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
- ▪ 卷第一【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 ▪ ▪ 威烈王
- ▪ ▪ 安王
- ▪ ▪ 烈王
- ▪ 卷第二【周纪二】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 ▪ ▪ 显王
- ▪ 卷第三【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大渊献,凡二十三年。
- ▪ ▪ 慎靓王
- ▪ ▪ 赧王上
- ▪ 卷第四【周纪四】起阏逢困敦,尽著雍困敦,凡二十五年。
- ▪ ▪ 赧王中
- ▪ 卷第五【周纪五】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
- ▪ ▪ 赧王下
- ▪ 卷第六【秦纪一】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 ▪ ▪ 秦孝文王
- ▪ ▪ 秦庄襄王
- ▪ ▪ 昭襄王
- ▪ ▪ 秦始皇帝上
- ▪ 卷第七【秦纪二】起阏逢阉茂,尽玄黓执徐,凡十九年。
- ▪ ▪ 始皇帝下
- ▪ ▪ 二世皇帝上
- ▪ 卷第八【秦纪三】起阳大荒落,尽阏逢敦牂,凡二年。
- ▪ ▪ 二世皇帝下
- ▪ 卷第九【汉纪一】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 ▪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 ▪ 卷第十【汉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 ▪ ▪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 ▪ 卷第十一【汉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 ▪ ▪ 太祖高皇帝中
- ▪ 卷第十二【汉纪四】起玄黓摄提格,尽昭阳赤奋若,凡十二年。
- ▪ ▪ 太祖高皇帝下
- ▪ ▪ 孝惠皇帝
- ▪ 卷第十三【汉纪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昭阳大渊献,凡十年。
- ▪ ▪ 高皇后
- ▪ ▪ 太宗孝文皇帝上
- ▪ 卷第十四【汉纪六】起阏逢困敦,尽重光协洽,凡八年。
- ▪ ▪ 太宗孝文皇帝中
- ▪ 卷第十五【汉纪七】起玄黓涒滩,尽柔兆阉茂,凡十五年。
- ▪ ▪ 太宗孝文皇帝下
- ▪ ▪ 孝景皇帝上
- ▪ 卷第十六【汉纪八】起强圉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十四年。
- ▪ ▪ 孝景皇帝下
- ▪ 卷第十七【汉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强圉协洽,凡七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 卷第十八【汉纪十】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起强圉大荒落,尽玄黓阉茂,凡六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起昭阳大渊献,尽重光协洽,凡九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敦牂,凡十二年。
- ▪ ▪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
- ▪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敦牂,凡十二年。
- ▪ ▪ 孝昭皇帝上
- ▪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起强圉协洽,尽昭阳赤奋若,凡七年。
- ▪ ▪ 孝昭皇帝下
- ▪ ▪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凡六年。
- ▪ ▪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起上章涒滩,尽玄黓阉茂,凡三年。
- ▪ ▪ 中宗孝宣皇帝中
- ▪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起昭阳太渊献,尽玄黓涒滩,凡十年。
- ▪ ▪ 中宗孝宣皇帝下
- ▪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起昭阳作噩,尽屠维单阏,凡七年。
- ▪ ▪ 孝元皇帝上
- ▪ 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起上章执徐,尽著雍困敦,凡九年。
- ▪ ▪ 孝元皇帝下
- ▪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起屠维赤奋若,尽著雍阉茂,凡十年。
- ▪ ▪ 孝成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三十一【汉纪二十三】起屠维大渊献,尽强圉协洽,凡九年。
- ▪ ▪ 孝成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三十二【汉纪二十四】起著雍涒滩,尽昭阳赤奋若,凡六年。
- ▪ ▪ 孝成皇帝中
- ▪ 卷第三十三【汉纪二十五】起阏逢摄提格,尽旃蒙单阏,凡二年。
- ▪ ▪ 孝成皇帝下
- ▪ ▪ 孝哀皇帝上
- ▪ 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 ▪ ▪ 孝哀皇帝中
- ▪ 卷第三十五【汉纪二十七】起屠维协洽,尽玄黓阉茂,凡四年。
- ▪ ▪ 孝哀皇帝下
- ▪ ▪ 孝平皇帝上
- ▪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起昭阳大渊献,尽著雍执徐,凡六年。
- ▪ ▪ 孝平皇帝下
- ▪ ▪ 王莽上
- ▪ 卷第三十七【汉纪二十九】起屠维大荒落,尽阏逢阉茂,凡六年。
- ▪ ▪ 王莽中
- ▪ 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起旃蒙大渊献,尽玄黓敦牂,凡八年。
- ▪ ▪ 王莽下
- ▪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年。
- ▪ ▪ 淮阳王
- ▪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 ▪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
- ▪ 卷第四十一【汉纪三十三】起强圉大渊献,尽屠维赤奋若,凡三年。
- ▪ ▪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起上章摄提格,尽旃蒙协洽,凡六年。
- ▪ ▪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
- ▪ 卷第四十三【汉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尽柔兆敦牂,凡十一年。
- ▪ ▪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
- ▪ 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起强圉协洽,尽上章涒滩,凡十四年。
- ▪ ▪ 世祖光武皇帝下
- ▪ ▪ 显宗孝明皇帝上
- ▪ 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起重光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十五年。
- ▪ ▪ 显宗孝明皇帝下
- ▪ 卷第四十六【汉纪三十八】起柔兆困敦,尽阏逢涒滩,凡九年。
- ▪ ▪ 肃宗孝章皇帝上
- ▪ 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起旃蒙作噩,尽重光单阏,凡七年。
- ▪ ▪ 肃宗孝章皇帝下
- ▪ ▪ 汉孝和皇帝上
- ▪ 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起玄黓执徐,尽旃蒙大荒落,凡十四年。
- ▪ ▪ 孝和皇帝下
- ▪ 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起柔兆敦牂,尽旃蒙单阏,凡十年。
- ▪ ▪ 孝殇皇帝
- ▪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起柔兆执徐,尽阏逢困敦,凡九年。
- ▪ ▪ 孝安皇帝
- ▪ 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起旃蒙赤奋若,尽昭阳作噩,凡九年。
- ▪ ▪ 孝安皇帝下
- ▪ ▪ 孝和皇帝上
- ▪ 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起阏逢阉茂,尽旃蒙作噩,凡十二年。
- ▪ ▪ 孝顺皇帝下
- ▪ ▪ 汉孝冲皇帝
- ▪ 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一年。
- ▪ ▪ 孝质皇帝
- ▪ ▪ 孝桓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起强圉作噩,尽昭阳单阏,凡七年。
- ▪ ▪ 孝桓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起阏逢执徐,尽柔兆敦牂,凡三年。
- ▪ ▪ 孝桓皇帝中
- ▪ 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起强圉协洽,尽重光大渊献,凡五年。
- ▪ ▪ 孝桓皇帝下
- ▪ ▪ 孝灵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起玄黓困敦,尽上章涒滩,凡九年。
- ▪ ▪ 孝灵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起重光作噩,尽强圉单阏,凡七年。
- ▪ ▪ 孝灵皇帝中
- ▪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凡三年。
- ▪ ▪ 孝灵皇帝下
- ▪ ▪ 孝献皇帝甲
- ▪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年。
- ▪ ▪ 孝献皇帝乙
- ▪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十三】起瘀逢阉茂,尽旃蒙大渊献,凡二年。
- ▪ ▪ 孝献皇帝丙
- ▪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起柔兆困敦,尽著雍摄提格,凡三年。
- ▪ ▪ 孝献皇帝丁
- ▪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起暑维单阏,尽上章执徐,凡二年。
- ▪ ▪ 孝献皇帝戊
- ▪ 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起重光大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年。
- ▪ ▪ 孝献皇帝己
- ▪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起柔兆阉茂,尽著雍困敦,凡三年。
- ▪ ▪ 孝献皇帝庚
- ▪ 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起屠维赤奋若,尽昭阳大荒落,凡五年。
- ▪ ▪ 孝献皇帝辛
- ▪ 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凡三年。
- ▪ ▪ 孝献皇帝壬
- ▪ 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起强围作噩,尽屠维大渊献,凡三年。
- ▪ ▪ 孝献皇帝癸
- ▪ 卷第六十九【魏纪一】起上章困敦,尽玄黓摄提格,凡三年。
- ▪ ▪ 世祖文皇帝上
- ▪ 卷第七十【魏纪二】起昭阳单阏,尽强图协洽,凡五年。
- ▪ ▪ 世祖文皇帝下
- ▪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起著雍涒滩,尽上章阉茂,凡三年。
- ▪ ▪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七十二【魏纪四】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 ▪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七十三【魏纪五】起旃蒙单阏,尽强圉大荒落,凡三年。
- ▪ ▪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七十四【魏纪六】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年。
- ▪ ▪ 烈祖明皇帝下
- ▪ ▪ 邵陵厉公上
- ▪ 卷第七十五【魏纪七】起柔兆摄提格,尽玄黓涒滩,凡七年。
- ▪ ▪ 邵陵厉公中
- ▪ 卷第七十六【魏纪八】起昭阳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三年。
- ▪ ▪ 邵陵厉公下
- ▪ 卷第七十七【魏纪九】柔兆困敦,尽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 ▪ ▪ 高贵乡公下
- ▪ 卷第七十八【魏纪十】起玄黓敦牂,尽瘀逢涒滩,凡三年。
- ▪ ▪ 元皇帝下
- ▪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起旃蒙作噩,尽玄黓执徐,凡八年。
- ▪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
- ▪ 卷第八十【晋纪二】起昭阳大荒落,尽屠维大渊献,凡七年。
- ▪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起上章困敦,尽著雍涒滩,凡九年。
- ▪ ▪ 世祖武皇帝中
- ▪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起屠维作噩,尽著雍郭牂,凡十年。
- ▪ ▪ 世祖武皇帝下
- ▪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起屠维协洽,尽目章涒滩,凡二年。
- ▪ ▪ 孝惠皇帝上之下
- ▪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起重光作噩,尽玄黓阉茂,凡二年。
- ▪ ▪ 孝惠皇帝中之上
- ▪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 ▪ ▪ 孝惠皇帝中之下
- ▪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起旃蒙赤奋若,尽著雍执徐,凡四年。
