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唐书
- ▪ 列传第七十二
- ▪ ▪ 张献诚 弟献恭 献甫 献恭子煦 路嗣恭 子恕 曲环 崔汉衡杨朝晟 樊泽 李叔明 裴胄
- ▪ 列传第七十三
- ▪ ▪ 刘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绍 李巽
- ▪ 列传第七十四
- ▪ ▪ 薛嵩 弟崿 嵩子平 嵩族子雄 令狐彰 子建 运 通 田神功 弟神玉 侯希逸 李正己 子纳 纳子师古 师道 宗人洧附
- ▪ 列传第七十五
- ▪ ▪ 张镒 冯河清附 刘从一 萧复 柳浑
- ▪ 列传第七十六
- ▪ ▪ 李揆 李涵 陈少游 卢 裴谞
- ▪ 列传第七十七
- ▪ ▪ 姚令言 张光晟 源休 乔琳 张涉 蒋镇 洪经纶 彭偃
- ▪ 列传第七十八
- ▪ ▪ 段秀实 子伯伦 颜真卿 子頵 曾孙弘式
- ▪ 列传第七十九
- ▪ ▪ 韩滉 子皋 弟洄 张延赏 子弘靖 弘靖子文规 次宗
- ▪ 列传第八十
- ▪ ▪ 王玙 道士李国祯附 李泌 子繁 顾况附 崔造 关播 李元平附
- ▪ 列传第八十一
- ▪ ▪ 李勉 李皋 子象古 道古
- ▪ 列传第八十二
- ▪ ▪ 李抱玉 李抱真 王虔休 卢从史 李芃李澄 族弟元素
- ▪ 列传第八十三
- ▪ ▪ 李晟 子愿 愬 听 宪凭 恕 王佖附
- ▪ 列传第八十四
- ▪ ▪ 马燧 子暢 燧兄炫 浑瑊 子镐鐬
- ▪ 列传第八十五
- ▪ ▪ 卢杞 子元辅 白志贞 裴延龄 韦渠牟 李齐运 李实 韦执谊 王叔文 王伾附 程异 皇甫抃 弟镛
- ▪ 本纪第一 高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上
- ▪ 本纪第三 太宗下
- ▪ 本纪第四 高宗上
- ▪ 本纪第五 高宗下
- ▪ 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
- ▪ 本纪第七 中宗睿宗
- ▪ 列传第八十六
- ▪ ▪ 窦参 从子申附 齐映 刘滋 从兄赞附 卢迈 崔损 齐抗
- ▪ 列传第八十七
- ▪ ▪ 徐浩 赵涓 子博宣 卢南史附 刘太真 李纾 邵说 于邵 崔元翰于公异 吕渭 子温 恭 俭 让 郑云逵 李益 李贺
- ▪ 列传第八十八
- ▪ ▪ 赵憬 韦伦 贾耽 姜公辅
- ▪ 列传第八十九
- ▪ ▪ 陆贽
- ▪ 列传第九十
- ▪ ▪ 韦皋 刘辟附 张建封 卢群
- ▪ 列传第九十一
- ▪ ▪ 田承嗣 侄悦 子绪 绪子季安 田弘正 子布 牟 布子在宥 张孝忠 子茂昭 茂昭子克勤 弟茂宗 茂和 陈楚附
- ▪ 列传第九十二
- ▪ ▪ 李宝臣 子惟岳 惟诚 惟简 惟简子元本 王武俊 子士真 士平士则士真子承宗 承元 王廷凑 子元逵 元逵子绍鼎 绍懿 绍鼎子景崇景崇子镕
- ▪ 本纪第八 玄宗上
- ▪ 本纪第九 玄宗下
- ▪ 本纪第十 肃宗
- ▪ 本纪第十一 代宗
- ▪ 本纪第十二 德宗上
- ▪ 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
- ▪ 本纪第十四 顺宗 宪宗上
- ▪ 列传第九十三
- ▪ ▪ 李怀仙 硃希彩附 硃滔 刘怦 子济 澭 济子总 程日华 子怀直怀直子权 李全略 子同捷
- ▪ 列传第九十四
- ▪ ▪ 尚可孤 李观 戴休颜 阳惠元 李元谅 韩游瑰 贾隐林 杜希全 尉迟胜 邢君牙 杨朝晟 张敬则
- ▪ 列传第九十五
- ▪ ▪ 刘玄佐 子士宁 士幹 李万荣附 董晋 陆长源 刘全谅 李忠臣李希烈 吴少诚 弟少阳 少阳子元济附
- ▪ 列传第九十六
- ▪ ▪ 薛播 鲍防 李自良 李说 严绶 萧昕 杜亚 王纬 李若初 于颀卢徵杨凭 郑元 杜兼 裴玢 薛伾
- ▪ 列传第九十七
- ▪ ▪ 杜黄裳 高郢 子定 杜佑 子式方 从郁 式方子悰 从郁子牧
- ▪ 列传第九十八
- ▪ ▪ 裴垍 李吉甫 李籓 权德舆 子璩
- ▪ 列传第九十九
- ▪ ▪ 于休烈 子肃 肃子敖 敖子琮 令狐峘 归崇敬 子登 登子融 奚陟 张荐 子又新 希复 希复子读 蒋乂 子系 伸 柳登 弟冕子璟沈传师 子询
- ▪ 本纪第十五
- ▪ 本纪第十六 穆宗
- ▪ 本纪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 ▪ 本纪第十七下 文宗下
- ▪ 本纪第十八上 武宗
- ▪ 本纪第十八下 宣宗
- ▪ 本纪第十九上 懿宗
- ▪ 本纪第十九下 僖宗
- ▪ 本纪第二十上 昭宗
- ▪ 本纪第二十下 哀帝
- ▪ 志第一 礼仪一
- ▪ 志第二 礼仪二
- ▪ 志第三 礼仪三
- ▪ 列传第一百 德宗顺宗诸子
- ▪ 列传第一百一
- ▪ ▪ 高崇文 子承简 伊慎 硃忠亮 刘昌裔 范希朝 王锷 子稷 阎巨源 孟元阳 赵昌
- ▪ 列传第一百二
- ▪ ▪ 马璘 郝廷玉 王栖曜 子茂元 刘昌 子士泾 李景略 张万福 高固 郝玼 段佐 史敬奉 野诗良辅附
- ▪ 列传第一百三
- ▪ ▪ 姚南仲 刘乃 子伯刍 孙宽夫 端夫 曾孙允章附 袁高 段平仲 薛存诚 子廷老 廷老子保逊 保逊子昭纬 卢坦
- ▪ 列传第一百四
- ▪ ▪ 孔巢父 从子戡 戣 戢 许孟容 中元膺 刘栖楚 张宿 熊望 柏耆
- ▪ 列传第一百五
- ▪ ▪ 穆宁 子赞 质 员 赏 崔邠 弟鄯 郾 郸 窦群 兄常 牟弟庠巩 李逊 弟建 薛戎 弟放
- ▪ 列传第一百六
- ▪ ▪ 于頔 韩弘 子公武 弘弟充 李质附 王智兴 子晏平 晏宰
- ▪ 志第四 礼仪四
- ▪ 志第五 礼仪五
- ▪ 志第六 礼仪六
- ▪ 志第七 礼仪七
- ▪ 志第八 音乐一
- ▪ 志第九 音乐二
- ▪ 列传第一百七
- ▪ ▪ 王翃 兄翊 郗士美 李鄘 子柱 柱子磎 辛秘 马扌韦弘景王彦威
- ▪ 列传第一百八
- ▪ ▪ 武元衡 从父弟儒衡 郑余庆 子瀚 瀚子允谟 茂休 处诲 从谠韦贯之 兄绶 弟纁 子澳
- ▪ 列传第一百九
- ▪ ▪ 卫次公 子洙 郑絪 子祗德 祗德子颢 韦处厚 崔群 路随 父泌
