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巡回銮始末
- ▪ 卷一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王公大臣受辱记
- ▪ ▪ 北塘炮台被攻记
- ▪ ▪ 保定失守记
- ▪ ▪ 庆王李相与联帅瓦德西问答记
- ▪ ▪ 联军剿匪纪
- ▪ ▪ 罪魁奉旨赐死记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七月二十六日上谕
- ▪ ▪ 二十八日上谕
- ▪ ▪ 八月十五日军机处廷寄
- ▪ ▪ 八月十四日行在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十六日上谕
- ▪ ▪ 二十一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二十九日旨
- ▪ ▪ 五月二十八日上谕
- ▪ ▪ 六月初一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二十四日上谕
- ▪ ▪ 十九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初二日上谕
- ▪ ▪ 五月初十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五月十四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五月十七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六月初三日旨
- ▪ ▪ 六月初三日上谕
- ▪ ▪ 初八日上谕
- ▪ ▪ 十三日上谕
- ▪ 卷二
- ▪ ▪ 德公使克林德被戕记
- ▪ ▪ 毓贤戕教记已革
- ▪ ▪ 辽阳拳匪滋事记
- ▪ ▪ 肇祸诸王大臣记
- ▪ ▪ 东抚袁慰帅剿匪记
- ▪ ▪ 拳匪毁京津铁路记
- ▪ ▪ 匪党蔓延京师记
- ▪ ▪ 兵匪焚掠京师记
- ▪ ▪ 王公大臣袒匪记
- ▪ ▪ 拳匪侮辱大员记
- ▪ ▪ 日使署书记生杉山彬遇害记
- ▪ ▪ 联兵攻陷大沽炮台记
- ▪ ▪ 津城失陷记
- ▪ ▪ 直隶提督聂军门死事记
- ▪ ▪ 英使署御敌记
- ▪ 卷三
- ▪ ▪ 附志鹿尚书傅霖事略
- ▪ ▪ 北京大教堂被围记
- ▪ ▪ 南省保卫记
- ▪ ▪ 忠良受戮记
- ▪ ▪ 裕李两帅死难记
- ▪ ▪ 联军进窥京师记一
- ▪ ▪ 联军进京记二
- ▪ ▪ 两宫西狩记
- ▪ ▪ 两宫驻跸西安记
- ▪ ▪ 北京战后记日本人植松良三著
- ▪ ▪ 津门战后记
- ▪ ▪ 山海关被占记
- ▪ ▪ 京津兵兴简明记
- ▪ ▪ 东三省失守始末记
- ▪ ▪ 东三省盛衰记
- ▪ ▪ 李相入京议和记
- ▪ ▪ 宣化近事纪
- ▪ ▪ 西安闻见录
- ▪ ▪ 戕害德使凶手就获记
- ▪ ▪ 宗室伯茀太史寿富殉节记
- ▪ 卷四
- ▪ ▪ 全权文凭式此凭即全权大臣行文英法俄德美意奥荷比日等国者
- ▪ ▪ 禀一
- ▪ ▪ 禀二
- ▪ ▪ 禀三
- ▪ ▪ 端中丞劝戒秦民告示
- ▪ ▪ 直隶藩臬往来札文
- ▪ ▪ 一
- ▪ ▪ 二
- ▪ ▪ 袁中丞严禁拳匪暂行章程
- ▪ ▪ 驻京美日两国提督议定游览紫禁城章程
- ▪ ▪ 记俄人治理牛庄官制新章
- ▪ ▪ 驻紥天津办理通商事务日本郑领事推广租界文
- ▪ ▪ 一
- ▪ ▪ 二
- ▪ ▪ 天津西官推广管理地方告示
- ▪ ▪ 天津地方衙门新定巡捕章程
- ▪ ▪ 辽东俄兵分屯表
- ▪ ▪ 日俄德法四国东方海军兵力表
- ▪ ▪ 通行专约底稿
- ▪ ▪ 底稿原文
- ▪ ▪ 随文信函底稿
- ▪ ▪ 和议十二款译文原稿
- ▪ ▪ 附记
- ▪ ▪ 全权大臣与诸国钦差往来文稿
- ▪ ▪ 中国全权大臣致各国驻京钦使和款说帖全分
- ▪ ▪ 各国索赔章程
- ▪ ▪ 各国钦使照会全权大臣请旨惩办罪魁及昭雪被祸诸臣公文
- ▪ ▪ 又
- ▪ ▪ 驻京各国钦使续请惩办罪首照会一通又清单二件
- ▪ ▪ 会议赔款事宜述略。
- ▪ ▪ 附各国公款私亏按和约大纲第
