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五代史
- ▪ 梁本纪第一
- ▪ 梁本纪第二
- ▪ 梁本纪第三
- ▪ 唐本纪第四
- ▪ 唐本纪第五
- ▪ 唐本纪第六
- ▪ 唐本纪第七
- ▪ 晋本纪第八
- ▪ 晋本纪第九
- ▪ 汉本纪第十
- ▪ 周本纪第十一
- ▪ 周本纪第十二
- ▪ 梁家人传第一
- ▪ ▪ 子郴王友裕
- ▪ ▪ 子博王友文
- ▪ ▪ 兄朗王存 存子友宁 友伦
- ▪ ▪ 文惠皇后王氏
- ▪ ▪ 元贞皇后张氏
- ▪ ▪ 陈昭仪
- ▪ ▪ 李昭容
- ▪ ▪ 末帝德妃张氏
- ▪ ▪ 次妃郭氏
- ▪ ▪ 太祖兄子
- ▪ ▪ 兄广王全昱 全昱子友谅 友能 友诲
- ▪ ▪ 子庶人友珪
- ▪ ▪ 子康王友孜
- ▪ 唐家人传第二
- ▪ ▪ 太祖刘太妃 贞简皇后曹氏
- ▪ ▪ 庄宗敬皇后刘氏
- ▪ ▪ 太祖四弟
- ▪ ▪ 太祖七子
- ▪ ▪ 庄宗五子
-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 ▪ 宣宪皇后魏氏
- ▪ ▪ 淑妃王氏
- ▪ ▪ 愍帝哀皇后孔氏
- ▪ ▪ 明宗二子
- ▪ ▪ 明宗四侄
-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 ▪ 废帝皇后刘氏
- ▪ ▪ 废帝二子
- ▪ 晋家人传第五
- ▪ ▪ 从弟敬威
- ▪ ▪ 从兄敬赟
- ▪ ▪ 从弟韩王敬晖
- ▪ ▪ 高祖诸子孙
- ▪ ▪ 子楚王重信
- ▪ ▪ 子寿王重乂
- ▪ ▪ 子重睿
- ▪ ▪ 子重杲
- ▪ ▪ 孙延煦 延宝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太妃安氏
- ▪ ▪ 出帝皇后冯氏
- ▪ ▪ 高祖叔父兄弟
- ▪ 汉家人传第六
- ▪ ▪ 高祖皇后李氏
- ▪ ▪ 高祖弟子侄
- ▪ ▪ 高祖从弟信
- ▪ 周家人传第七
- ▪ ▪ 圣穆皇后柴氏
- ▪ ▪ 淑妃杨氏
- ▪ ▪ 贵妃张氏
- ▪ ▪ 德妃董氏 太祖子侗 信 侄守愿 奉超 逊
- ▪ 周家人传第八
- ▪ ▪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 ▪ ▪ 宣懿皇后符氏
- ▪ ▪ 世宗七子
- ▪ ▪ 柴守礼
- ▪ 梁臣传第九
- ▪ ▪ 敬翔
- ▪ ▪ 硃珍 李唐宾附
- ▪ ▪ 庞师古
- ▪ ▪ 葛从周
- ▪ ▪ 霍存
- ▪ ▪ 张存敬
- ▪ ▪ 符道昭
- ▪ ▪ 刘捍
- ▪ ▪ 寇彦卿
- ▪ 梁臣传第十
- ▪ ▪ 康怀英
- ▪ ▪ 刘掞
- ▪ ▪ 牛存节
- ▪ ▪ 张归霸 弟归厚 归弁
- ▪ ▪ 王重师
- ▪ ▪ 徐怀玉
- ▪ 梁臣传第十一
- ▪ ▪ 杨师厚
- ▪ ▪ 王景仁
- ▪ ▪ 贺瑰
- ▪ ▪ 王檀
- ▪ ▪ 马嗣勋
- ▪ ▪ 王虔裕
- ▪ ▪ 谢彦章
- ▪ 唐臣传第十二
- ▪ ▪ 郭崇韬
- ▪ ▪ 安重诲
- ▪ 唐臣传第十三
- ▪ ▪ 史建瑭 子匡翰
- ▪ ▪ 王建及
- ▪ ▪ 元行钦
- ▪ ▪ 安金全
- ▪ ▪ 袁建丰
- ▪ ▪ 西方鄴
- ▪ ▪ 周德威
- ▪ ▪ 符存审 子彦超 彦饶 彦卿
- ▪ 唐臣传第十四
- ▪ ▪ 符习
- ▪ ▪ 孔谦
- ▪ ▪ 张延朗
- ▪ ▪ 李严
- ▪ ▪ 李仁矩
- ▪ ▪ 毛璋
- ▪ ▪ 乌震
- ▪ 唐臣传第十五
- ▪ ▪ 硃弘昭 冯附
- ▪ ▪ 刘延朗
- ▪ ▪ 康思立
- ▪ ▪ 康义诚
- ▪ ▪ 药彦稠
- ▪ 唐臣传第十六
- ▪ ▪ 豆卢革
- ▪ ▪ 卢程
- ▪ ▪ 任圜
- ▪ ▪ 赵凤
- ▪ ▪ 李袭吉
- ▪ ▪ 张宪
- ▪ ▪ 萧希甫
- ▪ ▪ 刘赞
- ▪ ▪ 何瓚
- ▪ 杂传第三十九
- ▪ ▪ 硃守殷
- ▪ ▪ 娄继英
- ▪ ▪ 董璋
- ▪ ▪ 范延光
- ▪ ▪ 安重荣
- ▪ ▪ 安从进
- ▪ ▪ 杨光远
- ▪ 杂传第四十
- ▪ ▪ 杜重威
- ▪ ▪ 李守贞
- ▪ ▪ 张彦泽
- ▪ 杂传第四十一
- ▪ ▪ 王景崇
- ▪ ▪ 赵思绾
