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
- ▪ 牧民第一
- ▪ ▪ 右四维
- ▪ ▪ 右四顺
- ▪ ▪ 右士经
- ▪ ▪ 右国颂
- ▪ 形势第二
- ▪ 权修第三
- ▪ 立政第四
- ▪ ▪ 右三本
- ▪ ▪ 右四固
- ▪ ▪ 右五事
- ▪ ▪ 右首宪
- ▪ ▪ 右首事
- ▪ ▪ 右省官
- ▪ ▪ 右服制
- ▪ ▪ 右九败
- ▪ ▪ 右七观
- ▪ 乘马第五
- ▪ ▪ 右立国
- ▪ ▪ 右大数
- ▪ ▪ 右地政
- ▪ ▪ 右阴阳
- ▪ ▪ 右爵位
- ▪ ▪ 右务市事
- ▪ ▪ 右黄金
- ▪ ▪ 右诸侯之地千乘之国
- ▪ ▪ 右士农工商
- ▪ ▪ 右圣人
- ▪ ▪ 右失时
- ▪ ▪ 右地里
- ▪ 七法第六
- ▪ ▪ 右为兵之数
- ▪ ▪ 右选陈
- ▪ ▪ 右七法
- ▪ ▪ 右四伤百匿
- ▪ 版法第七
- ▪ 幼官第八
- ▪ 幼官图第九
- ▪ ▪ 右中方本图
- ▪ ▪ 右中方副图
- ▪ ▪ 右东方本图
- ▪ ▪ 右东方副图
- ▪ ▪ 右北方副图
- ▪ ▪ 右南方本图
- ▪ ▪ 右南方副图
- ▪ ▪ 右西方副图
- ▪ ▪ 右北方本图
- ▪ ▪ 右西方本图
- ▪ 五辅第十
- ▪ 宙合第十一
- ▪ 揆度第七十八
- ▪ 枢言第十二
- ▪ 八观第十三
- ▪ 法禁第十四
- ▪ 重令第十五
- ▪ 法法第十六
- ▪ 兵法第十七
- ▪ 匡君大匡第十八
- ▪ 匡君中匡第十九
- ▪ 匡君小匡第二十
- ▪ 王言第二十一〔缺〕
- ▪ 霸形第二十二
- ▪ 霸言第二十三
- ▪ 问第二十四
- ▪ 谋失第二十五〔缺〕
- ▪ 戒第二十六
- ▪ 地图第二十七
- ▪ 参患第二十八
- ▪ 制分第二十九
- ▪ 君臣上第三十
- ▪ 君臣下第三十一
- ▪ 小称第三十二
- ▪ 四称第三十三
- ▪ 正言第三十四〔缺〕
- ▪ 侈靡第三十五
- ▪ 心术上第三十六
- ▪ 心术下第三十七
- ▪ 白心第三十八
- ▪ 水地第三十九
- ▪ 国准第七十九
- ▪ 轻重甲第八十
- ▪ 轻重乙第八十一
- ▪ 四时第四十
- ▪ 五行第四十一
- ▪ 轻重丙第八十二〔缺〕
- ▪ 轻重丁第八十三
- ▪ ▪ 右菁茅谋
- ▪ ▪ 右石璧谋
- ▪ 轻重戊第八十四
- ▪ 势第四十二
- ▪ 正第四十三
- ▪ 九变第四十四
- ▪ 任法第四十五
- ▪ 明法第四十六
- ▪ 正世第四十七
- ▪ 治国第四十八
- ▪ 内业第四十九
- ▪ 封禅第五十
- ▪ 小问第五十一
- ▪ 七主七臣第五十二
- ▪ 禁藏第五十三
- ▪ 入国第五十四
- ▪ 九守第五十五
- ▪ ▪ 右主听
- ▪ ▪ 右主赏
- ▪ ▪ 右主问
- ▪ ▪ 右主因
- ▪ ▪ 右主周
- ▪ ▪ 右主参
- ▪ ▪ 右督名
- ▪ ▪ 右主位
- ▪ ▪ 右主明
- ▪ 桓公问第五十六
- ▪ 度地第五十七
- ▪ 地员第五十八
- ▪ 弟子职第五十九
- ▪ 言昭第六十〔缺〕
- ▪ 修身第六十一〔缺〕
- ▪ 问霸第六十二〔缺〕
- ▪ 牧民解第六十三〔缺〕
- ▪ 形势解第六十四
- ▪ 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
- ▪ 版法解第六十六
- ▪ 明法解第六十七
- ▪ 臣乘马第六十八
- ▪ 乘马数第六十九
- ▪ 问乘马第七十〔缺〕
- ▪ 事语第七十一
- ▪ 海王第七十二
- ▪ 国蓄第七十三
- ▪ 山国轨第七十四
- ▪ 山权数第七十五
- ▪ 山至数第七十六
- ▪ 地数第七十七
- ▪ 轻重己第八十五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在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赏之于其所善,罚之于其所恶,信之于其所余财,功之于其所无诛。于下无诛者,必诛者也。有诛者,不必诛者也。以有刑至无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无刑至有刑者,其刑烦而奸多。夫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万物尽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诛而不赦,必赏而不颉者,非喜予而乐其杀也,所以为人致利除害也。于以养老长弱,完活万民,莫明焉,夫不法法则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故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故主上视法严于亲戚吏之举令,敬于师长。民之承教,重于神宝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钧,位虽高,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不禁。夫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上不为欢。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错不当,众民不能成。不攻不备,当今为愚人。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矣。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恶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饮食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功战巧矣。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糱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颉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夫动静顺然后和,不失其时然后富,不失其法然后治,故国不虚富,民不虚治;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赏罚莫若必成,使民信之。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故奔亡者无所匿,颉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故民无流亡之意,吏无备追之忧;故主政可往于民,民心可系于主。夫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夫民之所主,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民有余食。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谋有功者五: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臣不用,其国可危。二曰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得情可深。身内情外,其国可知。三曰听其淫乐,以广其心,遗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谄臣文马,以蔽其外。外内蔽塞,可以成败。四曰必深亲之,如典之同生阴内辩士,使图其计。内勇士,使高其气。内人他国,使倍其约,绝其使,拂其意。是必士斗,两国相敌,必承其獘。五曰深察其谋,谨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离气不能令,必内自贼。忠臣已死,故政可夺。此五者,谋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