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代宫闱史
- ▪ 第一回 华林园纳凉谈艳 天渊池灭烛调情
- ▪ 第二回 失尊卑昏主作酒佣 丧廉耻妖妃充店妇
- ▪ 第三回 臣废君南宋立外藩 子弑父北魏继明君
- ▪ 第四回 月夜卜金钱天心从吉 风雷生帝阙圣意除凶
- ▪ 第五回 在服产儿母后知祸水 入宫生妒姊妹起风波
- ▪ 第六回 蜜中砒双花并命 雪上霜一士轻生
- ▪ 第七回 开锦囊公主陈词 灭沙门太子缓诏
- ▪ 第八回 变生肘腋宵人肆恶 祸起萧墙逆子生谋
- ▪ 第九回 巧笑倩兮珍禽能学语 灵魂去了神女显真身
- ▪ 第十回 云雨太荒唐梦真梦假 尘寰多变幻怜死怜生
- ▪ 第十一回 除元凶新君登大宝 慕三美黠婢唤更衣
- ▪ 第十二回 媚茶儿三雕一箭 粲莲花片语全贞
- ▪ 第二十六回 惜花有意变色出宫门 学曲无心调情传闺榻
- ▪ 第六十一回 妙术转春回灵心慧质 落花随波去雅趣奇情
- ▪ 第六十二回 精翠池边鱼龙百戏 广明殿上巾钗一席
- ▪ 第六十三回 化莲成鸟幻术侮人 借鸡替祸符法通灵
- ▪ 第六十四回 出巡无名亲幸启民帐 耀武存心深讨吐谷浑
- ▪ 第六十五回 江都宫吴歌翻旧曲 辽东城隋将大丧师
- ▪ 第六十六回 误寻仇索妹窦家底 报移祸杀贼南门街
- ▪ 第六十七回 黑夜救婵娟刀光霍霍 花银保白发棒影纷纷
- ▪ 第六十八回 窦线娘巧劫牢狱 刘守备力战衙前
- ▪ 第六十九回 黎阳发难独取下策 东都解围败走穷途
- ▪ 第七十回 屠党羽惨无人道 泄忿怒丧尽良心
- ▪ 第七十一回 胆小若鼠埋伏费心机 智能料敌落草避灾殃
- ▪ 第七十二回 改姓名避祸淮阳村 露消息投奔瓦岗寨
- ▪ 第七十三回 得众心枭雄有地 谈往事美人传趣
- ▪ 第七十四回 忌突厥计杀史蜀胡 袭车驾兵围雁门关
- ▪ 第七十五回 幽轩短槛迷楼藏春 登楼入阁任意寻欢
- ▪ 第七十六回 情伤三美再动游幸念 愤因五子又削纳言官
- ▪ 第七十七回 悲歌发江头来去无踪 妙人在殿脚隐显有定
- ▪ 第七十八回 麻叔谋杀人藏白璧 狄去邪放胆入地穴
- ▪ 第七十九回 痴心一片私藏传国宝 分尸三段符应二金刀
- ▪ 第八十回 调兵遣将假计得真情 入营行刺虚言成实事
- ▪ 第八十一回 倾众报仇将计就计 率师讨贼借人杀人
- ▪ 第八十二回 平双雄削柄滋乱贼 施绝计飞箭伤大将
- ▪ 第八十三回 万象春长夜寻欢 十大罪传檄讨昏
- ▪ 第八十四回 狱中问计佳儿兴正 宫里通词美妃侍寝
- ▪ 第八十五回 三番苦谏变起晋阳 一路顺利兵入关中
- ▪ 第八十六回 负义杀友顿失众人心 背约寻欢屡尝闭门羹
- ▪ 第八十七回 破好事携走玉人 泄积忿叱逐宠姬
- ▪ 第八十八回 家乡在念将士潜行 社稷为忧宫人伏剑
- ▪ 第八十九回 识覆亡紫烟绝迹 骂叛党贵儿丧身
- ▪ 第九十回 恶贯满盈炀帝凶终 丑态百出萧后偷生
- ▪ 第九十一回 腻云兴雨屈节受淫污 刻骨冰心雪仇献鸩毒
- ▪ 第九十二回 施蹂躏惨无人道 进奋兴大发兽欲
- ▪ 第九十三回 一逃一逐双走雷夏泽 盒来盒往各解哑谜儿
- ▪ 第九十四回 荐忠良夏主忘仇 激义愤隐士受聘
- ▪ 第九十五回 流珠堂畔三更哀旧主 明月江头深宵收暴客
- ▪ 第九十六回 狭路起口角冤家欢喜 飞索跌英雄好事求成
- ▪ 第九十七回 钦烈志水埠喜迎宾 拒求亲月老空有兴
- ▪ 第九十八回 除暴不成功狗受烹 解围有诈枭雄屈尊
- ▪ 第九十九回 反复无常枭雄绝命 坚持不屈虎将丧元