- ▪ ▪ 孝惠皇帝下
- ▪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起屠维大荒落,尽重光协洽,凡三年。
- ▪ ▪ 孝怀皇帝中
- ▪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起玄黓涒滩,尽昭阳作噩,凡二年。
- ▪ ▪ 孝怀皇帝下
- ▪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起阏逢阉茂,尽柔兆困敦,凡三年。
- ▪ ▪ 孝愍皇帝下
- ▪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年。
- ▪ ▪ 中宗元皇帝上
- ▪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起屠维单阏,尽重光大荒落,凡三年。
- ▪ ▪ 中宗元皇帝中
- ▪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起玄黓敦牂,尽昭阳协洽,凡二年。
- ▪ ▪ 中宗元皇帝下
- ▪ ▪ 肃宗明皇帝上
- ▪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起阏逢涒滩,尽强圉大渊献,凡四年。
- ▪ ▪ 肃宗明皇帝下
- ▪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起著雍困敦,尽重光单阏,凡四年。
- ▪ ▪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起玄黓执徐,尽强圉作噩,凡六年。
- ▪ ▪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起著雍淹茂,尽重光赤奋若,凡四年。
- ▪ ▪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起玄黓摄提格,尽强圉协洽,凡六年。
- ▪ ▪ 显宗成皇帝下
- ▪ ▪ 康皇帝
- ▪ ▪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起著雍涒滩,尽上章淹茂,凡三年。
- ▪ ▪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 ▪ ▪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起旃蒙单阏,尽屠维协洽,凡五年。
- ▪ ▪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一百一【晋纪二十三】起上章涒滩,尽著雍执徐,凡九年。
- ▪ ▪ 孝宗穆皇帝下
- ▪ ▪ 哀皇帝
- ▪ ▪ 海西公上
- ▪ 卷第一百二【晋纪二十四】起屠维大荒落,尽上章敦牂,凡二年。
- ▪ ▪ 海西公下
- ▪ 卷第一百三【晋纪二十五】起重光协洽,尽旃蒙大渊献,凡五年。
- ▪ ▪ 太宗简文皇帝
- ▪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一百四【晋纪二十六】起柔兆困敦,尽玄黓敦牂,凡七年。
- ▪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
- ▪ 卷第一百五【晋纪二十七】起昭阳协洽,尽阏逢涒滩,凡二年。
- ▪ ▪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六【晋纪二十八】起旃蒙作噩,尽柔兆阉茂,凡二年。
- ▪ ▪ 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起强圉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 ▪ ▪ 列宗孝武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一百八【晋纪三十】起玄黓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
- ▪ ▪ 烈宗孝武皇帝下
- ▪ 卷第一百九【晋纪三十一】强圉作噩,一年安皇帝甲
- ▪ 卷第一百一十【晋纪三十二】著雍阉茂,一年。
- ▪ ▪ 安皇帝乙
- ▪ 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起屠维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二年。
- ▪ ▪ 安皇帝丙
- ▪ 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起重光赤奋若,尽玄黓摄提格,凡二年。
- ▪ ▪ 安皇帝丁
- ▪ 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 ▪ ▪ 安皇帝戊
- ▪ 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起旃蒙大荒落,尽著雍涒滩,凡四年。
- ▪ ▪ 安皇帝己
- ▪ 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起屠维作噩,尽上章阄茂,凡二年。
- ▪ ▪ 安皇帝庚
- ▪ 卷第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起重光大渊献,尽阏逢摄提格,凡四年。
- ▪ ▪ 安皇帝辛
- ▪ 卷第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年。
- ▪ ▪ 安皇帝壬
- ▪ 卷第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
- ▪ ▪ 安皇帝癸
- ▪ ▪ 恭皇帝
- ▪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纪一】起上章涒滩,尽昭阳大渊献,凡四年。
- ▪ ▪ 高祖武皇帝
- ▪ ▪ 营阳王
- ▪ 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年。
- ▪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纪三】起著雍执徐,尽上章敦牂,凡三年。
- ▪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纪四】起重光协洽,尽旃蒙大渊献,凡五年。
- ▪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纪五】起柔兆困敦,尽重光大荒落,凡六年。
- ▪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纪六】起玄黓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年。
- ▪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 ▪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起强圉大渊献,尽上章摄提格,凡四年。
- ▪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纪八】起重光单阏,尽玄黓执徐,凡二年。
- ▪ ▪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纪九】昭阳大荒落,一年。
- ▪ ▪ 太祖文皇帝下之下
- ▪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起阏逢敦牂,尽著雍阉茂,凡五年。
- ▪ ▪ 世祖孝武皇帝上
- ▪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起屠维大渊献,尽阏逢执徐,凡六年。
- ▪ ▪ 世祖孝武皇帝下
- ▪ 卷第一百三十【宋纪十二】旃蒙大荒落,一年。
- ▪ ▪ 太宗明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柔兆敦牂,一年。
- ▪ ▪ 太宗明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起强圉协洽,尽上章阉茂,凡四年。
- ▪ ▪ 太宗明皇帝中
- ▪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起重光大渊献,尽旃蒙单阏,凡五年。
- ▪ ▪ 太宗明皇帝下
- ▪ 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起柔兆执徐,尽著雍敦牂,凡三年。
- ▪ ▪ 苍梧王下
- ▪ ▪ 苍梧王下升明元年(丁巳,公元四七七年)
- ▪ 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起屠维协洽,尽昭阳大渊献,凡五年。
- ▪ ▪ 太祖高皇帝
- ▪ 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起阏逢困敦,尽屠维大荒落,凡六年。
- ▪ ▪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三十七【齐纪三】起上章敦牂,尽玄黓涒滩,凡三年。
- ▪ ▪ 世祖武皇帝中
- ▪ 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昭阳作噩,一年。
- ▪ ▪ 世祖武皇帝下
- ▪ 卷第一百三十九【齐纪五】阏逢阉茂,一年。
- ▪ ▪ 高宗明皇帝上
- ▪ 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起旃蒙大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年。
- ▪ ▪ 高宗明皇帝中
- ▪ 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起强圉赤奋若,尽著雍摄提格,凡二年。
- ▪ ▪ 高宗明皇帝下
- ▪ 卷第一百四十二【齐纪八】屠维单阏,一年。
- ▪ ▪ 东昏侯上
- ▪ 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上章执徐,一年。
- ▪ ▪ 东昏侯下
- ▪ 卷第一百四十四【齐纪十】重光大荒落,一年。
- ▪ ▪ 和皇帝
- ▪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纪一】起玄黓敦牂,尽阏逢涒滩,凡三年。
- ▪ ▪ 高祖武皇帝一
- ▪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起旃蒙作噩,尽强圉大渊献,凡三年。
- ▪ ▪ 高祖武皇帝二
- ▪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起著雍困敦,尽阏逢敦牂,凡七年。
- ▪ ▪ 高祖武皇帝三
- ▪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起旃蒙协洽,尽著雍阉茂,凡四年。
- ▪ ▪ 高祖武皇帝四
- ▪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纪五】起屠维大渊献,尽昭阳单阏,凡五年。
- ▪ ▪ 高祖武皇帝五
- ▪ 卷第一百五十【梁纪六】起阏逢执徐,尽旃蒙大荒落,凡二年。
- ▪ ▪ 高祖武皇帝六
- ▪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赵柔兆敦牂,尽强圉协洽,凡二年。
- ▪ ▪ 高祖武皇帝七
- ▪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著雍涒滩(戎申),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八
- ▪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屠维作噩,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九
- ▪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纪十】上章阉茂,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
- ▪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起重光大渊献,尽玄黓困敦,凡二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一
- ▪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起昭阳赤奋若,尽阏逢摄提格,凡二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二
- ▪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起旃蒙单阏,尽强圉大荒落,凡三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三
- ▪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起著雍敦牂,尽阏逢困敦,凡七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四
- ▪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起旃蒙赤奋若,尽柔兆摄提格,凡二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五
- ▪ 卷第一百六十【梁纪十六】强圉单阏,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六
- ▪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著雍执徐,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七
- ▪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屠维大荒落,一年。
- ▪ ▪ 高祖武皇帝十八
- ▪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上章敦牂,一年。
- ▪ ▪ 太宗简文皇帝上
- ▪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起重光协洽,尽玄黓涒滩,凡二年。
- ▪ ▪ 太宗简文皇帝下
- ▪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起昭阳作噩,尽阏逢阉茂,凡二年。
- ▪ ▪ 世祖孝元皇帝下
- ▪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起旃蒙大渊献,尽柔兆困敦,凡二年。
- ▪ ▪ 敬皇帝
- ▪ 卷第一百六十七【陈纪一】起强圉赤奋若,尽屠维单阏,凡三年。
- ▪ ▪ 高祖武皇帝
- ▪ 卷第一百六十八【陈纪二】起上章执徐,尽玄黓敦牂,凡三年。
