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史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溯龙兴开编谈将种 选蛾眉侍宴赚唐公
- ▪ 第二回 定秘计诱杀副留守 联外助自号大将军
- ▪ 第三回 攻霍邑阵斩宋老生 入长安拥立代王侑
- ▪ 第四回 记艳闻李郎遇侠 禅帝位唐祚开基
- ▪ 第五回 李密败绩入关中 秦王出奇平陇右
- ▪ 第六回 盛彦师设伏毙叛徒 窦建德兴兵诛逆贼
- ▪ 第七回 啖人肉烹食段钦使 讨乱酋击走刘武周
- ▪ 第八回 河朔修和还旧俘 郑兵战败保孤城
- ▪ 第九回 擒渠歼敌耀武东都 奏凯还朝献俘太庙
- ▪ 第十回 下江东梁萧铣亡国 战洺南刘黑闼丧师
- ▪ 第十一回 唐太子发兵平山左 李大使乘胜下丹阳
- ▪ 第十二回 诛文幹传首长安 却颉利修和突厥
- ▪ 第十三回 玄武门同胞受刃 庐江王谋反被诛
- ▪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
- ▪ 第十五回 偃武修文君臣论治 易和为战将帅扬镳
- ▪ 第十六回 获渠魁扫平东突厥 统雄师深入吐谷浑
- ▪ 第十七回 长孙后临终箴主阙 武媚娘奉召沐皇恩
- ▪ 第十八回 灭高昌献俘观德殿 逐真珠击败薛延陀
- ▪ 第十九回 强胡内乱列部纷争 逆迹上闻储君被废
- ▪ 第二十回 易东宫亲授御训 征高丽连破敌锋
- ▪ 第二十一回 东略无功全军归国 北荒尽服群酋入朝
- ▪ 第二十二回 使天竺调兵擒叛酋 征龟兹入穴虏名王
- ▪ 第二十三回 出娇娃英主升遐 逞奸情帝女谋变
- ▪ 第二十四回 武昭仪还宫夺宠 褚遂良伏阙陈忠
- ▪ 第二十五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军擒归沙钵罗
- ▪ 第二十六回 许敬宗构陷三家 刘仁轨荡平百济
- ▪ 第二十七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
- ▪ 第二十八回 伐西羌连番败绩 易东宫两次蒙冤
- ▪ 第二十九回 裴总管出师屡捷 唐高宗得病告终
- ▪ 第三十回 被废立庐陵王坐徙 违良策徐敬业败亡
- ▪ 第三十一回 敕告密滥用严刑 谋匡复构成大祸
- ▪ 第三十二回 武则天革命称尊 狄仁杰奉制出狱
- ▪ 第三十三回 安金藏剖心明信 僧怀义稔恶受诛
- ▪ 第三十四回 累次发兵才平叛酋 借端详梦迭献忠忱
- ▪ 第三十五回 默啜汗悔婚入寇 狄梁公尽职归天
- ▪ 第三十六回 证冤狱张说辨诬 诛淫竖中宗复位
- ▪ 第三十七回 通三思正宫纵欲 窜五王内使行凶
- ▪ 第三十八回 诛首恶太子兴兵 狎文臣上官恃宠
- ▪ 第三十九回 规夜宴特献回波辞 进毒饼枉死神龙殿
- ▪ 第四十回 讨韦氏扫清宿秽 平谯王骈戮叛徒
- ▪ 第四十一回 应星变睿宗禅位 泄逆谋公主杀身
- ▪ 第四十二回 赠美人张说得厚报 破强虏王晙立奇功
- ▪ 第四十三回 任良相美政纪开元 阅边防文臣平叛虏
- ▪ 第四十四回 信妾言皇后被废 丛敌怨节使遭戕
- ▪ 第四十五回 张守珪诱番得虏首 李林甫毒计害储君
