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史演义
- ▪ 第一回 溯往事慨谈身世 述前朝细叙源流
- ▪ 第二回 丧二祖誓师复仇 合九部因骄致败
- ▪ 第三回 祭天坛雄主告七恨 战辽阳庸帅覆全军
- ▪ 第四回 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
- ▪ 第五回 猛参政用炮击敌 慈喇嘛偕使传书
- ▪ 第六回 下朝鲜贝勒旋师 守甯远抚军奏捷
- ▪ 第七回 为敌作伥满主入边 因间信谗明帝中计
- ▪ 第八回 明守将献城卖友 清太宗获玺称尊
- ▪ 第九回 朝鲜主称臣乞降 卢督师忠君殉节
- ▪ 第十回 失辎重全军败溃 迷美色大帅投诚
- ▪ 第十一回 清太宗宾天传幼主 多尔衮奉命略中原
- ▪ 第十二回 失爱姬乞援外族 追流贼忍死双亲
- ▪ 第十三回 闯王西走合浦还珠 清帝东来神京定鼎
- ▪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 ▪ 第十五回 弃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遗臣死义
- ▪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国 西征奏凯清将蒙诬
- ▪ 第十七回 立宗支粤西存残局 殉偏疆岩下表双忠
- ▪ 第十八回 创新仪太后联婚 报宿怨中宫易位
- ▪ 第十九回 李定国竭忠扈驾 郑成功仗义兴师
- ▪ 第二十回 日暮途穷寄身异域 水流花谢撒手尘寰
- ▪ 第二十一回 弑故主悍师徼功 除大憝冲人定计
- ▪ 第二十二回 蓄逆谋滇中生变 撤藩镇朝右用兵
- ▪ 第二十三回 驰伪檄四方响应 失勇将三桂回军
- ▪ 第二十四回 两亲王因败为功 诸藩镇束手听命
- ▪ 第二十五回 僭帝号遘疾伏冥诛 集军威破城歼叛孽
- ▪ 第二十六回 台湾岛战败降清室 尼布楚订约屈俄臣
- ▪ 第二十七回 三部内哄祸起萧墙 数次亲征荡平朔漠
- ▪ 第二十八回 争储位冢嗣被黜 罹文网名士沉冤
- ▪ 第二十九回 闻寇警发兵平藏卫 苦苛政倡乱据台湾
- ▪ 第三十回 畅春园圣祖宾天 乾清宫世宗立嗣
- ▪ 第三十一回 平青海驱除叛酋 颁朱谕惨戮同胞
- ▪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骄戮 鸿罹鱼网族姓株连
- ▪ 第三十三回 畏虎将准部乞修和 望龙髯苗疆留遗恨
- ▪ 第三十四回 分八路进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华龄
- ▪ 第三十五回 征金川两帅受严刑 降蛮酋二公膺懋赏
- ▪ 第三十六回 御驾南巡名园驻蹕 王师西讨叛酋遭擒
- ▪ 第三十七回 灭准部余孽就歼 荡回疆贞妃殉节
- ▪ 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宫截发 征缅甸大将丧躯
- ▪ 第三十九回 傅经略暂平南服 阿将军再定金川
