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度记
- ▪ 第一回 南印度王建佛会 密多尊者阐禅宗
- ▪ 第二回 道童骑鹤闯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 ▪ 第三回 蒲草接翅放青鸾 枪棒化蛇降众少
- ▪ 第四回 众道徒设法移师 说方便尊者开度
- ▪ 第五回 三尖岭众贼劫庵 两刃山一言化盗
- ▪ 第六回 本智设法弄师兄 美男夺俏疑歌妓
- ▪ 第七回 纯一报恩留长老 酒佣怀忿算高僧
- ▪ 第八回 巫师假托白鳗怪 尊者慈仁蝼蚁生
- ▪ 第九回 扰静功顽石化妇 报仇忿众恶当关
- ▪ 第十回 赛新园巫师释道 灵通关商客持经
- ▪ 第十一回 凶党回心因善解 牛童正念转轮回
- ▪ 第十二回 元通说破灵通关 梵志扩充法里法
- ▪ 第十三回 指迷人回头苦海 持正念静浪平风
- ▪ 第十四回 破幻法一句真诠 妙禅机五空觉悟
- ▪ 第十五回 茶杯入见度家僧 一品遗书荐梵志
- ▪ 第十六回 弄戏法暗调佳丽 降甘霖众感巫师
- ▪ 第十七回 赛新园复修旧庙 东印度重礼真僧
- ▪ 第十八回 二十七祖传大法 达摩老祖度元通
- ▪ 第十九回 清宁观道副投师 轮转司元通阅卷
- ▪ 第二十回 陶情逞能夸造酒 风魔设法警陶情
- ▪ 第二十一回 妄妇备细说衷肠 王范相逢谋道路
- ▪ 第二十二回 咏月王阳招讽诮 载酒陶情说转轮
- ▪ 第二十三回 贪嗔痴路过分心 清宁观僧投老祖
- ▪ 第二十四回 神司善恶送投生 和尚风魔警破戒
- ▪ 第二十五回 神元捐金救鸡豕 道士设法试尼僧
- ▪ 第二十六回 公兴五试寇谦之 正乙一科真福国
- ▪ 第二十七回 行者点化崔夫人 魏王约束中军令
- ▪ 第二十八回 崔寇恶报遭磨灭 忠孝投师入法门
- ▪ 第二十九回 扶演化阿罗说偈 尼总持扰静赴斋
- ▪ 第三十回 道副论忤逆根因 祖师度续弦说偈
- ▪ 第三十一回 度向氏一门复孝 化郁全五子邪心
- ▪ 第三十二回 执迷不悟堕酆都 忤逆妖魔降正法
- ▪ 第三十三回 试掸心白猿献果 堕恶业和尚忘经
- ▪ 第三十四回 求课诵报本回心 说忠欺灾祥果报
- ▪ 第三十五回 轻尘和尚消罪案 伯嚭奸魂被铁鞭
- ▪ 第三十六回 神女化妇试真僧 冤孽逢魔谋报怨
- ▪ 第三十七回 公道老叟看妖魔 献身行者陈来历
- ▪ 第三十八回 圣僧不食疑心物 神将能降不逊魔
- ▪ 第三十九回 师兄师弟争衣钵 秉教神王护法
- ▪ 第四十回 贞节妇力拒狐妖 反目魔形逃女将
- ▪ 第四十一回 扶头百辆论风流 改正狐妖谈古董
- ▪ 第四十二回 诵毛诗男子知书 付酒案邪魔离妇
- ▪ 第四十三回 授女将威扶惧内 结狐妖义说朋情
- ▪ 第四十四回 取水不伤虫蚁命 食馍作怪老僧贪
- ▪ 第四十五回 严父戒子结良朋 岁寒老友嗔狐党
- ▪ 第四十六回 正纲常见性明心 谈光景事殊时异
- ▪ 第四十七回 祖师慈悲救患难 道士方便试妖精
- ▪ 第四十八回 仙佛宝器收蛟患 祖师说偈试沙弥
- ▪ 第四十九回 善神守护善人家 恶党闻灾知警悟
- ▪ 第五十回 李老吝财招盗劫 仙官阅卷授诛心
- ▪ 第五十一回 阿诺享现成财产 大神送麒麟佳儿
- ▪ 第五十二回 悍妇凌夫遭鬼打 道人惩恶变驴骑
