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 ▪ 梁本纪第一
- ▪ 梁本纪第二
- ▪ 梁本纪第三
- ▪ 唐本纪第四
- ▪ 唐本纪第五
- ▪ 唐本纪第六
- ▪ 唐本纪第七
- ▪ 杂传第三十九
- ▪ ▪ 硃守殷
- ▪ ▪ 娄继英
- ▪ ▪ 董璋
- ▪ ▪ 范延光
- ▪ ▪ 安重荣
- ▪ ▪ 安从进
- ▪ ▪ 杨光远
- ▪ 杂传第四十
- ▪ ▪ 杜重威
- ▪ ▪ 李守贞
- ▪ ▪ 张彦泽
- ▪ 杂传第四十一
- ▪ ▪ 王景崇
- ▪ ▪ 赵思绾
- ▪ ▪ 慕容彦超
- ▪ 杂传第四十二
- ▪ ▪ 卢导
- ▪ ▪ 司空颋
- ▪ ▪ 冯道
- ▪ ▪ 李琪 兄掞
- ▪ ▪ 郑珏
- ▪ ▪ 李愚
- ▪ 杂传第四十三
- ▪ ▪ 刘昫
- ▪ ▪ 卢文纪
- ▪ ▪ 马胤孙
- ▪ ▪ 姚顗
- ▪ ▪ 刘岳
- ▪ ▪ 马缟
- ▪ ▪ 崔居俭
- ▪ ▪ 崔棁
- ▪ ▪ 李怿
- ▪ 杂传第四十四
- ▪ ▪ 何泽
- ▪ ▪ 王权
- ▪ ▪ 史圭
- ▪ ▪ 龙敏
- ▪ ▪ 和凝
- ▪ ▪ 赵莹
- ▪ ▪ 冯玉
- ▪ ▪ 卢质
- ▪ ▪ 吕琦
- ▪ ▪ 薛融
- ▪ 杂传第四十五
- ▪ ▪ 马重绩
- ▪ ▪ 赵延义
- ▪ ▪ 裴羽
- ▪ ▪ 王延
- ▪ ▪ 王松
- ▪ ▪ 裴皞
- ▪ ▪ 王仁裕
- ▪ ▪ 李崧
- ▪ ▪ 李鏻
- ▪ ▪ 贾纬
- ▪ ▪ 段希尧
- ▪ ▪ 张允
- ▪ 新五代史考
- ▪ ▪ 岳台中晷
- ▪ ▪ 晨昏分
- ▪ ▪ 日出入辰刻
- ▪ ▪ 昼夜刻
- ▪ ▪ 五夜辰刻
- ▪ ▪ 昏晓中星
- ▪ ▪ 赤道内外数
- ▪ ▪ 九服距轨数
- ▪ ▪ 九服中晷
- ▪ ▪ 月离午中入历
- ▪ ▪ 晨昏月度
- ▪ ▪ 晨昏象积
- ▪ ▪ 每日晨昏月度
- ▪ ▪ 月去黄道度
- ▪ ▪ 日月食限
- ▪ ▪ 日月食甚加时定分
- ▪ ▪ 日躔入历
- ▪ ▪ 日躔朓朒
- ▪ ▪ 赤道日度
- ▪ ▪ 九服刻漏
- ▪ ▪ 月离入历
- ▪ ▪ 月离朓朒
- ▪ ▪ 朔弦望定日
- ▪ ▪ 朔望加时日度
- ▪ ▪ 月离入交
- ▪ ▪ 黄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宿次
- ▪ ▪ 九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朔月度
- ▪ ▪ 九道望月度
- ▪ ▪ 黄道宿次
- ▪ ▪ 黄道日度
- ▪ ▪ 午中日躔
- ▪ ▪ 午中日躔入历
- ▪ ▪ 日食定准
- ▪ ▪ 日食分
- ▪ ▪ 日食常准
- ▪ ▪ 日月初末加时定分
- ▪ ▪ 亏食所起
- ▪ ▪ 带食出入分
- ▪ ▪ 食入更筹
- ▪ ▪ 岁星
- ▪ ▪ 盈缩定数
- ▪ ▪ 定日
- ▪ ▪ 入中节
- ▪ ▪ 平行分
- ▪ ▪ 初末行分
- ▪ ▪ 初行夜半宿次
- ▪ ▪ 每日行分
- ▪ ▪ 先定日昏后夜半宿次
- ▪ ▪ 月食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司天考第一
- ▪ ▪ 赤道宿次
- ▪ ▪ 中节
- ▪ ▪ 朔弦望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中日中星
- ▪ ▪ 入历
- ▪ ▪ 后后定数
- ▪ ▪ 常日定星
- ▪ ▪ 气候图
- ▪ ▪ 爻象图
- ▪ ▪ 七十二候
- ▪ ▪ 六十四卦
- ▪ ▪ 五行用事
- ▪ ▪ 没日
- ▪ ▪ 灭日
- ▪ 晋本纪第八
- ▪ 晋本纪第九
- ▪ 司天考第二
- ▪ 汉本纪第十
- ▪ 周本纪第十一
- ▪ 周本纪第十二
- ▪ 职方考第三
- ▪ 吴世家第一
- ▪ 南唐世家第二
- ▪ 前蜀世家第三
- ▪ 后蜀世家第四
