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汉演义
- ▪ 自序
- ▪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 ▪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
- ▪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
- ▪ 第四回 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
- ▪ 第五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
- ▪ 第六回 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
- ▪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
- ▪ 第八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 戮宗室豻狱构奇冤
- ▪ 第九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
- ▪ 第十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
- ▪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
- ▪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
- ▪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
- ▪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
- ▪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 ▪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
- ▪ 第十七回 破釜沈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
- ▪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
- ▪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
- ▪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
- ▪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
- ▪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渡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
- ▪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
- ▪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
- ▪ 第二十五回 木罂渡军计擒魏豹 背水列阵诱斩陈余
- ▪ 第二十六回 随何传命招英布 张良借箸驳郦生
- ▪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
- ▪ 第二十八回 入内帐潜夺将军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儿
- ▪ 第二十九回 贪功得祸郦生就烹 数罪陈言汉王中箭
- ▪ 第三十回 斩龙且出奇制胜 划鸿沟接眷修和
- ▪ 第三十一回 大将奇谋鏖兵垓下 美人惨别走死江滨
- ▪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汉主称尊 就驿舍田横自刭
- ▪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
- ▪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优待萧丞相 定朝仪功出叔孙通
- ▪ 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
- ▪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宫奉觞祝父寿 系诏狱拚死白王冤
- ▪ 第三十七回 议废立周昌争储 讨乱贼陈豨败走
- ▪ 第三十八回 悍吕后毒计戮功臣 智陆生善言招蛮酋
- ▪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
