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汉野史
- ▪ 第一回_高祖置酒论三杰_娄敬建策都关中
- ▪ 第二回_平燕地卢绾封王_据海岛田横死义
- ▪ 第二十三回_沧桑侍女谈遗事_杯酒宫廷伏杀机
- ▪ 第三回_勇季布辱身为奴_侠朱家设计救士
- ▪ 第五十五回_遭危急六王自杀_讨叛逆七国荡平
- ▪ 第二十四回_萧何推贤得替人_曹参为相饮醇酒
- ▪ 第四回_韩信赠金报漂母_陈平划策擒楚王
- ▪ 第二十五回_惠帝发怒囚辟阳_朱建定计见宏孺
- ▪ 第五十六回_废皇后阴谋争宠_易太子忠谏见疏
- ▪ 第五回_高祖行赏封列侯_萧何论功居第一
- ▪ 第二十六回_匈奴移书调吕后_惠帝始冠纳正宫
- ▪ 第五十七回_窦太后溺爱少子_胶东王正位青宫
- ▪ 第八十九回_拜廷尉张汤得宠_决疑狱倪宽显名
- ▪ 第一二二回 刘屈牦坐罪伏诛 李广利降胡被杀
- ▪ 第一五八回 许史争权进宵小 恭显定计陷忠良
- ▪ 第一五九回 结贡禹石显邀名 逐周堪元帝被惑
- ▪ 第一九八回 私侍女王临谋逆 讨赤眉廉丹败亡
- ▪ 第一六零回 忤奸人贾杨坐罪 重宦竖周张无权
- ▪ 第一六一回 朱云讲经折奸党 陈咸陷狱遇救星
- ▪ 第一九九回 刘縯兴兵复帝室 王常率从助汉兵
- ▪ 第五十八回_朝有苍鹰人侧目_暮来群燕鸟鸣冤
- ▪ 第五十九回_遭刺客议臣横死_辨凶器磨工明冤
- ▪ 第六回_尊太上社徙枌榆_起朝仪礼成绵蕞
- ▪ 第一六二回 明易数京房亡身 发屯兵陈汤矫诏
- ▪ 第一六三回 陈汤决策斩郅支 石显进言阻奉世
- ▪ 第一六四回 昭君遗恨嫁匈奴 史丹尽忠护太子
- ▪ 第一六五回 成帝即位黜宦竖 王尊舍命护金堤
- ▪ 第一六六回 辟讹言王商拜相 宠外戚五侯受封
- ▪ 第二十七回_扩规模长安筑城_纵酒色孝惠短柞
- ▪ 第六十回_景帝遣使兴大狱_梁王悔过出罪人
- ▪ 第一二三回 轮台诏武帝悔祸 林光宫日磾立功
- ▪ 第二零零回 破淯阳刘玄称帝 围渐台王莽伏诛
- ▪ 第二十八回_立少帝太后亲政_罢王陵诸吕封王
- ▪ 第六十一回_梁孝王伏阙请罪_周亚夫失宠免官
- ▪ 第一二四回 防后患婕妤赐死 颁遗诏武帝托孤
- ▪ 第七回_正朝会叔孙受赏_灭敌国冒顿崛兴
- ▪ 第二十九回_吕后下诏废少帝_田生设计说张卿
- ▪ 第一二五回 职供养盖主入宫 谋篡夺燕王遇赦
- ▪ 第一六七回 遭诬蔑丞相免宫 泄忠谋京兆下狱
- ▪ 第一六八回 遭谴责弟兄僭上 承恩宠姊妹入宫
- ▪ 第一六九回 废许后婕妤见机 立赵氏合德专宠
- ▪ 第一二六回 奉贤母不疑著名 冒太子方遂伏法
- ▪ 第一七零回 飞燕姊妹乱宫闱 王氏弟兄专朝政
- ▪ 第三十回_两赵王女祸亡身_朱虚侯军法行酒
- ▪ 第一七一回 张禹设辞媚外戚 朱云请剑斩佞臣
- ▪ 第一七二回 王莽计害淳于长 成帝逼死翟方进
- ▪ 第三十一回_曲逆智免吕媭谮_陆生计联平勃欢
- ▪ 第一七三回 肆淫虐嬖宠擅权 怀忠愤阉人聚议
- ▪ 第六十二回_周亚夫下狱饿死_梁孝王失意病终
- ▪ 第三十二回_见鬼物吕后身死_得密报齐王起兵
- ▪ 第六十三回_景帝论相抑窦婴_太后崇老怒辕固