- ▪ ▪ 世祖文皇帝上
- ▪ 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起昭阳协洽,尽柔兆阉茂,凡四年。
- ▪ ▪ 世祖文皇帝下
- ▪ 卷第一百七十【陈纪四】起强围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 ▪ ▪ 临海王
- ▪ 卷第一百七十一【陈纪五】起玄黓执徐,尽阏逢敦,凡三年。
- ▪ ▪ 高宗宣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七十二【陈纪六】起旃蒙协洽,尽柔兆涒滩,凡二年。
- ▪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一百七十三【陈纪七】起强圉作噩,尽屠维大渊献,凡三年。
- ▪ ▪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一百七十四【陈纪八】上章困敦,一年。
- ▪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一百七十五【陈纪九】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凡三年。
- ▪ ▪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
- ▪ 卷第一百七十六【陈纪十】起阏逢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
- ▪ ▪ 长城公下
- ▪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纪一】起屠维作噩,尽重光大渊献,凡三年。
- ▪ ▪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纪二】起玄黓困敦,尽屠维协洽,凡八年。
- ▪ ▪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纪三】起上章滩,尽昭阳大渊献,凡四年。
- ▪ ▪ 高祖文皇帝中
- ▪ 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起阏逢困敦,尽强圉单阏,凡四年。
- ▪ ▪ 高祖文皇帝下
- ▪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起著雍执徐,尽玄黓涒滩,凡五年。
- ▪ ▪ 炀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起昭阳作噩,尽旃蒙大渊献,凡三年。
- ▪ ▪ 炀皇帝中
- ▪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起柔兆困敦,尽强圉赤备若五月,凡一年有奇。
- ▪ ▪ 炀皇帝下
- ▪ ▪ 恭皇帝上
- ▪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起强阏赤奋若六月,不满一年。
- ▪ ▪ 恭皇帝下
- ▪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正月,尽七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纪二】起著雍摄提格八月,尽十二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中
- ▪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起屠维单阏正月,尽十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纪四】起屠维单阏十一月,尽重光大荒落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起重光大荒落三月,尽十二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
- ▪ 卷第一百九十【唐纪六】起玄黓敦牂,尽阏逢涒滩五月,凡二年有奇。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起阏逢涒滩六月,尽柔兆阉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起柔兆阉茂九月,尽著雍困敦七月,凡二年。
- ▪ ▪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
- ▪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起著雍困敦九月,尽重光单阏,凡三年有奇。
- ▪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起玄黓执徐,尽强圉作噩四月,凡五年有奇。
- ▪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起强圉作噩五月,尽上章困敦,凡三年有奇。
- ▪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三月,凡二年有奇。
- ▪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趣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大荒落五月,凡二年有奇。
- ▪ ▪ 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
- ▪ ▪ 臣光曰:孔子称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 ▪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起旃蒙大荒落六月,尽著雍涒滩三月,凡二年有奇。
- ▪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起著雍涒滩四月,尽阏蒙单阏九月,凡七年有奇。
- ▪ 卷第二百【唐纪十六】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起玄黑弋阉茂八月,尽上章困敦,凡八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起重光协洽,尽重光大荒落,凡十一年。
- ▪ 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起玄黓敦牂,尽柔兆阉茂,凡五年。
- ▪ ▪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下
- ▪ ▪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
- ▪ 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起强圉大渊献,尽重光单阏,凡五年。
- ▪ ▪ 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
- ▪ 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起玄黓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年。
- ▪ ▪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
- ▪ 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起强圉作噩,尽上章困敦六月,凡三年有奇。
- ▪ ▪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下
- ▪ 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起上章困敦七月,尽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 ▪ ▪ 则天顺圣皇后下
- ▪ ▪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起旃蒙大荒落二月,尽强圉协洽,凡二年有奇。
- ▪ ▪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起著雍涒滩,尽上章阉茂七月,凡二年有奇。
- ▪ ▪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下
- ▪ ▪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起上章阉茂八月,尽昭阳赤奋若,凡三年有奇。
- ▪ ▪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下
- ▪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
- ▪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起著雍敦牂,尽旃蒙赤奋若,凡八年。
- ▪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起柔兆摄提格,尽昭阳作噩,凡八年。
- ▪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起阏逢阉茂,尽重光大荒落,凡八年。
- ▪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起玄黓敦牂,尽强圉大渊献十一月,凡五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起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尽昭阳大荒落,凡六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起阏逢敦牂,尽柔兆涒滩四月,凡二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起柔兆涒滩五月,至九月,不满一年。
- ▪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起柔兆涒滩十月,尽强圉作噩闰月,不满一年。
- ▪ 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起强围作噩九月,尽著雍阉茂,凡一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起屠维大渊献,尽上章困敦,凡二年。
- ▪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起重光赤奋若,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起昭阳单瘀七月,尽旃蒙大荒落十月,凡二年有奇。
- ▪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起旃蒙大荒落闰月,尽昭阳赤奋若,凡八年有奇。
- ▪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七月,凡五年有奇。
- ▪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起屠维协洽八月,尽重光作噩五月,凡一年有奇。
- ▪ ▪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
- ▪ ▪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 ▪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起重光作噩六月,尽玄黓阉茂,凡一年有奇。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
- ▪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十月,不满一年。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
- ▪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起昭阳大渊献十一月,尽阏逢困敦正月,不满一年。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四
- ▪ 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起阏逢困敦二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
- ▪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旃蒙赤奋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
- ▪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起旃蒙赤奋若八月,尽强圉单阏七月,凡二年。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
- ▪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起强圉阏八月,尽重光协洽,凡四年有奇。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
- ▪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起玄黓涒滩,尽阏逢阉茂五月,凡二年有奇。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九
- ▪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起阏逢阉茂六月,尽上章执徐,凡六年有奇。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
- ▪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起重光大荒落,尽旃蒙作噩,凡五年。
- ▪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
- ▪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起柔兆阉茂,尽屠维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起屠维赤奋若七月,尽玄黓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 ▪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起玄黓执徐十月,尽柔兆涒滩,凡四年有奇。
- ▪ 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起强圉作噩,尽屠维大渊献正月,凡二年有奇。
