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演义
- ▪ 第一回 河洛降神奇儿出世 弧矢见志游子离乡
- ▪ 第二回 遇异僧幸示迷途 扫强敌连擒渠帅
- ▪ 第三回 忧父病重托赵则平 肃军威大败李景达
- ▪ 第四回 紫金山唐营尽覆 瓦桥关辽将出降
- ▪ 第五回 陈桥驿定策立新君 崇元殿受禅登大位
- ▪ 第六回 公主钟情再婚志喜 孤臣败死一炬成墟
- ▪ 第七回 李重进阖家投火窟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 ▪ 第八回 遣师南下戡定荆湘 冒雪宵来商征巴蜀
- ▪ 第九回 破川军孱王归命 受蜀俘美妇承恩
- ▪ 第十回 戢兵变再定西川 兴王师得平南汉
- ▪ 第十一回 悬绘像计杀敌臣 造浮梁功成采石
- ▪ 第十二回 明德楼纶音释俘 万岁殿烛影生疑
- ▪ 第十三回 吴越王归诚纳土 北汉主穷蹙乞降
- ▪ 第十四回 高梁河宋师败绩 雁门关辽将丧元
- ▪ 第十五回 弄巧成拙妹倩殉边 修怨背盟皇弟受祸
- ▪ 第十六回 进治道陈希夷入朝 遁穷荒李继迁降虏
- ▪ 第十七回 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
- ▪ 第十八回 张齐贤用谋却敌 尹继伦奋力踹营
- ▪ 第十九回 报宿怨故王索命 讨乱党宦寺典兵
- ▪ 第二十回 伐西夏五路出师 立新皇百官入贺
- ▪ 第二十一回 康保裔血战亡身 雷有终火攻平匪
- ▪ 第二十二回 收番部叛王中计 纳忠谏御驾亲征
- ▪ 第二十三回 澶州城磋商和约 承天门伪降帛书
- ▪ 第二十四回 孙待制空言阻西幸 刘美人徼宠继中宫
- ▪ 第二十五回 留遗恨王旦病终 坐株连寇准遭贬
- ▪ 第二十六回 王沂公劾奸除首恶 鲁参政挽辇进忠言
- ▪ 第二十七回 刘太后极乐归天 郭正宫因争失位
- ▪ 第二十八回 萧耨斤挟权弑主母 赵元昊僭号寇边疆
- ▪ 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 ▪ 第三十回 争和约折服契丹 除敌臣收降元昊
- ▪ 第三十一回 明副使力破叛徒 曹皇后智平逆贼
- ▪ 第三十二回 狄青夜夺昆仑关 包拯出知开封府
- ▪ 第三十三回 立储贰入承大统 释嫌疑准请撤帘
- ▪ 第三十四回 争濮议聚讼盈廷 传颍王长男主器
- ▪ 第三十五回 神宗误用王安石 种谔诱降嵬名山
- ▪ 第三十六回 议新法创设条例司 谳疑狱狡脱谋夫案
- ▪ 第三十七回 韩使相谏君论弊政 朱明府寻母竭孝思
- ▪ 第三十八回 弃边城抚臣坐罪 徙杭州名吏闲游
- ▪ 第三十九回 借父威竖子成名 逞兵谋番渠被虏
- ▪ 第四十回 流民图为国请命 分水岭割地畀辽
- ▪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
- ▪ 第四十二回 伐西夏李宪丧师 城永乐徐禧陷殁
- ▪ 第四十三回 立幼主高后垂帘 拜首相温公殉国
- ▪ 第四十四回 分三党廷臣构衅 备六礼册后正仪
- ▪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
- ▪ 第四十六回 宠妾废妻皇纲倒置 崇邪黜正党狱迭兴
- ▪ 第四十七回 拓边防谋定制胜 窃后位喜极生悲
- ▪ 第四十八回 承兄祚初政清明 信阉言再用奸慝
- ▪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 ▪ 第四十九回 端礼门立碑诬正士 河湟路遣将复西蕃
- ▪ 第五十回 应供奉朱勔承差 得奥援蔡京复相
- ▪ 第五十一回 巧排挤毒死辅臣 喜招徕载归异族
- ▪ 第五十二回 信道教诡说遇天神 筑离宫微行探春色
- ▪ 第五十三回 挟妓纵欢歌楼被泽 屈尊就宴相府承恩
- ▪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
- ▪ 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