- ▪ ▪ 慕容彦超
- ▪ 杂传第四十二
- ▪ ▪ 卢导
- ▪ ▪ 司空颋
- ▪ ▪ 冯道
- ▪ ▪ 李琪 兄掞
- ▪ ▪ 郑珏
- ▪ ▪ 李愚
- ▪ 杂传第四十三
- ▪ ▪ 刘昫
- ▪ ▪ 卢文纪
- ▪ ▪ 马胤孙
- ▪ ▪ 姚顗
- ▪ ▪ 刘岳
- ▪ ▪ 马缟
- ▪ ▪ 崔居俭
- ▪ ▪ 崔棁
- ▪ ▪ 李怿
- ▪ 杂传第四十四
- ▪ ▪ 何泽
- ▪ ▪ 王权
- ▪ ▪ 和凝
- ▪ ▪ 赵莹
- ▪ ▪ 冯玉
- ▪ ▪ 卢质
- ▪ ▪ 吕琦
- ▪ ▪ 薛融
- ▪ ▪ 史圭
- ▪ ▪ 龙敏
- ▪ 杂传第四十五
- ▪ ▪ 马重绩
- ▪ ▪ 赵延义
- ▪ ▪ 李崧
- ▪ ▪ 李鏻
- ▪ ▪ 贾纬
- ▪ ▪ 段希尧
- ▪ ▪ 张允
- ▪ ▪ 裴羽
- ▪ ▪ 王延
- ▪ ▪ 王松
- ▪ ▪ 裴皞
- ▪ ▪ 王仁裕
- ▪ 新五代史考
- ▪ ▪ 岳台中晷
- ▪ ▪ 晨昏分
- ▪ ▪ 日出入辰刻
- ▪ ▪ 昼夜刻
- ▪ ▪ 五夜辰刻
- ▪ ▪ 昏晓中星
- ▪ ▪ 赤道内外数
- ▪ ▪ 九服距轨数
- ▪ ▪ 九服中晷
- ▪ ▪ 月离午中入历
- ▪ ▪ 晨昏月度
- ▪ ▪ 晨昏象积
- ▪ ▪ 每日晨昏月度
- ▪ ▪ 月去黄道度
- ▪ ▪ 日月食限
- ▪ ▪ 日月食甚加时定分
- ▪ ▪ 日躔入历
- ▪ ▪ 日躔朓朒
- ▪ ▪ 赤道日度
- ▪ ▪ 九服刻漏
- ▪ ▪ 月离入历
- ▪ ▪ 月离朓朒
- ▪ ▪ 朔弦望定日
- ▪ ▪ 朔望加时日度
- ▪ ▪ 月离入交
- ▪ ▪ 黄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宿次
- ▪ ▪ 九道正交月度
- ▪ ▪ 九道朔月度
- ▪ ▪ 九道望月度
- ▪ ▪ 黄道宿次
- ▪ ▪ 黄道日度
- ▪ ▪ 午中日躔
- ▪ ▪ 午中日躔入历
- ▪ ▪ 日食定准
- ▪ ▪ 日食分
- ▪ ▪ 日月初末加时定分
- ▪ ▪ 亏食所起
- ▪ ▪ 带食出入分
- ▪ ▪ 食入更筹
- ▪ ▪ 岁星
- ▪ ▪ 月食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月食泛用分
- ▪ ▪ 日食常准
- ▪ ▪ 司天考第一
- ▪ ▪ 赤道宿次
- ▪ ▪ 中节
- ▪ ▪ 朔弦望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中日中星
- ▪ ▪ 入历
- ▪ ▪ 后后定数
- ▪ ▪ 常日定星
- ▪ ▪ 气候图
- ▪ ▪ 爻象图
- ▪ ▪ 七十二候
- ▪ ▪ 六十四卦
- ▪ ▪ 五行用事
- ▪ ▪ 没日
- ▪ ▪ 灭日
- ▪ ▪ 盈缩定数
- ▪ ▪ 定日
- ▪ ▪ 入中节
- ▪ ▪ 平行分
- ▪ ▪ 初末行分
- ▪ ▪ 初行夜半宿次
- ▪ ▪ 每日行分
- ▪ ▪ 先定日昏后夜半宿次
- ▪ 晋臣传第十七
- ▪ ▪ 桑维翰
- ▪ ▪ 景延广
- ▪ ▪ 吴峦
- ▪ 汉臣传第十八
- ▪ ▪ 王章
- ▪ ▪ 刘铢
- ▪ ▪ 李业
- ▪ ▪ 聂文进
- ▪ ▪ 后赞
- ▪ ▪ 郭允明
- ▪ ▪ 苏逢吉
- ▪ ▪ 史弘肇
- ▪ ▪ 杨邠
- ▪ 周臣传第十九
- ▪ ▪ 王朴
- ▪ ▪ 郑仁诲
- ▪ ▪ 扈载
- ▪ 死节传第二十
- ▪ ▪ 王彦章 裴约 刘仁赡附
-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 ▪ 王清
- ▪ ▪ 张源德
- ▪ ▪ 夏鲁奇
- ▪ ▪ 姚洪
- ▪ ▪ 王思同
- ▪ ▪ 张敬达
- ▪ ▪ 翟进宗 张万迪附
- ▪ ▪ 沈斌
- ▪ ▪ 史彦超
- ▪ ▪ 孙晟
-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 ▪ 郑遨 张荐明附
- ▪ ▪ 石昂
- ▪ ▪ 程福赟
- ▪ ▪ 李自伦
-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 ▪ 张文蔚
- ▪ ▪ 杨涉
- ▪ ▪ 张策
