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演义
- ▪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
- ▪ 第二回 遇异僧幸示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
- ▪ 第三回 忧父病重托赵则平 肃军威大败李景达
- ▪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
- ▪ 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
- ▪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
- ▪ 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 ▪ 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
- ▪ 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
- ▪ 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平南汉
- ▪ 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 ▪ 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
- ▪ 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土 北汉主穷蹙乞降
- ▪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
- ▪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
- ▪ 第十六回 进治道陈希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
- ▪ 第十七回 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
- ▪ 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
- ▪ 第十九回 报宿怨故王索命 讨乱党宦寺典兵
- ▪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
- ▪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
- ▪ 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
- ▪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约 承天门伪降帛书
- ▪ 第二十四回 孙待制空言阻西幸 刘美人徼宠继中宫
- ▪ 第二十五回 留遗恨王旦病终 坐株连寇准遭贬
- ▪ 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恶 鲁参政挽辇进忠言
- ▪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
- ▪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
- ▪ 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 ▪ 第三十回 争和约折服契丹 除敌臣收降元昊
- ▪ 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贼
- ▪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
- ▪ 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
- ▪ 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
- ▪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 ▪ 第三十六回 议新法创设条例司 谳疑狱狡脱谋夫案
- ▪ 第三十七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 ▪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 ▪ 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
- ▪ 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
- ▪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
- ▪ 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
- ▪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 ▪ 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 ▪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 ▪ 第四十六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
- ▪ 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
- ▪ 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
- ▪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 ▪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 ▪ 第五十回 应供奉朱勔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
- ▪ 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
- ▪ 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色
- ▪ 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
- ▪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
- ▪ 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
- ▪ 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 ▪ 第五十七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师
