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谷梁传
- ▪ 隐公
- ▪ ▪ 隐公八年
- ▪ ▪ 隐公九年
- ▪ ▪ 隐公十年
- ▪ ▪ 隐公十一年
- ▪ ▪ 隐公三年
- ▪ ▪ 隐公四年
- ▪ ▪ 隐公五年
- ▪ ▪ 隐公六年
- ▪ ▪ 隐公七年
- ▪ ▪ 隐公元年
- ▪ ▪ 隐公二年
- ▪ 桓公
- ▪ ▪ 桓公十一年
- ▪ ▪ 桓公十二年
- ▪ ▪ 桓公十三年
- ▪ ▪ 桓公元年
- ▪ ▪ 桓公二年
- ▪ ▪ 桓公三年
- ▪ ▪ 桓公四年
- ▪ ▪ 桓公五年
- ▪ ▪ 桓公六年
- ▪ ▪ 桓公七年
- ▪ ▪ 桓公八年
- ▪ ▪ 桓公九年
- ▪ ▪ 桓公十四年
- ▪ ▪ 桓公十五年
- ▪ ▪ 桓公十六年
- ▪ ▪ 桓公十七年
- ▪ ▪ 桓公十八年
- ▪ 庄公
- ▪ ▪ 庄公七年
- ▪ ▪ 庄公八年
- ▪ ▪ 庄公九年
- ▪ ▪ 庄公二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三年
- ▪ ▪ 庄公二十四年
- ▪ ▪ 庄公十年
- ▪ ▪ 庄公十一年
- ▪ ▪ 庄公十二年
- ▪ ▪ 庄公十三年
- ▪ ▪ 庄公十八年
- ▪ ▪ 庄公十九年
- ▪ ▪ 庄公二十年
- ▪ ▪ 庄公二十一年
- ▪ ▪ 庄公十四年
- ▪ ▪ 庄公十五年
- ▪ ▪ 庄公十六年
- ▪ ▪ 庄公十七年
- ▪ ▪ 庄公二十五年
- ▪ ▪ 庄公二十六年
- ▪ ▪ 庄公二十七年
- ▪ ▪ 庄公三十一年
- ▪ ▪ 庄公三十二年
- ▪ ▪ 庄公二十八年
- ▪ ▪ 庄公二十九年
- ▪ ▪ 庄公三十年
- ▪ ▪ 庄公元年
- ▪ ▪ 庄公二年
- ▪ ▪ 庄公三年
- ▪ ▪ 庄公四年
- ▪ ▪ 庄公五年
- ▪ ▪ 庄公六年
- ▪ 闵公
- ▪ ▪ 闵公元年
- ▪ ▪ 闵公二年
- ▪ 僖公
- ▪ ▪ 僖公二十六年
- ▪ ▪ 僖公二十七年
- ▪ ▪ 僖公元年
- ▪ ▪ 僖公十六年
- ▪ ▪ 僖公十七年
- ▪ ▪ 僖公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二年
- ▪ ▪ 僖公二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四年
- ▪ ▪ 僖公二十五年
- ▪ ▪ 僖公十九年
- ▪ ▪ 僖公二十年
- ▪ ▪ 僖公二十一年
- ▪ ▪ 僖公二年
- ▪ ▪ 僖公三年
- ▪ ▪ 僖公四年
- ▪ ▪ 僖公五年
- ▪ ▪ 僖公六年
- ▪ ▪ 僖公七年
- ▪ ▪ 僖公八年
- ▪ ▪ 僖公九年
- ▪ ▪ 僖公十年
- ▪ ▪ 僖公十一年
- ▪ ▪ 僖公十二年
- ▪ ▪ 僖公十三年
- ▪ ▪ 僖公二十八年
- ▪ ▪ 僖公二十九年
- ▪ ▪ 僖公三十年
- ▪ ▪ 僖公三十一年
- ▪ ▪ 僖公三十二年
- ▪ ▪ 僖公三十三年
- ▪ ▪ 僖公十四年
- ▪ ▪ 僖公十五年
- ▪ 文公
- ▪ ▪ 文公十三年
- ▪ ▪ 文公十四年
- ▪ ▪ 文公十六年
- ▪ ▪ 文公四年
- ▪ ▪ 文公五年
- ▪ ▪ 文公六年
- ▪ ▪ 文公七年
- ▪ ▪ 文公八年
- ▪ ▪ 文公九年
- ▪ ▪ 文公十年
- ▪ ▪ 文公十一年
- ▪ ▪ 文公十二年
- ▪ ▪ 文公十七年
- ▪ ▪ 文公十八年
- ▪ ▪ 文公元年
- ▪ ▪ 文公二年
- ▪ ▪ 文公三年
- ▪ 宣公
- ▪ ▪ 宣公十三年
- ▪ ▪ 宣公十四年
- ▪ ▪ 宣公元年
- ▪ ▪ 宣公二年
- ▪ ▪ 宣公三年
- ▪ ▪ 宣公四年
- ▪ ▪ 宣公五年
- ▪ ▪ 宣公六年
- ▪ ▪ 宣公七年
- ▪ ▪ 宣公八年
- ▪ ▪ 宣公九年
- ▪ ▪ 宣公十年
- ▪ ▪ 宣公十一年
- ▪ ▪ 宣公十二年
- ▪ ▪ 宣公十五年
- ▪ ▪ 宣公十六年
- ▪ ▪ 宣公十七年
- ▪ ▪ 宣公十八年
- ▪ 成公
- ▪ ▪ 成公八年
- ▪ ▪ 成公九年