- ▪ 南汉世家第五
- ▪ 楚世家第六
- ▪ 吴越世家第七
- ▪ 闽世家第八
- ▪ 南平世家第九
- ▪ 东汉世家第十
-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 梁家人传第一
- ▪ ▪ 子郴王友裕
- ▪ ▪ 子博王友文
- ▪ ▪ 兄朗王存 存子友宁 友伦
- ▪ ▪ 文惠皇后王氏
- ▪ ▪ 元贞皇后张氏
- ▪ ▪ 陈昭仪
- ▪ ▪ 李昭容
- ▪ ▪ 末帝德妃张氏
- ▪ ▪ 次妃郭氏
- ▪ ▪ 太祖兄子
- ▪ ▪ 兄广王全昱 全昱子友谅 友能 友诲
- ▪ ▪ 子庶人友珪
- ▪ ▪ 子康王友孜
- ▪ 唐家人传第二
- ▪ ▪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
- ▪ ▪ 庄宗敬皇后刘氏
- ▪ ▪ 太祖四弟
- ▪ ▪ 太祖七子
- ▪ ▪ 庄宗五子
-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 ▪ 宣宪皇后魏氏
- ▪ ▪ 淑妃王氏
- ▪ ▪ 愍帝哀皇后孔氏
- ▪ ▪ 明宗二子
- ▪ ▪ 明宗四侄
-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 ▪ 废帝皇后刘氏
- ▪ ▪ 废帝二子
- ▪ 晋家人传第五
- ▪ ▪ 从弟敬威
- ▪ ▪ 从兄敬赟
- ▪ ▪ 从弟韩王敬晖
- ▪ ▪ 高祖诸子孙
- ▪ ▪ 子楚王重信
- ▪ ▪ 子寿王重乂
- ▪ ▪ 子重睿
- ▪ ▪ 子重杲
- ▪ ▪ 孙延煦 延宝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太妃安氏
- ▪ ▪ 出帝皇后冯氏
- ▪ ▪ 高祖叔父兄弟
- ▪ 汉家人传第六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高祖弟子侄
- ▪ ▪ 高祖从弟信
- ▪ 周家人传第七
- ▪ ▪ 圣穆皇后柴氏
- ▪ ▪ 淑妃杨氏
- ▪ ▪ 贵妃张氏
- ▪ ▪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 ▪ 周家人传第八
- ▪ ▪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 ▪ ▪ 宣懿皇后符氏
- ▪ ▪ 世宗七子
- ▪ ▪ 柴守礼
- ▪ 四夷附录第一
- ▪ 四夷附录第二
- ▪ 四夷附录第三
- ▪ 五代史记序
- ▪ 梁臣传第九
- ▪ ▪ 敬翔
- ▪ ▪ 硃珍 李唐宾附
- ▪ ▪ 庞师古
- ▪ ▪ 葛从周
- ▪ ▪ 霍存
- ▪ ▪ 张存敬
- ▪ ▪ 符道昭
- ▪ ▪ 刘捍
- ▪ ▪ 寇彦卿
- ▪ 梁臣传第十
- ▪ ▪ 康怀英
- ▪ ▪ 刘掞
- ▪ ▪ 牛存节
- ▪ ▪ 张归霸 弟归厚 归弁
- ▪ ▪ 王重师
- ▪ ▪ 徐怀玉
- ▪ 梁臣传第十一
- ▪ ▪ 杨师厚
- ▪ ▪ 王景仁
- ▪ ▪ 贺瑰
- ▪ ▪ 王檀
- ▪ ▪ 马嗣勋
- ▪ ▪ 王虔裕
- ▪ ▪ 谢彦章
- ▪ 唐臣传第十二
- ▪ ▪ 郭崇韬
- ▪ ▪ 安重诲
- ▪ 唐臣传第十三
- ▪ ▪ 史建瑭 子匡翰
- ▪ ▪ 王建及
- ▪ ▪ 元行钦
- ▪ ▪ 安金全
- ▪ ▪ 袁建丰
- ▪ ▪ 西方鄴
- ▪ ▪ 周德威
- ▪ ▪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 ▪ 唐臣传第十四
- ▪ ▪ 符习
- ▪ ▪ 孔谦
- ▪ ▪ 张延朗
- ▪ ▪ 李严
- ▪ ▪ 李仁矩
- ▪ ▪ 毛璋
- ▪ ▪ 乌震
- ▪ 唐臣传第十五
- ▪ ▪ 硃弘昭 冯附
- ▪ ▪ 刘延朗
- ▪ ▪ 康思立
- ▪ ▪ 康义诚
- ▪ ▪ 药彦稠
