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 ▪ 孟子序说
-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一
- ▪ ▪ 二
- ▪ ▪ 七
- ▪ ▪ 六
-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 ▪ ▪ 十三
- ▪ ▪ 十四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五
- ▪ ▪ 六
- ▪ ▪ 七
-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一
- ▪ ▪ 二
- ▪ ▪ 九
- ▪ ▪ 十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七 离娄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九
- ▪ ▪ 十八
- ▪ 卷八 离娄章句下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卷九 万章章句上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一
- ▪ ▪ 二
- ▪ ▪ 三
- ▪ 卷十 万章章句下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一
- ▪ ▪ 二
- ▪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六
- ▪ ▪ 七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十三
- ▪ ▪ 十四
-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 ▪ ▪ 一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 ▪ ▪ 一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四十二
- ▪ ▪ 四十三
- ▪ ▪ 四十四
- ▪ ▪ 四十五
- ▪ ▪ 四十六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三十六
- ▪ ▪ 三十七
- ▪ ▪ 三十八
- ▪ ▪ 三十九
- ▪ ▪ 四十
- ▪ ▪ 四十一
- ▪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三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三十七
- ▪ ▪ 十五
- ▪ ▪ 十六
彭更问曰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 :“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 :“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