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巡回銮始末
- ▪ 卷一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王公大臣受辱记
- ▪ ▪ 北塘炮台被攻记
- ▪ ▪ 保定失守记
- ▪ ▪ 庆王李相与联帅瓦德西问答记
- ▪ ▪ 联军剿匪纪
- ▪ ▪ 罪魁奉旨赐死记
- ▪ ▪ 七月二十六日上谕
- ▪ ▪ 二十八日上谕
- ▪ ▪ 八月十五日军机处廷寄
- ▪ ▪ 八月十四日行在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十六日上谕
- ▪ ▪ 二十一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二十九日旨
- ▪ ▪ 五月二十八日上谕
- ▪ ▪ 六月初一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二十四日上谕
- ▪ ▪ 十九日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上谕
- ▪ ▪ 五月初二日上谕
- ▪ ▪ 五月初十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五月十四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五月十七日上谕
- ▪ ▪ 同日上谕
- ▪ ▪ 六月初三日旨
- ▪ ▪ 六月初三日上谕
- ▪ ▪ 初八日上谕
- ▪ ▪ 十三日上谕
- ▪ 卷二
- ▪ ▪ 德公使克林德被戕记
- ▪ ▪ 毓贤戕教记已革
- ▪ ▪ 辽阳拳匪滋事记
- ▪ ▪ 肇祸诸王大臣记
- ▪ ▪ 东抚袁慰帅剿匪记
- ▪ ▪ 拳匪毁京津铁路记
- ▪ ▪ 匪党蔓延京师记
- ▪ ▪ 兵匪焚掠京师记
- ▪ ▪ 王公大臣袒匪记
- ▪ ▪ 拳匪侮辱大员记
- ▪ ▪ 日使署书记生杉山彬遇害记
- ▪ ▪ 联兵攻陷大沽炮台记
- ▪ ▪ 津城失陷记
- ▪ ▪ 直隶提督聂军门死事记
- ▪ ▪ 英使署御敌记
- ▪ 卷三
- ▪ ▪ 附志鹿尚书傅霖事略
- ▪ ▪ 北京大教堂被围记
- ▪ ▪ 南省保卫记
- ▪ ▪ 忠良受戮记
- ▪ ▪ 裕李两帅死难记
- ▪ ▪ 联军进窥京师记一
- ▪ ▪ 联军进京记二
- ▪ ▪ 两宫西狩记
- ▪ ▪ 两宫驻跸西安记
- ▪ ▪ 北京战后记日本人植松良三著
- ▪ ▪ 津门战后记
- ▪ ▪ 山海关被占记
- ▪ ▪ 京津兵兴简明记
- ▪ ▪ 东三省失守始末记
- ▪ ▪ 东三省盛衰记
- ▪ ▪ 李相入京议和记
- ▪ ▪ 宣化近事纪
- ▪ ▪ 西安闻见录
- ▪ ▪ 戕害德使凶手就获记
- ▪ ▪ 宗室伯茀太史寿富殉节记
- ▪ 卷四
- ▪ ▪ 全权文凭式此凭即全权大臣行文英法俄德美意奥荷比日等国者
- ▪ ▪ 禀一
- ▪ ▪ 禀二
- ▪ ▪ 禀三
- ▪ ▪ 端中丞劝戒秦民告示
- ▪ ▪ 直隶藩臬往来札文
- ▪ ▪ 一
- ▪ ▪ 二
- ▪ ▪ 袁中丞严禁拳匪暂行章程
- ▪ ▪ 驻京美日两国提督议定游览紫禁城章程
- ▪ ▪ 记俄人治理牛庄官制新章
- ▪ ▪ 驻紥天津办理通商事务日本郑领事推广租界文
- ▪ ▪ 一
- ▪ ▪ 二
- ▪ ▪ 天津西官推广管理地方告示
- ▪ ▪ 天津地方衙门新定巡捕章程
- ▪ ▪ 辽东俄兵分屯表
- ▪ ▪ 日俄德法四国东方海军兵力表
- ▪ ▪ 通行专约底稿
- ▪ ▪ 底稿原文
- ▪ ▪ 随文信函底稿
- ▪ ▪ 和议十二款译文原稿
