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洵集
- ▪ 嘉祐集卷一·几策一首
- ▪ 嘉祐集卷二·权书上
- ▪ ▪ 权书引
- ▪ ▪ 心术
- ▪ ▪ 法制
- ▪ ▪ 强弱
- ▪ ▪ 攻守
- ▪ ▪ 用间
- ▪ 嘉祐集卷三·权书下
- ▪ ▪ 孙武
- ▪ ▪ 子贡
- ▪ ▪ 六国
- ▪ ▪ 项籍
- ▪ ▪ 高祖
- ▪ 嘉祐集卷四·衡论上
- ▪ ▪ 衡论引
- ▪ ▪ 远虑
- ▪ ▪ 御将
- ▪ ▪ 任相
- ▪ ▪ 重远
- ▪ 嘉祐集卷五·衡论下
- ▪ ▪ 用法
- ▪ ▪ 养才
- ▪ ▪ 议法
- ▪ ▪ 兵制
- ▪ ▪ 田制
- ▪ 嘉祐集卷六·六经论
- ▪ ▪ 易论
- ▪ ▪ 礼论
- ▪ ▪ 乐论
- ▪ ▪ 诗论
- ▪ ▪ 书论
- ▪ ▪ 春秋论
- ▪ 嘉祐集卷七·洪范论
- ▪ ▪ 洪范论叙
- ▪ ▪ 洪范论上
- ▪ ▪ 洪范论中〈并图〉
- ▪ ▪ 洪范论下
- ▪ ▪ 洪范论后序
- ▪ 嘉祐集卷八·太玄论
- ▪ ▪ 揲法
- ▪ ▪ 求表之赞
- ▪ ▪ 历法
- ▪ ▪ 占法
- ▪ ▪ 推玄算
- ▪ ▪ 太玄总例引
- ▪ ▪ 四位
- ▪ ▪ 九赞
- ▪ ▪ 八十一首
- ▪ ▪ 太玄论上
- ▪ ▪ 太玄论中
- ▪ ▪ 太玄论下
- ▪ 嘉祐集卷九·史论
- ▪ ▪ 史论序
- ▪ ▪ 史论上
- ▪ ▪ 史论中
- ▪ ▪ 史论下
- ▪ ▪ 谏论上
- ▪ ▪ 谏论下
- ▪ ▪ 制敌
- ▪ ▪ 喾妃论
- ▪ ▪ 管仲论
- ▪ ▪ 明论
- ▪ ▪ 辨奸论
- ▪ ▪ 三子知圣人污论
- ▪ ▪ 利者义之和论
- ▪ 嘉祐集卷十·书一首
- ▪ ▪ 上皇帝十事书
- ▪ 嘉祐集卷十一·书五首
- ▪ ▪ 上韩枢密书
- ▪ ▪ 上富丞相书
- ▪ ▪ 上文丞相书
- ▪ ▪ 上田枢密书
- ▪ ▪ 上余青州书
- ▪ 嘉祐集卷十二·书九首
- ▪ ▪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 ▪ ▪ 上韩舍人书
- ▪ ▪ 上张侍郎第一书
- ▪ ▪ 上张侍郎第二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 ▪ ▪ 上王长安书
- ▪ ▪ 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 ▪ 嘉祐集卷十三·书八首
- ▪ ▪ 上韩丞相书
- ▪ ▪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 ▪ ▪ 与梅圣俞书
- ▪ ▪ 答雷太简书
- ▪ ▪ 与杨节推书
- ▪ ▪ 谢赵司谏书
- ▪ ▪ 与孙叔静
- ▪ ▪ 与吴殿院书
- ▪ 嘉祐集卷十四·谱
- ▪ ▪ 谱例
- ▪ ▪ 苏氏族谱
- ▪ ▪ 族谱后录上篇
- ▪ ▪ 族谱后录下篇
- ▪ ▪ 大宗谱法
- ▪ ▪ 苏氏族谱亭记
- ▪ 嘉祐集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 ▪ ▪ 张益州画像记
- ▪ ▪ 彭州圆觉禅院记
- ▪ ▪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 ▪ ▪ 木假山记
- ▪ ▪ 老翁井铭
- ▪ ▪ 王荆州画像赞
- ▪ ▪ 吴道子画五星赞
- ▪ ▪ 仲兄字文甫说
- ▪ ▪ 名二子说
- ▪ ▪ 题张仙画像
- ▪ ▪ 送吴侯职方赴阙序
- ▪ ▪ 送石昌言使北引
- ▪ ▪ 丹棱杨君墓志铭
- ▪ ▪ 祭史彦辅文
- ▪ ▪ 祭任氏姊文
- ▪ ▪ 祭亡妻程氏文
- ▪ ▪ 祭侄位文
- ▪ ▪ 祭史亲家祖母文
- ▪ ▪ 议修礼书状
- ▪ ▪ 贺欧阳枢密启
- ▪ ▪ 谢相府启
- ▪ 嘉祐集卷十六·杂诗二十七首
- ▪ ▪ 云兴于山
- ▪ ▪ 有骥在野
- ▪ ▪ 有触者犊
- ▪ ▪ 朝日载升
- ▪ ▪ 我客至止
- ▪ ▪ 颜书四十韵
- ▪ ▪ 欧阳永叔白兔
- ▪ ▪ 答二任五言二十韵
- ▪ ▪ 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
- ▪ ▪ 上田待制
- ▪ ▪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 ▪ ▪ 答陈公美四首
- ▪ ▪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 ▪ ▪ 送陆权叔提举茶税
- ▪ ▪ 送王吏部知徐州
- ▪ ▪ 藤樽
- ▪ ▪ 送任师中任清江
- ▪ ▪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 ▪ ▪ 従叔母杨氏挽词
