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繁露
- ▪ 楚庄王第一
- ▪ 玉杯第二
- ▪ 竹林第三
- ▪ 玉英第四
- ▪ 精华第五
- ▪ 王道第六
- ▪ 灭国上第七
- ▪ 灭国下第八
- ▪ 随本消息第九
- ▪ 盟会要第十
- ▪ 正贯第十一
- ▪ 十指第十二
- ▪ 重政第十三
- ▪ 服制像第十四
- ▪ 二端第十五
- ▪ 符瑞第十六
- ▪ 俞序第十七
- ▪ 官制象天第二十四
- ▪ 离合根第十八
- ▪ 立元神第十九
- ▪ 保位权第二十
- ▪ 春秋繁露卷第七
- ▪ 考功名第二十一
- ▪ 通国身第二十二
- ▪ 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
- ▪ 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
- ▪ 服制第二十六
- ▪ 度制第二十七
- ▪ 爵国第二十八
- ▪ 仁义法第二十九
- ▪ 必仁且智第三十
- ▪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 ▪ 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第三十二
- ▪ 观德第三十三
- ▪ 奉本第三十四
- ▪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 ▪ 实性第三十六
- ▪ 诸侯第三十七
- ▪ 五行对第三十八
- ▪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 ▪ 五行之义第四十二
- ▪ 阳尊阴卑第四十三
- ▪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 ▪ 天容第四十五
- ▪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 ▪ 阴阳位第四十七
- ▪ 阴阳终始第四十八
- ▪ 阴阳义第四十九
- ▪ 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
- ▪ 天道无二第五十一
- ▪ 暖燠常多第五十二
- ▪ 基义第五十三
- ▪ 四时之副第五十五
- ▪ 人副天数第五十六
- ▪ 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 ▪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 ▪ 五行相胜第五十九
- ▪ 五行顺逆第六十
- ▪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 ▪ 治乱五行第六十二
- ▪ 五行变救第六十三
- ▪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 ▪ 郊语第六十五
- ▪ 郊义第六十六
- ▪ 郊祭第六十七
- ▪ 四祭第六十八
- ▪ 郊祀第六十九
- ▪ 顺命第七十
- ▪ 郊事对第七十一
- ▪ 执贽第七十二
- ▪ 山川颂第七十三
- ▪ 求雨第七十四
- ▪ 止雨第七十五
- ▪ 祭义第七十六
- ▪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 ▪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 ▪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 ▪ 如天之为第八十
- ▪ 天地阴阳第八十一
- ▪ 天道施第八十二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见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 。”子贡、闵子、公肩子言其切而为国家资也。其为切,而至于杀君亡国,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览于春秋也。故卫子夏言 :“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胁穷失国,揜杀于位,一朝至尔,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 。”故世子曰:“功及子孙,光辉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 。”故予先言:“春秋详己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 。”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吴,鲁得意于齐,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迩,敌国不可狎,攘窃之国不可使久亲,皆防患、为民除患之意也。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故言楚灵王、晋厉公生弒于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春秋贵之,将以变习俗,而成王化也。故子夏言 :“春秋重人,诸讥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愤怨,或暴虐贼害人,终皆祸及身 。”故子池言:“鲁庄筑台,丹楹刻桷;晋厉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寿终 。”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内恕,求备于人。故次以春秋,缘人情,赦小过,而传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故缘人情,赦小过,传又明之曰:君子辞也。孔子曰 :“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因其成败,以明顺逆 。”故其所善,则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恶,则乱国行之终以败。故始言大恶,杀君亡国,终言赦小过,是亦始于麤粗,终于精微,教化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亦讥二名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