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
- ▪ 孟子序说
-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一
- ▪ ▪ 二
- ▪ ▪ 七
- ▪ ▪ 六
-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 ▪ ▪ 十三
- ▪ ▪ 十四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五
- ▪ ▪ 六
- ▪ ▪ 七
- ▪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一
- ▪ ▪ 二
- ▪ ▪ 九
- ▪ ▪ 十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七 离娄章句上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九
- ▪ ▪ 十八
- ▪ 卷八 离娄章句下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卷九 万章章句上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一
- ▪ ▪ 二
- ▪ ▪ 三
- ▪ 卷十 万章章句下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一
- ▪ ▪ 二
- ▪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七
- ▪ ▪ 五
- ▪ ▪ 十三
- ▪ ▪ 十四
-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 ▪ ▪ 一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 ▪ ▪ 一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四十二
- ▪ ▪ 四十三
- ▪ ▪ 四十四
- ▪ ▪ 四十五
- ▪ ▪ 四十六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三十六
- ▪ ▪ 三十七
- ▪ ▪ 三十八
- ▪ ▪ 三十九
- ▪ ▪ 四十
- ▪ ▪ 四十一
- ▪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 ▪ ▪ 二十七
- ▪ ▪ 二十八
- ▪ ▪ 十二
- ▪ ▪ 十三
- ▪ ▪ 十四
- ▪ ▪ 十五
- ▪ ▪ 十六
- ▪ ▪ 二十九
- ▪ ▪ 三十
- ▪ ▪ 三十一
- ▪ ▪ 三十二
- ▪ ▪ 三十三
- ▪ ▪ 三十四
- ▪ ▪ 三十五
- ▪ ▪ 三十六
- ▪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 六
- ▪ ▪ 七
- ▪ ▪ 八
- ▪ ▪ 九
- ▪ ▪ 十
- ▪ ▪ 十一
- ▪ ▪ 十七
- ▪ ▪ 十八
- ▪ ▪ 十九
- ▪ ▪ 二十
- ▪ ▪ 二十一
- ▪ ▪ 二十二
- ▪ ▪ 二十三
- ▪ ▪ 二十四
- ▪ ▪ 二十五
- ▪ ▪ 二十六
- ▪ ▪ 三十七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