晋尹,徙封齐王。
七年六月乙丑,高祖崩,皇帝即位于柩前。庚午,使左骁卫将军石德超以御马二扑祭于相州之西山。如京使李仁廓使于契丹,契丹使梅李来。丙子,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门下侍郎窦贞固为副,太常卿崔棁为礼仪使,户部侍郎吕琦为卤簿使,御史中丞王易简为仪仗使。己卯,四方馆使硃崇范、右金吾卫大将军梁言使于契丹。秋七月壬辰,皇祖母刘氏崩,辍视朝三日。丁酉,使石德超扑马于相州之西山。庚子,大赦。甲辰,契丹使通事来。八月戊午,高行周克襄州。庚申,天平军节度使景延广、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彰德军节度使郭谨,进钱粟助作山陵。甲子,契丹使郎五来。庚午,葬皇祖母于魏县。癸酉,契丹使其客省使张九思来。九月辛丑,李守贞为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冬十月己未,契丹使舍利来。庚午,回鹘遣使者来。十一月,契丹使大卿来。庚寅,葬圣文章武孝皇帝于显陵。己亥,牛羊使董殷使于契丹。庚子,祔高祖神主于太庙。辛丑,蠲高祖灵车所过民租之半。十二月庚午,北京留守刘知远进百头穹庐。契丹于越使令骨支来。辛未,又使野里巳来。丙子,于阗使都督刘再升来,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皆遣使附再升以来。旱,蝗。八年春正月,契丹于越使乌多奥来。二月壬子,景延广为御营使。己未,如东京,赦广晋府囚。庚申,次澶州,赦囚。乙丑,至自鄴都。庚午,寒食,望祭显陵于南庄,焚御衣、纸钱。三月己卯朔,赵莹罢。晋昌军节度使桑维翰为侍中。辛丑,引进使、太府卿孟承诲使于契丹。蝗。夏四月庚午,董殷使于契丹。供奉官张福率威顺军捕蝗于陈州。五月,泰宁军节度使安审信捕蝗于中都。丁亥,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癸卯,冯道罢。甲辰,以旱、蝗大赦。六月庚戌,祭蝗于皋门。癸亥,供奉官七人帅奉国军捕蝗于京畿。辛未,括借民粟,杀藏粟者。秋七月甲午,册皇太后。丁酉,射于南庄。契丹使梅里等来。甲辰,供奉官李汉超帅奉国军捕蝗于京畿。八月丁未朔,募民捕蝗,易以粟。辛亥,检民青苗。九月戊寅,尊秦国夫人安氏为皇太妃。丙申,幸大年庄及景延广第。冬十月戊申,立冯氏为皇后。壬子,畋于近郊,幸沙台。丙寅,契丹使通事刘胤来。庚午,括借民粟。十一月己卯,董殷使于契丹。甲申,幸八角,阅马牧。乙未,契丹使梅里来。戊戌,齐州刺史杨承祚奔于青州。辛丑,高丽使其广评侍郎金仁逢来。十二月癸丑,给事中边光范、登州刺史郭彦威使于契丹。甲寅,高丽使太相来。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反,淄州刺史翟进宗死之。
开运元年春正月甲戌朔,契丹寇沧州。己卯,陷贝州。庚辰,归德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契丹入雁门,寇代州。辛巳,殿直王班使于契丹,至于鄴都,不得进而复。大饥。壬午,前静难军节度使李周留守东京,景延广为御营使。乙酉,北征。丙戌,契丹寇黎阳。辛卯,讲武于澶州。契丹屯于元城,赵延寿寇南乐。甲午,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括马。丙申,契丹寇黎阳。辛丑,刘知远及契丹伟王战于秀容,败之。博州刺史周儒叛降于契丹。二月戊申,前军都虞候李守贞及契丹战于马家渡,败之。癸丑,北面行营都虞候马全节及契丹战于北平,败之。三月癸酉,及契丹战于戚城,契丹去。己丑,冀州刺史白从晖及契丹战于衡水,败之。癸巳,籍民为武定军。夏四月,契丹陷德州,沿河巡检使梁进败之,取德州。甲寅,至自澶州,赦京师。己未,马全范及契丹战于定丰,败之。辛酉,率借民财。五月戊寅,李守贞讨杨光远。丁亥,鄴都留守张从恩为贝州行营都部署。辛卯,李守贞为青州行营都部署。六月,克淄州。丙午,复置枢密使。丁未,侍中桑维翰为中书令,充枢密使。