- ▪ 第五十八回 夸功铭石艮岳成山 覆国丧身孱辽绝祀
- ▪ 第五十九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
- ▪ 第六十回 遵敌约城下乞盟 满恶贯途中授首
- ▪ 第六十一回 议和议战朝局纷争 误国误家京城失守
- ▪ 第六十二回 堕奸谋阖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
- ▪ 第六十三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
- ▪ 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躯 信王榛败亡失迹
- ▪ 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惊驰御驾 胁禅位激动义师
- ▪ 第六十六回 韩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举南侵
- ▪ 第六十七回 巾帼英雄桴鼓助战 须眉豪气舞剑吟词
- ▪ 第六十八回 赵立中炮失楚州 刘豫降虏称齐帝
- ▪ 第六十九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
- ▪ 第七十回 岳家军克复襄汉 韩太尉保障江淮
- ▪ 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扫穴 返庐山奉榇奔丧
- ▪ 第七十二回 髯将军败敌扬威 愚参谋监军遇害
- ▪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
- ▪ 第七十四回 刘锜力捍顺昌城 岳飞奏捷朱仙镇
- ▪ 第七十五回 传伪诏连促班师 设毒谋构成冤狱
- ▪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 ▪ 第七十七回 立赵宗亲王嗣服 弑金帝逆贼肆淫
- ▪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敌军
- ▪ 第七十九回 诛暴主辽阳立新君 隳前功符离惊溃变
- ▪ 第八十回 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 ▪ 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创立社仓法 宋孝宗重定内禅仪
- ▪ 第八十二回 揽内权辣手逞凶 劝过宫引裾极谏
- ▪ 第八十三回 赵汝愚定策立新皇 韩侂胄弄权逐良相
- ▪ 第八十四回 贺生辰尚书钻狗窦 侍夜宴艳后媚龙颜
- ▪ 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丧师辱国 据西陲作乱亡家
- ▪ 第八十六回 史弥远定计除奸 铁木真称尊耀武
- ▪ 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节 获少女杨家堡成婚
- ▪ 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误军谋 据东海降盗加节钺
- ▪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
- ▪ 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
- ▪ 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
- ▪ 第九十二回 图中原两军败退 寇南宋三路进兵
- ▪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 ▪ 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忧谗殒命 董丞相被胁罢官
- ▪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
- ▪ 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璮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
- ▪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
- ▪ 第九十八回 报怨兴兵蹂躏江右 丧师辱国窜殛岭南
- ▪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熸 陷临安幼主被虏
- ▪ 第一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宫怅断重洋
却说童贯由蔡京保荐,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阴图西夏。京复嘱令王厚,招诱夏卓罗右厢监军仁多保忠,令他内附。厚奉命招致,颇已说动保忠,奈保忠部下,无人肯从,只好迁延过去。京再四促厚,厚据实报闻,哪知京反责厚延宕,定要限期成功。厚不得已遣弟赍书,往劝保忠,途次被夏人捉去,机谋遂泄。夏主因召还保忠,厚复报明情形,且言:“保忠即不遇害,亦必不能再领军政,就使脱身来降,不过得一匹夫,何益国事?”这数语是知难而退,得休便休。偏蔡京贪功性急,硬要王厚招致保忠,如若违命,当加重罪。正是强词夺理。一面饬令边吏,能招致夏人,不论首从,赏同斩级。于是夏国君臣,怒宋无理,遂号召兵民,入寇宋边。适辽遣成安公主,嫁与夏主乾顺,乾顺恃与辽和亲,声言向辽乞援,并贻书宋使,争论曲直。童贯搁置不答,陶节夫且讨好蔡京,大加招诱,不惜金帛。徒以金帛动人,就使为所招诱,亦岂足恃?夏复上表婉请,并函诘节夫。节夫拒绝来使,反将夏国牧卒,杀死多名。夏人愤怒已极,遂简率万骑,入镇戎军,掠去数万口,一面与羌酋溪赊罗撤合兵,逼宣威城。时高永年正知鄯州,发兵驰援,行三十里,未见敌骑,天色将昏,乃择地扎营,安食而寝。到了夜半时候,蓦闻胡哨齐鸣,羌兵大至,高永年惊起帐中,正拟勒兵抵敌,不防羌众前后杀入,顿将营寨攻破,宋军大溃。永年手下亲兵,亦不顾主将,纷纷乱窜,那时永年惊惶失措,突被一槊刺来,不及闪避,竟刺中左胁,晕倒地上,羌众将他擒去。至永年醒来,已身在虏帐中,但见一酋高坐上面,语左右道:“这人杀我子,夺我国,令我宗族失散,居无定所,老天有眼,俾我擒住,我将吃他心肝,借消前恨。”说至此,即起身下座,拔出佩刀,对着永年胸膛,猛力戳入,再将刀上下一划,鲜血直喷,横尸倒地。那羌酋即捥取心肝,和血而食。看官道这酋为谁?就是羌人多罗巴。多罗巴既杀死高永年,遂拥众尽毁大通河桥,湟、鄯大震。徽宗闻报,不觉大怒,是蔡京叫了他来,何必动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御史侯蒙,往秦州逮治。蒙至秦州,刘仲武等囚服听命,蒙与语道:“君等统是侯伯,无庸辱身狱吏,但据实陈明,蒙当为君等设法挽回。”仲武等乃一一实告,蒙即奏乞敕罪,内有数语,最足动人。略云:
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敕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以死,是自戕其肢体也,欲身不病得乎?
