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
- ▪ 一 宋本纪上第一
- ▪ 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
- ▪ 卷三 宋本纪下第三
- ▪ 卷四 齐本纪上第四
- ▪ 卷五 齐本纪下第五
- ▪ 卷六 梁本纪上第六
- ▪ 卷七 梁本纪中第七
- ▪ 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
- ▪ 卷九 陈本纪上第九
- ▪ 卷十 陈本纪下第十
- ▪ 卷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 卷十二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 卷十三 列传第三 宋宗室及诸王上
- ▪ 卷十四 列传第四 宋宗室及诸王下
- ▪ ▪ 宋文帝诸子 孝武诸子 孝明诸子
- ▪ 卷十五 列传第五
- ▪ ▪ 刘穆之 徐羡之 傅亮 檀道济
- ▪ 卷十六 列传第六
- ▪ ▪ 王镇恶 朱龄石 毛修之 傅弘之 朱修之 王玄谟
- ▪ 卷十七 列传第七
- ▪ ▪ 刘敬宣 刘怀肃 刘粹 孙处 蒯恩 向靖 刘锺 虞丘进 孟怀玉 胡藩 刘康祖
- ▪ 卷十八 列传第八
- ▪ ▪ 赵伦之 萧思话 臧焘
- ▪ 卷十九 列传第九
- ▪ ▪ 谢方明 谢灵运
- ▪ 卷二十 列传第十
- ▪ ▪ 谢弘微
- ▪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
- ▪ ▪ 王弘
- ▪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 王诞 王华 王惠 王彧
- ▪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四
- ▪ ▪ 王裕之 王镇之 王韶之 王悦之 王准之
- ▪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 ▪ ▪ 王懿 到彦之 垣护之 张兴世
- ▪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六
- ▪ ▪ 袁湛
- ▪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七
- ▪ ▪ 孔靖 孔琳之 殷景仁季恭始察孝廉,累迁司徒左西掾,未拜,遭母忧。隆安五年,被起为山阴令,不就。
- ▪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八
- ▪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九
- ▪ ▪ 蔡廓
- ▪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
- ▪ ▪ 何尚之
- ▪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 ▪ ▪ 张裕
- ▪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 ▪ ▪ 张邵
- ▪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 ▪ ▪ 范泰 荀伯子 徐广 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
- ▪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 ▪ ▪ 延之 沈怀文 周朗
- ▪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 ▪ ▪ 刘湛 庾悦 顾琛 顾觊之除宋武帝太尉行参军,赏遇甚厚。父柳亡于江州,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时论称之。服阕,为相国参军。谢晦、王弘并称其器干。
- ▪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 ▪ ▪ 羊欣 羊玄保 沈演之 江夷
- ▪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 ▪ ▪ 沈庆之
- ▪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 ▪ 柳元景
- ▪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 ▪ ▪ 殷孝祖 刘勉孝祖少诞节,好酒色,有气干。宋孝武时,以军功仕至积射将军。前废帝景和元年,为兖州刺史。
- ▪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
- ▪ ▪ 鲁爽 薛安都 邓琬 宗越 吴喜
- ▪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 ▪ ▪ 齐宗室 衡阳元王道度 始安贞王道生 始安王遥光曲江公遥欣安陆昭王缅 新吴侯景先 南丰伯赤斧 衡阳公谌临汝侯坦之
- ▪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 ▪ ▪ 齐高帝诸子上豫章文献王嶷
- ▪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 ▪ ▪ 齐高帝诸子下临川献王映字宣光,高帝第三子也。少而警悟,美言笑,善容止。仕宋位给事黄门侍郎、南兖州刺史,留心吏事,自下莫不肃然,令行禁止。
- ▪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 ▪ ▪ 齐武帝诸子 文惠诸子
- ▪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 ▪ 王敬则 陈显达 张敬儿 崔慧景王敬则,临淮射阳人也。侨居晋陵南沙县。母为女巫,常谓人云:“敬则生时胞衣紫色,应得鸣鼓角。”人笑之曰 :“汝子得为人吹角可矣。”
- ▪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 李安人 戴僧静 桓康 焦度 曹武吕安国 周山图 周盘龙
- ▪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 荀伯玉 崔祖思 苏侃 虞悰 胡谐之 虞玩之 刘休
- ▪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 ▪ ▪ 陆澄 陆慧晓
- ▪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 ▪ ▪ 庾杲之 王谌 孔珪
