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汉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 ▪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
- ▪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
- ▪ 第四回 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
- ▪ 第五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
- ▪ 第六回 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
- ▪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
- ▪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 戮宗室豻狱构奇冤
- ▪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
- ▪ 第十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
- ▪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
- ▪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
- ▪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
- ▪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
- ▪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 ▪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
- ▪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
- ▪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
-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
- ▪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
- ▪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
- ▪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
- ▪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
- ▪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
- ▪ 第二十五回 木罂渡军计擒魏豹 背水列阵诱斩陈余
- ▪ 第二十六回 随何传命招英布 张良借箸驳郦生
- ▪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
- ▪ 第二十八回 入内帐潜夺将军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儿
- ▪ 第二十九回 贪功得祸郦生就烹 数罪陈言汉王中箭
- ▪ 第三十回 斩龙且出奇制胜 划鸿沟接眷修和
- ▪ 第三十一回 大将奇谋鏖兵垓下 美人惨别走死江滨
- ▪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汉主称尊 就驿舍田横自刭
- ▪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
- ▪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优待萧丞相 定朝仪功出叔孙通
- ▪ 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
- ▪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宫奉觞祝父寿 系诏狱拚死白王冤
- ▪ 第三十七回 议废立周昌争储 讨乱贼陈豨败走
- ▪ 第三十八回 悍吕后毒计戮功臣 智陆生善言招蛮酋
- ▪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
- ▪ 第四十回 保储君四皓与宴 留遗嘱高祖升遐
- ▪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祸 看人彘少主惊心
- ▪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颜拜母 戏太后嫚语求妻
- ▪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
- ▪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诸吕加封 得悍妇两王枉死
- ▪ 第四十五回 听陆生交欢将相 连齐兵合拒权奸
- ▪ 第四十六回 夺禁军捕诛诸吕 迎代王废死故君
- ▪ 第四十七回 两重喜窦后逢兄弟 一纸书文帝服蛮夷
- ▪ 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
- ▪ 第四十九回 辟阳侯受椎毙命 淮南王谋反被囚
- ▪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