- ▪ 第四十六回 却隆恩张果老归山 开盛宴江梅妃献技
- ▪ 第四十七回 梅悴杨荣撒娇絮阁 罗钳吉网党恶滥刑
- ▪ 第四十八回 洗禄儿中冓贻羞 写幽怨长门拟赋
- ▪ 第四十九回 恋爱妃密誓长生殿 宠胡儿亲饯望春亭
- ▪ 第五十回 勤政楼童子陈箴 范阳镇逆胡构乱
- ▪ 第五十一回 失潼关哥舒翰丧师 驻马嵬杨贵妃陨命
- ▪ 第五十二回 唐肃宗称尊灵武 雷海青殉节洛阳
- ▪ 第五十三回 结君心欢暱张良娣 受逆报刺死安禄山
- ▪ 第五十四回 统三军广平奏绩 复两京李泌辞归
- ▪ 第五十五回 与城俱亡双忠死义 从贼堕节六等定刑
- ▪ 第五十六回 九节度受制鱼朝恩 两叛将投降李光弼
- ▪ 第五十七回 迁上皇阉寺擅权 宠少子逆胡速祸
- ▪ 第五十八回 弑张后代宗即位 平史贼蕃将立功
- ▪ 第五十九回 避寇乱天子蒙尘 耀军徽令公却敌
- ▪ 第六十回 入番营单骑盟虏 忤帝女绑子入朝
- ▪ 第六十一回 定秘谋元舅除凶 窃主柄强藩抗命
- ▪ 第六十二回 贬忠州刘晏冤死 守临洺张伾得援
- ▪ 第六十三回 三镇连兵张家覆祀 四王僭号朱氏主盟
- ▪ 第六十四回 叱逆使颜真卿抗节 击叛帅段秀实尽忠
- ▪ 第六十五回 僭帝号大兴逆师 解贼围下诏罪己
- ▪ 第六十六回 趋大梁德宗奔命 战贝州朱滔败还
- ▪ 第六十七回 朱泚败死彭原城 李晟诱诛田希鉴
- ▪ 第六十八回 窦桂娘密谋除逆 尚结赞狡计劫盟
- ▪ 第六十九回 格君心储君免祸 释主怨公主和番
- ▪ 第七十回 陆敬舆斥奸忤旨 韩全义掩败为功
- ▪ 第七十一回 王叔文得君怙宠 韦执谊坐党贬官
- ▪ 第七十二回 擒刘辟戡定西川 执李锜荡平镇海
- ▪ 第七十三回 讨成德中使无功 策魏博名相定议
- ▪ 第七十四回 贤公主出闺循妇道 良宰辅免祸见阴功
- ▪ 第七十五回 却美妓渡水薄郾城 用降将冒雪擒元济
- ▪ 第七十六回 谏佛骨韩愈遭贬 缚逆首刘悟倒戈
- ▪ 第七十七回 平叛逆因骄致祸 好盘游拒谏饰非
- ▪ 第七十八回 河朔再乱节使遭戕 深州撤围侍郎申命
- ▪ 第七十九回 裂制书郭太后叱奸 信卜士张工头构乱
- ▪ 第八十回 盅敬宗逆阉肆逆 屈刘蕡名士埋名
- ▪ 第八十一回 诛叛帅朝使争功 诬相臣天潢坐罪
- ▪ 第八十二回 嫉强藩杜牧作罪言 除逆阉李训施诡计
- ▪ 第八十三回 甘露败谋党人流血 钧垣坐镇都市弭兵
- ▪ 第八十四回 奉皇弟权阉矫旨 迎公主猛将建功
- ▪ 第八十五回 兴大军老成定议 堕狡计逆竖丧元
- ▪ 第八十六回 信方士药死唐武宗 立太叔窜毙李首相
- ▪ 第八十七回 复河陇边民入觐 立郓夔内竖争权
- ▪ 第八十八回 平浙东王式用智 失安南蔡袭尽忠
- ▪ 第八十九回 易猛将进克交趾城 得义友夹攻徐州贼
- ▪ 第九十回 斩庞勋始清叛孽 葬同昌备极奢华
- ▪ 第九十一回 曾元裕击斩王仙芝 李克用叛戮段文楚
- ▪ 第九十二回 镇淮南高骈纵寇 入关中黄巢称尊
- ▪ 第九十三回 奔成都误宠权阉 复长安追歼大盗
- ▪ 第九十四回 入陷阱幸脱上源驿 劫车驾急走大散关
- ▪ 第九十五回 襄王煴窜死河中 杨行密盗据淮甸
- ▪ 第九十六回 讨河东王师败绩 走山南阉党失机
