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 ▪ 梁本纪第一
- ▪ 梁本纪第二
- ▪ 梁本纪第三
- ▪ 唐本纪第四
- ▪ 唐本纪第五
- ▪ 杂传第三十九
- ▪ ▪ 硃守殷
- ▪ ▪ 娄继英
- ▪ ▪ 董璋
- ▪ ▪ 范延光
- ▪ ▪ 安重荣
- ▪ ▪ 安从进
- ▪ ▪ 杨光远
- ▪ 杂传第四十
- ▪ ▪ 杜重威
- ▪ ▪ 李守贞
- ▪ ▪ 张彦泽
- ▪ 杂传第四十一
- ▪ ▪ 王景崇
- ▪ ▪ 赵思绾
- ▪ ▪ 慕容彦超
- ▪ 杂传第四十二
- ▪ ▪ 卢导
- ▪ ▪ 司空颋
- ▪ ▪ 冯道
- ▪ ▪ 李琪 兄掞
- ▪ ▪ 郑珏
- ▪ ▪ 李愚
- ▪ 杂传第四十三
- ▪ ▪ 刘昫
- ▪ ▪ 卢文纪
- ▪ ▪ 马胤孙
- ▪ ▪ 姚顗
- ▪ ▪ 刘岳
- ▪ ▪ 马缟
- ▪ ▪ 崔居俭
- ▪ ▪ 崔棁
- ▪ ▪ 李怿
- ▪ 杂传第四十四
- ▪ ▪ 何泽
- ▪ ▪ 王权
- ▪ ▪ 史圭
- ▪ ▪ 龙敏
- ▪ ▪ 和凝
- ▪ ▪ 赵莹
- ▪ ▪ 冯玉
- ▪ ▪ 卢质
- ▪ ▪ 吕琦
- ▪ ▪ 薛融
- ▪ 杂传第四十五
- ▪ ▪ 马重绩
- ▪ ▪ 赵延义
- ▪ ▪ 裴羽
- ▪ ▪ 王延
- ▪ ▪ 王松
- ▪ ▪ 裴皞
- ▪ ▪ 王仁裕
- ▪ ▪ 李崧
- ▪ ▪ 李鏻
- ▪ ▪ 贾纬
- ▪ ▪ 段希尧
- ▪ ▪ 张允
- ▪ 新五代史考
- ▪ ▪ 岳台中晷
- ▪ ▪ 晨昏分
- ▪ ▪ 日出入辰刻
- ▪ ▪ 昼夜刻
- ▪ ▪ 五夜辰刻
- ▪ ▪ 昏晓中星
- ▪ ▪ 赤道内外数
- ▪ ▪ 九服距轨数
- ▪ ▪ 九服中晷
- ▪ ▪ 月离午中入历
- ▪ ▪ 晨昏月度
- ▪ ▪ 晨昏象积
- ▪ ▪ 每日晨昏月度
- ▪ ▪ 月去黄道度
- ▪ ▪ 日月食限
- ▪ ▪ 日月食甚加时定分
- ▪ ▪ 日躔入历
- ▪ ▪ 日躔朓朒
- ▪ ▪ 赤道日度
- ▪ ▪ 九服刻漏
- ▪ ▪ 月离入历
- ▪ ▪ 月离朓朒
- ▪ ▪ 朔弦望定日
- ▪ ▪ 朔望加时日度
- ▪ ▪ 月离入交
- ▪ ▪ 黄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宿次
- ▪ ▪ 九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朔月度
- ▪ ▪ 九道望月度
- ▪ ▪ 日食定准
- ▪ ▪ 日食分
- ▪ ▪ 月食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日月初末加时定分
- ▪ ▪ 亏食所起
- ▪ ▪ 带食出入分
- ▪ ▪ 食入更筹
- ▪ ▪ 岁星
- ▪ ▪ 黄道宿次
- ▪ ▪ 黄道日度
- ▪ ▪ 午中日躔
- ▪ ▪ 午中日躔入历
- ▪ ▪ 盈缩定数
- ▪ ▪ 定日
- ▪ ▪ 入中节
- ▪ ▪ 平行分
- ▪ ▪ 初末行分
- ▪ ▪ 初行夜半宿次
- ▪ ▪ 每日行分
- ▪ ▪ 先定日昏后夜半宿次
- ▪ ▪ 日食常准
- ▪ ▪ 司天考第一
- ▪ ▪ 赤道宿次
- ▪ ▪ 中节
- ▪ ▪ 朔弦望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中日中星
- ▪ ▪ 入历
- ▪ ▪ 后后定数
- ▪ ▪ 常日定星
- ▪ ▪ 气候图
- ▪ ▪ 爻象图
- ▪ ▪ 七十二候
- ▪ ▪ 六十四卦
- ▪ ▪ 五行用事
- ▪ ▪ 没日
- ▪ ▪ 灭日
- ▪ 唐本纪第六
- ▪ 唐本纪第七
- ▪ 司天考第二
- ▪ 晋本纪第八
- ▪ 晋本纪第九
- ▪ 汉本纪第十
- ▪ 周本纪第十一
- ▪ 职方考第三
- ▪ 吴世家第一
- ▪ 南唐世家第二
- ▪ 前蜀世家第三
- ▪ 后蜀世家第四
- ▪ 南汉世家第五
- ▪ 楚世家第六
- ▪ 吴越世家第七
- ▪ 闽世家第八
- ▪ 南平世家第九
- ▪ 周本纪第十二
