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明异典述
- ▪ 序
- ▪ 卷一
- ▪ ▪ 诸王公主初定岁禄
- ▪ ▪ 亲王岁禄之异
- ▪ ▪ 亲王功赏之厚
- ▪ ▪ 天子爵封
- ▪ ▪ 三祖爵封
- ▪ ▪ 两宫并尊
- ▪ ▪ 亲王赐道号
- ▪ ▪ 亲王将兵
- ▪ ▪ 亲王授官
- ▪ ▪ 再上祖宗号
- ▪ ▪ 天子别号
- ▪ ▪ 文臣封爵
- ▪ ▪ 录军国重事
- ▪ ▪ 文职冒武号
- ▪ ▪ 文武勋号之优
- ▪ ▪ 文臣赠爵
- ▪ ▪ 公世子
- ▪ ▪ 上柱国
- ▪ ▪ 左柱国
- ▪ ▪ 左柱国不兼特进
- ▪ ▪ 文臣特进
- ▪ ▪ 亲王诞辰特颁
- ▪ ▪ 亲王封国改建
- ▪ ▪ 亲王降封
- ▪ ▪ 郡王同亲王
- ▪ ▪ 宗王献诗将赏
- ▪ ▪ 夷王如亲王
- ▪ ▪ 异姓追封王
- ▪ ▪ 异姓封王
- ▪ ▪ 赠三代王
- ▪ ▪ 再进公号
- ▪ ▪ 再易侯号预章侯胡廷瑞改封临川侯。
- ▪ ▪ 父子易封
- ▪ ▪ 遥授国公
- ▪ ▪ 恩泽公
- ▪ ▪ 袭爵公侯赠王公
- ▪ 卷二
- ▪ ▪ 文臣加三公
- ▪ ▪ 勋臣太师
- ▪ ▪ 公孤真任
- ▪ ▪ 四夷三公
- ▪ ▪ 三孤兼东宫卑秩
- ▪ ▪ 公孤自相兼
- ▪ ▪ 辅宰臣督工
- ▪ ▪ 内阁公侯审录
- ▪ ▪ 内阁不由翰林
- ▪ ▪ 殿阁二衔
- ▪ ▪ 学士二衔
- ▪ ▪ 内阁首臣复居次
- ▪ ▪ 吏部尚书外迁
- ▪ ▪ 吏部尚书改别部
- ▪ ▪ 尚书兼九列
- ▪ ▪ 南兼北衔
- ▪ ▪ 北衔理南务
- ▪ ▪ 户部事禄之异
- ▪ ▪ 一部二尚书
- ▪ ▪ 参赞团营非兵部
- ▪ ▪ 孤卿不兼宫官
- ▪ ▪ 南部三孤
- ▪ ▪ 节镇三孤
- ▪ ▪ 尚书一品
- ▪ ▪ 四辅官分四时
- ▪ ▪ 一佩九印
- ▪ ▪ 六卿两衔
- ▪ ▪ 吏部尚书掌别部
- ▪ ▪ 别部尚书署吏兵部
- ▪ ▪ 六卿外署
- ▪ ▪ 内阁兼官之异
- ▪ ▪ 学士兼官之异
- ▪ ▪ 阁臣出使
- ▪ ▪ 阁臣扈从
- ▪ ▪ 赠官内闾吏部衔
- ▪ ▪ 各部尚书兼学士
- ▪ ▪ 二尚书任国子
- ▪ ▪ 公兼三孤及侯兼东宫三少
- ▪ ▪ 三少相兼
- ▪ ▪ 三品兼三少
- ▪ ▪ 孤卿兼宫官
- ▪ ▪ 苏松江浙人户部带衔
- ▪ ▪ 尊官掌九列
- ▪ ▪ 内阁次序互异
- ▪ ▪ 掌文渊阁
- ▪ ▪ 阁臣不预事
- ▪ ▪ 大学士非内阁
- ▪ ▪ 内阁兼掌部院
- ▪ ▪ 内阁司考察
- ▪ ▪ 南部入阁
- ▪ ▪ 内阁出为六卿
- ▪ ▪ 内阁出理南部
- ▪ ▪ 致仕丁忧部臣入内阁
- ▪ ▪ 阁臣外任
- ▪ 卷三
- ▪ ▪ 大将军
- ▪ ▪ 挂两将军印
- ▪ ▪ 副副将军
- ▪ ▪ 外任下迁翰林
- ▪ ▪ 翰林兼谏官
- ▪ ▪ 翰林改给事中
- ▪ ▪ 翰林改御史
- ▪ ▪ 特莅乡土
- ▪ ▪ 节制各省
- ▪ ▪ 两京文臣总督
- ▪ ▪ 布衣考试
- ▪ ▪ 勋臣巡抚
- ▪ ▪ 给事中巡抚
- ▪ ▪ 朱书黄榜
- ▪ ▪ 同考试官作试录序
- ▪ ▪ 一岁两考庶吉士