- ▪ 第一百回 当筵刺语萧后受辱 布席礼佛杨氏终凶
- ▪ 第十三回 存心纵欲贞妇魂飞 有意成仇藩王家破
- ▪ 第十四回 呼卢喝雉宫殿成赌窟 泣血椎心辒辕归艳骨
- ▪ 第十五回 破镜重圆终遭破镜 白圭不玷克保白圭
- ▪ 第十六回 李代桃僵鸳鸯遭打散 风狂雨暴莺燕尽摧残
- ▪ 第十七回 防鬼来防人中宵变化 共欢终共妒竟夕谗言
- ▪ 第十八回 妙语纷披波平醋海 行为荒谬种借灵丹
- ▪ 第二十七回 祸从口出高熲被谗 利令智昏杨约陈词
- ▪ 第十九回 品足评头红颜来蹂躏 征歌选曲青眼睹公侯
- ▪ 第二十八回 有口铄金东宫废立 无凭妖梦郕国伤儿
- ▪ 第二十回 昏暗连绵大臣窃柄 威权逼迫幼主离宫
- ▪ 第二十九回 虎口庆余生幸遇壮士 蓬门惊绝艳欣尝清蔬
- ▪ 第二十一回 紫气绕门庭英雄出世 金鳞生躯壳师父知机
- ▪ 第三十回 施笼络殷勤折节 逼悔婚咤叱凌人
- ▪ 第二十二回 攀龙附凤功狗受封 柳亸茑娇媚猪邀宠
- ▪ 第三十一回 匕光箭影大闹蜀王府 肝摧肠断夜走陕西城
- ▪ 第二十三回 统一朔南朝俘太庙 混淆黑白夺嫡深宫
- ▪ 第三十二回 巧相逢冤家路狭 恶手段亲兄谋深
- ▪ 第二十四回 风送梅香路入天台 月移花影梦绕巫山
- ▪ 第三十三回 画蛾眉宫中生雅谑 保花蕊席前发诤言
- ▪ 第二十五回 半夜窥殿床空人去 凌晨薄苑玉碎花残
- ▪ 第三十四回 离奇午梦梦醒又寻欢 温存子夜夜凉偏种病
- ▪ 第三十五回 大宝殿孽冤相逢 芙蓉轩怒愤交加
- ▪ 第三十六回 如是云云奸谋百出 徒呼负负迫逐双妃
- ▪ 第三十七回 银钟飞去巧送鸳魂 金盒传来空怀芳念
- ▪ 第三十八回 风清月白好梦结同心 花迎柳拂急事候宫门
- ▪ 第三十九回 依稀花月貌筵间斟酒 消磨英雄气牛背读书
- ▪ 第四十回 酒污蟒绣杨素肆威 梦惊罗帐陈氏夺魄
- ▪ 第四十一回 花开花谢红颜凋零 鱼大鱼小白头失礼
- ▪ 第四十二回 筑苑圃佞臣献议 选采女皇后定评
- ▪ 第四十三回 十六苑群芳领袖 五大湖胜境题名
- ▪ 第四十四回 龙游凤簃小梦清凉 琴证鸳盟深情火热
- ▪ 第四十五回 惜花陈词王桂枝得体 当筵献曲朱贵儿易服
- ▪ 第四十六回 急转金铃纷飞莺燕 逼求松鼠笑索胭脂
- ▪ 第四十七回 解凶兆翻成吉梦 闻豪名共结深交
- ▪ 第四十八回 清夜月明歌声动海上 炎夏日暖娇语出凉亭
- ▪ 第四十九回 帘外悄无人春光未泄 花丛小相会好事成双
- ▪ 第五十回 席上传鞋旖旎风流 窗前窥榻艳冶魂消
- ▪ 第五十一回 依依慈母屈膝为情人 咄咄恶父驱走因私宠
- ▪ 第五十二回 俏佳人独邀仙女名 妙歌儿双夺皇恩酒
- ▪ 第五十三回 争次第灯光船影 分赏罚舞袖花球
- ▪ 第五十四回 悲欢苦乐层见叠出 宝辇龙船初下江都
- ▪ 第五十五回 戏炀帝梦里揶揄 捉后主殿前符咒
- ▪ 第五十六回 离奇神话种玉出琼花 荒唐祥瑞拔氅有老鹤
- ▪ 第五十七回 矮民媚主净身入宫 玉李荣枝先声异兆
- ▪ 第五十八回 睹落花怨女伤神 读遗诗痴人痛泪
- ▪ 第五十九回 千人选秀突出奇才 百般肆谑方现艳质
- ▪ 第六十回 谈天象如数家珍 升赤光惊现王气