- ▪ 梁家人传第一
- ▪ ▪ 子郴王友裕
- ▪ ▪ 子博王友文
- ▪ ▪ 兄朗王存 存子友宁 友伦
- ▪ ▪ 文惠皇后王氏
- ▪ ▪ 元贞皇后张氏
- ▪ ▪ 陈昭仪
- ▪ ▪ 李昭容
- ▪ ▪ 末帝德妃张氏
- ▪ ▪ 次妃郭氏
- ▪ ▪ 太祖兄子
- ▪ ▪ 兄广王全昱 全昱子友谅 友能 友诲
- ▪ ▪ 子庶人友珪
- ▪ ▪ 子康王友孜
- ▪ 唐家人传第二
- ▪ ▪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
- ▪ ▪ 庄宗敬皇后刘氏
- ▪ ▪ 太祖四弟
- ▪ ▪ 太祖七子
- ▪ ▪ 庄宗五子
-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 ▪ 宣宪皇后魏氏
- ▪ ▪ 淑妃王氏
- ▪ ▪ 愍帝哀皇后孔氏
- ▪ ▪ 明宗二子
- ▪ ▪ 明宗四侄
-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 ▪ 废帝皇后刘氏
- ▪ ▪ 废帝二子
- ▪ 晋家人传第五
- ▪ ▪ 从弟敬威
- ▪ ▪ 从兄敬赟
- ▪ ▪ 从弟韩王敬晖
- ▪ ▪ 高祖诸子孙
- ▪ ▪ 子楚王重信
- ▪ ▪ 子寿王重乂
- ▪ ▪ 子重睿
- ▪ ▪ 子重杲
- ▪ ▪ 孙延煦 延宝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太妃安氏
- ▪ ▪ 出帝皇后冯氏
- ▪ ▪ 高祖叔父兄弟
- ▪ 汉家人传第六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高祖弟子侄
- ▪ ▪ 高祖从弟信
- ▪ 周家人传第七
- ▪ ▪ 圣穆皇后柴氏
- ▪ ▪ 淑妃杨氏
- ▪ ▪ 贵妃张氏
- ▪ ▪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 ▪ 周家人传第八
- ▪ ▪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 ▪ ▪ 宣懿皇后符氏
- ▪ ▪ 世宗七子
- ▪ ▪ 柴守礼
- ▪ 东汉世家第十
-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 四夷附录第一
- ▪ 四夷附录第二
- ▪ 四夷附录第三
- ▪ 五代史记序
- ▪ 梁臣传第九
- ▪ ▪ 敬翔
- ▪ ▪ 硃珍 李唐宾附
- ▪ ▪ 庞师古
- ▪ ▪ 葛从周
- ▪ ▪ 霍存
- ▪ ▪ 张存敬
- ▪ ▪ 符道昭
- ▪ ▪ 刘捍
- ▪ ▪ 寇彦卿
- ▪ 梁臣传第十
- ▪ ▪ 康怀英
- ▪ ▪ 刘掞
- ▪ ▪ 牛存节
- ▪ ▪ 张归霸 弟归厚 归弁
- ▪ ▪ 王重师
- ▪ ▪ 徐怀玉
- ▪ 梁臣传第十一
- ▪ ▪ 杨师厚
- ▪ ▪ 王景仁
- ▪ ▪ 贺瑰
- ▪ ▪ 王檀
- ▪ ▪ 马嗣勋
- ▪ ▪ 王虔裕
- ▪ ▪ 谢彦章
- ▪ 唐臣传第十二
- ▪ ▪ 郭崇韬
- ▪ ▪ 安重诲
- ▪ 唐臣传第十三
- ▪ ▪ 史建瑭 子匡翰
- ▪ ▪ 王建及
- ▪ ▪ 元行钦
- ▪ ▪ 安金全
- ▪ ▪ 袁建丰
- ▪ ▪ 西方鄴
- ▪ ▪ 周德威
- ▪ ▪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 ▪ 唐臣传第十四
- ▪ ▪ 符习
- ▪ ▪ 孔谦
- ▪ ▪ 张延朗
- ▪ ▪ 李严
- ▪ ▪ 李仁矩
- ▪ ▪ 毛璋
- ▪ ▪ 乌震
- ▪ 唐臣传第十五
- ▪ ▪ 硃弘昭 冯附
- ▪ ▪ 刘延朗
- ▪ ▪ 康思立
- ▪ ▪ 康义诚
- ▪ ▪ 药彦稠
- ▪ 唐臣传第十六
- ▪ ▪ 豆卢革
- ▪ ▪ 卢程
- ▪ ▪ 任圜
- ▪ ▪ 赵凤
- ▪ ▪ 李袭吉
- ▪ ▪ 张宪
- ▪ ▪ 萧希甫
- ▪ ▪ 刘赞
- ▪ ▪ 何瓚
- ▪ 晋臣传第十七
- ▪ ▪ 桑维翰