- ▪ ▪ 记李教士议办晋省教案事
- ▪ 卷五
- ▪ ▪ 八月初七日美领事巴覆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七日日本领事芳泽致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七日厦门道延复日本署正领事芳泽函
- ▪ ▪ 八月初二日厦门道延致日本领事上野函
- ▪ ▪ 八月初三日厦门道延致各道领事及厦门关税务司照会
- ▪ ▪ 八月初三日日本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照会
- ▪ ▪ 八月初五日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五日厦门道延第三次示稿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第二次示稿
- ▪ ▪ 八月初四日厦门道延致日领事上野函
- ▪ ▪ 初三日厦门道延观察年提督杨军门歧珍会衔上许制军电
- ▪ ▪ 初三日闽省当道覆厦门官场电
- ▪ ▪ 三十日日本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照会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第一次示稿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致日本领事上野照会
- ▪ ▪ 湖北教案条款
- ▪ ▪ 宣化府天主教案议给合同全文
- ▪ ▪ 襄阳教案议结合同全文
- ▪ ▪ 英外务大臣蓝斯唐答斯宾赛伯爵词
- ▪ ▪ 论中国停试事译《益新西报》
- ▪ ▪ 论各国向中国索取赔款之非译《益新西报》
- ▪ ▪ 议和草约
- ▪ ▪ 厦事本末纪
- ▪ ▪ 附电文一束
- ▪ ▪ 三十日厦门延观察年致福州洋务局电
- ▪ ▪ 三月朔日厦门道延观察年致福州洋务局第二电
- ▪ ▪ 初二日厦门道延观察年厦门厅张同知东成会衔致福州洋务局电
- ▪ ▪ 和议准约
- ▪ 卷六
- ▪ ▪ 江督刘致盛京卿电
- ▪ ▪ 鄂督张致刘岘帅盛京卿电
- ▪ ▪ 赫总税司乞援电函
- ▪ ▪ 美廷答复俄廷原函
- ▪ ▪ 各国政府及中西大员来往电文
- ▪ ▪ 又(同日)
- ▪ ▪ 荣相电复各督抚书
- ▪ ▪ 袁中丞致烟台各领事电(西历七月二十号)
- ▪ ▪ 袁中丞致江督刘电(华历六月十九日)
- ▪ ▪ 某省派驻保定坐探委员电(六月初九日)
- ▪ ▪ 又(九月初十日)
- ▪ ▪ 袁中丞致驻烟美领事电(西历六月二十号)
- ▪ ▪ 某省派驻保定坐探委员电(华历六月十二日)
- ▪ ▪ 英公使致驻津英领事书(西历六月二十日)
- ▪ ▪ 鄂督张致盛京堂电(七月初一日)
- ▪ ▪ 又(七月初三日发)
- ▪ ▪ 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书
- ▪ ▪ 驻沪某西官致晋抚毓中丞电
- ▪ ▪ 东抚袁慰帅批东昌府洪太守禀
- ▪ ▪ 景州王检予刺史通禀各上台稿(己亥九月)
- ▪ ▪ 奥国弭兵社男爵苏德乃致驻俄杨公使书
- ▪ ▪ 又
- ▪ ▪ 鄂督张致英总领事电
- ▪ ▪ 直藩致东南督抚电(七月下旬某日)
- ▪ ▪ 荣相致东南督抚电(保定八月初四日发)
- ▪ ▪ 黄仲苏大令上江督刘制军书
- ▪ ▪ 李中堂致某省疆臣电
- ▪ ▪ 美外部海约翰致李中堂电(西七月三十号)
- ▪ ▪ 美政府又电(西八月一号)
- ▪ ▪ 上海德国总会致德亲王侯亨络熙电
- ▪ ▪ 又致陕督魏制军电
- ▪ ▪ 日本公使致驻津领事电(西历七月二十三号发)
- ▪ ▪ 江督刘致英水师提督西摩尔电
- ▪ ▪ 美廷覆李中堂电
- ▪ ▪ 英政府致驻沪各领事电
- ▪ ▪ 英使臣致英政府密码电(西历八月三号发)
- ▪ ▪ 法公使致驻沪法总领事电(八月九号发)
- ▪ ▪ 鄂督张江督刘致驻沪英德法俄美日六国领事电
- ▪ ▪ 庆亲王致各督抚电
- ▪ ▪ 东抚袁致各督抚电
- ▪ ▪ 驻俄杨公使覆奥男爵苏德乃书
- ▪ ▪ 苏男爵再覆杨公使书