- ▪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起屠维大渊献二月,尽重光赤奋若六月,凡二年在奇。
- ▪ ▪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起重光赤奋若七月,尽玄黓摄提格,凡一年有奇。
- ▪ ▪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起昭阳单阏,尽著雍涒滩,凡六年。
- ▪ ▪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下
- ▪ ▪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 ▪ ▪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起屠维作噩,尽昭阳赤奋若,凡五年。
- ▪ ▪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起阏逢摄提格,尽强圉大荒落,凡四年。
- ▪ ▪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起著雍敦牂,尽玄默阉茂,凡五年。
- ▪ ▪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
- ▪ ▪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起阏逢困敦闰月,尽屠维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 ▪ ▪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
- ▪ ▪ 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起上章敦牂,尽屠维单阏,凡十年。
- ▪ ▪ 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
- ▪ 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起上章执徐,尽强圉大渊献,凡八年。
- ▪ ▪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起著雍困敦,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
- ▪ ▪ 懿宗昭圣恭孝文宗皇帝中
- ▪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起上章摄提格,尽柔兆涒滩,凡七年。
- ▪ ▪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下
- ▪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起强圉作噩,尽上章困敦十月,凡三年有奇。
- ▪ ▪ 僖宗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起上章困敦十一月,尽玄黓摄提格四月,凡一年有奇。
- ▪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起玄黓摄提格五月,尽阏逢执徐五月,凡二年有奇。
- ▪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三月,凡二年有奇。
- ▪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起强圉协洽四月,尽著雍涒滩,凡一年有奇。
- ▪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下
- ▪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起屠维作噩,尽重光大渊献,凡三年。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
- ▪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起玄黓困敦,尽阏逢摄提格,凡三年。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中
- ▪ 卷第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凡二年。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凡三年。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起上章涒滩,尽重光作噩,凡二年。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
- ▪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起玄黓阉茂,尽昭阳大渊献正月,凡一年有奇。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起昭阳大渊献二月,尽阏逢困敦闰月,凡一年有奇。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
- ▪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柔兆摄提格,凡二年有奇。
- ▪ ▪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
- ▪ ▪ 昭宣光烈孝皇帝
- ▪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起强圉单阏,尽著雍执徐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起著雍执徐八月,尽重光协洽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
- ▪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 ▪ ▪ 均王上下
- ▪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纪五】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凡二年有奇。
- ▪ ▪ 均王中
- ▪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黓敦牂,凡三年有奇。
- ▪ ▪ 均王下
- ▪ ▪ 之,镇兵发矢中其脑,嗣昭中矢尽,拔矢于脑以射之,
- ▪ ▪ 服一发而殪。会日暮,还营,创流血不止。是夕卒。晋王闻之,不御酒肉者累日。嗣昭遗命:悉以泽、潞兵授节度判官任圜,使督诸军攻镇州,号令如一,镇人不知嗣昭之死。圜,三原人也。
- ▪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昭阳协洽,一年。
- ▪ ▪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起阏逢涒滩,尽旃蒙作噩十月,凡一年有奇。
- ▪ ▪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起旃蒙作噩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三月,不满一年。
- ▪ ▪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下
- ▪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起柔兆阉茂四月,尽强圉大渊献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下
- ▪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起强圉大渊献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凡二年有奇。
- ▪ ▪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
- ▪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起上章摄提格,尽玄黓执徐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下
- ▪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起玄黓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正月,凡一年有奇。
- ▪ ▪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下
- ▪ ▪ 潞王上
- ▪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起阏逢敦牂二月,尽旃蒙协洽,凡一年有奇。
- ▪ ▪ 潞王下
- ▪ 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柔兆涒滩,一年。
- ▪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 ▪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凡三年。
- ▪ ▪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起玄默摄提格,尽阏逢执徐正月,凡二年有奇。
- ▪ ▪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下
- ▪ ▪ 齐王上
- ▪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起阏逢执徐二月,尽旃蒙大荒落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齐王中
- ▪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起旃蒙大荒落八月,尽柔兆敦牂,凡一年有奇。
- ▪ ▪ 齐王下
- ▪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起强圉协洽正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起强圉协洽五月,尽著雍涒滩二月,不满一年。
- ▪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
- ▪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起著雍涒滩三月,尽屠维作噩,凡一年有奇。
- ▪ ▪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
- ▪ ▪ 隐皇帝上
- ▪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上章阉茂,一年。
- ▪ ▪ 隐皇帝下
- ▪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起重光大渊献,尽玄黓困敦八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
- ▪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起玄黓困敦九月,尽阏逢摄提格四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
- ▪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起阏逢摄提格五月,尽柔兆执徐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
- ▪ ▪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上
- ▪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起柔兆执徐三月,尽强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 ▪ ▪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
- ▪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起著雍敦牂,尽屠维协洽,凡二年。
- ▪ ▪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下
长庆三年(癸卯,公元八二三年)
春,正月,癸未,赐两军中尉以下钱。二月,辛卯,赐统军、军使等绵彩、银器各有差。
户部侍郎牛僧孺,素为上所厚。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绍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戌,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僧孺与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迁。以为李逢吉排己,引僧孺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
夏,四月,甲午,安南奏陆州獠攻掠州县。
丙申,赐宣徽院供奉官钱,紫衣者百二十缗,下至承旨各有差。
初,翼城人郑注,眇小,目下视,而巧谲倾谄,善揣人意,以医游四方,羇贫甚。尝以药术干徐州牙将,牙将悦之,荐于节度使李愬。愬饵其药颇验,遂有宠,署为牙推,浸预军政,妄作威福,军府患之。监军王守澄以众情白愬,请去之,愬曰:“注虽如是,然奇才也,将军试与之语,苟无可取,去之未晚。”乃使注往谒守澄,守澄初有难色,不得已见之。坐语未久,守澄大喜,延之中堂,促膝笑语,恨相见之晚。明日,谓愬曰:“郑生诚如公言。”自是又有宠于守澄,权势益张,愬署为巡官,列于宾席。注既用事,恐牙将荐己者泄其本末,密以它愬,愬杀之。及守澄入知枢密,挈注以西,为立居宅,赡给之。遂荐于上,上亦厚遇之。自上有疾,守澄专制国事,势倾中外。注日夜出入其家,与之谋议,语必通夕,关通赂遗,人莫能突击其迹。始则有微贱巧宦之士,或因以求进,数年之后,达官车马满其门矣。工部尚书郑权,家多姬妾,禄薄不能赡,因注通于守澄以求节镇。己酉,以权为岭南节度使。
五月,壬申,以尚书左丞柳公绰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公绰过邓县,有二吏,一犯赃,一舞文,众谓公绰必杀犯赃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乱法,法亡。”竟诛舞文者。
丙子,以晋、慈二州为保义军,以观察使李寰为节度使。
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六军不敢犯法,私相谓曰:“是尚欲烧佛骨,何可犯也!”