- ▪ ▪ 景延广
- ▪ ▪ 吴峦
- ▪ 汉臣传第十八
- ▪ ▪ 王章
- ▪ ▪ 刘铢
- ▪ ▪ 李业
- ▪ ▪ 聂文进
- ▪ ▪ 后赞
- ▪ ▪ 郭允明
- ▪ ▪ 苏逢吉
- ▪ ▪ 史弘肇
- ▪ ▪ 杨邠
- ▪ 周臣传第十九
- ▪ ▪ 王朴
- ▪ ▪ 郑仁诲
- ▪ ▪ 扈载
- ▪ 死节传第二十
- ▪ ▪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 ▪ 王清
- ▪ ▪ 张源德
- ▪ ▪ 夏鲁奇
- ▪ ▪ 姚洪
- ▪ ▪ 王思同
- ▪ ▪ 张敬达
- ▪ ▪ 翟进宗 张万迪附
- ▪ ▪ 沈斌
- ▪ ▪ 史彦超
- ▪ ▪ 孙晟
-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 ▪ 郑遨 张荐明附
- ▪ ▪ 石昂
- ▪ ▪ 程福赟
- ▪ ▪ 李自伦
-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 ▪ 张文蔚
- ▪ ▪ 杨涉
- ▪ ▪ 张策
- ▪ ▪ 赵光逢
- ▪ ▪ 薛贻矩
- ▪ ▪ 苏循 杜晓附
-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 ▪ 存贤
- ▪ ▪ 存孝
- ▪ ▪ 存进
- ▪ ▪ 存璋
- ▪ ▪ 李嗣昭
- ▪ ▪ 嗣本
- ▪ ▪ 嗣恩
- ▪ ▪ 存信
-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 ▪ 张承业
- ▪ ▪ 张居翰
- ▪ 杂传第二十七
- ▪ ▪ 王镕
- ▪ ▪ 罗绍威
- ▪ ▪ 王处直
- ▪ ▪ 刘守光
- ▪ 杂传第二十八
- ▪ ▪ 高万兴
- ▪ ▪ 李仁福
- ▪ ▪ 韩逊
- ▪ ▪ 杨崇本
- ▪ ▪ 李茂贞
- ▪ ▪ 韩建
- ▪ ▪ 温韬
- ▪ 杂传第二十九
- ▪ ▪ 卢光稠谭全播
- ▪ ▪ 雷满
- ▪ ▪ 钟传
- ▪ ▪ 赵匡凝
- ▪ 杂传第三十
- ▪ ▪ 冯行袭
- ▪ ▪ 孟方立
- ▪ ▪ 硃宣弟瑾
- ▪ ▪ 王师范
- ▪ ▪ 李罕之
- ▪ ▪ 王珂
- ▪ ▪ 赵犨
- ▪ 杂传第三十一
- ▪ ▪ 蒋殷
- ▪ ▪ 氏叔琮
- ▪ ▪ 李彦威
- ▪ ▪ 李振
- ▪ ▪ 裴迪
- ▪ ▪ 韦震
- ▪ ▪ 孔循
- ▪ ▪ 孙德昭
- ▪ ▪ 王敬荛
- ▪ 杂传第三十二
- ▪ ▪ 刘知俊
- ▪ ▪ 丁会
- ▪ ▪ 贺德伦
- ▪ ▪ 阎宝
- ▪ ▪ 康延孝
- ▪ 杂传第三十三
- ▪ ▪ 周知裕
- ▪ ▪ 陆思鐸
- ▪ ▪ 张全义
- ▪ ▪ 硃友谦
- ▪ ▪ 袁象先
- ▪ ▪ 硃汉宾
- ▪ ▪ 段凝
- ▪ ▪ 刘
- ▪ 杂传第三十四
- ▪ ▪ 赵在礼
- ▪ ▪ 安重霸
- ▪ ▪ 霍彦威
- ▪ ▪ 房知温
- ▪ ▪ 王晏球
- ▪ ▪ 王建立
- ▪ ▪ 康福
- ▪ ▪ 郭延鲁
- ▪ 杂传第三十五
- ▪ ▪ 相里金
- ▪ ▪ 张廷蕴
- ▪ ▪ 马全节
- ▪ ▪ 皇甫遇
- ▪ ▪ 安彦威
- ▪ ▪ 李琼
- ▪ ▪ 刘景岩
- ▪ ▪ 华温琪
- ▪ ▪ 苌从简
- ▪ ▪ 张筠 弟抃
- ▪ ▪ 杨彦询
- ▪ ▪ 李周
- ▪ ▪ 刘处让
- ▪ ▪ 李承约
- ▪ ▪ 张希崇
- ▪ 杂传第三十六
- ▪ ▪ 卢文进
- ▪ ▪ 李金全
- ▪ ▪ 杨思权
- ▪ ▪ 尹晖
- ▪ ▪ 王弘贽
- ▪ ▪ 刘审交
- ▪ ▪ 王周
- ▪ ▪ 高行周 行珪附
- ▪ ▪ 白再荣
- ▪ ▪ 安叔千
- ▪ 杂传第三十七
- ▪ ▪ 孙方谏
- ▪ ▪ 翟光鄴
- ▪ ▪ 冯晖
- ▪ ▪ 王进
- ▪ ▪ 常思
- ▪ ▪ 唐景思
- ▪ ▪ 皇甫晖
- ▪ 杂传第三十八
- ▪ ▪ 王峻
- ▪ ▪ 王殷
- ▪ ▪ 刘词
- ▪ ▪ 王环
- ▪ ▪ 折从阮