- ▪ 第四十回 平海岛一将含冤 定外藩两邦慑服
- ▪ 第四十一回 太和殿受禅承帝统 白莲教倡乱酿兵灾
- ▪ 第四十二回 误军机屡易统帅 平妖妇独著芳名
- ▪ 第四十三回 抚贼寨首领遭擒 整朝纲权相伏法
- ▪ 第四十四回 布德扬威连番下诏 擒渠献馘逐载报功
- ▪ 第四十五回 抚叛兵良将蒙冤 剿海寇统帅奏捷
- ▪ 第四十六回 两军门复仇慰英魄 八卦教煽乱闹皇城
- ▪ 第四十七回 闻警回銮下诏罪己 护丧嗣统边报惊心
- ▪ 第四十八回 愚庆祥败死回疆 智杨芳诱擒首逆
- ▪ 第四十九回 征浩罕王师再出 剿叛傜钦使报功
- ▪ 第五十回 饮鸩毒姑妇成疑案 焚鸦片中外起兵端
- ▪ 第五十一回 林制军慷慨视师 琦中堂昏庸误国
- ▪ 第五十二回 关提督粤中殉难 奕将军城下乞盟
- ▪ 第五十三回 效尸谏宰相轻生 失重镇将帅殉节
- ▪ 第五十四回 弈统帅因间致败 陈军门中炮归仁
- ▪ 第五十五回 江甯城万姓被兵 静海寺三帅定约
- ▪ 第五十六回 怡制军巧结台湾狱 徐总督力捍广州城
- ▪ 第五十七回 清文宗嗣统除奸 洪秀全纠众发难
- ▪ 第五十八回 钦使迭亡太平建国 悍徒狡脱都统丧躯
- ▪ 第五十九回 骆中丞固守长沙城 钱东平献取江南策
- ▪ 第六十回 陷江南洪氏定制 攻河北林酋挫威
- ▪ 第六十一回 创水师衡阳发轫 发援卒岳州鏖兵
- ▪ 第六十二回 湘军屡捷水陆扬威 畿辅复安林李授首
- ▪ 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圆明园四春争宠
- ▪ 第六十四回 罗先生临阵伤躯 沈夫人佐夫抗敌
- ▪ 第六十五回 瓜镇丧师向营失陷 韦杨毙命洪酋中衰
- ▪ 第六十六回 智统领出奇制胜 愚制军轻敌遭擒
- ▪ 第六十七回 四国耀威津门胁约 两江喋血战地埋魂
- ▪ 第六十八回 战皖北诸将立功 退丹阳大营又溃
- ▪ 第六十九回 开外衅失律丧师 缔和约偿款割地
- ▪ 第七十回 闻国丧长悲国士 护慈驾转忤慈颜
- ▪ 第七十一回 罪辅臣连番下诏 剿剧寇数路进兵
- ▪ 第七十二回 曾国荃力却援军 李鸿章借用洋将
- ▪ 第七十三回 战浙东包团练死艺 克江甯洪天王覆宗
- ▪ 第七十四回 僧亲王中计丧躯 曾大帅设谋制敌
- ▪ 第七十五回 溃河防捻徒分窜 毙敌首降将升官
- ▪ 第七十六回 山东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严渠魁自尽
- ▪ 第七十七回 戮权阉丁抚守法 办教案曾侯遭讥
- ▪ 第七十八回 大婚礼成坤闱正位 撤帘议决乾德当阳
- ▪ 第七十九回 因欢成病忽报弥留 以弟继兄旁延统绪
- ▪ 第八十回 吴侍御尸谏效忠 曾星使功成改约
- ▪ 第八十一回 朝日生嫌酿成交涉 中法开衅大起战争
- ▪ 第八十二回 弃越疆中法修和 平韩乱清日协约
- ▪ 第八十三回 移款筑园撤帘就养 周龄介寿闻战惊心
- ▪ 第八十四回 叶志超败走辽东 丁汝昌丧师黄海
- ▪ 第八十五回 失律求和马关订约 市恩索谢虎视争雄
- ▪ 第八十六回 争党见新旧暗哄 行新政母子生嫌