- ▪ ▪ 次韵和缙叔游仲容西园二首
- ▪ ▪ 香
- ▪ 附录·卷上
- ▪ ▪ 老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
- ▪ ▪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 ▪ ▪ 老苏本传
- ▪ ▪ 老苏先生哀词〈并引〉
- ▪ ▪ 老苏先生哀词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 老苏先生祭文
- ▪ 附录·卷下
- ▪ ▪ 曾公亮
- ▪ ▪ 欧阳修
- ▪ ▪ 老苏先生会葬致语并口号(阙名)
- ▪ ▪ 老苏先生挽词一十五首
- ▪ ▪ 韩琦
- ▪ ▪ 其二
- ▪ ▪ 赵概
- ▪ ▪ 王拱辰
- ▪ ▪ 王珪
- ▪ ▪ 张焘
- ▪ ▪ 郑獬
- ▪ ▪ 苏颂
- ▪ ▪ 其二
- ▪ ▪ 张商英
- ▪ ▪ 其二
- ▪ ▪ 荐表
- ▪ ▪ 墓表
- ▪ ▪ 东坡谢张太保撰先人墓表书
- ▪ 补遗 文九篇
- ▪ ▪ 审敌
- ▪ ▪ 广士
- ▪ ▪ 与雷太简纳拜书
- ▪ ▪ 雷太简墓铭
- ▪ ▪ 上张益州书
- ▪ ▪ 孔子论
- ▪ ▪ 上六家谥法议
- ▪ ▪ 谥法总论
- ▪ ▪ 论诸家谥法
- ▪ 补遗 诗二十四首
- ▪ ▪ 游嘉州龙岩
- ▪ ▪ 初发嘉州
- ▪ ▪ 襄阳怀古
- ▪ ▪ 寄杨纬
- ▪ ▪ 和杨节推见赠
- ▪ ▪ 答张子立见寄
- ▪ ▪ 送蜀僧去尘
- ▪ ▪ 九日和韩公
- ▪ ▪ 题仙都观
- ▪ ▪ 游陵云寺
- ▪ ▪ 过木枥观〈并引〉
- ▪ ▪ 神女庙
- ▪ ▪ 题白帝庙
- ▪ ▪ 万山
- ▪ ▪ 荆门惠泉
- ▪ ▪ 昆阳城
- ▪ ▪ 题三游洞石壁
- ▪ ▪ 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
- ▪ ▪ 题仙都山鹿〈并序〉
- ▪ ▪ 自尤〈并叙〉
- ▪ ▪ 水官诗
- ▪ ▪ 老翁井
- ▪ ▪ 菊花
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圣人而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
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圣人无机。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耳。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共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群臣所不与者,惟留侯、酂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
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则?无腹心之臣者,无机也,有机而泄也。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井,设陷井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燕安,田文所谓“主少国危,大臣未附”,如此等事,何世无之 。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而不置疑于其间耶?又曰 :“五载一巡狩。“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损千里之畿而谁与守耶?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
近世之君宴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社稷之喜,彼不以为喜。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茕茕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握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以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太祖之用赵中令也,得其道矣。近者寇莱公亦诚其人,然与之权轻,故终以见逐,而天下几有不测之变。然则其必使之可以生人杀人而后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