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史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溯龙兴开编谈将种 选蛾眉侍宴赚唐公
- ▪ 第二回 定秘计诱杀副留守 联外助自号大将军
- ▪ 第三回 攻霍邑阵斩宋老生 入长安拥立代王侑
- ▪ 第四回 记艳闻李郎遇侠 禅帝位唐祚开基
- ▪ 第五回 李密败绩入关中 秦王出奇平陇右
- ▪ 第六回 盛彦师设伏毙叛徒 窦建德兴兵诛逆贼
- ▪ 第七回 啖人肉烹食段钦使 讨乱酋击走刘武周
- ▪ 第八回 河朔修和还旧俘 郑兵战败保孤城
- ▪ 第九回 擒渠歼敌耀武东都 奏凯还朝献俘太庙
- ▪ 第十回 下江东梁萧铣亡国 战洺南刘黑闼丧师
- ▪ 第十一回 唐太子发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胜下丹阳
- ▪ 第十二回 诛文幹传首长安 却颉利修和突厥
- ▪ 第十三回 玄武门同胞受刃 庐江王谋反被诛
- ▪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
- ▪ 第十五回 偃武修文君臣论治 易和为战将帅扬镳
- ▪ 第十六回 获渠魁扫平东突厥 统雄师深入吐谷浑
- ▪ 第十七回 长孙后临终箴主阙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
- ▪ 第十八回 灭高昌献俘观德殿 逐真珠击败薛延陀
- ▪ 第十九回 强胡内乱列部纷争 逆迹上闻储君被废
- ▪ 第二十回 易东宫亲授御训 征高丽连破敌锋
- ▪ 第二十一回 东略无功全军归国 北荒尽服群酋入朝
- ▪ 第二十二回 使天竺调兵擒叛酋 征龟兹入穴虏名王
- ▪ 第二十三回 出娇娃英主升遐 逞奸情帝女谋变
- ▪ 第二十四回 武昭仪还宫夺宠 褚遂良伏阙陈忠
- ▪ 第二十五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军擒归沙钵罗
- ▪ 第二十六回 许敬宗构陷三家 刘仁轨荡平百济
- ▪ 第二十七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 ▪ 第二十八回 伐西羌连番败绩 易东宫两次蒙冤
- ▪ 第二十九回 裴总管出师屡捷 唐高宗得病告终
- ▪ 第三十回 被废立庐陵王坐徙 违良策徐敬业败亡
- ▪ 第三十一回 敕告密滥用严刑 谋匡复构成大祸
- ▪ 第三十二回 武则天革命称尊 狄仁杰奉制出狱
- ▪ 第三十三回 安金藏剖心明信 僧怀义稔恶受诛
- ▪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
- ▪ 第三十五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尽职归天
- ▪ 第三十六回 证冤狱张说辨诬 诛淫竖中宗复位
- ▪ 第三十七回 通三思正宫纵欲 窜五王内使行凶
- ▪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
- ▪ 第三十九回 规夜宴特献回波辞 进毒饼枉死神龙殿
- ▪ 第四十回 讨韦氏扫清宿秽 平谯王骈戮叛徒
- ▪ 第四十一回 应星变睿宗禅位 泄逆谋公主杀身