丙辰,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己丑,太子太傅刘昫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八月辛丑朔,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顺德军节度使杜威为都招讨使。戊辰,旌表陈州项城民史仁诩门闾。九月丙子,契丹寇遂城、乐寿,代州刺史白文珂及契丹战于七里烽,败之。冬十月庚戌,武宁军节度使赵在礼为北面行营副都统,鄴都留守马全节为副招讨使。十二月己亥朔,射兔于皋门。丁巳,杨承勋囚其父光远以降,杀之。闰月乙酉,德音赦青州囚。契丹寇恒州。
二年春正月,契丹陷泰州。壬子,马全节及契丹战于榆林,两军皆溃。戊午,幸南庄,张从恩留守东都。辛酉,高行周为御营使。乙丑,北征,契丹去。二月己巳,幸黎阳。横海军节度使田武为东北面行营都部署,以备契丹。丙子,大阅于戚城。丙戌,阅马于铁丘。丙申,端明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冯玉为户部尚书、枢密使。三月戊戌,契丹陷祁州,刺史沈斌死之。丁未,畋于戚城。庚戌,马全节克泰州。辛亥,易州戍将孙方谏及契丹谐里战于狼山,败之。甲寅,杜威克满城。乙卯,克遂城。庚申,杜威及契丹战于阳城,败之,追奔至于卫村,又败之。夏四月戊寅,劳旋于戚城。己卯,劳旋于王莽河。甲申,至自澶州,赦左右军囚。庚寅,大赏军功。五月丙申朔,大赦。丙午,幸南庄。六月丁卯,射于繁台,幸杜威第。旱。秋八月甲子朔,废二舞。丙寅,和凝罢。冯玉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未,阅马于茂泽陂。丁丑,括马。九月己亥,阅马于万龙冈,幸李守贞第。冬十月丁丑,高丽使其广评侍郎韩玄珪、礼宾卿金廉等来。戊寅,射兔于砚台。戊子,高丽使其兵部侍郎刘崇珪、内军卿朴艺言来。十一月戊戌,封王武为高丽国王。己巳,射兔于皋门,幸沙台。十二月丁丑,腊,畋于郊。丁亥,桑维翰罢。开封尹赵莹为中书令,李崧守侍中、枢密使。
三年春二月丙子,回鹘使突厥陆来。壬午,射鸭于板桥,幸南庄。夏六月,孙方谏以狼山叛附于契丹。丙寅,契丹寇边。己丑,李守贞为行营都部署,义成军节度使皇甫遇为副。河决渔池。大饥,群盗起。秋七月,大雨,水,河决杨刘、朝城、武德。八月辛酉,河溢历亭。九月,河决澶、滑、怀州。辛丑,行营马军排阵使张彦泽及契丹战于新兴,败之。癸卯,刘知远及契丹战于朔州,败之。大雨霖,河决临黄。冬十月,河决卫州,丙寅,河决原武。辛未,杜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十一月,永静军节度使梁汉璋及契丹战于瀛州,败绩。契丹寇镇、定。十二月己未,杜威军于中渡。壬戌,奉国都指挥使王清及契丹战于滹沱,败绩,死之。杜威、李守贞、张彦泽以其军叛降于契丹。庚午,射兔于沙台。壬申,张彦泽犯京师,杀开封尹桑维翰。契丹灭晋。
呜呼,余书“封子重贵为郑王”,又书“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者,岂无意哉!《礼》:“兄弟之子,犹子也。”重贵书子可也,敬儒出帝父也,书曰皇伯者何哉?出帝立不以正,而绝其所生也。盖出帝于高祖,得为子而不得为后者,高祖自有子也。方高祖疾病,抱其子重睿置于冯道怀中而托之,出帝岂得立邪?晋之大臣,既违礼废命而立之,以谓出帝为高祖子则得立,为敬儒子则不得立,于是深讳其所生而绝之,以欺天下为真高祖子也。《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使高祖无子,出帝得为后而立以正,则不待绝其所生以为欺也。故余书曰“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者,以见其立不以正,而灭绝天性,臣其父而爵之,以欺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