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明异典述
- ▪ 序
- ▪ 卷一
- ▪ ▪ 诸王公主初定岁禄
- ▪ ▪ 亲王岁禄之异
- ▪ ▪ 亲王功赏之厚
- ▪ ▪ 天子爵封
- ▪ ▪ 三祖爵封
- ▪ ▪ 两宫并尊
- ▪ ▪ 亲王赐道号
- ▪ ▪ 亲王将兵
- ▪ ▪ 亲王授官
- ▪ ▪ 再上祖宗号
- ▪ ▪ 天子别号
- ▪ ▪ 文臣封爵
- ▪ ▪ 录军国重事
- ▪ ▪ 文职冒武号
- ▪ ▪ 文武勋号之优
- ▪ ▪ 文臣赠爵
- ▪ ▪ 公世子
- ▪ ▪ 上柱国
- ▪ ▪ 左柱国
- ▪ ▪ 左柱国不兼特进
- ▪ ▪ 文臣特进
- ▪ ▪ 亲王诞辰特颁
- ▪ ▪ 亲王封国改建
- ▪ ▪ 亲王降封
- ▪ ▪ 郡王同亲王
- ▪ ▪ 宗王献诗将赏
- ▪ ▪ 夷王如亲王
- ▪ ▪ 异姓追封王
- ▪ ▪ 异姓封王
- ▪ ▪ 赠三代王
- ▪ ▪ 再进公号
- ▪ ▪ 再易侯号预章侯胡廷瑞改封临川侯。
- ▪ ▪ 父子易封
- ▪ ▪ 遥授国公
- ▪ ▪ 恩泽公
- ▪ ▪ 袭爵公侯赠王公
- ▪ 卷二
- ▪ ▪ 文臣加三公
- ▪ ▪ 勋臣太师
- ▪ ▪ 公孤真任
- ▪ ▪ 四夷三公
- ▪ ▪ 三孤兼东宫卑秩
- ▪ ▪ 公孤自相兼
- ▪ ▪ 辅宰臣督工
- ▪ ▪ 内阁公侯审录
- ▪ ▪ 内阁不由翰林
- ▪ ▪ 殿阁二衔
- ▪ ▪ 学士二衔
- ▪ ▪ 内阁首臣复居次
- ▪ ▪ 吏部尚书外迁
- ▪ ▪ 吏部尚书改别部
- ▪ ▪ 尚书兼九列
- ▪ ▪ 南兼北衔
- ▪ ▪ 北衔理南务
- ▪ ▪ 孤卿不兼宫官
- ▪ ▪ 南部三孤
- ▪ ▪ 节镇三孤
- ▪ ▪ 尚书一品
- ▪ ▪ 四辅官分四时
- ▪ ▪ 户部事禄之异
- ▪ ▪ 一部二尚书
- ▪ ▪ 参赞团营非兵部
- ▪ ▪ 一佩九印
- ▪ ▪ 六卿两衔
- ▪ ▪ 吏部尚书掌别部
- ▪ ▪ 别部尚书署吏兵部
- ▪ ▪ 六卿外署
- ▪ ▪ 内阁兼官之异
- ▪ ▪ 学士兼官之异
- ▪ ▪ 阁臣出使
- ▪ ▪ 阁臣扈从
- ▪ ▪ 赠官内闾吏部衔
- ▪ ▪ 各部尚书兼学士
- ▪ ▪ 二尚书任国子
- ▪ ▪ 公兼三孤及侯兼东宫三少
- ▪ ▪ 三少相兼
- ▪ ▪ 三品兼三少
- ▪ ▪ 孤卿兼宫官
- ▪ ▪ 苏松江浙人户部带衔
- ▪ ▪ 尊官掌九列
- ▪ ▪ 内阁次序互异
- ▪ ▪ 掌文渊阁
- ▪ ▪ 阁臣不预事
- ▪ ▪ 大学士非内阁
- ▪ ▪ 内阁兼掌部院
- ▪ ▪ 内阁司考察
- ▪ ▪ 南部入阁
- ▪ ▪ 内阁出为六卿
- ▪ ▪ 内阁出理南部
- ▪ ▪ 致仕丁忧部臣入内阁
- ▪ ▪ 阁臣外任
- ▪ 卷三
- ▪ ▪ 大将军
- ▪ ▪ 挂两将军印
- ▪ ▪ 副副将军
- ▪ ▪ 外任下迁翰林
- ▪ ▪ 翰林兼谏官
- ▪ ▪ 翰林改给事中
- ▪ ▪ 翰林改御史