- ▪ 第八十七回 慈禧后三次临朝 维新党六人毕命
- ▪ 第八十八回 立储君震惊匕鬯 信邪术扰乱京津
- ▪ 第八十九回 袒匪殃民联军入境 见危授命志士成仁
- ▪ 第九十回 传谏草抗节留名 避联军蒙尘出走
- ▪ 第九十一回 悔罪乞和两宫返跸 撤戍违约二国鏖兵
- ▪ 第九十二回 居大内闻耗哭遗臣 处局外严旨守中立
- ▪ 第九十三回 争密约侍郎就道 返钦使宪政萌芽
- ▪ 第九十四回 倚翠偎红二难竞爽 剖心刎颈两地招魂
- ▪ 第九十五回 遘奇变醇王摄政 继友志队长亡躯
- ▪ 第九十六回 二显官被谴回籍 众党员流血埋冤
- ▪ 第九十七回 争铁路蜀士遭囚 兴义师鄂军驰檄
- ▪ 第九十八回 革命军云兴应义举 摄政王庙誓布信条
- ▪ 第九十九回 易总理重组内阁 夺汉阳复失南京
- ▪ 第一百回 举总统孙文就职 逊帝位清祚告终
却说捻众自任柱死后,推赖文洸为首领,文洸激厉众捻,为任柱复雠,自赣榆县奔至海州,收拾余烬,再图大举。会清军营内又添了一员郭松林,郭向隶李督麾下,平苏常有功,应七十二回。任福建陆路提督,前时因病乞假,此番病愈来营,由李鸿章派拨马步二十营,交他统带,令赴前敌。松林与刘铭传是老同寅,自然竭力帮助,会泮昇新至海州,击败赖文洸于上庄镇,降捻党五营头目李宗诗,复追入山东诸城县境,途次遇边马游弋,亟饬将士前进,步步为营;行不数里,果见捻众数百骑,如飞而至,被鼎军一阵痛击,都拍马逃去。鼎新向步军各统领道:“这是捻匪惯技,明明诱我,使我中伏,我恰偏要追去,汝等须步步留意,倘或伏贼齐来,不要惊惶,只教立定脚跟,静待号令。”捻匪惯技,已被清将瞧破,这叫作鼯鼠技穷,安能不毙?诸将齐声答应,鼎新即自率马队,分东西两路追入,步军随后徐进,一声胡哨,捻众从冈岭三路压下,好象风卷潮涌,飚忽而来,鼎新恰从容指挥,令前后马步两队,各自严列,用枪对敌,不得妄动,违令者斩。此令一出,各军士屹立不动,凭捻众如何冲突,只用枪弹对付,捻众无法可施,所有锐气,已自不战而挫。鼎新见捻众已怠,鸣鼓进军,前马队,后步兵,纵横驰突,锐不可当,杀得捻众叫苦连天,一霎时跑得精光。
自是赖文洸一筹莫展,只向寿光,昌邑,潍三县交界处,往来盘旋,到潍县东北安堌地方,又想抄袭陈文,从海滩窜渡内地。突见清军大队,摇旗而来,旗上都大书一刘字,不是旧日的王心安。文洸到此,逃已不及,仓皇整队,迎拒铭军。方交战间,但闻四面八方,都是清军杀到,口口声声的呼杀赖贼,文洸不免慌张,忙冲开血路,向东狂奔,一口气驰至杞城,旗靡辙乱,毫无纪律。蓦闻前面有炮声枪声,振响空中,清军随声而出,当头拦截,为首一员大将,红顶花翎,跃马突入。这位大将是谁?就是郭军门松林。文洸尚不知他厉害,呼众迎战,被郭松林手刃数人,方晓得不是等闲,正思回走原路,谁知铭军又复赶到。文洸势成死地,不得不力战求生,遂令步队居中,马队分两翼,翕张凶焰,恶狠狠的相扑,究竟弱不敌强,被铭、松各军,追至河曲,群捻自相残踏,尸横狼藉,后路的捻众多凫水逃去,赖文洸也总算幸脱。想还有几日好活。