徽宗览这数语,也觉有所感悟,遂释罪不治。惟王厚坐罪逗留,贬为郢州防御使。未几,夏人复入寇,为鄜延将刘延庆所败,才行退军。自是边境连兵,数年不息,蔡京反得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用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挺之与京比肩,遂欲与京争权,屡次入白,陈京奸恶。京方得徽宗宠任,怎肯信及挺之?挺之上章求去,因即罢免。京仍得独相,居然欲效法周公,制礼作乐,粉饰承平,置礼制局,命给事中刘昺为总领,编成五礼新仪,订新乐章,命方士魏汉津为总司,定黄钟律,作大晟乐,又创制九鼎,奉安九成宫。蔡京为定鼎礼仪使,导徽宗亲至鼎旁,行酌献礼,鼎各一殿,四周环筑垣墙,安设中央曰帝鼎,北曰宝鼎,东曰牡鼎,东北曰苍鼎,东南曰岡鼎,南曰彤鼎,西南曰阜鼎,西曰晶鼎,西北曰魁鼎。徽宗一一酌献,挨次至北方宝鼎,酌酒方毕,忽听得一声爆响,不由的吓了一跳。此时幸无炸弹,否则必疑为鼎中藏弹了。及仔细审视,鼎竟破裂,所酌的酒醴,竟汩汩的流溢出来,大家都惊异不置。徽宗也扫兴而归。时人多半推测,谓为北方将乱的预兆,这也似隐关定数呢。蔡京一意导谀,反说是北鼎破碎,系主辽邦分裂,与宋无关,且藉此可收复北方,亦未可知,引得徽宗皇帝,转惊为喜,亲御大庆殿,受百官朝贺。赐魏汉津号虚和冲显宝应先生。未几,汉津病死,追封嘉成侯,诏就铸鼎地方,作宝成宫,置殿祀黄帝、夏禹、周成王、周公旦、召公奭,置堂祀唐李良及魏汉津。
自九鼎告成,徽宗心渐侈汰,由逸生骄。某日,召辅臣入宴,令内侍出玉琖玉巵,指示群臣道:“朕欲用此物,恐言路又要喧哗,说朕太奢。”蔡京起奏道:“臣前时奉使北朝,辽主尝持玉盘玉巵,向臣夸示,谓此系石晋时物,恐南朝未必有此,臣想番廷尚挟此居奇,难道我堂堂中国,反不及他么?但因陛下素怀俭德,不敢率陈,今既得此佳制,正好奉觞上寿,哪个敢说是不宜用呢?”徽宗道:“先帝作一小台,言官已连章奏阻,朕早制就此器,正恐人言复兴,所以不便轻示。”徽宗尚知顾忌。京又答道:“事苟当理,何畏人言?古人说得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陛下富有四海,正当玉食万方,区区酒器,何足介怀?”逢君之恶,其罪大。徽宗闻言,不禁喜逐颜开,心满意足,至兴酣宴罢,群臣皆散,独留京商议多时,京始退出。
越宿即传出中旨,命朱勔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先是蔡京过苏,拟修建僧寺,务求壮观,预估材料,价约巨万。京不虑乏财,但虑无人督造,适寺僧保荐一人,姓朱名冲,乃是本郡人氏,京即令僧召至,与冲面商。冲一力担承,才阅数日,即请京诣寺度地。京偕冲到寺,但见两庑堆积大木,差不多有数千章。京已觉惊异,及经营裁度,所言统如京意。京极口奖许,即命监造。冲有子名勔,干练不亚乃父,父子一同督理,匝月即成。京往寺游览,果然规模闳丽,金碧辉煌,乃复温言褒赏,令朱冲父子,随同入都。当下替他设法,将他父子姓名,列入童贯军籍中,只说是积有军功,应给官阶。这是官场通弊。自是朱冲父子,居然紫袍金带,做起官来。好运气。徽宗性好珍玩,尤喜花石,京令冲采取苏、杭珍异,随时进献。第一次觅得黄杨三本,高可八九尺,确是罕见奇品,献入后大得睿赏。嗣后逐件献入,无物不奇,徽宗更觉心欢。至是蔡京遂密保朱勔,令在苏州设一应奉局,专办花石,号为“花石纲”。