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度记
- ▪ 第一回 南印度王建佛会 密多尊者阐禅宗
- ▪ 第二回 道童骑鹤闯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 ▪ 第三回 蒲草接翅放青鸾 枪棒化蛇降众少
- ▪ 第四回 众道徒设法移师 说方便尊者开度
- ▪ 第五回 三尖岭众贼劫庵 两刃山一言化盗
- ▪ 第六回 本智设法弄师兄 美男夺俏疑歌妓
- ▪ 第七回 纯一报恩留长老 酒佣怀忿算高僧
- ▪ 第八回 巫师假托白鳗怪 尊者慈仁蝼蚁生
- ▪ 第九回 扰静功顽石化妇 报仇忿众恶当关
- ▪ 第十回 赛新园巫师释道 灵通关商客持经
- ▪ 第十一回 凶党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转轮回
- ▪ 第十二回 元通说破灵通关 梵志扩充法里法
- ▪ 第十三回 指迷人回头苦海 持正念静浪平风
- ▪ 第十四回 破幻法一句真诠 妙禅机五空觉悟
- ▪ 第十五回 茶杯入见度家僧 一品遗书荐梵志
- ▪ 第十六回 弄戏法暗调佳丽 降甘霖众感巫师
- ▪ 第十七回 赛新园复修旧庙 东印度重礼真僧
- ▪ 第十八回 二十七祖传大法 达摩老祖度元通
- ▪ 第十九回 清宁观道副投师 轮转司元通阅卷
- ▪ 第二十回 陶情逞能夸造酒 风魔设法警陶情
- ▪ 第二十一回 妄妇备细说衷肠 王范相逢谋道路
- ▪ 第二十二回 咏月王阳招讽诮 载酒陶情说转轮
- ▪ 第二十三回 贪嗔痴路过分心 清宁观僧投老祖
- ▪ 第二十四回 神司善恶送投生 和尚风魔警破戒
- ▪ 第二十五回 神元捐金救鸡豕 道士设法试尼僧
- ▪ 第二十六回 公兴五试寇谦之 正乙一科真福国
- ▪ 第二十七回 行者点化崔夫人 魏王约束中军令
- ▪ 第二十八回 崔寇恶报遭磨灭 忠孝投师入法门
- ▪ 第二十九回 扶演化阿罗说偈 尼总持扰静赴斋
- ▪ 第三十回 道副论忤逆根因 祖师度续弦说偈
- ▪ 第三十一回 度向氏一门复孝 化郁全五子邪心
- ▪ 第三十二回 执迷不悟堕酆都 忤逆妖魔降正法
- ▪ 第三十三回 试掸心白猿献果 堕恶业和尚忘经
- ▪ 第三十四回 求课诵报本回心 说忠欺灾祥果报
- ▪ 第三十五回 轻尘和尚消罪案 伯嚭奸魂被铁鞭
- ▪ 第三十六回 神女化妇试真僧 冤孽逢魔谋报怨
- ▪ 第三十七回 公道老叟看妖魔 献身行者陈来历
- ▪ 第三十八回 圣僧不食疑心物 神将能降不逊魔
- ▪ 第三十九回 师兄师弟争衣钵 秉教神王护法
- ▪ 第四十回 贞节妇力拒狐妖 反目魔形逃女将
- ▪ 第四十一回 扶头百辆论风流 改正狐妖谈古董
- ▪ 第四十二回 诵毛诗男子知书 付酒案邪魔离妇
- ▪ 第四十三回 授女将威扶惧内 结狐妖义说朋情
- ▪ 第四十四回 取水不伤虫蚁命 食馍作怪老僧贪
- ▪ 第四十五回 严父戒子结良朋 岁寒老友嗔狐党
- ▪ 第四十六回 正纲常见性明心 谈光景事殊时异
- ▪ 第四十七回 祖师慈悲救患难 道士方便试妖精
- ▪ 第四十八回 仙佛宝器收蛟患 祖师说偈试沙弥
- ▪ 第四十九回 善神守护善人家 恶党闻灾知警悟
- ▪ 第五十回 李老吝财招盗劫 仙官阅卷授诛心
- ▪ 第五十一回 阿诺享现成财产 大神送麒麟佳儿
- ▪ 第五十二回 悍妇凌夫遭鬼打 道人惩恶变驴骑
- ▪ 第五十三回 数珠子两敌丸丹 舒乡尊四知前世
- ▪ 第五十四回 高尚志逃名不仕 道副师见貌知心