- ▪ ▪ 冠带举人
- ▪ ▪ 史官教庶吉士
- ▪ ▪ 藩臬兼任
- ▪ ▪ 三布衣优礼
- ▪ ▪ 文臣监修国史
- ▪ ▪ 文臣知经筵
- ▪ ▪ 勋臣从祀孔庙
- ▪ ▪ 文臣配享
- ▪ ▪ 藉田孤卿五推
- ▪ ▪ 编修主会试
- ▪ ▪ 编修主乡试
- ▪ ▪ 司直修撰主会试
- ▪ ▪ 待诏典籍纪善主会试
- ▪ ▪ 致仕官主试
- ▪ ▪ 非翰林官主试
- ▪ ▪ 文职世文荫
- ▪ ▪ 侍郎非本曹
- ▪ ▪ 巡抚非部院
- ▪ ▪ 翰林改教授
- ▪ ▪ 同考官尊于主考
- ▪ ▪ 三伯读卷
- ▪ ▪ 异途官读卷
- ▪ ▪ 特赐出身
- ▪ ▪ 赠进士
- ▪ ▪ 一岁两状元
- ▪ ▪ 连岁状元
- ▪ ▪ 会试四主考
- ▪ ▪ 丞相知贡举
- ▪ ▪ 知贡举官读卷
- ▪ ▪ 状元谪任
- ▪ ▪ 进士径授编检
- ▪ ▪ 首甲不授翰林
- ▪ ▪ 给事御史互改
- ▪ ▪ 布衣总裁国史
- ▪ ▪ 典史中会试
- ▪ 卷四
- ▪ ▪ 武臣兼总团营厂卫
- ▪ ▪ 内臣任文衔
- ▪ ▪ 外臣任内政官
- ▪ ▪ 番将握兵
- ▪ ▪ 土官升府部大臣
- ▪ ▪ 内阁制敕两房极品
- ▪ ▪ 五孝子举
- ▪ ▪ 尚书待诏
- ▪ ▪ 与推升加秩
- ▪ ▪ 勋臣总省府台
- ▪ ▪ 勋戚理文职
- ▪ ▪ 勋戚理太学
- ▪ ▪ 文臣挂将军印
- ▪ ▪ 公主赐谥
- ▪ ▪ 夷狄赐谥
- ▪ ▪ 四品以下官得谥
- ▪ ▪ 改谥
- ▪ ▪ 四字谥
- ▪ ▪ 追谥三代
- ▪ ▪ 夫妻赠谥异典
- ▪ ▪ 题名记非翰林臣撰
- ▪ ▪ 非二品银印
- ▪ ▪ 二品麟玉
- ▪ ▪ 文臣改武
- ▪ ▪ 文臣国戚
- ▪ ▪ 文武臣掌中外兵
- ▪ ▪ 勋戚大臣为指挥使
- ▪ ▪ 驸马伯二品
- ▪ ▪ 指挥挂将军印
- ▪ ▪ 文武二衔
- ▪ ▪ 驸马封侯
- ▪ ▪ 驸马加公孤
- ▪ ▪ 驸马坐府典兵
- ▪ ▪ 驸马提学
- ▪ ▪ 外戚握兵政
- ▪ ▪ 文臣理武职
- ▪ ▪ 武臣理文职
- ▪ ▪ 勋戚武臣直庐应制
- ▪ ▪ 锦衣指挥侍经筵
- ▪ ▪ 武臣改文
- ▪ ▪ 转官加宫秩
- ▪ ▪ 驸马录文荫
- ▪ ▪ 乳母录文荫
- ▪ ▪ 非翰林官谥文
- ▪ ▪ 翰林不谥文
- ▪ ▪ 谥不避名
- ▪ 卷五
- ▪ ▪ 文臣异途
- ▪ ▪ 任子大位
- ▪ ▪ 任子清华之秩
- ▪ ▪ 王国超封
- ▪ ▪ 超封公侯
- ▪ ▪ 峻加
- ▪ ▪ 超迁
- ▪ ▪ 文臣从龙迁秩
- ▪ ▪ 布衣超擢
- ▪ ▪ 光学超迁
- ▪ ▪ 布政迁尚书
- ▪ 卷六
- ▪ ▪ 诏敕不名
- ▪ ▪ 行人赍旨取尚书
- ▪ ▪ 宴赏下僚
- ▪ ▪ 大臣面呼先生
- ▪ ▪ 大臣赐卫士
- ▪ ▪ 赐禁衣
- ▪ ▪ 赐衣文武互异
- ▪ ▪ 行幸大臣
- ▪ ▪ 皇太后赐见
- ▪ ▪ 御制神道碑
- ▪ ▪ 宣德后许亲王入朝
- ▪ ▪ 皇贵妃册室
- ▪ ▪ 东宫送公主入邸
- ▪ ▪ 五品鹤袍
- ▪ ▪ 赐土官服色
- ▪ ▪ 赐印记
- ▪ ▪ 特赐黄金牙刻关防
- ▪ ▪ 文臣赐第
- ▪ ▪ 特赐额号
- ▪ ▪ 赐号旌奖
