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晋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祀南郊司马开基 立东宫庸雏伏祸
- ▪ 第二回 堕诡计储君纳妇 慰痴情少女偷香
- ▪ 第三回 杨皇后枕膝留言 左贵嫔摅才上颂
- ▪ 第四回 图东吴羊祜定谋 讨西虏马隆奏捷
- ▪ 第五回 捣金陵数路并举 俘孙皓二将争功
- ▪ 第六回 纳群娃羊车恣幸 继外孙螟子乱宗
- ▪ 第七回 指御座讽谏无功 侍帝榻权豪擅政
- ▪ 第八回 怙势招殃杨氏赤族 逞凶灭纪贾后废姑
- ▪ 第九回 遭反噬楚王受戮 失后援周处捐躯
- ▪ 第十回 讽大廷徙戎著论 诱小吏侍宴肆淫
- ▪ 第十一回 草逆书醉酒逼储君 传伪敕称兵废悍后
- ▪ 第十二回 坠名楼名姝殉难 夺御玺御驾被迁
- ▪ 第十三回 迎惠帝反正除奸 杀王豹擅权拒谏
- ▪ 第十四回 操同室戈齐王毕命 中诈降计李特败亡
- ▪ 第十五回 讨逆蛮力平荆土 拒君命冤杀陆机
- ▪ 第十六回 刘刺史抗忠尽节 皇太弟挟驾还都
- ▪ 第十七回 刘渊拥众称汉王 张方恃强劫惠帝
- ▪ 第十八回 作盟主东海起兵 诛恶贼河间失势
- ▪ 第十九回 伪都督败回江左 呆皇帝暴毙宫中
- ▪ 第二十回 战阳平苟晞破贼垒 佐琅琊王导集名流
- ▪ 第二十一回 北宫纯力破群盗 太傅越擅杀诸臣
- ▪ 第二十二回 乘内乱刘聪据国 借外援猗卢受封
- ▪ 第二十三回 倾国出师权相毕命 覆巢同尽太尉知非
- ▪ 第二十四回 执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义旅关右迓亲王
- ▪ 第二十五回 贻书归母难化狼心 行酒为奴终遭鸩毒
- ▪ 第二十六回 诏江东愍帝征兵 援灵武麹允破虏
- ▪ 第二十七回 拘王浚羯胡吞蓟北 毙赵染晋相保关中
- ▪ 第二十八回 汉刘后进表救忠臣 晋陶侃合军破乱贼
- ▪ 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
- ▪ 第三十回 牧守联盟奉笺劝进 君臣屈辱蒙难丧生
- ▪ 第三十一回 晋王睿称尊嗣统 汉主聪见鬼亡身
- ▪ 第三十二回 诛逆登基羊后专宠 乘衅独立石勒称王
- ▪ 第三十三回 段匹磾受擒失河朔 王处仲抗表叛江南
- ▪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
- ▪ 第三十五回 逆贼横行廷臣受戮 皇灵失驭嗣子承宗
- ▪ 第三十六回 扶钱凤即席用谋 遣王含出兵犯顺
- ▪ 第三十七回 平大憝群臣进爵 立幼主太后临朝
- ▪ 第三十八回 召外臣庾亮激变 入内廷苏峻纵凶
- ▪ 第三十九回 温峤推诚迎陶侃 毛宝负剑救桓宣
- ▪ 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
- ▪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
- ▪ 第四十二回 并前赵石勒称尊 防中山徐遐泣谏
- ▪ 第四十三回 背顾命鸮子毁室 凛梦兆狐首归邱
- ▪ 第四十四回 尽愚孝适贻蜀乱 保遗孤终立代王
- ▪ 第四十五回 杀妻孥赵主寡恩 协君臣燕都却敌
- ▪ 第四十六回 议北伐蔡谟抗谏 篡西蜀李寿改元
- ▪ 第四十七回 饯刘翔晋臣受责 逐高钊燕主逞威
- ▪ 第四十八回 斩敌将进灭宇文部 违朝议徙镇襄阳城
- ▪ 第四十九回 擢桓温移督荆梁 降李势荡平巴蜀
- ▪ 第五十回 选将得人凉州破敌 筑宫渔色石氏宣淫
- ▪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