秋,七月,癸亥,岭南奏黄洞蛮寇邕州,破左江镇。丙寅,邕州奏黄洞蛮破钦州千金镇,刺史杨屿奔石南砦。
南诏劝利卒,国人请立其弟丰祐。丰祐勇敢,善用其众,始慕中国,不与父连名。
八月,癸已,邕管奏破黄洞蛮。
丙申,上自复道幸兴庆宫,至通化门楼,投绢二百匹施山僧。上之滥赐皆此类,不可悉记。
癸卯,以左仆射裴度为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不兼平章事。李逢吉恶度,右补阙张又新等附逢吉,竞流谤毁伤度,竟出之。又新,荐之子也。
九月,丙辰,加昭义节度使刘悟同平章事。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拟状至内庭,绅多所臧否。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会御史中丞缺,逢吉荐绅清直,宜居风宪之地。上以中丞亦次对官,不疑而可之。会绅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争台参及它职事,文移往来,辞语不逊。逢吉奏二人不协,冬,十月,丙戌,以愈为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己丑,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元颖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
辛卯,安南奏黄洞蛮为寇。
韩愈、李绅入谢,上各令自叙其事,乃深寤。壬辰,复以愈为吏部侍郎,绅为户部侍郎。
长庆四年(甲辰,公元八二四年)
春,正月,辛亥朔,上始御含元殿朝会。
初,柳泌等既诛,方士稍复,因左右以进,上饵其金石之药。有处士张皋者上疏,以为:“神虑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疹作。药以攻疾,无疾不可饵也。昔孙思邈有言:‘药势有所偏助,令人藏气不平,借使有疾用药,犹须重慎。’庶人尚尔,况于天子!先帝信方士妄言,饵药致疾,此陛下所详知也,岂得复循其覆辙乎!今朝野之人纷纭窃议,但畏忤旨,莫敢进言。臣生长蓬艾,麋鹿与游,无所邀求,但粗知忠义,欲裨万一耳!”上甚善其言,使求之,不获。
丁卯,岭南奏黄洞蛮寇钦州,杀将吏。
庚午,上疾复作。壬申,大渐,命太子监国。宦官欲请郭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曰:“昔武后称制,几倾社稷。我家世守忠义,非武氏之比也。太子虽少,但得贤宰相辅之,卿辈勿预朝政,何患国家不安!自古岂有女子为天下主,而能致唐、虞之理乎!”取制书手裂之。太后兄太常卿钊闻有是议,密上笺曰:“若果徇其请,臣请先帅诸子纳官爵归田里。”太后泣曰:“祖考之庆,钟于吾兄。”是夕,上崩于寝殿。癸酉,以李逢吉摄冢宰。丙子,敬宗即位于太极东序。初,穆宗之立,神策军士人赐钱五十千,宰相议以太厚难继,乃下诏称:“宿卫之勒,诚宜厚赏,属频年旱歉,御府空虚,边兵尚未给仪,沾恤期于均济。神策军士人赐绢十匹、钱十千,畿内诸镇又减五千。仍出内库绫二百万匹付度支,充边军春衣。”时人善之。
自戊寅至庚辰,上赐宦官服色及锦彩金银甚众,或今日赐绿,明日赐绯。
初,穆宗既留李绅,李逢吉愈忌之。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耆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及敬宗即位,逢吉与其党快绅失势,又恐上复用之,日夜谋议,思所以害绅者。楚州刺史苏遇谓逢吉之党曰:“主上初听政,必开延英,有次对官,惟此可防。”其党以为然,亟白逢吉曰:“事迫矣,若俟听政,悔不可追!”逢吉乃令王守澄言于上曰:“陛下所以为储贰,臣备知之,皆逢吉之力也。如杜元颖、李绅辈,皆欲立深王。”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继上章言之。上时年十六,疑未信。会逢吉亦有奏,言“绅谋不利于上,请加贬谪。”上犹再三覆问,然后从之。二月,癸未,贬绅为端州司马。逢吉仍帅百官表贺,既退,百官复诣中书贺,逢吉方与张又新语,门者弗内。良久,又新挥汗而出,旅揖百官曰:“端溪之事,又新不敢多让。”众骇愕辟易,惮之。右拾遗内供奉吴思独不贺,逢吉怒,以思为吐蕃告哀使。丙戌,贬翰林学士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严,寿州人。与防皆绅所引也。给事中于敖,素与严善,封还敕书。人为之惧。曰:“于给事为庞、蒋直冤,犯宰相怒,诚所难也!”及奏下,乃言贬之太轻,逢吉由是奖之。张又新等犹忌绅,日上书言贬绅太轻,上许为杀之。朝臣莫敢言,独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疏,指述“绅为逢吉之党所谗,人情叹骇。绅蒙先朝奖用,借使有罪,犹宜容假,以成三年无改之孝,况无罪乎!”于是上稍开寤,会阅禁中文书,有穆宗所封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李绅疏请立上为太子,上乃嗟叹,悉焚人所上谮绅书。虽未即召还,后有言者,不复听矣。
己亥,尊郭太后为太皇太后。
乙已,尊上母王妃为皇太后。太后,越州人也。
丁未,上幸中和殿击球,自是数游宴、击球、奏乐,赏赐宦官、乐人,不可悉纪。
三月,壬子,赦天下。诸道常贡之外,毋得进奉。
甲寅,上始对宰相于延英殿。
初,牛元翼在襄阳,数赂王庭凑以清其家,庭凑不与。闻元翼薨,甲子,尽杀之。
上视朝每晏,戊辰,日绝高尚未坐,百官班于紫宸门外,老病者几至僵踣。谏议大夫李渤白宰相曰:“昨日疏论坐晚,今晨愈甚,请出阁待罪于金吾仗。”既坐班退,左拾遗刘栖楚独留,进言曰:“宪宗及先帝皆长君,四方犹多叛乱。陛下富于春秋,嗣位之初,当宵衣求理。而嗜寝乐色,日晏方起,梓宫在殡,鼓吹日喧,令闻未彰,恶声遐布。臣恐福祚之不长,请碎首王阶以谢谏职之旷。”遂以额叩龙墀,见血不已,响闻閤外。李逢吉宣曰:“刘栖楚休叩头,俟进止!”栖楚捧首而起,更论宦官事,上连挥令出。栖楚曰:“不用臣言,请继以死。”牛僧孺宣曰:“所奏知,门外俟进止!”栖楚乃出,待罪金吾仗,于是宰相赞成其言。上命中使就仗,并李渤宣慰令归。寻擢栖楚为起居舍人,仍赐绯。栖楚辞疾不拜,归东都。
庚午,赐内教坊钱万缗,以备行幸。
夏,四月,甲午,淮南节度使王播罢盐铁转运使。乙未,以布衣姜洽为补阙,试大理评事陆洿、布衣李虞、刘坚为拾遗。时李逢吉用事,所亲厚者张又新、李仲言、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洽及拾遗张权舆、程昔范,又有从而附丽之者,时人恶逢吉者,目之为八关、十六子。
卜者苏玄明与染坊供人张韶善,玄明谓韶曰:“我为子卜,当升殿坐,与我共食。今主上昼夜球、猎,多不在宫中,大事可图也。”韶以为然,乃与玄明谋结染工无赖者百馀人,丙申,匿兵于紫草,车载以入银台门,伺夜作乱。未达所诣,有疑其重载而诘之者,韶急,即杀诘者,与其徒易服挥兵,大呼趣禁庭。上时在清思殿击球,诸宦者见之,惊骇,急入闭门,走白上。盗寻斩关而入。先是右神策中尉梁守谦有宠于上,每两军角伎艺,上常佑右军。至是,上狼狈欲幸右军,左右曰:“右军远,恐遇盗,不若幸左军近。”上从之。左神策中尉河中马存亮闻上至,走出迎,捧上足涕泣,自负上入军中,遣大将康艺全将骑卒入宫讨贼。上忧二太后隔绝,存亮复以五百骑迎二太后至军。张韶升清思殿,坐御榻,与苏玄明同食,曰:“果如子言!”玄明惊曰:“事止此邪!”韶惧而走。会康艺全与右军兵马使尚国忠引兵至,合击之,杀韶、玄明及其党,死者狼藉。逮夜始定,馀党犹散匿禁苑中。明日,悉擒获之。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恇骇。丁酉,上还宫,宰相帅百官诣延英门贺,来者不过数十人。盗所历诸门,监门宦者三十五人法当死。己亥,诏并杖之,仍不改职任。壬寅,厚赏两军立功将士。
五月,乙卯,以使部侍郎李程、户部侍郎、判度支窦易直并同平章事。上问相于李逢吉,逢吉列上当时大臣有资望者,程为之首,故用之。上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李程谏,请以所具木石回奉山陵,上即从之。
六月,己卯朔,以左神策大将军康艺全为鄜坊节度使。
上闻王庭凑屠牛元翼家,叹宰辅非才,使凶贼纵暴。翰林学士韦处厚因上疏言:“裴度勋高中夏,声播外夷,若置之岩廊,委其参决,河北、山东必禀朝算。管仲曰:‘人离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理乱之本,非有他术,顺人则理,违人则乱。伏承陛下当食叹息,恨无萧、曹,今有一裴度尚不能留,此冯唐所以谓汉文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夫御宰相,当委之,信之,亲之,礼之,于事不效,于国无劳,则置之散寮,黜之远郡。如此,则在位者不敢不厉,将进者不敢苟求。臣与逢吉素无私嫌,尝为裴度无辜贬官。今之所陈,上答圣明,下达群议耳。”上见度奏状无平章事,以问处厚。处厚具言李逢吉排沮之状。上曰:“何至是邪!”李程亦劝上加礼于度。丙申,加度同平章事。张韶之乱,马存亮功为多,存亮不自矜,委权求出。秋,七月,以存亮为淮南监军使。
夏绥节度使李祐入为左金吾大将军,壬申,进马百五十匹,上却之。甲戌,侍御史温造于阁内奏弹祐违敕进奉,请论如法,诏释之。祐谓人曰:“吾夜半入蔡州城取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矣!”
