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清兴亡史
- ▪ 第一章开始时代
- ▪ ▪ 第一节满洲之建部
- ▪ ▪ 第二节樊察之受封
- ▪ ▪ 第三节觉昌安父子之被害
- ▪ ▪ 第四节努尔哈赤之复仇
- ▪ ▪ 第五节建元天命
- ▪ ▪ 第六节定都沈阳
- ▪ ▪ 第七节宁远之败
- ▪ ▪ 第八节皇太极与明议和
- ▪ ▪ 第九节间明君臣
- ▪ ▪ 第十节建清国号
- ▪ ▪ 第十一节收服朝鲜
- ▪ ▪ 第十二节南进图明
- ▪ ▪ 第十三节入山海关
- ▪ ▪ 第十四节击败闯兵
- ▪ ▪ 第十五节福临登极
- ▪ 第二章隆盛时代
- ▪ ▪ 第十八节南取江南二
- ▪ ▪ 第十九节下剃发令
- ▪ ▪ 第二十节破上下江士民之师一
- ▪ ▪ 第二十一节破上下江士民之师二
- ▪ ▪ 第三十七节弘历之平西南苗
- ▪ ▪ 第三十八节收大小金川
- ▪ ▪ 第三十九节平天山北路
- ▪ ▪ 第四十八节颙琰之兴大狱
- ▪ ▪ 第四十九节平白莲教徒之乱
- ▪ ▪ 第四十节平天山南路
- ▪ ▪ 第四十一节绥靖安南
- ▪ ▪ 第四十二节服属缅甸
- ▪ ▪ 第三十四节远征西域
- ▪ ▪ 第三十五节西平青海
- ▪ ▪ 第三十六节文字之狱
- ▪ ▪ 第四十三节羁縻廓尔喀
- ▪ ▪ 第四十四节三征台湾
- ▪ ▪ 第四十五节平衮州王伦之变
- ▪ ▪ 第四十六节定甘肃回教徒之乱
- ▪ ▪ 第四十七节六度南巡
- ▪ ▪ 第五十节靖蔡牵朱濆海上之扰
- ▪ ▪ 第五十一节定天理教徒之变
- ▪ ▪ 第十六节福临之收拾民心
- ▪ ▪ 第十七节南取江南一
- ▪ ▪ 第三十节征服西藏
- ▪ ▪ 第三十一节重讨台湾
- ▪ ▪ 第三十二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
- ▪ ▪ 第三十三节胤祯之疏忌骨肉
- ▪ ▪ 第二十四节翦灭明之诸王
- ▪ ▪ 第二十五节玄烨之镇定三藩一
- ▪ ▪ 第二十六节镇定三藩二
- ▪ ▪ 第二十七节初平台湾
- ▪ ▪ 第二十八节与俄国结尼布楚条约
- ▪ ▪ 第二十九节平定漠北
- ▪ ▪ 第二十二节平流寇一
- ▪ ▪ 第二十三节平流寇二
- ▪ 第三章衰微时代
- ▪ ▪ 第五十五节平楚粤之瑶
- ▪ ▪ 第五十六节鸦片之战一
- ▪ ▪ 第五十七节鸦片之战二
- ▪ ▪ 第六十五节翦除洪、杨军
- ▪ ▪ 第六十六节平东西捻兵
- ▪ ▪ 第七十五节清日之战二
- ▪ ▪ 第七十六节各国之逼借军港
- ▪ ▪ 第七十七节戊戌政变
- ▪ ▪ 第八十三节日俄战事之中立
- ▪ ▪ 第八十四节吴樾之炸五大臣
- ▪ ▪ 第七十八节义和团之祸一
- ▪ ▪ 第七十九节义和团之祸二
- ▪ ▪ 第八十节唐才常之起事
- ▪ ▪ 第八十一节革命军起义于惠州
- ▪ ▪ 第八十二节广西之乱
- ▪ ▪ 第八十五节徐锡麟安庆之变
- ▪ ▪ 第八十六节革命军镇南关之战
- ▪ ▪ 第八十七节革命军河口之战
- ▪ ▪ 第八十八节安庆炮队之变
