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 ▪ 孟子序说
-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一
- ▪ ▪ 二
- ▪ ▪ 七
- ▪ ▪ 六
-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九
- ▪ ▪ 十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 ▪ ▪ 十三
- ▪ ▪ 十四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五
- ▪ ▪ 六
- ▪ ▪ 七
-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一
- ▪ ▪ 二
- ▪ ▪ 九
- ▪ ▪ 十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七 离娄章句上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九
- ▪ 卷八 离娄章句下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卷九 万章章句上
- ▪ ▪ 九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一
- ▪ ▪ 二
- ▪ ▪ 三
- ▪ 卷十 万章章句下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 ▪ ▪ 一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 ▪ ▪ 一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三十六
- ▪ ▪ 三十七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三十八
- ▪ ▪ 三十九
- ▪ ▪ 四十
- ▪ ▪ 四十一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四十二
- ▪ ▪ 四十三
- ▪ ▪ 四十四
- ▪ ▪ 四十五
- ▪ ▪ 四十六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十七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三十七
- ▪ ▪ 三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五
- ▪ ▪ 十六
陈代曰 :“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