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明异典述
- ▪ 序
- ▪ 卷一
- ▪ ▪ 诸王公主初定岁禄
- ▪ ▪ 亲王岁禄之异
- ▪ ▪ 亲王功赏之厚
- ▪ ▪ 天子爵封
- ▪ ▪ 三祖爵封
- ▪ ▪ 两宫并尊
- ▪ ▪ 亲王赐道号
- ▪ ▪ 亲王将兵
- ▪ ▪ 亲王授官
- ▪ ▪ 再上祖宗号
- ▪ ▪ 天子别号
- ▪ ▪ 亲王诞辰特颁
- ▪ ▪ 亲王封国改建
- ▪ ▪ 亲王降封
- ▪ ▪ 郡王同亲王
- ▪ ▪ 宗王献诗将赏
- ▪ ▪ 夷王如亲王
- ▪ ▪ 异姓追封王
- ▪ ▪ 异姓封王
- ▪ ▪ 赠三代王
- ▪ ▪ 再进公号
- ▪ ▪ 再易侯号预章侯胡廷瑞改封临川侯。
- ▪ ▪ 父子易封
- ▪ ▪ 遥授国公
- ▪ ▪ 恩泽公
- ▪ ▪ 袭爵公侯赠王公
- ▪ ▪ 文臣封爵
- ▪ ▪ 录军国重事
- ▪ ▪ 文职冒武号
- ▪ ▪ 文武勋号之优
- ▪ ▪ 文臣赠爵
- ▪ ▪ 公世子
- ▪ ▪ 上柱国
- ▪ ▪ 左柱国
- ▪ ▪ 左柱国不兼特进
- ▪ ▪ 文臣特进
- ▪ 卷二
- ▪ ▪ 文臣加三公
- ▪ ▪ 勋臣太师
- ▪ ▪ 公孤真任
- ▪ ▪ 四夷三公
- ▪ ▪ 三孤兼东宫卑秩
- ▪ ▪ 公孤自相兼
- ▪ ▪ 辅宰臣督工
- ▪ ▪ 内阁公侯审录
- ▪ ▪ 内阁不由翰林
- ▪ ▪ 殿阁二衔
- ▪ ▪ 学士二衔
- ▪ ▪ 内阁首臣复居次
- ▪ ▪ 孤卿不兼宫官
- ▪ ▪ 南部三孤
- ▪ ▪ 节镇三孤
- ▪ ▪ 尚书一品
- ▪ ▪ 四辅官分四时
- ▪ ▪ 吏部尚书外迁
- ▪ ▪ 吏部尚书改别部
- ▪ ▪ 尚书兼九列
- ▪ ▪ 南兼北衔
- ▪ ▪ 北衔理南务
- ▪ ▪ 一佩九印
- ▪ ▪ 六卿两衔
- ▪ ▪ 吏部尚书掌别部
- ▪ ▪ 别部尚书署吏兵部
- ▪ ▪ 六卿外署
- ▪ ▪ 户部事禄之异
- ▪ ▪ 一部二尚书
- ▪ ▪ 参赞团营非兵部
- ▪ ▪ 内阁兼官之异
- ▪ ▪ 学士兼官之异
- ▪ ▪ 阁臣出使
- ▪ ▪ 阁臣扈从
- ▪ ▪ 赠官内闾吏部衔
- ▪ ▪ 各部尚书兼学士
- ▪ ▪ 二尚书任国子
- ▪ ▪ 公兼三孤及侯兼东宫三少
- ▪ ▪ 三少相兼
- ▪ ▪ 三品兼三少
- ▪ ▪ 孤卿兼宫官
- ▪ ▪ 苏松江浙人户部带衔
- ▪ ▪ 尊官掌九列
- ▪ ▪ 内阁次序互异
- ▪ ▪ 掌文渊阁
- ▪ ▪ 阁臣不预事
- ▪ ▪ 大学士非内阁
- ▪ ▪ 内阁兼掌部院
- ▪ ▪ 内阁司考察
- ▪ ▪ 南部入阁
- ▪ ▪ 内阁出为六卿
- ▪ ▪ 内阁出理南部
- ▪ ▪ 致仕丁忧部臣入内阁
- ▪ ▪ 阁臣外任
- ▪ 卷三
- ▪ ▪ 大将军
- ▪ ▪ 挂两将军印
- ▪ ▪ 副副将军
- ▪ ▪ 外任下迁翰林
- ▪ ▪ 翰林兼谏官
- ▪ ▪ 翰林改给事中
- ▪ ▪ 翰林改御史
- ▪ ▪ 布衣考试
- ▪ ▪ 朱书黄榜
- ▪ ▪ 同考试官作试录序