八月,丁卯朔,安南奏黄蛮入寇。
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牛心山素称神异,有掘断处,请加补塞。”从之。役数万人于绝险之地,东川为之疲弊。
九月,丁未,波斯李苏沙献沉香亭子材。左拾遗李汉上言:“此何异瑶台、琼室!”上虽怒,亦优容之。汉,道明之六世孙也。
冬,十月,戊戌,翰林学士韦处厚谏上宴游曰:“先帝以酒色致疾损寿,臣是时不死谏者,以陛下年已十五故也。今皇子才一岁,臣安敢畏死而不谏乎!”上感其言,赐锦彩百匹、银器四。
十一月,戊午,安南奏:黄蛮与环王合兵攻陷陆州,杀刺史葛维。
庚申,葬睿圣文惠孝皇帝于光陵,庙号穆宗。
王播以钱十万缗赂王安澄,求复领利权,十二月,癸未,谏议大夫独孤朗、张仲方、起居郎柳公权、起居舍人宋申锡、拾遗李景让、薛廷老请开延英论其奸邪。上问:“前廷争者不在中邪?”即日,除刘栖楚谏议大夫。景让,憕之曾孙;廷老,河中人也。
十二月,庚寅,加天平节度使乌重胤同平章事。
乙未,徐泗观察使王智兴以上生日,请于泗州置戒坛,度僧尼以资福,许之。自元和以来,敕禁此弊,智兴欲聚货,首请置之,于是四方辐凑,江、淮尤甚,智兴家赀由此累巨万。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言:“若不钤制,至降诞日方停,计两浙、福建当失六十万丁。”奏至,即日罢之。
是岁,回鹘崇德可汗卒,弟曷萨特勒立。
宝历元年(乙巳,公元八二五年)
春,正月,辛亥,上祀南郊。还,御丹凤楼,赦天下,改元。先是鄠令崔发闻外喧嚣,问之,曰:“五坊人殴百姓。”发怒,命擒以入,曳之于庭。时已昏黑,良久,诘之,乃中使也。上怒,收发,系御史台。是日,发与诸囚立金鸡下,忽有品官数十人执梃乱捶发,破面折齿,绝气乃去。数刻而苏,复有继来求击之者,台吏以席蔽之,仅免。上命复系发于台狱而释诸囚。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以上荒淫,嬖幸用事,又畏罪不敢言,但累表求出。乙卯,升鄂岳为武昌军,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武昌节度使。
中旨复以王播兼盐铁转运使,谏官屡争之,上皆不纳。
牛僧孺过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柳公绰服橐鞬候于馆舍,将佐谏曰:“襄阳地高于夏口,此礼太过!”公绰曰:“奇章公甫离台席,方镇重宰相,所以尊朝廷也。”竟行之。
上游幸无常,昵比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二月,壬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献《丹扆六箴》:一曰《宵衣》,以讽视朝稀晚;二曰《正服》,以讽服御乖异;三曰《罢献》,以讽征求玩好;四曰《纳诲》,以讽侮弃谠言;五曰《辨邪》,以讽信任群小;六曰《防微》,以讽轻出游幸。其《纳诲箴》略曰:“汉骜流湎,举白浮钟;魏睿侈汰,陵霄作宫。忠虽不忤,善亦不从。以规为瑱,是谓塞聪。”《防微箴》曰:“乱臣猖獗,非不遽数。玄服莫辨,触瑟始仆。柏谷微行,豺豕塞路。睹貌献餐,斯可戒惧!”上优诏答之。
上既复系崔发于狱,给事中李渤上言:“县令不应曳中人,中人不应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赦前,中人所犯在赦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籓镇闻之,则慢易之心生矣。”谏议大夫张仲方上言,略曰:“鸿恩将布于天下而不行御前,霈泽遍被于昆虫而独遗崔发。”自馀谏官论奏甚众,上皆不听。戊子,李逢吉等从容言于上曰:“崔发辄曳中人,诚大不敬,然其母,故相韦贯之之姊也,年垂八十,自发下狱,积忧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此所宜矜念。”上乃愍然曰:“此谏官但言发冤,未尝言其不敬,亦不言有老母。如卿所言,朕何为不赦之!”即命中使释其罪,送归家,仍慰劳其母。母对中使杖发四十。
三月,辛酉,遣司门郎中于人文册回鹘曷萨特勒为爱登里啰汩没密于合毘伽昭礼可汗。
夏,四月,癸巳,群臣上尊号曰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赦天下。赦文但云:“左降官已经量移者,宜与量移,”不言未量移者。翰林学士韦处厚上言:“逢吉恐李绅量移,故有此处置。如此,则应近年流贬官,因李绅一人皆不得量移也。”上即追赦文改之。绅由是得移江州长史。
秋,七月,甲辰,盐铁使王播进羡馀绢百万匹。播领盐铁,诛求严急,正入不充而羡馀相继。
己未,诏王播造竞渡船二十艘,运材于京师造之,计用转运半年之费。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力谏,乃减其半。
谏官言京兆尹崔元略以诸父事内常侍崔潭峻。丁卯,元略迁户部侍郎。
昭义节度使刘悟方去郓州也,以郓兵二千自随为亲兵。八月,庚戌,悟暴疾薨,子将作监主簿从谏匿其丧,与大将刘武德及亲兵谋,以悟遗表求知留后。司马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尔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为人!”从谏恐悚不能对,乃发丧。
初,陈留人武昭罢石州刺史,为袁王府长史,郁郁怨执政。李逢吉与李程不相悦,水部郎中李仍叔,程之族人,激怒之云,程欲与昭官,为逢吉所沮。昭因酒酣,对左金吾兵曹茅汇言欲刺逢吉,为人所告。九月,庚辰,诏三司鞫之。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谓汇曰:“君言李程与昭谋则生,不然必死。”汇曰:“冤死甘心!诬人自全,汇不为也!”狱成。冬,十月,甲子,武昭杖死,李仍叔贬道州司马,李仲言流象州,茅汇流崖州。
上欲幸骊山温汤,左仆射李绛、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屡谏不听,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先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上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十一月,庚寅,幸温汤,即日还宫,谓左右曰:“彼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丙申,立皇子普为晋王。
朝廷得刘悟遗表,议者多言上党内镇,与河朔异,不可许。左仆射李绛上疏,以为:“兵机尚速,威断贵定,人情未一,乃可伐谋。刘悟死已数月,朝廷尚未处分,中外人意,共惜事机。今昭义兵众,必不尽与从谏同谋,纵使其半叶同,尚有其半效顺。从谏未尝久典兵马,威惠未加于人。又此道素贫,非时必无优赏。今朝廷但速除近泽潞一将充昭义节度使,令兼程赴镇,从谏未及布置,新使已至潞州,所谓‘先人夺人之心’也。新使既至,军心自有所系。从谏无位,何名主张,设使谋挠朝命,其将士必不肯从。今朝廷久无处分,彼军不晓朝廷之意,欲效顺则恐忽授从谏,欲同军恶则恐别更除人,犹豫之间,若有奸人为之画策,虚张赏设钱数,军士觊望,尤难指挥。伏望速赐裁断,仍先下明敕,宣示军众,奖其从来忠节,赐新使缯五十万匹,使之赏设。续除刘从谏一剌史。从谏既粗有所得,必且择利而行,万无违拒。设不从命,臣亦以为不假攻讨,何则?臣闻从谏已禁山东三州军士不许自畜兵刀,足明群心殊未得一,帐下之事亦在不疑。熟计利害,决无即授从谏之理。”时李逢吉、王守澄计议已定,竟不用绛等谋。十二月,辛丑,以从谏为昭义留后。刘悟烦苛,从谏济以宽厚,众颇附之。