- ▪ 第五十六回 知海州收降及时雨 破杭城计出智多星
- ▪ 第五十七回 入深岩得擒叛首 征朔方再挫王师
- ▪ 第五十八回 夸功铭石艮岳成山 覆国丧身孱辽绝祀
- ▪ 第五十九回 启外衅胡人南下 定内禅上皇东奔
- ▪ 第六十回 遵敌约城下乞盟 满恶贯途中授首
- ▪ 第六十一回 议和议战朝局纷争 误国误家京城失守
- ▪ 第六十二回 堕奸谋阖宫被劫 立异姓二帝蒙尘
- ▪ 第六十三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
- ▪ 第六十四回 宗留守力疾捐躯 信王榛败亡失迹
- ▪ 第六十五回 招寇侮惊驰御驾 胁禅位激动义师
- ▪ 第六十六回 韩世忠力平首逆 金兀朮大举南侵
- ▪ 第六十七回 巾帼英雄桴鼓助战 须眉豪气舞剑吟词
- ▪ 第六十八回 赵立中炮失楚州 刘豫降虏称齐帝
- ▪ 第六十九回 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
- ▪ 第七十回 岳家军克复襄汉 韩太尉保障江淮
- ▪ 第七十一回 入洞庭擒渠扫穴 返庐山奉榇奔丧
- ▪ 第七十二回 髯将军败敌扬威 愚参谋监军遇害
- ▪ 第七十三回 撤藩封伪主被絷 拒和议忠谏留名
- ▪ 第七十四回 刘锜力捍顺昌城 岳飞奏捷朱仙镇
- ▪ 第七十五回 传伪诏连促班师 设毒谋构成冤狱
- ▪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
- ▪ 第七十七回 立赵宗亲王嗣服 弑金帝逆贼肆淫
- ▪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敌军
- ▪ 第七十九回 诛暴主辽阳立新君 隳前功符离惊溃变
- ▪ 第八十回 废守备奸臣通敌 申和约使节还朝
- ▪ 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创立社仓法 宋孝宗重定内禅仪
- ▪ 第八十二回 揽内权辣手逞凶 劝过宫引裾极谏
- ▪ 第八十三回 赵汝愚定策立新皇 韩侂胄弄权逐良相
- ▪ 第八十四回 贺生辰尚书钻狗窦 侍夜宴艳后媚龙颜
- ▪ 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丧师辱国 据西陲作乱亡家
- ▪ 第八十六回 史弥远定计除奸 铁木真称尊耀武
- ▪ 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节 获少女杨家堡成婚
- ▪ 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误军谋 据东海降盗加节钺
- ▪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济邸蒙冤 逐制帅楚城屡乱
- ▪ 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
- ▪ 第九十一回 约蒙古夹击残金 克蔡州献俘太庙
- ▪ 第九十二回 图中原两军败退 寇南宋三路进兵
- ▪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 ▪ 第九十四回 余制使忧谗殒命 董丞相被胁罢官
- ▪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
- ▪ 第九十六回 史天泽讨叛诛李璮 贾似道弄权居葛岭
- ▪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连丧二将 宠大憝贻误十年
- ▪ 第九十八回 报怨兴兵蹂躏江右 丧师辱国窜殛岭南
- ▪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军告熸 陷临安幼主被虏
- ▪ 第一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宫怅断重洋