- ▪ 第九十七回 三镇犯阙辇毂震惊 一战成功邠宁戡定
- ▪ 第九十八回 占友妻张夫人进箴 挟兵威刘太监废帝
- ▪ 第九十九回 以乱易乱劫迁主驾 用毒攻毒尽杀宦官
- ▪ 第一百回 徒乘舆朱全忠行弑 移国祚昭宣帝亡唐
却说李泌自陈衰老,上表辞职,德宗不肯照准,泌又入朝面请,乞更除授一相。德宗道:“朕亦知卿劳苦,但恨未得贤能,为卿代劳。”泌即说道:“天下不患无才,但教陛下留意牧卜,自庆得人。”德宗道:“卢杞忠清强介,人多说他奸邪,朕至今尚未觉悟,究竟奸在何处,邪在何处?”便是真愚。泌答道:“如使陛下知杞奸邪,杞便不成为奸邪了。陛下如能早时觉悟,何至有建中的祸乱呢?杞因私隙杀杨炎,遣李揆害颜真卿,激叛李怀光,幸亏陛下后来窜逐,得慰人心,天亦悔祸,否则祸乱且迭出不穷了。”德宗道:“建中祸乱,非尽关人事,卿亦闻桑道茂语否?”泌复道:“陛下以为是命数注定么?须知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君相却不便挂口,因为君相有造命的职务,与常人不同,若君相言命,是礼乐政刑,统可不用了。古来暴君莫如桀纣,桀尝谓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数纣罪恶,亦云谓己有天命,人君以命自解,恐便同桀纣了。”德宗点首,嗣复说道:“卢杞佐治不足,小心有余,他相朕数年,每遇朕言,无不恭顺。”原来为此,所以时常系念。泌答道:“言莫予违,孔子所谓一言丧邦,据此一端,便可见卢杞的奸邪了。”德宗道:“卿原与杞不同,朕言合理,卿尝有喜色,朕言不合理,卿尝有忧色,虽有时卿言逆耳,却也气色和顺,并没有傲慢态度,能使朕为卿所化,自然屈服,不能不从,朕所以深喜得卿哩。”泌乃荐户部侍郎窦参,说他材具通敏,可兼度支盐铁使;尚书左丞董晋,人品方正,可处门下侍郎。德宗虽然面允,意中却不以为然。既而命泌兼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纂修国史。泌辞去大字,但以学士知院事。是年八月,月蚀东壁,泌自叹道:“东壁图书府,今遭月蚀,大臣中未免当灾,我位居宰相,兼学士衔,恐此灾即加在我身上。从前燕国公张说,亦因此逝世,我位置与他相等,应亦难免此祸了。”果然隔了一年,一病不起,竟尔告终。
泌有智略,七岁时即受知玄宗,当召见时,玄宗正与张说观奕,因使说面试泌才,说令赋方圆动静。泌即问及要旨,说随口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亦信口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也叹服,贺得奇童。张九龄与结为小友,后来历事三朝,数立奇功,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未免为世所讥,但也好算是一位贤相了。持论平允。泌卒年六十八,得赠太子太傅,未得美谥,德宗亦不免少恩。遗疏仍荐窦参董晋二人可用,德宗乃用二人同平章事,并命参兼度支盐铁等使。参为人峭刻,少学术,多权数,每值入朝,诸相皆出,参独居后,但说是详核度支,暗中却曲事逢迎,希邀主宠。又往往援引亲党,分置要地,使为耳目。董晋只备员充位,随声附和,不过硁硁自守,慎重自持,比那窦参的营私挟诈,自然较胜一筹,但总不得为宰相器,未识这位足智多谋的李邺侯,何故荐此二人?这也是令人难解呢。当时朝臣中莫如陆贽,泌独不为荐引,大约是聪明一世,懞懂一时。