- ▪ ▪ 布衣考试
- ▪ ▪ 朱书黄榜
- ▪ ▪ 同考试官作试录序
- ▪ ▪ 一岁两考庶吉士
- ▪ ▪ 冠带举人
- ▪ ▪ 史官教庶吉士
- ▪ ▪ 藩臬兼任
- ▪ ▪ 特莅乡土
- ▪ ▪ 节制各省
- ▪ ▪ 两京文臣总督
- ▪ ▪ 勋臣巡抚
- ▪ ▪ 给事中巡抚
- ▪ ▪ 文臣监修国史
- ▪ ▪ 文臣知经筵
- ▪ ▪ 勋臣从祀孔庙
- ▪ ▪ 文臣配享
- ▪ ▪ 藉田孤卿五推
- ▪ ▪ 文职世文荫
- ▪ ▪ 侍郎非本曹
- ▪ ▪ 巡抚非部院
- ▪ ▪ 翰林改教授
- ▪ ▪ 三布衣优礼
- ▪ ▪ 状元谪任
- ▪ ▪ 进士径授编检
- ▪ ▪ 首甲不授翰林
- ▪ ▪ 给事御史互改
- ▪ ▪ 编修主会试
- ▪ ▪ 编修主乡试
- ▪ ▪ 司直修撰主会试
- ▪ ▪ 待诏典籍纪善主会试
- ▪ ▪ 致仕官主试
- ▪ ▪ 非翰林官主试
- ▪ ▪ 同考官尊于主考
- ▪ ▪ 三伯读卷
- ▪ ▪ 异途官读卷
- ▪ ▪ 特赐出身
- ▪ ▪ 赠进士
- ▪ ▪ 布衣总裁国史
- ▪ ▪ 一岁两状元
- ▪ ▪ 连岁状元
- ▪ ▪ 会试四主考
- ▪ ▪ 丞相知贡举
- ▪ ▪ 知贡举官读卷
- ▪ ▪ 典史中会试
- ▪ 卷四
- ▪ ▪ 武臣兼总团营厂卫
- ▪ ▪ 内臣任文衔
- ▪ ▪ 外臣任内政官
- ▪ ▪ 番将握兵
- ▪ ▪ 土官升府部大臣
- ▪ ▪ 内阁制敕两房极品
- ▪ ▪ 五孝子举
- ▪ ▪ 尚书待诏
- ▪ ▪ 与推升加秩
- ▪ ▪ 勋臣总省府台
- ▪ ▪ 勋戚理文职
- ▪ ▪ 四品以下官得谥
- ▪ ▪ 改谥
- ▪ ▪ 四字谥
- ▪ ▪ 追谥三代
- ▪ ▪ 夫妻赠谥异典
- ▪ ▪ 转官加宫秩
- ▪ ▪ 驸马录文荫
- ▪ ▪ 乳母录文荫
- ▪ ▪ 题名记非翰林臣撰
- ▪ ▪ 非二品银印
- ▪ ▪ 二品麟玉
- ▪ ▪ 文臣改武
- ▪ ▪ 文臣国戚
- ▪ ▪ 文武臣掌中外兵
- ▪ ▪ 勋戚大臣为指挥使
- ▪ ▪ 驸马伯二品
- ▪ ▪ 指挥挂将军印
- ▪ ▪ 文武二衔
- ▪ ▪ 驸马封侯
- ▪ ▪ 驸马加公孤
- ▪ ▪ 驸马坐府典兵
- ▪ ▪ 驸马提学
- ▪ ▪ 外戚握兵政
- ▪ ▪ 文臣理武职
- ▪ ▪ 武臣理文职
- ▪ ▪ 勋戚武臣直庐应制
- ▪ ▪ 锦衣指挥侍经筵
- ▪ ▪ 武臣改文
- ▪ ▪ 勋戚理太学
- ▪ ▪ 文臣挂将军印
- ▪ ▪ 公主赐谥
- ▪ ▪ 夷狄赐谥
- ▪ ▪ 非翰林官谥文
- ▪ ▪ 翰林不谥文
- ▪ ▪ 谥不避名
- ▪ 卷五
- ▪ ▪ 文臣异途
- ▪ ▪ 任子大位
- ▪ ▪ 任子清华之秩
- ▪ ▪ 王国超封
- ▪ ▪ 超封公侯
- ▪ ▪ 峻加
- ▪ ▪ 超迁
- ▪ ▪ 文臣从龙迁秩
- ▪ ▪ 布衣超擢
- ▪ ▪ 光学超迁
- ▪ ▪ 布政迁尚书
- ▪ 卷六
- ▪ ▪ 诏敕不名
- ▪ ▪ 行人赍旨取尚书
- ▪ ▪ 宴赏下僚