- ▪ ▪ 韩愈 张籍 孟郊 唐衢 李翱 宇文籍 刘禹锡 柳宗元 韩辞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 ▪ 李光进 弟光颜 乌重胤 王沛 子逢 李珙 李祐 董重质 杨元卿 子延宗 刘悟 子从谏 孙稹 刘沔 石雄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 ▪ 潘孟阳 李翛 王遂 曹华 韦绶 郑权 卢士玫 韩全义 高霞寓 高瑀崔戎 陆亘 张正甫 子毅夫 毅夫子祎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 ▪ ▪ 孟简 胡证 崔元略 子铉 铉子沆 元略弟元受 元式 元儒 杜元颖崔弘礼 李虞仲 王质 卢简辞 兄简能 弟弘正 简求 简能 子知猷简求子嗣业 汝弼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 ▪ 王播 子式 弟炎 起起子龟 龟子荛 炎子铎 李绛 杨於陵
- ▪ 志第十 音乐三
- ▪ 志第十一 音乐四
- ▪ 志第十二 历一
- ▪ 志第十三 历二
- ▪ ▪ 麟德甲子元历
- ▪ ▪ 推气序术
- ▪ ▪ 求恆次气术
- ▪ ▪ 求土王
- ▪ 志第十四 历三
- ▪ 志第十五 天文上
-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 志第十七 五行
- ▪ 志第十八 地理一
- ▪ 志第十九 地理二
- ▪ ▪ 河东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 ▪ 志第二十 地理三
- ▪ ▪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陇右道八
-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 ▪ ▪ 剑南道东西道九 岭南道五管十
- ▪ 志第二十二 职官一
- ▪ 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 ▪ 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
- ▪ 志第二十五 舆服
- ▪ 志第二十六 经籍上
-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
- ▪ 志第二十八 食货上
- ▪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下
- ▪ 志第三十 刑法
-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 列传第三
- ▪ ▪ 李密
- ▪ 列传第四
- ▪ ▪ 王世充 窦建德
- ▪ 列传第五
- ▪ ▪ 薛举 子仁杲 李轨 刘武周 苑君璋附 高开道 黑闼 徐圆朗
- ▪ 列传第六
- ▪ ▪ 萧铣 杜伏威 辅公祏 阚棱 王雄诞 沈法兴 李子通 硃粲林士弘张善安 罗艺 梁师都 刘季真 李子和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 ▪ ▪ 韦夏卿 王正雅 族孙凝 柳公绰 子仲郢 孙璧 玭 弟公权 伯父子华 子华子公度 崔玄亮 温造 子璋 郭承嘏 殷侑 孙盈孙 徐晦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 ▪ ▪ 元稹 庞严附 白居易 弟行简 敏中附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 ▪ ▪ 赵宗儒 窦易直 李逢吉 段文昌 子成式 宋申锡 李程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 ▪ ▪ 韦温 萧祐附 独孤郁 弟朗 钱徽 子可复 高釴 弟铢 锴冯宿 弟定 审 封敖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 ▪ ▪ 李训 郑注 王涯 王璠 贾餗 舒元舆 郭行余 罗立言 李孝本
- ▪ 列传第一百二十
- ▪ ▪ 裴度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 ▪ 李渤 张仲方 裴潾 张皋附 李中敏 李甘 高元裕 兄少逸 李汉 李景俭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 ▪ 令狐楚 弟定 子绪 綯 綯抃子滈 涣 牛僧孺 子蔚 蔚子徽萧俛 弟杰 俶 从弟亻放 亻放子廪 李石 弟福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 ▪ 郑覃 弟朗 陈夷行 李绅 吴汝纳 李回 李珏 李固言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 ▪ 李德裕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 ▪ 宪宗二十子:穆宗皇帝、宣宗皇帝、惠昭太子宁、澧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琼王悦、沔王恂、婺王怿、茂王愔、淄王协、衡王憺、澶王忄充、棣王惴、彭王惕、信王憻、荣王忄责。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 ▪ ▪ 李宗闵 杨嗣复 子授 损 技 拭 捴 杨虞卿 弟汉公 从兄汝士马植 李让夷 魏 周墀 崔龟从 郑肃 卢商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 ▪ 赵隐 弟骘 子光逢 光裔 光胤 张裼 子文蔚 济美 贻宪 李蔚 崔彦昭 郑畋 卢携 王徽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 ▪ 萧遘 孔纬 韦昭度 崔昭纬 张濬 硃朴 郑綮 刘崇望 兄崇龟 弟崇鲁崇谟 徐彦若 陆扆 柳璨
- ▪ 列传第一百三十
