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集
- ▪ 嘉祐集卷一·几策一首
- ▪ 嘉祐集卷二·权书上
- ▪ ▪ 权书引
- ▪ ▪ 心术
- ▪ ▪ 法制
- ▪ ▪ 强弱
- ▪ ▪ 攻守
- ▪ ▪ 用间
- ▪ 嘉祐集卷三·权书下
- ▪ ▪ 孙武
- ▪ ▪ 子贡
- ▪ ▪ 六国
- ▪ ▪ 项籍
- ▪ ▪ 高祖
- ▪ 嘉祐集卷四·衡论上
- ▪ ▪ 衡论引
- ▪ ▪ 远虑
- ▪ ▪ 御将
- ▪ ▪ 任相
- ▪ ▪ 重远
- ▪ 嘉祐集卷五·衡论下
- ▪ ▪ 用法
- ▪ ▪ 养才
- ▪ ▪ 议法
- ▪ ▪ 兵制
- ▪ ▪ 田制
- ▪ 嘉祐集卷六·六经论
- ▪ ▪ 易论
- ▪ ▪ 礼论
- ▪ ▪ 乐论
- ▪ ▪ 诗论
- ▪ ▪ 书论
- ▪ ▪ 春秋论
- ▪ 嘉祐集卷七·洪范论
- ▪ ▪ 洪范论叙
- ▪ ▪ 洪范论上
- ▪ ▪ 洪范论中〈并图〉
- ▪ ▪ 洪范论下
- ▪ ▪ 洪范论后序
- ▪ 嘉祐集卷八·太玄论
- ▪ ▪ 揲法
- ▪ ▪ 求表之赞
- ▪ ▪ 历法
- ▪ ▪ 占法
- ▪ ▪ 推玄算
- ▪ ▪ 太玄总例引
- ▪ ▪ 四位
- ▪ ▪ 九赞
- ▪ ▪ 八十一首
- ▪ ▪ 太玄论上
- ▪ ▪ 太玄论中
- ▪ ▪ 太玄论下
- ▪ 嘉祐集卷九·史论
- ▪ ▪ 史论序
- ▪ ▪ 史论上
- ▪ ▪ 史论中
- ▪ ▪ 史论下
- ▪ ▪ 谏论上
- ▪ ▪ 谏论下
- ▪ ▪ 制敌
- ▪ ▪ 喾妃论
- ▪ ▪ 管仲论
- ▪ ▪ 明论
- ▪ ▪ 辨奸论
- ▪ ▪ 三子知圣人污论
- ▪ ▪ 利者义之和论
- ▪ 嘉祐集卷十·书一首
- ▪ ▪ 上皇帝十事书
- ▪ 嘉祐集卷十一·书五首
- ▪ ▪ 上韩枢密书
- ▪ ▪ 上富丞相书
- ▪ ▪ 上文丞相书
- ▪ ▪ 上田枢密书
- ▪ ▪ 上余青州书
- ▪ 嘉祐集卷十二·书九首
- ▪ ▪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 ▪ ▪ 上韩舍人书
- ▪ ▪ 上张侍郎第一书
- ▪ ▪ 上张侍郎第二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 ▪ ▪ 上王长安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 ▪ 嘉祐集卷十三·书八首
- ▪ ▪ 上韩丞相书
- ▪ ▪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 ▪ ▪ 与梅圣俞书
- ▪ ▪ 答雷太简书
- ▪ ▪ 与杨节推书
- ▪ ▪ 谢赵司谏书
- ▪ ▪ 与孙叔静
- ▪ ▪ 与吴殿院书
- ▪ 嘉祐集卷十四·谱
- ▪ ▪ 谱例
- ▪ ▪ 苏氏族谱
- ▪ ▪ 族谱后录上篇
- ▪ ▪ 族谱后录下篇
- ▪ ▪ 大宗谱法
- ▪ ▪ 苏氏族谱亭记
- ▪ 嘉祐集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 ▪ ▪ 张益州画像记
- ▪ ▪ 彭州圆觉禅院记
- ▪ ▪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 ▪ ▪ 木假山记
- ▪ ▪ 老翁井铭
- ▪ ▪ 王荆州画像赞
- ▪ ▪ 吴道子画五星赞
- ▪ ▪ 仲兄字文甫说
- ▪ ▪ 名二子说
- ▪ ▪ 题张仙画像
- ▪ ▪ 送吴侯职方赴阙序
- ▪ ▪ 送石昌言使北引
- ▪ ▪ 丹棱杨君墓志铭
- ▪ ▪ 祭史彦辅文
- ▪ ▪ 祭任氏姊文
- ▪ ▪ 祭亡妻程氏文
- ▪ ▪ 祭侄位文
- ▪ ▪ 祭史亲家祖母文
- ▪ ▪ 议修礼书状
- ▪ ▪ 贺欧阳枢密启
- ▪ ▪ 谢相府启
- ▪ 嘉祐集卷十六·杂诗二十七首
- ▪ ▪ 云兴于山
- ▪ ▪ 有骥在野
- ▪ ▪ 有触者犊
- ▪ ▪ 朝日载升
- ▪ ▪ 我客至止
- ▪ ▪ 颜书四十韵
- ▪ ▪ 欧阳永叔白兔
- ▪ ▪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 ▪ ▪ 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 ▪ ▪ 上田待制
- ▪ ▪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 ▪ ▪ 答陈公美四首
- ▪ ▪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 ▪ ▪ 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 ▪ ▪ 送王吏部知徐州
- ▪ ▪ 藤樽
- ▪ ▪ 送任师中任清江