- ▪ 第五十五回 犬怪变人遭食毒 鼠妖化女唱歌词
- ▪ 第五十六回 商礼改非脱禁狱 来思信善拜胡僧
- ▪ 第五十七回 奸贼坏心遭恶孽 善人激义救冤人
- ▪ 第五十八回 狐鼠怪掠美示恩 把来思救人失水
- ▪ 第五十九回 威神三阻狐鼠怪 菩萨两查善恶医
- ▪ 第六十回 把氏施膏母子会 鼋精报怨说因由
- ▪ 第六十一回 捕窃变鼋知苦难 僧人论酒说荤腥
- ▪ 第六十二回 道士三施降怪法 长老一静服鼋精
- ▪ 第六十三回 石克辱讨饭乞儿 喽罗报冤家债主
- ▪ 第六十四回 骆周善心成善报 虎豹变化得人身
- ▪ 第六十五回 走兽飞禽堪度化 士农工贾被妖魔
- ▪ 第六十六回 士悔妄欺成上达 道从疑爱被妖绳
- ▪ 第六十七回 说苦乐庙祝知音 举数珠长老破怪
- ▪ 第六十八回 赤风大王济贫汉 青锋宝剑化枯枝
- ▪ 第六十九回 救生命多保如来 耍拐人木石幻化
- ▪ 第七十回 仲孝义解难甚奇 古仆人悔心救痛
- ▪ 第七十一回 舒尊长误伤衙役 众善信备问善功
- ▪ 第七十二回 走邪猿仆遭迷病 救乳鸟虎不能伤
- ▪ 第七十三回 猿猴归正入庵门 道院清平来长老
- ▪ 第七十四回 零埃打鸟遇妖邪 零地随猴拴鸨怪
- ▪ 第七十五回 元来道者正念头 青白船家救海难
- ▪ 第七十六回 辛苗叟公门方便 小和尚还俗养亲
- ▪ 第七十七回 六老叟参禅论偈 三官长执册说因
- ▪ 第七十八回 殷独与鬼蜮结交 穆义同吴仁遇怪
- ▪ 第七十九回 夺人钱钞遭人骗 肥己心肠把己伤
- ▪ 第八十回 顾名思义消冤孽 化怪除邪总道心
- ▪ 第八十一回 花蛇怪自供恶毒 蠢道人笃信除邪
- ▪ 第八十二回 梁善娶妄得多男 邵禁因斋结众社
- ▪ 第八十三回 八斋友各叙罪孽 万年僧独任主坛
- ▪ 第八十四回 高义劝戒一兄非 高仁解散六博社
- ▪ 第八十五回 一偈谦光动傲生 五个精灵惊长老
- ▪ 第八十六回 无仁孽辈现精灵 有长前因呈长老
- ▪ 第八十七回 舒化修书请圣僧 怪狼闻经修善果
- ▪ 第八十八回 恃强凌弱反伤身 做贼偷牛遭怪耍
- ▪ 第八十九回 淹女胎村人作恶 查文卷大圣礼僧
- ▪ 第九十回 尼总持度狼了道 蔺员外警戒回心
- ▪ 第九十一回 化善医宗交感脉 客人货出孝廉家
- ▪ 第九十二回 善狼得度归人道 店主惊心拜鬼王
- ▪ 第九十三回 咒诅婆儿知悔过 奸淫魂梦逾东墙
- ▪ 第九十四回 建道场迎接高僧 试禅心显灵尊者
- ▪ 第九十五回 陶情卖酒醉行商 王阳变妇迷孤客
- ▪ 第九十六回 众商发心修庙宇 三僧说偈灭邪氛
- ▪ 第九十七回 讽经商真心显露 恶鬼汉磨折疑心
- ▪ 第九十八回 萧刺史重道敬僧 老祖师观颜知喜
- ▪ 第九十九回 杯渡道人神钵戏 波罗和尚显奇闻
- ▪ 第一百回 东度僧善功圆满 西域岭佛祖还空
神司乃说道:“作恶也有大小,冥间报应条款却也不少。有等应送几个子孙与他,只因恶减其少,或少灭其无,甚且夺其已有,或送几个顽劣的与他。若是送顽劣的与他,还是照他恶根顽劣,也还他个顽劣。此又冥报之小者。”道副又问道:“世间大恶小恶,想必有个条款?”神司道:“大小果是有条款。”道副问道:“大的何恶?”神司又恨了一声道:“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日月三光,不义昆弟,不和夫妇,如种种十恶不赦之大。”道副听了道:“善哉!善哉!信如神司之言,只说作恶之大,神必不肯送子孙与他。比如他已有多子多孙在先,却作了大恶在后,如何夺得了?”