却说元昊欲寇延州,先遣人通款范雍,诈言两不相犯。雍信为真言,毫不设备。那元昊竟轻师潜出,攻破金明寨,执都监李士彬父子,直抵延州城下。雍始着急起来,飞召在外将士,还援延州。于是鄜、延副总管刘平、石元孙,自庆州驰援,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郭遵等,亦由外驰入。数路兵合成一处,往拒元昊。两下相遇,夏兵左持盾,右执刀,踊跃前来。刘平令军士各用钩枪,撤去敌盾,大呼杀入,敌众败走。平当先追击,被敌兵飞矢射来,适中面颊,乃裹创退还。到了傍晚,忽来敌骑数千名,猝薄官军,官军未曾预防,竟至小却。黄德和在阵后,望见前军却退,竟率步兵先遁。平亟遣子宜孙,驰追德和,执辔与语道:“都监当并力抗贼,奈何先奔?”德和不顾,脱辔径去,遁赴甘泉。万俟政、郭遵等,亦先后奔溃。德和可恨,万俟政等尤可恶。平复遣军校仗剑遮留,只拦住千余人,与夏兵转战三日,互有杀伤,敌稍稍退去。平率余众保西南山,立栅自固。夜半四鼓,突闻外面万马齐集,且厉声四呼道:“这般残兵,不降何待!”平与元孙料敌大至,勉守孤营,相持达旦。俄而天色已明,开营迎敌,见敌酋举鞭四至,悍厉异常,两人手下,已不过数千人,且累日鏖斗,势已困乏,怎能当得这般悍虏?战不数合,已被敌酋冲作数截。平与元孙,不能相顾,战到筋疲力尽,都做了西夏的囚奴。平愤极不食,见了元昊,开口大骂,竟为所害。元孙被拘未死。延州得此败报,人心益惧。幸天降大雪,冻沍不开,元昊始解围退去。
黄德和反诬平降贼,因致败挫,宋廷颇闻悉情形,诏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往河中问状。彦博,汾州人,为人正直无私,一经讯鞫,当然水落石出。德和坐罪腰斩,范雍亦贬知安州,追赠刘平官爵,抚恤从优。罪不及万俟政等,还是失刑。诏命夏守赟为陕西经略按抚招讨使,内侍王守忠为钤辖,即日启行。知谏院富弼上言:“守赟庸懦,不足胜任。守忠系是内臣,命为钤辖,适蹈唐季监军覆辙,请收回成命!”言之甚是。仁宗不从。适知制诰韩琦,使蜀还都,奏闻西夏形势,语颇详尽,仁宗遂命他按抚陕西。琦入朝辞行,面奏仁宗道:“范雍节制无状,因遭败衄,致贻君父忧,臣愿保举范仲淹,往守边疆,定然无误。”仁宗迟疑半晌,方道:“范仲淹么?”琦复道:“仲淹前忤吕夷简,徙知越州,朝廷方疑他朋党,臣非不知,但当陛下宵旰焦劳,臣若再顾嫌疑,埋才误国,罪且益大。倘或迹近朋比,所举非人,就使臣坐罪族诛,亦所甘心。”百口相保,不愧以人事君之义。仁宗才点首道:“卿且行!朕便令仲淹随至便了。”琦叩谢而出。未几即有诏令仲淹知永兴军。先是仲淹知开封府,因吕夷简当国,滥用私人,特上疏指陈时弊,隐斥夷简为汉张禹。夷简说他越职言事,离间君臣,竟面劾仲淹,落职外徙。集贤院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欧阳修,奏称仲淹无罪,也致坐贬,斥为朋党。都人士却号作四贤。韩琦此次保荐仲淹,所以有这般论调。仲淹坐朋党落职,系景祐三年事,本回信韩琦奏事,补叙此事,文法绵密。仁宗依奏施行,也算是虚心听受了。
惟张士逊主议征夏,至军书旁午,反无所建白,坐听成败,谏院中啧有烦言。士逊心不自安,上章告老。诏令以太傅致仕,再起吕夷简同平章事。夷简再相,亦以夏守赟非专阃才,不如召还。仁宗乃命与王守忠一同还阙,改用夏竦为陕西经略按抚招讨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仲淹尚未赴陕,奉旨陛辞,仁宗面谕道:“卿与吕相有隙,今吕相亦愿用卿,卿当尽释前嫌,为国效力。”仲淹叩言道:“臣与吕相本无嫌怨,前日就事论事,亦无非为国家起见,臣何尝预设成心呢?”仁宗道:“彼此同心为国,尚有何言。”仲淹叩别出朝,即日就道。途次闻延州诸寨,多半失守,遂上表请自守延州。有诏令兼知州事,仲淹兼程前进,既至延州,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择六将分领,日夕训练,视贼众寡,更迭出御。又修筑承平、永平等寨,招辑流亡,定保障,通斥堠,羌、汉人民,相继归业,边塞以固,敌不敢近。夏人自相告戒道:“此次来了小范老子,胸中具有数万甲兵,不比前日的大范老子,可以骗得,延州不必妄想了。”大范就指范雍,小范乃指范仲淹。