- ▪ 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颜救魏尚 贤丞相当面劾邓通
- ▪ 第五十二回 争棋局吴太子亡身 肃军营周亚夫守法
- ▪ 第五十三回 呕心血气死申屠嘉 主首谋变起吴王濞
- ▪ 第五十四回 信袁盎诡谋斩御史 遇赵涉依议出奇兵
- ▪ 第五十五回 平叛军太尉建功 保孱王邻封乞命
- ▪ 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缘终作后 栗太子被废复蒙冤
- ▪ 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赐肉食戏弄条侯
- ▪ 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进三策 应主召申公陈两言
- ▪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
- ▪ 第六十回 因祸为福仲卿得官 寓正于谐东方善辩
- ▪ 第六十一回 挑嫠女即席弹琴 别娇妻入都献赋
- ▪ 第六十二回 厌夫贫下堂致悔 开敌衅出塞无功
- ▪ 第六十三回 执国法王恢受诛 骂座客灌夫得罪
- ▪ 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毙命 抚夷人司马扬镳
- ▪ 第六十五回 窦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孙弘变节善承颜
- ▪ 第六十六回 飞将军射石惊奇 愚主父受金拒谏
- ▪ 第六十七回 失俭德故人烛隐 庆凯旋大将承恩
- ▪ 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战封侯 父子败谋九重讨罪
- ▪ 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兴大狱 立战功还挈同胞
- ▪ 第七十回 贤汲黯直谏救人 老李广失途刎首
- ▪ 第七十一回 报私仇射毙李敢 发诈谋致死张汤
- ▪ 第七十二回 通西域复灭南夷 进神马兼迎宝鼎
- ▪ 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连番被惑 行封禅妄想求仙
- ▪ 第七十四回 东征西讨绝域穷兵 先败后成贰师得马
- ▪ 第七十五回 入虏庭苏武抗节 出朔漠李陵败降
- ▪ 第七十六回 巫盅狱丞相灭门 泉鸠里储君毙命
- ▪ 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轮台诏 授顾命嘱遵负扆图
- ▪ 第七十八回 六龄幼女竟主中宫 廿载使臣重还故国
- ▪ 第七十九回 识诈书终惩逆党 效刺客得毙番王
- ▪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废昏君太后登殿
- ▪ 第八十一回 谒祖庙骖乘生嫌 嘱女医入宫进毒
- ▪ 第八十二回 孝妇伸冤于公造福 淫妪失德霍氏横行
- ▪ 第八十三回 泄逆谋杀尽后族 矫君命歼厥渠魁
- ▪ 第八十四回 询宫婢才识酬恩 擢循吏迭闻报绩
- ▪ 第八十五回 两疏见机辞官归里 三书迭奏罢兵屯田
- ▪ 第八十六回 逞淫谋番妇构衅 识子祸严母知几
- ▪ 第八十七回 杰阁图形名标麟史 锦车出使功让蛾眉
- ▪ 第八十八回 宠阉竖屈死萧望之 惑谗言再贬周少傅
- ▪ 第八十九回 冯婕妤挺身当猛兽 朱子元仗义救良朋
- ▪ 第九十回 斩郅支陈汤立奇功 嫁匈奴王嫱留遗恨
- ▪ 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抗议
- ▪ 第九十二回 识番情指日解围 违妇言上书惹祸
- ▪ 第九十三回 惩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夺嫡宣淫
- ▪ 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图进谏 猛朱云折槛留旌
- ▪ 第九十五回 泄机谋鸩死许后 争座位怒斥中官
- ▪ 第九十六回 忤重闱师丹遭贬 害故妃史立售奸
- ▪ 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势反亡身 美董贤阖家同邀宠
- ▪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呕血致毙 幸臣失势与妇并戕
- ▪ 第九十九回 献白雉罔上居功 惊赤血杀儿构狱
- ▪ 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
却说王莽既得专政,遂与太皇太后商议,迎立中山王箕子为嗣。箕子为哀帝从弟,就是刘兴嗣儿。兴母冯婕妤死后,箕子幸未连坐,仍袭王封。当下派车骑将军王舜,持节往迎。舜系王音子,为莽从弟,太皇太后素来爱舜,故特使迎主立功。舜奉命去讫,宫中无主,太皇太后又老,一切政令,全由莽独断独行。莽即将皇太后赵氏,贬为孝成皇后,皇后傅氏,逼令徙居桂宫。赵太后的罪状,是与女弟赵昭仪,专宠横行,残灭继嗣。傅后的罪状,是纵令乃父傅晏,骄恣不道,未尝谏阻。罪案宣布以后,没一人敢与反对。莽索性追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为丁姬,所有丁傅两家的子弟,一律免官归里。傅晏负罪尤甚,令与妻子同徙合浦,独褒扬前大司马傅喜,召入都中,位居特进,使奉朝请。嗣复再废傅太后赵皇后为庶人,二后皆愤恚自杀。论起四后优劣,赵太后生前淫恶,该有此报,傅太后专擅过甚,也应有此,丁姬因哀帝入嗣,不过母以子贵,未闻干政,傅后更无过失,就是傅晏擅权,也由哀帝主见,并非傅后从中请求。王莽怎得不分皂白,一概贬黜?况莽系汉朝臣子,怎得擅贬母后,无论丁姬傅后,不应被贬,即如赵飞燕的淫恶,傅昭仪的专擅,罪有攸归,也岂莽所得妄议!义正词严。太皇太后王氏,平时受着傅赵二后的恶气,还道莽为己泄忿,暗地生欢。那知莽已目无尊亲,何事不可做得?履霜坚冰,由来者渐,奈何尚沾沾自喜呢!庸妪晓得甚么?