- ▪ ▪ 赵光逢
- ▪ ▪ 薛贻矩
- ▪ ▪ 苏循 杜晓附
-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 ▪ 存贤
- ▪ ▪ 存孝
- ▪ ▪ 存进
- ▪ ▪ 存璋
- ▪ ▪ 李嗣昭
- ▪ ▪ 嗣本
- ▪ ▪ 嗣恩
- ▪ ▪ 存信
-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 ▪ 张承业
- ▪ ▪ 张居翰
- ▪ 杂传第二十七
- ▪ ▪ 王镕
- ▪ ▪ 罗绍威
- ▪ ▪ 王处直
- ▪ ▪ 刘守光
- ▪ 杂传第二十八
- ▪ ▪ 高万兴
- ▪ ▪ 李仁福
- ▪ ▪ 韩逊
- ▪ ▪ 杨崇本
- ▪ ▪ 李茂贞
- ▪ ▪ 韩建
- ▪ ▪ 温韬
- ▪ 杂传第二十九
- ▪ ▪ 卢光稠谭全播
- ▪ ▪ 雷满
- ▪ ▪ 钟传
- ▪ ▪ 赵匡凝
- ▪ 杂传第三十
- ▪ ▪ 冯行袭
- ▪ ▪ 孟方立
- ▪ ▪ 硃宣弟瑾
- ▪ ▪ 王师范
- ▪ ▪ 李罕之
- ▪ ▪ 王珂
- ▪ ▪ 赵犨
- ▪ 杂传第三十一
- ▪ ▪ 蒋殷
- ▪ ▪ 氏叔琮
- ▪ ▪ 李彦威
- ▪ ▪ 李振
- ▪ ▪ 裴迪
- ▪ ▪ 韦震
- ▪ ▪ 孔循
- ▪ ▪ 孙德昭
- ▪ ▪ 王敬荛
- ▪ 杂传第三十二
- ▪ ▪ 刘知俊
- ▪ ▪ 丁会
- ▪ ▪ 贺德伦
- ▪ ▪ 阎宝
- ▪ ▪ 康延孝
- ▪ 杂传第三十三
- ▪ ▪ 周知裕
- ▪ ▪ 陆思鐸
- ▪ ▪ 张全义
- ▪ ▪ 硃友谦
- ▪ ▪ 袁象先
- ▪ ▪ 硃汉宾
- ▪ ▪ 段凝
- ▪ ▪ 刘
- ▪ 司天考第二
- ▪ 职方考第三
- ▪ 吴世家第一
- ▪ 南唐世家第二
- ▪ 前蜀世家第三
- ▪ 后蜀世家第四
- ▪ 南汉世家第五
- ▪ 楚世家第六
- ▪ 吴越世家第七
- ▪ 闽世家第八
- ▪ 南平世家第九
- ▪ 东汉世家第十
-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 四夷附录第一
- ▪ 四夷附录第二
- ▪ 四夷附录第三
- ▪ 五代史记序
- ▪ 杂传第三十四
- ▪ ▪ 赵在礼
- ▪ ▪ 安重霸
- ▪ ▪ 霍彦威
- ▪ ▪ 房知温
- ▪ ▪ 王晏球
- ▪ ▪ 王建立
- ▪ ▪ 康福
- ▪ ▪ 郭延鲁
- ▪ 杂传第三十五
- ▪ ▪ 相里金
- ▪ ▪ 张廷蕴
- ▪ ▪ 马全节
- ▪ ▪ 皇甫遇
- ▪ ▪ 安彦威
- ▪ ▪ 李琼
- ▪ ▪ 刘景岩
- ▪ ▪ 华温琪
- ▪ ▪ 苌从简
- ▪ ▪ 张筠 弟抃
- ▪ ▪ 杨彦询
- ▪ ▪ 李周
- ▪ ▪ 刘处让
- ▪ ▪ 李承约
- ▪ ▪ 张希崇
- ▪ 杂传第三十六
- ▪ ▪ 卢文进
- ▪ ▪ 李金全
- ▪ ▪ 杨思权
- ▪ ▪ 尹晖
- ▪ ▪ 王弘贽
- ▪ ▪ 刘审交
- ▪ ▪ 王周
- ▪ ▪ 高行周 行珪附
- ▪ ▪ 白再荣
- ▪ ▪ 安叔千
- ▪ 杂传第三十七
- ▪ ▪ 孙方谏
- ▪ ▪ 翟光鄴
- ▪ ▪ 冯晖
- ▪ ▪ 王进
- ▪ ▪ 常思
- ▪ ▪ 唐景思
- ▪ ▪ 皇甫晖
- ▪ 杂传第三十八
- ▪ ▪ 王峻
- ▪ ▪ 王殷
- ▪ ▪ 刘词
- ▪ ▪ 王环
- ▪ ▪ 折从阮
硃守殷,少事唐庄宗为奴,名曰会兒。庄宗读书,会兒常侍左右。庄宗即位,以其厮养为长直军,以守殷为军使,故未尝经战阵之用。然好言人阴私长短以自结,庄宗以为忠,迁蕃汉马步军都虞候,使守德胜。王彦章攻德胜,守殷无备,遂破南城,庄宗骂曰:“驽才,果误予事!”明宗请以守殷行军法,庄宗不听。同光二年,领镇武军节度使。是时,庄宗初入洛,守殷巡检校京师,恃恩骄恣,凌侮勋旧,与伶人景进相为表里。魏王继岌已杀郭崇韬,进诬硃友谦与崇韬谋反,庄宗遣守殷围其第而杀之。是时,明宗自镇州来朝,居于私第。庄宗方惑群小,疑忌大臣,遣守殷伺察明宗动静。守殷阴使人告明宗曰:“位高人臣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位高而功著矣。宜自图归籓,无与祸会也!”明宗曰:“吾洛阳一匹夫尔,何能为也!”既而明宗卒反于魏。庄宗东讨,守殷将骑军阵宣仁门外以俟驾。郭从谦作乱,犯兴教门以入,庄宗亟召守殷等军,守殷按军不动。庄宗独与诸王宦官百馀人射贼,守殷等终不至,方移兵憩北邙山下,闻庄宗已崩,即驰入宫中,选载嫔御、宝货以归,纵军士劫掠,遣人趣明宗入洛。
