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集
- ▪ 嘉祐集卷一·几策一首
- ▪ 嘉祐集卷二·权书上
- ▪ ▪ 权书引
- ▪ ▪ 心术
- ▪ ▪ 法制
- ▪ ▪ 强弱
- ▪ ▪ 攻守
- ▪ ▪ 用间
- ▪ 嘉祐集卷三·权书下
- ▪ ▪ 孙武
- ▪ ▪ 子贡
- ▪ ▪ 六国
- ▪ ▪ 项籍
- ▪ ▪ 高祖
- ▪ 嘉祐集卷四·衡论上
- ▪ ▪ 衡论引
- ▪ ▪ 远虑
- ▪ ▪ 御将
- ▪ ▪ 任相
- ▪ ▪ 重远
- ▪ 嘉祐集卷五·衡论下
- ▪ ▪ 用法
- ▪ ▪ 养才
- ▪ ▪ 议法
- ▪ ▪ 兵制
- ▪ ▪ 田制
- ▪ 嘉祐集卷六·六经论
- ▪ ▪ 易论
- ▪ ▪ 礼论
- ▪ ▪ 乐论
- ▪ ▪ 诗论
- ▪ ▪ 书论
- ▪ ▪ 春秋论
- ▪ 嘉祐集卷七·洪范论
- ▪ ▪ 洪范论叙
- ▪ ▪ 洪范论上
- ▪ ▪ 洪范论中〈并图〉
- ▪ ▪ 洪范论下
- ▪ ▪ 洪范论后序
- ▪ 嘉祐集卷八·太玄论
- ▪ ▪ 揲法
- ▪ ▪ 求表之赞
- ▪ ▪ 历法
- ▪ ▪ 占法
- ▪ ▪ 推玄算
- ▪ ▪ 太玄总例引
- ▪ ▪ 四位
- ▪ ▪ 九赞
- ▪ ▪ 八十一首
- ▪ ▪ 太玄论上
- ▪ ▪ 太玄论中
- ▪ ▪ 太玄论下
- ▪ 嘉祐集卷九·史论
- ▪ ▪ 史论序
- ▪ ▪ 史论上
- ▪ ▪ 史论中
- ▪ ▪ 史论下
- ▪ ▪ 谏论上
- ▪ ▪ 谏论下
- ▪ ▪ 制敌
- ▪ ▪ 喾妃论
- ▪ ▪ 管仲论
- ▪ ▪ 明论
- ▪ ▪ 辨奸论
- ▪ ▪ 三子知圣人污论
- ▪ ▪ 利者义之和论
- ▪ 嘉祐集卷十·书一首
- ▪ ▪ 上皇帝十事书
- ▪ 嘉祐集卷十一·书五首
- ▪ ▪ 上韩枢密书
- ▪ ▪ 上富丞相书
- ▪ ▪ 上文丞相书
- ▪ ▪ 上田枢密书
- ▪ ▪ 上余青州书
- ▪ 嘉祐集卷十二·书九首
- ▪ ▪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 ▪ ▪ 上韩舍人书
- ▪ ▪ 上张侍郎第一书
- ▪ ▪ 上张侍郎第二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 ▪ ▪ 上王长安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 ▪ 嘉祐集卷十三·书八首
- ▪ ▪ 上韩丞相书
- ▪ ▪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 ▪ ▪ 与梅圣俞书
- ▪ ▪ 答雷太简书
- ▪ ▪ 与杨节推书
- ▪ ▪ 谢赵司谏书
- ▪ ▪ 与孙叔静
- ▪ ▪ 与吴殿院书
- ▪ 嘉祐集卷十四·谱
- ▪ ▪ 谱例
- ▪ ▪ 苏氏族谱
- ▪ ▪ 族谱后录上篇
- ▪ ▪ 族谱后录下篇
- ▪ ▪ 大宗谱法
- ▪ ▪ 苏氏族谱亭记
- ▪ 嘉祐集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 ▪ ▪ 张益州画像记
- ▪ ▪ 彭州圆觉禅院记
- ▪ ▪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 ▪ ▪ 木假山记
- ▪ ▪ 老翁井铭
- ▪ ▪ 王荆州画像赞
- ▪ ▪ 吴道子画五星赞
- ▪ ▪ 仲兄字文甫说
- ▪ ▪ 名二子说
- ▪ ▪ 题张仙画像
- ▪ ▪ 送吴侯职方赴阙序
- ▪ ▪ 送石昌言使北引
- ▪ ▪ 丹棱杨君墓志铭
- ▪ ▪ 祭史彦辅文
- ▪ ▪ 祭任氏姊文
- ▪ ▪ 祭亡妻程氏文
- ▪ ▪ 祭侄位文
- ▪ ▪ 祭史亲家祖母文