- ▪ 第四十回 保储君四皓与宴 留遗嘱高祖升遐
- ▪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祸 看人彘少主惊心
- ▪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靦颜拜母 戏太后嫚语求妻
- ▪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
- ▪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诸吕加封 得悍妇两王枉死
- ▪ 第四十五回 听陆生交欢将相 连齐兵合拒权奸
- ▪ 第四十六回 夺禁军捕诛诸吕 迎代王废死故君
- ▪ 第四十七回 两重喜窦后逢兄弟 一纸书文帝服蛮夷
- ▪ 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
- ▪ 第四十九回 辟阳侯受椎毙命 淮南王谋反被囚
- ▪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
- ▪ 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颜救魏尚 贤丞相当面劾邓通
- ▪ 第五十二回 争棋局吴太子亡身 肃军营周亚夫守法
- ▪ 第五十三回 呕心血气死申屠嘉 主首谋变起吴王濞
- ▪ 第五十四回 信袁盎诡谋斩御史 遇赵涉依议出奇兵
- ▪ 第五十五回 平叛军太尉建功 保孱王邻封乞命
- ▪ 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缘终作后 栗太子被废复蒙冤
- ▪ 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赐肉食戏弄条侯
- ▪ 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进三策 应主召申公陈两言
- ▪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
- ▪ 第六十回 因祸为福仲卿得官 寓正于谐东方善辩
- ▪ 第六十一回 挑嫠女即席弹琴 别娇妻入都献赋
- ▪ 第六十二回 厌夫贫下堂致悔 开敌衅出塞无功
- ▪ 第六十三回 执国法王恢受诛 骂座客灌夫得罪
- ▪ 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毙命 抚夷人司马扬镳
- ▪ 第六十五回 窦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孙弘变节善承颜
- ▪ 第六十六回 飞将军射石惊奇 愚主父受金拒谏
- ▪ 第六十七回 失俭德故人烛隐 庆凯旋大将承恩
- ▪ 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战封侯 父子败谋九重讨罪
- ▪ 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兴大狱 立战功还挈同胞
- ▪ 第七十回 贤汲黯直谏救人 老李广失途刎首
- ▪ 第七十一回 报私仇射毙李敢 发诈谋致死张汤
- ▪ 第七十二回 通西域复灭南夷 进神马兼迎宝鼎
- ▪ 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连番被惑 行封禅妄想求仙
- ▪ 第七十四回 东征西讨绝域穷兵 先败后成贰师得马
- ▪ 第七十五回 入虏庭苏武抗节 出朔漠李陵败降
- ▪ 第七十六回 巫盅狱丞相灭门 泉鸠里储君毙命
- ▪ 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轮台诏 授顾命嘱遵负扆图
- ▪ 第七十八回 六龄幼女竟主中宫 廿载使臣重还故国
- ▪ 第七十九回 识诈书终惩逆党 效刺客得毙番王
- ▪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废昏君太后登殿
- ▪ 第八十一回 谒祖庙骖乘生嫌 嘱女医入宫进毒
- ▪ 第八十二回 孝妇伸冤于公造福 淫妪失德霍氏横行
- ▪ 第八十三回 泄逆谋杀尽后族 矫君命歼厥渠魁
- ▪ 第八十四回 询宫婢才识酬恩 擢循吏迭闻报绩
- ▪ 第八十五回 两疏见机辞官归里 三书迭奏罢兵屯田
- ▪ 第八十六回 逞淫谋番妇构衅 识子祸严母知几
- ▪ 第八十七回 杰阁图形名标麟史 锦车出使功让蛾眉
- ▪ 第八十八回 宠阉竖屈死萧望之 惑谗言再贬周少傅
- ▪ 第八十九回 冯婕妤挺身当猛兽 朱子元仗义救良朋
- ▪ 第九十回 斩郅支陈汤立奇功 嫁匈奴王嫱留遗恨
- ▪ 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抗议
- ▪ 第九十二回 识番情指日解围 违妇言上书惹祸