是时前邠宁节度使韩游环,与横海节度使程日华,义武节度使张孝忠,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平卢节度使李纳,先后病殁。邠宁早由张献甫接任,余镇均由子承袭。日华子名怀直,孝忠子名升云,玄佐子名士宁,纳子名师古,皆由军士推戴,奏请留后。德宗也得过且过,无不准行;就是回鹘忠贞可汗,为弟与少可敦鸩死,回鹘国俗,可汗妃妾,号为少可敦。国人攻杀乃弟,拥立忠贞子阿啜为可汗,遣将军梅录告丧,听候朝命,德宗也未尝详问,即遣鸿胪少卿庾铤,往册阿啜为奉诚可汗。最可怪的是咸安公主,既配忠贞,复配奉诚,祖父孙同享禁脔,德宗亦听她所为,但视为胡俗常例,不足深怪。及吐蕃转寇北庭,回鹘大相颉干迦斯,为唐往援,与战不利,率兵奔还,北庭陷没,安西遂绝音问,不知存亡。惟西州尚为唐守,德宗也无暇顾及,置诸度外罢了。慷慨得很。
光阴似箭,寒暑迭更,已是贞元七年,窦参为相,约已三载,权势日盛,翰林学士陆贽,屡有弹劾,参视若眼中钉,只因贽尚见宠,急切不能捽去,乃奏调为兵部侍郎,解去内职,省得他多来絮聒。德宗尚未察阴谋,会参奏称福建观察使吴凑,病风不能治事,应即另选,当由德宗召凑入京,见他体健神清,并没有甚么疾病,才知参是挟嫌诬奏,有意排挤,随即任凑为陕虢观察使,把原任官李翼解职。翼是参党,一经掉换,中外称快。参仍怙恶不改,引族子申为给事中,招权受赂,绰号喜鹊。德宗颇有所闻,乃召参入诫道:“卿族子申,所为不法,将来难免累卿,不如黜之为是。”参恳请道:“臣子族无多,申虽疏属,尚无他恶,乞陛下鉴原!”德宗道:“朕非不欲为卿保全,奈人言藉藉,不可不防。”参仍然固请,德宗方才罢议。参又恐陆贽进用,阴与谏议大夫吴通元兄弟,造作谤书,构得贽罪。偏被德宗察觉,赐通元死,逐申为道州司马,参亦坐贬为郴州别驾,乃进贽为中书侍郎,与尚书左丞赵憬,同平章事。所有管理度支等事,委户部尚书班宏代理,宏未几亦殁。贽请召用湖南观察使李巽,入判度支。德宗已经允许,忽又变卦,拟用司农少卿裴延龄。贽上言道:“度支司须准平万货,吝即生患,宽又容奸,延龄诞妄小人,倘或误用,适伤圣鉴。”德宗不从,竟任延龄为户部侍郎,判度支事。又是一个奸臣进来了。
至贞元九年,湖南观察使李巽,奏称宣武留后刘士宁,私遗参绢五千匹,德宗大怒,即欲诛参。贽入谏道:“刘晏冤死,罪不明白,至使叛臣借口有词。参性贪纵,天下共知,但必说他私交藩镇,潜蓄异图,未免太甚。若骤加重辟,转骇人情。”以直报怨,不愧君子。乃再贬参为驩州司马,没入家赀。内侍尚毁参不已,竟赐参自尽,杖杀窦申,诸窦一并谪戍。董晋因与参同事有年,见参得罪,亦自觉不安,乃请免职。有诏罢晋为礼部尚书,召义成节度使贾耽,为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右丞卢迈,同平章事。德宗恐相权过重,仍蹈前辙,乃命四人辅政,分权任事。哪知权任不专,遇事推诿,每值有司关白,辄面面相觑,不肯署判。陆贽乃奏请依至德故事,至德系肃宗年号见前文。宰相更迭秉笔,旬日一易,德宗准如所请。寻复逐日一易,虽案牍不至沈滞,终未免互相顾忌,无所责成。贽先后奏陈治道,不下数十万言,至论边防六失,尤中时弊。大略谓:“措置乖方,课责亏度,兵众致财匮,将多致力分,怨起自不均,机失于遥制,须酌量裁并,慎简统帅,督垦闲田,自筹兵食”等语。德宗尝优诏褒答,终究不能施行。