王镕,其先回鹘阿布思之遗种,曰没诺干,为镇州王武俊骑将,武俊录以为子,遂冒姓王氏。没诺干子曰末垣活,末垣活子曰升,升子曰廷凑,廷凑子曰元达,元达子曰绍鼎、绍懿,绍鼎子曰景崇。自升以上三世,常为镇州骑将,自景崇以上四世五人,皆为成德军节度使。景崇官至守太尉,封常山郡王,唐中和二年卒。子镕立,年十岁。是时,晋新有太原,李匡威据幽州,王处存据中山,赫连鐸据大同,孟方立据邢台,四面豪杰并起而交争。镕介于其间,而承祖父百年之业,士马强而畜积富,为唐累世籓臣。故镕年虽少,藉其世家以取重,四方诸镇废立承继,有请于唐者,皆因镕以闻。
自晋兵出山东,已破孟迁,取邢、洺、磁三州,景福元年,乃大举击赵,下临城。镕求救于李匡威,匡威来救,晋军解去。明年,晋会王处存攻镕坚固、新市。晋王与处存皆自将,而镕未尝临军,遣追风都团练使段亮、翦寇都团练使马珂等,以兵属匡威而已。匡威战磁河,晋军大败。明年春,晋攻天长军,镕出兵救之,败于叱日岭,晋军遂出井陉。镕又求救于匡威,晋军解去。
初,匡威悦其弟匡俦之妇美而淫之,匡俦怒,及其救镕也,诱其军乱而自立。匡威内惭不敢还,乃以符印归其弟,而将奔于京师。行至深州,镕德匡威救己,使人邀之,馆于梅子园,以父事之。
匡威客李正抱者,少游燕、赵间,每徘徊常山,爱之不能去。正抱、匡威皆失国无聊,相与登城西高阁,顾览山川,泫然而泣,乃与匡威谋劫牜而代之。因诈为忌日,镕去卫从,晨诣馆慰,坐定,甲士自幕后出,持镕两袖,镕曰:“吾国赖公而存,诚无以报厚德,今日之事,是所甘心。”因叩头以位与匡威。匡威素少镕,以谓无能为也,因与镕方辔诣府,将代其位。行过亲事营,军士闭门大噪,天雨震电,暴风拔木,屋瓦皆飞。屠者墨君和望见镕,识之,从缺垣中跃出,挟镕于马,负之而走,乱军击杀匡威、正抱,燕人皆死。匡俦虽憾其兄,而阳以大义责镕甚急。镕既失燕援,而晋军急攻平山,劫镕以盟,镕遂与晋和。
其后梁太祖下晋邢、洺、磁三州,乃为书诏镕,使绝晋而归梁,镕依违不决。晋将李嗣昭复取洺州,梁太祖击败嗣昭,嗣昭弃洺州走。梁获其辎重,得镕与嗣昭书,多道梁事,太祖怒,因移兵常山,顾谓葛从周曰:“得镇州以与尔,尔为我先锋。”从周至临城,中流矢,卧舆中,梁军大沮。梁太祖自将傅城下,焚其南关,镕惧,顾其属曰:“事急矣!奈何?”判官周式,辨士也,对曰:“此难与力争,而可以理夺也。”式与梁太祖有旧,因请入梁军。太祖望见式,骂曰:“吾常以书招镕不来,今吾至此,而尔为说客,晚矣!且晋吾仇也,而镕附之,吾知李嗣昭在城中,可使先出。”乃以所得镕与嗣昭书示式,式进曰:“梁欲取一镇州而止乎,而欲成霸业于天下也?且霸者责人以义而不私,今天子在上,诸侯守封睦邻,所以息争,且休民也。昔曹公破袁绍,得魏将吏与绍书,悉焚之,此英雄之事乎!今梁知兵举无名,而假嗣昭以为辞。且王氏五世六公抚有此士,岂无死士,而待嗣昭乎?”太祖大喜,起牵式衣而抚之曰:“吾言戏耳。”因延式于上坐,议与镕和。镕以子昭祚为质,梁太祖以女妻之。太祖即位,封镕赵王。
镕祖母丧,诸镇皆吊,梁使者见晋使在馆,还言赵王有二志。是时,魏博罗绍威卒,梁因欲尽取河北,开平四年冬,遣供奉官杜廷隐监魏博将夏諲,以兵三千袭深、冀二州,以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镕惧,乞兵于晋。晋人击败景仁于柏乡,梁遂失镇、定,而庄宗由此益强,北破幽、燕,南并魏博,镕常以兵从。镕德晋甚。明年,会庄宗于承天军,奉觞为寿,庄宗以镕父友,尊礼之,酒酣为镕歌,拔佩刀断衣而盟,许以女妻镕子昭诲。
镕为人仁而不武,未尝敢为兵先,佗兵攻赵,常藉邻兵为救。当是时,诸镇相弊于战争,而赵独安,乐王氏之无事,都人士女褒衣博带,务夸侈为嬉游。镕尤骄于富贵,又好左道,炼丹药,求长生,与道士王若讷留游西山,登王母祠,使妇人维锦绣牵持而上。每出,逾月忘归,任其政于宦者。宦者石希蒙与镕同卧起。天祐十八年冬,镕自西山宿鹘营庄,将还府,希蒙止之。宦者李弘规谏曰:“今晋王身自暴露以亲矢石,而大王竭军国之用为游畋之资,开城空宫,逾月不返,使一失闭门不纳从者,大王欲何归乎?”镕惧,促驾,希蒙固止之。弘规怒,遣亲事军将苏汉衡率兵擐甲露刃于帐前曰:“军士劳矣!愿从王归。”弘规继而进曰:“惑王者希蒙也,请杀之以谢军士!”镕不答,弘规呼镕甲士斩希蒙首,掷于镕前,镕惧,遽归。使其子昭祚与大将张文礼族弘规、汉衡,收其偏将下狱,穷究反状,亲军皆惧。文礼诱以为乱,夜半,亲军千馀人逾垣而入,镕方与道士焚香受箓,军士斩镕首,袖之而出,因纵火焚其宫室,遂灭王氏之族。