- ▪ ▪ 英使致西提督乞援电(五月十三日下午六点钟)
- ▪ ▪ 李相致俄国外部大臣电
- ▪ ▪ 俄外部大臣答复李相电
- ▪ ▪ 美廷致德国政府电
- ▪ ▪ 德政府致各国电
- ▪ ▪ 美廷覆德政府电
- ▪ ▪ 又覆俄廷电
- ▪ ▪ 又
- ▪ ▪ 江督刘批
- ▪ ▪ 译英国蓝皮书所载各种信函
- ▪ ▪ 又(同日七点钟)
- ▪ ▪ 又(同日八点钟)
- ▪ ▪ 李中丞通饬各府州县设立教务公所札
- ▪ ▪ 山东滋阳县徐赓熙禀呈袁抚台公牍节录
- ▪ ▪ 又覆中国政府电
- ▪ ▪ 英沙侯致德政府电
- ▪ ▪ 刘张两制军公致驻沪各事总领电
- ▪ ▪ 鄂督张致驻沪各领事电
- ▪ ▪ 鄂督张致驻沪某西员电
- ▪ ▪ 驻沪英领事致浙抚惲电
- ▪ ▪ 瓦统帅致各国提督函
- ▪ ▪ 瓦德帅致德使穆函
- ▪ ▪ 俄人请退驻兵原函
- ▪ ▪ 赫总税司德致天津西官电(十四日)
- ▪ ▪ 鄂省某太史致溥侍电
- ▪ ▪ 又致闽督许皖抚王陕抚端电
- ▪ ▪ 又致甘藩岑电
- ▪ ▪ 瓦德帅致德穆使函
- ▪ ▪ 北京官商呈请回銮函禀
- ▪ ▪ 北京满汉大小官绅致敬尚书公函
- ▪ ▪ 又致某巨公电
- ▪ ▪ 正月二十三日直藩周方伯致瓦大帅函
- ▪ ▪ 瓦帅复周方伯函
- ▪ ▪ 二月初二日周方伯又致瓦大帅函
- ▪ ▪ 另摘译阜平钞来禀稿
- ▪ ▪ 北京商民公递敬止斋尚书呈请奏恳回銮禀
- ▪ ▪ 和议中各员往来函稿
- ▪ ▪ 直藩周方伯奉传相谕传知荫副都统昌往谒瓦帅商酌三事
- ▪ ▪ 华廷致俄廷国书
- ▪ ▪ 中国致法兰西国书
- ▪ ▪ 中国政府贺英国嗣君登位电
- ▪ ▪ 诸国来往国书钞
- ▪ ▪ 日本答复中国国书
- ▪ ▪ 德皇答覆中国国书
- ▪ ▪ 中国致俄罗斯国书
- ▪ ▪ 俄廷致中朝国书
- ▪ ▪ 东抚袁中丞覆法国驻天津领事运盐公文
- ▪ ▪ 董福祥上荣中堂禀
- ▪ ▪ 联军统帅致东抚袁中丞电
- ▪ ▪ 北京全权大臣致于荫帅电
- ▪ ▪ 于中丞覆电
- ▪ ▪ 华历正月十一日德国参谋处总办
呜呼!自古至今,启衅之微,失地之速,盖未有如东三省近事者已!
先是六月十一二等日,海兰泡有俄兵数千,欲假道爱珲卜奎(按即齐齐哈尔城)至哈尔宾,保护铁路。俄海兰泡将军固毕乃脱尔先以公文告黑龙江将军寿军帅,军帅不允,其言曰:“江省铁道,当由敝国自行保护,倘贵国必欲发兵前来,则本将军惟有以军火从事。”旋得俄将覆文曰:“江省铁道,贵国代为保护,敝国实不能信。然中俄两国久敦睦谊,二百余年从未轻启边衅,今贵将军定欲与敝国军火从事,足见贵将军英雄勇武,实为中国不可多得之员,敝国亦惟命是听。惟贵将军图之!”十五日寿军帅发电信致爱珲副都统凤翔,令戒备,且曰:“如俄兵过境,宜迎头痛击,勿令下驶!”而凤都统自度爱珲兵备空虚,强弱不敌,不足以一战,乃电致寿军帅谏阻衅端,军帅置不省。
十七日清晨,有俄国兵船五艘拖带驳船十三号,载俄兵一千数百名,从黑龙江下驶,凤副都统发电以告军帅,即晚得寿军帅电覆,力申开战之议。于是爱珲所练靖边各军即开赴沿江各沟驻防。十八日晨,又有俄兵舰一,装运军火下驶,其护送者为边界官廓米萨尔(官名)阔利士密德(人名),当驶至爱珲上江二十里三道沟时,初有我国统兵官恒统领出而阻止,曰:“奉有军帅电饬,不许俄国兵船往来江上。”廓米萨尔即舍舟登陆,与之辩论,恒统领坚执不允。廓米萨尔含忿回舟,命军士放排枪相恐吓,继将开炮。而我军之炮已发,俄兵官二人歼焉,廓米萨尔亦中炮,急裹创,乘舢舨回海兰泡。
事后,凤副都统以两军互击情形电告寿军帅,军帅即发电致俄将军固毕乃脱尔,责其轻易开仗,启衅之咎,惟俄实尸之。其电由凤副都统派武并送至廓米萨尔处。时廓米萨尔已受重伤,仅存一息,而犹能张目与此弁言誓必翦灭黑龙江而后已。
自十八日开仗后,黑河统兵官崇统领即连日开炮,向海兰泡攻击。俄兵亦以开花炮还击。十九日,我黑河电报局被开花弹击毁。二十及二十一,俄派马队数旗至爱珲城东,驱二十八屯居民聚之一大屋中,焚毙无算,逸去者不及半。其在海兰泡贸易之华商约六千余人,先于十九日被俄兵驱之江边,许以派船护送归国;商民闻言,即在江边忍饥露立待之一日夜之久;二十日下午忽有俄马队持枪兵三十名,持斧兵二十名,向商民击砍,枪斧交下:商民出其不意,惶遽奔逃,均堕黑河而死,其泅水得免者仅百数十人。盖亦惨矣!