莽既连贬四后,恣所欲为,惟见孔光历相三朝,为太皇太后所敬重,不得不阳示尊崇。实是喜他阿谀。特引光女婿甄邯为侍中,兼奉车都尉。凡朝右百僚,但为莽所不合,莽即罗织成罪,使甄邯赍着草案,往示孔光。光不敢不依旨举劾,莽便持光奏章,转白太皇太后,无不邀允。于是何武公孙禄,坐实互相标榜的罪名,一并免官,令武就国。董宏子武,嗣爵高昌侯,坐父谄佞,褫夺侯爵。关内侯张由,史太仆史立等,坐中山冯太后冤案,削职为民,充戍合浦。红阳侯王立,为莽诸父,成帝时遣令就国,哀帝时已召还京师,莽不免畏忌,又令孔光奏立前愆,请仍遣立就国。太皇太后亲弟,只立一人,不愿准奏。又经莽从旁撺掇,谓不宜专顾私亲,太皇太后无可奈何,只好命立回国。莽遂引用王舜王邑王商子。为腹心,甄邯甄丰主弹击,平晏平当子。领机事,刘歆刘向子。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布置周密,一呼百诺,平时欲有所为,但教微露词色,党羽即希承意旨,列入奏章。太皇太后有所褒奖,莽假意推让,叩首泣辞。其实是上欺姑母,下欺吏民,口是心非,自便私图罢了。
大司空彭宣,见莽挟权自恣,不愿在朝,遂上书乞休。莽恨他无端求退,入白太后,策免宣官,令就长平封邑。宣居长平四年,寿考终身。就是傅喜奉诏入都,也觉得孤立可危,情愿还国,莽亦许他归去,亦得寿终。莽因进左将军王崇为大司空,崇为王吉孙,与王太后母弟王崇同名异人。封扶平侯。
既而中山王箕子到来,由莽召集百官,奉着太皇太后诏命,拥他登基,改名为衎,是为平帝。年只九岁,不能亲政,即由太皇太后临朝。莽居首辅,百官总己以听。奉葬哀帝于义陵,兼谥孝哀皇帝。大司徒孔光,却也内怀忧惧,上书求乞骸骨。有诏徙光为帝太傅,兼给事中,掌领宿卫,供奉宫禁。所有政治大权,尽归莽手,与光无涉。莽想权势虽隆,功德未著,必须设一良法,方可笼络人心。踌躇数日,得了一策,暗使人至益州地方,嘱令地方官吏,买通塞外蛮夷,叫他假称越裳氏,献入白雉。地方官当即照办。平帝元始元年正月,塞外蛮人入都,说是越裳氏瞻仰天朝,特奉白雉上贡,莽即奏报太皇太后,将白雉荐诸宗庙。从前周成王时代,越裳氏来朝重译,也曾进献白雉,莽欲自比周公,故特想出此法。果然群臣仰承莽意,奏称莽德及四夷,不让周公旦。公旦辅周有功,故称周公,今大司马莽安定汉朝,应加称安汉公,增封食邑。太皇太后当即依议,偏莽装出许多做作,故意上表固辞,只说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诸人,共定策迎立中山王,今请将孔光等叙功,臣莽不敢沐恩。太皇太后得了莽奏,不免迟疑。甄丰甄邯等急忙上书,谓莽功最大,不宜使落人后。太皇太后乃谕莽毋辞。莽再三推逊,定要让与孔光等人,寻且称疾不起。太皇太后因封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甄邯为承安侯,然后乃颁诏召莽,入朝受赏。莽尚托病不至,真会装刁。再经群臣申请封莽,即日下诏,令莽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加封食邑二万八千户,莽始出受官爵名号,但将封邑让还。且为东平王云伸冤,使云子开明为东平王,奉云祭祀。又立中山王宇孙桃乡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中山王刘兴祭祀。再封宣帝耳孙三十六人,皆为列侯。此外王侯等无子有孙,或为同产兄弟子,皆得立为嗣,承袭官爵,皇族因罪被废,许复属籍,官吏年老致仕,仍给旧俸三分之一,赡养终身,下至庶民鳏寡,无不周恤。如此种种恩施,统由王莽创议施行,好教朝野上下,交口称颂,都说是安汉公的仁慈,把老太后小皇帝二人,一概抹煞。真是好计。莽又讽示公卿,奏称太皇太后春秋太高,不宜亲省小事,此后惟封爵上闻,他事尽归安汉公裁决。太皇太后又复依议,于是朝中只知有王莽,不知有汉天子了。
惟当时一班朝臣,偶有私议,谓平帝入嗣大统,本生母卫姬未得加封,不免向隅。莽独惩丁傅复辙,恐卫姬一入宫中,又要引进外家,干预国政。但若不加封卫姬,又未能塞住众口,乃遣少傅甄丰,持册至中山,封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帝舅卫宝卫玄,爵关内侯,仍然留居中山,不得来京。扶风功曹申屠刚,直言对策道:“嗣皇帝始免襁褓,便使至亲分离,有伤慈孝,今宜迎入中山太后,使居别宫,使嗣皇帝得按时朝见,乐叙天伦,并召冯卫二族,平帝祖母冯婕妤,故云冯卫二族。选入执戟,亲奉宿卫,免得另生他患。”迎母则可,必召入外家宿卫,亦属未善。这数语最中莽忌,莽当然驳斥,因不欲自己出名,特请太皇太后下诏,斥责申屠刚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因即放归田里。恩归自己,怨归太后。刚被黜归还,有何人再敢多言?