- ▪ 第四十二回 赠美人张说得厚报 破强虏王晙立奇功
- ▪ 第四十三回 任良相美政纪开元 阅边防文臣平叛虏
- ▪ 第四十四回 信妾言皇后被废 丛敌怨节使遭戕
- ▪ 第四十五回 张守珪诱番得虏首 李林甫毒计害储君
- ▪ 第四十六回 却隆恩张果老归山 开盛宴江梅妃献技
- ▪ 第四十七回 梅悴杨荣撒娇絮阁 罗钳吉网党恶滥刑
- ▪ 第四十八回 洗禄儿中冓贻羞 写幽怨长门拟赋
- ▪ 第四十九回 恋爱妃密誓长生殿 宠胡儿亲饯望春亭
- ▪ 第五十回 勤政楼童子陈箴 范阳镇逆胡构乱
- ▪ 第五十一回 失潼关哥舒翰丧师 驻马嵬杨贵妃陨命
- ▪ 第五十二回 唐肃宗称尊灵武 雷海青殉节洛阳
- ▪ 第五十三回 结君心欢暱张良娣 受逆报刺死安禄山
- ▪ 第五十四回 统三军广平奏绩 复两京李泌辞归
- ▪ 第五十五回 与城俱亡双忠死义 从贼堕节六等定刑
- ▪ 第五十六回 九节度受制鱼朝恩 两叛将投降李光弼
- ▪ 第五十七回 迁上皇阉寺擅权 宠少子逆胡速祸
- ▪ 第五十八回 弑张后代宗即位 平史贼蕃将立功
- ▪ 第五十九回 避寇乱天子蒙尘 耀军徽令公却敌
- ▪ 第六十回 入番营单骑盟虏 忤帝女绑子入朝
- ▪ 第六十一回 定秘谋元舅除凶 窃主柄强藩抗命
- ▪ 第六十二回 贬忠州刘晏冤死 守临洺张伾得援
- ▪ 第六十三回 三镇连兵张家覆祀 四王僭号朱氏主盟
- ▪ 第六十四回 叱逆使颜真卿抗节 击叛帅段秀实尽忠
- ▪ 第六十五回 僭帝号大兴逆师 解贼围下诏罪己
- ▪ 第六十六回 趋大梁德宗奔命 战贝州朱滔败还
- ▪ 第六十七回 朱泚败死彭原城 李晟诱诛田希鉴
- ▪ 第六十八回 窦桂娘密谋除逆 尚结赞狡计劫盟
- ▪ 第六十九回 格君心储君免祸 释主怨公主和番
- ▪ 第七十回 陆敬舆斥奸忤旨 韩全义掩败为功
- ▪ 第七十一回 王叔文得君怙宠 韦执谊坐党贬官
- ▪ 第七十二回 擒刘辟戡定西川 执李锜荡平镇海
-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
- ▪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
- ▪ 第七十五回 却美妓渡水薄郾城 用降将冒雪擒元济
- ▪ 第七十六回 谏佛骨韩愈遭贬 缚逆首刘悟倒戈
- ▪ 第七十七回 平叛逆因骄致祸 好盘游拒谏饰非
- ▪ 第七十八回 河朔再乱节使遭戕 深州撤围侍郎申命
- ▪ 第七十九回 裂制书郭太后叱奸 信卜士张工头构乱
- ▪ 第八十回 盅敬宗逆阉肆逆 屈刘蕡名士埋名
- ▪ 第八十一回 诛叛帅朝使争功 诬相臣天潢坐罪
- ▪ 第八十二回 嫉强藩杜牧作罪言 除逆阉李训施诡计
- ▪ 第八十三回 甘露败谋党人流血 钧垣坐镇都市弭兵
- ▪ 第八十四回 奉皇弟权阉矫旨 迎公主猛将建功
- ▪ 第八十五回 兴大军老成定议 堕狡计逆竖丧元
- ▪ 第八十六回 信方士药死唐武宗 立太叔窜毙李首相
- ▪ 第八十七回 复河陇边民入觐 立郓夔内竖争权
- ▪ 第八十八回 平浙东王式用智 失安南蔡袭尽忠
- ▪ 第八十九回 易猛将进克交趾城 得义友夹攻徐州贼
- ▪ 第九十回 斩庞勋始清叛孽 葬同昌备极奢华
- ▪ 第九十一回 曾元裕击斩王仙芝 李克用叛戮段文楚
- ▪ 第九十二回 镇淮南高骈纵寇 入关中黄巢称尊
- ▪ 第九十三回 奔成都误宠权阉 复长安追歼大盗
- ▪ 第九十四回 入陷阱幸脱上源驿 劫车驾急走大散关