- ▪ 第五十二回 乘羯乱进攻反失利 弑赵主易位又遭囚
- ▪ 第五十三回 养子复宗冉闵复姓 孱主授首石氏垂亡
- ▪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
- ▪ 第五十五回 拒忠言殷浩丧师 射敌帅桓温得胜
- ▪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
- ▪ 第五十七回 具使才说下凉州 满恶贯变生秦阙
- ▪ 第五十八回 围广固慕容恪善谋 战东河诸葛攸败绩
- ▪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征变节 张天锡乘乱弑君
- ▪ 第六十回 失洛阳沈劲死义 阻石门桓温退师
- ▪ 第六十一回 慕容垂避祸奔秦 王景略统兵入洛
- ▪ 第六十二回 略燕地连摧敌将 拔邺城追掳孱王
- ▪ 第六十三回 海西公遭诬被废 昆仑婢产子承基
- ▪ 第六十四回 谒崇陵桓温见鬼 重正朔王猛留言
- ▪ 第六十五回 失姑臧凉主作降虏 守襄阳朱母筑斜城
- ▪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
- ▪ 第六十七回 山墅赌弈寇来不惊 淝水交锋兵多易败
- ▪ 第六十八回 结丁零再兴燕祚 索邺城申表秦庭
- ▪ 第六十九回 据渭北后秦独立 入阿房西燕称尊
- ▪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
- ▪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
- ▪ 第七十二回 谋刺未成秦后死节 失营被获毛氏捐躯
- ▪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
- ▪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
- ▪ 第七十五回 失都城西燕被灭 压山寨北魏争雄
- ▪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
- ▪ 第七十七回 殷仲堪倒柄授桓玄 张贵人逞凶弑孝武
- ▪ 第七十八回 迫诛奸称戈犯北阙 僭称尊遣将伐西秦
- ▪ 第七十九回 吕氏肆虐凉土分崩 燕祚祚衰魏兵深入
- ▪ 第八十回 拓跋珪转败为胜 慕容宝因怯出奔
- ▪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
- ▪ 第八十二回 通叛党兰汗弑君 诛贼臣燕宗复国
- ▪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
- ▪ 第八十四回 戕内史独全谢妇 杀太守复陷会稽
- ▪ 第八十五回 失荆州参军殉主 弃苑川乾归逃生
- ▪ 第八十六回 受逆报吕纂被戕 据偏隅李暠独立
- ▪ 第八十七回 扫残孽南燕定都 立奸叔东宫失位
- ▪ 第八十八回 吕隆累败降秦室 刘裕屡胜走孙恩
- ▪ 第八十九回 覆全军元显受诛 夺大位桓玄行逆
- ▪ 第九十回 贤孟妇助夫举义 勇刘军败贼入都
- ▪ 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
- ▪ 第九十二回 贪女色吞针欺僧侣 戕妇翁拥众号天主
- ▪ 第九十三回 葬爱妻遇变丧身 立犹子临终传位
- ▪ 第九十四回 得使才接眷还都 失兵机纵敌入险
- ▪ 第九十五回 覆孤城慕容超亡国 诛逆贼冯文起开基
- ▪ 第九十六回 何无忌战死豫章口 刘寄奴固守石头城
- ▪ 第九十七回 窜南交卢循毙命 平西蜀谯纵伏辜
- ▪ 第九十八回 南凉王愎谏致亡 西秦后败谋殉难