越年二月,黄支国献入犀牛,廷臣相率惊异,都称黄支国在南海中,去京师三万里,向来未曾朝贡,今特献犀牛,想来又是安汉公的威德。正要上书献谀,偏又接得越嶲郡奏报,说有黄龙出游江中。太师孔光,遂与新任大司徒马宫,以及甄丰甄邯等三人,拟奉表称瑞,归德王莽。旁有大司农孙宝说道:“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彼此尚有龃龉,今无论遇着何事,都是异口同声,难道近人,果胜过周召么?”众人听了,莫不失色,甄邯遂口称奉旨,暂令罢议。其实犀牛入献,也是买嘱出来,黄龙游江,未必果是真事。邯本与莽同谋,自觉情虚,所以情愿中止,但心中很仇视孙宝,不肯轻轻放过。当下嘱咐党羽,阴伺孙宝过失。适宝遣人迎接老母,并及妻子数人,母至中途,忽患老病,因折回弟家养疴,但遣妻子入都。当有司直陈崇,查得此事,立上弹章,斥宝宠妻忘母。莽即告知太皇太后,将宝免官。大司空王崇,不愿与群小联络,称病乞归。当有诏书批准,令崇解职,改用甄丰为大司空。光禄大夫龚胜,大中大夫邴汉,并皆辞官归里。胜系楚人,节行并茂。同郡人龚舍,与胜友善,胜尝荐为谏大夫,舍不肯就征,再召拜光禄大夫,仍然不起,平居以鲁诗教授生徒,年至六十八乃终,时人称为两龚。邴汉系琅琊人,亦有清行。兄子曼容,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稍有不合,当即辞归,因此名望益隆,几出汉右。莽尚欲借此市恩,优礼送归胜汉。胜汉明知莽奸巧,表面上只好道谢,两袖清风,飘然自去。摆脱名缰,莫如此策。
会当盛夏大旱,飞蝗为灾,莽不能视作祥瑞,只得派吏查勘,准备赈饥。一面奏请太皇太后,宜衣缯减膳,表率万民。自己也戒杀除荤,连日茹素,且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诸大司农,助给灾黎。满朝公卿,见莽如此慷慨,也不得不捐田助宅,充作灾赈,共计有二百三十人。但第一发起,总要算安汉公王莽,一班灾民,仍说莽功德及人,莽又借着天灾,得了一种大名。处处使乖。已而得雨经旬,群臣联疏上陈,请太皇太后照常服食,又盛称安汉公修德禳灾,感格天心,果沛甘霖。
可巧匈奴有使人到来,入见王莽。莽问及王昭君二女,是否俱存。来使答言俱已适人,现并无恙,莽乘机说道:“王昭君系我朝遣嫁,既有二女遗传,亦应使他入省外家,顾全亲谊,烦汝转告汝主便了!”来使唯唯受教,谢别而去。过了月余,匈奴单于囊知牙斯,竟依着莽意,特遣王昭君长女云,曾号须卜居次,入谒宫廷。须卜居次,见前文。当由关吏飞章入报,莽闻信大悦,便令地方官好生接待,派妥吏护送来京。及须卜居次已到,莽即禀白太皇太后,说是匈奴遣女入侍,应该召见。太皇太后听着,也是心欢,立即传见须卜居次,须卜居次虽是番装,却尚不脱遗传性质,面貌颇肖王昭君,楚楚动人。再加中朝言语,也有好几句通晓,就是寻常礼节,亦约略能行,所以入见太皇太后,跪拜应对,大致如仪。太皇太后喜动慈颜,赐她旁坐,问过了许多说话,然后赐给衣饰等物,令她留住宫中。须卜居次生长朔方,所居所食,无非毳帐酪浆,此次得至皇宫中寄居数月,服罗绮,戴金珠,饱尝天厨珍馐,有何不愿?不过安汉公以下的走狗,又说得天花乱坠,归德安汉公,能使外人悦服,遣女入侍。就是太皇太后也道由莽德能及远,上下被欺,莽计又被用着了。