- ▪ 唐臣传第十六
- ▪ ▪ 豆卢革
- ▪ ▪ 卢程
- ▪ ▪ 任圜
- ▪ ▪ 赵凤
- ▪ ▪ 李袭吉
- ▪ ▪ 张宪
- ▪ ▪ 萧希甫
- ▪ ▪ 刘赞
- ▪ ▪ 何瓚
- ▪ 晋臣传第十七
- ▪ ▪ 桑维翰
- ▪ ▪ 景延广
- ▪ ▪ 吴峦
- ▪ 汉臣传第十八
- ▪ ▪ 王章
- ▪ ▪ 刘铢
- ▪ ▪ 李业
- ▪ ▪ 聂文进
- ▪ ▪ 后赞
- ▪ ▪ 郭允明
- ▪ ▪ 苏逢吉
- ▪ ▪ 史弘肇
- ▪ ▪ 杨邠
- ▪ 周臣传第十九
- ▪ ▪ 王朴
- ▪ ▪ 郑仁诲
- ▪ ▪ 扈载
- ▪ 死节传第二十
- ▪ ▪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 ▪ 王清
- ▪ ▪ 张源德
- ▪ ▪ 夏鲁奇
- ▪ ▪ 姚洪
- ▪ ▪ 王思同
- ▪ ▪ 张敬达
- ▪ ▪ 翟进宗 张万迪附
- ▪ ▪ 沈斌
- ▪ ▪ 史彦超
- ▪ ▪ 孙晟
-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 ▪ 郑遨 张荐明附
- ▪ ▪ 石昂
- ▪ ▪ 程福赟
- ▪ ▪ 李自伦
-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 ▪ 张文蔚
- ▪ ▪ 杨涉
- ▪ ▪ 张策
- ▪ ▪ 赵光逢
- ▪ ▪ 薛贻矩
- ▪ ▪ 苏循 杜晓附
-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 ▪ 存贤
- ▪ ▪ 存孝
- ▪ ▪ 存进
- ▪ ▪ 存璋
- ▪ ▪ 李嗣昭
- ▪ ▪ 嗣本
- ▪ ▪ 嗣恩
- ▪ ▪ 存信
-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 ▪ 张承业
- ▪ ▪ 张居翰
- ▪ 杂传第二十七
- ▪ ▪ 王镕
- ▪ ▪ 罗绍威
- ▪ ▪ 王处直
- ▪ ▪ 刘守光
- ▪ 杂传第二十八
- ▪ ▪ 高万兴
- ▪ ▪ 李仁福
- ▪ ▪ 韩逊
- ▪ ▪ 杨崇本
- ▪ ▪ 李茂贞
- ▪ ▪ 韩建
- ▪ ▪ 温韬
- ▪ 杂传第二十九
- ▪ ▪ 卢光稠谭全播
- ▪ ▪ 雷满
- ▪ ▪ 钟传
- ▪ ▪ 赵匡凝
- ▪ 杂传第三十
- ▪ ▪ 冯行袭
- ▪ ▪ 孟方立
- ▪ ▪ 硃宣弟瑾
- ▪ ▪ 王师范
- ▪ ▪ 李罕之
- ▪ ▪ 王珂
- ▪ ▪ 赵犨
- ▪ 杂传第三十一
- ▪ ▪ 蒋殷
- ▪ ▪ 氏叔琮
- ▪ ▪ 李彦威
- ▪ ▪ 李振
- ▪ ▪ 裴迪
- ▪ ▪ 韦震
- ▪ ▪ 孔循
- ▪ ▪ 孙德昭
- ▪ ▪ 王敬荛
- ▪ 杂传第三十二
- ▪ ▪ 刘知俊
- ▪ ▪ 丁会
- ▪ ▪ 贺德伦
- ▪ ▪ 阎宝
- ▪ ▪ 康延孝
- ▪ 杂传第三十三
- ▪ ▪ 周知裕
- ▪ ▪ 陆思鐸
- ▪ ▪ 张全义
- ▪ ▪ 硃友谦
- ▪ ▪ 袁象先
- ▪ ▪ 硃汉宾
- ▪ ▪ 段凝
- ▪ ▪ 刘
- ▪ 杂传第三十四
- ▪ ▪ 赵在礼
- ▪ ▪ 安重霸
- ▪ ▪ 霍彦威
- ▪ ▪ 房知温
- ▪ ▪ 王晏球
- ▪ ▪ 王建立
- ▪ ▪ 康福
- ▪ ▪ 郭延鲁
- ▪ 杂传第三十五
- ▪ ▪ 相里金
- ▪ ▪ 张廷蕴
- ▪ ▪ 马全节
- ▪ ▪ 皇甫遇
- ▪ ▪ 安彦威
- ▪ ▪ 李琼
- ▪ ▪ 刘景岩
- ▪ ▪ 华温琪
- ▪ ▪ 苌从简
- ▪ ▪ 张筠 弟抃
- ▪ ▪ 杨彦询
- ▪ ▪ 李周
- ▪ ▪ 刘处让
- ▪ ▪ 李承约
- ▪ ▪ 张希崇
- ▪ 杂传第三十六
- ▪ ▪ 卢文进
- ▪ ▪ 李金全
- ▪ ▪ 杨思权
- ▪ ▪ 尹晖
- ▪ ▪ 王弘贽
- ▪ ▪ 刘审交
- ▪ ▪ 王周
- ▪ ▪ 高行周 行珪附
- ▪ ▪ 白再荣
- ▪ ▪ 安叔千