明宗即位,拜守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明年,迁宣武军节度使。九月,明宗诏幸汴州,议者喧然,或以为征吴,或以为东诸侯有屈强者,将制置之。守殷尤不自安,乃杀都指挥使马彦超,闭城反。明宗行至京水,闻守殷反,遣范延光驰兵傅其城。汴人开门纳延光,守殷自杀其族,乃引颈命左右斩之。明宗至汴州,命鞭其尸,枭首于市七日,传徇洛阳。
守殷之将反也,召都指挥使马彦超与计事,彦超不从,守殷杀之。明宗怜彦超之死,以其子承祚为洺州长史。
娄继英,不知何许人也。历梁、唐,为绛、冀二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耀州团练使。晋高祖时,为左监门卫上将军。继英子妇,温延沼女也,自明宗时诛其父韬,延沼兄弟废居于许,心常怨望。及范延光反,继英有弟为魏州子城都虞候,延光遣人以蜡书招继英,继英乃遣延沼入魏见延光,延光大喜,与之信箭,使阴图许。延沼与其弟延浚、延衮募不逞之徒千人,期以攻许。而许州节度使苌从简以延光之反,疑有应者,为备甚严。延沼未及发,延光蜡书事泄于京师,继英惶恐不自安,乃出奔许。高祖下诏招慰之,使复位,继英惧不敢出。温氏兄弟谋杀继英以自归,延沼以其女故不忍。张从宾反于洛阳,延沼兄弟乃与继英俱投从宾于汜水。继英知温氏之初欲杀己也,反谮延沼兄弟于从宾,从宾杀之。从宾败,继英为杜重威所杀。
董璋,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与高季兴、孔循俱为汴州富人李让家僮。梁太祖镇宣武,养让为子,是为硃友让。其僮奴以友让故,皆得事梁太祖,璋以军功为指挥使。晋李继韬以潞州叛降梁,末帝遣璋攻下泽州,即以璋为刺史。
梁亡,璋事唐为邠宁节度使,与郭崇韬相善。崇韬伐蜀,以璋为行营右厢马步军都虞候,军事大小,皆与参决。蜀平,以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孟知祥镇西川。其后,二人有异志。安重诲居中用事,议者多言知祥必不为唐用,而能制知祥者璋也,往往称璋忠义,重诲以为然,颇优宠之,以故璋益横。
天成四年,明宗祀天南郊,诏两川贡助南郊物五十万,使李仁矩赍安重诲书往谕璋,璋诉不肯出,只出十万而已。又因事欲杀仁矩,仁矩涕泣而免,归言璋必反。其后使者至东川,璋益倨慢,使者还,多言璋欲反状。重诲患之,乃稍择将吏为两川刺史,以精兵为其牙卫,分布其诸州。又分阆州置保宁军,以仁矩为节度使,遣姚洪将兵千人从仁矩戍阆州。璋及知祥觉唐疑己,且削其地,遂连谋以反。璋因为其子娶知祥女以相结。又遣其将李彦钊扼剑门关为七砦,于关北增置关,号永定。凡唐戍兵东归者,皆遮留之,获其逃者,覆以铁笼,火炙之,或刲肉钉面,割心而啖。长兴元年九月,知祥攻陷遂州,璋攻陷阆州执李仁矩、姚洪,皆杀之。
初,璋等反,唐独诛璋家属,知祥妻子皆在成都,其疏属留京师者皆不诛。石敬瑭讨璋等,兵久无功,而自关以西馈运不给,远近劳敝,明宗患之。安重诲自往督军,敬瑭不纳,重诲遂得罪死,敬瑭亦还。明宗乃遣西川进奏官苏愿、东川军将刘澄西归,谕璋等使改过。知祥遣人告璋,欲与俱谢过自归,璋曰:“唐不杀孟公家族,于西川恩厚矣。我子孙何在?何谢之有!”璋由此疑知祥卖己。三年四月,以兵万人攻知祥,战于弥牟,璋大败,还走梓州。初,唐陵州刺史王晖代还过璋,璋邀留之。至是,晖执璋杀之,传其首于知祥。