- ▪ ▪ 硃克融 李载义 杨志诚 张仲武 子直方 张允伸 张公素 李可举李全忠 子匡威 匡筹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 ▪ 史宪诚 子孝章 何进滔 子弘敬 韩允忠 子简 乐彦祯 子从训 罗弘信 子威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 ▪ 王重荣 子珂 王处存 弟处直 诸葛爽 高骈 毕师铎 秦彦时溥 硃瑄 弟瑾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 ▪ ▪ 杨思勖 高力士 李辅国 程元振 鱼朝恩 刘希暹 贾明观 窦文场霍仙鸣 俱文珍 吐突承璀 王守澄 田令孜 杨复光 杨复恭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上
- ▪ ▪ 韦仁寿 陈君宾 张允济 李桐客 李素立 孙至远 至远子畬 薛大鼎 贾敦颐 弟敦实 李君球 崔知温 高智周 田仁会 子归道 韦机孙岳 岳子景骏 权怀恩 叔祖万纪 冯元常弟元淑 蒋俨 王方翼 薛季昶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良吏下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上
- ▪ ▪ 来俊臣 周兴 傅游艺 丘神勣 索元礼 侯思止 万国俊 来子珣 王弘义 郭霸 吉顼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酷吏下
- ▪ ▪ 姚绍之 周利贞 王旭 吉温 王钧 严安之 卢铉附 罗希奭 毛若虚 敬羽 裴升 毕曜附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上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忠义下
- ▪ 列传第七
- ▪ ▪ 裴寂 刘文静 弟文起 文静子树义 树艺 李孟尝 刘世龙 赵文恪张平高 李思行 李高迁 许世绪 刘师立 钱九陇 樊兴 公孙武达 庞卿恽张长逊李安远
- ▪ 列传第八
- ▪ ▪ 唐俭 长孙顺德 刘弘基 殷峤 刘政会 柴绍 平阳公主 马三宝附 武士 长兄士棱 次兄士逸
- ▪ 列传第九
- ▪ 列传第十 宗室(太祖诸子 代祖诸子)
- ▪ 列传第十一
- ▪ ▪ 温大雅 子无隐 大雅弟彦博 子振 挺 大雅弟大有 陈叔达 窦威子恽 兄子轨 轨子奉节 琮 从子抗 抗子衍 静 静子逵 诞 诞子孝慈孝慈子希玠 诞少子孝谌 抗季弟璡
- ▪ 列传第十二
- ▪ ▪ 李纲 子少植 少植子安仁 郑善果 从兄元璹 杨恭仁 子思训思训孙睿交 恭仁从孙执柔 恭仁少弟师道 皇甫无逸 孙忠 李大亮 族孙迥秀
- ▪ 列传第十三
- ▪ ▪ 封伦 伦子言道 兄子行高 萧瑀 子锐 兄子钧 钧子瓘 钧兄子嗣业裴矩 矩子宣机 宇文士及
- ▪ 列传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 ▪ 列传第十五
- ▪ ▪ 高士廉 子履行 真行 长孙无忌
- ▪ 列传第十六
- ▪ ▪ 房玄龄 子遗直 遗爱 杜如晦 弟楚客 叔淹
- ▪ 列传第十七
- ▪ ▪ 李靖 客师 令问 彦芳 李勣 孙敬业
- ▪ 列传第十八
- ▪ ▪ 尉迟敬德 秦叔宝 程知节 段志玄 张公谨 子大素 大安
- ▪ 列传第十九
- ▪ ▪ 侯君集 张亮 薛万彻 兄万均 盛彦师 卢祖尚 刘世让 刘兰 李君羡等附
- ▪ 列传第二十
- ▪ ▪ 王珪 戴胄 兄子至德 岑文本 兄子长倩 倩子羲 格辅元附 杜正伦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魏徵
- ▪ 列传第二十二
- ▪ ▪ 虞世南 李百药 子安期 褚亮 刘孝孙 李玄道 李守素附
- ▪ 列传第二十三
- ▪ ▪ 薛收 兄子元敬 收子元超 从子稷 姚思廉 颜师古 弟相时 令狐德棻 邓世隆 顾胤 李延寿 李仁实等附 孔颖达 司马才章 王恭马嘉运等附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刘洎 马周 崔仁师 孙湜 湜弟液 液子论 液弟涤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苏世长 子良嗣 韦云起 孙方质 孙伏伽 张玄素
- ▪ 列传第二十六 太宗诸子
- ▪ ▪ 恆山王承乾 楚王宽 吴王恪 子成王千里 孙信安王祎 濮王泰庶人祐 蜀王愔 蒋王恽 越王贞 子琅邪王冲 纪王慎 江王嚣 代王简赵王福曹王明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韦挺 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 族子弘礼 弘武 武子元亨 元禧 元祎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于志宁 高季辅 张行成 族孙易之 昌宗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祖孝孙 傅仁均 傅弈 李淳风 吕才
- ▪ 列传第三十
- ▪ ▪ 褚遂良 韩瑗 来济 上官仪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崔敦礼 卢承庆 刘祥道 李敬玄 李义琰 孙处约 乐彦玮 赵仁本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许敬宗 李义府 少子湛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郭孝恪 张俭 苏定方 薛仁贵 程务挺 张士贵 赵道兴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刘仁轨 郝处俊 裴行俭 子光庭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唐临 孙绍 张文瓘 兄文琮 从弟文收 徐有功