静悄悄一个院庭,正中一只小几,几上安了个金鼎,鼎中一缕缕香烟喷出。几前有个王妃装束的女子,俯伏在地上,默默祝告。在月光之下,好不幽静,只有阶下的秋虫,唧唧鸣声,破了沉寂的空气。那女子祝祷了一回,亭亭起立。拿出一个小牙筒儿,在香上绕了三转,开了牙筒盖儿,倾出三个金钱,在她的玉掌之上,凝神端详了一会儿,重将金钱倾入筒中。又在香上绕了三转,再开筒倒出。一连来了三次。她喜孜孜的盈盈拜了八拜。才轻启朱唇唤了声瑞云。便有一个紫衣宫娃,从东首一间屋中走出,到了院庭中道:“娘娘有甚事?”那女子道:“你将几上的东西收罗好了,你可知道此时儿王爷在哪里?”瑞云道:“在东书院,娘娘可要过去吗?”那女子点了点头。瑞云便唤掌灯,即有两个宫娃,从东首屋中走出,掌了两盏八角红纱灯,来到院庭中。瑞云对两个掌灯的宫娃道了声:“去东书院。”两个掌灯的宫娃便掌灯前导,那女子遂袅袅婷婷的抄过东廊,到了东书院的门首暂立。
门首侍卫见了她,都行礼致敬。她问侍卫道:“王爷可在里面?”侍卫忙回道:“在!娘娘可要进去见王爷?”她螓首微点,侍卫便揭起垂帘,喊了声:“娘娘到!”她已翩然入室。室中明灯四张,如同白日。靠西首一张公案前面,坐着一位少年王爷,生得剑眉虎目,隆准大耳,好不威武异常。他见那女子入室对他施礼,便微抬身子,命她坐了,道:“贤妃何事夤夜来此?”那女子道:“日间贱妾闻知王爷东下入都的事,一时难决,适间贱妾焚香中庭,默默祷祝,卜了金钱三卦,竟是大吉的卦子,特来报与王爷得知。究竟东下的事如何了?”王爷微笑道:“已经决定了。”小子写到了此处,再不表白一番,阅书的要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路了。原来,那个焚香的女子,便是上回书中说着的宋主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封为宜都王义隆的王妃袁氏。那个少年王爷,便是徐、傅、射三相要迎他入都为帝的宜都王义隆。
上回书结束的当子,是宜都将佐劝义隆不要东下入都,防遭毒手。义隆一时莫决,袁王妃便在晚上焚香卜卦,今听王爷道已决定了,便问道:“还是决定东下入都?还是决定拒绝东下入都?”义隆王爷即在案上取了一道敕令给袁王妃,袁妃接了那道敕令观看,令文上道:
皇运艰敝,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以竞季,何以克堪。行当暂归朝廷,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由写所怀,望体其心,勿为辞废。
袁妃看毕道:“王爷是决定东下了?”义隆王颔首道:“就是司马王华,他也劝我东下。他道先帝为天下立功,四海谁不畏服。虽因嗣主不纲(指义符帝,人望依旧没改。徐羡之是中材寒士,傅)亮是布衣诸生,并非如晋宣帝(司马昭)时的王大将军王(敦可)比。并且他们受了先帝托孤知遇的恩,决不敢突然背德。不过畏庐陵王严断,恐怕不能容他们,才将庐陵王先行除去。又恐废主存留,发生祸患,故也下此毒手,殿下尽可大胆入都!”袁妃道:“王司马所言,确是不虚。王爷此去,上顺天心,下副人望,贱妾敢为王爷预贺了!”义隆王微笑道:“接了帝位,贤妃要作王后了,也要向卿预贺呢。”义隆和袁妃闲谈了一会,便回寝室安睡。
一宿无话,到了明日,义隆便留司马王华镇守荆州,校尉刘彦之镇守襄阳。才自率将佐发江陵,召见傅亮,问及营阳、庐陵二王的惨死,义隆悲恸呜咽,十分哀伤,左右尽皆流泪。傅亮见义隆王友爱之情如此重厚,想着了与谋营阳、庐陵二王的亏心事,不觉汗流浃背,神情失措,几致应对不来。义隆询问一切之后,即与傅亮一同下舟。到了京师,群臣迎谒,导驾入城。乘辇入阙,百官奉上御玺,遂登太极殿,即皇帝位。称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追尊生母胡婕妤为太后,奉谥曰章。