镕小子昭诲,年十岁,其军士有德镕者,藏之穴中,乱定,髡其发,被以僧衣,遇湖南人李震,匿昭诲于茶笼中,载之湖南,依南岳为浮图,易名崇隐。明宗时,昭诲已长,思归,而镕故将符习为宣武军节度使,震以归习,习表于朝。昭诲自称前成德军中军使以见,拜考功郎中、司农少卿。周显德中,犹为少府监云。
张文礼者,狡狯人也,镕惑爱之,以为子,号王德明。镕已死,文礼自为留后。庄宗初纳之,后知其通于梁也,遣赵故将符习与阎宝击之。文礼家鬼夜哭,野河水变为血,游鱼皆死,文礼惧,病疽卒。子处瑾秘丧拒守,击败习等。以李嗣昭代之,嗣昭中流矢卒,以李存进代之,存进辄复战殁,乃以符存审为招讨使,遂破之。执文礼妻及子处瑾、处球、处琪等,折足归于晋。赵人请而醢之,磔文礼尸于市。
罗绍威,字端己,其先长沙人。祖让,北迁为魏州贵乡人。父弘信,为牧监卒。文德元年,魏博牙军乱,遂杀其帅乐彦贞,立其将赵文建为留后,已而又杀之。牙将未知所立,乃聚呼曰:“孰能为我帅者?”弘信从众中出应曰:“我可为君等帅也。”弘信状貌奇怪,面色青黑,军中异之,共立为留后。唐昭宗即位,拜弘信节度使。
梁太祖将攻晋,乞籴于弘信,弘信不与,由是有隙。梁兵攻魏,取黎阳、淇门、卫县。战于内黄,魏兵五战五败,弘信惧,请盟,乃止。是时,梁方东攻兗、郓,北敌晋,晋遣李存信救硃宣,假道于魏。太祖闻,遣使语弘信曰:“晋人志在河朔,兵还灭魏矣。”弘信以为然,乃发兵击存信于莘县,太祖遣葛从周助之。梁兵擒晋王子落落,送于魏,弘信杀之,乃与晋绝。太祖犹疑弘信有二心,乃以兄事弘信,常为卑辞厚币以聘魏。魏使者至梁,太祖北面拜而受币,谓使者曰:“六兄于我有倍年之长,吾何敢慢之。”弘信大喜,以为厚己。以故太祖往来燕、赵之间,卒有河北者,魏不为之患也。弘信死,绍威立。
绍威好学工书,颇知属文,聚书数万卷,开馆以延四方之士。弘信在唐,以其先长沙人,故封长沙郡王,绍威袭父爵长沙。绍威新立,幽州刘仁恭以兵十万攻魏,屠贝州,绍威求救于梁,大败燕军于内黄。明年,梁太祖遣葛从周会魏兵攻沧州,取其德州,遂败燕军于老鸦堤,绍威以故德梁助己。
魏博自田承嗣始有牙军,牙军岁久益骄,至绍威时已二百年,父子世相婚姻以自结。前帅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等,皆由牙军所立,怒辄遂杀之。绍威为人精悍明敏,通习吏事,为政有威严,然其家世由牙军所立。天祐二年,魏州城中地陷,绍威惧有变。已而牙校李公牷作乱,绍威诛之,乃间遣使告梁乞兵,欲尽诛牙军。梁太祖许之,为遣李思安等攻沧州,召兵于魏,绍威因悉发魏兵以从,独牙军在。
绍威子廷规娶梁女,会梁女卒,太祖阴遣客将马嗣勋选良兵实舆中,以长直军千人杂舆夫入魏,诈为助葬,太祖以兵继其后。绍威夜以奴兵数百,会嗣勋兵击牙军,并其家属尽杀之。太祖自内黄驰至魏,魏兵从攻沧州者行至历亭,闻之皆反,入澶、博诸州,魏境大乱,数月,太祖为悉平之。牙军死,魏兵悉叛,绍威势益孤,太祖乃欲夺其地,绍威始大悔。是岁,太祖复攻沧州,宿兵长芦,绍威馈给梁兵,自沧至魏五百里,起亭堠,供帐什物自具,梁兵数十万皆取足,绍威以此重困。昭宗东迁洛阳,诏诸镇缮理京师,绍威营太庙成,加拜守侍中,进封鄴王。
太祖围沧州未下,刘守光会晋军破梁潞州。太祖自长芦归,过魏,疾作,卧府中,诸将莫得见,绍威惧太祖终袭己,乃乘间入见曰:“今四方称兵,为梁患者,以唐在故也;唐家天命已去,不如早自取之。”太祖大喜,乃急归。太祖即位,将都洛阳,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太祖叹曰:“吾闻萧何守关中,为汉起未央宫,岂若绍威越千里而为此,若神化然,功过萧何远矣!”赐以宝带名马。
燕王刘守光囚其父仁恭,与其兄守文有隙,绍威驰书劝守光等降梁。太祖闻之笑曰:“吾常攻燕不能下,今绍威折简,乃胜用兵十万。”太祖每有大事,多遣使者问之,绍威时亦驰简入白,使者相遇道中,其事往往相合。