- ▪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 ▪ ▪ 刘瓛明 僧绍 庾易
- ▪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 ▪ 梁宗室上
- ▪ ▪ 吴平侯景 长沙宣武王懿 永阳昭王敷 衡阳宣王畅 桂阳简王融 临川靖惠王宏
- ▪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 梁宗室下安成康王秀 南平元襄王伟 鄱阳忠烈王恢 始兴忠武王憺
- ▪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 ▪ ▪ 梁武帝诸子武帝八男。丁贵嫔生昭明太子统、简文皇帝、庐陵威王续。阮修容生孝元皇帝。吴淑媛生豫章王综。董昭仪生南康简王绩。丁充华生邵陵携王纶。葛修容生武陵王纪。
- ▪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 梁简文帝诸子
- ▪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 王茂 曹景宗 席阐文 夏侯详 吉士瞻 蔡道恭 杨公则邓元起 张惠绍 冯道根 康绚 昌义之
- ▪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 ▪ 张弘策 庾域 郑绍叔 吕僧珍
- ▪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 ▪ ▪ 沈约 范云
- ▪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 ▪ ▪ 韦叡
- ▪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 ▪ ▪ 江淹 任昉
- ▪ 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
- ▪ ▪ 范岫 傅昭 孔休源 江革 徐勉 许懋
- ▪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 ▪ ▪ 陈伯之 陈庆之
- ▪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 ▪ 贺瑒 司马褧 朱异 顾协 徐摛
- ▪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 王神念 羊侃 羊鸦仁
- ▪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 ▪ ▪ 江子一 胡僧佑 徐文盛 阴子春 杜崱 王琳 张彪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晋散骑常侍统之七世孙也。父法成,奉朝请。
- ▪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 ▪ ▪ 陈宗室诸王 永修侯拟 遂兴侯详 宜黄侯慧纪 衡阳献王昌南康湣 王昙朗 文帝诸子 宣帝诸子 后主诸子
- ▪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六
- ▪ ▪ 杜僧明 周文育 侯瑱 侯安都 欧阳頠 黄法奭 淳于量章昭达 吴明彻
- ▪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
- ▪ ▪ 胡颖 徐度 杜棱 周铁武 程灵洗 沈恪 陆子隆 钱道戢 骆文牙 孙瑒 徐世谱 周敷 荀朗 周炅 鲁悉达 萧摩诃 任忠 樊毅梁
- ▪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 ▪ ▪ 赵知礼 蔡景历 宗元饶 韩子高 华皎 刘师知 谢岐 毛喜 沈君理 陆山才
- ▪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 ▪ ▪ 沈炯 虞荔 傅縡 顾野王 姚察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祖瑀,梁寻阳太守。父续,王府记室参军。
- ▪ 卷七十 列传第六十
- ▪ ▪ 循吏
- ▪ ▪ 吉翰 杜骥 申恬 杜慧度 阮长之 甄法崇 傅琰 虞愿 王洪范 沈瑀 范述曾 孙谦 何远 郭祖深
- ▪ 卷七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 ▪ ▪ 儒林
- ▪ ▪ 伏曼容 何佟之 严植之 司马筠 卞华 崔灵恩 孔佥 卢广 沈峻 孔子驱 皇侃 沈洙 戚衮 郑灼 全缓 张讥 顾越 沈不害 王元规
- ▪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 ▪ ▪ 文学
- ▪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 ▪ ▪ 孝义上
- ▪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 ▪ ▪ 孝义下
- ▪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 ▪ ▪ 隐逸上
- ▪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
- ▪ ▪ 隐逸下
- ▪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七
- ▪ ▪ 恩幸
- ▪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
- ▪ ▪ 夷貊上
- ▪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 ▪ ▪ 夷貊下
- ▪ 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
- ▪ ▪ 贼臣
王茂字休连,一字茂先,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克司徒袁粲,以勋历位郡守,封上黄县男。
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曰:“此吾家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究其大指。性隐不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仪。齐武帝布衣时尝见之,叹曰:“王茂先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