李绛好直言,李逢吉恶之。故事,仆射上日,宰相送之,百官立班,中丞列位于廷,尚书以下每月当牙。元和中,伊慎为仆射,太常博士韦谦上言旧仪太重,削去之。御史中丞王播恃逢吉之势,与绛相遇于涂,不之避。绛引故事上言:“仆射,国初为正宰相,礼数至重。倘人才忝位,自宜别授贤良。若朝命守官,岂得有亏法制。乞下百官详定。”议者多从绛议。上听行旧仪。甲子,以绛有足疾,除太子少师、分司。
言事者多称裴度贤,不宜弃之籓镇,上数遣使至兴元劳问度,密示以还期。度因求入朝,逢吉之党大惧。
宝历二年(丙年,公元八二六年)
春,正月,壬辰,裴度自兴元入朝,李逢吉之党百计毁之。先是民间谣云:“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又,长安城中有横亘六冈,如乾象,度宅偶居第五冈。张权舆上言:“度名应图谶,宅占冈原,不召而来,其旨可见。”上虽年少,悉察其诬谤,待度益厚。
度初至京师,朝士填门,度留客饮。京兆尹刘栖楚附度耳语,侍御史崔咸举觞罚度曰:“丞相不应许所由官呫嗫耳语。”度笑而饮之。栖楚不自安,趋出。二月,丁未,以度为司空、同平章事。度在中书,左右忽白失印。闻者失色,度饮酒自如。顷之,左右白复于故处得印,度不应。或问其故,度曰:“此必吏人盗之以印书券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服其识量。
上自即位以来,欲幸东都,宰相及朝臣谏者甚众。上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裴度从容言于上曰:“国家本设两都以备巡幸,自多难以来,兹事遂废。今宫阙、营垒、百司廨舍率已荒阤,陛下倘欲行幸,宜命有司岁月间徐加完葺,然后可往。”上曰:“从来言事者皆云不当往,如卿所言,不往亦可。”会朱克融、王庭凑皆请以兵匠助修东都。三月丁亥,敕以修东都烦扰,罢之,召卢贞还。先是,朝廷遣中使赐朱克融时服,克融以为疏恶,执留敕使。又奏“当道今岁将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给三十万端匹”,又奏“欲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宫阙”。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对曰:“克融无礼已甚,殆将毙矣!譬如猛兽,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当自困,必不敢辄离巢穴。愿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后,徐赐诏书云:‘闻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还,朕自有处分。时服,有司制造不谨,朕甚欲知之,已令区处。其将士春衣,从来非朝廷征发,皆本道自备。朕不爱数十万匹物,但素无此例,不可独与范阳。’所称助修宫阙,皆是虚语,若欲直挫其奸,宜云‘丁匠宜速遣来,已令所在排比供拟。’彼得此诏,必苍黄失图。若且示含容,则云‘修宫阙事在有司,不假丁匠远来。’如是而已,不足劳圣虑也。”上悦,从之。
立才人郭氏为贵妃。妃,晋王普之母也。
横海节度使李全略薨。其子副大使同捷擅领留后,重赂邻道,以求承继。
夏,四月,戊申,以昭义留后刘从谏为节度使。
五月,幽州军乱,杀朱克融及其子延龄,军中立其少子延嗣主军务。
六月,甲子,上御三殿,令左右军、教坊、内园为击球、手搏、杂戏。戏酣,有断臂、碎首者,夜漏数刻乃罢。
己卯,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
癸未,衡王绚薨。
壬辰,宣索左藏见在银十万两、金七千两,悉贮内藏,以便赐与。
道士赵归真说上以神仙,僧惟贞、齐贤、正简说上以祷祠求福,皆出入宫禁,上信用其言。山人杜景先请遍历江、岭,求访异人。有润州人周息元,自言寿数百岁,上遣中使迎之。八月,乙巳,息元至京师,上馆之禁中山亭。
朱延嗣既得幽州,虐用其人。都知兵马使李载义与弟牙内兵马使载宁共杀延嗣,并屠其家三百馀人。载义权知留后,九月,数延嗣之罪以闻。载义,承乾之后也。
庚申,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妄奏李同捷为军士所逐,走归本道,请束身归朝。寻奏同捷复归沧州。
壬申,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程同平章事、充河东节度使。
冬,十月,己亥,以李载义为卢龙节度使。
十一月,甲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逢吉同平章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
上游戏无度,狎暱群小,善击球,好手抟,禁军及诸道争献力士,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昼夜不离侧。又好深夜自捕狐狸。性复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皆怨且惧。十二月,辛丑,上夜猎还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饮酒。上酒酣,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苏佐明等弑上于室内。刘克明等矫称上旨,命翰林学士路隋草遗制,以绛王悟权句当军国事。壬寅,宣遗制,绛王见宰相百官于紫宸外庑。克明等欲易置内侍之执权者,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魏从简、梁守谦定议,以卫兵迎江王涵入宫,发左、右神策、飞龙兵进讨贼党,尽斩之。克明赴井,出而斩之。绛王为乱兵所害。时事起苍猝,守澄等以翰林学士韦处厚博通古今,一夕处置,皆与之共议。守澄等欲号令中外,而疑所以为辞。处厚曰:“正名讨罪,于义何嫌,安可依违,有所讳避!”又问:“江王当如何践祚?”处厚曰:“诘朝,当以王教布告中外以已平内难。然后群臣三表劝进,以太皇太后令册命即皇帝位。”当时皆从其言,时不暇复问有司,凡百仪法,皆出于处厚,无不叶宜。癸卯,以裴度摄冢宰。百官谒见江王于紫宸外庑,王素服涕泣。甲辰,见诸军使于少阳院。赵归真等诸术士及敬宗时佞幸者,皆流岭南或边地。乙已,文宗即位,更名昂。戊申,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王太后为宝历太后。是时,郭太后居兴庆宫,王太后居义安殿,萧太后居大内。上性孝谨,事三宫如一,每得珍异之物,先荐郊庙,次奉三宫,然后进御。萧太后,闽人也。
庚戌,以翰林学士韦处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上自为诸王,深知两朝之弊,及即位,励精求治,去奢从俭。诏宫女非有职掌者皆出之,出三千馀人。五坊鹰犬,准元和故事,量留校猎外,悉放之。有司供宫禁年支物,并准贞元故事。省教坊、翰林、总监冗食千二百馀员,停诸司新加衣粮。御马坊场及近岁别贮钱谷所占陂田,悉归之有司。先宣索组绣、雕镂之物,悉罢之。敬宗之世,每月视朝不过一二,上始复旧制,每奇日未尝不视朝,对宰相群臣延访政事,久之方罢。待制官旧虽设之,未尝召对,至是屡蒙延问。其辍朝、放朝皆用偶日,中外翕然相贺,以为太平可冀。
太和元年(丁未,公元八二七年)
春,二月,乙巳,赦天下,改元。
李同捷擅据沧景,朝廷经岁不问。同捷冀易世之后或加恩贷,三月,壬戌朔,遣掌书记崔从长奉表与其弟同志、同巽俱入见,请遵朝旨。
上虽虚怀听纳而不能坚决,与宰相议事已定,寻复中变。夏,四月,丙辰,韦处厚于延英极论之,因请避位。上再三慰劳之。
忠武节度使王沛薨。庚申,以太仆卿高瑀为忠武节度使。自大历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动逾亿万,然后得之,未尝由执政。至镇,则重敛以偿所负。及沛薨,裴度、韦处厚始奏以瑀代之。中外相贺曰:“自今债帅鲜矣!”五月,丙子,以天平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以前横海节度副使李同捷为兗海节度使。朝廷犹虑河南、北节度使构扇同捷使拒命,乃加魏博史宪诚同平章事。丁丑,加卢龙李载义、平卢康志睦、成德王庭凑检校官。
