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谷梁传
- ▪ 隐公
- ▪ ▪ 隐公八年
- ▪ ▪ 隐公九年
- ▪ ▪ 隐公十年
- ▪ ▪ 隐公十一年
- ▪ ▪ 隐公三年
- ▪ ▪ 隐公四年
- ▪ ▪ 隐公五年
- ▪ ▪ 隐公六年
- ▪ ▪ 隐公七年
- ▪ ▪ 隐公元年
- ▪ ▪ 隐公二年
- ▪ 桓公
- ▪ ▪ 桓公十一年
- ▪ ▪ 桓公十二年
- ▪ ▪ 桓公十三年
- ▪ ▪ 桓公元年
- ▪ ▪ 桓公二年
- ▪ ▪ 桓公三年
- ▪ ▪ 桓公四年
- ▪ ▪ 桓公五年
- ▪ ▪ 桓公六年
- ▪ ▪ 桓公七年
- ▪ ▪ 桓公八年
- ▪ ▪ 桓公九年
- ▪ ▪ 桓公十四年
- ▪ ▪ 桓公十五年
- ▪ ▪ 桓公十六年
- ▪ ▪ 桓公十七年
- ▪ ▪ 桓公十八年
- ▪ 庄公
- ▪ ▪ 庄公七年
- ▪ ▪ 庄公八年
- ▪ ▪ 庄公九年
- ▪ ▪ 庄公二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三年
- ▪ ▪ 庄公二十四年
- ▪ ▪ 庄公十年
- ▪ ▪ 庄公十一年
- ▪ ▪ 庄公十二年
- ▪ ▪ 庄公十三年
- ▪ ▪ 庄公十八年
- ▪ ▪ 庄公十九年
- ▪ ▪ 庄公二十年
- ▪ ▪ 庄公二十一年
- ▪ ▪ 庄公十四年
- ▪ ▪ 庄公十五年
- ▪ ▪ 庄公十六年
- ▪ ▪ 庄公十七年
- ▪ ▪ 庄公二十五年
- ▪ ▪ 庄公二十六年
- ▪ ▪ 庄公二十七年
- ▪ ▪ 庄公三十一年
- ▪ ▪ 庄公三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八年
- ▪ ▪ 庄公二十九年
- ▪ ▪ 庄公三十年
- ▪ ▪ 庄公元年
- ▪ ▪ 庄公二年
- ▪ ▪ 庄公三年
- ▪ ▪ 庄公四年
- ▪ ▪ 庄公五年
- ▪ ▪ 庄公六年
- ▪ 闵公
- ▪ ▪ 闵公元年
- ▪ ▪ 闵公二年
- ▪ 僖公
- ▪ ▪ 僖公元年
- ▪ ▪ 僖公十六年
- ▪ ▪ 僖公十七年
- ▪ ▪ 僖公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二年
- ▪ ▪ 僖公二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四年
- ▪ ▪ 僖公二十五年
- ▪ ▪ 僖公十九年
- ▪ ▪ 僖公二十年
- ▪ ▪ 僖公二十一年
- ▪ ▪ 僖公二年
- ▪ ▪ 僖公三年
- ▪ ▪ 僖公四年
- ▪ ▪ 僖公五年
- ▪ ▪ 僖公六年
- ▪ ▪ 僖公七年
- ▪ ▪ 僖公八年
- ▪ ▪ 僖公九年
- ▪ ▪ 僖公十年
- ▪ ▪ 僖公十一年
- ▪ ▪ 僖公十二年
- ▪ ▪ 僖公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九年
- ▪ ▪ 僖公三十年
- ▪ ▪ 僖公三十一年
- ▪ ▪ 僖公三十二年
- ▪ ▪ 僖公三十三年