元昊闻仲淹善守,佯遣使与仲淹议和,一面引兵寇三川诸寨,副使韩琦,令环、庆副总管任福,托词巡边,领兵七千人,夜趋七十里,直抵白豹城,一鼓攻入,焚去夏人积聚,收兵还汛。元昊又向韩琦求盟,琦勃然道:“无约请和,明是诱我,我岂堕他诡计么?”遂拒绝来使。独范仲淹复元昊书,反复戒谕,令去帝号,守臣节,借报累朝恩遇等语。时宋廷遣翰林学士晁宗慤,驰赴陕西,问攻守策,夏竦模棱两可,具二说以闻。仁宗独取攻策,令鄜、延、泾、原会师进讨,限期在庆历元年正月。仁宗改元宝元后,越二年,又改元康定,又越年,复改元庆历。范仲淹主守,韩琦主战,两下各争执一词,彼此据情陈奏,累得仁宗亦疑惑不定,无从解决。那元昊却不肯罢手,竟遣众入寇渭州,薄怀远城。韩琦亲出巡边,尽发镇戎军士卒,又募勇士万八千人,命环、庆副总管任福为统将,耿傅为参谋,泾、原都监桑怿为先锋,朱观、武英、王珪为后应。大军将发,琦召任福入语道:“元昊多诈,此去须要小心!你等可自怀远趋德胜寨,绕出羊牧隆城,攻击敌背,若势未可战,即据险入伏,截他归路,不患不胜。若违我节制,有功亦斩!”福奉令登程,径趋怀远,道遇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刘肃等人,传言夏兵在张家堡南,距此不过数里。福即会师亟进,果然遇着敌众,顿时并力掩击,斩馘数百级,敌众溃退,抛弃马羊橐驼,不计其数。先锋桑怿,驱兵再进,福接踵而前。参军耿傅,尚在后面,接得韩琦来檄,力戒持重,乃附加手书,遣人赍递任福,劝他遵从韩令,切勿躁率。福冷笑道:“韩招讨太觉迂谨,耿参军尤觉畏葸,我看虏兵易与,明日进战,管教他只骑不回。”趾高气扬,安能不败?遂令来使速还,约后队迅即来会,越日定可破敌,万勿误期。及使人回报,耿傅、朱观、武英、王珪等,只好一同进兵。
到了笼络川,天色已晚,闻前军已至好水川,相隔只有五里,乃择地安营。次日天晓,桑怿、任福等,复循好水川西行,至六盘山下,途次见有银泥盒数枚,缄封甚固,桑怿取盒审视,未知内藏何物,但闻盒中有动跃声,疑不敢发。可巧任福亦到,即递交与他。福是个粗豪人物,不管甚么好歹,当即把盒启视,哪知盒内是悬哨家鸽,霎时间尽行飞出,回翔军上。桑怿、任福尚翘首视鸽,莫明其妙,忽闻胡哨四起,夏兵大集。元昊亲率铁骑,蹀躞前来。怿忙麾军抵敌,福尚未成列,被敌骑纵横驰突,顿时散乱。众欲据险自固,忽夏人阵中,竖起一张鲍老旗,戏幢名。长约二丈余,左动左伏起,右动右伏起,四面夹攻,宋军大败。桑怿、刘肃陆续战死。福身被十余创,尚力战不退。小校刘进,劝福急走,福愤然道:“我为大将,不幸兵败,只有一死报国便了。”未几枪中左颊,血流满面,福扼喉自尽。福子怀亮随军,同时毕命,全军尽覆。
元昊乘胜入笼络川,正与朱英军相遇,趁势将朱英围住。英左冲右突,不能出围,王珪急往救援,硬杀一条血路,拔出朱英,但见英已身受重伤,不能视军,珪正焦急得很,正拟设法走脱,不意敌兵益至,又被围住。耿傅、朱观也欲往援,适渭川驻泊都监赵津,带领瓦亭骑兵二千,前来会战,耿傅即与赵津救珪,令朱观守住后军。赵津多来送死,然却是朱观的替死鬼。时王珪已经阵亡,朱英亦死,耿、赵两人,冒冒失失的冲杀过去,好似羊入虎口,战不多时,一同殉难。朱观见不可支,急率残军千余人,退保民垣,四向纵射。夏兵疑是有伏,更兼天色将昏,乃齐唱番歌,收军引去。这一场交战,宋将死了六人,士卒伤亡一万数千名,只朱观手下千余人,总算生还,关右大震。
韩琦退还,夏竦使人收集散兵,并任福等遗骸,见福衣带间尚藏着琦檄,并参军耿傅书,乃将详情奏闻,说是任福违命致败,罪不在琦、傅等人。琦却上章自劾,仁宗很是惊悼,镌琦一级,徙知秦州。元昊自连胜宋军,声势张甚,作书答复范仲淹,语极悖嫚。仲淹对着夏使,把书撕碎,付之于火,夏使自去。这事传达宋廷,吕夷简语廷臣道:“人臣无外交,仲淹擅与元昊书,已失臣礼,既得答复,又擅焚不奏,别人敢如此么?”参政宋庠遽答道:“罪当斩首。”枢密副使杜衍,独辩论道:“仲淹志在招叛,存心未尝不忠,怎可深罪?”彼此争议未决。仁宗命仲淹自陈,仲淹遥奏道:“臣始闻元昊有悔过意,因致书劝谕,宣示朝廷德威,近因任福败死,虏势益张,复书遂多悖嫚,臣愚以为此书上达,若朝廷不亟声讨,辱在朝廷,不若对了虏使,毁去此书,还不过辱及愚臣,似与朝廷无涉。