会回鹘击破吐蕃于灵州,遣使献俘,云南王异牟,袭击吐蕃,取十六城,擒名王五人,亦遣使献捷,且献地图方物,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德宗遣郎中袁滋等,往册异牟为南诏王,赐银窠金印。异牟至大和城受册,很是恭顺,优待唐使。滋等尽欢而还,详报德宗。德宗欣慰得很,遂拟大修神龙寺,报答神麻。户部侍郎裴延龄,奏称:“同州谷中,有大木数十株,高约八十丈,可供寺材。”德宗惊喜道:“开元天宝年间,在近畿搜求美材,百不得一,今怎得有此嘉木?”延龄即献谀道:“天生珍材,必待圣君乃出,开元天宝,何从得此。”德宗甚喜。对子孙诋毁祖宗,德宗尚视为可喜,非愚而何?嗣又由延龄上疏,谓:“在粪土中得银十三两,缎匹杂货,百万有余,这皆是左藏羡余,应移入杂库,供别敕支用。”太府少卿韦少华,与死陕州之韦少华姓名相同,别是一人。劾论:“延龄欺君罔上,请令三司查核左藏,何来此粪土中物,无非延龄移正为羡,恣为诡谲等情。”德宗既不罪延龄,亦不罪少华。延龄所奏,不能欺三尺童子,德宗昏耄已甚,所以麻木不仁。盐铁转运使张滂,司农卿李铦,京兆尹李充,俱因职任相关,常斥延龄谬妄。陆贽更志切除奸,极陈延龄罪恶,略云:
延龄以聚敛为长策,以诡妄为嘉谋,以掊克敛怨为匪躬,以靖谮服谗为尽节,可谓尧代之共工,鲁邦之少卯,迹其奸蠹,日长月滋,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昔赵高指鹿为马,臣谓鹿之与马,物类犹同,岂若延龄掩有为无,指无为有?臣以卑鄙,任当台衡,情激于衷,欲罢难默,务乞陛下明目达聪,亟除奸慝,毋受欺蒙,则不胜幸甚!
这疏上后,德宗非但不罪延龄,反待延龄加厚。贽复约宰相赵憬,面奏延龄奸邪,德宗恨贽多言,面有怒色。憬却一语不发,退朝后反密告延龄,延龄恨贽益深。或谓贽嫉恶太严,恐遭谗害,贽慨然道:“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此外非所敢计了。”果然不到数日,有敕颁下,罢贽为太子宾客。越年为贞元十一年,初夏天旱,延龄诬贽怨望,并李充张滂李铦,乘旱造谣,摇动众心。德宗竟贬贽为忠州别驾,充为涪州长史,滂为汀州长史,铦为邵州长史。
先是定州人阳城,隐居中条山,以学行著名,李泌荐为谏议大夫,城拜官不辞,未至京师,都人已想望丰采,料他必尽言敢死。及城入哀后,独与二弟及客,日夜痛饮,并无谏章。河南人进士韩愈,作《争臣论》讥城,他人亦啧有烦言,城仍不介意,但以杯中物消遣,恍若无闻。至贽等坐贬,主怒未解,中外惴恐,莫敢营救,城独奋然道:“不可令天子信用奸臣,杀无罪人。”乃公也酒醒了。遂与拾遗王仲舒,补阙熊执易崔锜等,伏阙上书,极陈延龄奸佞,贽等无罪。德宗大怒,欲罪城等,幸太子在旁劝解,乃命宰相出谕,令他退去。金吾将军张万福,大声称贺道:“朝廷有直臣,天下从此太平了。”