时光易过,又是一年,须卜居次怀念故乡,恳请遣归。太皇太后却不加阻,准令北返,临行时复厚给赏赐。须卜居次拜舞而去。平帝年仅一十二岁,情窦未开,但当须卜居次来往时,见她语言举动,半华半夷,很觉有些稀奇,所以每与相见,辄为注目。莽又凑着机会,转告太皇太后,应为平帝择婚,太皇太后自无异议。莽复采取古礼,谓宜援天子一娶十二女制度,方可多望生男,借广继嗣,当下诏令有司,选择世家良女,造册呈入。有司领命,采选数日,已得了数十人,按年编次,呈将进去。莽先行展阅,见他所开选女,原是豪阀名家,但一半是王氏女儿,连己女亦有名在内。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即携名册入内,面奏太皇太后道:“臣本无德,女亦无材,不堪入选,应即除名。”太皇太后听了,不知莽是何用意,俯首细思,想系莽不欲外家为后,故有此议。当下诏令有司,王氏女俱不得选入。那知王莽本意,正要想己女为后,好做个现成国丈;不过为了选名册中,多采入王氏女,只恐鱼目混珠,被他夺去。偏太皇太后无端误会,竟命将王氏女一概除去,岂不是弄巧成拙么?全是欲取姑与的狡计。正忧虑间,已有许多朝臣,伏阙上书,请立安汉公女为皇后,接连是吏民附和,都奏称安汉公功德巍巍,今当立后,奈何不选安汉公女,反去另采他家?说得太皇太后不能不从,只好依言选定。莽始尚推辞,继见太皇太后已经决意,乃申言臣女为后,亦当另选十一人,冀合古制。群臣又相率上议,竞言不必另选,免多后患。莽还要生出周折,一是请派官看验,一是请卜定吉凶。太皇太后,因遣长府宗正尚书令等,往视莽女,须臾复命,俱言女容窈窕,允宜正位中宫。再令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兼及卜筮。太卜又奏称卜得吉兆,乃是金水旺相,父母得位,定主康强逢吉。谁知后来是乌焦巴弓!于是续议聘礼,遵照先代聘后故事,计黄金二万斤,钱二万万缗。莽仍请另选十一媵女,待至选就,自己只受聘礼钱四千万,还把四千万内腾出三千三百万,分给媵女各家,每家得三百万。群臣再奏称皇后受聘,只收受七百万钱,与媵女相去无几,应该加给。太皇太后复增钱二千三百万,合莽原留七百万缗,共计三千万,莽又腾出一千万,散给九族。群臣更寻出古礼,谓古时皇后父受封百里,今当举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加封安汉公,莽慌忙固辞,乃不复加封。莽意原不止此。
后既聘定,由太史择定婚期,应在次年仲春吉日。莽家闻信,预备嫁奁,自然有一番忙碌。不意一夕有门吏出外,见有一人立在门前,才打了一个照面,便即窜去。门吏本认识此人,乃是莽长子宇妻舅吕宽,平日尝相往来,为何鬼鬼祟祟,逢人即避?此中定有蹊跷。正在怀疑,蓦闻有一阵血腥气,贯入鼻中,越觉奇怪得很。慌忙返身入门,取火出照,见门上血迹淋漓,连地上亦都瞭湿,不由的毛骨悚然。亟入内报知王莽,莽怎肯不问?连夜遣人缉捕吕宽。次日即被捕到,仔细盘问,乃是莽子宇唆使出来。