- ▪ 列传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诸子
- ▪ ▪ 燕王忠 原王孝 泽王上金 许王素节 孝敬皇帝弘 裴居道附 章怀太子贤 贤子邠王守礼 懿德太子重润 庶人重福 节愍太子重俊 殇帝重茂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裴炎 刘祎之 魏玄同 李昭德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韦思谦 子承庆 嗣立 陆元方 子象先 苏瑰 子颋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 王方庆 姚璹 弟班
- ▪ 列传第四十
- ▪ ▪ 王及善 杜景俭 硃敬则 杨再思 李怀远 子景伯 景伯子彭年附 豆卢钦望 张光辅 史务滋 崔元综 周允元附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张柬之 袁恕己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魏元忠 韦安石 子陟 斌 斌子况 从父兄子抗 从祖兄子巨源 赵彦昭附萧至忠 宗楚客 纪处讷附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娄师德 王孝杰 唐休璟 张仁愿 薛讷 王晙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苏味道 李峤 崔融 卢藏用 徐彦伯
- ▪ 列传第四十五 睿宗诸子
- ▪ ▪ 皇帝宪 惠庄太子捴 惠文太子范 惠宣太子业 隋王隆悌
- ▪ 列传第四十六 姚崇 宋璟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刘幽求 钟绍京 郭元振 张说 子均 垍 陈希烈附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魏知古 卢怀慎 子奂 源乾曜 从孙光裕 光裕子洧 李元纮 杜暹 韩休 裴耀卿 孙佶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崔日用 从兄日知 张嘉贞 弟嘉祐 萧嵩 子华 张九龄 仲方 李适之 子季卿 严挺之
- ▪ 列传第五十
- ▪ ▪ 尹思贞 李杰 解琬 毕构 苏珦 子晋 郑惟忠 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 裴漼 从祖弟宽 王丘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李乂 薛登 韦凑 从子虚心 虚舟 韩思复 曾孙佽 张廷珪 王求礼 辛替否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马怀素 褚无量 刘子玄 兄知柔 子贶 餗汇 秩 迅 迥 徐坚元行冲 吴兢 韦述 弟逌 迪 萧直 萧颖士 母 煚殷践猷附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郭虔瓘 张嵩 郭知运 子英杰 王君 贾师顺附 张守珪 牛仙客 王忠嗣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宇文融 韦坚 杨慎矜 王鉷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李林甫 杨国忠 张暐 王琚 王毛仲 陈玄礼附
- ▪ 列传第五十七 玄宗诸子
- ▪ ▪ 靖德太子琮 庶人瑛 棣王琰 庶人瑶 靖恭太子琬 庶 人琚夏悼王一仪王璲 颍王璬 怀哀王敏 永王璘 寿 王瑁延王玢 盛王琦 济王环信王瑝 义王玭 陈王珪 丰王珙 恆王瑱 凉王璿 汴哀王璥
- ▪ 列传第五十八
- ▪ ▪ 韦见素 子谔 益 益子顗 崔圆 崔涣 子纵 杜鸿渐
- ▪ 列传第五十九
- ▪ ▪ 冯盎 阿史那社尔 子道真 叔祖苏尼失 苏尼失子忠附 契苾何力黑齿常之 李多祚 李嗣业 白孝德
- ▪ 列传第六十
- ▪ ▪ 李光弼 王思礼 邓景山 辛云京
- ▪ 列传第六十一
- ▪ ▪ 崔光远 房琯 子孺复 从子式 张镐 高适 暢璀
- ▪ 列传第六十二
- ▪ ▪ 李暠 族弟齐物 齐物子复 暠族弟若水 李麟 李国贞 子锜 李峘 弟峄 岘 李巨 子则之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上
- ▪ ▪ 徐文远 陆德明 曹宪 许淹 李善 公孙罗附 欧阳询 子通硃子奢 张士衡 贾公彦 李玄植附 张后胤 盖文达 宗人文懿 谷那律 萧德言 许叔牙 子子儒 敬播 刘伯庄 子之宏 秦景通 罗道琮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儒学下
- ▪ ▪ 邢文伟 高子贡 郎余令 路敬淳 王元感 王绍宗 韦叔夏 祝钦明郭山恽 柳冲 卢粲 尹知章 孙季良附 徐岱 苏弁 兄衮 冕陆质 冯伉 韦表微 许康佐
- ▪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
- ▪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 ▪ ▪ 李华 萧颖士 李翰附 陆据 崔颢 王昌龄 孟浩然 元德秀 王维李白 杜甫 吴通玄 兄通微 王仲舒 崔咸 唐次 子扶 持 持子彦谦 刘鹴李商隐 温庭筠 薛逢 子廷珪 李拯 李巨川 司空图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隐逸
- ▪ ▪ 王绩 田游岩 史德义 王友贞 卢鸿一 王希夷 卫大经 李元恺 王守慎 徐仁纪 孙处玄 白履忠 王远知 潘师正 刘道合 司马承祯 吴筠孔述睿 子敏行 阳城 崔觐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 ▪ ▪ 突厥之始,启民之前,《隋书》载之备矣,只以入国之事而述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回纥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