- ▪ ▪ 大臣面呼先生
- ▪ ▪ 大臣赐卫士
- ▪ ▪ 赐禁衣
- ▪ ▪ 赐衣文武互异
- ▪ ▪ 行幸大臣
- ▪ ▪ 皇太后赐见
- ▪ ▪ 御制神道碑
- ▪ ▪ 宣德后许亲王入朝
- ▪ ▪ 皇贵妃册室
- ▪ ▪ 东宫送公主入邸
- ▪ ▪ 赐印记
- ▪ ▪ 特赐黄金牙刻关防
- ▪ ▪ 文臣赐第
- ▪ ▪ 特赐额号
- ▪ ▪ 赐号旌奖
- ▪ ▪ 赐宴华盖殿
- ▪ ▪ 辅臣三载考绩宴礼部
- ▪ ▪ 赐禁苑乘舆
- ▪ ▪ 赐禁苑直舍
- ▪ ▪ 车驾东宫迎送功臣
- ▪ ▪ 天子临吊
- ▪ ▪ 御制纪功文
- ▪ ▪ 赐调甘露浆
- ▪ ▪ 君臣同游
- ▪ ▪ 五品鹤袍
- ▪ ▪ 赐土官服色
- ▪ ▪ 宴坐超本列
- ▪ ▪ 赐大臣父母
- ▪ ▪ 二品赐玉带
- ▪ ▪ 赐坐
- ▪ ▪ 手札不名
- ▪ ▪ 赐尚师仪仗
- ▪ 卷七
- ▪ ▪ 用给事御史
- ▪ ▪ 郎中坐法改御史
- ▪ ▪ 立中宫加恩内阁
- ▪ ▪ 皇子生推恩内阁司礼
- ▪ ▪ 勋臣超赠
- ▪ ▪ 公孤超赠
- ▪ ▪ 累赠官
- ▪ ▪ 致仕给禄
- ▪ ▪ 辞官加秩
- ▪ ▪ 致仕加级
- ▪ ▪ 致仕后加官
- ▪ ▪ 致仕任事
- ▪ ▪ 今职古衔
- ▪ ▪ 边功加恩内阁
- ▪ ▪ 更定旧官
- ▪ ▪ 建文官制后革
- ▪ ▪ 永乐官制
- ▪ 卷八
- ▪ ▪ 赐夫人敕
- ▪ ▪ 勋臣致仕恩典
- ▪ ▪ 八十恩数
- ▪ ▪ 召故相敕札
- ▪ ▪ 致仕守正大臣敕谕
- ▪ ▪ 致仕辅臣寿考恩典
- ▪ ▪ 赐八十九十大臣敕谕
- ▪ ▪ 考满非常恩赐
- ▪ ▪ 丁忧恩典
- ▪ ▪ 大臣殁后仪典
- ▪ ▪ 居守赐敕
- ▪ ▪ 在京尚书都御史特敕
- ▪ ▪ 洪熙特旌大臣三敕
- ▪ ▪ 太后还宫赐敕
- ▪ ▪ 赐敕奖言事
- ▪ ▪ 手敕问大臣疾
- ▪ ▪ 行人敕免真人朝
- ▪ ▪ 敕奖郡邑下僚
- ▪ ▪ 赐敕褒致仕官
- ▪ 卷九
- ▪ ▪ 天子赐名
- ▪ ▪ 赐国姓
- ▪ ▪ 夷王赏功之优
- ▪ ▪ 赐百官食
- ▪ ▪ 赐降虏姓名
- ▪ ▪ 赐免死诏
- ▪ ▪ 亲撰祭文
- ▪ ▪ 北虏之赏
- ▪ ▪ 戎王来朝之赏
- ▪ ▪ 军民一事之赏
- ▪ ▪ 尚师之赏
- ▪ ▪ 真人之赏
- ▪ ▪ 诸降虏重赏
- ▪ ▪ 赐群臣诗
- ▪ ▪ 胜国臣特旌
- ▪ ▪ 赏功异典
- ▪ ▪ 勋臣归乡赏赐
- ▪ ▪ 赏告密功
- ▪ 卷十
- ▪ ▪ 降仕降级
- ▪ ▪ 勋臣夺公孤
- ▪ ▪ 孤卿左削
- ▪ ▪ 死后追削生前公孤宫秩
- ▪ ▪ 死后削公孤赠及谥
- ▪ ▪ 访仙进秩
- ▪ ▪ 中贵岁米
- ▪ ▪ 三厂
- ▪ ▪ 中贵家属勋封
- ▪ ▪ 内臣封父
- ▪ ▪ 中贵与实录恩
- ▪ ▪ 内臣赐祠
- ▪ ▪ 特赐蒋山寺广荐佛会
- ▪ ▪ 番僧封爵之异
- ▪ ▪ 道教封爵之异
- ▪ ▪ 真人得内阁恩典
