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谷梁传
- ▪ 隐公
- ▪ ▪ 隐公八年
- ▪ ▪ 隐公九年
- ▪ ▪ 隐公十年
- ▪ ▪ 隐公十一年
- ▪ ▪ 隐公三年
- ▪ ▪ 隐公四年
- ▪ ▪ 隐公五年
- ▪ ▪ 隐公六年
- ▪ ▪ 隐公七年
- ▪ ▪ 隐公元年
- ▪ ▪ 隐公二年
- ▪ 桓公
- ▪ ▪ 桓公十一年
- ▪ ▪ 桓公十二年
- ▪ ▪ 桓公十三年
- ▪ ▪ 桓公元年
- ▪ ▪ 桓公二年
- ▪ ▪ 桓公三年
- ▪ ▪ 桓公四年
- ▪ ▪ 桓公五年
- ▪ ▪ 桓公六年
- ▪ ▪ 桓公七年
- ▪ ▪ 桓公八年
- ▪ ▪ 桓公九年
- ▪ ▪ 桓公十四年
- ▪ ▪ 桓公十五年
- ▪ ▪ 桓公十六年
- ▪ ▪ 桓公十七年
- ▪ ▪ 桓公十八年
- ▪ 庄公
- ▪ ▪ 庄公七年
- ▪ ▪ 庄公八年
- ▪ ▪ 庄公九年
- ▪ ▪ 庄公二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三年
- ▪ ▪ 庄公二十四年
- ▪ ▪ 庄公十年
- ▪ ▪ 庄公十一年
- ▪ ▪ 庄公十二年
- ▪ ▪ 庄公十三年
- ▪ ▪ 庄公十八年
- ▪ ▪ 庄公十九年
- ▪ ▪ 庄公二十年
- ▪ ▪ 庄公二十一年
- ▪ ▪ 庄公十四年
- ▪ ▪ 庄公十五年
- ▪ ▪ 庄公十六年
- ▪ ▪ 庄公十七年
- ▪ ▪ 庄公二十五年
- ▪ ▪ 庄公二十六年
- ▪ ▪ 庄公二十七年
- ▪ ▪ 庄公三十一年
- ▪ ▪ 庄公三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八年
- ▪ ▪ 庄公二十九年
- ▪ ▪ 庄公三十年
- ▪ ▪ 庄公元年
- ▪ ▪ 庄公二年
- ▪ ▪ 庄公三年
- ▪ ▪ 庄公四年
- ▪ ▪ 庄公五年
- ▪ ▪ 庄公六年
- ▪ 闵公
- ▪ ▪ 闵公元年
- ▪ ▪ 闵公二年
- ▪ 僖公
- ▪ ▪ 僖公二十六年
- ▪ ▪ 僖公元年
- ▪ ▪ 僖公十六年
- ▪ ▪ 僖公十七年
- ▪ ▪ 僖公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二年
- ▪ ▪ 僖公二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四年
- ▪ ▪ 僖公二十五年
- ▪ ▪ 僖公十九年
- ▪ ▪ 僖公二十年
- ▪ ▪ 僖公二十一年
- ▪ ▪ 僖公二年
- ▪ ▪ 僖公三年
- ▪ ▪ 僖公四年
- ▪ ▪ 僖公五年
- ▪ ▪ 僖公六年
- ▪ ▪ 僖公七年
- ▪ ▪ 僖公八年
- ▪ ▪ 僖公九年
- ▪ ▪ 僖公十年
- ▪ ▪ 僖公十一年
- ▪ ▪ 僖公十二年
- ▪ ▪ 僖公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九年
- ▪ ▪ 僖公三十年
- ▪ ▪ 僖公三十一年
- ▪ ▪ 僖公三十二年
- ▪ ▪ 僖公三十三年
- ▪ ▪ 僖公十四年
- ▪ ▪ 僖公十五年
- ▪ ▪ 僖公二十七年
- ▪ 文公
- ▪ ▪ 文公十三年
- ▪ ▪ 文公十四年
- ▪ ▪ 文公十六年
- ▪ ▪ 文公四年
- ▪ ▪ 文公五年
- ▪ ▪ 文公六年
- ▪ ▪ 文公七年
- ▪ ▪ 文公八年
- ▪ ▪ 文公九年
- ▪ ▪ 文公十年
- ▪ ▪ 文公十一年
- ▪ ▪ 文公十二年
- ▪ ▪ 文公十七年
- ▪ ▪ 文公十八年
- ▪ ▪ 文公元年
- ▪ ▪ 文公二年
- ▪ ▪ 文公三年
- ▪ 宣公
- ▪ ▪ 宣公十三年
- ▪ ▪ 宣公十四年
- ▪ ▪ 宣公元年
- ▪ ▪ 宣公二年
- ▪ ▪ 宣公三年
- ▪ ▪ 宣公四年
- ▪ ▪ 宣公五年
- ▪ ▪ 宣公六年
- ▪ ▪ 宣公七年
- ▪ ▪ 宣公八年
- ▪ ▪ 宣公九年
- ▪ ▪ 宣公十年
- ▪ ▪ 宣公十一年
- ▪ ▪ 宣公十二年
- ▪ ▪ 宣公十五年
- ▪ ▪ 宣公十六年
- ▪ ▪ 宣公十七年
- ▪ ▪ 宣公十八年
- ▪ 成公
- ▪ ▪ 成公八年
- ▪ ▪ 成公九年
- ▪ ▪ 成公十年
- ▪ ▪ 成公十一年
- ▪ ▪ 成公十二年
- ▪ ▪ 成公五年
- ▪ ▪ 成公六年
- ▪ ▪ 成公七年
- ▪ ▪ 成公十三年
- ▪ ▪ 成公十四年
- ▪ ▪ 成公十五年
- ▪ ▪ 成公元年
- ▪ ▪ 成公二年
- ▪ ▪ 成公三年
- ▪ ▪ 成公四年