神司听了道:“僧何鲁钝至此!只就个不忠君王罪恶最大的,王法可饶他一个?”道副听了,便稽首称谢,说道:“小僧知也。还有小恶条款,望神司说了罢。”神司道:“小恶多端,如何说得尽!只是世间,凡有逆理,便是过恶。”道副又问道:“大恶无可解救,小恶可有解救么?”神司道:“早知不做,便是大恶也可救。若是明知故为,便是小恶也莫解。”道副道:“大恶断乎莫救,除是不做。只是小恶,世人或有不知误做的,却如何解救?”神司道:“不知误为,知道即改,罪可消除,仍复无恶。”道副连拜三首,道:“神司,请教个小恶能解的道理。”神司道:“僧人静听,我说解救的道理。”说道:
莫云恶小为,些小不可作。
种种自招尤,造罪无可活。
有等无心愆,良心须早觉,
改过不宜迟,旧污一旦濯。
嗟哉此冤缠,世或多染着。
惟愿我仁人,一恶一善夺。
比如念嗔痴,廉静能分豁;
比如骄傲奢,宁我安舒约;
比如奸狡私,须存正大乐。
种种众恶生,种种众善驳。
宁使一理明,莫教一欲泼。
神司最聪明,报应无担搁。
诸恶永消除,种子长生药。
神司说罢,道副道:“善恶大小,僧备知矣。善能解恶,僧知理矣。只是轮转这恶业与那转轮这善信,僧却未知。”神司把手一指道:“我要送善知识家孝子慈孙去,无暇工夫与僧谈也。你看那黑气漫漫在下,便是造恶业赴轮转;那白光烁烁在上,便是修善行赴转轮。”神司说罢,笙箫音响、幡盖飘摇半空而去。道副停住了脚头,定睛看那白光冉冉,随着神司也去了。只见那黑气悠悠不散,飞卷前来。把眼一看,黑气中无数的军械枷锁、男女哭泣,那苦恼情状,真是难观。道副方才合掌念佛,只见那黑气分开,那些男女分头往下方各处散去,其后却也有位神司押着。道副见这神司,比前那一位形像大不相同。只见他:
赤发金冠顶束,皂袍铁甲身披。手持利器怒威威,专押心瞒己昧。
神司见了道副,怒容转变笑颜,道:“僧自何来,拦吾去路?”道副稽首答道:“小僧偶闻音乐之声,暂发游观之意,妄触云轺,罪过!罪过!请问神司,方才这些男女,情态十分凶恶,僧已知是轮转变化,但不知分头散去,何处脱生?作何究竟?”神司道:“此时世间作孽恶因,原该转轮自下再下,入于六道末处。只因他尚有可原处,故此押他生方,还在人道。只待他悔过前非,一孽有一善解来,仍复还他个乐境。若是一误再误,便是吾神也不知他究竟也。”道副道:“这等说来,于众男女还是小恶,从他改行从善;若是大恶,久已入六道之末矣。”神司道:“正是,正是。”道副方欲再问何处去,那神司鞭风驾云,去如火速,便道了一声:“去的路境,僧师自识。”道副听罢,忽然出定,道:“哎呀!我只因笙箫音响根因,便入了尘情梦幻,染此一番境界,这却也显明。莫谓尘情梦幻,果是真实不虚的根因,吾已久历师门,怎还有这一番梦觉?”说罢,天明到得祖师座前,只见老祖出静,转过身来,见道副侍立在旁,乃对道副说道:“波罗提曾云震旦国度善恶根因,吾于此度中缘热,今欲与汝到彼演化,恐汝又多了一番尘扰。”道副答道:“恩师演化,正当携弟子们知识。”祖师道:“汝于静中已自知识,又何必外游,把眼见反作空花?”道副听了祖师参明了静中知识,便跪倒说:“弟子随师外游,怎么眼见反做空花?”祖师道:“徒弟,你眼见后何殊梦幻?”道副答道:“实理却在于斯。”道副这一句,祖师便知他觉悟,乃问道:“汝既知非梦幻,便知尘世真因。”道副答道:“弟子知也。师以何法令众生不染?”祖师道:“吾止有演化普度之愿。愿化本国一切有情,各发善心,成就无上菩提,共登彼岸,然后再化他国,以消灭恶业真因。”道副乃拜受而退,却得了波罗提指授许多道术,便欲随祖师演化本国不提。后人有众生幸闻真因、愿复正觉五言四句。
诗曰:
菩提具妙法,万劫最难逢。
