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灵枢经
- ▪ 黄帝灵枢经叙
- ▪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 本输第二 法地
- ▪ 小针解第三法人
- ▪ 大惑论第八十
- ▪ 痈疽第八十一
- ▪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法时
- ▪ 卷之二 根结第五法音
- ▪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 ▪ 官针第七法星
- ▪ 本神第八法民
- ▪ 终始第九法野
- ▪ 卷之三 经脉第十
- ▪ 经别第十一
- ▪ 经水第十二
- ▪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 ▪ 骨度第十四
- ▪ 五十营第十五
- ▪ 营气第十六
- ▪ 脉度第十七
-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 四时气第十九
- ▪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 病狂第二十二
- ▪ 热病第二十三
- ▪ 厥病第二十四
- ▪ 病本第二十五
- ▪ 杂病第二十六
- ▪ 周痹第二十七
- ▪ 口问第二十八
- ▪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 ▪ 决气第三十
- ▪ 肠胃第三十一
- ▪ 平入绝谷第三十二
- ▪ 海论第三十三
- ▪ 五乱第三十四
- ▪ 胀论第三十五
-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 血结论第三十九
-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 ▪ 病传第四十二
-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 外揣第四十五
- ▪ 五变第四十六
- ▪ 本藏第四十七
- ▪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 ▪ 五色第四十九
- ▪ 论勇第五十
- ▪ 背俞第五十一
- ▪ 卫气第五十二
- ▪ 论痛第五十三
- ▪ 天年第五十四
- ▪ 逆顺第五十五
- ▪ 五味第五十六
- ▪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
- ▪ 贼风第五十八
-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 玉版第六十
- ▪ 五禁第六十一
- ▪ 动输第六十二
- ▪ 五味论第六十三
-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 行针第六十七
- ▪ 上隔第六十八
- ▪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 ▪ 寒热第七十
- ▪ 邪客第七十一
- ▪ 通天第七十二
- ▪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 ▪ 卫气行第七十六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人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侯;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摔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说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人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往德优,膀味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线,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握。明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成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控之则胃中踢,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平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成人而走血矣。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丰人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管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人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人下院,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人而走骨,故人而复出,知其走骨也。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悦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