二十二日,凤副都统见俄在江东恣行焚戮,意良不忍,遂派统领王仲良,营官张某,率马队三百渡江驱逐俄兵,并以保护屯民过江。即与俄兵遇,两军鏖战一时之久。我军阵亡者弁兵三十名,受伤者五十余人,前队顾枪弹将尽,军心惶惧,王统领及张营官已先自逃遁,幸后路抬枪队奋勇直前,始将俄兵击败。俄兵死伤不下百余人,均向江边窜逸,适有俄国轮船行经是处,即将败兵及死伤者载归。
二十三日,前敌营务处来部郎鹤,鉴于江东之败,恐孤军虚悬,为敌所乘。且三百马队之渡江,非其本意,实由凤副都统主其谋,故来部郎恨之,即乘此时,遽传令过江之兵尽数撤回。俄军见我军兵势已怯,遂萌窥伺爱珲之意,即于二十四日排炮江边,日向我军轰击。爱珲之失,实基于此。论者咸谓来部郎逞私忿,误大局,撤藩篱之备,失犄角之势,实为罪魁祸首焉。
二十五日,有俄兵五十名从五道沟过江,我军驻守彼处者仅有二哨,即将俄兵击回江东。二十六日,又有俄马步兵六千名,从黑河上游五道河偷渡黑河,崇统领营中曾登高望见之,而以其衣华军号衣,疑为漠河金矿护矿之兵,遇乱逃回,故未敢开炮轰击,迨其登岸,始知为俄军,已措手不及。崇统领所部各兵即时逃散,退到爱珲,崇统领亦阵亡。二十七日,俄兵即由西山陆路直扑爱珲,其时凤副都统已奉将军电,饬赴前敌督队,率驻防各沟之靖边军退至兜沟子,无与俄军迎战者。二十九日,俄军遂人爱珲城。
以上记爱珲失守事。
俄军既人爱珲后,我军即退守兜沟子,其地距爱珲七十余里。俄军旋于七月初四日率兵进攻,仍用开花弹遥击。凤副都统以战为守,相持累日,顾以兜沟子地势平衍,虽有高冈,不足以资扼守,且枪炮皆锈涩不足用,较俄军之命中及远,兼用铜弹者,有利钝之殊。故我军累战失利,死亡相属。兼以黑龙江行军素无棚帐,军士昼则忍饥苦战,夜则露宿,咸出怨言,有离心。
凤副都统知难抵御,又恐将士哗溃,因以兜沟子难守情形电告寿军帅,于初十日结阵徐退。十二日,至距兜沟子一百六十里之北大岭。其地为爱珲之后路,齐齐哈尔之门户,最为险要。而二百年来讲求边防者,从未于其地筑一炮台,设一重镇,故仓卒时卒不能阻敌兵前进。
维时俄兵见我军退守,即亦跟踪而入。十六日,全军进逼北大岭。凤副都统急率队迎击,交战时许,我军有洋枪,无短刀,俄兵兼而有之,其利百倍于我。故我军之当前敌者,非阵亡,即奔溃,后队亦几为所牵动。凤副都统见势不支,恐全军尽覆,因即传令各军暂为退守,徐图后计。
十七日晨,俄军在山下架开花大炮,向我军猛攻。凤副都统传令全军出队迎敌,徇师而誓曰:“有退后者斩!”两军既相接,凤副都统自统前队督战。前军童统领稍退却,即传令斩首示众。童惧,奋勇直前,后军乘势继进,我军勇气百倍,大败俄军。俄之将土死伤者无算。我军恒统领炮伤一臂,阵亡营官瑞某一员,武备学堂瞄炮学生亦受重伤,军士阵亡亦不少。而凤副都统亦以率队督战故,自辰至酉,亲放枪四百余响,力竭不少休,左腿右臂受枪子两伤甚重,堕马者三,遂由左右扶之回营,至晚,呕血数升而死。士气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