这是区区愚忱,乞即鉴察”等语。仁宗得奏,复命中书枢密两府复议。宋庠、杜衍仍各执前说,仁宗顾问夷简,宋庠总道夷简赞同己说,哪知夷简恰不慌不忙道:“杜衍议是,止应薄责了事。”这语说毕,庠不禁瞠目退朝。想是夷简与庠有隙,故独从杜衍之议,不然,前既倡议罪范,此时何反袒范耶?仁宗乃降仲淹知耀州,未几复徙知庆州,诏命工部侍郎陈执中,同任陕西按抚经略招讨使,与夏竦同判永兴军。两人意见相左,屡起龃龉,乃又命竦屯鄜州,执中屯泾州。竦守边二年,遇事畏缩,首鼠两端,营中带着侍妾,整日里流连酒色,不顾边情。元昊悬募竦首,只出钱三千文,边人传为笑话。
既而元昊复寇麟府,破宁远寨,陷丰州,警报迭闻,知谏院张方平奏称:“竦为统帅,已将三年,师惟不出,出必丧败,寇惟不来,来必残荡。这等统帅,究有何用?请另行择帅,借固边防!”于是改竦判河中,执中知泾州,一面再经廷议,分秦凤、泾原、环庆、鄜延为四路,令韩琦知秦州,辖秦凤,范仲淹知庆州,辖环庆,王知渭州,辖泾原,庞籍知延州,辖鄜延,各兼经略按抚招讨使。四人除王外,均捍御有方,缮城筑寨,招番抚民。羌人尤爱仲淹,呼他为龙图老子。因仲淹曾任龙图阁待制,乃有是名。元昊却也知难而退,稍稍敛迹了。总贵得人。
庆历二年,忽契丹遣使萧特末、刘六符至宋,复求关南故地,且问兴师伐夏,及沿边濬河增戍的理由。朝命知制诰富弼为接伴使,偕中使往迎都外。特末等昂然而来,下马相见,当由中使传旨慰问。特末倔强不拜,弼抗声道:“南北两主,称为兄弟,我主与汝主相等,今传旨慰劳,奈何不拜?”特末托言有疾,不能施礼。弼又道:“我亦尝出使北方,卧病车中,闻汝主命,即起受尽礼,汝怎得因疾废礼呢?”特末无词可答,只好起拜。先声已足夺人。拜毕,随弼入都。弼导入客馆,开诚与语,特末却亦感悦,即将契丹主遣使本意,一一说出。弼据理辩驳,特末密语弼道:“贵国可从则从,不可从,或增币,或和亲,亦无不可。”弼乃引两使入谒仁宗,并据特末言奏闻。仁宗召吕夷简入商,夷简道:“西夏未平,契丹乘隙求地,断难允许。但我既与夏构兵,不应再战契丹,现来使萧特末,既有和亲增币两事,密相告语,我且酌允一件,暂作羁縻罢了。”仁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但何人可以报聘?”夷简道:“不如就遣富弼,渠去年曾往使契丹,可称熟手,此次命往,谅想不致辱命。”借夷简口中,补叙富弼奉使契丹,且回应上文弼语特末之言。仁宗点首,遂命富弼报使契丹。诏命既下,廷臣多为富弼担忧。谓此去恐致陷虏,集贤院校理欧阳修,且引唐颜真卿使李希烈故事,请留弼不遣,疏入不报。自是谣诼繁兴,统说夷简与弼有嫌,计图陷害,因荐弼北行。弼却毅然愿往,陛辞时叩首奏道:“主忧臣辱,臣怎敢爱死?此去除增币外,决不妄允一事。倘契丹意外苛索,臣誓死以拒便了。”仁宗闻言,也不禁动容,面授弼为枢密直学士。弼不肯受,复叩头道:“国家有急,义不惮劳,怎敢先受爵禄呢?”仁宗复慰奖数语,弼即起身出朝,到了宾馆,邀同契丹两使,即日往北去了。小子有诗咏道:
衔命登程竟北行,国家为重死生轻。
折冲樽俎谈何易,恃有忠诚慑虏情。
欲知弼往契丹,如何定议,待小子下回说明。
世尝谓北宋无将,证诸夏事,北宋固无将也。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夏竦、范雍,材皆庸驽,固等诸自郐以下。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者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史虽称韩、范善防,然卒无以制元昊,使之帖然归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证耶?以专阃之乏材,而契丹遂乘间索地,地不给而许增岁币,亦犹二五一十之故智耳。外交以武力为后盾,仅恃口舌之争,虽如富郑公者,亦不能尽折虏焰,而下此更不足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