- ▪ ▪ 附记
- ▪ ▪ 全权大臣与诸国钦差往来文稿
- ▪ ▪ 中国全权大臣致各国驻京钦使和款说帖全分
- ▪ ▪ 各国索赔章程
- ▪ ▪ 各国钦使照会全权大臣请旨惩办罪魁及昭雪被祸诸臣公文
- ▪ ▪ 又
- ▪ ▪ 驻京各国钦使续请惩办罪首照会一通又清单二件
- ▪ ▪ 会议赔款事宜述略。
- ▪ ▪ 附各国公款私亏按和约大纲第
- ▪ ▪ 记李教士议办晋省教案事
- ▪ 卷五
- ▪ ▪ 八月初七日美领事巴覆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七日日本领事芳泽致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七日厦门道延复日本署正领事芳泽函
- ▪ ▪ 八月初二日厦门道延致日本领事上野函
- ▪ ▪ 八月初三日厦门道延致各道领事及厦门关税务司照会
- ▪ ▪ 八月初三日日本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照会
- ▪ ▪ 八月初五日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函
- ▪ ▪ 八月初五日厦门道延第三次示稿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第二次示稿
- ▪ ▪ 八月初四日厦门道延致日领事上野函
- ▪ ▪ 初三日厦门道延观察年提督杨军门歧珍会衔上许制军电
- ▪ ▪ 初三日闽省当道覆厦门官场电
- ▪ ▪ 三十日日本领事上野致厦门道延照会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第一次示稿
- ▪ ▪ 八月初一日厦门道延致日本领事上野照会
- ▪ ▪ 湖北教案条款
- ▪ ▪ 宣化府天主教案议给合同全文
- ▪ ▪ 襄阳教案议结合同全文
- ▪ ▪ 英外务大臣蓝斯唐答斯宾赛伯爵词
- ▪ ▪ 论中国停试事译《益新西报》
- ▪ ▪ 论各国向中国索取赔款之非译《益新西报》
- ▪ ▪ 议和草约
- ▪ ▪ 厦事本末纪
- ▪ ▪ 附电文一束
- ▪ ▪ 三十日厦门延观察年致福州洋务局电
- ▪ ▪ 三月朔日厦门道延观察年致福州洋务局第二电
- ▪ ▪ 初二日厦门道延观察年厦门厅张同知东成会衔致福州洋务局电
- ▪ ▪ 和议准约
- ▪ 卷六
- ▪ ▪ 江督刘致盛京卿电
- ▪ ▪ 鄂督张致刘岘帅盛京卿电
- ▪ ▪ 赫总税司乞援电函
- ▪ ▪ 美廷答复俄廷原函
- ▪ ▪ 各国政府及中西大员来往电文
- ▪ ▪ 又(同日)
- ▪ ▪ 荣相电复各督抚书
- ▪ ▪ 袁中丞致烟台各领事电(西历七月二十号)
- ▪ ▪ 袁中丞致江督刘电(华历六月十九日)
- ▪ ▪ 某省派驻保定坐探委员电(六月初九日)
- ▪ ▪ 又(九月初十日)
- ▪ ▪ 袁中丞致驻烟美领事电(西历六月二十号)
- ▪ ▪ 某省派驻保定坐探委员电(华历六月十二日)
- ▪ ▪ 英公使致驻津英领事书(西历六月二十日)
- ▪ ▪ 鄂督张致盛京堂电(七月初一日)
- ▪ ▪ 又(七月初三日发)
- ▪ ▪ 驻沪某西官致晋抚毓中丞电
- ▪ ▪ 东抚袁慰帅批东昌府洪太守禀
- ▪ ▪ 景州王检予刺史通禀各上台稿(己亥九月)
- ▪ ▪ 又
- ▪ ▪ 鄂督张致英总领事电
- ▪ ▪ 直藩致东南督抚电(七月下旬某日)
- ▪ ▪ 荣相致东南督抚电(保定八月初四日发)
- ▪ ▪ 李中堂致某省疆臣电
- ▪ ▪ 美外部海约翰致李中堂电(西七月三十号)
- ▪ ▪ 美政府又电(西八月一号)
- ▪ ▪ 上海德国总会致德亲王侯亨络熙电
- ▪ ▪ 又致陕督魏制军电