复庐陵王义真封爵,彭城王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南豫州刺史义恭封江夏王,册封第六皇弟义宣为竟陵王、第七皇弟义季为衡阳王。司空徐羡之授司徒、左卫将军王弘为司空、中书监傅亮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为征北将军。王弘与道济仍各归原地镇守。独有个领军将军谢晦,前由尚书录命除受荆州刺史,权行都督荆襄等七州诸军,此时实行除拜,加封抚军将军。本来司空徐羡之,他恐义隆入都之后,荆州重地授与他人。所以先用录命,使谢晦接任,好教他居外为援,所有精兵旧将,尽行隶属。晦尚未登程,义隆至都,谢晦便也一同与百官朝贺。
义隆帝年龄才十八,却是器宇不凡,与其兄义符之昏庸大异。他心中暗忌徐、傅、谢三人,面上却不露声色,故示优异。下诏命谢晦真除都督荆襄七州,谢晦好不得意,即出镇荆州。义隆帝便召回王华和到彦之二人,与王昙首、朱容予共襄都城戎政,这四个人俱是义隆帝心腹不提。
到了元嘉三年,义隆帝已是亲柄政权,便下诏杀了徐羡之、傅亮、又收捕子谢晦之子秘书郎世休,与羡之之子乔之、乞奴二人,一并杀了。傅亮诸子,义隆念亮至江陵迎驾的诚心可嘉,恕了不杀。当时这个消息,传到荆州谢晦耳中,谢晦顿时晕了过去,倒在座上。左右急忙施救苏醒,又恸哭一回,先命江陵将士,为徐、傅举哀不提。隔上不多几天,谢晦又接到义隆帝诏敕。敕上道:
盖闻臣生于三,事之如一,爱敬同极,岂惟名教,况乃施侔造物,义在加隆者乎?徐羡之、傅亮、谢晦,皆因缘之才,荷恩在昔,超居要重,卵翼而长,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祸横流,大明倾曜,四海遏密,突受顾托,任同负图,而不能竭其股肱,尽其心力。
送往无复言之节,事居缺忠贞之效。将顺靡记,匡救蔑闻,怀宠取容,顺成失德。虽未因惧祸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义。播迁之始,谋肆酖毒,至止未几,显行怨杀,穷凶极虐,荼毒倍加。颠沛皂隶之手,告尽逆旅之馆,都鄙哀愕,行路饮泣。故庐陵王英秀明远,风徵夙播,鲁卫之寄,朝野属情。羡之等暴蔑求专,岂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罔主蒙上,横加流屏,矫诬朝旨,致兹祸害。寄以国命而剪以仇雠,旬月之间,于肆酖毒,痛感三灵,怨结神鬼。自书契以来,异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
昔子家从弑,郑人致讨;宋肥无辜,荡泽为戮。况逆乱倍于往衅,情深痛于国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及宜诛殛,告谢存亡。而当大事甫定,异同纷结,匡国之勋未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远酌民心。近听舆讼,虽或讨乱,虑或难图,故忍戚含哀,怀耻累载。每念人生实难,情事未展,未尝不顾影痛心,伏枕泣血。
今逆臣之衅,彰暴避迩。君子悲情,义徒思奋。家仇国耻,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肃明典刑。晦虽据有上流,或不即罪,朕当亲率六师,为其遏防。可遣中领军到彦之即日电发,征北将军檀道济络绎继路,并命征虏将军刘粹断其走伏,罪止元凶,余无所问。敕示远迩,咸使闻知!