- ▪ ▪ 成公十六年
- ▪ ▪ 成公十七年
- ▪ ▪ 成公十八年
- ▪ 襄公
- ▪ ▪ 襄公六年
- ▪ ▪ 襄公七年
- ▪ ▪ 襄公八年
- ▪ ▪ 襄公九年
- ▪ ▪ 襄公二十年
- ▪ ▪ 襄公二十一年
- ▪ ▪ 襄公二十五年
- ▪ ▪ 襄公二十六年
- ▪ ▪ 襄公十四年
- ▪ ▪ 襄公十五年
- ▪ ▪ 襄公十年
- ▪ ▪ 襄公十一年
- ▪ ▪ 襄公十二年
- ▪ ▪ 襄公十三年
- ▪ ▪ 襄公十六年
- ▪ ▪ 襄公十七年
- ▪ ▪ 襄公十八年
- ▪ ▪ 襄公十九年
- ▪ ▪ 襄公二十七年
- ▪ ▪ 襄公二十八年
- ▪ ▪ 襄公二十二年
- ▪ ▪ 襄公二十三年
- ▪ ▪ 襄公二十四年
- ▪ ▪ 襄公元年
- ▪ ▪ 襄公二年
- ▪ ▪ 襄公三年
- ▪ ▪ 襄公四年
- ▪ ▪ 襄公五年
- ▪ ▪ 襄公二十九年
- ▪ ▪ 襄公三十年
- ▪ ▪ 襄公三十一年
- ▪ 昭公
- ▪ ▪ 昭公七年
- ▪ ▪ 昭公八年
- ▪ ▪ 昭公九年
- ▪ ▪ 昭公十年
- ▪ ▪ 昭公十一年
- ▪ ▪ 昭公十二年
- ▪ ▪ 昭公十三年
- ▪ ▪ 昭公元年
- ▪ ▪ 昭公二年
- ▪ ▪ 昭公三年
- ▪ ▪ 昭公四年
- ▪ ▪ 昭公五年
- ▪ ▪ 昭公六年
- ▪ ▪ 昭公十四年
- ▪ ▪ 昭公十五年
- ▪ ▪ 昭公十六年
- ▪ ▪ 昭公十七年
- ▪ ▪ 昭公十八年
- ▪ ▪ 昭公十九年
- ▪ ▪ 昭公二十一年
- ▪ ▪ 昭公二十二年
- ▪ ▪ 昭公二十三年
- ▪ ▪ 昭公二十四年
- ▪ ▪ 昭公二十五年
- ▪ ▪ 昭公二十六年
- ▪ ▪ 昭公二十七年
- ▪ ▪ 昭公二十八年
- ▪ ▪ 昭公二十九年
- ▪ ▪ 昭公三十年
- ▪ ▪ 昭公三十一年
- ▪ ▪ 昭公三十二年
- ▪ 定公
- ▪ ▪ 定公元年
- ▪ ▪ 定公二年
- ▪ ▪ 定公三年
- ▪ ▪ 定公四年
- ▪ ▪ 定公五年
- ▪ ▪ 定公六年
- ▪ ▪ 定公七年
- ▪ ▪ 定公八年
- ▪ ▪ 定公九年
- ▪ ▪ 定公十年
- ▪ ▪ 定公十一年
- ▪ ▪ 定公十二年
- ▪ ▪ 定公十三年
- ▪ ▪ 定公十四年
- ▪ ▪ 定公十五年
- ▪ 哀公
- ▪ ▪ 哀公八年
- ▪ ▪ 哀公九年
- ▪ ▪ 哀公十年
- ▪ ▪ 哀公十一年
- ▪ ▪ 哀公元年
- ▪ ▪ 哀公二年
- ▪ ▪ 哀公三年
- ▪ ▪ 哀公四年
- ▪ ▪ 哀公五年
- ▪ ▪ 哀公六年
- ▪ ▪ 哀公十二年
- ▪ ▪ 哀公十三年
- ▪ ▪ 哀公十四年
- ▪ ▪ 哀公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豹、宋向戌、卫石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轩虎、许人、曹人于漷。此陈侯之弟招也,何以不称弟?贬。曷为贬?为杀世子偃师贬,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大夫相杀称人,此其称名氏以杀何?言将自是弑君也。今将尔,词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焉。然则曷为不于其弑焉贬?以亲者弑,然后其罪恶甚,《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罪恶也。今招之罪已重矣,曷为复贬乎此?著招之有罪也。何著乎招之有罪?言楚之托乎讨招以灭陈也。
三月取运。运者何?内之邑也。其言取之何?不听也。
夏,秦伯之弟针出奔晋。秦无大夫,此何以书?仕诸晋也。
曷为仕诸晋?有千乘之国,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谓之出奔也。
六月丁巳,邾娄子华卒。
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従中国,邑人名従主人。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
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
莒展出奔吴。
叔弓帅师疆运田。疆运田者何?与莒为竟也。与莒为竟,则曷为帅师而往?畏莒也。
葬邾娄悼公。
冬十有一月己酉,楚子卷卒。
楚公子比出奔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