- ▪ ▪ 赐宴华盖殿
- ▪ ▪ 辅臣三载考绩宴礼部
- ▪ ▪ 赐禁苑乘舆
- ▪ ▪ 赐禁苑直舍
- ▪ ▪ 车驾东宫迎送功臣
- ▪ ▪ 天子临吊
- ▪ ▪ 御制纪功文
- ▪ ▪ 赐调甘露浆
- ▪ ▪ 君臣同游
- ▪ ▪ 宴坐超本列
- ▪ ▪ 赐大臣父母
- ▪ ▪ 二品赐玉带
- ▪ ▪ 赐坐
- ▪ ▪ 手札不名
- ▪ ▪ 赐尚师仪仗
- ▪ 卷七
- ▪ ▪ 用给事御史
- ▪ ▪ 郎中坐法改御史
- ▪ ▪ 立中宫加恩内阁
- ▪ ▪ 皇子生推恩内阁司礼
- ▪ ▪ 勋臣超赠
- ▪ ▪ 公孤超赠
- ▪ ▪ 累赠官
- ▪ ▪ 致仕给禄
- ▪ ▪ 辞官加秩
- ▪ ▪ 致仕加级
- ▪ ▪ 致仕后加官
- ▪ ▪ 致仕任事
- ▪ ▪ 今职古衔
- ▪ ▪ 边功加恩内阁
- ▪ ▪ 更定旧官
- ▪ ▪ 建文官制后革
- ▪ ▪ 永乐官制
- ▪ 卷八
- ▪ ▪ 赐夫人敕
- ▪ ▪ 勋臣致仕恩典
- ▪ ▪ 八十恩数
- ▪ ▪ 召故相敕札
- ▪ ▪ 致仕守正大臣敕谕
- ▪ ▪ 致仕辅臣寿考恩典
- ▪ ▪ 赐八十九十大臣敕谕
- ▪ ▪ 考满非常恩赐
- ▪ ▪ 丁忧恩典
- ▪ ▪ 大臣殁后仪典
- ▪ ▪ 居守赐敕
- ▪ ▪ 在京尚书都御史特敕
- ▪ ▪ 洪熙特旌大臣三敕
- ▪ ▪ 太后还宫赐敕
- ▪ ▪ 赐敕奖言事
- ▪ ▪ 手敕问大臣疾
- ▪ ▪ 行人敕免真人朝
- ▪ ▪ 敕奖郡邑下僚
- ▪ ▪ 赐敕褒致仕官
- ▪ 卷九
- ▪ ▪ 天子赐名
- ▪ ▪ 赐国姓
- ▪ ▪ 夷王赏功之优
- ▪ ▪ 赐百官食
- ▪ ▪ 赐降虏姓名
- ▪ ▪ 赐免死诏
- ▪ ▪ 亲撰祭文
- ▪ ▪ 北虏之赏
- ▪ ▪ 戎王来朝之赏
- ▪ ▪ 军民一事之赏
- ▪ ▪ 尚师之赏
- ▪ ▪ 真人之赏
- ▪ ▪ 诸降虏重赏
- ▪ ▪ 赐群臣诗
- ▪ ▪ 胜国臣特旌
- ▪ ▪ 赏功异典
- ▪ ▪ 勋臣归乡赏赐
- ▪ ▪ 赏告密功
- ▪ 卷十
- ▪ ▪ 降仕降级
- ▪ ▪ 勋臣夺公孤
- ▪ ▪ 孤卿左削
- ▪ ▪ 死后追削生前公孤宫秩
- ▪ ▪ 死后削公孤赠及谥
- ▪ ▪ 访仙进秩
- ▪ ▪ 中贵岁米
- ▪ ▪ 三厂
- ▪ ▪ 中贵家属勋封
- ▪ ▪ 内臣封父
- ▪ ▪ 中贵与实录恩
- ▪ ▪ 内臣赐祠
- ▪ ▪ 特赐蒋山寺广荐佛会
- ▪ ▪ 番僧封爵之异
- ▪ ▪ 道教封爵之异
- ▪ ▪ 真人得内阁恩典
- ▪ ▪ 夷王封号之异
- ▪ ▪ 殉葬宫妃之典
- ▪ ▪ 诛公侯二特诏
- ▪ ▪ 罢辅臣特敕
国朝文臣入仕正途,惟有进士、乡科、岁贡、选贡而已。其任子及国初贤良方正、人材举荐亦次之。其有不由是途而登大位者,略纪于是:
太子少师、赠少师、荣国公姚广孝,左布政使吴印、华克勤,俱以僧。其翰林应奉李愿证辈亦然。
礼部尚书蒋守约、李希安、崔志端,工部尚书陈道瀛、徐可成,礼部左侍郎丁永中、金赟仁、师宗记,以太常神乐观道士,然皆不由太常寺。
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赠少保许绅,礼部左侍郎蒋宗武,通政使司通政使掌太医院事施钦、仲兰、李宗周、张銮、徐伟,俱以医。