勔既得此美差,内帑由他使用,每一领取,辄数十百万,于是搜岩剔薮,索隐穷幽,凡寻常士庶家,间有一木一石,稍堪玩赏,即令健卒入内,用黄封表识,指为贡品,令该家小心护视,静待搬运,稍一不谨,便加以大不敬罪。到了发运的时候,必撤屋毁墙,辟一康庄大道,恭舁而出。士庶偶有异言,鞭笞交下,惨无天日。因此民家得一异物,共指为不祥,相率毁去。不幸漏泄风声,为所侦悉,往往中家破产,穷民至卖儿鬻女,供给所需,或既经毁去,被他察觉,又硬指他藏宝不献,勒令交出,可怜苏、杭人民,无端罹此督责,真是冤无从诉,苦不胜言。而且叱工驱役,掘山辇石,就使穷崖削壁,亦指使搬取,不得推诿,或在绝壑深渊,也百计采取,必得乃止。及运物载舟,无论商船市舶,一经指定,不得有违,篙工柁师,倚势贪横,凌轹州县,道路侧目。朱勔假势作威,更了不得凶横。会从太湖取一巨石,高广俱约数丈,用大舟装运,水陆牵挽,凿城断桥,毁堤坼勔,历数月方达汴京。役夫劳敝,民田损害,几乎说不胜说。勔奏报中,反谓不劳民,不伤财,如此巨石,安抵都下,乃是川渎效灵,得此神捷,因此宫廷指为神运石。后来万岁山成,即将此石运竖山上,作为奇峰,下文再表。
且说赵挺之辞右相后,心恨蔡京不置,每与僚友往来,必谈蔡京过恶。户部尚书刘逵,与挺之最称莫逆,尝言有日得志,必奏黜蔡京。崇宁五年,春正月,彗星出现西方,光长竟天。徽宗因星象告警,避殿损膳,挺之与吴居厚请下诏求言,当即降旨准奏,且擢居厚为门下侍郎,逵为中书侍郎,逵遂乞碎元祐党人碑,宽上书邪籍禁令。徽宗亦俯如所请,夜半遣黄门至朝堂,毁去碑石。次日蔡京入朝,见党碑被毁,即入问徽宗。徽宗道:“朕意宜从宽大,所以毁去此碑。”京厉声道:“碑可毁,名不可灭呢!”这一语声彻朝堂,朝臣都觉惊异,连徽宗亦向京一瞧,微露怒容。敢怒不敢言,亦觉可怜。既而退朝,不到半日,即呈入刘逵奏牍,极陈:“蔡京专横,目无君父,党同伐异,陷害忠良,兴役扰民,损耗国帑,应亟加罢黜,安国定民”等语。徽宗览奏未决,嗣司天监奏称太白昼见,应加修省,乃赦一切党人,尽还所徙,暂罢崇宁诸法,及诸州岁贡方物,并免蔡京为太乙宫使,留居京师。复用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挺之入对,徽宗道:“朕见蔡京所为,一如卿言,卿其尽心辅朕!”既知蔡京罪恶,何不罢黜他方?挺之顿首应命。自是与刘逵同心夹辅,凡蔡京所行悖理虐民的事情,稍稍改正,且劝徽宗罢兵息民。
一日,徽宗临朝谕大臣道:“朝廷不应与四夷生隙,衅端一开,兵连祸结,生民肝脑涂地,这岂是人主爱民至意?卿等如有所见,不妨直陈!”挺之接奏道:“西夏交兵,已历数年,现在尚未告靖,不如许夏和成,得抒边衅。”徽宗点首道:“卿且去妥议方法,待朕施行。”挺之退语同列道:“皇上志在息兵,我辈应当将顺。”同列应声称是,不过数人,余多从旁冷笑。看官不必细猜,便可知是蔡京旧党,尚遍列朝班呢。挺之归,属刘逵补登奏疏,大旨是罢五路经制司,黜退陶节夫,开诚晓谕夏人等事。奏入后,大旨照准,徙陶节夫知洪州,遣使劝谕夏主,夏主也应允罢兵,仍修岁贡如初。