幸有闻见者,庄严与佛同。
话说东晋孝武帝改元宁康年间,有北魏拓跋氏国王名珪,一日坐朝,群臣见毕,王问道:“天时当夏,酷暑蒸人,予欲寻个清凉地界,避此炎热,汝等臣众有知何处清凉,可堪避暑?”当下一臣奏道:“近地有座名山,名曰五台。这山高出云表,广占方舆,上有石洞遮荫,松筠蔽日。王欲避暑,此地实便。”王听了,乃发驺从车舆,到得山间,设起锦幕,铺着绣墩,正才高坐,与臣下谈经邦正务,讲治国嘉猷。忽然一个梵僧来到王前,朝上稽首顶礼,乞化一坐具之地,以创修行之所。王听了道:“僧人,你要创个修行之所,须也要十余亩之山。一坐具不过一薄团,宁有几许?便铺具自坐,何必来向予乞化?”梵僧答道:“寸山尺土,皆王所有。臣僧不明白乞化,是欺占也。”王遂允其化,说道:“一坐具之地,恁你自便。”楚僧乃谢王退去,把蒲团铺于山巅之上。次日只见那蒲团,头出星辰,尾摇日月,方圆五百余里。臣下见了,忙来奏王,说道:“梵僧铺坐具在山,甚是广大,周围丈量,不止五百余里。”王听了,说道:“此必圣僧,予已允乞施地。但不知此僧何圣也。”乃下令,有识得此圣僧的说来。臣下哪有人知?只见一臣奏道:“我王要知圣僧来历,臣有一知识僧人,法名神元,见在山脚下,结丈余草屋修行。主可召他来问。”王依言,召神元来问。神元到得王前,说:“臣僧只闻得坐具铺山,却也未知梵僧何圣。”王曰:“汝既是僧,如何不识?必要汝去查来,勿使予心疑惑。”
正说间,只见半空中祥云霭霭,梵僧显化法身,庄严坐于狮子身上。众臣与王都见。神元忙下拜顶礼,少顷不见。神元乃奏王说道:“臣僧知是文殊菩萨化现也。”王乃令臣下焚香礼拜,即传令启建寺院,修演道场。王回朝称赞不已。寺院道场事故,皆付与神元料理。当时便有好善士民,发心捐金的,舍身披剃出家的。工程却也浩大,寺院却也不小。神元做了方丈住持,工完事毕,朝见国王,国王乃命神元与晋通聘不提。
却说轮转司自放了陶情,叫做劝化“四里”,便查卷内有情无情、应转因缘,有六道四生,上自天人道,下至畜生道,各有个去向。也有一念善解诸恶化的,也有一念恶仍悔了善因的。分项各投生在人间,仍看他造作更改。却有卜净、本定一类的,冥词说他信道不坚,发他阳世,若再造作恶化,便堕入恶道;若改修善行,还复他福缘。卜净领着百千一类,却脱生在晋、魏二国之间。这些性灵,那里知识本来善行固有,恶念不无。晋国中就有一所庵寺,名唤湛虚院。院内有一僧,名犹然,他便是卜净后身。只因他蜃化迷真,后有一声弥陀之解,仍还他这一善根因。谁想他妖氛犹未净荡,名在院出家,依旧不守僧戒,外示人斋戒,暗实茹荤,贪财好色,不说俗人。
一日,正在院门外立,只见一个僧人,跟随一个行者,近前稽首,说道:“老师父,我弟子是外国而来,朝聘帝主的,欲借上刹,暂住旬日。”犹然见这僧自远来,行囊富丽,又听得是朝聘僧人,便邀入方丈,彼此通问法号。僧人乃答道:“弟子系魏主遣来上国通聘,法名神元。请问师父,上刹何名?道号何称?”犹然答道:“小庵名‘湛虚’,犹然便是弟子法名也。”当下备斋相留神元,次早报名朝见考武帝。帝问僧人:“汝国有多少寺院?”神元答道:“臣僧国内无有寺院。”帝问:“如何无寺院?”神元答道:“臣国自来未闻佛,止臣僧一人,原系南朝,游行北地。只因国王避暑五台,感动菩萨,乞化山地。创建寺院,实始臣僧。今特通聘修好。”武帝听了,令臣下赐宴管侍,给与来文。神元拜谢辞朝,回到院中,犹然接着。两僧正讲菩萨化现、道场功果,只见院门外走进一个风魔和尚来化斋。犹然便将款待神元的素斋与他。这风魔和尚将素斋倾落在地,说道:“我不吃素,有荤食,快将些出来。”犹然变色,说道:“我院中皆斋僧,哪有荤食?”