各官军复跟踪追剿,直至胶州县的小南沟,趁他未备,又尽力掩杀一阵,只剩了几个老捻子,及七八千残众随着赖酋,窜至寿光县界。官军四路相逼,蹙至海隅,圈入南北洋河巨弥河中间,河水甚深,捻众背水死战,松林、鼎勋两军,从东面攻入,铭传率大军从西面攻入,把捻众冲得四分五裂。文洸死斗一日,看看支撑不住,索性把马匹辎重,尽行弃掉,轻骑东奔。铭军令兵士不得妄取,专力追赶,由洋河追至弥河,捻众已零星四散,文洸还想冲突运防,奔至沭阳,遇着皖军程文炳,略战数合,当即折回,复至淮安,有李昭庆、刘秉璋、黄翼升水陆各军驻扎,眼见得不能过去,再窜扬州。适道员吴毓兰,奉李督檄,统带淮勇防戍,闻捻徒突至,出队迎击,文洸不敢恋战,仍且战且奔,追杀至瓦窑铺,天大风雨,昏黑莫辨,战至五鼓,毙捻数百名。此时文洸已入围中,无路可窜,竟纵火焚毁民屋,想借此摇惑官军,以便漏网。毓兰正防这一着,麾军冒火搜剿,但见火光中有一巨酋,骑着黄马,手执黄旗,指挥残捻,料知是赖文洸,叠发数枪,击中文洸马首,文洸随马仆地,毓兰急督亲卒突进,生生的将他擒住。审讯是实,就地正法,余捻不过数百人,擒斩殆尽,就使有几个逃出,也被各军搜杀无遗。
东捻各股,一律荡平,朝达捷书,夕颁赏典。李鸿章蒙赏加一骑都尉世职,提督刘铭传以下,均沐厚赉,曾国藩筹饷有功,已升授体仁阁大学士,至此亦加一云骑尉世职。清廷待遇功臣,也算不薄了。红顶子都从人血染出。就中一位勾通捻匪的张七先生,占踞山东省肥城县的黄崖山,也被官军入山穷剿,杀得一个不留。这位张七先生名叫积中,本江南仪征县人,少时曾读过诗书,应试不隽,他穷极思迁,竟去投贽周星垣门下,拜他为师。周称太谷先生,素讲修炼采补术,门徒颇盛。积中学了五六年,尽得师承。太谷被江督百龄,拿去正法,门徒统行逃匿,积中也避至山东,寻闻禁缉渐宽,遂借传教为名,不论男女,尽行收录。有时占候风角,推测晴雨,颇觉有验,因是被惑的人,日多一日;连一班莫名其妙的官僚,也有些将信将疑,远近遂称他为张圣人。不知是文圣人,是武圣人。事有凑巧,捻匪骚扰山东,他恰托词筹防,占住黄崖山,叠石为砦,依山作垒,引诱愚民,说是北方将乱,只此间可以避兵。乡民越加信从,趋之若骛。他偏装腔作势,不轻易见人,平日讲授教旨,无非叫他高徒赵伟堂、刘耀东等,作为代表,他自己只同两个女弟子,深居密室,也不知研究什么经典。大约是闺门秘术戏图之类。这两个女弟子的芳名,一名素馨,相传是太谷孙妇;一名蓉裳,系一个吴家新孀。山中每月必设祭一二次,每祭必在深夜,香烟缭绕,满室皆馨。积中仗剑居中,两女盛装夹侍,庄严的了不得。非教中人,不能入窥,乡里都称为张圣人夜祭。谁知后来竟约会捻徒,揭竿起事。捻徒失败,一座孤危的黄崖山,哪里还保得住?被官军一阵乱杀,覆巢下无完卵,不特积中就戮,连素馨、蓉裳两女侍,也没有着落,大约不是逃,就是死,一场好因缘,都化作劫灰了。死则同穴,可以无恨。
话分两头,且说东捻失势的时候,正西捻蔓延的日子。西捻首领张总愚,自河南窜入陕西,适值叛回骚扰陕甘,遂与他联络一气。陕回的头目,叫作白彦虎,甘回的头目,叫作马化隆。他因发捻肇乱,亦乘机扰清,清廷曾赦胜保旧罪,令他往讨,师久无功,逮问赐死,应第七十一回。更调多隆阿往代。多隆阿迭破回砦,嗣后亦伤重身亡,再命杨岳斌督师,又因病乞归。西警频闻,恼了这位恪靖伯左宗棠,自请往讨,为国效力。两宫太后,欣然批准,立命移督陕甘。