因遍拜城等,已而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万福武人,年八十余,自万福称贺后,城乃得重名。会闻德宗欲进相延龄,城泣语廷臣道:“果欲用延龄为相,当取白麻撕坏,免他误国。”白麻系宣诏用纸。随即续草奏稿,尽列延龄罪状,使李泌子繁缮写。繁本不端品,城因他是故人子,嘱令缮正,哪知他竟私告延龄。延龄亟入见德宗,一一自解。及城疏呈入,德宗遂视为诬妄,搁置不理,虎父生犬子,可为邺侯一叹。且改城为国子司业,进延龄为户部尚书。延龄年已衰老,尚自恨不得相位,居常牢骚郁愤,嫚骂近臣,至遇疾卧第,擅载度支官物至家,人无敢言。越岁竟死,年六十九,中外相贺。惟德宗悼惜不置,追赠太子太傅。延龄尝荐谏议大夫崔损,才可大用,适赵憬病殁,卢迈老疾,中书省虚位十日,德宗即令损同平章事。损委鄙无能,入相后毫无建白,母殡不葬,女兄为尼,殁不临丧。德宗恰喜他唯唯诺诺,倚任了好几年。
是时太尉中书令西平王李晟,司徒侍中北平王马燧,相继去世,晟谥忠武,燧谥庄武。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也已病终,都虞侯王延贵,奉诏继任,赐名虔休。魏博节度使田绪,曾在贞元元年,尚德宗妹嘉诚公主,代宗第十女。有庶子三人,幼名季安,公主抚为己子。绪于贞元十二年殁世,左右推季安为留后,德宗即命为节度使。为后文魏博归朝张本。由南东道节度使曹王皋,亦已病逝,赐谥为成,接任为陕虢观察使于頔,各镇粗报平安。惟宣武军迭经变乱,宣武节度使刘士宁,淫乱残忍,为兵马使李万荣所逐,奔归京师。万荣得受制为留后,用子迺为兵马使,牙将刘沐为行军司马。不到一年,宣武军又复作乱,都虞侯邓惟恭,因万荣寝疾,执迺送京师,并杀万荣亲将数人。这次还算德宗有些主意,特授董晋为宣武节度使,令即赴镇。又恐晋太宽柔,未能镇定,更命汝州刺史陆长源为行军司马,随晋东行。既用董晋,不必用陆长源,仍是种一祸苗。晋兼程至宣武军,万荣已经病死,惟恭代领军事,仓猝不及抗命,只好出迎朝使。晋不用兵卫,接见惟恭,辞气甚和,且仍委以军政,暗中却加意防备。等到惟恭谋乱,已是布置绵密,先将乱党捕诛,然后把惟恭拿住,械送京师。陆长源性刚且刻,最喜更张旧事,经晋从容裁抑,军中乃安。不意董先生却有此经济。后来过了两年,晋病殁任所。长源知留后,扬言道:“将士弛慢已久,我当振饬法纪,方可扫清宿弊。”军士听了此言,不禁恟惧,或劝长源散财劳军,长源道:“我岂效河北贼,用钱买将士心么?”未几变起,长源被杀。监军俱文珍,急召宋州刺史刘逸准靖难,逸准曾为宣武将,颇得众心,闻文珍召,引兵入汴州,抚定大众,请命朝廷。诏授逸准为节度使,赐名全谅,不到数旬,全谅复殁,军中推玄佐甥韩弘为留后。韩弘曾为兵马使,至是因宣武军屡次作乱,特查出乱首,及党与三百人,历数罪状,斩首以徇。一面恭请朝命,受敕为节度使,乃整肃号令,抚循军士,汴中才无后忧。