- ▪ ▪ 日本公使致驻津领事电(西历七月二十三号发)
- ▪ ▪ 江督刘致英水师提督西摩尔电
- ▪ ▪ 美廷覆李中堂电
- ▪ ▪ 英政府致驻沪各领事电
- ▪ ▪ 英使臣致英政府密码电(西历八月三号发)
- ▪ ▪ 法公使致驻沪法总领事电(八月九号发)
- ▪ ▪ 鄂督张江督刘致驻沪英德法俄美日六国领事电
- ▪ ▪ 庆亲王致各督抚电
- ▪ ▪ 东抚袁致各督抚电
- ▪ ▪ 奥国弭兵社男爵苏德乃致驻俄杨公使书
- ▪ ▪ 驻俄杨公使覆奥男爵苏德乃书
- ▪ ▪ 苏男爵再覆杨公使书
- ▪ ▪ 英使致西提督乞援电(五月十三日下午六点钟)
- ▪ ▪ 英教士李提摩太上李傅相书
- ▪ ▪ 又(同日七点钟)
- ▪ ▪ 又(同日八点钟)
- ▪ ▪ 黄仲苏大令上江督刘制军书
- ▪ ▪ 俄人请退驻兵原函
- ▪ ▪ 赫总税司德致天津西官电(十四日)
- ▪ ▪ 鄂省某太史致溥侍电
- ▪ ▪ 又致闽督许皖抚王陕抚端电
- ▪ ▪ 又致甘藩岑电
- ▪ ▪ 又
- ▪ ▪ 江督刘批
- ▪ ▪ 译英国蓝皮书所载各种信函
- ▪ ▪ 李中丞通饬各府州县设立教务公所札
- ▪ ▪ 山东滋阳县徐赓熙禀呈袁抚台公牍节录
- ▪ ▪ 又致某巨公电
- ▪ ▪ 李相致俄国外部大臣电
- ▪ ▪ 俄外部大臣答复李相电
- ▪ ▪ 美廷致德国政府电
- ▪ ▪ 德政府致各国电
- ▪ ▪ 美廷覆德政府电
- ▪ ▪ 又覆俄廷电
- ▪ ▪ 又覆中国政府电
- ▪ ▪ 英沙侯致德政府电
- ▪ ▪ 刘张两制军公致驻沪各事总领电
- ▪ ▪ 鄂督张致驻沪各领事电
- ▪ ▪ 鄂督张致驻沪某西员电
- ▪ ▪ 驻沪英领事致浙抚惲电
- ▪ ▪ 瓦统帅致各国提督函
- ▪ ▪ 瓦德帅致德使穆函
- ▪ ▪ 瓦德帅致德穆使函
- ▪ ▪ 北京官商呈请回銮函禀
- ▪ ▪ 北京满汉大小官绅致敬尚书公函
- ▪ ▪ 正月二十三日直藩周方伯致瓦大帅函
- ▪ ▪ 瓦帅复周方伯函
- ▪ ▪ 二月初二日周方伯又致瓦大帅函
- ▪ ▪ 另摘译阜平钞来禀稿
- ▪ ▪ 北京商民公递敬止斋尚书呈请奏恳回銮禀
- ▪ ▪ 和议中各员往来函稿
- ▪ ▪ 直藩周方伯奉传相谕传知荫副都统昌往谒瓦帅商酌三事
- ▪ ▪ 华廷致俄廷国书
- ▪ ▪ 中国致法兰西国书
- ▪ ▪ 中国政府贺英国嗣君登位电
- ▪ ▪ 诸国来往国书钞
- ▪ ▪ 日本答复中国国书
- ▪ ▪ 德皇答覆中国国书
- ▪ ▪ 中国致俄罗斯国书
- ▪ ▪ 俄廷致中朝国书
- ▪ ▪ 东抚袁中丞覆法国驻天津领事运盐公文
- ▪ ▪ 华历正月十一日德国参谋处总办
- ▪ ▪ 联军统帅致东抚袁中丞电
- ▪ ▪ 北京全权大臣致于荫帅电
- ▪ ▪ 于中丞覆电
- ▪ ▪ 董福祥上荣中堂禀
庚子七月十一二等日,直隶总督裕寿帅在北仓与洋兵接战,兵败,退紥杨村,旋又退至蔡村,以手枪自尽。时李鉴帅奉命督师,于十四日抵河西务,所统张春发,陈泽霖两军,略战即溃,鉴帅亦服毒自尽。洋兵遂进逼通州。
其时举朝震动,皆莫出一谋。十六日,乃有西巡之旨。复因车辆不齐,迟迟未行。至十九晚,城外大炮隆隆不绝。二十日,喜雀胡同一带,更炮子如雨,至下午喧传天安门及西长门安已失守。然以相隔遥远,内廷尚不得真消息。是日,王夔石中堂文韶,共召见五次,末次时已亥刻,见面只刚相赵尚书二人。太后云:“只剩尔等三人在此,其余均回家去,丢我母子二人不管。尔三人务须随驾同行!”并谕王中堂云:“汝年纪已迈,尚要汝吃此辛苦,我心不安。汝可随后赶来。他二人素能骑马,必须随驾同行。”王中堂奏云:“臣必赶来。”皇上亦谓:“汝务必要来!”然当时尚言不即起驾也。是晚,王中堂在内值宿未归。至夜半,又喧传洋兵进城。中堂欲出查问,则禁门业已严扃,不能出入。至翌晨七点钟时,中堂乘坐小轿进城,方知两宫已于黎明仓猝出宫矣。