绍威自以魏久不用兵,愿伐木安阳淇门为船,自河入洛,岁漕谷百万石,以供京师。太祖益以绍威尽忠,遣将程厚、卢凝督其役。舟未成而绍威病,乃表言:“魏故大镇,多外兵,愿得梁一有功重臣临之,请以骸骨就第。”太祖亟命其子周翰监府事,语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讳,当世世贵尔子孙。今使周翰监府事,尚冀卿复愈耳。”绍威仕梁,累拜太师兼中书令,卒年三十四,赠尚书令,谥曰贞壮。
子三人,廷规,官至司农卿卒。周翰袭父位,乾化二年八月为杨师厚所逐,徙为宣义军节度使,卒于官,年十四。周敬代为宣义军节度使,年十岁,徙镇忠武。明年,为秘书监、驸马都尉、光禄卿。唐庄宗时为金吾大将军,明宗以为匡国军节度使,罢为上将军。晋天福二年卒,年三十二。廷规娶梁太祖二女,一曰安阳公主,一曰金华公主。周翰娶末帝女,曰寿春公主,周敬亦娶末帝女,曰晋安公主。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也。父宗,善殖财货,富拟王侯,为唐神策军吏,官至金吾大将军,领兴元节度使,子处存、处直。处存以父任为骁卫将军、定州已来制置内闲厩宫苑等使。乾符六年,即拜义武军节度使。黄巢陷长安,处存感愤流涕,率镇兵入关讨贼。巢败第功,而收城击贼,李克用为第一;勤王倡义,处存为第一。乾宁二年,处存卒于镇,三军以河朔故事,推处存子郜为留后,即拜节度使,加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光化三年,梁兵攻定州,郜遣处直率兵拒之,战于沙河,为梁兵所败。兵返入城逐郜,郜出奔晋,乱兵推处直为留后。梁兵围之,处直遣人告梁,请绝晋而事梁,出绢十万匹犒军,乃与梁盟。梁太祖表处直义武军节度使,累封太原王。太祖即位,封处直北平王。其后梁兵攻王镕,镕求救于晋,处直亦遣人至晋,愿绝梁以自效。晋兵救镕,处直以兵五千从,破梁军于柏乡。其后晋北破燕,南取魏博,与梁战河上,十馀年,处直未尝不以兵从。
处直好巫,而客有李应之者,妖妄人也。处直有疾,应之以左道治之而愈,处直益以为神,使衣道士服,以为行营司马,军政无大小,咸取决焉。初,应之于陉邑阑得小兒刘云郎,养以为子,而处直未有子,乃以云郎与处直,而绐曰:“此子生而有异。”处直养以为子,更名曰都,甚爱之。应之由此益横,乃籍管内丁壮,别立新军,自将之,治第博陵坊,四面开门,皆用左道。处直将吏知其必为患,而莫能谏也。是时,幽州李匡俦假道中山以如京师,处直伏甲城外,以备不虞。匡俦已去,甲士入城围应之第,执而杀之,因诣处直请杀都,处直不与。明日,第功行赏,因阴疏甲士姓名,自队长已上藏于别籍,其后因事诛之,凡二十年,无一人免者,而处直终为都所杀。
都为人狡佞多谋,处直以为节度副使。张文礼弑王镕,庄宗发兵讨文礼,处直与左右谋曰:“镇,定之蔽也,文礼虽有罪,然镇亡定不独存。”乃遣人请庄宗毋发兵,庄宗取所获文礼与梁蜡书示处直曰:“文礼负我,师不可止。”处直有孽子郁,当郜之亡于晋也,郁亦奔焉,晋王以女妻之,为新州防御使。处直见庄宗必讨文礼,益自疑,乃阴与郁交通,使郁北招契丹入塞以牵晋兵,且许召郁为嗣,都闻之不说。而定人皆言契丹不可召,恐自贻患,处直不听。郁自奔晋,常恐处直不容,因此大喜,以为乘其隙可取之,乃以厚赂诱契丹阿保机。阿保机举国入寇,定人皆不欲契丹之举,小吏和昭训劝都举事,都因执处直,囚之西宅,自为留后,凡王氏子孙及处直将校杀戮殆尽。明年正月朔旦,都拜处直于西宅,处直奋起揕其胸而呼曰:“逆贼!吾何负尔?”然左右无兵,遂欲啮其鼻,都掣袖而走,处直遂见杀。
初,有黄蛇见于碑楼,处直以为龙,藏而祠之,又有野鹊数百,巢麦田中,处直以为己德所致,而定人皆知其不祥,曰:“蛇穴山泽,而处人室,鹊巢乌,降而田居,小人窃位,而在上者失其所居之象也。”已而处直果被废死。