- ▪ 杂传第三十七
- ▪ ▪ 孙方谏
- ▪ ▪ 王进
- ▪ ▪ 常思
- ▪ ▪ 唐景思
- ▪ ▪ 皇甫晖
- ▪ ▪ 翟光鄴
- ▪ ▪ 冯晖
- ▪ 杂传第三十八
- ▪ ▪ 王峻
- ▪ ▪ 王殷
- ▪ ▪ 刘词
- ▪ ▪ 王环
- ▪ ▪ 折从阮
呜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后世鉴古矫失,始郡县天下。而自秦、汉以来,为国孰与三代长短?及其亡也 ,未始不分,至或无地以自存焉。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唐之盛时,虽名天下为十道,而其势未分。既其衰也,置军节度,号为方镇,镇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其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土地为其世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势,自兹而分。然唐自中世多故矣,其兴衰救难,常倚镇兵扶持,而侵凌乱亡,亦终以此。岂其利害之理然欤?自僖、昭以来,日益割裂。梁初,天下别为十一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硃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百九州以为晋。刘氏之初,秦、凤、阶、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为汉。郭氏代汉,十州入于刘旻,世宗取秦、凤、阶、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宋兴因之。此中国之大略也。其余外属者,强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于周末,闽已先亡,而在者七国。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合中国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军不在焉。唐之封疆远矣,前史备载,而羁縻寄治虚名之州在其间。五代乱世,文字不完,而时有废省,又或陷于夷狄,不可考究其详。其可见者,具之如谱。
以下表略
汴州,唐故曰宣武军。梁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后唐灭梁,复为宣武军。晋天福三年升为东京。汉、周因之。
洛阳,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唐故为东都。梁为西都。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
雍州,唐故上都,昭宗迁洛,废为佑国军。梁初改京兆府曰大安,佑国军曰永平。唐灭梁,复为西京。晋废为晋昌军。汉改曰永兴,周因之。
曹州,故属宣武军节度。晋开运二年置威信军。汉初,军废。周广顺二年复置彰信军。
宋州,故属宣武军节度。梁初徙置宣武军。唐灭梁,改曰归德。
陈州,故属忠武军节度。晋开运二年置镇安军。汉初,军废。周广顺二年复之。
许州,唐故曰忠武。梁改曰匡国。唐灭梁,复曰忠武。
滑州,唐故曰义成。以避梁王父讳改曰宣义。唐灭梁,复其故。
襄州,唐故曰山南东道。唐、梁之际改曰忠义军。后以延州为忠义,襄州复曰山南东道。
邓州,故属山南东道节度。梁破赵匡凝,分邓州置宣化军。唐改曰威胜。周改曰武胜。
安州,梁置宣威军。唐改曰安远,晋罢,汉复曰安远,周又罢。
晋州,故属护国军节度。梁开平四年置定昌军,贞明三年改曰建宁。唐改曰建雄。
金州,故属山南东道节度。唐末置戎昭军,已而废之,遂入于蜀。至晋高祖时,又置怀德军,寻罢。