- ▪ ▪ 林邑 婆利 盘盘 真腊 陀洹 诃陵 堕和罗 堕婆登 东谢蛮 西赵蛮 牂牁蛮 南平獠 东女国 南诏蛮 骠国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 ▪ ▪ 泥婆罗 党项羌 高昌 吐谷浑 焉耆 龟兹 疏勒 于阗 天竺 罽宾康国 婆斯 拂菻 大食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 ▪ ▪ 高丽 百济 新罗 倭国 日本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 ▪ ▪ 铁勒 契丹 奚 室韦 靺鞨 渤海靺鞨 乌罗浑
- ▪ 列传第六十三
- ▪ ▪ 苗晋卿 裴冕 裴遵庆 子向 向子寅 寅子枢
- ▪ 列传第六十四
- ▪ ▪ 鲁炅 裴 来瑱 周智光
- ▪ 列传第六十五
- ▪ ▪ 崔器 赵国珍 崔瓘 敬括 韦元甫 魏少游 卫伯玉 李承
- ▪ 列传第一百五十
- ▪ ▪ 安禄山子庆绪 高尚 孙孝哲 史思明子朝义
- ▪ ▪ 硃泚 黄巢 秦宗权
- ▪ 重刻旧唐书序
- ▪ 重刊唐书序
- ▪ 重刻旧唐书序
- ▪ 列传第六十六
- ▪ ▪ 肃宗代宗诸子 肃宗十三子 代宗二十子
- ▪ 列传第六十七
- ▪ ▪ 严武 郭英乂 崔宁 弟宽 从孙蠡 蠡子荛 从孙黯 严震 严砺
- ▪ 列传第六十八
- ▪ ▪ 元载 王昂 李少良 郇谟附 王缙 杨炎 黎干 刘忠翼附 庾准
- ▪ 列传第六十九
- ▪ ▪ 杨绾 崔祐甫 子植 植再从兄俊 常衮
- ▪ 列传第七十
- ▪ ▪ 郭子仪 子曜 晞暧 曙 晤 映 晞子钢 暧子钊 鏦 钊子仲文 族弟幼明 子昕
- ▪ 列传第七十一
- ▪ ▪ 仆固怀恩 梁崇义 李怀光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父士,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高祖行军于汾、晋,每休止其家。义旗初起,从平京城。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庚午,加授泽州刺史、韩王元嘉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绛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相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元嘉等地尊望重,恐其生变,故进加虚位,以安其心。甲戌,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并依旧知政事。刘齐贤为侍中,裴炎为中书令。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月,庶人贤死于巴州。夏四月,滕王元婴薨。改封毕王上金为泽王,葛王素节为许王。丁丑,迁庐陵王哲于均州。闰五月,礼部尚书武承嗣同中书门下三品。秋七月,突厥骨咄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改东都为神都,又改尚书省及诸司官名。初置右肃政御史台官员。故司空李勣孙柳州司马徐敬业伪称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冬十月,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三县以应敬业。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大总管,率兵三十万以讨之。杀内史裴炎。丁酉,追削敬业父祖官爵,复其本姓徐氏。十二月,前中书令薛元超卒。杀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
垂拱元年春正月,以敬业平,大赦天下,改元。刘仁轨薨。三月,迁庐陵王哲于房州。颁下亲撰《垂拱格》于天下。夏四月,内史骞味道左授青州刺史。五月,秋官尚书裴居道为内史,纳言王德真配流象州,冬官尚书苏良嗣为纳言。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是夏大旱。二年春正月,皇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以皇太后既非实意,乃固让。皇太后仍依旧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初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
三月,初置匭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夏四月,岑长倩为内史。六月,苏良嗣为文昌左相,天官尚书韦待价为文昌右相,并同凤阁鸾台三品。右肃政御史大夫韦思谦为纳言。三年春正月,封皇子成义为恆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二月,韦思谦请致仕,许之。夏四月,裴居道为纳言,夏官侍郎张光辅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庚午,刘祎之赐死于家。秋八月,地官尚书魏玄同检校纳言。
四年春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山东、河南甚饥乏,诏司属卿王及善、司府卿欧阳通、冬官侍郎狄仁杰巡抚赈给。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
