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灵枢经
- ▪ 黄帝灵枢经叙
- ▪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
-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 ▪ 本输第二 法地
-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 小针解第三法人
- ▪ 大惑论第八十
- ▪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法时
- ▪ 痈疽第八十一
- ▪ 卷之二 根结第五法音
- ▪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 ▪ 官针第七法星
- ▪ 本神第八法民
- ▪ 终始第九法野
- ▪ 卷之三 经脉第十
- ▪ 经别第十一
- ▪ 经水第十二
- ▪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 ▪ 骨度第十四
- ▪ 五十营第十五
- ▪ 营气第十六
- ▪ 脉度第十七
-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 四时气第十九
- ▪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 病狂第二十二
- ▪ 热病第二十三
- ▪ 厥病第二十四
- ▪ 病本第二十五
- ▪ 杂病第二十六
- ▪ 周痹第二十七
- ▪ 口问第二十八
- ▪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 ▪ 决气第三十
- ▪ 肠胃第三十一
- ▪ 平入绝谷第三十二
- ▪ 海论第三十三
- ▪ 五乱第三十四
- ▪ 胀论第三十五
-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 血结论第三十九
-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 ▪ 病传第四十二
-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 外揣第四十五
- ▪ 五变第四十六
- ▪ 本藏第四十七
- ▪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 ▪ 五色第四十九
- ▪ 论勇第五十
- ▪ 背俞第五十一
- ▪ 卫气第五十二
- ▪ 论痛第五十三
- ▪ 天年第五十四
- ▪ 逆顺第五十五
- ▪ 五味第五十六
- ▪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
- ▪ 贼风第五十八
-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 玉版第六十
- ▪ 五禁第六十一
- ▪ 动输第六十二
- ▪ 五味论第六十三
-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 行针第六十七
- ▪ 上隔第六十八
- ▪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 ▪ 寒热第七十
- ▪ 邪客第七十一
- ▪ 通天第七十二
- ▪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 刺书真邪第七十五
- ▪ 卫气行第七十六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后槁腊,不得汗。取三阳干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阳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木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己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传不收,名日体情。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颈测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精。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暗气较,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睛。暴挛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疼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隔五部。臂阳明有人颀遍齿者,名日大迎,下齿蹈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人顶遍齿者,名日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项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日取之出鼻外。足阳明有秧鼻人于面者,名曰悬领,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着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队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脑者,正属自本,名日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人脑乃别。阴跌、阳额,阴阳相交,阳人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阳气盛则暖目,阴气盛则瞑目。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阻于足,皆留之。舌纵诞下,顿说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悦,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春取络脉,夏取分胜,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睦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排二,胖者股也;背王;五藏之偷四;项五。此五部有痛疽者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大阻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站足胜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阳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凡利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诓,致气则生为痛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