- ▪ 第九十五回 襄王煴窜死河中 杨行密盗据淮甸
- ▪ 第九十六回 讨河东王师败绩 走山南阉党失机
- ▪ 第九十七回 三镇犯阙辇毂震惊 一战成功邠宁戡定
- ▪ 第九十八回 占友妻张夫人进箴 挟兵威刘太监废帝
- ▪ 第九十九回 以乱易乱劫迁主驾 用毒攻毒尽杀宦官
- ▪ 第一百回 徒乘舆朱全忠行弑 移国祚昭宣帝亡唐
却说懿宗生有八子,长为魏王佾,次为凉王侹,蜀王佶,威王偘,普王俨,吉王保,寿王杰,最幼为睦王倚,这八子统是后宫所出,不分嫡庶。但据无嫡立长的故例,论将起来,魏王佾应该嗣立,偏是左神策中尉刘行深,右神策中尉韩文约,利立幼君,竟将懿宗第五子普王俨,立为皇太子。俨系王氏所生,年仅十二,母族微贱,全仗那两个典兵的阉竖,佐命定策。阉官立君,成为常例,唐廷实是无人。懿宗已是弥留,还晓得甚么后事。刘韩即矫称遗诏,传位普王。宰相如韦保衡刘邺赵隐三人,但知居官食禄,不管甚么继统问题。王铎已经罢职,越觉袖手旁观。至懿宗入殓,普王俨即位柩前,是为僖宗,僖宗母王氏已殁,追尊为皇太后,加谥惠安。进韦保衡为司徒,不到两月,保衡为言官所劾,坐罪免职,贬为贺州刺史。嗣又被人讦发,谓与郭淑妃有暧昧情事,再贬为澄迈令,寻且赐死。路岩罪同时并发,降为新州刺史,就道后又下敕削官,长流儋州,越年亦赐令自尽。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边咸郭筹,亦皆伏诛,另任兵部尚书萧仿同平章事。
过了残腊,改元乾符,关东水旱相寻,民不聊生,翰林学士卢携,请敕令遇荒州县,概停征税,并发义仓赈济贫民。僖宗如言下敕,但不过一纸虚文,有司竟未实行。已而罢同平章事赵隐,进华州刺史裴坦为相,未几坦卒,召还故相刘瞻,令复原职。瞻字幾之,祖籍彭城,后徒桂阳,平生清介自持,所得俸禄,悉赡贫乏,家无留储;至被窜驩州,无论远近,莫不称冤。幽州节度使张允伸病殁,由平州刺史张公素接任,公素慕瞻忠直,上疏申枉,乃得移徙康虢二州刺史。僖宗召为刑部尚书,即复任同平章事。长安两市,闻瞻得还都,醵钱雇演百戏,藉表欢迎。瞻特为改期,另由他道入都,受任三月,去烦除弊,政简刑清。同僚刘邺,前曾在韦保衡路岩前,痛词诋瞻,至是恐瞻闻声报复,不免心虚,因邀瞻共饮,尽兴而别。哪知瞻醉后归寓,竟一病不起,遽尔谢世,时人共谓邺有意酖瞻,不为无据。宣宗以降,朝无贤相,仅得刘瞻一人,清直可风,又为奸党播弄至死,特揭录之,以志余慨。兵部侍郎崔彦昭,继瞻后任,彦昭颇有令名,与萧仿和衷办事,执要不烦,且因刘邺毒死刘瞻,情迹可疑,特上章弹劾,出邺为淮南节度使。翰林学士卢携,与吏部侍郎郑畋,相继入相。四相才略,似非全不足用,怎奈僖宗年少,未化童心,暇时辄与嬖僮宠竖,征逐游戏。遇有大臣奏议,往往搁置不理,或且委枢密田令孜处决。令孜是一个小马坊使,读书识字,很有巧思,僖宗在普邸时,已与令孜朝夕相亲,呼为阿父,及即位后,即擢置枢密,倚若股肱。令孜专哄动僖宗欢心,所有僖宗爱嗜的果食,尝自去购办,携陈御榻,与僖宗对坐畅饮,且引入内园小儿,侍奉僖宗,击鞠抛球,赏赐万计。僖宗虑府藏空虚,令孜代为划策,劝籍两市商货,悉输内库,遇有陈诉,辄付京兆尹杖毙。僖宗未识民艰,但教库中取用不穷,便好任情挥霍,且从此益宠令孜,加官中尉。小儿最易受骗,况遇阴柔之小人,自然水乳俱融。令孜揽权纳贿,量赂除官,一切黜陟,多不关白。宰相以下,也不敢过问。唐室江山,要在他手中断送了。看官!你想少主童昏,权阉骄恣,人怨沸腾,天变交作,东荒西瘠,饿殍载道,朝廷不加赈,有司不知恤,哪里还能太平呢?