- ▪ ▪ 议修礼书状
- ▪ ▪ 贺欧阳枢密启
- ▪ ▪ 谢相府启
- ▪ 嘉祐集卷十六·杂诗二十七首
- ▪ ▪ 云兴于山
- ▪ ▪ 有骥在野
- ▪ ▪ 有触者犊
- ▪ ▪ 朝日载升
- ▪ ▪ 我客至止
- ▪ ▪ 颜书四十韵
- ▪ ▪ 欧阳永叔白兔
- ▪ ▪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 ▪ ▪ 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 ▪ ▪ 上田待制
- ▪ ▪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 ▪ ▪ 答陈公美四首
- ▪ ▪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 ▪ ▪ 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 ▪ ▪ 送王吏部知徐州
- ▪ ▪ 藤樽
- ▪ ▪ 送任师中任清江
- ▪ ▪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 ▪ ▪ 従叔母杨氏挽词
- ▪ ▪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 ▪ ▪ 香
- ▪ 附录·卷上
- ▪ ▪ 老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
- ▪ ▪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 ▪ ▪ 老苏本传
- ▪ ▪ 老苏先生哀词〈并引〉
- ▪ ▪ 老苏先生哀词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附录·卷下
- ▪ ▪ 曾公亮
- ▪ ▪ 欧阳修
- ▪ ▪ 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并口号(阙名)
- ▪ ▪ 老苏先生挽词一十五首
- ▪ ▪ 韩琦
- ▪ ▪ 其二
- ▪ ▪ 赵概
- ▪ ▪ 王拱辰
- ▪ ▪ 王珪
- ▪ ▪ 张焘
- ▪ ▪ 郑獬
- ▪ ▪ 苏颂
- ▪ ▪ 其二
- ▪ ▪ 张商英
- ▪ ▪ 其二
- ▪ ▪ 荐表
- ▪ ▪ 墓表
- ▪ ▪ 东坡谢张太保撰先人墓表书
- ▪ 补遗 文九篇
- ▪ ▪ 审敌
- ▪ ▪ 广士
- ▪ ▪ 与雷太简纳拜书
- ▪ ▪ 雷太简墓铭
- ▪ ▪ 上张益州书
- ▪ ▪ 孔子论
- ▪ ▪ 上六家谥法议
- ▪ ▪ 谥法总论
- ▪ ▪ 论诸家谥法
- ▪ 补遗 诗二十四首
- ▪ ▪ 游嘉州龙岩
- ▪ ▪ 初发嘉州
- ▪ ▪ 襄阳怀古
- ▪ ▪ 寄杨纬
- ▪ ▪ 和杨节推见赠
- ▪ ▪ 答张子立见寄
- ▪ ▪ 送蜀僧去尘
- ▪ ▪ 九日和韩公
- ▪ ▪ 题仙都观
- ▪ ▪ 游陵云寺
- ▪ ▪ 过木枥观〈并引〉
- ▪ ▪ 神女庙
- ▪ ▪ 题白帝庙
- ▪ ▪ 万山
- ▪ ▪ 荆门惠泉
- ▪ ▪ 昆阳城
- ▪ ▪ 题三游洞石壁
- ▪ ▪ 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
- ▪ ▪ 题仙都山鹿〈并序〉
- ▪ ▪ 自尤〈并叙〉
- ▪ ▪ 水官诗
- ▪ ▪ 老翁井
- ▪ ▪ 菊花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强与吾校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