谢晦阅毕大怒,撕了敕诏,掷于地下。便即调集了三万精兵,整装待发克期东下。晦奉上一表自讼道:
臣诲言:臣昔蒙武皇帝殊常之眷,外闻政事,内谋帷幄,经纶夷险,毗赞王业。预佐命之勋,膺河山之赏。及先帝不豫,导措末命。臣故与故司徒羡之、左光禄大夫臣亮、征北将军臣道济等,并升御床跪受遗诏,载贻话言,托以后事。臣虽凡浅,感恩自励,送往事居,诚实幽显,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殉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陛下驰传乘流,绝不加疑,临朝殷勤,增崇封爵。此臣等赤心,已亮于天鉴。远近万邦,咸达于圣旨。若臣等志欲专权,不顾国典,便当协翼幼主,孤负天日,岂复虚馆七旬,仰望鸾旗者哉!故庐陵王于营阳之世,屡被猜忌,积怨犯上,自贻非命。天祚明德,合当昌运,不有所废,将何以兴?成人之美,春秋之高义;立帝清馆,臣节之所司。耿弇不以贱遗君父,臣亦何负于宋室耶?况衅积阋墙,祸成威逼,天下耳目,岂伊可诬。臣忝居藩任,乃诚匪懈,为政小大,必先启闻。纠剔群蛮,清夷境内,分留弟侄,并侍殿省。
陛下聿遵先旨,申以婚姻(谢晦有二女,一字彭城王义康,一字新野侯义宾。宾为刘道怜第五子,故晦表中述及之)童稚之目,猥荷齿召,荐女遣子,阖门相送。事君之道,义尽于斯。臣羡之总录百揆,翼亮三世,年耆乞退,屡抗表疏,优旨绸缪,未垂顺许。臣亮管司喉舌,恪虔夙夜,恭谨一心,守死善道。比皆皇宋之忠臣,社稷之镇卫。而谗臣倾覆,妄生国衅,天威震怒,加以极刑,并及臣门,同被孥戮。元臣翼命之佐,剿于奸邪之手。忠良匪躬之辅,不免夷灭之诛。陛下春秋方富,始览万机,民之情伪,未能鉴悉。王弘兄弟,轻躁昧进,王华猜忌忍害,盗弄威权,先除执政以逞其欲,无下之人知与不知,孰不为之痛心愤怨者哉!
昔白公称乱,诸梁婴胄。恶人在朝,赵鞅入伐。臣义均休戚,任居分陕,岂可顾而不扶,以负先帝遗旨。爰率将士,缮治舟甲,须其自送,投袂扑讨。若天祚大宋,卜世灵长,义师克振,中流轻荡,便当浮舟东下,戮此三竖,申理冤耻,谢罪阙庭。虽伏锧赴镬,无恨于心。伏愿陛下远寻永初托付之旨,近存元嘉奉戴之诚。则微臣丹款,犹有可察。临表哽慨,不尽欲言。
这篇表文到了宋都,义隆看罢,不禁勃然大怒,正是:
王师未向江陵下,反表先来宋帝都。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