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事实
- ▪ 卷一 祖宗世次
- ▪ 卷二
- ▪ ▪ 登极赦
- ▪ ▪ 纪元
- ▪ 卷三
- ▪ ▪ 诏书
- ▪ ▪ 圣学
- ▪ ▪ 御制
- ▪ 卷四 郊赦一
- ▪ 卷五 郊赦二
- ▪ 卷六 庙制
- ▪ 卷七
- ▪ ▪ 道释
- ▪ ▪ 僧师号
- ▪ ▪ 尼师号
- ▪ ▪ 道士师号
- ▪ ▪ 女冠师号
- ▪ 卷八
- ▪ ▪ 玉牒
- ▪ ▪ 宣祖五子
- ▪ ▪ 太祖四子
- ▪ ▪ 太宗九子
- ▪ ▪ 仁宗四子
- ▪ ▪ 公主
- ▪ ▪ 宣祖女
- ▪ ▪ 太祖女
- ▪ ▪ 太宗女
- ▪ 卷九
- ▪ ▪ 官职
- ▪ ▪ 勋臣
- ▪ ▪ 配享
- ▪ 卷十
- ▪ ▪ 宰执拜罢
- ▪ 卷十一
- ▪ ▪ 仪注一
- ▪ ▪ 封禅
- ▪ 卷十二
- ▪ ▪ 仪注二
- ▪ 卷十三
- ▪ ▪ 仪注三
- ▪ 卷十四
- ▪ ▪ 科目
- ▪ ▪ 乐律
- ▪ ▪ 历象
- ▪ 卷十五
- ▪ ▪ 耤田
- ▪ ▪ 财用
- ▪ 卷十六
- ▪ ▪ 兵刑
- ▪ 卷十七
- ▪ ▪ 削平
- ▪ 卷十八 升降州县一
- ▪ ▪ 泾原路
- ▪ ▪ 秦凤路
- ▪ ▪ 熙河路
- ▪ ▪ 河东路
- ▪ ▪ 淮南东路
- ▪ ▪ 西京
- ▪ ▪ 南京
- ▪ ▪ 北京
- ▪ ▪ 京东东路
- ▪ ▪ 京东西路
- ▪ ▪ 淮南西路
- ▪ ▪ 两浙路
- ▪ ▪ 京西北路
- ▪ ▪ 河北东路
- ▪ ▪ 江南东路
- ▪ ▪ 江南西路
- ▪ ▪ 河北西路
- ▪ ▪ 陕西路
- ▪ ▪ 环庆路
- ▪ ▪ 东京
- ▪ 卷十九 升降州县二
- ▪ ▪ 荆湖南路潭州,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县、岳州湘阴县来属。熙宁六年,以益阳县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七年,析长沙县置宁乡县。
- ▪ ▪ 荆湖北路
- ▪ ▪ 夔州路
- ▪ ▪ 福建路
- ▪ ▪ 广南东路
- ▪ ▪ 利州路
- ▪ ▪ 成都路
- ▪ ▪ 潼川路
- ▪ ▪ 广南西路
- ▪ 卷二十 经略幽燕
太原府,太平兴国四年,克复,降为并州。旧治太原、晋阳二县,遂徙治阳曲。太平兴国四年,省太原县入榆次。建隆四年,以晋阳县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为平晋县。熙宁三年,省入阳曲。政和五年复。
潞州,太平兴国元年,改昭德军节度。建中靖国元年,改隆德军节度。
庆祚军,旧晋州赵城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洪洞县。元丰二年,复为县。政和三年,升为军。
麟州,乾德五年,升建宁军节度。端拱元年,改镇西军节度。
岚州,咸平五年,以宪州楼烦县来属。
宪州,熙宁三年废,十年复置。咸平五年,以岚州静乐县来属。
慈州,熙宁五年废入隰州。元祐元年复置。熙宁五年,省文城县入吉乡县,又省乡宁县。
丰州,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置,东南接府州,西接麟州,不统县。
辽州,熙宁七年,废为平定军。元丰八年复置。熙宁七年,省和顺县为镇,入辽山。元丰元年复置。
岢岚军,太平兴国四年,析岢岚州置军。
宁化军,太平兴国四年,析岚州地置宁化县。五年,于县置军,领宁化一县。
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置,并沁州入焉。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武乡县来属。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来属。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属大通监。宝元二年来属。
平定军,太平兴国七年,改上父县为平定县,置平定军。
保德军,淳化四年,析岚州置定羌军。景德二年,改曰保德。
火山军,太平兴国七年,以岚州雄勇镇置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县废。
晋宁军,元祐二年置。大观三年,石州临泉县来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