宗棠到了陕西,闻捻回勾结,上疏剿捻宜急,剿回宜缓,朝旨自然照办。宗棠即令提督刘松山,及总兵郭宝昌、刘厚基等,率军驱捻,不令捻回合势。张总愚遂自秦入晋,自晋入豫,自豫入燕,直扰保定、深州等处,京畿戒严。盛京将军都兴阿,奉命赴天津,严行防堵;并调李鸿章督师北上,会剿西捻。鸿章不敢迟慢,即檄各路兵马,启程前进。惟刘铭传创疾骤发,不能乘骑,乞假养疴,因此未与。
鸿章既到畿南,以河北平原旷野,无险可守,只得坚壁清野,令捻徒无处掠食,然后再用兜剿的法子。于是劝令就地绅民,赶筑圩寨,一遇寇警,即收粮草牲畜入寨内,免为匪掠。绅民倒也遵谕筹办,无如张捻已四处窜突,连筑堡也来不及。第一次接仗,郭松林、潘鼎勋各军,破张捻于安平城下;第二次接仗,河南陕西各军亦到,与郭松林等会合,蹑捻至饶阳县境,袭斩捻党邱德才、张五孩;第三次接仗,捻偷渡滹沱河,松林、鼎勋兼程追到,陕军统领刘松山,豫军统领张曜、宋庆,亦先后踵至,各路截击,渡河各捻,杀毙甚众,张捻向南窜逸;第四次接仗,捻自直隶窜河南,复自河南回直隶,各军截剿于滑县的大伾山,又获大胜;第五次接仗,仍在滑县,捻用诱敌计引诱官军,记名提督陈振邦阵亡,其余各军,也伤失不少。讨东捻用详叙,讨西捻用简述,并非详东略西,实因东西捻之情势,大略相同,为避重复计,不得不尔。朝旨遂易宽为严,左宗棠先已被谴,至是李鸿章亦罣吏议,连直隶总督官文,及河南巡抚李鹤年,统革职留任。
左宗棠向负盛气,督军前敌,亲至畿声,与李鸿章会商军务,决议严守运防,蹙贼海东。统是抄袭曾文。规画方定,张捻已直走天津,亏得郭松林等冒雨忍饥,日夜驰数百里,抄出敌前,击败张捻,捻始折回。从前张捻的计策,很是厉害,他从陕西到京畿,飚疾异常,本拟马到成功,立夺津沽,不期淮勇亦倍道来援,日夕争逐,未能逞志。他又故意窜至河南,牵掣淮军南下,然后疾卷回犯津沽,出人不意,掠夺奥区。偏这郭松林等,与捻众角逐已久,熟悉狡谋,防他回袭,与之并趋而北,且比他赶向上风。一场酣斗,竟得胜仗,自此敌谋乃沮,折入运东。总叙数语,申明上文。
李鸿章遂力主防运,拟先扼西北运河,联筑长墙,绝捻出路。适郭松林等追捻南下,道出沧州,沧州南有捷地坝,在运河东岸,当减河口,以时启闭,蓄泄济运,减河水深,足限敌骑窜津之路。鸿章飞饬郭松林,腾出潘鼎新、扬鼎勋两军,筑减河长墙八十余里,分兵扼守,津防以固。再调淮直豫陕皖楚各军,各守运河泛地,运防亦因是告成。鸿章又亲率周盛波行队,由德州沿运河,察勘形势,尚未回辕。张捻果率众扑减河长墙,见淮军整队出迎,料不可敌,不战即走;至盐山附近,突遇两支大军,一支是湘军刘松山,一支是豫军张曜、宋庆,由陕督左宗棠统率前来。两下对垒,张捻大吃其亏,由盐山遁去,走入荏平高唐境内。嗣是捻中无一步队,专恃马军,每人备马三四,倏忽易骑,势如飘风疾雨,遇敌即奔,追亦难及。鸿章只饬各军添筑长墙,一层紧一层,一步紧一步,圈地益蹙,捻势亦益衰。嗣至沙河左近,被松林等探悉行踪,乘雨潜袭,列阵而进,行十余里,渡过沙河。捻方起队欲走,行列未定,蓦见官军突至,不觉大惊,急思策马前奔,怎奈泥淖载途,骑不能聘,此时前有松林,后有鼎新,前后夹击,马步连环迭进,无不以一当百,枪丸如雨而下,呼声雷动。捻众大衄,官军乘势压追,直抵商河城下。自沙河至商河三十里,沿途伏尸,顶趾相接,张总愚尚亲率黑旗队,回战数次,被官军排枪齐放,着了弹子数粒,坠落马下。旁有骑卒数十名,忙将总愚扶起,翼之而遁。这一场大战,毙捻徒二三千名,生擒千余名,还有五千余骑,向东驰脱。