- ▪ ▪ 成公十年
- ▪ ▪ 成公十一年
- ▪ ▪ 成公十二年
- ▪ ▪ 成公五年
- ▪ ▪ 成公六年
- ▪ ▪ 成公七年
- ▪ ▪ 成公十三年
- ▪ ▪ 成公十四年
- ▪ ▪ 成公十五年
- ▪ ▪ 成公元年
- ▪ ▪ 成公二年
- ▪ ▪ 成公三年
- ▪ ▪ 成公四年
- ▪ ▪ 成公十六年
- ▪ ▪ 成公十七年
- ▪ ▪ 成公十八年
- ▪ 襄公
- ▪ ▪ 襄公六年
- ▪ ▪ 襄公七年
- ▪ ▪ 襄公八年
- ▪ ▪ 襄公九年
- ▪ ▪ 襄公二十年
- ▪ ▪ 襄公二十一年
- ▪ ▪ 襄公二十五年
- ▪ ▪ 襄公二十六年
- ▪ ▪ 襄公十四年
- ▪ ▪ 襄公十五年
- ▪ ▪ 襄公十年
- ▪ ▪ 襄公十一年
- ▪ ▪ 襄公十二年
- ▪ ▪ 襄公十三年
- ▪ ▪ 襄公十六年
- ▪ ▪ 襄公十七年
- ▪ ▪ 襄公十八年
- ▪ ▪ 襄公十九年
- ▪ ▪ 襄公二十七年
- ▪ ▪ 襄公二十八年
- ▪ ▪ 襄公二十二年
- ▪ ▪ 襄公二十三年
- ▪ ▪ 襄公二十四年
- ▪ ▪ 襄公元年
- ▪ ▪ 襄公二年
- ▪ ▪ 襄公三年
- ▪ ▪ 襄公四年
- ▪ ▪ 襄公五年
- ▪ ▪ 襄公二十九年
- ▪ ▪ 襄公三十年
- ▪ ▪ 襄公三十一年
- ▪ 昭公
- ▪ ▪ 昭公七年
- ▪ ▪ 昭公八年
- ▪ ▪ 昭公九年
- ▪ ▪ 昭公十年
- ▪ ▪ 昭公十一年
- ▪ ▪ 昭公十二年
- ▪ ▪ 昭公十三年
- ▪ ▪ 昭公元年
- ▪ ▪ 昭公二年
- ▪ ▪ 昭公三年
- ▪ ▪ 昭公四年
- ▪ ▪ 昭公五年
- ▪ ▪ 昭公六年
- ▪ ▪ 昭公十四年
- ▪ ▪ 昭公十五年
- ▪ ▪ 昭公十六年
- ▪ ▪ 昭公十七年
- ▪ ▪ 昭公十八年
- ▪ ▪ 昭公十九年
- ▪ ▪ 昭公二十一年
- ▪ ▪ 昭公二十二年
- ▪ ▪ 昭公二十三年
- ▪ ▪ 昭公二十四年
- ▪ ▪ 昭公二十五年
- ▪ ▪ 昭公二十六年
- ▪ ▪ 昭公二十七年
- ▪ ▪ 昭公二十八年
- ▪ ▪ 昭公二十九年
- ▪ ▪ 昭公三十年
- ▪ ▪ 昭公三十一年
- ▪ ▪ 昭公三十二年
- ▪ 定公
- ▪ ▪ 定公元年
- ▪ ▪ 定公二年
- ▪ ▪ 定公三年
- ▪ ▪ 定公四年
- ▪ ▪ 定公五年
- ▪ ▪ 定公六年
- ▪ ▪ 定公七年
- ▪ ▪ 定公八年
- ▪ ▪ 定公九年
- ▪ ▪ 定公十年
- ▪ ▪ 定公十一年
- ▪ ▪ 定公十二年
- ▪ ▪ 定公十三年
- ▪ ▪ 定公十四年
- ▪ ▪ 定公十五年
- ▪ 哀公
- ▪ ▪ 哀公八年
- ▪ ▪ 哀公九年
- ▪ ▪ 哀公十年
- ▪ ▪ 哀公十一年
- ▪ ▪ 哀公十二年
- ▪ ▪ 哀公十三年
- ▪ ▪ 哀公十四年
- ▪ ▪ 哀公元年
- ▪ ▪ 哀公二年
- ▪ ▪ 哀公三年
- ▪ ▪ 哀公四年
- ▪ ▪ 哀公五年
- ▪ ▪ 哀公六年
- ▪ ▪ 哀公七年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鲍卒,何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
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任叔之子来聘。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著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辞也。葬陈桓公。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举从者之辞也。其举从者之辞何也?为天王讳伐郑也。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
于是不服,为天子病矣。大雩。螽。螽,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其书何也?过我也。