从前莽迎入平帝,只封帝母卫姬为中山王后,不许入都。见本回前文。卫后止有此子,不忍远离,免不得上书请求,莽仍然不从。独莽子宇,不直乃父,恐将来平帝长成,必然怀怨,不如预先筹谋,省得后悔。当下与师吴章,及妻兄吕宽,私下商议良策。章默想多时,方密告道:“论理应由汝进谏;但汝父执拗,我亦深知,现在只有一法,夜间可用血洒门,使汝父暗中生疑,向我说起,我方好进言,劝他迎入卫后,归政卫氏便了。”吕宽拍手道:“此计甚妙,便可照行。”宇知莽迷信鬼神,亦连声称善,遂托吕宽乘夜办理。宽遂出觅猪羊狗血,聚藏钵内,至夜间往洒莽门。冤冤相凑,撞见门吏,竟被发觉诡谋,不得不卸罪王宇。他想宇是莽子,定可邀恕,谁知莽毫无恩情,立刻将宇召入,问由何人主谋。宇答由吴师所教。莽竟缚宇,送交狱中,连宇妻吕焉一同连坐。越宿即逼宇自杀,吕焉腹中有孕,才令缓刑,复把吴章拿到,磔死市曹。狼心狗肺,至此已露。
章籍居平陵,素通《尚书》,入为博士。生徒负笈从游,约有一千余人。莽都视为恶党,下令禁锢。诸生统皆抵赖,不肯自认为吴章弟子,独有大司徒掾属云敞,自认章徒,且收抱吴章遗尸,买棺殓葬。都人士因此誉敞,就是莽从弟王舜,亦称敞见义必为,足比栾布。布收彭越首级事,见前文。莽专好沽名,因闻敞为众所称,倒也不敢加罪。惟甄邯等入白太皇太后,极称莽大义灭亲。当由太皇太后下诏道:“公居周公之位,行管蔡之诛,不以亲亲害尊尊,朕甚嘉之!”为此一诏,更激动贼莽狠心,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杀尽卫氏支属,只留下帝母卫后一人。还有元帝女弟敬武公主,曾为高阳侯薛宣继妻,宣死后留居京师,屡言莽专擅不臣。莽查得宣子薛况,与吕宽为友,遂将他母子株连,迫令敬武公主自尽,处况死刑。外如莽叔父红阳侯王立,及从弟平阿侯王仁,王谭长子。乐昌侯王安,王商子。与莽未协,由莽假传太皇太后诏旨,并皆赐死。又杀死故将军何武,前司隶鲍宣,护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南郡太守辛伯等人,所有罪状,都坐与卫氏通谋。北海人逢萌,留寓长安,怅然语友人道:“三纲已绝,若再不去,祸将及身!”说着,即脱冠悬挂东城,匆匆出都。至家中挈领妻子,渡海东游,径往辽东避祸去了。小子有诗叹道:
洒血门前理固差,论心还是望持家。
无端杀尽诸亲属,难怪伊人逝水涯。
越年便是元始四年,平帝大婚期至,特派大员,往迎莽女。所有一切礼仪,且至下回再叙。
本回全叙王莽专恣,见得莽阴贼险鸷,与众不同。甫经起用,即贬废四后,彼岂尚有人臣之义耶?孝元后反喜其报怨,妇人之私,断不足与议大体。越裳氏之献白雉,何足言功?周公之称为元圣,固与白雉无关,况其由买嘱而致乎?厥后黄支献犀牛,越嶲现黄龙,何一非侈饰祯祥,矫揉造作。即如须卜居次之入侍,与汉廷有何利益?而朝臣竞称为王莽功德,不值一噱!至若吕宽事起,亲子可杀,已非人情,甚且叔父从弟,无辜被害,是可忍,孰不可忍!宁待入宫逼玺,始无姑侄情乎?要之莽之篡汉,全由孝元后一人酿成,彼孔光等何足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