- ▪ 第九十三回 惩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夺嫡宣淫
- ▪ 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图进谏 猛朱云折槛留旌
- ▪ 第九十五回 泄机谋鸩死许后 争座位怒斥中官
- ▪ 第九十六回 忤重闱师丹遭贬 害故妃史立售奸
- ▪ 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势反亡身 美董贤阖家同邀宠
- ▪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呕血致毙 幸臣失势与妇并戕
- ▪ 第九十九回 献白雉罔上居功 惊赤血杀儿构狱
- ▪ 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
却说文帝闻母后到来,便率领文武百官,出郊恭迎。伫候片时,见薄太后驾到,一齐跪伏,就是文帝亦向母下拜。薄太后安坐舆中,笑容可掬,但令车骑将军薄昭,传谕免礼。薄昭早已下马,遵谕宣示,于是文帝起立,百官皆起,先导后拥,奉辇入都,直至长乐宫中,由文帝扶母下舆。登御正殿,又与百官北面谒贺,礼毕始散。这位薄太后的履历,小子早已叙过,毋庸赘述。见前文中。惟薄氏一索得男,生了这位文帝,不但母以子贵,而且文帝竭尽孝思,在代郡时,曾因母病久延,亲自侍奉,日夜不怠,饮食汤药,必先尝后进,薄氏因此得痊,所以贤孝著闻,终陟帝位。一位失宠的母妃,居然尊为皇太后,适应了许负所言,可见得苦尽甘回,凡事都有定数,毋庸强求呢。讽劝世人不少。
说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际,原是出诸意外,还有文帝的继室窦氏,也是反祸为福,无意中得着奇缘。随笔递入。窦氏系赵地观津人,早丧父母,只有兄弟二人,兄名建,字长君,弟名广国,字少君。少君甚幼,长君亦尚年少,未善谋生,又值兵乱未平,人民离析,窦氏与兄弟二人,几乎不能自存。巧值汉宫采选秀女,窦氏便去应选,得入宫中,侍奉吕后。既而吕后发放宫人,分赐诸王,每王五人,窦氏亦在行中。他因籍隶观津,自愿往赵,好与家乡接近,当下请托主管太监,陈述己意。主管太监却也应允,不意事后失记,竟将窦氏姓名,派入代国,及至窦氏得知,向他诘问,他方自知错误,但已奏明吕后,不能再改,只得好言劝慰,敷衍一番。窦氏洒了许多珠泪,自悲命薄,怅怅出都。同行尚有四女,途中虽不至寂寞,总觉得无限凄凉。那知到了代国,竟蒙代王特别赏识,选列嫔嫱,春风几度,递结珠胎。第一胎生下一女,取名为嫖,第二三胎均是男孩,长名启,次名武。当时代王夫人,本有四男,启与武乃是庶出,当然不及嫡室所生。窦氏却也自安本分,敬事王妃,并嘱二子听命四兄,所以代王嘉她知礼,格外宠爱。会值代王妃得病身亡,后宫虽尚有数人,总要算窦氏为领袖,隐隐有继妃的希望,不过尚未曾正名。至代王入都为帝,前王妃所出四男,接连夭逝,于是窦氏二子,也得头角崭露,突出冠时。有福人自会凑机,不必预先摆布。
文帝元年孟春之月,丞相以下诸官吏,联名上书,请豫立太子。文帝又再三谦让,谓他日应推选贤王,不宜私建子嗣。群臣又上书固请,略言三代以来,立嗣必子,今皇子启位次居长,敦厚慈仁,允宜立为太子,上承宗庙,下副人心。文帝乃准如所请,册立东宫,即以皇子启为太子。太子既定,群臣复请立皇后。看官试想!太子启既为窦氏所生,窦氏应该为后,尚何疑义?不过群臣未曾指名,让与文帝乾纲独断,文帝也因上有太后,须要禀承母命,才见孝思。当由薄太后下一明谕,饬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窦氏遂得为文帝继室,正位中宫,这叫做意外奇逢,不期自至。若使当年主管太监,不忘所托,最好是做了一个妾媵,怎能平空一跃,升做国母呢?彼时幽共二王,内有悍妇,若窦氏做他姬妾,恐怕还要枉死,何止不能为国母呢!
窦氏既得为后,长女嫖受封馆陶公主,次子武亦受封为淮阳王。就是窦后的父母,也由薄太后推类赐恩,并沐荣封。原来薄太后父母,并皆早殁,父葬会稽,母葬栎阳,自从文帝即位,追尊薄父为灵文侯,就会稽郡置园邑三百家,奉守祠冢。薄母为灵文夫人,亦就栎阳北添置园邑,如灵文侯园仪。薄太后以自己父母,统叨封典,不能厚我薄彼,将窦后父母搁过不提。乃诏令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为安成夫人,就在清河郡观津县中,置园邑二百家,所有奉守祠冢的礼仪,如灵文园大略相同。惺惺惜惺惺。还有车骑将军薄昭,系薄太后弟,时已得封为轵侯,因此窦后兄长君,也得蒙特旨,厚赐田宅,使他移居长安。窦后自然感念姑恩,泥首拜谢,待至长君奉旨到来,兄妹相见,当然忧喜交集,琐叙离踪。谈到季弟少君,长君却欷歔流涕,说是被人掠去,多年不得音问,生死未卜,窦后关情手足,也不禁涕泗滂沱,待至长君退出,遣人至清河郡中,嘱令地方有司,访觅少君,一时也无从寻着。