范延光,字子瑰,相州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晋事。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获。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硃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出为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诲死,复召延光与赵延寿并为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抚髀叹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庄宗取河北,与梁家战河上,马才万匹。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夏州李仁福卒,其子彝超自立而邀旄节。明宗遣安从进代之,彝超不受代。以兵攻之,久不克。隰州刺史刘遂凝驰驿入见献策,言绥、银二州之人,皆有内向之意,请除二刺史以招降之。延光曰:“王师问罪,本在彝超,夏州已破,绥、银岂足顾哉!若不破夏州,虽得绥、银,不能守也。”遂凝又请自驰入说彝超使出降,延光曰:“一遂凝,万一失之不足惜,所惜者朝廷大体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藏窜山谷,或寄匿于军营,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宋王弱而且在外,议者多属意于潞王。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延寿阴察延光有避祸意,亦遽求罢。明宗再三留之,二人辞益恳至,继之以泣。明宗不得已,乃皆罢之,延光复镇成德,而用硃弘昭、冯赟为枢密使。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杀愍帝,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天雄军乱,逐节度使刘延皓,遣延光讨平之,即以为天雄军节度使。
延光常梦大蛇自脐入其腹,半入而掣去之,以问门下术士张生,张生赞曰:“蛇,龙类也,入腹内,王者之兆也。”张生自延光微时,言其必贵,延光素神之,常置门下。言多辄中,遂以其言为然,由是颇畜异志。当晋高祖起太原,末帝遣延光以兵二万屯辽州,与赵延寿掎角。既而延寿先降,延光独不降。高祖即位,延光贺表又颇后诸侯至,又其女为末帝子重美妃,以此遂怀反侧。高祖封延光临清王以慰其心。
有平山人秘琼者,为成德军节度使董温其衙内指挥使,后温其为契丹所虏,琼乃悉杀温其家族,瘗之一穴,而取其家赀巨万计,晋高祖入立,以琼为齐州防御使,橐其赀装,道出于魏。延光阴遣人以书招之,琼不纳,延光怒,选兵伏境上,伺琼过,杀之于夏津,悉取其赀,以戍逻者误杀闻。由是高祖疑其必为乱,乃幸汴州。天福二年六月,延光遂反,遣其牙将孙锐、澶州刺史冯晖,以兵二万距黎阳,掠滑、卫。高祖以杨光远为招讨使,引兵自滑州渡胡梁攻之。锐轻脱无谋,兵行以娼女十余自随,张盖操扇,酣歌饮食自若。军士苦大热,皆不为用。光远得谍者,询得其谋,诱锐等渡河,半济而击之,兵多溺死,锐、晖退走入魏,闭壁不复出。
初,延光反意未决,而得暴疾不能兴,锐乃阴召晖入城。迫延光反,延光惶惑,遂从之。高祖闻延光用锐等以反,笑曰:“吾虽不武,然尝从明宗取天下,攻坚破强多矣。如延光已非我敌,况锐等兒戏邪?行取孺子尔!”乃决意讨之。
延光初无必反意,及锐等败,延光遣牙将王知新赍表自归,高祖不见,以知新属武德司。延光又附杨光远表请降,不报,延光遂坚守。晋以箭书二百射城中,悉赦魏人,募能斩延光者。然魏城坚难下,攻之逾年不克,师老粮匮。宗正丞石帛上书极谏,请赦延光,愿以单车入说而降之。高祖亦悔悟。三年九月,使谒者入魏赦延光,延光乃降,册封东平郡王、天平军节度使,赐铁券。居数月来朝,因惭请老,以太子太师致仕。
初,高祖赦降延光,语使者谓之曰:“许卿不死矣,若降而杀之,何以享国?”延光谋于副使李式,式曰:“主上敦信明义,许之不死,则不死矣。”乃降。乃致仕居京师,岁时宴见,高祖待之与群臣无间,然心不欲使在京师。岁馀,使宣徽使刘处让载酒夜过延光,谓曰:“上遣处让来时,适有契丹使至,北朝皇帝问晋魏博反臣何在,恐晋不能制,当锁以来,免为中国后患。”延光闻之泣下,莫知所为。处让曰:“当且之洛阳,以避契丹使者。”延光曰:“杨光远留守河南,吾之仇也。吾有田宅在河阳,可以往乎?”处让曰:“可也。”乃挈其帑归河阳。其行辎重盈路,光远利其赀,果图之。因奏曰:“延光反覆奸臣,若不图之,非北走胡则南走吴越,请拘之洛阳。”高祖犹豫未决。光远兼镇河阳,其子承勋知州事,乃遣承勋以兵胁之使自裁。延光曰:“天子赐我铁券,许之不死,何得及此?”乃以壮士驱之上马,行至浮桥,推堕水溺死,以延光自投水死闻,因尽取其赀。高祖以适会其意,不问,为之辍朝,赠太傅。水运军使曹千获其流尸于缪家滩,诏许归葬相州。已葬,墓辄崩,破其棺椁,头颅皆碎。初,秘琼杀董温其取其赀,延光又杀琼而取之,而终以赀为光远所杀,而光远亦不能免也。