- ▪ ▪ 第五十八节奕詝之初政
- ▪ ▪ 第五十九节洪、杨军之战一
- ▪ ▪ 第六十节洪、杨军之战二
- ▪ ▪ 第六十一节洪、杨军之战三
- ▪ ▪ 第六十二节英法同盟军之役
- ▪ ▪ 第六十三节割弃满洲旧壤于俄
- ▪ ▪ 第六十四节载淳之诛三奸
- ▪ ▪ 第六十七节平陕甘诸回
- ▪ ▪ 第六十八节靖云南回乱
- ▪ ▪ 第六十九节载湉以旁支承继帝位
- ▪ ▪ 第七十三节越南之役二
- ▪ ▪ 第七十四节清日之战一
- ▪ ▪ 第七十节弃琉球群岛
- ▪ ▪ 第七十一节伊犁之争
- ▪ ▪ 第七十二节越南之役一
- ▪ ▪ 第五十二节旻宁得袭帝位之原因
- ▪ ▪ 第五十三节回疆之扰乱一
- ▪ ▪ 第五十四节回疆之扰乱二
- ▪ 第四章灭亡时代
- ▪ ▪ 第九十三节片马界务之失败
- ▪ ▪ 第九十四节澳门界务之争执
- ▪ ▪ 第八十九节溥仪之兼祧
- ▪ ▪ 第九十节间岛之争
- ▪ ▪ 第九十一节大东沙岛之交涉
- ▪ ▪ 第九十二节安奉路事之交涉
- ▪ ▪ 第一百节革命军起义于武汉一
- ▪ ▪ 第一百一节革命军起义于武汉二
- ▪ ▪ 第九十五节驱逐请愿代表
- ▪ ▪ 第九十六节广州之变
- ▪ ▪ 第九十七节内阁任用皇族
- ▪ ▪ 第九十八节铁路国有一
- ▪ ▪ 第九十九节铁路国有二
- ▪ ▪ 第一百二节各省宣布独立
- ▪ ▪ 第一百三节江宁之战一
- ▪ ▪ 第一百四节江宁之战二
- ▪ ▪ 第一百五节革命军组织临时政府
- ▪ ▪ 第一百六节南北议和一
- ▪ ▪ 第一百七节南北议和二
- ▪ ▪ 第一百八节溥仪逊位
方鄂军之初变也,虽举黎元洪为都督,以抵抗北来攻鄂之师,惟恐众寡不敌,必至功败垂成。且环顾各省,类不知革命之真相,有作壁上观者。乃宣布其事,以号召四方。其略曰:
满洲以东胡残种入主中原,残德相沿,几三百载。淫威虐政,未遑具论。然以神明华胄,而戴此犬羊遗孽,以为宗主,是旷世之奇羞,绝代之巨耻也。我鄂军都督黎元洪激于公愤,赫然振怒,义帜一张,全军响应,半日之间,三镇詟服,足见人心思汉,天下乔诘卓鸷而不甘雌伏于建虏之下者,已非一日。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乃伪政府不知天命,反肆行抵抗,调将遣师,水陆并进。甫一交锋,俱遭败北。陆师则退保信阳,水军则几遭沉没。瓦解之势已成,倒戈之期日迫。我义师一方却敌,一方保民,外教外商,尤为周密。故世界愿认为战团,各国皆目为义举。然湖北居天下之中,当四战之地,进取则有余,保守则不足。是故一军出河洛以达宛平,而辽东三省,可以檄定。一军出宜昌以攻成都,而西藏可以遥制。一军趋衡岳而连百粤。一军下九江,而扬子江下流诸省,悉归掌握。大功之成,易于反掌。但义师崛起,兵力犹孤。进取之军,或不足以供遣派,则恐时机一去,而大局全非,汉族兴亡间不容发。昔者洪、杨之役,湖北旋得旋失。此诚便于进取,不便于保守之故也。现在巴蜀义民犹知抗敌,武汉上游,或无足虑。然后河北无响应之军,江东无兵马之助。我义师内无接应,外无声援,水陆交攻,腹背受敌,鄂军纵强,其如寡不敌众何!