是日为二十一日,太后皇上均坐车出德胜门,行至贯石,始由光裕驼行教敬驼轿三乘。皇上与伦贝子同坐一乘。直至怀来县宣化县,两宫皇后大阿哥始均坐轿。复因仓猝出宫,太后公穿蓝布夏衫,头尚未梳。皇上则仅穿黑纱长衫及黑布战裙两条而已。铺盖行李一切均不及随带出京,三日夜间只睡火炕,既无被褥,复无替换衣服。饭更无人进奉,只以小米粥充饥。狼狈情形,不堪言状。妃嫔及宫女等均未带出,太监虽有随驾者,然亦寥寥无几。诸王贝勒等随扈者亦少。礼王,荣相,启秀等,均未相从随行,只端王,庆王,那王,肃王,伦贝子,橚贝子,及公爷数人而已。堂官则有刚,赵,吴,王,溥兴五人。又部院司员十一二人,满小军机二人,汉小军机一人,神机虎神营八旗练兵约亦千余人,马玉昆保驾各营弁兵约亦千余名。沿途各铺户均闭门逃遁,到处均无从购物,故凄惨处尤觉非笔墨所能详记。
是日,王中堂以曾奉命随扈,一闻驾已出京,不及回宅,即偕其次公子于已刻冲出后门,时因困惫已极,姑至灵鹫庵小憩。庵中僧人,以洋兵进城,逢庙必烧,深为焦急,且其时安定门至德胜门城上均有洋兵教民来往放枪,街市间亦多有洋兵行走,因此坚不肯留。中堂无奈,遂至间壁充内务府役之旗人韩姓家暂避,车夫轿夫业已各自逃命。至下午,探得西进门尚开,遂将车马及一切物件遗弃韩家,只带银钱及随身替换衣服,候至天黑,随众出城,由德胜门十三海一带行走。甫至戛戛胡同,天又大雨,乃至景宅借宿一宵。其时城内枪炮声已停,惟后门外满天火光,彻夜不绝。直至寅初,始探知西直门已开,洋兵未来,华兵已逃。逃难者不知凡几,均无人盘问。中堂遂与次公子步行而出西直门,至大桥外,始行乘车。次公子则跨骡以时随从人等,仅存五六人,亦均徒步而行。行至海甸,中堂以腹中饥甚,欲觅一饭,而饭铺已闭,只沿途寻觅,始获勉强一飧。饭后即行。行七十里至贯石,闻圣驾已过,即在该处过夜。二十三日,至居庸关。二十四日,至怀来县,始知两宫已先于二十三日到此,已驻跸一日张。遂入见跪地而泣。两宫亦挥泪不已,一再慰劳,始命退出。
先是两宫于二十三日临幸该县署时,已旁晚。署中人皆不知,吴令仓猝戴大帽出迎,驾已入署矣。乃即于大堂朝见两宫,温谕有加。吴令退,乃即以其夫人之房赶紧收拾,请太后慈驾入内憩息。皇后则安置于其媳正房,皇上则暂在签押房驻跸。时太后已饥甚,手拍梳桌,命进食物。盖太后出京二日,仅食鸡蛋三枚也。并即自行启奁取梳梳头。旋命皇上亲降失谕,派吴令速往东南各省催饷,其县印即前交与典史暂署。两宫乃复于二十五日起銮西行。自是始由地方官陆续进奉,两宫始稍安逸矣。
所有沿途驻跸情形,自出京日起,今特按日备录左方,俾无遗漏,庶后来有所考证焉:
七月二十一日,驻贯市,系七十里。宿清真寺。东光裕李姓,杨姓,进面饭,小米粥,蔬菜,并二马车轿。
二十二日,驻岔道,系九十里。辰刻大雨,行抵关沟,山水涨发,銮舆冲水而过。午间过居庸关尖站,内监向土民索得粗磁茶碗,进凉水一盏。延庆州秦牧奎良进蓝呢轿。是处无供给,苦甚。
二十三日,驻怀来县,系五十里。驻跸二日。怀来县吴令永进燕席,并汉装女衣,皇上衣大阿哥衣。
二十三日,进河城,系六十里。江北通进绿轿,并进旂衣。
二十六日,驻鸡鸣驿,系四十里,宣化属。
二十七日,驻宣化县城,系六十里。驻跸四日。驻上谷公所,供张稍好。宣化县陈令本召见时,慈圣颇奖励之。
八月初一日,自宣化启銮,驻怀安县属之左卫原,系六十里。行宫狭隘,绝无预备。
初二日,驻怀安县城,系六十里。供张草率。
初三日,驻山西天镇县城,系八十里。天镇县知县额令腾额先期知奉天全皆失守,是以自尽。是日在枳儿岭尖站,毫无预备。岑中丞春煊进荷包鸡蛋,甚蒙褒奖。宿站,典史杨守性供给,视尖站稍周。
初四日,驻聚乐堡,系门十里,阳高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