- ▪ ▪ 一岁两考庶吉士
- ▪ ▪ 特莅乡土
- ▪ ▪ 节制各省
- ▪ ▪ 两京文臣总督
- ▪ ▪ 勋臣巡抚
- ▪ ▪ 给事中巡抚
- ▪ ▪ 冠带举人
- ▪ ▪ 史官教庶吉士
- ▪ ▪ 藩臬兼任
- ▪ ▪ 文臣监修国史
- ▪ ▪ 文臣知经筵
- ▪ ▪ 勋臣从祀孔庙
- ▪ ▪ 文臣配享
- ▪ ▪ 藉田孤卿五推
- ▪ ▪ 文职世文荫
- ▪ ▪ 侍郎非本曹
- ▪ ▪ 巡抚非部院
- ▪ ▪ 翰林改教授
- ▪ ▪ 状元谪任
- ▪ ▪ 进士径授编检
- ▪ ▪ 首甲不授翰林
- ▪ ▪ 给事御史互改
- ▪ ▪ 布衣总裁国史
- ▪ ▪ 三布衣优礼
- ▪ ▪ 编修主会试
- ▪ ▪ 编修主乡试
- ▪ ▪ 司直修撰主会试
- ▪ ▪ 待诏典籍纪善主会试
- ▪ ▪ 致仕官主试
- ▪ ▪ 非翰林官主试
- ▪ ▪ 同考官尊于主考
- ▪ ▪ 三伯读卷
- ▪ ▪ 异途官读卷
- ▪ ▪ 特赐出身
- ▪ ▪ 赠进士
- ▪ ▪ 一岁两状元
- ▪ ▪ 连岁状元
- ▪ ▪ 会试四主考
- ▪ ▪ 丞相知贡举
- ▪ ▪ 知贡举官读卷
- ▪ ▪ 典史中会试
- ▪ 卷四
- ▪ ▪ 武臣兼总团营厂卫
- ▪ ▪ 内臣任文衔
- ▪ ▪ 外臣任内政官
- ▪ ▪ 番将握兵
- ▪ ▪ 土官升府部大臣
- ▪ ▪ 内阁制敕两房极品
- ▪ ▪ 五孝子举
- ▪ ▪ 尚书待诏
- ▪ ▪ 勋臣总省府台
- ▪ ▪ 勋戚理文职
- ▪ ▪ 与推升加秩
- ▪ ▪ 转官加宫秩
- ▪ ▪ 驸马录文荫
- ▪ ▪ 乳母录文荫
- ▪ ▪ 四品以下官得谥
- ▪ ▪ 改谥
- ▪ ▪ 四字谥
- ▪ ▪ 追谥三代
- ▪ ▪ 夫妻赠谥异典
- ▪ ▪ 题名记非翰林臣撰
- ▪ ▪ 非二品银印
- ▪ ▪ 二品麟玉
- ▪ ▪ 文武二衔
- ▪ ▪ 文臣理武职
- ▪ ▪ 武臣理文职
- ▪ ▪ 武臣改文
- ▪ ▪ 文臣改武
- ▪ ▪ 文臣国戚
- ▪ ▪ 文武臣掌中外兵
- ▪ ▪ 勋戚大臣为指挥使
- ▪ ▪ 驸马伯二品
- ▪ ▪ 指挥挂将军印
- ▪ ▪ 驸马封侯
- ▪ ▪ 驸马加公孤
- ▪ ▪ 驸马坐府典兵
- ▪ ▪ 驸马提学
- ▪ ▪ 外戚握兵政
- ▪ ▪ 勋戚武臣直庐应制
- ▪ ▪ 锦衣指挥侍经筵
- ▪ ▪ 勋戚理太学
- ▪ ▪ 文臣挂将军印
- ▪ ▪ 公主赐谥
- ▪ ▪ 夷狄赐谥
- ▪ ▪ 非翰林官谥文
- ▪ ▪ 翰林不谥文
- ▪ ▪ 谥不避名
- ▪ 卷五
- ▪ ▪ 光学超迁
- ▪ ▪ 文臣异途
- ▪ ▪ 任子大位
- ▪ ▪ 任子清华之秩
- ▪ ▪ 王国超封
- ▪ ▪ 超封公侯
- ▪ ▪ 峻加
- ▪ ▪ 超迁
- ▪ ▪ 文臣从龙迁秩
- ▪ ▪ 布衣超擢
- ▪ ▪ 布政迁尚书
- ▪ 卷六
- ▪ ▪ 诏敕不名
- ▪ ▪ 行人赍旨取尚书
- ▪ ▪ 宴赏下僚
- ▪ ▪ 大臣面呼先生
- ▪ ▪ 大臣赐卫士
- ▪ ▪ 赐禁衣
- ▪ ▪ 赐衣文武互异
- ▪ ▪ 行幸大臣
- ▪ ▪ 皇太后赐见