即幸而不败,亦不能克日荡平,已深足为诸父兄之患。况鄂军一败,则汉族全亡,而中国无复革命之望。时乎时乎,不可失也。愿各省父老昆季,一垂察焉。河北为燕赵故都,人民率多豪侠,讨贼复仇,此皆诸父兄之所优为,而今日未遑计及者也。夫畿辅之下,压制森严,虐政流传,诸父兄殆受之而不觉。庚子之乱,受创尤深。究其祸源,皆政府失职之咎。昔者父兄先民,多借交报仇以伸民困,岂有身受切肤之痛,而作壁上之观者乎?窃为诸父兄所不取也。山东文物之邦,夙明大义。孔孟之遗风,朱家之豪侠,史册流传,口碑载道。春秋复九世之仇,当亦父老昆季之所稔知。今者义帜已张,国基已立,稍加协助,便可奏功,尚何惮于一发耶?至于江东子弟,越国君子,皖江志士,向以仗义闻天下。鼎革之初,故老遗民,屡图恢复。天下佑汉,忍辱至今。吴、徐之暗杀,熊、赵之义师,盖闻风而兴起者也。故革命较各省为先,而受祸亦较各省为烈。扬州、嘉定、江阴之屠,此皆父兄先民之所身受,而不能一刻忘者。鄂军起义之初,逆忆响应之军,当首推吴越。盖结怨深而思报切,此人情之常,而不料竟失之于诸父兄也。两广为百粤故地,数被胡寇,人民多激烈。抚其邦者,向多酷吏。人民乔诘不堪,屡思起义。天国功败于垂成,广州计疏于仓卒,此皆诸父兄之所深痛,而急思报复者也。云、贵地近南徼,瘴雨蛮烟,伪政府早视为化外。故不恤割其土地,以饷友邦,片马割让,尤其末事。为今之计,非革命告成,恐终难保其故土,前者曾组织敢死队以抗外邦,而何以竟疏于恕无可恕之建虏耶?至于关中健儿,勇于战斗,龙蛇起陆,大动杀机。豪杰建功,固当如是。湘淮旧卒,亦当杀贼致果,以功赎前日惨杀同胞之罪。至若长江之哥老,北地之三合,东三省之马贼,夫汝本良民,因胡性苛刻,致汝于穷迫饥寒,流而为盗。虏吏不恤,加以匪名,横加屠戮,实非汝之罪也。故汝党之魁,作威福,结死党,劫夺民豪,戕杀污吏,以立强于天下,慨然有古游侠之风,其谊有足多者。今者鄂军起义,汝等当蜂起相助,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以销宿愤,而除公敌。大功告成,当锡汝爵。无功者亦收为良民,而同安畎亩。惟行军之中,当知纪律。凡戕杀外人,焚毁教堂,劫夺良民者,杀无赦。望稍为留意焉可也。要之湖北当天下交冲之地,尤汉族兴亡所关,凡我同仇,均当协力。长于权变者以参军政,富于资财者以输军饷,勇于敢死者以从军事,精于战略者以司军令。结天下之盟,作国之民气。统率义师,宣言北伐。执彼虏魁,投之遐塞。伏望同胞,闻风兴起。石勒倚啸于东门,陈涉辍耕于陇上。草泽匹夫,犹怀大志,神明贵胄,忍作胡奴?此真英雄用武之秋,豪杰建功之会也。
是文一布,全国响应。九月初一日,陕西、湖南先告独立。初二日,九江继之。初五日,贵州继之。初十日,云南继之。十二日,江西继之。十三日,上海继之。十五日,江苏、浙江继之。十六日,两广继之。十八日,安徽继之。十九日,福建继之。而四川、甘肃、新疆等省,亦接踵而起。不数旬间,清廷大势全失。惟山东既告独立,又即取销。模棱两可,未免贻笑外人。江苏之江宁省城,以议独立无成,卒开兵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