陕州,唐故曰保义,梁改曰镇国,后唐复曰保义。
华州,唐故曰镇国,梁改曰感化,后唐复曰镇国。
同州,唐故曰匡国,梁改曰忠武,后唐复曰匡国。
耀州,本华原县,唐末属李茂贞,建为耀州,置义胜军。梁末帝时,茂贞养子温韬以州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义胜曰静胜。后唐复为耀州,改曰顺义。
延州,故属保大军节度。梁置忠义军,唐改曰彰武。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军,五代皆因之。后唐建鄴都,晋、汉因之,至周罢。大名府,后唐曰兴唐,晋曰广晋,汉、周复曰大名。
澶州,故属天雄军节度。晋天福九年置镇宁军。
相州,故属天雄军节度。梁末帝分置昭德军,而天雄军乱,遂入于晋。庄宗灭梁,复属天雄。晋高祖置彰德军。
邢州,故属昭义军节度。昭义所统泽、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为昭义军节度使,徙其军额于邢州,而泽、潞二州入于晋。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当唐末有两昭义军。梁、晋之争,或入于梁,或入于晋。梁以邢、洺、磁三州为保义军。庄宗灭梁,改曰安国。
镇州,故曰成德军。梁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武顺。唐复曰成德,晋又改曰顺德,汉复曰成德。
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唐明宗即位,以其应州人也,乃置彰国军。
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军。
府州,晋置永安军,汉罢之,周复。
并州,后唐建北都,其军仍曰河东。
潞州,唐故曰昭义。梁末帝时属梁,改曰匡义,岁余,唐灭梁,改曰安义。晋复曰昭义。
庐州,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军。
寿州,唐故曰忠正,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复曰忠正。
五代之际,外属之州,扬州曰淮南,宣州曰宁国,鄂州曰武昌,洪州曰镇南,福州曰武威,杭州曰镇海,越州曰镇东,江陵府曰荆南,益州、梓州曰剑南东、西川,遂州曰武信,兴元府曰山南西道,洋州曰武定,黔州曰黔南,潭州曰武安,桂州曰静江,容州曰宁远,邕州曰建武,广州曰清海,皆唐故号,更五代无所易,而今因之者也。其余僭伪改置之名,不可悉考,而不足道,其因著于今者,略注于谱。
济州,周广顺二年置,割郓州之钜野、郓城,兗州之任城,单州之金乡为属县而治钜野。
单州,唐末以宋州之砀山,梁太祖乡里也,为置辉州,已而徙治单父。后唐灭梁,改辉州为单州。其属县置徙,传记不同,今领单父、砀山、成武、鱼台四县。
耀州,李茂贞置,治华原县。梁初改曰崇州,唐同光元年复为耀州。
解州,汉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闻喜、安邑、解县为属而治解。
威州,晋天福四年置,割灵州之方渠,宁州之木波、马岭三镇为属而治方渠。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显德四年废为通远军。
五代置军六,皆寄治于县,隶于州,故不别出。监者,物务之名尔,故不载于地理。皇朝军监始自置属县,与州府并列矣。
乾州,李茂贞置,治奉天县。
磁州,梁改曰惠州,唐复曰磁州。
景州,唐故治弓高。周显德三年废为定远军,割其属安陵县属德州,废弓高县入东光县,为定远军治所。
滨州,周显德三年置,以其滨海为名。初,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傍,后为赡国军,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为属县而治渤海。