- ▪ ▪ 御制神道碑
- ▪ ▪ 五品鹤袍
- ▪ ▪ 赐土官服色
- ▪ ▪ 宣德后许亲王入朝
- ▪ ▪ 皇贵妃册室
- ▪ ▪ 东宫送公主入邸
- ▪ ▪ 赐印记
- ▪ ▪ 特赐黄金牙刻关防
- ▪ ▪ 文臣赐第
- ▪ ▪ 特赐额号
- ▪ ▪ 赐号旌奖
- ▪ ▪ 赐宴华盖殿
- ▪ ▪ 辅臣三载考绩宴礼部
- ▪ ▪ 赐禁苑乘舆
- ▪ ▪ 赐禁苑直舍
- ▪ ▪ 车驾东宫迎送功臣
- ▪ ▪ 天子临吊
- ▪ ▪ 御制纪功文
- ▪ ▪ 赐调甘露浆
- ▪ ▪ 君臣同游
- ▪ ▪ 宴坐超本列
- ▪ ▪ 赐大臣父母
- ▪ ▪ 二品赐玉带
- ▪ ▪ 赐坐
- ▪ ▪ 手札不名
- ▪ ▪ 赐尚师仪仗
- ▪ 卷七
- ▪ ▪ 用给事御史
- ▪ ▪ 郎中坐法改御史
- ▪ ▪ 立中宫加恩内阁
- ▪ ▪ 皇子生推恩内阁司礼
- ▪ ▪ 勋臣超赠
- ▪ ▪ 公孤超赠
- ▪ ▪ 累赠官
- ▪ ▪ 致仕给禄
- ▪ ▪ 辞官加秩
- ▪ ▪ 致仕加级
- ▪ ▪ 致仕后加官
- ▪ ▪ 致仕任事
- ▪ ▪ 今职古衔
- ▪ ▪ 边功加恩内阁
- ▪ ▪ 更定旧官
- ▪ ▪ 建文官制后革
- ▪ ▪ 永乐官制
- ▪ 卷八
- ▪ ▪ 赐夫人敕
- ▪ ▪ 勋臣致仕恩典
- ▪ ▪ 八十恩数
- ▪ ▪ 召故相敕札
- ▪ ▪ 致仕守正大臣敕谕
- ▪ ▪ 致仕辅臣寿考恩典
- ▪ ▪ 赐八十九十大臣敕谕
- ▪ ▪ 考满非常恩赐
- ▪ ▪ 丁忧恩典
- ▪ ▪ 大臣殁后仪典
- ▪ ▪ 居守赐敕
- ▪ ▪ 在京尚书都御史特敕
- ▪ ▪ 洪熙特旌大臣三敕
- ▪ ▪ 太后还宫赐敕
- ▪ ▪ 赐敕奖言事
- ▪ ▪ 手敕问大臣疾
- ▪ ▪ 行人敕免真人朝
- ▪ ▪ 敕奖郡邑下僚
- ▪ ▪ 赐敕褒致仕官
- ▪ 卷九
- ▪ ▪ 天子赐名
- ▪ ▪ 赐国姓
- ▪ ▪ 夷王赏功之优
- ▪ ▪ 赐百官食
- ▪ ▪ 赐降虏姓名
- ▪ ▪ 赐免死诏
- ▪ ▪ 亲撰祭文
- ▪ ▪ 北虏之赏
- ▪ ▪ 戎王来朝之赏
- ▪ ▪ 军民一事之赏
- ▪ ▪ 尚师之赏
- ▪ ▪ 真人之赏
- ▪ ▪ 诸降虏重赏
- ▪ ▪ 赐群臣诗
- ▪ ▪ 胜国臣特旌
- ▪ ▪ 赏功异典
- ▪ ▪ 勋臣归乡赏赐
- ▪ ▪ 赏告密功
- ▪ 卷十
- ▪ ▪ 降仕降级
- ▪ ▪ 勋臣夺公孤
- ▪ ▪ 孤卿左削
- ▪ ▪ 死后追削生前公孤宫秩
- ▪ ▪ 死后削公孤赠及谥
- ▪ ▪ 访仙进秩
- ▪ ▪ 中贵岁米
- ▪ ▪ 三厂
- ▪ ▪ 中贵家属勋封
- ▪ ▪ 内臣封父
- ▪ ▪ 中贵与实录恩
- ▪ ▪ 内臣赐祠
- ▪ ▪ 特赐蒋山寺广荐佛会
- ▪ ▪ 番僧封爵之异
- ▪ ▪ 道教封爵之异
- ▪ ▪ 真人得内阁恩典
- ▪ ▪ 夷王封号之异
- ▪ ▪ 殉葬宫妃之典
- ▪ ▪ 诛公侯二特诏
- ▪ ▪ 罢辅臣特敕