- ▪ 第五十三回 数珠子两敌丸丹 舒乡尊四知前世
- ▪ 第五十四回 高尚志逃名不仕 道副师见貌知心
- ▪ 第五十五回 犬怪变人遭食毒 鼠妖化女唱歌词
- ▪ 第五十六回 商礼改非脱禁狱 来思信善拜胡僧
- ▪ 第五十七回 奸贼坏心遭恶孽 善人激义救冤人
- ▪ 第五十八回 狐鼠怪掠美示恩 把来思救人失水
- ▪ 第五十九回 威神三阻狐鼠怪 菩萨两查善恶医
- ▪ 第六十回 把氏施膏母子会 鼋精报怨说因由
- ▪ 第六十一回 捕窃变鼋知苦难 僧人论酒说荤腥
- ▪ 第六十二回 道士三施降怪法 长老一静服鼋精
- ▪ 第六十三回 石克辱讨饭乞儿 喽罗报冤家债主
- ▪ 第六十四回 骆周善心成善报 虎豹变化得人身
- ▪ 第六十五回 走兽飞禽堪度化 士农工贾被妖魔
- ▪ 第六十六回 士悔妄欺成上达 道从疑爱被妖绳
- ▪ 第六十七回 说苦乐庙祝知音 举数珠长老破怪
- ▪ 第六十八回 赤风大王济贫汉 青锋宝剑化枯枝
- ▪ 第六十九回 救生命多保如来 耍拐人木石幻化
- ▪ 第七十回 仲孝义解难甚奇 古仆人悔心救痛
- ▪ 第七十一回 舒尊长误伤衙役 众善信备问善功
- ▪ 第七十二回 走邪猿仆遭迷病 救乳鸟虎不能伤
- ▪ 第七十三回 猿猴归正入庵门 道院清平来长老
- ▪ 第七十四回 零埃打鸟遇妖邪 零地随猴拴鸨怪
- ▪ 第七十五回 元来道者正念头 青白船家救海难
- ▪ 第七十六回 辛苗叟公门方便 小和尚还俗养亲
- ▪ 第七十七回 六老叟参禅论偈 三官长执册说因
- ▪ 第七十八回 殷独与鬼蜮结交 穆义同吴仁遇怪
- ▪ 第七十九回 夺人钱钞遭人骗 肥己心肠把己伤
- ▪ 第八十回 顾名思义消冤孽 化怪除邪总道心
- ▪ 第八十一回 花蛇怪自供恶毒 蠢道人笃信除邪
- ▪ 第八十二回 梁善娶妄得多男 邵禁因斋结众社
- ▪ 第八十三回 八斋友各叙罪孽 万年僧独任主坛
- ▪ 第八十四回 高义劝戒一兄非 高仁解散六博社
- ▪ 第八十五回 一偈谦光动傲生 五个精灵惊长老
- ▪ 第八十六回 无仁孽辈现精灵 有长前因呈长老
- ▪ 第八十七回 舒化修书请圣僧 怪狼闻经修善果
- ▪ 第八十八回 恃强凌弱反伤身 做贼偷牛遭怪耍
- ▪ 第八十九回 淹女胎村人作恶 查文卷大圣礼僧
- ▪ 第九十回 尼总持度狼了道 蔺员外警戒回心
- ▪ 第九十一回 化善医宗交感脉 客人货出孝廉家
- ▪ 第九十二回 善狼得度归人道 店主惊心拜鬼王
- ▪ 第九十三回 咒诅婆儿知悔过 奸淫魂梦逾东墙
- ▪ 第九十四回 建道场迎接高僧 试禅心显灵尊者
- ▪ 第九十五回 陶情卖酒醉行商 王阳变妇迷孤客
- ▪ 第九十六回 众商发心修庙宇 三僧说偈灭邪氛
- ▪ 第九十七回 讽经商真心显露 恶鬼汉磨折疑心
- ▪ 第九十八回 萧刺史重道敬僧 老祖师观颜知喜
- ▪ 第九十九回 杯渡道人神钵戏 波罗和尚显奇闻
- ▪ 第一百回 东度僧善功圆满 西域岭佛祖还空