- ▪ 第九十九回 入荆州驱除异党 夺长安翦灭后秦
- ▪ 第一百回 招寇乱秦关再失 迫禅位晋祚永终
却说石闵幽主擅权,复下令城中,略言:“孙刘构逆,已得伏事,支党并诛,不及良善。此后与官同心,尽可留住,否则任令他去,不复相禁。”遂大开城门,纵使出入。于是羯人相率出城,填门塞道,独赵人陆续趋入,远近争集,闵知羯人不为己用,因颁令内外赵人,斩一羯首送凤阳门,文官进位三级,武官立拜牙门。看官!试想人生无不欲富贵,得了这种机会,哪有不欢跃奉命的道理?才阅一日,携首来献,多至数万。闵且亲率赵人,再行搜诛羯种,羯人共毙二十余万,弃尸城外,馁饲豺狼狐犬。就是一班外戍羯士,也由闵分投书札,令身为将帅的赵人,诛戮殆尽。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抚军将军石宁,武卫将军张季,及诸公侯卿校龙腾军等万余人,至此都恐连累,出奔襄国。汝阴王琨,亦奔据冀州,抚军张沈据滏口,张贺度据石渎,建义将军段勤据黎阳,宁南将军杨群据桑壁,刘国据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滠头,蒲洪据枋头,众各数万,皆不附闵。王朗麻秋,也自长安奔洛阳。闵遣人召秋,令图王朗,秋袭杀朗部羯人千余名,朗幸逃免,转奔襄国。秋忽生悔意,亦走依蒲洪。
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纠众七万,向邺讨闵。闵自率骑兵出拒,列阵城北,遥见敌军如墙而来,便跃马出阵,手持两矛,直奔敌军。敌军前队,远来疲乏,不防闵轻骑杀到,一时不及招架,便致倒退。琨等尚在后面,见前军纷纷退后,还道闵军甚盛,抵敌不住,自己顾命要紧,也即拍马返奔。为这一走,遂致全军奔溃,仿佛天崩地塌一般。闵得任情追杀,斩首至三千级,待至琨等逃远,方收兵还邺,琨等仍奔还冀州去了。并非石闵善战,实是琨等无用。闵既大获胜仗,复与李农率三万骑兵,往攻石渎。石鉴被锢御龙观中,因闵农外出,监守少懈,乃得写就一书,密令近侍赍送滏口,嘱令抚军张沈等,乘虚袭邺。哪知近侍不去报沈,反将鉴书持达闵农。石苞李松孙伏都等,都为石鉴所卖,怪不得近侍使刁。闵农当即驰还,突入御龙观,责鉴反复,褫去赵主的名目,又复赠他一刀,结果性命。鉴在位只一百零三日。闵索性大诛石氏,捕得石虎孙二十八人,骈戮无遗。惟尚有虎子数人,如石琨石祗等,统居外境,尚未遭难。
邺中已无石氏遗种,闵即欲僭号称尊,司徒申锺,司空郎闿,密承闵旨,联络朝臣四十八人,同声劝进。闵佯为退逊,让与李农。农不敢受,誓死固辞。辞与不辞相等,始终难逃一死。闵乃语众道:“我等本是晋人,今晋室犹存,愿与诸君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诸君以为何如?”诚能如是,倒也完名全节,可惜言不由衷。尚书胡睦进言道:“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大位,晋氏衰微,远窜江表,岂尚能总驭英雄,混一四海么?”看汝能长为闵臣否?闵欣然道:“胡尚书可谓识机知命,我当勉从。”遂至南郊即位,公然称帝,易赵号魏,复姓冉氏。纪元永兴,追尊祖隆为元皇帝,父曜为高皇帝,奉母王氏为皇太后,妻董氏为皇后,子智为皇太子,余子亦皆封王。命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加封齐王,农诸子皆为县公。文武各进位三等,封爵有差。并遣使持节,尉谕各处军戍,一律免罪。