当延光反时,有李彦珣者,为河阳行军司马,张从宾反河阳,彦珣附之,从宾败,彦珣奔于魏,延光以为步军都监,使之守城。招讨使杨光远知彦珣邢州人也,其母尚在,乃遣人之邢州,取其母至城下,示彦珣以招之,彦珣望见,自射杀之。及延光出降,晋高祖拜彦珣房州刺史,大臣言彦珣杀母当诛,高祖以谓赦令已行,不可失信。后以坐赃诛。
呜呼,甚哉,人性之慎于习也!故圣人于仁义深矣,其为教也,勤而不怠,缓而不迫,欲民渐习而自趋之,至于久而安以成俗也。然民之无知,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五代之乱,其来远矣。自唐之衰,干戈饥馑,父不得育其子,子不得养其亲。其始也,骨肉不能相保,盖出于不幸,因之礼义日以废,恩爱日以薄,其习久而遂以大坏,至于父子之间,自相贼害。五代之际,其祸害不可胜道也。夫人情莫不共知爱其亲,莫不共知恶于不孝,然彦珣弯弓射其母,高祖从而赦之,非徒彦珣不自知为大恶,而高祖亦安焉不以为怪也,岂非积习之久而至于是欤!《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至其极也,使人心不若禽兽,可不哀哉!若彦珣之恶,而恬然不以为怪,则晋出帝之绝其父,宜其举世不知为非也。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祖从义,利州刺史。父全,胜州刺史、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晋高祖起太原,使张颖阴招重荣,其母与兄皆以为不可,重荣业已许颖,母、兄谋共杀颖以止之,重荣曰:“未可,吾当为母卜之。”乃立一箭,百步而射之,曰:“石公为天子则中。”一发辄中;又立一箭而射之,曰:“吾为节度使则中。”一发又中,其母、兄乃许,重荣以巡边千骑叛入太原。高祖即位,拜重荣成德军节度使。
重荣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后射杀之。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唐废帝、晋高祖皆自籓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诎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乃遣供奉官张澄以兵二千搜索并、镇、忻、代山谷中吐浑,悉驱出塞。吐浑去而复来,重荣卒纳之,因招集亡命,课民种稗,食马万匹,所为益骄。因怒杀指挥使贾章,诬之以反。章女尚幼,欲舍之,女曰:“吾家三十口皆死于兵,存者特吾与父尔,今父死,吾何忍独生,愿就死!”遂杀之。镇人于是高贾女之烈,而知重荣之必败也。重荣既僭侈,以为金鱼袋不足贵,刻玉为鱼佩之。娶二妻,高祖因之并加封爵。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以轻骑掠幽州南境之民,处之博野。上表曰:“臣昨据熟吐浑白承福、赫连功德等领本族三万馀帐自应州来奔,又据生吐浑、浑、契苾、两突厥三部南北将沙陀、安庆、九府等各领其族、牛羊、车帐、甲马七八路来奔,具言契丹残害,掠取生口羊马,自今年二月已后,号令诸蕃,点阅强壮,办具军装,期以上秋南向。诸蕃部诚恐上天不祐,败灭家族,愿先自归,其诸部胜兵众可十万。又据沿河党项、山前后逸越利诸族首领皆遣人送契丹所授告身、敕牒、旗帜来归款,皆号泣告劳,愿治兵甲以报怨。又据朔州节度副使赵崇杀节度使刘山,以城来归。窃以诸蕃不招呼而自至,朔州不攻伐而自归,虽系人情,尽由天意。又念陷蕃诸将等,本自勋劳,久居富贵,没身虏塞,酷虐不胜,企足朝廷,思归可谅,苟闻传檄,必尽倒戈。”