盐铁使王播自淮南入朝,力图大用,所献银器以千计,绫绢以十万计。六月,癸巳,以播为左仆射、同平章事。
秋,七月,癸酉,葬睿武昭愍孝皇帝于庄陵,庙号敬宗。
李同捷托为将士所留,不受诏。乙酉,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奏请将本军三万人,自备五月粮以讨同捷,许之。八月,庚子,削同捷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康志睦、史宪诚、李载义与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播各帅本军讨之。同捷遣其子弟以珍玩、女妓赂河北诸镇,戊午,李载义执其侄,并所赂献之。史宪诚与李全略为婚姻,及同捷叛,密以粮助之。裴度不知其所为,谓宪诚无贰心。宪诚遣亲吏至中书请事,韦处厚谓曰:“晋公于上前以百口保尔使主,处厚则不然,但仰俟所为,自有朝典耳!”宪诚惧,不敢复与同捷通。王庭凑为同捷求节钺不获,乃助之为乱,出兵境上以挠魏师。又遣使厚赂沙陀酋长朱邪执宜,欲与之连兵,执宜拒不受。
冬,十月,天平、横海节度使乌重胤击同捷,屡破之。十一月,丙寅,重胤薨。庚辰,以保义节度使李寰为横海节度使,从王智兴之请也。
十二月,庚戌,加王智兴同平章事。
太和二年(戌申,公元八二八年)
春,三月,己卯,王智兴攻棣州,焚其三门。
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辛已,上亲策制举人,贤良方正,昌平刘蕡对策极言其祸,其略曰:“陛下宜先忧者: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又曰:“陛下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近正人,远刀锯之贱,亲骨鲠之直,辅相得以专其任,庶职得以守其官,奈何以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祸稔萧墙,奸生帷幄,臣恐曹节、侯览复生于今日。”又曰:“忠贤无腹心之寄,阃寺恃废立之权,陷先君不得正其终,致陛下不得正其始。”又曰:“威柄陵夷,籓臣跋扈。或有不达人臣之节,首乱者以安君为名;不究《春秋》之微,称兵者以逐恶为义。则政刑不由乎天子,征伐必自于诸侯。”又曰:“陛下何不塞阴邪之路,屏亵狎之臣,制侵陵迫胁之心,复门户扫除之役,戒其所宜戒,忧其所宜忧!既不能治于前,当治于后,既不能正其始,当正其终;则可以虔奉典谟,克承丕构矣。昔秦之亡也失于强暴,汉之亡也失于微弱。强暴则贼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则奸臣窃权而震主。伏见敬宗皇帝不虞亡秦之祸,不翦其萌。伏惟陛下深轸亡汉之忧,以杜其渐,则祖宗之鸿业可绍,三、五之遐轨可追矣。”又曰:“臣闻昔汉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馀事,其心甚诚,其称甚美,然而纪纲日紊,国祚日衰,奸宄日强,黎元日困者,以其不能择贤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又曰:“陛下诚能揭国权以归相,持兵柄以归将,则心无不达,行无不孚矣。”又曰:“法宜画一,官宜正名。今分外官、中官之员,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于南则亡命于北,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实由兵农势异而中外法殊也。”又曰:“今夏官不知兵籍,止于奉朝请;六军不主兵事,止于养勋阶。军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内臣之职。首一戴武弁,疾文吏如仇雠。足一蹈军门,视农夫如草芥。谋不足以翦除凶逆,而诈足以抑扬威福;勇不足以镇卫社稷,而暴足以侵轶里闾。羁绁籓臣,干陵宰铺,隳裂王度,汩乱朝经。张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豪。有藏奸观衅之父,无伏节死难之义。岂先王经文纬武之旨邪!”又曰:“臣非不知言发而祸应,计行而身戮,盖痛社稷之危,哀生人之困,岂忍姑息时忌,窃陛下一命之宠哉!”
闰月,丙戌朔,史宪诚奏遣其子副大使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将兵二万五千趣德州讨李同捷。时宪诚欲助同捷,唐泣谏,且请发兵讨之;宪诚不能违。
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杜牧、马植、崔玙、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诏下,物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李郃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上疏,以为:“蕡所对策,汉、魏以来无与为比。今有司以蕡指切左右,不敢以闻,恐中良道穷,纲纪遂绝。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不报。蕡由是不得仁于朝,终于使府御史。牧,佑之孙;植,勋之子;式,起之子;慎由,融之玄孙也。
夏,六月,晋王普薨。辛酉,赠悼怀太子。
初,萧太后幼去乡里,有弟一人。上即位,命福建观察使求访,莫知所在。有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流落,商人赵缜引之见太后近亲吕璋之妻,亦不能辨,与之俱见太后。上以为得真舅,甲子,以为太子洗马。
峰州刺史王升朝叛。庚辰,安南都护武陵韩约讨斩之。
王庭凑阴以兵及盐粮助李同捷,上欲讨之。秋,七月,甲辰,诏中书集百官议其事。宰相以下莫敢违,卫尉卿殷侑独以为:“廷凑虽附凶徒,事未甚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己巳,下诏罪状廷凑,命邻道各严兵守备,听其自新。九月,丁亥,王智兴奏拔棣州。
李寰自晋州兵赴镇,不戢士卒,所过残暴,至则拥兵不进,但坐索供馈。庚寅,以寰为夏绥节度使。
甲午,诏削夺王庭凑官爵,命诸军四面进讨。
加王智兴守司徒,以前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
岳王绲薨。
庚戌,容管奏安南军乱,逐都护韩约。冬,十月,洋王忻薨。
魏博败横海兵于平原,遂拔之。
十一月,癸未朔,易定节度使柳公济奏攻李同捷坚固寨,拔之。又破其兵于寨东。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朝廷竭力奉之,江、淮为之耗弊。
傅良弼至陕而薨。乙酉,以左金吾大将军李祐为横海节度使。
甲辰,禁中昭德寺火,延及宫人所居,烧死者数百人。
十二月,丁已,王智兴奏兵马使李君谋将兵济河,破无棣。壬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处厚薨。
李同捷军势日蹙,王庭凑不能救,乃遣人说魏博大将亓志绍使杀史宪诚父子取魏博。志绍遂作乱,引所部兵二万人还逼魏州。丁丑,命谏议大夫柏耆宣慰魏博,且发义成、河阳兵以讨志绍。
戊寅,以翰林学士路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辛已,史宪诚奏亓志绍兵屯永济,告急求援。诏义成节度使李听帅沧州行营诸军以讨志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