诸军屯皆不受命,赵新兴王石祗,闻鉴被弑,也在襄国称帝,改元永宁。用汝阴王琨为相国,并授姚弋仲为右丞相,待以殊礼。弋仲子襄为骠骑大将军,时弋仲据滠头,蒲洪据枋头,各思称雄关右,互生疑忌。秦雍流民,相率归洪,洪有众至十余万。弋仲恐洪过盛难制,遣子襄引兵击洪,为洪所破。洪遂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兼三秦王。即前秦之剏始。且因谶文有草付应王一语,乃改姓苻氏。洪第三子健,少娴弓马,勇武有力,尝为石氏父子所亲爱,洪因立为世子。赵将麻秋,既往依洪,洪命秋为军师将军。秋劝洪先收关中,然后东争天下,洪深服秋言。哪知人心不测,暗杀难防,洪引秋为知己,秋偏视洪若仇家,一无心,一有心,两人终夕昵谈,继以宴饮,秋竟置毒入酒,劝洪痛饮数杯。及秋辞宴退出,洪腹中忽然绞痛,不可忍耐,自知遭秋暗算,急召世子健入语道:“我拥众十万,据住险要,冉闵慕容俊等,本可指日荡平,就是姚襄父子,亦在我掌握,所以迟迟入关,实欲先清中原,再行西略;不意为竖子所欺,致我中毒。我死后,看汝兄弟未能肖我,休得再想中原,不如鼓行西进,得踞关中,也好独霸一方呢。”一麻秋尚不能防,还说能平定中原,也是痴想。言讫竟死。健秘不举哀,即率亲兵往捕麻秋。秋正安排兵甲,将乘丧为乱,不防苻健已先到来,急切不能抵御,立被健麾众拿下,一刀两段,报了父仇,然后为父发丧,承袭遗业。且遣使向晋报讣,自削王号,用晋封爵。原来洪先降晋,见前回。曾受封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此时健即自称征北将军,向晋请命。赵石祗甫经称帝,也欲笼络苻健,命为镇南大将军,健佯为受命,在枋头修缮宫室,督兵种麦,示不复出;暗中却部署兵马,谋取关中。
关中本为赵属土,由将军王朗居守。朗自长安奔洛阳,复自洛阳奔襄国,见上文。当时但留司马杜洪,居守长安。洪常恐苻氏入关,阴加戒备。及苻氏父死子继,已放心了一大半,嗣闻健课农筑舍,更觉不以为意,谁知苻健竟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领雍州刺史,尽众西行,在盟津架起浮桥,渡河直进。至大众毕济,将桥毁断,仿佛破釜沈舟,有进无退。健弟雄先驱至潼关,洪始得报,乃遣部将张先出拒,与雄交战,倒还不分胜负。及健继至,张先势孤难敌,败回关中。健虽得战胜,犹修笺致洪,并送名马珍宝,谓将自至长安,奉洪尊号。洪也虑苻健怀诈,顾语属吏道:“这所谓币重言甘,明明是诱我呢。”乃尽召关中兵士,东出拒健。健已进次赤水,遣雄略地渭北,又追击张先至阴槃,把他擒住;再派兄子菁旁徇诸城,所至辄陷。洪出长安才数十里,迭接各处败报。又闻健乘胜杀来,急得面色仓皇。部众见主帅失色,越发惊心,你奔我逃,如鸟兽散。洪只剩得数百骑,眼见得不能对敌,并不敢再回长安,索性奔往司竹去了。
健竟入长安,据为都城,遣使至晋廷告捷,且向桓温修好。健有长史贾玄硕等,请依刘备称汉中王故事,表健为关中大都督大单于秦王。健佯怒道:“我岂就好做秦王么?况晋使未返,我所应有的官爵,难道汝等所能预知么?”众始无言。越年为晋穆帝永和七年,晋使已归,不闻加封,他复密使心腹,讽玄硕等表上尊号。玄硕等不敢不从,遂请健为天王大单于。健尚假惺惺的谦让一番,至玄硕等两次劝进,便自号秦天王大单于,建元皇始。史家称为前秦。为十六国中之一。当下缮宗庙,置社稷,立妻强氏为天王后,子苌为天王太子,弟雄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兼车骑大将军,领雍州刺史。自余封拜百官,位秩有差。又遣使四出,问民疾苦,旁求俊义,除去赵时苛政。关中人民,赖是少安。