其表数千言。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籓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鄴,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重荣将反也,其母又以为不可,重荣曰:“为母卜之。”指其堂下幡竿龙口仰射之,曰:“吾有天下则中之。”一发而中,其母乃许。饶阳令刘岩献水鸟五色,重荣曰:“此凤也。”畜之后潭。又使人为大铁鞭以献,诳其民曰:“鞭有神,指人,人辄死。”号“铁鞭郎君”,出则以为前驱。镇之城门抱关铁胡人,无故头自落,铁胡,重荣小字,虽甚恶之,然不悟也。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鄴,声言入觐。行至宗城破家堤,高祖遣杜重威朔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其铠甲鞍辔皆装以银,晋国不知其来降,争杀而分之。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退入于辎重中,其兵二万皆溃去。是冬大寒,溃兵饥冻及见杀无孑遗,重荣独与十馀骑奔还,以牛马革为甲,驱州人守城以待。重威兵至城下,重荣裨将自城西水碾门引官军以入,杀守城二万馀人。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改成德军为顺德,镇州曰恒州,常山曰恒山云。
安从进,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从进初从庄宗于兵间,为护驾马军都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明宗时,为保义、彰武军节度使,未尝将兵征伐。李彝超自立于夏州,从进尝一以兵往,卒亦无功。愍帝即位,徙领顺化,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潞王反凤翔,从进巡检京城,杀枢密使冯赟,送款于从珂。愍帝出奔,从珂将至京师,从进率百官班迎于郊。清泰中,徙镇山南东道。晋高祖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高祖取天下不顺,常以此惭,籓镇多务,过为姑息,而籓镇之臣,或不自安,或心慕高祖所为,谓举可成事,故在位七年,而反者六起,从进最后反,然皆不免也。自范延光反鄴,从进已畜异志,恃江为险,招集亡命,益置军兵。南方贡输道出襄阳者,多擅留之,邀遮商旅,皆黥以充军。与安重荣阴相结托,期为表裹。高祖患之,谋徙从进,使人谓曰:“东平王建立来朝,愿还乡里,已徙上党。朕虚青州以待卿,卿诚乐行,朕即降制。”从进报曰:“移青州在汉江南,臣即赴任。”高祖亦优容之。其子弘超为宫苑副使,居京师,从进请赐告归,遂不遣。王令谦、潘知麟者,皆从进牙将也,常从从进最久,知其必败,切谏之。从进遣子弘超与令谦游南山,酒酣,令人推堕崖死。
天福六年,安重荣执杀契丹使者,反迹见,高祖为之幸鄴,郑王重贵留守京师。宰相和凝曰:“陛下且北,从进必反,何以制之?”高祖曰:“卿意奈何?”凝曰:“臣闻兵法,先人者夺人,愿为空名宣敕十数通授郑王,有急则命将以往。”从进闻高祖北,遂杀知麟以反。郑王以空名敕授李建崇、郭金海等讨之,从进引兵攻邓州,不克,进至湖阳,遇建崇等,大骇,以为神速,复为野火所烧,遂大败。从进以数十骑奔还襄阳。高祖遣高行周围之,逾年粮尽,从进自焚死。执其子弘受及其将佐四十三人送京师,高祖御楼受俘,徇于市而斩之。降襄阳为防御,赠令谦忠州刺史,知麟顺州刺史。
杨光远,字德明,其父曰阿噔啜,盖沙陀部人也。光远初名阿檀,为唐庄宗骑将,从周德威战契丹于新州,折其一臂,遂废不用。久之,以为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戍瓦桥关。光远为人病秃折臂,不通文字,然有辨智,长于吏事。明宗时,为妫、瀛、冀、易四州刺史,以治称。