庄宗已败契丹于沙河,追奔过定州,与都相得欢甚,以其子继岌娶都女,以都为义武军节度使。同光二年,庄宗幸鄴,都来朝,赐与巨万。庄宗以继岌故,待都甚厚,所请无不从。及明宗立,颇恶都为人,而安重诲每以法绳之,都始有异志。是时,唐兵击契丹,数往来定州,都供馈多阙,益不自安。和昭训为都谋曰:“天子新立,四方未附,其势易离,可为自安之计。”已而硃守殷反于汴州,都遂亦反,遣人以蜡书招青、徐、岐、潞、梓五镇,约皆举兵,而五镇不应。明宗遣王晏球讨之。都复与王郁招契丹为援,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都遣指挥使郑季璘、龙泉镇将杜弘寿以二千人迎契丹,为晏球所败。季璘、弘寿被执,晏球责曰:“吾尝使人招汝,何故不降?”弘寿对曰:“受恩中山两世矣,不敢有二心。”遂见杀,弘寿临刑,神色自若。晏球屯军望都,与都及契丹战,大败之曲阳,都及秃馁得数骑遁去,闭城不复出。
初,庄宗军中阑得一男子,爱之,使冒姓李,名继陶,养于宫中以为子。明宗即位,安重诲出以乞段徊,徊亦恶而逐之。都使人求得之。至是,绐其众曰:“此庄宗太子也。”被以天子之服,使巡城上,以示晏球军,军士识者曰:“继陶也。”共诟之。都居城中,兵少,惟以契丹二千人守城,呼秃馁为馁王,屈身事之。诸将有欲出降者,都伺察严密,杀戮无虚日,以故坚守经年。天成四年二月,城破,都与家属皆自焚死,王氏遂绝于中山。而处存有子鄴,鄴子廷胤,与庄宗连外姻,为人骁勇,自为军校,能与士卒同辛苦,明宗时,历贝、忻、密、澶、隰州刺史。范延光反于鄴,晋高祖以廷胤为杨光远行营中军使。破延光有功,拜彰德军节度使。
初,处直为都所囚,幼子威北走契丹。契丹谓晋高祖曰:“吾欲使威袭其先人爵士,如何?”高祖对曰:“中国之法,自将校为刺史,升团练防御而至节度使,请送威归中国,渐进之。”契丹怒曰:“尔自诸侯为天子,岂有渐乎?”高祖闻之,遽徙廷胤镇义武,曰:“此亦王氏之后也。”后徙镇海而卒。
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也。其父仁恭,事幽州李可举,能穴地为道以攻城,军中号“刘窟头。”稍以功迁军校。仁恭为人有勇,好大言。可举死,子匡威恶其为人,不欲使居军中,徙为瀛州景城县令。瀛州军乱,杀刺史,仁恭募县中得千人,讨平之,匡威喜,复以为将,使戍蔚州。戍兵过期不得代,皆思归,出怨言。匡威为弟匡俦所逐,仁恭闻乱,乃拥戍兵攻幽州,行至居庸关,战败,奔晋、晋以为寿阳镇将。
仁恭多智诈,善事人,事晋王爱将盖寓尤谨,每对寓涕泣,自言:“居燕无罪,以谗见逐。”因道燕虚实,陈可取之谋,晋王益信而爱之。乾宁元年,晋击破匡俦,乃以仁恭为幽州留后,留其亲信燕留得等十馀人监其军,为之请命于唐,拜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
其后晋攻罗弘信,求兵于仁恭,仁恭不与,晋王以书微责诮之,仁恭大怒,执晋使者,杀燕留得等以叛。晋王自将讨之,战于安塞,晋王大败。光化元年,遣其子守文袭沧州,逐节度使卢彦威,遂取沧、景、德三州。为其子请命于唐,昭宗迟之,未即从,仁恭怒,语唐使者曰:“为我语天子,旌节吾自有,但要长安本色尔,何屡求而不得邪!”昭宗卒以守文为横海军节度使。
仁恭父子率两镇兵十万,号称三十万以击魏,屠贝州。罗绍威求救于梁,梁遣李思安救魏,大败守文于内黄,斩首五万。仁恭走,梁军追击之,自魏至长河,横尸数百里。梁军自是连岁攻之,破其瀛、漠二州,仁恭惧,复附晋。
天祐三年,梁攻沧州,仁恭调其境内凡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十已下,皆黥其面,文曰“定霸都”,得二十万人,兵粮自具,屯于瓦桥。梁军壁长芦,深沟高垒,仁恭不能近。沧州被围百馀日,城中食尽,人自相食,析骸而爨,或丸墐土而食,死者十六七。仁恭求救于晋,晋王为之攻潞州以牵梁围,晋破潞州,梁军乃解去。
然仁恭幸世多故,而骄于富贵,筑宫大安山,穷极奢侈,选燕美女充其中。又与道士炼丹药,冀可不死。令燕人用墐土为钱,悉敛铜钱,銮山而藏之,已而杀其工以灭口,后人皆莫知其处。