当时西陲不靖,南诏为患,唐廷特调高骈往镇西川,制置蛮事,发兵退敌,擒住蛮酋数十人,修复邛崃关大渡河诸城栅,择要置戍,还算有备无患,全蜀粗安。蜀事用简文带过,与前回笔意相同。只是边境少宁,内乱迭起,盗贼到处横行,官军不能控御,就中有两大盗魁,最号猖獗:一个是濮州盗王仙芝,一个是冤句盗黄巢。仙芝向贩私盐,出没江湖。巢善骑射,喜任侠,麄读书传,屡试进士科,不得一第,乃与仙芝往来,同做这种贩私行业。仙芝于乾符元年,聚众数千人,揭竿长垣,次年即胁从数万,攻陷濮州曹州,天平军节度使薛崇,出兵往剿,反为所败。巢闻仙芝得利,也纠众起应,剽掠州县,与仙芝同扰山东。此外各处盗贼,都遥与联合,四处侵轶。自山东至淮南;几无宁宇。有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分别御盗,剿抚兼施。同平章事萧仿,目击时艰,屡劝僖宗勤政求治。偏为田令孜等所忌,迭加驳斥。萧仿抑郁病终,用吏部尚书李蔚代任。右补阙董禹,谏阻僖宗游畋击球,颇蒙褒赐,嗣因邠宁节度使李侃,为宦官义子,特为假父请赠官阶,禹上疏指驳,语侵宦官。枢密使杨复恭,入宫谗诉,竟贬禹为柳州司马。自是上下壅蔽,内外隔阂。仙芝等寇焰浸炽,进逼沂州,平卢节度使宋威,表请率兵讨贼,乃降敕命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凡各镇所遣讨贼将士,均归威节制调遣。威俟诸道兵至,出击仙芝,大杀一阵,毙贼甚多,仙芝遁去。遥传仙芝已死,威即奏称贼渠已歼,尽可无虞,诸道兵悉数遣归,自还青州。百官闻捷,入朝称贺,不意过了三日,仙芝又复出现,转掠阳翟郓城,地方官飞章奏闻。御寇几如儿戏,如何平寇?乃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往剿;再令昭义义成两镇,各发步骑,保护东都宫室;授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出守东都;又敕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三千,守汝邓要路;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绹,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各道将士,本由宋威遣归,欣然就道,偏途次复令赴敌,免不得忿怨交乘,各怀观望。仙芝得由齐入豫,攻陷汝州,执住刺史王镣。镣系王铎从弟,铎正由郑畋推荐,复入为相。罢崔彦昭为太子太傅,一闻王镣被掳,他人没甚惊慌,独王铎非常着急,乃倡议抚盗,赦仙芝罪,且给官阶。仙芝转陷郢复二州,大掠申光舒寿庐通一带,并与黄巢西攻蕲州。王镣尚在贼中,劝仙芝归国拜官,且因蕲州刺史裴渥,为王铎知贡举时所擢进士,彼此交谊相关,特为仙芝致书,浼渥奏保仙芝。无非为免死计。渥敛兵不战,报称如约,即开城迎入仙芝及黄巢等三十余人入城,置酒款待,并赠厚贿,一面拜表奏闻。仙芝与巢,恰也心喜,便谢别出城;驻营待命。未几有敕使到来,授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渥与镣皆向仙芝道贺,仙芝也笑逐颜开。偏黄巢不得一官,勃然大怒,指仙芝道:“我与君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君独取官而去,试问五千余众,何处安身?”说至此,提起老拳,殴击仙芝。仙芝闪避不及,左额上已遭一击,色青且红。贼众亦附和巢语,群起喧哗。唐廷既欲抚盗,应该为众盗设法,徒官仙芝,不及黄巢等人,糜烂地方,失策孰甚?仙芝为众所逼,只好不受朝命,仍然为盗,大掠蕲州,毁民庐舍。裴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王镣仍为贼所拘。贼众三千人归仙芝,二千人归巢,分道驰去。