- ▪ 第六十四回_文翁化蜀立官学_景帝崩御葬阳陵
- ▪ 第一二七回 李陵置酒劝苏武 常惠设策动单于
- ▪ 第八回_征匈奴娄敬料敌_困白登陈平献谋
- ▪ 第六十五回_武帝即位封外家_仲舒对策尊儒术
- ▪ 第三十三回_周勃矫诏入北军_刘章率兵诛吕产
- ▪ 第九回_患匈奴始议和亲_实关中尽徙大姓
- ▪ 第一七四回 承正统刘欣入继 耽淫乐成帝暴崩
- ▪ 第六十六回_窦太后深怒儒生_万石君独严家教
- ▪ 第三十四回_灭诸吕奉迎代邸_立文帝清除皇宫
- ▪ 第一二八回 全汉节苏武归国 谢故人李陵报书
- ▪ 第一七五回 承大统哀帝即位 避外家王莽辞职
- ▪ 第一七六回 易大臣何武罢官 忤外戚师丹免职
- ▪ 第十回_高祖谩骂遭刺客_贯高忍死明赵王
- ▪ 第六十七回_严助奉诏定远方_闽越杀王奉汉令
- ▪ 第三十五回_惠帝子无辜被戮_窦后弟脱险受封
- ▪ 第六十八回_东方生诣阙上书_金马门佯狂避世
- ▪ 第三十六回_陈平巧言胜周勃_陆贾奉书见赵佗
- ▪ 第六十九回_东方割肉遗细君_相如弹琴挑卓女
- ▪ 第三十七回_赵佗报书去帝号_贾谊被谗谪长沙
- ▪ 第七十回_效鸾凰文君私奔_脱鹔鹴相如贳酒
- ▪ 第十一回_争易储周昌相赵_谋叛汉陈豨连胡
- ▪ 第七十一回_卓文君当垆沽酒_汉武帝微服出游
- ▪ 第十二回_高祖自将击陈豨_吕后设计杀韩信
- ▪ 第七十二回_柏谷亭夜行遇险_终南山昼猎生灾
- ▪ 第三十八回_得游扬季布显名_惹嫌疑绛侯被逮
- ▪ 第七十三回_罗珍异大修上苑_苦饥寒争逐金丸
- ▪ 第一七七回 任权术武吏显名 验鼓妖大臣遭戮
- ▪ 第一七八回 中山兴狱抱奇冤 东平立石遭横祸
- ▪ 第一七九回 董圣卿断袖蒙恩 息夫躬进谗受报
- ▪ 第一八零回 王嘉进谏下诏狱 孔光复宫巡园陵
- ▪ 第一八一回 辱丞相鲍宣获罪 救司隶王咸举幡
- ▪ 第三十九回_薄太后力救绛侯_张释宅受知文帝
- ▪ 第一八二回 迎幸臣孔光献媚 慕华胄董恭求婚
- ▪ 第一八三回 闻戏言王闳进谏 惧伏诛董贤自戕
- ▪ 第四十回_张廷尉用法持平_淮南王蓄谋造反
- ▪ 第一八四回 没家财董氏远徙 贬四后王莽弄权
- ▪ 第四十一回_淮南王发愤饿死_贾太傅痛哭陈言
- ▪ 第一八五回 恣攻击贼臣树党 颂功德群僚献谀
- ▪ 第七十四回_著战功李广知名_挑边衅聂壹献计
- ▪ 第四十二回_中行进计教匈奴_伏女传经授晁错
- ▪ 第十三回_遇吕后彭越被醢_哭梁王栾布明冤
- ▪ 第七十五回_觉阴谋单于脱逃_坐逗桡王恢自杀
- ▪ 第十四回_陆贾奉使封赵佗_樊哙排闼见高祖
- ▪ 第七十六回_感荣枯田窦争胜_构嫌隙蚡夫讲和
- ▪ 第四十三回_缇萦上书脱父罪_文帝下诏除肉刑
- ▪ 第一二九回 丁外人私侍公主 上官桀谋害霍光
- ▪ 第一三零回 上官桀谋逆伏诛 燕王旦惧罪自杀
- ▪ 第四十四回_冯唐论救云中守_文帝受欺新垣平
- ▪ 第一三一回 讨乌桓明友报捷 斩楼兰介子立功
- ▪ 第四十五回_应梦境宠邀明主_肃朝仪气折幸臣
- ▪ 第一三二回 孝昭帝驾崩无嗣 昌邑王奉召入京
- ▪ 第四十六回_失铜山邓通饿死_赐几杖吴王不朝
- ▪ 第一三三回 刘贺即位肆昏淫 霍光忧国谋废立