仁恭有爱妾罗氏,其子守光烝之,仁恭怒,笞守光,逐之。梁开平元年,遣李思安攻仁恭,仁恭在大安,守光自外将兵以入,击走思安,乃自称卢龙节度使,遣李小喜、元行钦以兵攻大安山,执仁恭而幽之。其兄守文闻父且囚,即率兵讨守光,至于卢台,为守光所败,进战玉田,又败,乃乞兵于契丹。明年,守文将契丹、吐浑兵四万人战于鸡苏,守光兵败,守文阳为不忍,出于阵而呼其众曰:“毋杀吾弟!”守光将元行钦识守文,跃马而擒之,又囚之于别室,既而杀之。守文将吏孙鹤、吕兗等,立守文子延祚以距守光,守光围之百馀日,城中食尽,米斛直钱三万,人相杀而食,或食墐土,马相食其骏尾,兗等率城中饥民食以麹,号“宰务”,日杀以饷军。久之,延祚力穷,遂降。
守光素庸愚,由此益骄,为铁笼、铁刷,人有过者,坐之笼中,外燎以火,或刷剔其皮肤以死,燕之士逃祸于佗境。守光身衣赭黄,谓其将吏曰:“我衣此而南面,可以帝天下乎?”孙鹤切谏以为不可。梁攻赵,赵王王镕求救于守光,孙鹤曰:“今赵无罪,而梁伐之,诸侯救赵之兵,先至者霸,臣恐燕军未出,而晋已先破梁矣,此不可失之时也。”守光曰:“赵王尝与我盟而背之,今急乃来归我;且两虎方斗,可待之,吾当为卞庄子也。”遂不出兵。晋王果救赵,大败梁兵于柏乡,进掠邢、洺,至于黎阳。守光闻晋空国深入梁,乃治兵戒严,遣人以语动镇、定曰:“燕有精兵三十万,率二镇以从晋,然谁当主此盟者?”晋人患之,谋曰:“昔夫差争黄池之会,而越入吴;项羽贪伐齐之利,而汉败楚。今吾越千里以伐人,而强燕在其后,此腹心之患也。”乃为之班师。
守光益以为诸镇畏其强,乃讽诸镇共推尊己,于是晋王率天德宋瑶、振武周德威、昭义李嗣昭、义武王处直、成德王镕等,以墨制册尊守光为尚书令、尚父。守光又遣告于梁,请授己河北兵马都统,以讨镇、定、河东。梁遣阁门使王瞳拜守光河北采访使。有司白守光,尚父受册,用唐册太尉礼仪,守光问曰:“此仪注何不郊天改元?”有司曰:“此天子之礼也,尚父虽尊,乃人臣耳。”守光怒曰:“我为尚父,谁当帝者乎?且今天下四分五裂,大者称帝,小者称王,我以二千里之燕,独不能帝一方乎?”乃械梁、晋使者下狱,置斧钅质于其庭,令曰:“敢谏者死!”孙鹤进曰:“沧州之败,臣蒙王不杀之恩,今日之事,不敢不谏。”守光怒,推之伏钅质,令军士割而啖之。鹤呼曰:“不出百日,大兵当至!”命窒其口而醢之。守光遂以梁乾化元年八月自号大燕皇帝,改元曰应天,以王瞳、齐涉为左右相。晋遣太原少尹李承勋贺册尚父,至燕,而守光已僭号。有司迫承勋称臣,承勋不屈,以列国交聘礼入见,守光怒,杀之。
明年,晋遣周德威将三万人,会镇、定之兵以攻燕,自祈沟关入,其澶、涿、武、顺诸州皆迎降。守光被围经年,累战常败,乃遣客将王遵化致书于德威曰:“予得罪于晋,迷而不复,今其病矣,公善为我辞焉。”德威谓遵化曰:“大燕皇帝尚未郊天,何至此邪?予受命以讨僭乱,不知其佗也。”守光益窘,乃献绢千匹、银千两、锦百段,遣其将周遵业谓德威曰:“吾王以情告公,富贵成败,人之常理;录功宥过,霸者之事也。守光去岁妄自尊崇,本不能为硃温下耳,岂意大国暴师经年,幸少宽之。”德威不许。守光登城呼德威曰:“公三晋贤士,独不急人之危乎?”遣人以所乘马易德威马而去,因告曰:“俟晋王至则降。”晋王乃自临军,守光登城见晋王,晋王问将如何?守光曰:“今日俎上肉耳,惟王所为也!”守光有嬖者李小喜,劝其毋降,守光因请俟佗日。是夕,小喜叛降于晋军。明旦,晋军攻破其城,执仁恭及其家族三百口。
守光与其妻李氏、祝氏,子继珣、继方、继祚等,南走沧州,迷失道,至燕乐界中,数日不得食,遣其妻祝氏乞食于田家,田家怪而诘之,祝氏以实告,乃被擒送幽州。晋王方大飨军,客将引守光见,晋王戏之曰:“主人何避客之遽也?”守光叩头请死,命械守光并其父仁恭以从军。军还过赵,赵王王镕会晋王,置酒,酒酣请曰:“愿见仁恭父子。”晋王命破械出之,引置下坐。饮食自若,皆无惭色。
晋王至太原,仁恭父子曳以组练,献于太庙。守光将死,泣曰:“臣死无恨,然教臣不降者,李小喜也,罪人不死,臣将诉于地下。”晋王使召小喜,小喜真目曰:“囚父弑兄,蒸其骨肉,亦小喜教尔邪?”晋王怒,命先斩小喜。守光知不免,呼曰:“王将复唐室以成霸业,何不赦臣使自效?”其二妇从旁骂曰:“事已至此,生复何为?愿先死!”乃俱死。晋王命李存霸执仁恭至雁门,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然后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