赵主祗方与冉闵相持,无暇西顾,因此健得从容布置,据有西秦。冉闵欲北向攻赵,赵主祗已遣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等,统兵十万,南行攻闵。闵遣人临江传语晋使道:“羯贼扰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已诛去羯首,只有余党未平,江东若能共讨,可即发兵前来。”晋使转报晋廷,廷议以闵亦乱贼,置诸不睬。闵欲自出拒敌,恐李农居中为变,竟将农诱入杀死,并戮农三子。与人共事,人得利而己先受害,如李农辈,最不值得。还有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侍严震赵升等,俱连坐农党,尽被骈诛,乃遣卫将军王泰为前锋,出击赵兵,自为后应。
会赵汝阴王琨,南入邯郸,与镇南将军刘国,会师并进。途次遇着王泰,一战败绩,死伤万余人。琨退归邯郸,国亦还屯繁阳。既而国与段勤张贺度靳豚等,复会兵攻邺,闵遣刘群为行台都督,率同诸将王泰崔通周成等,共十二万众,出堵黄城。闵自统精卒八万继进,与刘国大战苍亭,刘国等虽然连兵,却是将令不齐,众心未壹,反不如魏兵一致,鼓动一股锐气,东冲西撞,斫毙刘国连合军,共二万八千人。国等败遁,靳豚稍迟一步,中槊被杀,残众尽溃。闵振旅归邺,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仿佛如石氏全盛时。既入邺城,行饮至礼,群下欢舞。闵且欲笼络人心,求才兴学,特备玄纁束帛,礼征陇西辛谧。谧字处道,少有志操,博学能文,精草隶书,为时楷法,及长,尝杜门晦迹,谢绝交游。刘聪石勒,再三征召,终不肯起,及得闵征书,依然不就,但复书答闵道:
昔许由辞尧,以天下让之,全其清高之节。伯夷去国,之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此往而不返者也。然贤人君子,虽居庙堂之上,无异山林之中,斯穷理尽性之妙,岂有识之者耶?是故不婴于祸难者,非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与吉会尔。谧闻物极则变,冬夏是也,致高则危,累棊是也。君王功已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宜因兹大捷,归身本朝,指晋。必有许由伯夷之廉,享乔松之寿,永为世辅,岂不美哉?
复书既去,尚恐闵不肯放过,竟自甘绝粒,不食而死。不没高人。闵怎肯听从谧言,又起步骑十万人,往攻襄国。封次子胤为太原王,进号大单于,署骠骑大将军,配以降胡千人,令他居守。光禄大夫韦祐谏言:“降胡难恃,且不宜仿称单于。”哪知闵闻言大怒,反责祐离间戎夷,把他处斩,并杀謏子伯阳,直抵襄国城下,四面围攻。上筑土山,下穿地道,仰登俯凿,誓破坚城。赵主祗督兵固守,支持至百余日,幸还无恙。闵令军士筑室返耕,为久持计,于是祗相顾惶急,自去帝号,改称赵王。使张举诣燕乞师,许送传国玺,遣张春赴滠头,向姚弋仲处求援。弋仲即命子襄率骑兵三万八千,往援襄国,就是燕王慕容俊,也令将军悦绾,率骑兵三万人,救赵拒魏。再加赵汝阴王石琨,又从冀州赴急,三方会合,共得劲卒十余万,直逼闵垒。闵使将军胡睦御襄,孙威御琨,并皆战败,孑身遁还。闵自拟出击,卫将军王泰谏阻道:“今襄国未平,外援云集,若我军出战,必至腹背受敌,岂非危道?不若固垒相持,伺隙而动,方保万全。况陛下亲临行阵,万目共瞻,一或挫失,大事去了,请持重勿出,臣愿率诸将为陛下破敌。”闵点首称是。忽由道士法饶进言道:“陛下围攻襄国,旷日逾年,尚无尺寸功效,今群寇趋至,又避难不击,试问将如何使众哩?且太白入昴,当应赵分,百战百克,何待踌躇。”闵被他一说,不由的眉飞色舞,攘袂大言道:“我计决了,敢言不战者斩!”乃倾垒出发,与姚襄对阵交锋。可巧石琨从东面驰来,悦绾从西面趋至,尘头大起,惊动闵军。赵主石祗,又由城中冲出,前后左右,四集攻闵。闵军在外日久,已经疲敝,哪里挡得住四面兵马,顿时大溃,先走的得逃性命,后走的都做鬼奴。