- ▪ 第四十七回_议和亲匈奴背约_识将才细柳劳军
- ▪ 第一三四回 延年按剑劫群臣 太后宣诏废刘贺
- ▪ 第四十八回_孝文遗诏定服制_景帝嗣位任宠臣
- ▪ 第一三五回 逢君恶从官伏诛 起民间宣帝继统
- ▪ 第一三六回 延年上书劾霍光 宣帝下诏求故剑
- ▪ 第一八六回 赈灾民王莽市恩 降匈奴二王伏法
- ▪ 第一三七回 田司农贪赃自杀 常校尉征胡立功
- ▪ 第一三八回 行毒计许后被鸩 遂阴谋霍女正位
- ▪ 第一八七回 受甘言单于遣女 托大义王莽杀儿
- ▪ 第七十七回_莽灌夫使酒骂座_侠窦婴救友忘身
- ▪ 第一三九回 魏相因许伯进言 宣帝防霍氏生变
- ▪ 第一八八回 云敞仗义收遗骸 王莽修兴大狱
- ▪ 第七十八回_田蚡设计激太后_武帝被迫罪灌夫
- ▪ 第一四零回 罢诸霍贵戚怨望 获王媪外家受封
- ▪ 第七十九回_田蚡抱病遭冤鬼_相如奉使通西夷
- ▪ 第八十回_惑女巫陈后被废_私窦主董偃见亲
- ▪ 第八十一回_长门词赋难邀宠_平阳歌舞独承恩
- ▪ 第四十九回_议削地晁错发难_擅称兵刘濞首谋
- ▪ 第八十二回_卫青胜敌取侯封_李广复仇诛醉尉
- ▪ 第五十回_吴王遣使告诸侯_七国连兵讨晁错
- ▪ 第八十三回_飞将军射石没羽_主父偃上书得官
- ▪ 第一四一回 发逆谋功臣绝后 报旧恩宫婢陈言
- ▪ 第八十四回_悔愆尤恶人改行_逞眶眦侠客寻仇
- ▪ 第五十一回_亚夫窦婴同拜将_袁盎晁错两相仇
- ▪ 第一四二回 封刘贺废王善终 褒王成循吏接迹
- ▪ 第八十五回_坐大逆郭解伏诛_谋联姻徐甲奉使
- ▪ 第一四三回 龚遂单车治渤海 朱邑遗命葬桐乡
- ▪ 第八十六回_主父偃殉利亡身_公孙弘曲学阿世
- ▪ 第五十二回_晁错朝衣斩东市_亚夫坚壁老吴师
- ▪ 第一四四回 惊远夷广汉扬名 得民心京兆大治
- ▪ 第八十七回_怀印绶买臣得官_载后车故妻自缢
- ▪ 第八十八回_平津开阁延贤人_张汤具狱磔盗鼠
- ▪ 第五十三回_论晁错邓公鸣冤_救袁盎从史报德
- ▪ 第十五回_安储位张良授计_破阴谋英布起兵
- ▪ 第五十四回_闯吴营灌夫报仇_走丹徒刘濞被杀
- ▪ 第十六回_出下策英布败绩_歌大风高祖还乡
- ▪ 第十七回_识反相早知刘濞_怀忌心冤系萧何
- ▪ 第十八回_张胜奉使误燕王_卢绾避征畏吕后
- ▪ 第十九回_四皓进言安乐宫_周勃受诏代樊哙
- ▪ 第二十回_高祖临终论相位_吕后秘丧逞阴谋
- ▪ 第二十一回_智陈平巧全樊哙_戆周昌力保赵王
- ▪ 第二十二回_钟阴祸吕雉肆毒_被奇刑人彘生灾
- ▪ 第一四五回 白奇冤于公积德 逞阴谋广汉遭刑
- ▪ 第一八九回 固权柄联姻天子 行大婚颁赏群臣
- ▪ 第一九零回 滥封典加号宰衡 施媚术求悦太后
- ▪ 第一四六回 治颍川黄霸著绩 京兆尹张敞显名
- ▪ 第一四七回 翁归威行右扶风 延寿德化左冯翊
- ▪ 第一九一回 权奸受赏加九锡 公卿助恶掘后陵
- ▪ 第一四八回 诬大臣延寿被诛 轻丞相望之失宠
- ▪ 第一九二回 怀母仇平帝被弑 践大位王莽立君
- ▪ 第一四九回 屠伯酷法治河南 严妪贤名表东海
- ▪ 第一九三回 安众侯兴兵倡义 翟太守为国倾家
- ▪ 第一五零回 问牛喘解调阴阳 睹鶡来误认祥瑞