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就水侧置永昌县。天下大酺五日。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邪王冲据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行军总管讨之。庚戌,冲父豫州刺史、越王贞又举兵于豫州,与冲相应。九月,命内史岑长倩、凤阁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之。丙寅,斩贞及冲等,传首神都,改姓为虺氏。曲赦博州。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元嘉子黄国公譔、灵夔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蔼、霍王元轨及子江都王绪、故虢王元凤子东莞公融坐与贞通谋,元嘉、灵夔自杀,元轨配流黔州,譔等伏诛,改姓虺氏。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十二月己酉,神皇拜洛水,受“天授圣图”,是日还宫。明堂成。
永昌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三月,张光辅为内史,武承嗣为纳言。夏四月,诛蒋王恽、道王元庆、徐王元礼、曹王明等诸子孙,徙其家属于巂州。五月,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以讨吐蕃。
六月,令文武官五品已上各举所知。秋七月,纪王慎被诬告谋反,载以槛车,流于巴州,改姓虺氏。韦待价坐迟留不进,士卒多饥馑而死,配流绣州。八月,左肃政御史大夫王本立同凤阁鸾台三品。辛巳,诛内史张光辅。九月,纳言魏玄同赐死于家。冬十月,春官尚书范履冰、凤阁侍郎邢文伟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改羽林军百骑为千骑。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大酺三日。神皇自以“曌”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春一月,苏良嗣为特进,武承嗣为文昌左相,岑长倩为文昌右相,裴居道为太子少傅,并依旧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攸宁为纳言,邢文伟为内史。秋七月,杀豫章王亶,迁其父舒王元名于和州。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丁亥,杀随州刺史泽王上金、舒州刺史许王素节并其子数十人。
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三思为梁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司宾卿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为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仍依旧知凤阁鸾台平章事。令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改内外官所佩鱼并作龟。冬十月,改并州文水县为武兴县,依汉丰、沛例,百姓子孙相承给复。
二年正月,亲祀明堂。春三月,改唐太庙为享德庙。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寇之前。六月,命岑长倩率诸军讨吐蕃。左肃政御史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鸾台侍郎乐思晦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秋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分京兆置鼎、稷、鸿、宜四州。夏官尚书欧阳通知纳言事。九月,傅游艺下狱死。右羽林卫大将军、建昌王攸宁为纳言,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冬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举。杀文昌左相岑长倩、纳言欧阳通、地官尚书格辅元。
三年正月,亲祀明堂。春一月,冬官尚书杨执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四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如意,禁断天下屠杀。秋七月,大雨,洛水泛溢,漂流居人五千余家,遣使巡问赈贷。八月,魏王承嗣为特进,建昌王攸宁为冬官尚书,杨执柔为地官尚书,并罢知政事。秋官侍郎崔元琮为鸾台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为凤阁侍郎,检校天官侍郎姚璹为文昌左丞,地官侍郎李元素为文昌右丞,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改用九月为社,大酺七日。并州改置北都。冬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镇。