雄州,周显德六年克瓦桥关置,治归义;割易州之容城为属,寻废。
霸州,周显德六年克益津关置,治永清,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为属。
通州,本海陵之东境,南唐置静海制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为静海军,后置通州,分其地置静海、海门二县为属而治静海。
筠州,南唐李景置,割洪州之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为属而治高安。
剑州,南唐李景置,割建州之延平、剑浦、富沙三县为属而治延平。
全州,楚王马希范置,以潭州之湘川县为清湘县,又割灌阳县为属而治清湘。
秀州,吴越王钱元瓘置,割杭州之嘉兴县为属而治之。
雄州,南汉刘割韶州之保昌置,治保昌。
英州,南汉刘割广州之浈阳置,治浈阳。
开封府故统六县。梁开平元年,割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许州之扶沟、焉陵,陈州之太康隶焉。唐分酸枣、中牟、襄邑、焉陵、太康五县还其故,晋升汴州为东京,复割五县隶焉。
雍丘,晋改曰巳,汉复其故。
长垣,唐改曰匡城。
黎阳,故属滑州,晋割隶卫州。
叶、襄城,故属许州,唐割隶汝州。
楚丘,故属单州,梁割隶宋州。
密州胶西,故曰辅唐,梁改曰安丘,唐复其故,晋改曰胶西。
渭南,故属京兆,周改隶华州。
同官,故属京兆府,梁割隶同州,唐割隶耀州。
美原,故属同州,李茂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为裕州,属顺义军节度。后不见其废时,唐同光三年,割隶耀州。
平凉,故属泾州。唐末渭州陷吐蕃,权于平凉置渭州而县废。后唐清泰三年,以故平凉之安国、耀武两镇置平凉县,属泾州。
临泾,故属泾州。唐末原州陷吐蕃,权于临泾置原州而泾州兼治其民。后唐清泰三年割隶原州。
鄜州咸宁,周废。
稷山,故属河中,唐割隶绛州。
慈州仵城、吕香,周废。
大名府大名,故曰贵乡。后唐改曰广晋,汉改曰大名。
沧州长芦、乾符,周废入清池;无棣,周置保顺军。
安陵,故属景州,周割隶德州。
澶州顿丘,晋置德清军。
博州武水,周废入聊城。
博野,故属深州,周割隶定州。
武康,故属湖州,梁割隶杭州。
福州闽清,梁乾化元年,王审知于梅溪场置。
苏州吴江,梁开平三年,钱镠置。
明州望海,梁开平三年,钱镠置。
处州长松,故曰松阳,梁改曰长松。
潭州龙喜,汉乾祐三年,马希范置。
天长、六合,故属扬州。南唐以天长为军,六合为雄州,周复故。
汉阳,故属鄂州,周置汉阳军。
氵义川,故属沔州,周割隶安州。
襄州乐乡,周废入宜城。
邓州临湍,汉改曰临濑;菊潭、向城,周废。
复州竟陵,晋改曰景陵。
监利,故属复州,梁割隶江陵。
唐州慈丘,周废。
商州乾元,汉改曰乾祐,割隶京兆。
洛南,故属华州,周割隶商州。
随州唐城,梁改曰汉东,后唐复旧,晋又改汉东,汉复旧。
雄胜军,本凤州固镇,周置军。
秦州天水、陇城,唐末废,后唐复置。
成州栗亭,后唐置。
自唐有方镇,而史官不录于地理之书,以谓方镇兵戎之事,非职方所掌故也。然而后世因习,以军目地,而没其州名。又今置军者,徒以虚名升建为州府之重,此不可以不书也。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今者,及县之割隶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备职方之考。其余尝置而复废,尝改割而复旧者,皆不足书。山川物俗,职方之掌也,五代短世,无所迁变,故亦不复录,而录其方镇军名,以与前史互见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