兵部尚书、赠少师金忠,以卜。
太常寺丞、赠少卿袁珙,子尚宝司少卿忠彻,以相。
太常寺卿丘玄清,以全真道人。玄清尝为监察御史,以二宫人赐之,遂自宫。
礼部左侍郎汤序、右侍郎康永韶,以天文生。
礼部尚书邵元节,少师、少傅、少保、尚书陶仲文,礼部左侍郎掌通政司事李孜省,太堂寺卿邓常恩、赵玉芝、凌中,以方术。
太子少保、工部尚书万祺,以推命。
太常卿顾羾,以巫师。
兵部尚书单安仁,左布政使张真等,以武弁。
工部尚书徐杲,荫一子至锦衣卫指挥,一子营缮所正,以官生。赐玉带,食正一品俸。上有密旨及徐少师阶,欲以崔志端例加太子太保,徐公虽力止之,然不知志端原无加太保也。又,工部左侍郎蒯义,右侍郎蒯钢、蔡信、郭文英,俱以木工。
工部左侍郎陆祥,以石工。
工部左侍郎吴复,以知印,正统末,由仓官主簿累迁也。陶文仲亦以知印授仓官,后不复由资历矣。
吏部尚书张度,户部徐辉,邢部李友直,兵部滕德懋、徐晞,工部李质、万祺吏部左、右侍郎李信、王春,户部左侍郎掌光禄寺李亨,礼部右侍郎掌光禄寺蔚能,刑部右侍郎刘敏、王诏,太理寺卿汪懋、杨时习,陕西左参政平思忠,俱以吏。又,苏州府知府况锺,泉州熊尚初,西安贾信,亦吏也,俱有政声,加正三品俸。
都御史中丞涂节,吏部尚书郎本中,侍郎汪河,以省掾。南京通政使张苗,以承差。
工部尚书严震直,礼部尚书郑沂,以税户人材。
通政使栾惲,以输粟贡。
礼部左侍郎李嘉,以奉祠所礼生。
礼部左侍郎张俊,以谙书写人。
太常寺卿杜安道、洪尚观,以栉工。
光禄寺卿徐光祖、井泉,以厨役。
布政使蔡春、王兴宗,以皂隶。
太子太保、左都御史杨善,太子宾客、户部尚书刘中敷,太仆寺卿崔文奎,以守城诸生。
太理寺卿朱奎,太常寺卿任道逊、林章,工部左侍郎谢宇,俱以幼童荐直内阁。林散官至从一品。
工部尚书赵荣,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俞纲,礼部尚书张天骏,工部尚书周惠畴,礼部左侍郎张电,工部右侍郎谈相、王槐,翰林院学士沈度,大理寺少卿沈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凌晏如,皆以习字选。荣、纲、晏如皆真拜,而纲尝奉旨入内阁,度实为学士,晏如掌风宪,又尝为吏科都给事中,尤奇。
邢部尚书安童,工部侍郎也先帖木儿、忽哥赤,治书侍御史琐纳儿加,右副都御史咬住,四川左参政闫乃马反,以番虏。
按察副使裴叔耆、潘季佑,太仆寺卿赵煜,以安南国归顺人。季佑,伪太保也,后以参政掌,乂安府事。
工部尚书黎澄、子侍郎叔林,以俘夷。澄即伪虞大皇黎苍弟,在本国官为推诚守正翊赞弘化功臣、云屯镇兼归化等镇诸军节度大使、姚江管内观察处置等使、云屯归化嘉兴等镇诸军事、领东路天长等路大都督、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入内检校、左相国、平章军国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卫国大王。澄幸免于僇,而以善造神枪,父子至八座,禄食者近五十年,年八十余,子亦近八十,可谓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