- ▪ ▪ 僖公十四年
- ▪ ▪ 僖公十五年
- ▪ ▪ 僖公二十六年
- ▪ ▪ 僖公二十七年
- ▪ 文公
- ▪ ▪ 文公十三年
- ▪ ▪ 文公十四年
- ▪ ▪ 文公十六年
- ▪ ▪ 文公四年
- ▪ ▪ 文公五年
- ▪ ▪ 文公六年
- ▪ ▪ 文公七年
- ▪ ▪ 文公八年
- ▪ ▪ 文公九年
- ▪ ▪ 文公十年
- ▪ ▪ 文公十一年
- ▪ ▪ 文公十二年
- ▪ ▪ 文公十七年
- ▪ ▪ 文公十八年
- ▪ ▪ 文公元年
- ▪ ▪ 文公二年
- ▪ ▪ 文公三年
- ▪ 宣公
- ▪ ▪ 宣公十三年
- ▪ ▪ 宣公十四年
- ▪ ▪ 宣公元年
- ▪ ▪ 宣公二年
- ▪ ▪ 宣公三年
- ▪ ▪ 宣公四年
- ▪ ▪ 宣公五年
- ▪ ▪ 宣公六年
- ▪ ▪ 宣公七年
- ▪ ▪ 宣公八年
- ▪ ▪ 宣公九年
- ▪ ▪ 宣公十年
- ▪ ▪ 宣公十一年
- ▪ ▪ 宣公十二年
- ▪ ▪ 宣公十五年
- ▪ ▪ 宣公十六年
- ▪ ▪ 宣公十七年
- ▪ ▪ 宣公十八年
- ▪ 成公
- ▪ ▪ 成公八年
- ▪ ▪ 成公九年
- ▪ ▪ 成公十年
- ▪ ▪ 成公十一年
- ▪ ▪ 成公十二年
- ▪ ▪ 成公五年
- ▪ ▪ 成公六年
- ▪ ▪ 成公七年
- ▪ ▪ 成公十三年
- ▪ ▪ 成公十四年
- ▪ ▪ 成公十五年
- ▪ ▪ 成公元年
- ▪ ▪ 成公二年
- ▪ ▪ 成公三年
- ▪ ▪ 成公四年
- ▪ ▪ 成公十六年
- ▪ ▪ 成公十七年
- ▪ ▪ 成公十八年
- ▪ 襄公
- ▪ ▪ 襄公六年
- ▪ ▪ 襄公七年
- ▪ ▪ 襄公八年
- ▪ ▪ 襄公九年
- ▪ ▪ 襄公二十年
- ▪ ▪ 襄公二十一年
- ▪ ▪ 襄公二十五年
- ▪ ▪ 襄公二十六年
- ▪ ▪ 襄公十四年
- ▪ ▪ 襄公十五年
- ▪ ▪ 襄公十年
- ▪ ▪ 襄公十一年
- ▪ ▪ 襄公十二年
- ▪ ▪ 襄公十三年
- ▪ ▪ 襄公十六年
- ▪ ▪ 襄公十七年
- ▪ ▪ 襄公十八年
- ▪ ▪ 襄公十九年
- ▪ ▪ 襄公二十七年
- ▪ ▪ 襄公二十八年
- ▪ ▪ 襄公二十二年
- ▪ ▪ 襄公二十三年
- ▪ ▪ 襄公二十四年
- ▪ ▪ 襄公元年
- ▪ ▪ 襄公二年
- ▪ ▪ 襄公三年
- ▪ ▪ 襄公四年
- ▪ ▪ 襄公五年
- ▪ ▪ 襄公二十九年
- ▪ ▪ 襄公三十年
- ▪ ▪ 襄公三十一年
- ▪ 昭公
- ▪ ▪ 昭公七年
- ▪ ▪ 昭公八年
- ▪ ▪ 昭公九年
- ▪ ▪ 昭公十年
- ▪ ▪ 昭公十一年
- ▪ ▪ 昭公十二年
- ▪ ▪ 昭公十三年
- ▪ ▪ 昭公元年
- ▪ ▪ 昭公二年
- ▪ ▪ 昭公三年
- ▪ ▪ 昭公四年
- ▪ ▪ 昭公五年
- ▪ ▪ 昭公六年
- ▪ ▪ 昭公十四年
- ▪ ▪ 昭公十五年
- ▪ ▪ 昭公十六年
- ▪ ▪ 昭公十七年
- ▪ ▪ 昭公十八年
- ▪ ▪ 昭公十九年
- ▪ ▪ 昭公二十一年
- ▪ ▪ 昭公二十二年
- ▪ ▪ 昭公二十三年
- ▪ ▪ 昭公二十四年
