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事实
- ▪ 卷一 祖宗世次
- ▪ 卷二
- ▪ ▪ 登极赦
- ▪ ▪ 纪元
- ▪ 卷三
- ▪ ▪ 诏书
- ▪ ▪ 圣学
- ▪ ▪ 御制
- ▪ 卷四 郊赦一
- ▪ 卷五 郊赦二
- ▪ 卷六 庙制
- ▪ 卷七
- ▪ ▪ 道释
- ▪ ▪ 僧师号
- ▪ ▪ 尼师号
- ▪ ▪ 道士师号
- ▪ ▪ 女冠师号
- ▪ 卷八
- ▪ ▪ 玉牒
- ▪ ▪ 宣祖五子
- ▪ ▪ 太祖四子
- ▪ ▪ 太宗九子
- ▪ ▪ 仁宗四子
- ▪ ▪ 公主
- ▪ ▪ 宣祖女
- ▪ ▪ 太祖女
- ▪ ▪ 太宗女
- ▪ 卷九
- ▪ ▪ 官职
- ▪ ▪ 勋臣
- ▪ ▪ 配享
- ▪ 卷十
- ▪ ▪ 宰执拜罢
- ▪ 卷十一
- ▪ ▪ 仪注一
- ▪ ▪ 封禅
- ▪ 卷十二
- ▪ ▪ 仪注二
- ▪ 卷十三
- ▪ ▪ 仪注三
- ▪ 卷十四
- ▪ ▪ 科目
- ▪ ▪ 乐律
- ▪ ▪ 历象
- ▪ 卷十五
- ▪ ▪ 耤田
- ▪ ▪ 财用
- ▪ 卷十六
- ▪ ▪ 兵刑
- ▪ 卷十七
- ▪ ▪ 削平
- ▪ 卷十八 升降州县一
- ▪ ▪ 泾原路
- ▪ ▪ 秦凤路
- ▪ ▪ 熙河路
- ▪ ▪ 河东路
- ▪ ▪ 淮南东路
- ▪ ▪ 西京
- ▪ ▪ 南京
- ▪ ▪ 北京
- ▪ ▪ 京东东路
- ▪ ▪ 京东西路
- ▪ ▪ 淮南西路
- ▪ ▪ 两浙路
- ▪ ▪ 京西北路
- ▪ ▪ 河北东路
- ▪ ▪ 江南东路
- ▪ ▪ 江南西路
- ▪ ▪ 河北西路
- ▪ ▪ 陕西路
- ▪ ▪ 环庆路
- ▪ ▪ 东京
- ▪ 卷十九 升降州县二
- ▪ ▪ 荆湖南路潭州,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县、岳州湘阴县来属。熙宁六年,以益阳县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七年,析长沙县置宁乡县。
- ▪ ▪ 荆湖北路
- ▪ ▪ 夔州路
- ▪ ▪ 福建路
- ▪ ▪ 广南东路
- ▪ ▪ 利州路
- ▪ ▪ 成都路
- ▪ ▪ 潼川路
- ▪ ▪ 广南西路
- ▪ 卷二十 经略幽燕
广州,开宝五年,省咸宁、车二县,入南海县,又省游水县入怀集县,又省东莞县入增城县。六年复置东莞。
韶州,开宝五年,省仁化县入乐昌。咸平三年复置。崇宁元年,以岑水场析曲江、翁源县地置建福县。
循州,熙宁四年,置长乐县。
端州,建中靖国元年,升兴庆军节度—宝五年,省平兴县入高要县。熙宁六年,以广州四会县来属。
新州,开宝五年,省永顺县入新兴县。太平兴国元年,改义宁县为信安县。熙宁五年,省入新兴。元祐元年复置。绍圣四年又省。
康州,开宝五年,废入端州,寻复立。六年,废泷州入康州—宝五年,省悦城、都城、晋康三县入端溪县—宝六年,省废泷州镇南、安遂、建水三县入泷水县。
南恩州,开宝五年,废春州入恩州。六年,复立春州。至大中祥符九年,又废。天禧四年复。熙宁六年又废入焉—宝五年,省恩平、杜陵二县入阳江县,以废春州阳春县来属。六年复立县,还属焉。大中祥符九年,州废,属新州,改曰新春。又天禧四年复立,县又属焉。熙宁六年,州废来属。
梅州,开宝四年,改敬州为梅州。熙宁六年,州废入潮州。元丰五年复立。
南雄州(案:南雄州,本雄州—宝四年,以河北路有雄州,加“南”字),改浈昌县为保昌县—宝四年,以韶州始兴县来属。
英州,乾兴元年,改滇阳县曰真阳。
惠州,天禧五年,改祯州为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