洪武初,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参政从二品,尚书正三品。其超迁者,广东行省参政汪广洋为御史台左御史大夫,通政司参议李素为中书右丞,重庆府知府殷哲为左丞,起居注吴琳、邵武府知府周时中、常州府知府张度、中书省郎中王敏、兵部郎中陈铭俱为吏部尚书,河南府知府卞博、前按察佥事李泰、大都督府经历俞溥、中书省郎中海渊、户部郎中程昱、吕熙契斯、邢部郎中颜希哲俱为户部尚书,起居注杨训文、翰林应奉陶凯、北平按察司佥事吕本、礼部员外郎张筹、主事牛谅俱为礼部尚书,绍兴府知府唐铎、莱州府知府董俊、行省左司郎中滕德懋、刘诚、兵部郎中赵本、给事中安统俱为兵部尚书,御史台经历刘希鲁、荆州分省赞理刘大昕、磨勘司令端水复初、吴云、赞善大夫冯冕、刑部员外郎李宗艺、主事陈璿俱为刑部尚书,明州府知府余文昇为工部尚书,仪鸾司大使叶茂为福建布政使,起居注魏观为太常寺卿。
上元县知县孙克义为江西,都事赵辉为湖广,给事中李扩为四川,秦府伴读魏肃为北平,晋府伴读王铎为浙江,司文监丞王琏为山西,燕府伴读李浚文,吴府伴读张里仁为江西,俱行省参政。是时,参政从二品,多以尚书迁。其体稍重,故附记之。
洪武十三年以后,升六部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改行省为布政司,左右布政使从二品。其超迁者,通政司参议余熂为吏部;太常司少卿阮夋,户部郎中{山日},左谕德赵瑁,左赞善门克新,监察御史任昂,翰林院典籍刘仲质为礼部,太原府同知温飞卿,考功监令李徵为兵部;审刑司左审刑王惠迪为刑部,嘉兴府知府薛祥为工部,俱尚书。儒学训导陈敬试吏部,礼部郎中高信,御史李原明试礼部;左参军刘逵,邢部郎中胡祯,前国子监助教开济俱试刑部;右参军麦至德试工部,俱尚书。户部郎中范敏署本部尚书。御史严震直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承直郎刘逢吉,吏部主事翟善为吏部左;给事中侯庸、张迪、龙川知县陈敬、中书舍人蹇义为吏部右。磨勘司令王道亨,岳州府知府封益,宗人府经历卓敬,户部员外郎聂震,御史陈宗理为户部左;吏科庶吉士杨靖,北平部郎中郁新,户部员外郎莫礼、李彪,主事夏原吉,给事中陈润,教谕石璞为户部右。翰林院检讨程性善为礼部左;礼部员外郎李冕为本部右。兵部郎中齐泰,工部主事沈溍,御史彭祥为兵部左;兵部主事刘隽为本部右。审邢司左详议葛循,邢部郎中任励,员外郎侯泰,御史严震直,芜湖县知县李行素,进士高铎为刑部左;刑部主事黄绍祖,刑科给事中张思恭,刑部司务祈著、暴昭为刑部右。工部员外郎周谊,主事李文仲,大理寺右评事王俊,给事中冀凯,御史冯彬,龙江卫经历黄福,羽林卫经历边彝,进士秦逵,鞍辔局大使黄立恭为工部右。俱侍郎。承敕郎刘逄吉,户部主事王克己试吏部右。户部郎中徐辉,礼部郎中杜思进试户部左;礼部郎中杜思进,工部郎中李端,前按察佥事郭桓,户部主事傅友文,右正言田友信,给事中蔡昇,大同卫知事朱安仁试户部右。夷陵州学正张习试礼部左;司封员外郎朱同试礼部右。署兵部员外郎刘述,兵部主事王暹,襄阳卫知事贾励试兵部右。总部郎中闫育,都督府经历商英,给事中徐文显,庶吉士杨靖试刑部右。