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事实
- ▪ 卷一 祖宗世次
- ▪ 卷二
- ▪ ▪ 登极赦
- ▪ ▪ 纪元
- ▪ 卷三
- ▪ ▪ 诏书
- ▪ ▪ 圣学
- ▪ ▪ 御制
- ▪ 卷四 郊赦一
- ▪ 卷五 郊赦二
- ▪ 卷六 庙制
- ▪ 卷七
- ▪ ▪ 道释
- ▪ ▪ 僧师号
- ▪ ▪ 尼师号
- ▪ ▪ 道士师号
- ▪ ▪ 女冠师号
- ▪ 卷八
- ▪ ▪ 玉牒
- ▪ ▪ 宣祖五子
- ▪ ▪ 太祖四子
- ▪ ▪ 太宗九子
- ▪ ▪ 仁宗四子
- ▪ ▪ 公主
- ▪ ▪ 宣祖女
- ▪ ▪ 太祖女
- ▪ ▪ 太宗女
- ▪ 卷九
- ▪ ▪ 官职
- ▪ ▪ 勋臣
- ▪ ▪ 配享
- ▪ 卷十
- ▪ ▪ 宰执拜罢
- ▪ 卷十一
- ▪ ▪ 仪注一
- ▪ ▪ 封禅
- ▪ 卷十二
- ▪ ▪ 仪注二
- ▪ 卷十三
- ▪ ▪ 仪注三
- ▪ 卷十四
- ▪ ▪ 科目
- ▪ ▪ 乐律
- ▪ ▪ 历象
- ▪ 卷十五
- ▪ ▪ 耤田
- ▪ ▪ 财用
- ▪ 卷十六
- ▪ ▪ 兵刑
- ▪ 卷十七
- ▪ ▪ 削平
- ▪ 卷十八 升降州县一
- ▪ ▪ 泾原路
- ▪ ▪ 秦凤路
- ▪ ▪ 熙河路
- ▪ ▪ 河东路
- ▪ ▪ 淮南东路
- ▪ ▪ 西京
- ▪ ▪ 南京
- ▪ ▪ 北京
- ▪ ▪ 京东东路
- ▪ ▪ 京东西路
- ▪ ▪ 淮南西路
- ▪ ▪ 两浙路
- ▪ ▪ 京西北路
- ▪ ▪ 河北东路
- ▪ ▪ 江南东路
- ▪ ▪ 江南西路
- ▪ ▪ 河北西路
- ▪ ▪ 陕西路
- ▪ ▪ 环庆路
- ▪ ▪ 东京
- ▪ 卷十九 升降州县二
- ▪ ▪ 荆湖南路潭州,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县、岳州湘阴县来属。熙宁六年,以益阳县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七年,析长沙县置宁乡县。
- ▪ ▪ 荆湖北路
- ▪ ▪ 夔州路
- ▪ ▪ 福建路
- ▪ ▪ 广南东路
- ▪ ▪ 利州路
- ▪ ▪ 成都路
- ▪ ▪ 潼川路
- ▪ ▪ 广南西路
- ▪ 卷二十 经略幽燕
进士之举,惟本朝尤盛,而沿革不一—宝六年,因徐士廉伐鼓诉讼,太祖御讲武殿覆试。覆试自此始。赐诗,自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榜始。分甲,自太平兴国八年王世则榜始。赐袍、笏,自大中祥符中姚晔榜始。锡宴,自吕蒙正榜始。赐同出身,自王世则榜始。赐别科出身,自咸平三年陈尧咨榜始。唱名,自雍熙二年梁灏榜始。封弥、誊录、覆考、编排,皆始于景德、祥符之间。蔡齐,大中祥符八年举进士第一,真宗临轩,见其举止端重,顾谓宰相寇准曰:“得人矣。”特诏金吾给驺从,使传呼道上。因以为例。
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放进士及诸科及第者凡三十八人。下第进士徐士廉自陈屈抑,即诏贡部以入等进士并终场经学人并亲覆于殿廷,内出《未明求衣》赋、《悬爵待士》诗,进士宋准等一百二十七人并放及第。昉所放,退落者十人,责授昉太常寺卿。御试举人,自此始也。
大中祥符元年,贡士万二千人,真宗自择太子少保晁迥知贡举。
仁宗庆历二年,诏罢殿试。时臣僚言:“国家沿隋、唐之制,设进士科,取采贤俊,虽至公之道过于前代,而得人之实或所未至。盖自咸平、景德后,条约渐密,然省试有三长,殿试有三短。省试主文者四五人,皆两制辞学之臣;又选馆阁官数人,以助考校;复有监守、巡察、糊名、誊录。上下相警,不能容毫厘之私,一长也。又引试凡三日,诗赋可以见辞艺,策论可以见才识。四方之士,得以尽其所蕴,二长也。又贡院凡两月余日研究差次,必穷功悉力,然后奏号,三长也。殿试考校之官多不精慎,一短也。一日试诗赋论三题,不能尽人之才,二短也。考校不过十日,不暇研究差次,三短也。或云:省试放榜则恩归有司,殿试唱第则恩出主上,是忘取士之实而务收恩之名也。历代取士,悉委有司,独后汉文吏课笺奏而上之端门,亦未闻天子亲试也。至唐武后载初之年,始有殿试,此安足法哉往时未有糊名、誊录之制,主文者尚可专取舍,今既无以容其私,则殿试未见所长。请自今南省放榜,必恐恩归有司,则宜如天圣二年贡举先令,考定高下,以混榜引于殿廷,然后赐第,则与殿试无异矣。”因降是诏。
韩忠献公、宋景文公同召试中选。是时,王德用带平章事。例当谢,自谦空疏。德用曰:“亦曾见程文,诚空疏,少年更宜学问。”二公大不堪,景文至曰:“吾属见一老衙官,是纳诲也。”后二公俱大名,德用已卒,忠献谓景文曰:“王公虽武人,尚有前辈激励、成就后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