却说达摩祖师在清宁观中,面壁而坐,忽然出定起来,向圣像前叫一声:“当仁样子。”乃想起四弹老和尚关门,却是教他不能完普度之局,当指引四个向道之人。元通和尚推原虽错,因缘却也自然凑成。祖师叫毕一声,只见圣像顶上放大毫光,腾腾如白练虚空。卜垢见到毫光,遂随光处找道而来,乃是清宁观内。入得观来,见祖师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卜垢稽首师前。祖师便问:“汝自何来?”卜垢答道:“未明来处,止识惺惺。”祖师又问:“汝今何往?”卜垢道:“未知所往,志愿皈依。”祖师道:“时日尚早,汝且到厨房,吃常住斋饭去。”卜垢复稽首,求立法名。祖师乃与他起个法名“道副”。卜垢当时三稽首。祖师道:“汝三稽首,乃三皈依也。”道副拜求问道:“弟子止知今皈依我师也。”祖师曰:“佛法僧,汝今从此进步。”道副拜谢,方才到厨房吃斋,晨夕侍奉祖师之侧。后有称扬卜垢皈依正觉五言四句:
佛法僧三宝,总是一皈依。
一从何处入,岂南北东西。
按下祖师收了道副大弟子。且说人情本来清静中和,能知恬澹自守,不汨于私欲,不迷于贪嗔。纲常伦理,是人性份中物,能不亏缺;富贵贫穷,是世间傥来的遇,一任有无。却也古怪,能尽了本来自然,便成个富贵延年注福,毫发不爽。有等贪恋私欲,凿丧本真,使尽心机,希图富贵,逞刚愎不仁动暴戾不忿。却又古怪,冥冥就有地狱,劫劫便入轮回,一入轮回,岂无主宰?这轮回的,比如有之理,就有这事;有这事,就有这事的根由。却说元通和尚神游十方法界,天堂地府一任他往来探视。他自指引了卜垢,警戒了卜净,逍遥云际,忽然俯观,见一座大第公厅。老和尚到得面前观看,只见那大第:
巍巍阀阅,耸耸门楣,鹿角分排八字,螭头高列两楹。白茫茫玉砌长阶,绿荫荫松连甬道。东西廊庑,列着许多青衣牙皂;南北坐向,俨然一个赤服郎官。案头堆集,山样公文;厅下轮旋,风车物件。
元通进得门来,见了这风车儿物件,心下不识,便大踏步直上厅来。只见赤服主者忙下厅迎接,各相举手。主者便问:“高僧来自何处?有何事故到我敝厅?”元通和尚答道:“老僧只因未完普度,偶尔神游到此,见贵厅傍列旋转车轮,从来不识,故此直趋台阶,唐突威灵,惭惧惶恐。”主者微笑答道:“此世间生人善恶轮转,高僧未见,难道不知?”元通道:“老僧久识在心,颇知其理,但未见其事,未观其物。今神游物接,愿明府把风车儿轮转几转,老僧一看。”主者笑道:“高僧久见性明心,宁不知这轮转一转,即是世人善善恶恶,一动死生。比如善心一转,自下而上,你看那金童玉女,长幡宝盖,在车轮顶上,这就是三十三天、王侯将相、富贵福寿的境界。比如恶念一转,自中而下,你看那牛头马面,长枪大戟,在车轮底下,就是十八层地狱、疲癃喑哑、贫穷苦恼的行头。”老和尚听了主者之言,合掌称道:“善哉!善哉!一至于此。”便问道:“据明府所说,山僧所见,如是凛凛可畏,那世人愚昧的怎得晓?明府却不明明的与他说,乃暗暗的变化,这一件形象儿世人怎知怎见?”主者大笑起来,说道:“高僧,这何必要我细说!难道世间一个睁着眼,观尽色相,何等爽心!一个闭着目,不睹光明,何等苦闷!若想生前,宁无来历?”老和尚听了,又合掌道:“善哉!善哉!无病无灾,便无眼界,犹还是好。有一等饥寒困苦,又有一等遭刑受法,看起来,这分明说白了,叫他回头一看。再请问明府,可怜世人受此苦恼,可有个解救的方法?”主者道:“有个解救的方法,也只在他自己。我当初自他脱生人道时,便就与了他一个风车儿轮转样子随身,他如是能自家往上转,莫下转,自然下的往上,便离了苦恼。若是上的不回头,把那下的比并一比并,说他也是生来秉受,我也是秉受生来,他如何这愈趋愈下,我必定要越转越高,这便是我明明白白与他说了。”老和尚只是合掌道:“善哉!善哉!果然不是暗暗变化,真乃明明说知。只是老僧从东度,见了些善善恶恶之辈,不知可曾轮转?”主者笑道:“轮转一日,百千万亿,善恶各有其类。高僧既要知,却也不在你那东度,一时能有几件!”乃唤旁边吏役:“可将那善恶文卷,取过来看。”