乾符四年,仙芝陷鄂州,黄巢陷郓州沂州,再合众并攻宋州。宋威督兵往援,反为所围,幸左威卫上将军张自勉,率忠武军七千名,往救宋州,杀贼二千余人,贼乃解围遁去。宰相王铎卢携,欲令张自勉归宋威节制,独郑畋谓自勉必不服威,多使疑忌,必致相争,因不肯署奏。铎与携乃自请免职,畋亦请归浐州养疴,僖宗皆不肯许。铎携两相,复议罢归张自勉,改令张贯为将,令率忠武军七千,隶属宋威。畋又与力争,辩论大廷,一口不能胜两口,乃还草奏牍,再行呈请。略言:“王仙芝倡乱,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尝请会师力剿,至今贼党不敢入境。又以本道兵授张自勉,解宋州围,使江淮漕运流通,不入贼手,今遽罢归自勉,易将统兵,使隶宋威,臣见威忌功讳败,所奏多非实迹,崔宏潜以兵授人,良将空还,若勍寇忽至,如何支持?臣请分四千人归威,三千人仍令自勉统率,还守本道,庶几战守两全,不分厚薄”云云。卢携仍不以为然。必袒宋威,是何用意?畋又劾威欺罔朝廷,屡致败衄,应早行罢黜,亦不见从。宋威有恃无恐,专务欺上冒功。会值招讨副都监杨复光,遣人招谕仙芝,仙芝遣悍党尚君长等请降,威邀击道中,执住君长等,献入京师,但说是临阵生擒。复光奏系来降,非威所获,诏令侍御史归仁绍等讯问,始终不能审明。结果是将君长等牵至狗脊岭,一刀一个,枭首了事。仙芝闻朝廷诱降逞暴,越加咆哮,令黄巢寇掠蕲黄,自趋荆南。黄巢为曾元裕所破,回遁濮州。仙芝至荆南城下,正值乾符五年元旦,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粗擅文学,素不知兵,元日大雪,犹受僚属谒贺,忽闻城外喊杀连天,才知寇众大至,急忙召集将佐,调兵守堵,外城已被捣入,将佐亟围住内城,请知温出督士卒,登陴御贼。知温尚纱帽皂裘,从容赋诗,且夸示群僚。迂腐可笑。将佐知他无用,忙发使至山南东道告急。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悉众赴援。巧有沙陀兵五百骑,留寓襄阳,遂引与俱行。到了荆门,与贼相遇,由沙陀兵纵骑奋击,大破贼党。仙芝闻风生惧,焚掠江陵而去,转至申州,被曾元裕大杀一阵,击毙万人,招降又万人。仙芝自蕲州出掠,沿途胁从,众至七八万,此次丧失二万名,仓皇远窜,荆南解严。
元裕一再报捷,朝廷乃把招讨使的职务,付诸元裕,饬宋威还驻青州,并令张自勉为副使,贬杨知温为郴州司马。又添些远戍诗料。元裕既握全权,遂与自勉互逐贼众,追至黄梅,四面兜剿,杀毙贼党五万余名。仙芝穷窜无路,被诸军追及,乱刀砍死,斩首以归。尚有党目尚让,为尚君长弟,招集残众,往归黄巢。巢方攻亳州未下,见让到来,当然迎纳。让因推巢为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设官署吏,再陷沂州濮州,分众陷朗州岳州。有诏令曾元裕移屯荆襄,张自勉充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再发河南兵千人赴东都,与宣武昭义军二千人,共卫行宫。遣左神武大将军刘景仁,为东都应援防遏使,管辖三镇军士。河阳节度使郑延休,领兵三千,屯驻河阴,为东都后援。巢窜突中州,均为所遏,乃遣书天平军,情愿降顺。天平节度使张裼,上书奏闻,诏授巢为右卫将军,令就郓州解甲。哪知巢是个缓兵计,伺官军少懈,即引众渡江,连陷虔吉饶信等州,顺道入浙。朝议调高骈为镇海节度使,专力防巢,并拟与南诏和亲,暂免西顾忧。
自南诏主酋龙,屡寇西陲,为患几十余年,唐廷屡遣使招抚,终不奉命。至高骈徙镇西川,筑城守堡,稍遏寇氛。骈又因南诏迷信释教,特遣浮屠景仙,南行游说,劝酋龙归附中国,愿与和亲。酋龙颇欲允议,会酋龙病死,子法嗣立,遣使段瑳宝等,往诣岭南,面议和约。亳州刺史辛谠,正调升岭南西道节度使,接见段瑳宝后,即奏称诸道兵共戍邕州,兵饷浩繁,不如与南诏修和,得使边境息肩。朝廷正因内乱蔓延,欲调回戍兵,剿平群盗,乃即从谠议,许和南诏,令将戍兵遣归,但留荆南宣歙数军。已而南诏遣使赵宗政入都,乞请和亲,所赍国书,但给中书省,称弟不称臣。礼部侍郎崔澹等,言南诏骄僭无礼,高骈不达大体,徒遣一僧呫嗫,卑辞诱和,若果从所请,必致贻笑后世。语非不是,但按诸当日情势,安内为先,不应再开外衅。僖宗不能遽决,再令高骈妥议。骈上表与澹等驳辩,有诏委曲谕解,进骈检校司徒,封燕国公,一面遣宰臣再议。卢携主张和亲,郑畋力言不可。携不觉大怒,拂衣起座,袂适触砚,堕地有声。僖宗闻知此事,喟然叹道:“大臣相诟,如何仪型四方?”乃将卢、郑两相,一并罢职,改命户部侍郎豆卢瑑,吏部侍郎崔沅,同平章事。宣诏时大风拔木,隐兆不祥,时人已知新任二相,未能令终。伏后文。且南诏事终未定议,但遣赵宗政归国,不加答复,付诸缓图便了。