后为台郎,累年不调。亦知齐之将亡,求为边职。久之,为雍州长史、襄阳太守。梁武便以王佐许之,事无大小皆询焉。人或谮茂反,帝弗之信。谮者骤言之,遣视其甲撸虺嫱桑?乃诛言者。或云茂与帝不睦,帝诸腹心并劝除之。而茂少有骁名,帝又惜其用,曰:“将举大事,便害健将,此非上策。”乃令腹心郑绍叔往候之。遇其卧,因问疾。茂曰:“我病可耳。”绍叔曰:“都下杀害日甚,使君家门涂炭,今欲起义,长史那犹卧。”茂因掷枕起,即瘩匏嫔苁迦爰N涞鄞笙玻麓?迎,因结兄弟,被推赤心,遂得尽力。
发雍部,遣茂为前驱。郢、鲁既平,从武帝东下为军锋。师次秣陵,东昏遣大将王珍国盛兵朱雀门,F号二十万。及战,梁武军引却,茂下马单刀直前,外甥韦欣庆勇力绝人,执铁缠咭砻蚀笃浦C谝唬狼炝σ病=党瞧剑?茂为护军将军,迁侍中、领军将军。时东昏妃潘玉儿有国色,武帝将留之,以问茂。茂曰:“亡齐者此物,留之恐贻外议。”帝乃出之。军主田安S求为妇,玉儿泣曰:“昔者见遇时主,今岂下匹非类。死而后已,义不受辱。”及见缢,洁美如生。舆出,尉吏俱行非礼。乃以馀妃赐茂,亦潘之亚也。
群盗之烧神兽门,茂率所领应赴,为盗所射。茂跃马而进,群盗反走。茂以不能式遏奸盗,自表解职,优诏不许。加镇军将军,封望蔡县公。
是岁,江州刺史陈伯之叛,茂出为江州刺史,南讨之。伯之奔魏。时九江新经军寇,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四年,魏攻汉中,茂受诏西御,魏乃班师。历位侍中,中卫将军,太子詹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丹阳尹。时天下无事,武帝方敦文雅,茂心颇怏怏,侍宴醉后,每见言色。武帝宥而不责。进位司空。
茂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人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丽,须眉如画,为F所瞻望。徙骠骑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江州刺史。在州不取奉,狱无滞囚,居处被服,同于儒者。薨于州。武帝甚悼惜之,诏赠太尉,諡曰忠烈公。
初,茂以元勋,武帝赐锺磬之乐。茂在州,梦锺磬在格,无故自堕,心恶之。及觉,命奏乐,既成列,锺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茂谓长史江诠曰:“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乐既极矣,能无忧乎。”俄而病卒。
子贞秀嗣,以居忧无礼,为有司所奏,徙越州,后诏留广州。与魏降人杜景欲袭州城,刺史萧昂斩之。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仕宋位徐州刺史。
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F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F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馀箭,每箭杀蛮,蛮遂散走。因以胆勇闻。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少与州里张道门善,道门,车骑将军敬儿少子也,为武陵太守。敬儿诛,道门于郡伏法,亲属故吏莫敢收。景宗自襄阳遣船到武陵,收其尸,迎还殡葬。乡里以此义之。
仕齐以军功累加游击将军。建武四年,随太尉陈显达北围马圈,以奇兵二千破魏援中山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孝文率F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梁武为雍州刺史,景宗深自结附,数请帝临其宅。时天下方乱,帝亦厚加意焉,表为竟陵太守。及帝起兵,景宗聚F并率五服内子弟三百人从军,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位,武帝不从。及至竟陵,以景宗为军锋。道次江宁,东昏将李居士以重兵镇新亭,景宗被甲驰战,居士弃甲奔走,景宗皆获之。又与王茂、吕僧珍掎角,破王珍国于大航。景宗军士皆桀黠无赖,御道左右莫非富室,抄掠财物,略夺子女,景宗不能禁。及武帝入顿西城,严申号令,然后稍息。城平,封湘西县侯,除郢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元年,改封竟陵县侯。景宗在州,鬻货聚敛,于城南起宅,长堤以东,夏口以北,开街列门,东西数里。而部曲残横,人颇厌之。
二年十月,魏攻司州,围刺史蔡道恭。城中负板而汲,景宗望关门不出,但耀军游猎而已。及司州城陷,为御史中丞任昉所奏。帝以功臣不问,征为右卫将军。
五年,魏中山王英攻锺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武帝诏景宗督F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叡亦援焉,而受景宗节度。诏景宗顿道人洲,待F军齐集俱进。景宗欲专其功,乃违敕而进,遇暴风卒起,颇有沈溺,复还守先顿。帝闻之曰:“此所以破贼也。景宗不进,盖天意乎。若孤军独往,城不时立,必见狼狈。今得待F军同进,始可大捷矣。”及韦叡至,与景宗进顿邵阳洲,立垒与魏城相去百余步。魏连战不能却,伤杀者十二三,自是魏军不敢逼。景宗等器甲精新,魏人望而夺气。魏将杨大眼对桥北岸立城,以通粮运。每牧人过岸伐刍螅?大眼所略。景宗乃募勇敢士千馀人,径度大眼城南数里筑垒,亲自举筑。大眼来攻,景宗破之,因得垒成。使别将赵草守之,因谓为赵草城。是后恣刍牧马。大眼遣抄掠,辄为赵草所获。
先是,诏景宗等预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叡各攻一桥。叡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叡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使F军复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命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馀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馀里尸骸相藉。虏五万馀人,收其军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称计。景宗乃搜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