二年春一月,亲享明堂。癸亥,杀皇嗣妃刘氏、窦氏。腊月,改封皇孙成器为寿春郡王,恆王成义为衡阳郡王,隆基为临淄郡王,卫王隆范为巴陵郡王,隆业为彭城郡王。春二月,尚方监裴匪躬坐潜谒皇嗣,腰斩于都市。秋九月,上加金轮圣神皇帝号,大赦天下,大酺七日。辛丑,司宾卿豆卢钦望为内史,文昌右丞韦巨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秋官侍郎陆元方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三年春一月,亲享明堂。三月,凤阁侍郎李昭德检校内史,鸾台侍郎苏味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巨源为夏官侍郎,依旧知政事。四月,夏官尚书王孝杰同凤阁鸾台三品。五月,上加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延载,大酺七日。秋八月,司宾少卿姚璹为纳言。左肃政御史中丞杨再思为鸾台侍郎,洛州司马杜景俭为凤阁侍郎,仍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梁王武三思劝率诸蕃酋长奏请大征敛东都铜铁,造天枢于端门之外,立颂以纪上之功业。九月,内史李昭德左授钦州南宾县尉。冬十月,文昌右丞李元素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戊子,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并左授赵、鄜、集、绥等州刺史。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春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
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己丑,又制内外官三品已上通前赐爵二等,四品已下加两阶。洛州百姓给复二年,登封、告成县三年。癸巳,至自嵩岳。甲午,亲谒太庙。春三月,重造明堂成。夏四月,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为万岁通天,大酺七日。以天下大旱,命文武官九品以上极言时政得失。五月,营州城傍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尽忠自号可汗。乙丑,命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命春官尚书、梁王三思为安抚大使,纳言姚璹为之副。制改李尽忠为尽灭,孙万荣为万斩。秋八月,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与李尽灭战于西硖石黄麞谷,官军败绩,玄遇、仁节并为贼所虏。九月,命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攸宜为大总管以讨契丹。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李道广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为贼所执。庚申,王方庆为凤阁侍郎,仍依旧知政事。李尽灭死,其党孙万斩代领其众。
冬十月,孙万斩攻陷冀州,刺史陆宝积死之。十一月,又陷瀛州属县。
二年正月,亲享明堂。凤阁侍郎李元素、夏官侍郎孙元亨坐与綦连耀谋反,伏诛。原州都督府司马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春二月,王孝杰、苏宏晖等率兵十八万与孙万斩战于硖石谷,王师败绩,孝杰没于阵,宏晖弃甲而遁。夏四月,铸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前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及善为内史。五月,命右金吾大将军、河内王懿宗为大总管,右肃政御史大夫娄师德为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兵二十万以讨孙万斩。
六月,内史李昭德、司仆少卿来俊臣以罪伏诛。孙万斩为其家奴所杀,余党大溃。魏王承嗣、梁王三思并同凤阁鸾台三品。秋八月,纳言姚璹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九月,以契丹李尽灭等平,大赦天下,改元为神功,大酺七日。娄师德为纳言。冬十月,前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司刑卿杜景俭为凤阁侍郎,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正月,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春三月,召庐陵王哲于房州。夏五月,禁天下屠杀。突厥默啜上言,有女请和亲。秋七月,令淮阳王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赴虏庭。
八月,突厥默啜以延秀非唐室诸王,乃囚于别所,率众与阎知微入寇妫、檀等州。命司属卿高平王重规、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幽州都督张仁亶、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率兵二十万逆击,乃放延秀还。己丑,默啜攻陷定州,刺史孙彦高死之,焚烧百姓庐舍,遇害者数千人。魏王承嗣卒。庚子,梁王三思为内史,狄仁杰为纳言。九月,建昌王攸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默啜攻陷赵州,刺史高睿遇害。丙子,庐陵王哲为皇太子,令依旧名显,大赦天下,大酺五日。令纳言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辛巳,皇太子谒太庙。天官侍郎苏味道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癸未,默啜尽杀所掠赵、定州男女万余人,从五回道而去,所至残害,不可胜纪。
冬十月,夏官侍郎姚元崇、麟台少监李峤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月,阎知微自突厥叛归,族诛之。