谁料媮安不安,防乱生乱,大同军又起变端,竟杀死防御使段文楚,推李克用为留后。克用系李国昌子,国昌即朱邪赤心,事见前回。为沙陀副兵马使,出戍蔚州。国昌由大同调镇振武军,会代北荐饥,漕运不继,防御使段文楚减扣军士衣粮,用法亦不免苛峻,以致军士怨谤。沙陀兵马使李尽忠,与牙将康君立薛志勤程怀信李存璋等私议道:“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能远行,此正英雄立功建业的时期。段使苛暴,不足与议大计,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子克用勇冠诸军,若经我等推戴,代北唾手可定,我等可共取富贵,岂不甚善?”康君立等同声赞成。乃由君立潜诣蔚州,劝克用起事,立除文楚。克用道:“我父现在振武,俟我禀明,举事未迟。”君立道:“事在速行,缓即生变,尚何暇千里禀命呢?”克用许诺,遂募得士卒万人,直趋云州。李尽忠闻克用将到,即夜率牙兵,攻入牙城,执住段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械系狱中,并遣人送交克用,请为防御留后。克用率众至斗鸡台下,台在城东,设帐屯兵,尽忠即将文楚等,驱至克用营前,克用命军士剐死文楚,并用骑践骸,究竟是狼子野心。乃入城视事,嘱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正思诘问李国昌,国昌已表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逆命,臣当率本道兵往讨,决不溺爱一子,致负国家。初意却是不错。僖宗以命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克用拒命不纳,乃由朝廷改诏,命卢简方调任振武,李国昌复镇大同。哪知国昌忽然变计,竟撕去制书,杀死监军,与克用合谋为逆,派兵攻宁武及岢岚军。真是出人意表。
是时幽州节度使张公素,为部将李茂勋所逐,代主军务,闻大同军乱,上表荐子可举,具有武略,愿讨大同,且请授可举旌节,自乞息肩。僖宗本欲令他出平代乱,授为幽州节度使,及见他上表陈情,遂悉从所请,令可举代父统军,与昭义节度使李钧,合兵讨国昌父子。可举复约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白义诚,沙陀酋长安庆,萨葛酋长米海万,联兵夹攻。赫连铎饶有勇力,兼程急进,直趋振武。国昌猝不及防,被铎攻入,慌忙挈骑兵五百,遁往云州。云州闭城不纳,乃转奔蔚州。铎取得振武军资械,追国昌至云州,乘势入城,复闻克用屯兵新城,即引兵万人往击,三日不能下。国昌自蔚州往援,铎乃引退,朝廷再命河东宣慰使崔季康为河东节度使,兼代北行营招讨使,与李可举赫连铎部众,共讨沙陀。可举与铎,会兵攻蔚州。李国昌率众抵敌,相持未下。克用却独领一队,趋遮虏城,拒击李钧。钧方与崔季康军,共至洪谷,天适大雪,士卒相继冻仆,不防克用杀到,冲入官军队里,沙陀铁骑,本是勇悍,更兼生长沙漠,素性耐寒,任他大雪飘飘,越发精神健旺,那河东昭义两镇兵士,又冻又馁,如何招架得住,拚命乱逃。季康押着后队,还得侥幸逃生,钧在前驱,竟战死乱军中。小子有诗叹道:
国乱纷纷太不平,强藩逐鹿擅行兵。
可怜大将无才略,枉向沙场把命倾。
两镇兵败,沙陀兵气焰益盛,遂长驱入雁门关。欲知后事,且阅下回。
读此回而已知唐之将亡,亡唐者非他,一田令孜足以尽之,内而宰相,外而寇盗,犹不足责也。僖宗年少嗣统,非得老成夹辅,不足致治,乃独宠任田令孜,导之游狎,厚赋敛,贪货贿,天怒于上而不之知,人怨于下而不之问,王黄二盗,乘势揭竿,朝廷议剿议抚,茫无定见,一二贤相,复被佞幸摧抑至死,国家宁尚有豸乎?宋威老而贪功,欺君罔上,不加斥逐,卒至寇势日炽,迨改任曾元裕,始得击斩仙芝,一盗虽殄,一盗犹存,祸本固尚未芟也。李国昌父子,复起代北,叛命不臣,南顾多忧,何堪再遇北寇?中原抢攘无虚日,而皇纲从此扫地,故观于此而已可知唐之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