老和尚展开来一视,乃合掌念了一声佛号,道:“世事人心,幽幽曲折,有如此琐琐细细开注在此。乃有一善至百千万善,小善大善的,有一恶至百千万恶,小恶大恶的。有一善解了百恶的,有一恶坏了千善的。有有心为善的,有无心作恶的。有他人善,在自己的;有自己善,在他人的;有他人恶,在自身的;有自己恶,在他人的。俱无富贵贫贱异等,却有尊卑大小殊途。”老和尚见了,又念一声佛,乃去寻那南印度自东行的善恶人文卷。见那纷纷错错,四海九洲,昆虫鸟兽也载在上面,哪里去寻一个归知故识!便向主者又念了一声佛号,问道:“老僧阅卷,万国九州,广注善恶生人,如何不见一个知识?”主者道:“人有一声弥陀,改了一劫恶业,不曾往上往下,尚在五行中,未超三界外的。即就高僧这一声,看来文卷便注着惺惺里卜净的根因。中因他父刻薄,生他愚昧,又以一声佛号度脱原来,虽免恶道,他却未坚信心,又复障碍。”元通和尚阅得文卷根因,乃乞求与他轮转个善地,使他完了度脱之局。主者道:“高僧德力,便转他善地,却要他坚心修行,莫教怠惰前因。若是旧恶不改,孽障再新,纵是弥陀万句,怎得上通天界,必定下堕地狱。”老和尚合掌称谢,说道:“老僧也是神游奇遇,望明府把这百千万亿大善小善、大恶小恶赐教,何者为大,何者为小,何者一善解得百恶,何者一恶坏了千善,怎的叫做有心无心,怎的叫做他人自己,明分细剖,不独老僧受教,且利益众生。”主者笑道:“高僧要知大善,无如纲常伦理、子孝臣忠,小善便是安分守己、济人利物。能安分守己,何恶不消?不能济人利物,何善能称?有心求佛佛也灵,无心之过过即改。种种根因,高僧岂不久识,何须问我?”老和尚道:“他人自己,老僧却尚未知,望明府备赐教言。”主者听了,便往厅上把手一拱,道:“高僧,你明明知识,故意呶呶问我,你岂不知善积儿孙,恶辱宗祖?”说罢,把袖一拂,竟入厅去了。元通和尚心生观喜,喜的是出家,得证了慧觉;又动哀怜,哀的是愚昧,不种下善根。后有清溪道人发明善恶、轮转在心五言八句。
诗曰:
天堂问何在?在此灵明中。
地狱问何在?在此暗昧中。
灵明与暗昧,俱在转轮中。
惟有善知识,不堕恶趣中。
话说元通和尚识了风车儿轮转根因,俱是世间善恶轮回、百千万劫,他的慈悲心肠,怎得家传户喻?叫醒了凡愚,无奈天地辽阔,生人繁多。只这慈心却复到灵通关上,想起昔日度脱的“四里”因缘。只见赛新园仍居庙内,乃到庙相见。赛新园一见元通老和尚非复昔日,老和尚见新园也不似日前,两人俱熬过春秋。虽是出家道体,却也改变了些形容。话叙生平,便入玄论。新园乃问道:“师父你到何处化缘?见了些何方的光景?”元通和尚答道:“老僧实不相瞒,随师功行已满,只是愿未终消,东行道路光景,料师兄也游览过。只是善根恶孽,师兄恐未尽知。”新园道:“地方风景不殊,果是善恶根因,真未尽晓。”老和尚便把轮转司的话,备细说了一番。刚刚说到卜净的因果,只见卜净与本定两个站立庙庑之下,齐道了一声:“师父,你修道的阳神安逸快乐,我二人迷昧的阴魄苦恼凄惶,望乞慈仁,指明超脱。”老和尚见了,笑道:“谁教你一个误入旁门,一个佛心不固。苦知修省,还可度;终若不悟,只恐你再堕无明,便沉苦海。”两个听了,口应心却怀疑。顷刻只见阴云漠漠,黑气蒙蒙,两个辞别新园与和尚,道:“生方去也。”临行,和尚嘱他勿忘正念,他恍恍惚惚,化一阵业风而去。