二年春二月,封皇嗣旦为相王。初为宠臣张易之及其弟昌宗置控鹤府官员,寻改为奉宸府,班在御史大夫下。左肃政御史中丞魏元忠为凤阁侍郎,吉顼为天官侍郎,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戊子,幸嵩山,过王子晋庙。丙申,幸缑山。丁酉,至自嵩山。
夏四月,吐蕃大论赞婆来奔。秋七月,上以春秋高,虑皇太子、相王与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不协,令立誓文于明堂。八月,王及善为文昌左相,豆卢钦望为文昌右相,仍并同凤阁鸾台三品。冬十月乙亥,幸福昌县。王及善薨。
三年正月戊寅,梁王三思为特进,天官侍郎吉顼配流岭表。腊月辛巳,封皇太子男重润为邵王。狄仁杰为内史。戊寅,幸汝州之温汤。甲戌,至自温汤、造三阳宫于嵩山。春三月,李峤为鸾台侍郎,知政事如故。
夏四月戊申,幸三阳宫。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停金轮等尊号,大酺五日。六月,魏元忠为左肃政御史大夫,仍旧知政事。是夏大旱。秋七月,至自三阳宫。天官侍郎张锡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甥凤阁鸾台平章事李峤为成均祭酒,罢知政事。壬寅,制曰:“隋尚书令杨素,昔在本朝,早荷殊遇。禀凶邪之德,有谄佞之才,惑乱君上,离间骨肉。摇动冢嫡,宁唯握蛊之祸;诱扇后主,卒成请蹯之衅。隋室丧亡,盖惟多僻,究其萌兆,职此之由。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义之鬼,身虽幸免,子竟族诛。斯则奸逆之谋,是为庭训;险薄之行,遂成门风。刑戮虽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随近侍,齿列朝行?朕接统百王,恭临四海,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常欲从容于万机之余,褒贬于千载之外,况年代未远,耳目所存者乎!其杨素及兄弟子孙已下,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九月,内史狄仁杰卒。冬十月甲寅,复旧正朔,改一月为正月,仍以为岁首,正月依旧为十一月,大赦天下。韦巨源为地官尚书,文昌左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丁卯,幸新安,曲赦其县。壬申,至自新安。十二月,开屠禁,诸祠祭令依旧用牲牢。
大足元年春正月,制改元。二月,鸾台侍郎李怀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三月,姚元崇为凤阁侍郎,依旧知政事。丙申,凤阁侍郎张锡坐赃配循州。夏五月,幸三阳宫。命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总管以备突厥。天官侍郎顾琮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六月,夏官侍郎李迥秀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辛未,曲赦告成县。秋七月甲戌,至自三阳宫。九月,邵王重润为易之谗构,令自死。
冬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
二年春正月,突厥寇盐、夏等州,杀掠人吏。秋九月乙丑,日有蚀之,不尽如钩,京师及四方见之。冬十月,日本国遣使贡方物。十一月,相王旦为司徒。戊子,亲祀南郊,大赦天下。
三年春三月壬戌,日有蚀之。夏四月庚子,相王旦表让司徒,许之。改文昌台为中台。李峤知纳言事。六月,宁州雨,山水暴涨,漂流二千余家,溺死者千余人。秋七月,杀右金吾大将军唐休璟。秋九月,正谏大夫硃敬则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戊申,相王旦为雍州牧。是月,御史大夫兼知政事、太子右庶子魏元忠为张昌宗所谮,左授端州高要尉。京师大雨雹,人畜有冻死者。冬十月丙寅,驾还神都。乙酉,至自京师。
四年春正月,造兴泰宫于寿安县之万安山。天官侍郎韦嗣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硃敬则请致仕,许之。三月,进封平恩郡王重福为谯王,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夏四月,韦安石知纳言事,李峤知内史事。丙子,幸兴泰宫六月,天官侍郎崔玄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李峤为国子祭酒,知政事如故。七月丙戌,杨再思为内史。甲午,至自兴泰宫。宗楚客左授原州都督。
八月,姚元崇为司仆卿,知政事;韦安石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冬十月,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十一月,李峤为地官尚书,张柬之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自九月至于是,日夜阴晦,大雨雪,都中人有饥冻死者,令官司开仓赈给。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太后尝召文学之士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令撰《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政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列女传》各二十卷,《内轨要略》、《乐书要录》各十卷,《百僚新诫》、《兆人本业》各五卷,《臣范》两卷,《垂拱格》四卷,并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阁。
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