窦后正惦念得很,一日忽由内侍递入一书,展开一看,却是少君已到长安,自来认亲。书中述及少时情事,谓与姊同出采桑,尝失足堕地。窦后追忆起来,确有此事,因即向文帝说明,文帝乃召少君进见。少君与窦后阔别,差不多有十余年,当时尚只四五岁,久别重逢,几不相识,窦后未免错愕,不便遽认。还是文帝在座细问,方由少君仔细具陈,他自与姊别后,被盗掠去,卖与人家为奴,又辗转十余家,直至宜阳,时已有十六七岁了。宜阳主人,命与众仆入山烧炭,夜就山下搭篷,随便住宿。不料山忽崩塌,众仆约百余人,统被压死,只有少君脱祸。主人也为惊异,较前优待。少君又佣工数年,自思大难不死,或有后福,特向卜肆中问卜,卜人替他占得一卦,说他剥极遇复,便有奇遇,不但可以免穷,并且还要封侯。少君哑然失笑,疑为荒唐,不敢轻信。连我亦未必相信。可巧宜阳主人,徙居长安,少君也即随往。到了都中,正值文帝新立皇后,文武百官,一齐入贺,车盖往来,很是热闹。当有都人传说,谓皇后姓窦,乃是观津人氏,从前不过做个宫奴,今日居然升为国母,真正奇怪得很。少君听了传言,回忆姊氏曾入宫备选,难道今日的皇后,就是我姊不成?因此多方探听,果然就是姊氏,方大胆上书,即将采桑事列入,作为证据。乃奉召入宫,经文帝和颜问及,乃详陈始末情形。窦后还有疑意,因再盘问道:“汝可记得与姊相别,情迹如何?”少君道:“我姊西行时,我与兄曾送至邮舍,姊怜我年小,曾向邮舍中乞得米沈,为我沐头,又乞饭一碗,给我食罢,方才动身。”说至此,不禁哽咽起来。那窦后听了,比少君还要增悲,也顾不得文帝上坐,便起身流泪道:“汝真是我少弟了!可怜可怜!幸喜得有今日,汝姊已沐皇恩,我弟亦蒙天佑,重来聚首!”说到首字,竟不能再说下去,但与少君两手相持,痛哭起来。少君亦涕泪交横,内侍等站立左右,也为泣下。就是坐在上面的文帝,看到两人情词凄切,也为动容。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待至两人悲泣多时,才为劝止,且召入后兄长君,叫他相会。兄弟重叙,更有一番问答的苦情,不在话下。
惟文帝令他兄弟同居,再添赐许多田宅,长君少君,方拜辞帝后,携手同归。右丞相周勃,太尉灌婴闻知此事,私自商议道:“从前吕氏专权,我等幸得不死。今窦后兄弟,并集都中,将来或倚着后族,得官干政,岂非我等性命,又悬在两人手中?且彼两人出身寒微,未明礼义,一或得志,必且效尤吕氏,今宜预为加防,替他慎择师友,曲为陶熔,方不至有后患哩!”二人议定,随即上奏文帝,请即选择正士,与窦后兄弟交游。文帝准奏,择贤与处。窦氏兄弟,果然退让有礼,不敢倚势陵人。且文帝亦惩前毖后,但使他安居长安,不加封爵。直至景帝嗣位,尊窦后为皇太后,乃拟加封二舅,适值长君已死,不获受封,有子彭祖,得封南皮侯,少君尚存,得封章武侯。此外有魏其侯窦婴,乃是窦后从子,事见后文。
且说文帝励精图治,发政施仁,赈穷民,养耆老,遣都吏巡行天下,察视郡县守令,甄别淑慝,奏定黜陟。又令郡国不得进献珍物。海内大定,远近翕然。乃加赏前时随驾诸臣,封宋昌为壮武侯,张武等六人为九卿,另封淮南王舅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驷钧为靖郭侯,故常山丞相蔡兼为樊侯。又查得高祖时佐命功臣,如列侯郡守,共得百余人,各增封邑,无非是亲旧不遗的意思。
过了半年有余,文帝益明习国事,特因临朝时候,顾问右丞相周勃道:“天下凡一年内,决狱几何?”勃答称未知。文帝又问每年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详说不出,仍言未知。口中虽然直答,心中却很是怀惭,急得冷汗直流,湿透背上。文帝见勃不能言,更向左边顾问陈平。平亦未尝熟悉此事,靠着那一时急智,随口答说道:“这两事各有专职,陛下不必问臣。”文帝道:“这事何人专管?”平又答道:“陛下欲知决狱几何,请问廷尉。就是钱谷出入,亦请问治粟内史便了!”文帝作色道:“照此说来,究竟君主管何事?”平伏地叩谢道:“陛下不知臣驽钝,使臣得待罪宰相,宰相的职任,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明庶物,外镇四夷诸侯,内使卿大夫各尽职务,关系却很是重大呢。”真是一张利嘴。文帝听着,乃点首称善。文帝也是忠厚,所以被他骗过。勃见平对答如流,更觉得相形见绌,越加惶愧。待至文帝退朝,与平一同趋出,因向平埋怨道:“君奈何不先教我!”忠厚人总觉带呆。平笑答道:“君居相位,难道不知己职,倘若主上问君,说是长安盗贼,尚有几人,试问君将如何对答哩?”勃无言可说,默然退归,自知才不如平,已有去意。可巧有人语勃道:“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首受厚赏,古人有言,功高遭忌,若再恋栈不去,祸即不远了!”勃被他一吓,越觉寒心,当即上书谢病,请还相印。文帝准奏,将勃免职,专任陈平为相,且与商及南越事宜。