- ▪ 第一九四回 托符命王莽即真 索玉玺太后发怒
- ▪ 第一五一回 定车师郑吉立功 袭罕(干干)武贤献计
- ▪ 第一五二回 赵充国屯田立功 辛武贤挟私报怨
- ▪ 第一九五回 按金匮拜封党羽 因符命诛戮公卿
- ▪ 第一九六回 畏坐罪扬雄投阁 耻屈节龚胜轻生
- ▪ 第一九七回 行苛政群盗纷起 荐奇士连帅被诛
- ▪ 第九十回_卫青立功封三子_赵禹选士得二人
- ▪ 第九十一回_卫青得尚平阳主_汲黯见惮淮南王
- ▪ 第九十二回_淮南王养士复仇_太子迁弃妻谋叛
- ▪ 第九十三回_兴大狱两国灭亡_定叛案万人遭戮
- ▪ 第九十四回_霍嫖姚奋勇立功_张博望艰难奉使
- ▪ 第九十五回_通西域张骞献计_过河东去病寻亲
- ▪ 第九十六回_卫将军听计赠金_浑邪王惧诛降汉
- ▪ 第九十七回_畏汉兵单于远遁_误军期李广自戕
- ▪ 第一五三回 呼韩邪稽颡来朝 麒麟阁表功画像
- ▪ 第九十八回_去病伐胡封狼居_张骞凿空通西域
- ▪ 第九十九回_卜式输财结主知_张汤言利乱国政
- ▪ 第一○○回_使乘障枉死狄山_坐腹诽冤杀颜异
- ▪ 第一五四回 王刘空诩黄白方 盖杨首蒙文字狱
- ▪ 第一五五回 疏仲翁叔侄辞官 韦玄成兄弟让国
- ▪ 第一零一回 陷李文谒居助虐 告张汤赵王复仇
- ▪ 第一五六回 冯夫人锦车持节 乌孙主晚岁归朝
- ▪ 第一零二回 张汤遗书报私仇 倪宽为政膺上考
- ▪ 第一五七回 宣帝崩御立嗣君 史高争权结宦竖
- ▪ 第一零三回 阻内属吕嘉称兵 请长缨终军赍志
- ▪ 第一零四回 坐酎金列侯失爵 平南粤二将立功
- ▪ 第一零五回 耀兵威武帝巡边 好神异方士进用
- ▪ 第一零六回 少翁术致王夫人 武帝诗成柏梁体
- ▪ 第一零七回 佩六印栾大奉使 得大鼎孙卿进书
- ▪ 第一零八回 夸神异渥洼产马 坐诬罔五利受刑
- ▪ 第一零九回 登嵩高山呼万岁 封泰岱天报德星
- ▪ 第一一零回 行平准弘羊受爵 塞决河武帝兴歌
- ▪ 第一一一回 袭辽东小国启衅 定朝鲜两将无功
- ▪ 第一一二回 黄鹄歌兴汉公主 哀蝉曲悼李夫人
- ▪ 第一一三回 李广利征宛无功 赵破奴攻胡败没
- ▪ 第一一四回 得宛马新作歌辞 夸夷使大张宴乐
- ▪ 第一一五回 赋五言苏武奉使 敬大节卫律劝降
- ▪ 第一一六回 苏武仗节牧羝羊 李陵奋勇战胡骑
- ▪ 第一一七回 李陵失援降匈奴 马迁得罪下蚕室
- ▪ 第一一八回 任廷尉杜周枉法 拜直指江充怀奸
- ▪ 第一一九回 江充大兴巫蛊狱 武帝避暑甘泉宫
- ▪ 第一二零回 石德献计斩江充 屈牦率兵战太子
- ▪ 第一二一回 戾太子末路自尽 田千秋片言悟主
话说王莽见朝臣尚有多人不肯附己,欲将其设法陷害,因思此事必须引用党羽,以资臂助。于是以王邑、王舜为心腹,孙建为爪牙,平晏管领机密,刘秀充司笔墨。尚有弹劾一事,无人可以胜任,乃命甄丰、甄邯分任其事。莽既将一班私人布置已毕,便想将平日心恶之人,寻出过失,害他一害。因记起昔日太后命名官举荐大司马,满朝公卿多是举着自己,独有何武、公孙禄偏无一言推荐,二人且彼此对荐起来,真是可恨之极,必须先将二人免职,方消我气。莽遂使甄邯假传太后旨意,命孔光奏劾何武、公孙禄,坐以前日互相称举之罪,将其免官就国。莽又令光进奏董武、毋将隆、张由、史立、丁玄、赵昌各人罪恶,将其贬为庶人,或夺去官爵。此时朝中各官所有不附王莽者,已被王莽驱除将尽。其余各人尽是仰莽鼻息,不敢与莽反对,莽遂不将诸人放在眼里。惟有红阳侯王立,莽每见其人,即心生畏惧。原来王立乃王莽叔父,又是太后胞弟,素日与莽不对。莽常恐其寻出自己短处向太后报告,使己不得畅所欲为,因此心畏王立,几次欲奏请太后将王立遣去;又怕太后念着姊弟之情,不肯见听,所以不敢造次进言。