- ▪ ▪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 ▪ ▪ 従叔母杨氏挽词
- ▪ ▪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 ▪ ▪ 香
- ▪ 附录·卷上
- ▪ ▪ 老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
- ▪ ▪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 ▪ ▪ 老苏本传
- ▪ ▪ 老苏先生哀词〈并引〉
- ▪ ▪ 老苏先生哀词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附录·卷下
- ▪ ▪ 曾公亮
- ▪ ▪ 欧阳修
- ▪ ▪ 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并口号(阙名)
- ▪ ▪ 老苏先生挽词一十五首
- ▪ ▪ 韩琦
- ▪ ▪ 其二
- ▪ ▪ 赵概
- ▪ ▪ 王拱辰
- ▪ ▪ 王珪
- ▪ ▪ 张焘
- ▪ ▪ 郑獬
- ▪ ▪ 苏颂
- ▪ ▪ 其二
- ▪ ▪ 张商英
- ▪ ▪ 其二
- ▪ ▪ 荐表
- ▪ ▪ 墓表
- ▪ ▪ 东坡谢张太保撰先人墓表书
- ▪ 补遗 文九篇
- ▪ ▪ 审敌
- ▪ ▪ 广士
- ▪ ▪ 与雷太简纳拜书
- ▪ ▪ 雷太简墓铭
- ▪ ▪ 上张益州书
- ▪ ▪ 孔子论
- ▪ ▪ 上六家谥法议
- ▪ ▪ 谥法总论
- ▪ ▪ 论诸家谥法
- ▪ 补遗 诗二十四首
- ▪ ▪ 游嘉州龙岩
- ▪ ▪ 初发嘉州
- ▪ ▪ 襄阳怀古
- ▪ ▪ 寄杨纬
- ▪ ▪ 和杨节推见赠
- ▪ ▪ 答张子立见寄
- ▪ ▪ 送蜀僧去尘
- ▪ ▪ 九日和韩公
- ▪ ▪ 题仙都观
- ▪ ▪ 游陵云寺
- ▪ ▪ 过木枥观〈并引〉
- ▪ ▪ 神女庙
- ▪ ▪ 题白帝庙
- ▪ ▪ 万山
- ▪ ▪ 荆门惠泉
- ▪ ▪ 昆阳城
- ▪ ▪ 题三游洞石壁
- ▪ ▪ 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
- ▪ ▪ 题仙都山鹿〈并序〉
- ▪ ▪ 自尤〈并叙〉
- ▪ ▪ 水官诗
- ▪ ▪ 老翁井
- ▪ ▪ 菊花
蒲宗孟
呜呼!天有灵气,不知自秘,无物得之,独先生兮敛为才智。地有灵光,不知自藏,无物得之,独先生兮发为文章。先生之才,非众人之才也,凌厉勃郁,驾空凿密,超后无前兮自为纪律;先生之文,非众人之文也,健紧遒壮,排山走浪,谈笑睥睨兮若无巧匠。峭华绝顶,长松孤劲,拔俗掀崖兮未足方先生之行;泰山飞云,溶泄缤纷,盘空绕日兮未足为先生之文。呜呼!在古有人,犹得而践,独吾先生,不可为而可羡。出入驰骤兮千态万变,纵横上下兮穷幽浃显。先生初时,未学弦歌。年二十七,始就琢磨。闭户读书,不知其它。后才数年,连举二科。世不见收,归息岷峨。曲陵深涧,考槃其迈。益自刻苦,遂蹑赐、轲,百家纷披,诸子森罗。习为一途,涨为一波。《洪范》《史论》,诋黜讥诃。《太玄》《踦》《赢》,自古喑阿。先生一言,纠缪黜讹。世无人知,先生已老。宗工欧阳,一见叹懊。自恨相逢,日月不早。携其文章,出力荐导。俾纂礼书,补缀探讨。以新大典,法则祖考。是时天下,朝廷久趋,争传其文,规矩风模。父子赫然,耸动贤愚。一家三人,齐名并驱。是以欧阳公志其墓曰 :“学者多尊其贤,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先生为老苏 。”善评文者,亦曰先生欧阳之徒。呜呼,先生亦盛乎,今无及矣,后可继乎?举世之贤,单穷窘促,观其寻常,有一而足。独吾先生,兼包广畜,溢囷满橐,所求无欲,如发宝藏,精金莹玉,无所不备兮惊心骇目。举世之人,孱筋弱力,观其寻常,徐行已踣。独吾先生,快勇健特,攘袂奋气,万里顷刻,左趋右旋,不肆其逼,遂窥其奥兮蹈阃入域。宋有天下,今五世矣,景星屡呈,丹凤屡至,流俗惯见,不以为瑞。惟先生兮离群绝类,世无有兮人知为异。太平之祥兮先生是矣,景星凤凰安足数矣,天胡不仁兮遽此夺矣。呜呼嗟乎兮斯文已矣,自今已去兮不复见矣。天下之人徒诵其言,思其人,仰其余行而已矣。《衡论》、《机策》,前人不到,石穴金匮,已收遗草。《礼书》、《谥法》,世不得传,广内中秘,独有遗编。自当世以及后世,始百年以及千年,使来者读是书以济大道,由先生以观圣贤。然后知蜀之褒、雄、相如者为不足贵,而千古以下,自剑以南独有先生焉。呜呼!宗孟仰先生为久,不得执绋扫兮従门人之后;知先生为深,不得质疑兮破未明之心。丧舟沿洄,丹旐昼开。江水清冷兮峡风吹埃。白石磷磷兮苍山崔嵬,天寒岁暮兮增我余哀。再拜柩前兮惨顾伤怀,肴盈豆登兮酒盈樽罍。音容有无兮恍疑其来,香不可接兮长恸而回。嗟嗟先生,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