惟蔡京为刘逵所排,愤怨已极,必欲将逵除去,聊快私忿。当下与同党密商,御史余深、石公弼等道:“上意方向用赵、刘,一时恐扳他不倒,须另行设法为是。”京便道:“我意也是如此,现已设有一法,劳诸君为后劲,何如?”余深问是何计?京作鸬鹚笑道:“由郑入手,由公等收场,赵、刘其如予何?”王莽学过此调,蔡公亦欲摹仿耶!余、石等已知京意,齐声赞成。揖别后,即分头安排,专待好音。看官听着!这由郑入手一语,乃是隐指宫中的郑贵妃,及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的郑居中。郑贵妃系开封人,父名绅,曾为外官,绅女少入掖庭,侍钦圣向太后,秀外慧中,得列为押班。徽宗时为端王,每日问太后起居,必由押班代为传报。郑女善为周旋,能得人意,况兼她一貌如花,哪得不引动徽宗?虽无苟且情事,免不得目逗眉挑。至徽宗即位,向太后早窥破前踪。即将郑女赐给,尚有押班王氏,也一同赐与徽宗。徽宗得偿初愿,便封郑女为贤妃,王女为才人。郑氏知书识字,喜阅文史,章奏亦能自制,徽宗更爱她多才,格外嬖昵。王皇后素性谦退,因此郑氏得专房宠,晋封贵妃。《宋史·郑皇后传》有端谨名,故本书亦无甚贬词。居中系郑贵妃疏族,自称为从兄弟,贵妃以母族平庸,亦欲倚居中为重,所以居中恃有内援,颇得徽宗信用。蔡京运动内侍,令进言贵妃,请为关说,一面托郑居中乘间陈请。居中先使京党密为建白,大致为:“蔡京改法,统禀上意,未尝擅自私行,今一切罢去,恐非绍述私意。”徽宗虽未曾批答,但由郑贵妃从旁窥视,已觉三分许可。贵妃复替京疏通,淡淡数语,又挽回了五六分。于是居中从容入奏道:“陛下即位以来,一切建树,统是学校礼乐,居养安济等法,上足利国,下足裕民,有甚么逆天背人,反要更张,且加威谴呢?”徽宗霁颜道:“卿言亦是。”居中乃退,出语礼部侍郎刘正夫。正夫也即请对,语与居中适合。徽宗遂疑及赵、刘,复欲用京。最后便是余、石两御史,联衔劾逵,说他:“专恣反复,陵蔑同列,引用邪党。”一道催命符,竟将刘逵驱逐,出知亳州。赵挺之亦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祐神观使。再授蔡京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京请下诏改元,再行绍述。乃以崇宁六年,改为大观元年,所有崇宁诸法,继续施行。吴居厚与赵、刘同事,不能救正,亦连坐罢职。用何执中为中书侍郎,邓洵武、梁子美为尚书左右丞,三人俱系京党,自不消说。
郑居中因蔡京复相,多出己力,遂望京报德。京也替他打算,得任同知枢密院事。偏内侍黄经臣,与居中有嫌,密告郑贵妃,谓:“本朝外戚,从未预政,应以亲嫌为辞,借彰美德。”黄经臣想未得赂,故有此语。郑贵妃时已贵重,不必倚赖居中,且想借此一请,更增主眷,也是良法。遂依经臣言谏阻。徽宗竟收回成命,改任居中为太乙宫使。居中再托京斡旋,京为上言:“枢府掌兵,非三省执政,不必避亲。”政权不应畀外戚,兵权反可轻畀么?疏入不报。居中反疑京援己不力,遂有怨言。京也无可如何,只好装着不闻。徽宗恐不从京言,致忤京意,乃将京所爱宠的私人,擢为龙图阁学士,兼官侍读。
正是:
权奸计博君王宠,子弟同侪清要班。
究竟何人得邀擢用,且看下回便知。
人主之大患,曰喜谀,曰好侈,曰渔色,徽宗兼而有之。因喜谀而相蔡京,因好侈而用朱勔,因渔色而宠郑贵妃。蔡京大憝也,朱勔小丑也,郑贵妃虽有端谨之称,然观其援引蔡京,倚庇郑居中,亲信黄经臣,均无非为固宠起见,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宣圣岂欺我哉?赵挺之、刘逵未尝不与邪党为缘,第争权夺利,致与京成嫌隙,崇宁诸法之暂罢,岂其本心,不过借此以倾京耳。然京之邪尤甚于赵、刘,倏伏倏起,一进一退,爵禄为若辈播弄之具,国事能不大坏耶?而原其祸始,徽宗实尸之。徽宗若果贤明,宁有此事?读此回窃不禁为之三叹曰:“为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