元通和尚微笑了一笑,乃问新园:“四里形迹,尚在何方?”新园道:“这‘四里’弟兄辈,无形少迹,到处便安。他却哪里顾甚人情物理,只是要隐害生人。师兄若要满遂化缘,完了师尊的普度,说不得借劳神力,广寻远找,莫使他昧了大道:阻了善心。我弟子也要探寻我师真并同门的道友,叫他要知风车儿轮转恶业,莫昧了大道善根。”老和尚道:“正是,正是。”说罢,倏忽阳神起在半空,庄严色相。赛新园道:“呀!原来是元通师父显灵尘世,想是本定师兄脱生人天去也。我在这庙中,徒老岁月,不如再探梵志师弟们下落。”说罢,锁了庙门,方才要走,只见云端里老和尚道:“新园哪里走!前已一误,安可再误?清宁观宇,胜似山岗小庙,何不往投正路?”说罢不见。新园一念警省,离了庙门,过了山岗,四下里找问清宁观宇。有人指说,国度中有座清宁观,新园乃飞奔前来。入得观内,见一僧侍立云堂之上,薄团上坐着一个禅师,闭目入定。新园乃向僧稽首,问:“打坐禅师是谁?”僧答道:“吾师入定,汝从何来?”新园道:“小道是从灵通关来。”僧问:“到此何事?”新园道:“有旧识僧人指引清宁观宇,来投正路。僧何法号?”答道:“小僧法名道副,入定禅师乃吾师,道号达摩大师。汝若要投拜,当俟出定。”新园将“元通指引”四字说出,道副方知是老和尚度来,乃道:“大师出定尚早。元通禅师在静刹闭关,汝当趋拜。”新园听了,便往净刹投来,只见老和尚紧闭关门,他两庑叩问,只得暂住净刹,寄食行者。见行者们晨夕课诵如来,新园偶生欢喜,随行者晨夕焚修。
一日,走到清宁观中,适遇祖师出定,新园上前稽首,备细说出来历。祖师道:“我岂不知汝来,但你一片尘情未化,不是你入净刹焚修,把念头归正,安可与语?只是吾教无言,汝当自悟。”新园想了一会,双膝跪地道:“祖师不言,弟子终是不悟。”祖师不言,依旧把壁手弹了四下,道:“汝在这里清宁了道:吾方纳汝。如不能了,终是不纳。”说罢,又复入定。新园依旧不悟,苦苦哀求道副度脱。道副却也不解师言,新园只得暂住观中,又随着道副晨夕功课,晓夜思想祖师弹壁四下。忽然想起元通老和尚在庙讲到“四里”根因,乃发一念道:“是了,是了。祖师之意,叫我清宁了‘四里’因缘,方才收我归正。想这‘四里’弟兄,泛泛萍踪,何有定迹,何处寻他?怎生劝化?说不得还寻我往日梵师、同门旧友,求他们帮助劝化了他。”乃向祖师前稽着,辞别了道副,出了清宁观,走得力倦,坐在地下,猛然想道:“向来全仗些幻法飞空,只因要归正弃了,今到此劳倦,且要找寻旧日师友,只得重理法术。当时在地上练一个天马行空之法,气厉青云,便飞腾直上,来得疾,去得快,不劳刹那之间,便历山海之内。他抬头一望,只见个青鸾与白鹤盘桓松荫之下,乃想起昔日乘假鸾误跌情由,因知本智归岛事迹。乃按落云头,下临松岭,只见白鹤叫了一声,那洞里走出一个小道士,新园见他打扮整齐,玄巾道服,真乃神仙中人。听得那小道士口里唱几句道情,新园躲于松荫,听他唱的哪里是道情曲儿,原来是仙家道语。他唱道:
养气忘言字,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那小道士唱了念,念了唱,似歌非歌,似曲非曲。总是怡情养性,逍遥在洞口。新园听了,却走出松林,上前一看,原来那小道士不是别人。乃是那个,下回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