闵与十余骑拚命飞跑,走还邺城,那知次子冉胤,已被降胡执住,往降襄国。邺中大乱,所有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车骑将军胡睦,侍中李綝,中书监卢谌以下,尽被杀死,人物歼尽,盗贼蜂起,司冀大饥,人自相食。闵已潜入邺中,邺人尚未闻知,内外恟恟。讹言闵已败没,射声校尉张艾,劝闵亲出抚慰,安定众心。闵乃至南郊收劳军士,讹言少息,遂诛道士法饶父子,支解以徇,追尊韦謏为大司徒,已经迟了。一面搜卒补乘,再图御敌。姚襄已还军滠头,姚弋仲责他不擒冉闵,杖襄百下,惟不复用兵。燕将悦绾,也即退去,独赵主祗更遣部将刘显,率众七万,再攻冉闵,进次明光宫,去邺止二十三里。闵急召卫将军王泰,商议拒敌方法。泰恨前言不用,托病不入。至闵亲往访问,泰仍固称病笃,不能参议。闵不禁大怒,还宫语左右道:“可恨巴奴,乃公岂定要靠他,才得保命吗?我当先灭群孽,再斩王泰。”说着,便悉众尽出,拚死杀去,得破显军,追至阳平,乘势斩杀,得首级三万余颗,杀得显穷蹙失措,几乎无路可奔,不得已遣使乞降,情愿杀祗自效。闵乃纵显使去,自还邺中。左右密承闵旨,诬言王泰将叛奔入秦。闵正要杀泰,听得此语,好似火上添油,立命将泰处斩,并夷三族。
过了匝月,果得刘显来文,报称杀赵主祗,及丞相乐安王炳,太保张举,太宰赵庶等十余人,据定襄国,纳质请命。闵喜如所望,尚未答复,那赵主祗的头颅,已自襄国献入邺中。闵令悬示三日,焚诸通衢,乃封显为大单于,领冀州牧。看官听着!赵主祗称帝襄国,只越一年,便即遭弑,后赵至是乃亡,总计后赵自石勒建国,至祗已易六人,共得七主,只合成二十三年。了结后赵。刘显降闵,才阅百日,又欲自上尊号,谋袭冉闵,偏被闵预先探知,发兵邀击,杀退显兵,显狼狈走还。但闵虽得胜,所辖各土,已皆瓦解。徐州刺史刘启,兖州刺史魏统,豫州刺史张遇,荆州刺史乐弘,俱举州降晋。还有魏平南将军高棠,征虏将军吕护,执住洛州刺史郑系,也向晋请降。又如故赵将周成屯廪邱,高昂屯野王,乐立屯许昌,李历屯卫国,亦陆续归晋,就是刘显据住襄国,虽经屡败,也居然僭号称尊,且率众攻魏常山。常山太守苏彦,飞使至邺城乞援。闵使太子智留守邺城,以大将军蒋干为辅,自率锐骑八千人,往救常山,一战却敌。显前军大司马石宁,举枣强城降闵,闵势益盛,更进兵追显。显奔还襄国,大将军曹伏驹,知显无成,竟为闵内应,开门纳入追军。显无处奔避,眼见为闵军所困,乱刃分尸,所有家眷及伪署公卿,一古脑儿屠杀净尽。又放起一把无名火来,毁去襄国宫室;凡襄国遗民,尽被闵驱至邺中。可怜石氏遗种,单剩了一个汝阴王琨,系是石虎幼子,他已弄得无兵无饷,没奈何挈领妻妾,南走建康,向晋乞怜,保他一脉。晋廷追念宿仇,怎肯相容,立将琨绑缚起来,驱出市曹,一刀两段。琨妻妾亦同时骈首,于是石氏遂绝。小子有诗叹道:
莫道贻谋可不臧,祖宗积恶播余殃。
羯胡一败无遗类,到底凶人是速亡。
晋既杀死石琨,又想趁这机会,规复中原。欲知成功与否,待小子下回再详。
冉闵乘石氏之敝,起灭石氏,扫尽羯胡,僭帝号,复原姓,说者谓其志不忘晋,临江呼助,设晋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亚。吾意不然。段匹磾之害刘琨,吾犹恨其昧公徇私,不能以厌次数言,遂为之恕。彼闵蒙乃父之余廕,受石氏之豢养,予以高官,给以厚禄,大马犹知报主,闵犹人耳,何竟不顾私恩,对宠我荣我者而反噬之?况羯虽异族,远系从同,必欲尽歼无遗,设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谓其能顾祖国,必无是理。其所以临江相呼者,惧赵主祗之扼其背,与秦王健之掣其肘,不得已而为将伯之求耳。晋廷之置诸不理,吾犹幸晋吏之不为李农也。若赵主祗之终归陨灭,与汝阴王琨之被杀建康,覆巢之下,致无完卵,此乃石勒父子之孽报,不如是不足以暴其恶也,于他人乎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