和尚笑道:“明斋暗荤,瞒着他人,怎欺得我?只说你吃荤一罪,欺瞒二罪,堕此恶孽,还不省改?轮转卷上分明,不净因中怎解?”犹然听了,哪里肯认,便怒起来,说道:“何处颠僧,破我清行!”神元也说道:“和尚,你要荤吃,这明是犯戒,且又冤人。我在此客寓,如何有劳你吃?”风魔笑道:“你是胎素,我自知你。你是口斋,我岂冤他!”乃叫一声:“黄犬何不衔出骨来!”只见一只狗子从门外飞走入犹然卧内,衔出几块肉骨。神元见了心疑,犹然赧颜觉愧,便发起怒来:“这颠和尚,不知是哪家狗子,从外衔了肉骨,却来此处冤我!”和尚笑道:“你自作孽,何人冤你?”犹然师徒不忿,便把和尚推打。和尚乃问神元:“汝那方可有这明斋暗荤的僧人?”神元道:“我处无僧。便是有,也只是我寺几个初入禅门弟子。”和尚笑了一声道:“休推休打,我去也!”忽然化一道毫光而去,吓得犹然跪在地下,只是磕头,口称,“弟子再也不敢也。”神元方才说道:“犹然师父,这分明显化,不是你藏肉在内,必是你徒弟如荤。急早回心,莫造恶孽!”犹然信服谢教。一时坊中僧俗,便就知风魔点化,犹然明吃素、暗茹荤,把他行止传坏,立身不住,乃候神元出境三五里遥,他便同着三两个徒弟赶上前来,道:“师父,我弟子们要到贵地一游,望乞携带携带。”神元知他来意,却也不辞。
众僧往前行走,天色黄昏,看看月起,犹然便问神元说:“师父,天色已晚,怎无个住头宿店?”神元答道:“我来时算定地方,有个住宿村店,却怎不见?莫非往来人稀,我与你错走了路头?”方才说讲,只见前面现出村落人家,神元道:“此是住处了。”乃趱步上前,越走越远,月色明而复晦,不觉黑暗难行。走到一个店家门首,那店外点着一盏灯笼,上写着“安歇客商”。众僧进得店门,方才打点了宿歇之处,摆出些素食馍馍。犹然忽叫腹痛,要寻地方便,乃出店家后门,只见门后两个男女,哼哼唧唧,若有苦楚情状,向前跪倒,叫一声:“师父,救我二人性命!”犹然问道:“你二人何事求救于我?”男女道:“实不相瞒,我二人往年负欠店主些钱债,好意今岁来还,已算偿不少,他却幽闭我二人,要害性命。师父出家人,若肯救生,决然报德!”犹然听了,问道:“你往年欠店家甚债?今岁如何还他?既已算偿不少,却怎要害你性命?”男女道:“实不瞒师父说,我二人当年路过到此,借寓一宵,吃了他两次馍馍饭食,只因他客众人多,浑骗了一宵钱钞。偶然今复过此,被他拿住,我二人产了几个小男女,被店主算了个利上起利,尽被他卖了,如今还要计害。”犹然方才答应。忽然,门旁一个黑汉子出来,把男女骂了一声道:“你这作怪的,骗了他饭钱事小,你却骗食了他二卵情深。比如我不欠他债,在此吃了他些无功之食,也遭他一日之害。”说罢,把眼看了犹然一眼,便上前来扯衣,说道:“你这和尚,是我仇人,如何到此?你可记得你口食甚美,不念我死者甚苦,你方且要填还我命,尚能与人救生。”犹然听了,吓得把手将那黑汉一推,往前边飞走,便把这情节说与神元。神元听得,忖道:“这店家必是个不良善之家,谋害过客的。”乃秉烛往后门去看,哪里有甚男女,也无个黑汉,只见一个罩内两只肥鸡,半堵土墙,一猪倒卧。神元看了道:“是也,是也!犹然道行不备,遇此种因,求救是僧人形貌,说仇乃衔骨根因。”随出得堂前,把二鸡一豕事情,说与犹然师徒。他半信半疑,全未有个慈悲之念;一惊一怕,都存着个畏惧之心,巴不得天明起身,离店前去。此时却动了神元向道心肠,乃向店家说道:“小僧有件事儿,欲与店主商量。”店主问道:“何事商量?”神元道:“今已暮夜,待明日说罢。”却是何事,下回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