鸿章复奏调刘铭传赴军,联络各路,逼捻入山东省,至济阳境内,斩尾捻二百余级,生获捻党郑文起,余捻折向南遁,窜入黄河沿岸的老海洼,凫水狂奔。各官军亦凫水进逼,由水登陆,把捻中最悍头目程二老坎、程三老坎、张锦泗、周六等,统共杀死。张捻辗转至德州,连番抢渡运河,都由炮船民团击溃。著名悍捻张正邦、张正位、张可师、张九临、尹汤成、李老怀、邱麻子等,率旧夥缴械乞降。张总愚再窜商河,已零零落落,不能成队。刘铭传等复率队来追,迫总愚于黄河运河间,八面围攻,生擒总愚爱子张葵儿,及其兄宗道、弟宗先、侄正江,并悍目程四老坎、马老三、樊大等,统就阵前枭首。总愚于乱军逸出,东北走至徒骇河滨,顾手下只有八骑,不禁涕泗横流,下马与八人永诀,投水而逝。全尸而死,还是张捻之幸,看官莫以项羽相比。及官军追至,六骑死矛刃下,两骑被擒,西捻亦就此肃清。当由六百里驰驿奏捷,李鸿章、左宗棠等,自然官还原职,其余得力将弁,亦奖叙有差。军机大臣恭亲王弈,暨文祥、宝鋆、沈桂芬诸人,也因赞襄机务,昕夕慎勤,得邀特赏。就是亲郡王贝勒贝子公,及内外文武,大小臣工,概蒙赏加一级。拨开云雾,重睹承平,又是一番好景象了。语中有刺。
只陕甘叛回,尚未平靖,由左宗棠入觐,奏称五年以后,定可报绩。两宫太后非常欣慰,令他即日还陕。宗棠受命,风驰电掣而去。左公好大喜功,言下自见。还有云南一带,亦有叛回滋扰,云贵总督潘铎,被叛回马荣杀死,亏得代理藩司岑毓英,密抚回酋马如龙,合击马荣,一鼓歼除。毓英本粤西诸生,带勇入滇,累著战功,潘铎死后,朝命劳崇光继任。崇光一见毓英,大加赏识,遂将云贵军事,委任毓英。会黔苗陶新春兄弟,无端倡乱,毓英又出省讨平。师出未归,迤西回酋杜文秀,聚众数十万,连陷二十余城,直犯省会。劳制军急檄毓英回援,毓英倍道返省,戈矛耀日,旌旆迎风,叛回闻他威名,先已股栗,待至交战,岑军果个个勇猛,大小回垒数十,被岑军一一踹破。文秀回踞大理府,毓英遂晋升云南巡抚。两宫皇太后,及同治皇上,料知陕甘云贵一带,不日可以荡平,遂将平日宵旰忧劳的心思,改作安闲自在的态度。慈安太后素性贞淑,倒也没甚变态,独这花容月貌,聪明伶俐的慈禧后,未免放荡起来,宠了一个安得海,闹出一场招摇撞骗的笑话。正是:
安者危之机,逸者欲之渐;
宵小伏宫闱,怪象从此现。
欲知安得海招摇情形,待下回再行表明。
东西捻同一性质,所以制东捻者在圈地,则制西捻应亦如之。本回叙东捻事较详,述西捻事少略,为省繁避复起见,细评中已言及之,阅者应自默会也。或谓洪氏子有帝王思想,与著书人寓意不同,故特加贬笔,东西捻则来去飚忽,未尝踞一城,占一地,似较洪氏为可原。不知洪氏为大盗,东西捻为流寇,大盗不可恕,流寇其可恕乎?同一病国,同一殃民,何分之有?著书人仍深斥之,所以遏乱萌,防流弊也。张积中言祇行诡,恶似较浅,而心更可诛,故特附入篇中,以垂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