偏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密谋抗命,遣人阴约韩弘,为弘所杀。少诚知逆谋已泄,索性举兵发难,掠寿州,袭唐州,杀死镇遏使谢详张嘉瑜。会陈许节度使曲环身故,陈州刺史上官涚,继为留后,少诚乘隙进击,涚遣将往阻,不幸败殁,反致寇逼城下。涚方接奉朝旨,进任节度使,蓦闻寇至近郊,不禁仓皇欲走。营田副使刘昌裔入阻道:“朝廷方授公节钺,奈何弃此他去?况城中不乏将士,固守有余,昌裔不才,愿为城守。”涚乃委以军事,集众登陴。兵马使安国宁,谋为内应,被昌裔察出,诱入诛死,然后誓众拒敌。少诚围攻累日,昌裔伺他懈怠,凿城出击,大破敌兵。又经刘弘发兵三千,来援许州,少诚遁去,许城得全。
德宗闻少诚叛乱,褫夺官爵,令诸道会师进讨,于是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安黄节度使伊慎,知寿州事王宗,与上官涚韩弘联兵,进讨淮西。起初颇称得利,于頔前驱进行,迭拔吴房朗山,嗣因军无统帅,号令不一,各军至小溵水,自相惊骇,纷纷溃散,委弃器械资粮,均为少诚所有,少诚气势益强。西川节度使韦皋,闻诸军失利,表请授浑瑊贾耽为元帅,统辖诸军,若不愿烦劳元老,臣愿选精锐万人,下巴峡,出荆楚,翦除凶逆,否则谕少诚悔罪,加恩赦宥,罢免两河诸军,休息兵民,尚不失为次策。如少诚罪恶贯盈,为麾下所杀,仍举爵位授他麾下,是去一少诚,复生一少诚,祸且无穷云云。末数语,最中时弊。德宗接奏,方在踌躇,忽报中书令咸宁王浑瑊,因病致亡,不由的嗟叹道:“国家又失一大将了。”遂予谥忠武,另拟择将讨吴少诚,时宦官窦文瑒霍仙鸣,正得上宠,进任护军中尉,势倾朝野,内外官吏,多出门下。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尤为文瑒厚爱,特地荐引,令为蔡州招讨使,统率十七道兵马,出征少诚。全义素无勇略,惟贿托权阉,得邀超擢。既为大帅,即用阉寺数十人,充作监军。每议军事,阉寺高坐帐中,争论哗然,无一成议。并且天时溽暑,士卒病殁,全义亦不加抚慰,以致人人离心。行至溵南,淮西将吴秀吴少阳等,驱军前来,两下未及交锋,诸道军已经溃退。吴秀等乘势掩杀,全义连忙回走,返保五楼。嗣是三战三北,,逐节退还,直至陈州各道兵多半还镇,惟陈许将孟元阳,神策将苏光荣,尚留军溵水,并力杀退追兵。少诚乃引军还蔡州,全义尚归罪昭义将夏侯仲宣,义成将时昂,河阳将权文变,河中将郭湘等,诱至帐中,设伏捕戮,夸示权威,军心愈觉不服。幸少诚未悉详情,遣使赍献书币,求监军代为昭雪。监军乐得代奏,有诏赦少诚罪,仍复官爵,召全义班师。全义至长安,文瑒力为袒护,掩饰败迹。德宗仍然厚待全义。全义托言足疾,但遣司马崔放入对,放为全义引咎,自谢无功。德宗道:“全义为招讨使,能招徕少诚,也是功劳,何必定要杀人呢?”全义乃谢归夏州。小子有诗叹道:
元戎失律咎难辞,谁料庸君反受欺?
功罪不明钢纪隳,晚唐刑赏早违宜。
吴少诚外,还有余镇节度使,互有更替,容至下回再表。
古来计臣,多工心术,裴延龄虚妄无能,尚不足与计臣同列,德宗独深信之,意者其殆由天性好猜,隐相契合欤?不然,得韦少华之讦发,与陆贽等之极陈,宁有不为之感悟耶?阳城之名,实延龄玉成之,延龄死而中外相贺,德宗独追惜不置,好人所恶,恶人所好,其不亡也亦幸矣。夫不能斥裴延龄,无怪其用韩全义,溵南之败,全义实尸其咎,乃复任阉竖播弄,掩败为功,德宗之德,固若是耶?读此回不禁为之三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