南越王赵佗,前曾受高祖册封,归汉称臣。事见前文。至吕后四年,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因此动怒,背了汉朝,僭称南越武帝。且疑是长沙王吴回吴芮孙。进谗,遂发兵攻长沙,蹂躏数县,大掠而去。长沙王上报朝廷,请兵援应,吕后特遣隆虑侯周灶,率兵往讨。适值天时溽暑,士卒遇疫,途次多致病死,眼见是不能前行,并且南岭一带,由佗派兵堵住,无路可入,灶只得逗留中道,到了吕后病殁,索性班师回京。赵佗更横行无忌,用了兵威财物,诱致闽越西瓯,俱为属国,共得东西万余里地方,居然乘黄屋,建左纛,与汉天子仪制相同。文帝见四夷宾服,独有赵佗倔强得很,意欲设法羁縻,用柔制刚,当下命真定官吏,为佗父母坟旁,特置守邑,岁时致祭。且召佗兄弟属亲,各给厚赐,然后选派使臣,南下招佗。这种命意,不能不与相臣商议,陈平遂将陆贾保荐上去,说他前番出使,不辱君命,此时正好叫他再往,驾轻就熟,定必有成。文帝也以为然,遂召陆贸入朝,仍令为大中大夫,使他齎着御书,往谕赵佗。贾奉命起程,好几日到了南越,赵佗闻是熟客,当然接见。贾即取书交付,由佗接过手中,便即展阅,但见书中说是:
朕,高皇帝侧室子也,奉北藩于代,道路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诸吕为变,赖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诸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使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时长沙王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王也,朕不能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岭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无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王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
赵佗阅毕,大为感动,便握贾手与语道:“汉天子真是长者,愿奉明诏,永为藩臣。”贾即指示御书道:“这是天子的亲笔,大王既愿臣服天朝,对着天子手书,就与面谒一般,应该加敬。”赵佗听着,就将御书悬诸座上,自在座前拜跪,顿首谢罪。贾又令速去帝号,佗亦允诺,下令国中道:“我闻两雄不并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真贤天子,自今以后,我当去帝制黄屋左纛,仍为汉藩。”贾乃夸奖赵佗贤明。佗闻言大喜,与贾共叙契阔,盛筵相待。款留了好几日,贾欲回朝报命,向佗取索复书,佗构思一番,亦缮成一书道: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针对侧室子句。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孝惠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蛮夷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处僻,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罪皆不返。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与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无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敢发兵以伐其边。
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越,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老夫故敢妄窃帝号,聊以自娱。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谨昧死再拜以闻。
书既写就,随手封固,又取出许多方物,托贾带还,作为贡献,另外亦有赆仪赠贾。贾即别了赵佗,北还报命,及进见文帝,呈上书件,文帝看了一周,当然欣慰,也即厚赏陆贾,贾拜谢而退。好做富家翁了。嗣是南方无事,寰海承平,两番使越的陆大夫,亦安然寿终,小子有诗咏道:
武力何如文教优,御夷有道在怀柔,
诏书一纸蛮王拜,伏地甘心五体投。
未几就是文帝二年,岁朝方过,便有一位大员,病重身亡。欲知何人病逝,容至下回再表。
有薄太后之为姑,复有窦皇后之为妇,两人境遇不同,而其悲欢离合之情迹,则如出一辙,可谓姑妇之间,无独有偶者矣。语有之: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两后亦如是耳。长君少君,不期而会,先号后笑,命亦从同,得绛灌之代为设法,择正士以保傅之,而长君少君,卒为退让之君子,是何莫非窦氏之幸福欤。赵佗横恣岭南,第以一书招谕,即顿首谢罪,自去帝制,可见推诚待人,鲜有不为所感动者。忠信之道,行于蛮貊,奚必劳师动众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