- ▪ ▪ 夷王封号之异
- ▪ ▪ 殉葬宫妃之典
- ▪ ▪ 诛公侯二特诏
- ▪ ▪ 罢辅臣特敕
太祖自立国时,省台要地,俱以勋旧充之。其所聘用如刘诚意、宋文宪辈,虽礼寄优崇,而颇循资序。自胡、陈之后,群臣鲜当意者,法网严密,诛斥相继,而学士大夫亦多所引避。于是,不爱高爵,越资以收天下之贤俊,而有朝徒步暮金紫者。永乐中,亦间行之。其可纪者,儒士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四辅官兼太子宾客,位尚书上。贤良郭允道,秀才范敏、曾泰为户部尚书。税户人才义门郑沂为礼部尚书。儒士赵翥为工部尚书。武英堂纪事监生黄义为湖广行省参政。儒士张子源试礼部右侍郎,张宗德试兵部右侍郎。耆儒刘堉、关贤为谏院左右司谏兼左右春坊左右庶子,赵肃、何显周为左右正言兼左右谕德。儒土蓝子贞、张伯益为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陈玄为右佥都御史。明经张文通、阮仲志试左右佥都御史。人才赫从道试大理寺右少卿。孝廉李德为南京应天府府尹。儒士吴翥为国子祭酒。税户义门郑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贤良孟性贤为广西左参政。文学宋亮为福建左参政。儒士邢浩为河南,卢友常为山东,齐瞻为四川,俱左布政使;金良佐为广东,吴昭为山西,陈宗颜为陕西,俱右布政使。又,邹伯源等十一人为各布政司参政、参议。又,儒士张璲为陕西左布政使;安处善为湖广,徐子民为山东,曹岱为浙江,梁泊与为河南,彭友信为北平,韩宜可为山西,李宜之为江西,俱右布政使。又,国子监生刘政、邓志和为福建左右,颜钝、申逵为北平左右,周振、张琏为河南左右,王允、陈嘉为山西左右,薛郁、董伦为陕西左右,俱布政使;杨允为浙江,杨镛为山东,方温为湖广,俱右布政使。龙镡为浙江,阮友章为福建,王礼为北平,李皓为山西,曲能为山东,俱按察使。萧礼敬等二十五人为左、右参政、参议。朱源等二十一人为副使、佥事。其一时铨补乃尔。岂空印事发,藩臬诸臣俱得罪耶?又,以留守中卫指挥佥事陈龠子信试四川左参议,凤阳留守中卫指挥佥事韩春子恕试右参政,则官舍也。骁骑右卫千户俞清弟立试广东左参政,府军左卫千户陈亨弟贞试右参政,则军余也。抑又异矣。
又,人材董从先、鲁昉、杨仲礼署浙江,王守政、蔡均美、谢直方、王秉彝署福建,俱布政司,而不言何官。
永乐中,人材马麟为湖广,盛仪为浙江,俞景周为山东,周克敬为广西,俱左布政使;孙豫为山西,江润为河南,艾瑛为浙江,俱右布政使。吴衡等六人为参政、参议。自是而后,始绝响矣。布衣跻方面,可谓奇遇。然二朝诸公宋亮以下,俱无登八座者。
洪武中,耆儒鲍恂、余铨、张长年,同日拜文华殿大学士,以老固辞,赐宴遣归。永乐中,以儒士武周文为翰林侍讲学士,以老致仕。天顺中,以布衣吴与弼为左春坊左谕德,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