刑部主事宋性,署刑部右虞部郎中韩铎试工部左;都给事中冀凯,署工部左给事中卓敬,司务王昇,署工部右,俱侍郎。职方司郎中赵彝为通政使司通政使。祥符县县丞邹俊为太理寺卿。刑部员外郎吴斌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按察佥事解敏,御史唐铎、凌汉为右副都御史。三十日,汉超右都御史。户部主事郭资,御史严德珉、桂满,怀庆府通判戴庄,都司副断事高翼为左佥都御史;御史范俊、常榷、邵质,静宁州判官元善,雩阝县教谕张绅,南丰县典史冯坚为右佥都。御史詹徽试左佥都御史。御史袁著,罗山县县丞袁泰试右佥都御史。御史景清、刘观、司中署左佥都御史;刑部主事邓大铿署右佥都御史。职方司员外郎向宝,刑部员外郎寇徽为应天府府尹。右至灵王得一为太常寺卿。兵科给事中张泌为光禄寺卿。景州学正胡季安试国子监祭酒。国子助教赵新为山西左布政使。
右王隽以奏事不实当问罪,上谓其年少有才,特赦而擢之。赵彝、向宝俱以九年考满,功过俱有奏请,亦特超擢之。有可纪也。其镇抚、千百户超授布政使等官,已见《武弁改文职》中,不复赘。
建文,兵部郎中卢渊为本部左侍郎;兵部郎中古朴、苏州府通判徐垕为右侍郎。山东按察司佥事胡子昭为刑部左侍郎。翰林院修撰练子宁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秦府长史茅大方为右副都御史。
永乐,左善世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左通政朱浚,保定府知府雒佥,为北京行部尚书。交州府知府阮均,布政司左参议李友直,北平参议许思温,北平按察佥事马京安,岳县知县康汝楫为行部左侍郎;临江府知府刘翼南,河间府知府崔衍,建昌府知府同彦翊,演州府同知黎思凯,户部郎中李昶为右侍郎。文选郎中陈洽为吏部右。湖广左参政郝鹏为户部左;浙江右参政张春,江西右参政蔚绶,通政司参议李文郁,行部郎中王锺,邵武府通判王礼为户部右。浙江左参议易英,礼科都给事中胡鍨,为礼部左;陕西右参政戚存心,河南左参政郭敦、右参政王彰,刑部员外郎宋礼为礼部右。兵部郎中方宾,审理正乔稳为兵部左;北平按察副使墨麟为兵部右。浙江右参政赵羾、左参议左献,前北平右参议卢祥,绍兴府知府李庆,刑部郎中杨勉为刑部右。江西右参政张本,福建右参政房安为工部左;山东左参政郭进,山西左参政郑刚,开封府知府任毅,处州府知府刘兼,工部主事蔺芳,行在吏科给事中杨和,刑科都给事中张信,御史甄庸为工部右。俱侍郎。御史俞士吉、张纯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户部郎中李暹,营缮司主事贺银为通政使。工科给事中戴希文为太常卿。禄州判官汤宗为大理右寺丞。长沙府同知甄仪为顺天府府尹。威清卫经历刘礼,兴州前屯卫经历王焕为湖广左、右布政使。洱海卫经历沈仕温为浙江,行人蒋廷瓚为贵州,俱右布政使。天津左卫经历王平为福建左参政。行人闻良辅为广东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