初,唐兵破王都于中山,得契丹大将荝剌等十馀人。已而契丹与中国通和,遣使者求荝剌等,明宗与大臣议,皆欲归之,独光远不可,曰:“荝剌皆北狄善战者,彼失之如去手足;且居此久,熟知中国事,归之岂吾利也!”明宗曰:“蕃人重盟誓,已与吾好,岂相负也?”光远曰:“臣恐后悔不及尔!”明宗嘉其说,卒不遣荝剌等。光远自易州刺史拜振武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徙镇中山,兼北面行营都虞候,御契丹于云、应之间。
晋高祖起太原,末帝以光远佐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副使,为契丹所败,退守晋安寨。契丹围之数月,人马食尽,杀马而食,马尽,乃杀敬达出降。耶律德光见之,靳曰:“尔辈大是恶汉兒。”光远与诸将初不知其诮己,犹为谦言以对,德光曰:“不用盐酪,食一万匹战马,岂非恶汉兒邪!”光远等大惭伏,德光问曰:“惧否?”皆曰:“甚惧。”曰:“何惧?”曰:“惧皇帝将入蕃。”德光曰:“吾国无土地官爵以居汝,汝等勉事晋。”晋高祖以光远为宣武军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光远进见,佯为悒悒之色,常如有所恨者,高祖疑其有所不足,使人问之,对曰:“臣于富贵无不足也,惟不及张生铁死得其所,此常为愧尔!”由是高祖以为忠,颇亲信之。
范延光反,以为魏府都招讨使,久之不能下,高祖卒用佗计降延光。而光远自以握重兵在外,谓高祖畏己,始为恣横。高祖每优容之,为选其子承祚尚长安公主,其次子承信等皆超拜官爵,恩宠无比。枢密使桑维翰恶之,数以为言。光远自魏来朝,屡指维翰擅权难制。高祖不得已,罢出维翰于相州,亦徙光远西京留守,兼镇河阳,夺其兵职。光远始大怨望,阴以宝货奉契丹,诉己为晋疏斥。所养部曲千人,挠法犯禁河、洛之间,甚于寇盗。天福五年,徙镇平卢,封东平王。光远请其子以行,乃拜承祚单州刺史,承勋莱州防御使,父子俱东,车骑连属数十里。出帝即位,拜太师,封寿王。
是时,晋马少,括天下马以佐军,景延广请取光远前所借官马三百匹,光远怒曰:“此马先帝赐我,安得复取,是疑我反也!”遂谋为乱。而承祚自单州逃归,出帝即以承祚为淄州刺史,遣使者赐以玉带、御马以慰安之,光远益骄,乃反。召契丹入寇,陷贝州。博州刺史周儒亦叛降契丹。
是时,出帝与耶律德光相距澶、魏之间,郓州观察判官窦仪计事军中,谋曰:“今不以重兵大将守博州渡,使儒得引契丹东过河与光远合,则河南危矣!”出帝乃遣李守贞、皇甫遇以兵万人沿河而下。儒果引契丹自马家渡济河,方筑垒,守贞等急击之,契丹大败,遂与光远隔绝。德光闻河上兵大败,与晋决战戚城,亦败。
契丹已北,出帝复遣守贞、符彦卿东讨,光远婴城固守,自夏至冬,城中人相食几尽。光远北望契丹,稽首以呼德光曰:“皇帝误光远耶!”其子承勋等劝光远出降,光远曰:“我在代北时,尝以纸钱祭天池,投之辄没,人言我当作天子,宜且待时,毋轻议也。”承勋知不可,乃杀节度判官丘涛、亲将杜延寿、杨瞻、白延祚等,劫光远幽之,遣人奉表待罪。承信、承祚皆诣阙自归,而光远亦上章请死。出帝以其二子为侍卫将军,赐光远昭书,许以不死,群臣皆以为不可,乃敕李守贞便宜处置。守贞遣客省副使何延祚杀之于其家。延祚至其第,光远方阅马于厩,延祚使一都将入谓之曰:“天使在门,欲归报天子,未有以藉手。”光远曰:“何谓也?”曰:“愿得大王头尔!”光远骂曰:“我有何罪?昔我以晋安寨降契丹,使尔家世世为天子,我亦望以富贵终身,而反负心若此!”遂见杀,以病卒闻。
承勋事晋为郑州防御使,德光灭晋,使人召承勋至京师,责其劫父,脔而食之,乃以承信为平卢节度使。汉高祖赠光远尚书令,封齐王,命中书舍人张正撰光远碑铭文赐承信,使刻石于青州。碑石既立,天大雷电,击折之。
阿噔啜初非姓氏,其后改名瑊而姓杨氏。光远初名檀,清泰二年,有司言明宗庙讳犯偏傍者皆易之,乃赐名光远云。光远既病秃,而妻又跛其足也,人为之语曰:“自古岂有秃疮天子、跛脚皇后邪?”相传以为笑。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晋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馀年,皆光远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