- ▪ ▪ 昭公二十五年
- ▪ ▪ 昭公二十六年
- ▪ ▪ 昭公二十七年
- ▪ ▪ 昭公二十八年
- ▪ ▪ 昭公二十九年
- ▪ ▪ 昭公三十年
- ▪ ▪ 昭公三十一年
- ▪ ▪ 昭公三十二年
- ▪ 定公
- ▪ ▪ 定公元年
- ▪ ▪ 定公二年
- ▪ ▪ 定公三年
- ▪ ▪ 定公四年
- ▪ ▪ 定公五年
- ▪ ▪ 定公六年
- ▪ ▪ 定公七年
- ▪ ▪ 定公八年
- ▪ ▪ 定公九年
- ▪ ▪ 定公十年
- ▪ ▪ 定公十一年
- ▪ ▪ 定公十二年
- ▪ ▪ 定公十三年
- ▪ ▪ 定公十四年
- ▪ ▪ 定公十五年
- ▪ 哀公
- ▪ ▪ 哀公八年
- ▪ ▪ 哀公九年
- ▪ ▪ 哀公十年
- ▪ ▪ 哀公十一年
- ▪ ▪ 哀公元年
- ▪ ▪ 哀公二年
- ▪ ▪ 哀公三年
- ▪ ▪ 哀公四年
- ▪ ▪ 哀公五年
- ▪ ▪ 哀公六年
- ▪ ▪ 哀公七年
- ▪ ▪ 哀公十二年
- ▪ ▪ 哀公十三年
- ▪ ▪ 哀公十四年
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季孙隐如会晋荀栎适历。
夏四月丁巳,薛伯谷卒。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秋,葬薛献公。
冬,黑弓以滥来奔。文何以无邾娄?通滥也。曷为通滥?贤者子孙宜有地也。贤者孰谓?谓叔术也。何贤乎叔术?让国也。其让国奈何?当邾娄颜之时,邾娄女有为鲁夫人者,则未知其为武公与,懿公与。孝公幼,颜淫九公子于宫中,因以纳贼,则未知其为鲁公子与,邾娄公子与。臧氏之母,养公者也。
君幼则宜有养者,大夫之妾,士之妻,则未知臧氏之母者曷为者也。养公者必以其子入养。臧氏之母闻有贼,以其子易公,抱公以逃,贼至凑公寝而弑之。臣有鲍广父与梁买子者闻有贼,趋而至,臧氏之母曰:“公不死也,在是,吾以吾子易公矣。
“于是负孝公之周诉天子,天子为之诛颜而立叔术,反孝公于鲁。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其言曰:“有能为我杀杀颜者,吾为其妻。”叔术为之杀杀颜者,而以为妻,有子焉谓之盱。夏父者,其所为有于颜者也。盱幼而皆爱之,食必坐二子于其侧而食之,有珍怪之食,盱必先取足焉。夏父曰:“以来,人未足而盱有余。叔术觉焉曰:“嘻!此诚尔国也夫!”起而致国于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叔术曰:“不可!”三分之,叔术曰:“不可!”四分之,叔术曰:“不可!”五分之,然后受之。公扈子者,邾娄之父兄也,习乎邾娄之故,其言曰:“恶有言人之国贤若此者乎!”诛颜之时,天子死,叔术起而致国于夏父。当此之时,邾娄人常被兵于周,曰:“何故死吾天子?”通滥则文何以无邾娄?天下未有滥也。天下未有滥,则其言以滥来奔何?叔术者,贤大夫也,绝之则为叔术不欲绝,不绝则世大夫也,大夫之义不得世,故于是推而通之也。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