一日王莽忽想出一胁制太后之法,乃先命孔光上书奏称王立前知定陵侯淳于长犯罪,因受其贿赂,反行称誉。又以官婢杨氏所生之子为皇子,舆论不服,应请将王立速遣回国。太后闻奏,果然不肯听从。莽遂对太后说道:“汉家数世无嗣,今太后代幼主听政,此时遇事纵使一秉至公,尚恐众人不服,何况红阳侯今犯有过失。太后若但顾私恩,不从大臣所奏,将红阳侯遣去,恐朝中诸臣皆将效尤为非,祸乱必从此而起。据臣愚见,不如暂令红阳侯回国,以后再行召用未晚。”太后见说,心中本不愿意,因王莽说得十分有关系,不得已乃命王立回国,王立只得遵命起身。
王莽见王立已去,心中非常畅意,因想自己登朝以来,一班朝臣与己意见不合者,轻则罢免,重则诛戮,威权已经显著;只是功德尚无人称颂,必须假造一种祥瑞之事,使群臣歌功颂德,方遂我意。莽正在寻思此事,忽有人报告北方广牧地方,有女子姓赵名春,因病身死,家中众人将她收硷入棺。经过六日之后,众人正想将棺抬去安葬。忽见赵春尸身竟会出在棺外,依然活着。众人看见,皆吃了一惊,疑是见鬼。及走近一看,却的确是赵春其人,遂争向赵春问故。赵春答道:“我死之后,见着已死之父亲及丈夫,他二人对我说道:‘汝年方二十七岁,阳寿未终,命不该绝。’我遂不知不觉,身子忽出在棺外。”
不久又有人传说长安有一个女子,未曾嫁人,忽然身中怀孕,生下一儿,形状与常人不同。常人头只一个,臂只两个,他偏生得古怪,颈上却有两个头,身上又有四个臂。更有一种奇异,尻上还生有眼睛,长至二寸。
当日王莽接连闻得两宗异事,心想我正欲假造祥瑞,以博众人称颂,不料偏遇着此种怪异不祥之事,众人闻知,岂不道我在位毫无功德,所以召此变异。今惟有急觅出一事,使大众称为祥瑞,方能将此事遮掩过去。王莽想罢,便暗中遣人前往益州塞外,对着一群蛮夷说道:“汝等可自称为越裳氏,将白雉一个进献汉朝,必有厚赏。一班蛮人闻言,心贪重赏,即依照来人所嘱,连忙觅得白雉,来到汉朝,口称越裳氏前来进贡,说罢将白雉献上。王莽闻知大喜,命人赏与许多财帛,遣其回塞。
各官闻得此事,皆思讨好王莽,遂一齐向太后奏道:“昔日周公辅周,越裳氏有献雉之瑞;今莽辅汉,德同周公,所以越裳氏也来进献白雉。周公有大功,得赐号曰周;莽有安定汉朝之功,也当赐号为安汉公,并请将莽照故司马霍光之例,加封三万户,以示优异。”此奏既上,太后立时批准。王莽闻知,偏故意上书辞让道:“臣与孔光、甄丰、甄邯诸人一同定策迎立中山王,以安社稷。今请只将孔光等论功行赏,臣莽可不必一律加恩。”太后见书,迟疑不决。甄邯忙向太后奏道:“莽有安宗庙之功,今若听其辞让不封,无以见赏罚公平。”太后闻说,即下诏令莽勿辞,并召莽入朝听赏,莽又托病不入。太后使人连召数次,莽皆说有病不能进朝。左右之人见莽三番五次不肯进朝,皆劝太后依从王莽之意,但封孔光诸人,莽自然进朝。太后依言遂只封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甄邯为承阳侯。
