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清兴亡史
- ▪ 第一章开始时代
- ▪ ▪ 第八节皇太极与明议和
- ▪ ▪ 第九节间明君臣
- ▪ ▪ 第十节建清国号
- ▪ ▪ 第十一节收服朝鲜
- ▪ ▪ 第十二节南进图明
- ▪ ▪ 第十三节入山海关
- ▪ ▪ 第十四节击败闯兵
- ▪ ▪ 第十五节福临登极
- ▪ ▪ 第一节满洲之建部
- ▪ ▪ 第二节樊察之受封
- ▪ ▪ 第三节觉昌安父子之被害
- ▪ ▪ 第四节努尔哈赤之复仇
- ▪ ▪ 第五节建元天命
- ▪ ▪ 第六节定都沈阳
- ▪ ▪ 第七节宁远之败
- ▪ 第二章隆盛时代
- ▪ ▪ 第十八节南取江南二
- ▪ ▪ 第十九节下剃发令
- ▪ ▪ 第二十节破上下江士民之师一
- ▪ ▪ 第二十一节破上下江士民之师二
- ▪ ▪ 第三十七节弘历之平西南苗
- ▪ ▪ 第三十八节收大小金川
- ▪ ▪ 第三十九节平天山北路
- ▪ ▪ 第四十八节颙琰之兴大狱
- ▪ ▪ 第四十九节平白莲教徒之乱
- ▪ ▪ 第四十节平天山南路
- ▪ ▪ 第四十一节绥靖安南
- ▪ ▪ 第四十二节服属缅甸
- ▪ ▪ 第三十四节远征西域
- ▪ ▪ 第三十五节西平青海
- ▪ ▪ 第三十六节文字之狱
- ▪ ▪ 第四十三节羁縻廓尔喀
- ▪ ▪ 第四十四节三征台湾
- ▪ ▪ 第四十五节平衮州王伦之变
- ▪ ▪ 第四十六节定甘肃回教徒之乱
- ▪ ▪ 第四十七节六度南巡
- ▪ ▪ 第五十节靖蔡牵朱濆海上之扰
- ▪ ▪ 第五十一节定天理教徒之变
- ▪ ▪ 第三十节征服西藏
- ▪ ▪ 第三十一节重讨台湾
- ▪ ▪ 第三十二节用儒术以笼络汉族
- ▪ ▪ 第三十三节胤祯之疏忌骨肉
- ▪ ▪ 第二十四节翦灭明之诸王
- ▪ ▪ 第二十五节玄烨之镇定三藩一
- ▪ ▪ 第二十六节镇定三藩二
- ▪ ▪ 第二十七节初平台湾
- ▪ ▪ 第二十八节与俄国结尼布楚条约
- ▪ ▪ 第二十九节平定漠北
- ▪ ▪ 第十六节福临之收拾民心
- ▪ ▪ 第十七节南取江南一
- ▪ ▪ 第二十二节平流寇一
- ▪ ▪ 第二十三节平流寇二
- ▪ 第三章衰微时代
- ▪ ▪ 第五十五节平楚粤之瑶
- ▪ ▪ 第五十六节鸦片之战一
- ▪ ▪ 第五十七节鸦片之战二
- ▪ ▪ 第六十五节翦除洪、杨军
- ▪ ▪ 第六十六节平东西捻兵
- ▪ ▪ 第七十五节清日之战二
- ▪ ▪ 第七十六节各国之逼借军港
- ▪ ▪ 第七十七节戊戌政变
- ▪ ▪ 第八十三节日俄战事之中立
- ▪ ▪ 第八十四节吴樾之炸五大臣
- ▪ ▪ 第七十八节义和团之祸一
- ▪ ▪ 第七十九节义和团之祸二
- ▪ ▪ 第八十节唐才常之起事
- ▪ ▪ 第八十一节革命军起义于惠州
- ▪ ▪ 第八十二节广西之乱
- ▪ ▪ 第八十五节徐锡麟安庆之变
- ▪ ▪ 第八十六节革命军镇南关之战
- ▪ ▪ 第八十七节革命军河口之战
- ▪ ▪ 第八十八节安庆炮队之变
- ▪ ▪ 第五十八节奕詝之初政
- ▪ ▪ 第五十九节洪、杨军之战一
- ▪ ▪ 第六十节洪、杨军之战二
- ▪ ▪ 第六十一节洪、杨军之战三
- ▪ ▪ 第六十二节英法同盟军之役
- ▪ ▪ 第六十三节割弃满洲旧壤于俄
- ▪ ▪ 第六十四节载淳之诛三奸
- ▪ ▪ 第六十七节平陕甘诸回
- ▪ ▪ 第六十八节靖云南回乱
- ▪ ▪ 第六十九节载湉以旁支承继帝位
- ▪ ▪ 第七十三节越南之役二
- ▪ ▪ 第七十四节清日之战一
- ▪ ▪ 第七十节弃琉球群岛
- ▪ ▪ 第七十一节伊犁之争
- ▪ ▪ 第七十二节越南之役一
- ▪ ▪ 第五十二节旻宁得袭帝位之原因
- ▪ ▪ 第五十三节回疆之扰乱一
- ▪ ▪ 第五十四节回疆之扰乱二
- ▪ 第四章灭亡时代
- ▪ ▪ 第九十三节片马界务之失败
- ▪ ▪ 第九十四节澳门界务之争执
- ▪ ▪ 第八十九节溥仪之兼祧
- ▪ ▪ 第九十节间岛之争
- ▪ ▪ 第九十一节大东沙岛之交涉
- ▪ ▪ 第九十二节安奉路事之交涉
- ▪ ▪ 第一百节革命军起义于武汉一
- ▪ ▪ 第一百一节革命军起义于武汉二
- ▪ ▪ 第九十五节驱逐请愿代表
- ▪ ▪ 第九十六节广州之变
- ▪ ▪ 第九十七节内阁任用皇族
- ▪ ▪ 第九十八节铁路国有一
- ▪ ▪ 第九十九节铁路国有二
- ▪ ▪ 第一百二节各省宣布独立
- ▪ ▪ 第一百三节江宁之战一
- ▪ ▪ 第一百四节江宁之战二
- ▪ ▪ 第一百五节革命军组织临时政府
- ▪ ▪ 第一百六节南北议和一
- ▪ ▪ 第一百七节南北议和二
- ▪ ▪ 第一百八节溥仪逊位
曩鲁王之败于浙江也,浮海至厦门,依郑成功。成功者,海贼郑芝龙之子。芝龙降清时,招成功,成功不应,专图恢复明室,恃厦门为根据地。及鲁王至,军势益振,取镇江,入南京,更谋北伐。寻失利,乃奉鲁王至台湾,逐荷兰人而据之。乞援于日本,事未成。迨康熙元年鲁王殂,成功亦死。成功之子经,保守台湾,而用明永历之号。当三藩变时,命刘国轩等乘势取福建之沿海岸。未几,经卒。次子克塽嗣,幼弱不能莅事,事皆决于冯锡范,其势日衰。是时清已平云南,欲取台湾,以除后患。乃遣水师提督施烺进兵,败刘国轩于澎湖,国轩由吼门突围而逸。清军乘势至鹿耳门,胶浅不得入。无何,大雾忽起,潮高丈余,舟师浮而进。郑氏惊曰:“先王得台湾,鹿耳门涨,今复然,天也。”于是刘国轩、冯锡范以克塽降。郑氏割据,传三世,凡三十八年,至是台湾为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