太后将四人封职已毕,谁知王莽依旧推病不来。朝臣见此情形,皆猜出王莽是假意谦让,欲博美名。今见太后当真只封孔光诸人,所以心中不悦,故又托病在家。于是群臣又上奏言:“莽有大功,今虽辞让不居,照例总须将其加赏。”太后闻奏,遂又传诏封莽为太傅,赐号曰安汉公,并加封食邑二万八千户。莽奉到此诏,又假作惶恐不得已之状,上朝受了太傅官职,与安汉公名号,将封邑让还。
莽受太后封赐之后,心中十分得意,便想将一班官吏,也请太后加恩,以博众人称颂。莽遂奏封前东平王云太子开明为东平王,桃乡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宜帝耳孙信等三十六人皆为列候,太仆杨恽等二十五人皆为关内侯。又奏请凡王公列侯,如无后裔,其兄弟之子皆许立为嗣,袭其官爵。皇室宗族在五服之内,因罪废绝者,许复其属籍。吏有因年老罢官者,按其原有官俸,以三分之一与之,许其人一生得食此俸。
莽既将王公宗室以及退老官吏各个加恩,又令群臣奏称太后年高,不宜躬亲小事。请太后自今以后,将二千石以下各吏及州郡所举人员,皆令王莽面试其才,分别任免。惟封爵一事,乃令奏闻。太后见奏,一一依从。莽遂趁着考问群吏之时,将新旧各官一律请进,温语慰问,每人赠与财物,以结其心。于是上至王侯宗室,下至一班小吏,无人不受王莽笼络,争先颂德。
此事过了一年,越隽江上,一日忽然波浪掀天,走出一物,张髯舞爪,在江上翻腾游戏。本地人民闻得,纷纷来到江边观看,都说是黄龙出现。地方官查知,忙将此事上奏。郡臣闻奏,皆聚议此事。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遂议称黄龙出游,是从来罕见之瑞,此乃安汉公功德可比周公,故能感召此瑞。各官闻说,皆称二人所议甚是。旁有大司农孙宝见众人只知阿谀王莽,不觉发怒,便对众人说道:“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当时召公对着周公,尚不以周公为然,心生不悦。此事见在经典,诸君谅皆知道。今奈何每遇一事,诸君即异口同声称颂安汉公,此岂是朝廷美事?”
孙宝此一番话,只说得众人面面相观,尽皆失色。甄邯闻之,尤十分愤愤,便传太后之旨,令群臣罢议。是时有司直陈崇见孙宝说出此言,心知王莽闻之,必然怀恨。因欲寻出孙宝过失,将宝奏劾,以博王莽欢心。恰好孙宝令人往接家属,其母行至半途得病,不能趱程,遂折回其弟家中养病,命宝先将妻子接往。陈崇借此事奏劾孙宝只知爱重妻子,置其母于不顾。太后阅奏,立命三公前往穷究。孙宝闻信,自思我年已七十,又遇着王莽当权,诸臣谄附,眼见朝政日非,居官也无乐趣,不如承认此罪,听凭太后发落。孙宝主意既定,待到三公来问,宝便答道:“宝年老智昏,做事颠倒,以至重妻轻母,陈崇所奏是实。”三公见说,即依言回奏,太后遂将孙宝免官回家。
孙宝免职之后,群臣尚欲另寻一事,颂扬王莽。忽各处纷纷报告灾荒,遂将此意打断。欲知各处是何灾荒,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